第一篇: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的探索
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委属农机部门积极探索新型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效益化为一体的农机化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扶持了一批农机大户,拓展了作业范围和服务领域,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收作业服务,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机具维修、农机经销、配件供应、信息服务、投诉监督等为支撑的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
一、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及农机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目前,全县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5个,总资产达1000万元。同时重点培育作业功能齐全的农机专业服务大户,作为今后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其中农机资产20万元~50万元的农机大户有近100个,农机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有6个。我县农机化作业总收入达到3.22亿元,增长11%。
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农业、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为宗旨,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有分有合、单独核算,在技术上互相交流,信息上传递共享,遇到作业量大时由合作社出面与农户或生产单位签订代耕、代运、代收合同,积极开展农机化订单作业和适时开展现跨区作业。**县**机防合作社荣获2009年度**省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县**机防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机防队员已发展到212人,拥有喷雾器178台,机防面积20万亩次,实现服务对象节本增效100元/亩以上,合作社社员人均创收4000余元,机房队盈利45000多元。
二是农机专业大户。其中农机资产20万元~50万元的农机大户有近100个,农机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有6个。我县农机化作业总收入达到3.22亿元,这些农机专业大户集耕、播、收系列化服务于一体,机具配套全、综合服务能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三是全县有农机具供应点10个、农机修理网点300多个,主要进行农机经销、农机维修、配件等服务,为农民提供了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农机产品。
四是现有县级农机服务机构1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14个,现有农机管理服务人员50人。多年来,县级农机服务机构及乡镇农业综合部门,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县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县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多样化。农机服务组织已由过去单一的以集体经营为主的乡镇农机服务站,向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经营大户转变。在一些乡镇,农机大户已成为引领农机发展的领头羊和农民致富的排头兵。
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也就是说,农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农副产品加工、农机示范基地(园区)、为农机经营者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并存于农村市场,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已由过去的自买自用转向社会化服务,已由区域化作业向跨县、跨市、跨省作业发展,尤其是农机跨区作业已由过去单一的夏季小麦收获拓展到春秋冬季各环节作业等。可以说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四是农机经营服务者收入明显增加。据统计,近年来,我县每年农机经营服务性收入在3.22亿元以上,如果以单项作业计(如跨区机收小麦、水稻、机耕、机播等),台车年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实现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电话联络、上网咨询已成为农机经营者和用户之间协议作业的新渠道,签约的形式也逐步成为服务市场中保障双方权益和义务的重要手段。
三、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营造发展环境。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在推动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发展思路上,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
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强化扶持措施。一是在农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优先考虑农机合作组织;二是在跨区作业证的发放中,优先保证合作组织跨区作业需要,上门为合作社机械外出作业提供免费技术和安全培训;三是帮助合作社开拓跨区作业市场,在春耕、三夏等重点农时季节指导签订作业协议。
三是增强服务实效,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提供优质服务,注重服务实效作为树立农机人形象,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以创建有完善的运行机制、有优良的机械设备及配套机具、有承载一定作业规模的服务功能、有能给组织成员带来最大效益的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为目标,扶持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规范经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打造品牌。一是提高现有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作业规模和服务领域,延长作业期,提高效益;二是因势利导,由小到大,先培育大户,再引导联合,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完善,在发展中提高;三是在培育中挖掘领头人。坚持把发现和培育领头人作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主要抓手,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着力提高农机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对有经济实力、有管理理念的,进行重点支持,充分发挥其凝聚力和带动作用,使之逐步成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法人实体;四是加强业务指导。帮助草拟章程,完善制度,指导合作社建立社员档案、农业机械档案,帮助协调解决合作社办公地点、农机具停放等硬件设施,并发布农机跨区作业供求信息、农机作业和维修供应信息,让每个社员能及时掌握农机信息,给机手在作业服务过程中提供方便。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观念滞后,服务组织形式较散。主要表现在:面对当前农业新形势,缺乏超前意识、参与意识,不善于捕捉发展机会,存在着消极的“等、靠、要”思想。目前成立的5个农机服务合作社除为数不多的几个在开展运作外,其它基本上还是各自为阵,组织化程度不高。其次对本地的农机工作思路认识不透或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工作上。一方面,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时对有偿服务、增强服务组织自身滚动发展能力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在开拓培育农机作业市场,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时,宣传、强化农民有偿服务观念不够;再者,因循守旧,没有用创新理念去开拓农机工作,尤其是面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缺乏创新精神,显得束手无策,工作被动。二是资金投入机制不合理。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在一定时期需要雄厚的资金技术的投入,尤其是面对迅猛发展的农机服务市场,政府投资力度和宏观调控作用发挥不够,投入规模小,形不成集中建设规模,起不到扶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调动。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从技术、机具、资金、政策等方面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引导和服务,确实保护好农民办农机的投资热情。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机补贴政策就很好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热情,但在扶持机库建设方面还是一片空白,需要各级财政进行补助。
