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5篇材料]

时间:2019-05-11 21:1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一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兼议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吴安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5)

[摘 要] 通过“研训一体”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职后培养,同时又把这种职后培养与实验教育学院的创建相结合,进而实现教师培养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手方面的一体化。[关链词] 职前职后一体化;研训一体;教师教育

随着教师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已提上日程。在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回答教师教育学应该研究什么、其性质和功能应该怎样定位、其核心理论是什么等问题,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教师教育学科的实践性,通过走人教育现场,做中学、做中研究的方式发现关于教师成长的知识、规律以及培养模式,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提供实践依据。

目前这两类基础研究尚存在一定欠缺。在理论研究方面,虽有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教师学来架构思考教师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得到了初步研究成果,但整体而言,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需要加强。在实践研究方面,学者们多从师范院校体制建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职前培养角度进行研究,却忽略了职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内容,使职前教师培养与职后教师成长相脱节,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实践功能弱化。这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问题。

教师教育学科是一门研究教师成长规律以及如何培养的学问。教师成长需要在职后的教育现场中完成,因此,探索教师成 1 长规律就必须回到教师工作的职场。多年来,中央教科所的专家立足实践,探索如何通过“研训一体”教师成长模式培养新型教师,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职前师范教育的课程资源,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研训一体”的职后培养

教师专业发展是职前与职后综合化培养的结果,不可能靠一次性的师范教育来完成。而目前我国教师培养基本上是一次性的,师范毕业直接上岗,然而到岗位上却无法很快胜任教职。实际上,教师的培养需要在中小学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持续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不断的过程。优秀教师具有如下特征:能自主发展、有持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有职业热情、有专业精神,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教育思想或个人化的教育哲学,而这些特征需要在长期职业生涯中锤炼获得。

目前整个国际发展的趋势是,教师教育的重心开始下移,它由单纯以大学为基地转向把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运而生,成为促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多年来.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与试验学校的教师结成研究共同体,开展扎根研究,探索教育研究机构如何在职后教师培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培养新型教师,通过多年研究形成了“研训一体”教师成长模式。

(一)“研训一体”的基本内涵

“研训一体”是让教师立足职场,在反思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也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建构、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研训一体”是一种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的、自下而__ 2 仁、行动贯穿的教师研究或成长模式。它充分吸取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校本研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需要,通过问题研

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同济互助、区域协作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研训一体”的操作模式

第一步:调查研究、遴选校本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专家通过座谈、问卷、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方法,对参与校本研训的基地学校进行前期调研。摸清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教师队伍、学生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遴选校本研究课题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第二步:专家与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行动研究。

合作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个人或小组与其它具有相同观点的个人或小组和谐开展的行动研究。重视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教师多样性的发挥。

其基本步骤是: 专家进校,带来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打破学校原有的封闭状态,实现外来因素与内在因素的重组与建构。

创建共生性的研究共同体。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共同组建研究共同体,搭建两类人对话的平台。

组织多样性的研究活动:开设专家系列讲座、开展课堂观摩、读书沙龙、各种分课题的研究小组活动。

第三步:设校本发展日、使校本研训制度化。第四步:介绍校本研训的方法。

在专家指导下,教师学会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分析、问卷调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撰写教育日记、教学案例、成长档案袋等。

第五步:开展课堂教学、校本德育、教师学科能力培训、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管理等实验研究:组建各学科的名师队伍,定期开展说课、观摩、评课、课改沙龙、案例研究、专题研讨等课堂学习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校本德育实践研究;系统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开发校本课程:如陶艺、科技、名人校友、校史、综合实践等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第六步:通过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的个人化哲学。第七步:对校本研训的成果进行评价,定期开展教育科研交流活动。采取量化和质化、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校本研训的成果进行合理评价;表彰科研积极分子,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有两三年研究经验,一线教师才能对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出现观念的转型;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则会对教育问题更敏感,能够体悟丰富的教育意义,从经验反思上升为理性反思,形成教育智慧。这时,教育研究就成为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源泉和动力,使教师在工作中焕发出无限活力,使教师的工作、生活、研究、精神成长和谐共生。这样,教育研究就真正成为教师确证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找到安身立命之根,创造幸福职业生活的生存方式。可见,这种回归教育生活,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合作行动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教育学院的创建

为把“研训一体”职后教师培训的研究结果转化为职前教师培养的课程资源,2006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临沂师范学 4 院合作创建了实验教育学院,开展新型教师职前培养的实验研究。该实验设计主要坚持两点:第一,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如增设微型精品课。这些课程是该学术群体系统研究教师教育问题的心智结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第二,改变传统师范教育中学科教学时数过长的弊端,适当减少学科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这是目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将原来四学年共118周的课堂教学减少了7周,同时相应增加了7周教学实践课。

教师的教育素养应该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文化底蕴浑厚的教育职业素养,因此,我们设计了综合性、人文性强的教师教育课程,以形成一个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潜质。在所属的实验教育学院中,保留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增设了各类微型精品选修课: 第一,国学类课程。当代中国教育缺少传统文化的传承,师范生、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传统文化素养。我们增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

第二,教育类课程。保留原有的教育学,增设了中国教育史、教育原著选读、教育现象学、现代远程教育、道德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这些课程可以是专题研究,不一定特别系统。有些课程是新兴的学科,如教育现象学,强调回到教育事实,回到教育现场,回到教育问题本身来研究。

第三,心理类课程。开设了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学等课程。

第四,实践类课程。这些都是在“研训一体”的研究中开发的。2006年10月,我们做了一期课程与教学的校本实践研究的现场会,把基地校的150多名优秀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培 5 训。我们引进香港教育学院的课堂学习模式,指导一线教师怎么设计教学、上课、观课、评课,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精细化,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学科教育能力发展。

第五,职业素养类课程。新增了情感性素质教育、生命教育、道德体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人生哲学等。

第六,文史哲综合课。增设了古代文学选读、西方哲学史及原著选读、中西文化比较等。

上述课程的课时都不多,旨在从微观方面对师范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

总之,中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需要更多的理论工作者走入实践,将自己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贡献、服务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相向运动,是提升教师教育研究理论品位和实践品格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实践中,在行动,研究者才会发现教师教育事实的真相。

第二篇:职前职后一体化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论文范文

摘要:在近十年的国家级、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一直在探索“研训一体”的职后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种职后培养模式与职前师范教育相结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結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系列改革。

关键词:职前职后一体化;研训一体;教师教育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国际化,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也由封闭走向开放。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对改革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四部分第28条又指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既是积极应对时代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一、反思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我国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师范院校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教育理念滞后。从整体上看,高师院校对新课程的认识比中小学迟缓。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束缚,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不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滞后。课程设置滞后。第一,课程结构失衡,多年来,高师院校强调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学科教师,在专业学科方面片面向综合型大学看齐,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一般在60%以上,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专业课程比重过大,挤占了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致使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足总学分的10%),教育类课程门类、课时比例等偏低,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美国的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20%,英国占25%,日本占38%)相比差距较大。第二,课程内容陈旧。由于教材出版周期的制约,现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材多数都未更新,其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老化,不能解决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方法,一旦进入中小学教育具体的实践情境却往往陷入严重的现实冲突。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以来,高师院校都采用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行开设的方式培养教师。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有三点: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和统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思想底蕴不丰厚,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高师院校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实践相互脱节。大学是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开展实践的基地,然而二者却缺乏联系,各行其