三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首先是我县的大中型农机数量少,我县拖拉机机总量超过10万台,但大中型拖拉机仅4000台,收割机仅有2000多台,机具配套比也不高。其次是机车超期服役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主机及配套机具中超期服役的占6成以上,其安全性、经济性都很差,亟待更新。第三是粮食作业机械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少。农副产品加工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偏低。第四是普通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
四是农机社会化规模小、项目单一。现有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中,作业项目单一,基本上局限于耕种和收获,机具利用率比较低,做不到“一机多用”、“一机常用”,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和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五是农机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机经营者获取信息渠道狭窄,农机作业服务的盲目性比较大,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五、构建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的几点意见
一是着力培育农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培育、扶持农机大户的同时,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发挥国家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争取农民个人、集体组织、民营企业一起上,合力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取向、逐步规范” 的原则,积极引导外来资金,组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建立以股份合作制公司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培育以农户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农机产业化经营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农机服务多极化格局。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建立多成份、多层次的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维修网络,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配套服务,努力实现服务体系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市场规范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农机优势,拓宽作业领域,开辟农机化新技术的应用发展途径,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作业、维修于一体的多极化新型农机服务体制,逐步探索在机械拥有量大的乡镇建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在机械比较集中的乡村建立维修服务站。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各种农机专业服务。
第二篇:转变服务理念探索服务模式
转变服务理念探索服务模式
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
农垦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是2009年6月20日通过省卫生厅评审,由二级甲等医院晋升为三级乙等医院的。医院占地42万平方米,医疗用房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560张,在岗职工742人,护理人员309人,其中护理高级职称41人,占护理人员总数的13.3%,中级职称77人,占人员总数的25%,初级职称191人,占人员总数的61.7%。我院被省卫生厅确定为黑龙江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以来,医院党委十分重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目标,强化科学管理、制度创新、政策激励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建载体活动,夯实了基础护理,全面提高了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水平。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推进护理质量提高的一次新的契机。为认真开展好创建工作,医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院党政班子密切配合,护理部负责具体实施。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医护人员的广泛参与,医院专门召开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启动大会。院长、书记亲自做了动员讲话,强调全院护理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强化人文关怀,并鼓励护理人员大胆 1
实践,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科室主任、试点病房主任、护士长在会上分别做了表态发言。同时,举行了创建活动责任状签订仪式,从院长到病区护士长层层签订了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医护人员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和责任。
为确保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扎实推进,医院又先后制定出台了《2010年宝泉岭中心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将此项工作分为筹备启动、组织实施和总结交流三阶段进行,确定了具体的活动时间、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还将优质护理服务文件汇编及《基础护理服务规范》等相关内容印制成手册下发到每个护理单元,以便人人知晓。
与此同时,医院加大了对试点病房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为试点病房增加护理人员,使床护比达到了1:0.5,人力成本支出均由医院承担。在不增加患者费用的前提下,医院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试点病房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及患者生活护理所需的被服更新、洗发液、剃须刀、指甲刀等配套用品的费用。每月还给试点病房护理人员每人增加300元的工资补贴。活动结束后,对获得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护理单元,除按省厅规定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外,还给予护士长参照省级“五一”劳动奖章待遇的奖励,对获得院级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科室参照分局级先进集
体荣誉进行表彰,护士长参照分局级岗位能手待遇给予奖励。
二、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流的护理团队
为配合活动的开展,医院多次举行全院范围的“岗位大练兵”、知识竞赛等活动,各试点病房根据本科室特点积极开展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强化业务学习。同时多次选送护士长、护士骨干去省内外参加优质护理服务学习班,并从省内外知名医院请来护理专家为我院护理人员讲学。与此同时,医院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将培训内容分解到每位护士长,并以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展现等形式进行广泛交流,使临床护士培训面达98%。
在此基础上,医院还将《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规范》等护理内容在病区以图版形式向患者公示,引入了患者、社会参与评价的机制,有效约束和提升了护士的服务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使基础护理更加到位,能够得到患者的最佳配合,在科室每周规定的健康小讲堂中都邀请患者参与。在每周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及时表扬创建活动工作中的闪光点,以此来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并汇总当月《患者出院意见本》,找出问题,落实整改。
三、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全新试点病房
小护理连着大民生。为给患者提供一个优雅舒适的休养环境,医院在每个病区里都安置了护理人员祝福病人的心语
图版,设立了优质护理服务建议箱,在每一个整洁明亮的病房里,都摆放有绿色植物来为病房增添一丝绿意,营造温馨的氛围。医院从对护理人员白服、患者被褥的全部更新,到购置生活护理洗头专用车、生活护理柜、衣物整理箱的配备等,都尽量体现出人性化和人文化关怀,为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例如,作为医院试点病房之一的泌尿外科,在护士长的带领下,不仅为每位住院患者制作了健康教育卡、护患联系卡,每个护士的白服兜里还都放有一个“护患贴心本”,随时记录为患者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使患者倍感亲切。普外科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变化快,护士们在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不仅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还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护士长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了护理小组之间的团结协作,细化了工作流程。在患者进餐时,护士们相互协助、相互配合,并随时了解患者进食情况;在患者临睡前,护士们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对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提前做好睡眠指导护理;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或不能自理的患者给予重点护理,完成一切生活料理,如喂水喂饭、洗脸、洗脚、洗头、剪指甲、翻身、扣背、床上擦浴、入厕、更衣等,保证了患者得到高效、全方位的护理。
四、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创建成果
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抓好典型引路,是全面开展创建活
动、提高创建质量的有效办法。活动之初,我院根据科室申报试点情况及科室综合指标分析,医院党委研究决定泌尿外科、普外科为首批挂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在抓好创新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检查考评机制,加大了对试点单位的检查指导和考核评价力度,完善细化了优质护理服务专项考核标准,对临床护理单元进行专项活动调查,实施定期考核制、反馈制、奖惩制。同时为把点上的经验变成面上的成果,发挥示范点的引领作用,扩大创建工作的辐射范围,医院定期召开优质护理活动阶段交流会和试点病房现场交流会,把示范点的经验在全院进行推广,从而带动了医院护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泌尿外科护士付晓玲说,以前一直认为护士不过是病房里的“配角”,只管给患者打针输液发发药,再做些一般的专科护理,有没有交流并不重要,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后,与患者的接触越多,越感觉护士不仅要为患者做好各种治疗各种护理,同时需要在生活上关爱患者,只有真正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才能与他们结成“共同体”,携手战胜病魔。一位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的老年病友,在她康复出院之际,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她浓浓的感激之情。信中说,“在我住院的每个日夜,全体护士都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我病痛的时候,你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我身边。只要有你们在,我就会感到安心、踏实。你们春天般的微笑,给我带来舒心的温暖,你们贴心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馨。”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试点病房的许多护士都经历了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再到“亲情服务”的心境转化,在重新认识护理职业价值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做一名护士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我院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兄弟医院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创建活动中向先进单位学习,取长补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真正实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工作目标。
第三篇: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摘要:中职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在当今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关键词:职业院校;一体化改革;教学质量;办学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与企业对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技能人才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具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为了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淄博技师学院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教学中所存在一系列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置,教师把课堂设置在一体化教室或实验室,课堂上师生双方边讲边练,边练边学,讲练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这一教学模式,是当今职业院校改革的重点,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客观要求
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数量众多并且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必须紧跟社会需求,进行一体化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即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从事一定的职业。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恰好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技能学习。(三)推进技工院校改革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就读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较低,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还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思想,导致高流失率。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边学边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实践观察,逐步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取代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比较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适应基础较差的学生实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二、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中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学习自豪感。
(一)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在一体化教学中,讲、学、练同时进行,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讲解与示范后,学生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技能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手把手的指导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有效做到因材施教。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主线,强化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做到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三、一体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的有关文件和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做到统筹优化。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贯通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一)实施理实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模式,理论教师只讲理论,而实习指导教师只管实习教学,这就势必造成理论与技能的脱节。
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按企业的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使理论与实习教学穿插进行,强调知识的“实用、必须、够用”及“教、学、做”紧密结合。一个工作任务分为若干个工作模块,每个模块可由两名教师指导,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管齐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锻炼,学生在某一工作站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可进入下一个工作站进行下一个工作任务。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运用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机械图等可以运用多媒体制成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于一体,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信息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应注重从实际出发,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届的共同呼声。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是教学行家,又是技术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自身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增强“双师型”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还应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技术好、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加强一体化教师培养的途径有:营造争当“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聘请各类专家到校讲座、指导或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公开课、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业务交流;通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认证考核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实施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锻炼,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素养。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与实践性的工作,也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了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办学水平,早就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第四篇: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
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入主线,坚持‚三贴近‛的德育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德育课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职教规律和德育规律,明确提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校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德能兼备‛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生动的实践德育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看到希望,收获信心,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一、建队伍,树楷模,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德体美教学部,把学校德育课程、美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并为教学部配备了9名专职德育课教师。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教师执著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明确德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市级的德育大纲及教材的培训;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掌握新政策,做到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而且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形成一支有特点、有创新精神、乐于付出、肯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学校有两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德育课新大纲的编制研讨工作,有九名教师分别参与了四门德育课新教材和配套教辅的编写、担任了两本主教材的副主编、两本新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的主编,有三名教师到全国各地为德育教师做新课改大纲、教材、教法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德育教研室先后三次获得全市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多次代表德育课教师在全市交流大会上发言。
二、定目标,明方向,通力合作,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必须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想办法在学校创设、营造出整体教育的氛围,在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一体化,并使之落实到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节节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为了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学校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参与各系部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将职业道德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等作为综合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中。学校组织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聘请近40家企业的人员,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围绕学校八大类专业,集中调查研究与各专业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的岗位职业道德能力,形成了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突出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的重点。
学校要求各专业和德育课教学都要落实这个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教务处、督导室和各系部形成三位一体的督促检查机构,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的落实。
三、抓落实,课管联动,实现德育改革与班级管理一体化
德育重在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仅需要课程教育,还必须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相结合。学校一方面以管理工作为依托,强化行为习惯养成;另一方面,以德育课程教育为主题,带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形成德育课程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联动机制。以管理促教改,以教改提升管理效果。
学校为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中职生特点,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定了从起床、早操、早读、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晚自习、就寝,以及外出、回家请假等一整套严格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考核制度。细化每一个环节,制定一日常规,实现对学生全时空、全过程的覆盖。加强日常校规、班规等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强化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通过对违纪的学生实行‚绿色警戒‛,达到感化自己、教育他人的目的,使学生日常行为日趋规范。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结合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了‚学生职业礼仪规范‛,并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每堂课前都安排了礼仪训练,从师生问候礼仪开始,到学生的站姿、坐姿训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日常行为职业化、行为规范标准化,把外在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促进学生自觉地以职业规范要求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进一步强化德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结合,学校充分利用学生住校的特点,开发了晨读训练,让学生在晨读中读出理想,读出信念,同时在晨读中进行礼仪训练。把晨读训练作为实践德育的一部分,把德育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学校育人的途径。
另一方面,学校以班级德育课为依托定期开展班级主题教育,德育课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定期沟通,通力合作,积极参与班级主题教育,不仅实现了德育课教育教学在班级活动中的延伸、拓展,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德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反过来又促进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重参与,促成功,实现德育改革与课外活动一体化
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育教学都要坚持以活动为中心,要提高活动与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课外的学生活动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丰富课堂教育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育教学生动化、生活化,不断增强德育课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为此,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划的德育课必修课程基础上,开发创建了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作为补充。一是针对新生,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二是针对毕业前学生的需要,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指导训练》;三是针对某些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了活动课程《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这些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对国家规划德育课程的有效补充,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课程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学校着力开发建构课外学生活动体系,丰富学生课外活动。通过构建校级、系部、班级、社团等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德育活动体系‛,提出‚体验一感悟一成长‛的德育思路,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学生的成长需要及兴趣爱好、各系部的专业特色,全面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活动方案向学生征集,活动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充分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在德育课教学中,把文明风采竞赛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赛。以大赛促学习,以大赛促成长。
旅游服装专业一名学生从小就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古迹充满浓厚兴趣,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演讲能力。在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我爱我的专业‛文明风采竞赛的征文中曾写道:我选择商业学校,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从来就不后悔,因为,我找对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热爱的专业,我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虽然,在我的初中时代曾经刻下过伤痛的记忆,中招落榜曾让我一度心灰意冷,然而,选择商业学校又使我重新扬起了乘风破浪、不屈不挠的风帆,我逐渐明白了,其实我的优点也很多,这个专业很适合我,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重激励,树信心,实现德育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重在激励,重在帮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的潜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树立起信心。因此,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中,要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学校以‚德能兼备‛、‚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评价取代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具体有:一是改期中、期末考试为分模块考核;二是改单一试卷方法为有选择的多种方式考核;三是改以知识为主的考试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考核;四是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五是改单一分数成绩评价为分数成绩与非分数成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方面,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特点,制定了学生操行评分制度、学生多元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来积极、客观地评价学生,眼光看学生不足,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优点,用发展的多元发展的舞台。我们每年举行‚商校之星‛、‚商校吉尼斯‛的评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感受,收获一个启迪,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习惯,学会一种本领,实现一次成功,感受一份愉悦,树立一份信心,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持续的实践德育一体化的改革创新,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体验式的、与专业结合、与成才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德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德育课的育人效能。
六、实践德育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实践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制定课程育人方案,充分发挥了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实现德育与专业、德育与管理、德育与活动的结合,直接带动了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激发了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德育建设的热情;全面推动了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的改革;提高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1.丰富了德育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在实践德育一体化中,德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德育与体育、美育的结合,与专业的结合,不仅使德育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载体,而且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德育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
在德育与专业的结合中,使得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德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企业调研,与企业人员一起探讨、归纳出不同专业的职业道德能力点,以及职业道德能力点的内涵、表现形式、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德育课和专业课共同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合力。
2.突出了学与做的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增长和习惯的养成 实践德育的核心就是在做中学,在.行动中成长。实践为中职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实践使中职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德育重在知与行的统一。对于中职生来说,正处于成长之中,理性能力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而智力并不一定低。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简单地进行知识方面的传授的作用有限,甚至不起作用,因为他们缺乏对于知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尤其是缺少前进和发展的目标和理想。对于他们更起作用的是情感和成功的体验。
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于道德的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大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小学开始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从小就接受的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接触。但是在行为方面,他们与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往往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不良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缺乏自信。同时,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好,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看不到自身的价值,缺乏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所以尽管他们对道德、理想和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行为上却得不到体现。这与他们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缺少切身的、积极的体验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他们接受的各种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仅仅传授相关的知识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在行为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让他们看到将来,看到希望,获得一定的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形成一定的情感,从而引导他们认同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职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应该是以活动(做事)为主的教育。因此,应该重点研究实践德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使德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与我们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一位学生在课后的总结中写道:‚通过学习,我懂了很多,感受不少,体会了很多道理,而更多的是有了紧迫感。同学们都自觉地学习了,打字速度也提高了,从以前的30字/分,到现在的70字/分,能够熟练地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设计信纸、信封、班刊杂志等。最后经过大家评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课业完成得一次比一次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我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要试着去适应社会,这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并且有了比较深的感受。例如,一位学生在感言中写道:‚我是学习文秘专业的,没有学习工作的意义之前,我就想,不对口的单位不去,劳累的工作不干,给钱少的岗位不去。学习了‘工作的意义’。的内容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满怀敬业之心,立足本职,踏实肯干。像我们的老师那样,把工作不仅仅看做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锻炼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3.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德育的效果最终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德育的实效性要求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教育。实践德育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师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生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例如,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案例进行课堂展示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准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甚至有的学生还电话咨询律师……搜集资料之多,呈现形式之丰富以及所设计问题的启发性都大大出乎教师预料,展示案例时制作的幻灯片更是精彩纷呈。4.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
教师从重书本、重知识传授,转变方重实践、重学生的感受。从了解课本,到了解学生,从备知识点到备学生,从课堂的主望童型堂生学习的帮助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的人生导师,从重视自我的知识储备,到重视自我的行为举止教师在实践德育一体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真正理解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了师生的和谐关系,实现了共同成长。
教师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不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深入班级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可能完成行动模块的内容,所以课堂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理解和评价方面的问题,活动模块的其他内容则可以放在班级活动之中。这种课堂学习过程和班级活动的结合,符合态度和情感教育特点的要求。工作态度和情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知与行的统一,态度的转变只有落实到行为中才有意义。而学生态度的转变也绝不是一堂课、一门课程就完全能解决的,要使课程的效果更充分,有必要结合班级活动,有必要结合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一个践行的过程,同时对学生也能起到一种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将课堂的内容向班级活动进行拓展,还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兴趣。
5.德育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希望工程‛
通过学校实践德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形成了‚知荣辱、守法纪;懂礼仪、有规矩;重诚信、讲和谐;有爱心、善合作;要自强、能感恩……‛的良好校风,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使得学校招生人数连续多年在千人以上,外省的学生也慕名而来,且有大量学生要求转学到我校。有学生家长反映:‚北京商校校风好、风气正,孩子到这既学知识,又学做人,孩子有希望,我们也放心‛。
第五篇:探索规范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宣恩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
自2010年启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来,我县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欠缺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管理机制。
一、存在的问题:
(1)项目实施流程不规范、欠缺科学性、实用性。如档案的管理、健教的开展、慢病的随访等无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
(2)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项目技术指导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房屋按标准配臵的只有长潭、沙道、晓关其余都是兼用,设备配臵除晓关、长潭、珠山、李家河配备齐全公共卫生服务所需基本设施外(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身高体重秤、皮尺、视力表),全县219所村卫生室,配臵齐全设备的仅83所,其余均配臵不全。因40% 的任务在基层,配臵不均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
(3)专业人员的质与量不足,19-35岁50人,35-50岁31人,50岁以上3人,中专学历在50人以上。社区应配备15人,实有11人。乡镇应配臵104人,实际配臵73人(含9名院长和2名非医疗卫生专业),其中取得资质的临床医学10人、中西医结合5人,护理14人、公卫4人。临床医学取得中级职称1人,中西医结合中级职称1人。
(4)公共卫生科的人员结构、配备不合理、缺乏稳定。乡镇人口在4
万以上接种人员只一名,1人身兼多职(管理老年人、慢病、健教)普遍存在,非医疗卫生专业肩负重职等,73名公卫人员,其中38名在编,35名聘用,2011年入科10人。2012年入科8人。平均月工资在1200元,(有3个乡镇月平均扣40%,年底考核后发放)由于工作强度大(部分乡镇的农合、基药、一体化等属公共卫生科管理)、要求高(11大项41小项,还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全球基金项目),待遇低导致人才不足,人员不稳。
(5)政策投入机制不完善。虽然我县已经实施了按每人22元的公共服务补助政策,但是与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需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影响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的发挥。某些辅助检查项目鉴于条件、设备、经费支出等很难高质量的完成。某些数据的指标欠合理(糖尿病)。
(6)机构责任人不够重视,一体化管理流于形式,村医学历、技术、质量三低现象突出,30%村卫生室不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几乎是空白。部分乡镇的村级补助资金未拨付或拨付滞后,严重挫伤村医的积极性。
(7)流动的重点人群管理几乎得不到落实。
二、建议:
项目办公室:
争取政府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加大经费投入,做好组织协调。三办职责:
强化培训指导 疾控中心等三办作为项目管理和业务指导单位,每季对所有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指导一次,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现场进行指导,针对存在问题书写指导记录;定期对基层单位开展技能培训,使基层单位熟练掌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 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相关要求。同时将指导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 类汇总上报,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向所有单位进行讲解,提高基层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项目实施单位:
(一)职责定位
乡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办公室负责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职责定位,积极探索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有效服务新模式,公共卫生科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等。公共卫生科应优化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在技能培训、职责与奖惩等方面细化考核方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团队分片负责制。充分发挥乡村医生或公卫医生熟悉辖区人文地理环境和社会事务、临床医生熟悉疾病诊治和患者信赖的特点,盘活卫生院优势资源,将临床医生、乡村医生或公卫医生等2~3人组成一个服务团队,负责辖区内几个村或街道目标人群的诊疗、随访、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与行为干预、健康与防病知识宣教等工作,并告知居民联系电话,随时提供咨询等服务。随访工作可采取入户和门诊预约相结合的方式,免费为居民测血压、血糖,填写随访登记表。随访工作结束后由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将随访情况录入居民健康档案;诊疗活动可随时调阅健康档案,随时补充档案信息。
(二)强化绩效考核
以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制定目标考核细则,不流于形式,可操作性强。
(三)抓重点、突亮点
(1)信息管理:建立与完善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相结合的工作信息平台,集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为一体。工作信息平台能与病房医生工作站、门诊医生工作站实现信息共享,医生通过平台能够查看本机构出院病人的电子病历,为后续的康复及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也能查看本辖区居民在门诊的就诊情况。该平台还能够实现“以块管理”,即可以按组或家庭管理;也能够实现以条管理,即按疾病管理。同时提供了更为强大的统计、分析、绩效管理功能。
(2)实际操作:以强基工程和慢病示范区建设为锲机,传统的疾病控制项目工作为平台,使重点人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逐步提高。集中老年人体检以提高慢病筛查率,老年人群的体检率和服务的满意度为例:(目前农村居家的老年人在3万左右,65岁以上患慢病者人数居多,而且老年人每年体检一次,结合集中体检,筛查慢病,一举几得)。
1、依托基层组织开展组织动员和预先技术指导
通过调查发现,全县农业户口65岁以上老年人37826人,各村留守老年人数量较多且居住分散、体检常识模糊。加强宣传,由村委会负责活动宣传、发动和组织,对各书记、主任和新农合联络员统一培训,明确负责本地应检老年人的宣传动员、接送车辆安排及专人陪护等组织工作。制作了《致参加查体老年人的一封信》,集中入户发放
至老年人家庭;利用已有健全的乡村医生网络,指定各卫生室的1至2名乡村医生负责应检老年人健康查体的病史查询、应检提示、表格填写等预先技术指导工作,逐一入户对年龄偏大、具有既往病史等特殊应检群体的分类指导,提高查体工作针对性。
2、统筹安排、规范实施
体检前期组织,选择适合辖区老年人健康检查检验的10个体检项目,指导各科室制定体检方案,优化业务流程,确定了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总牵头,成立了查体专职团队,将体检纳入绩效管理,提高临检和临床科室等人员工作积极性;体检中人性化服务。组织一线临检科室提前1小时到岗,在醒目位臵张贴流程图,发挥门诊医生业务精湛的优势,安排技术操作较强的医生参与内科、B超等项目检查,现场解决体检中的疑难问题;体检后期统一就餐、护送安全返回、及时补检。体检结束后会同村委会人员安排老年人统一就餐,乘坐救护车辆安全返回。针对偏远社区老年人因身体条件所限不能参加集中体检的问题,组成定点或入户查体团队,携带心电图机、尿分析仪等仪器深入基层。现场不能确定结果的辅助检查由村医逐一反馈体检结果并送达入户。
3、成果运用
及时整理汇总体检结果,为每位发现病患的老年人提出治疗意见;分类指导实施健康干预。对查出的疑似慢病病人建议复诊或上级医疗单位进一步诊治,对查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指导其科学合理用药。同时组织健康巡讲团到发病率高的基层为老年
人集中讲解并分析体检结果,普及公共卫生知识;重工作连续性,放大工作成果。工作成果的有效运用是检验惠民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准。
4、统筹兼顾,均衡发展
其他日常工作以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农民为重点,深入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应继续落实好我县现有的“四免一关怀”等其他补助政策;信息收集、统计上报;资料归档等。
王小义
二零一二年四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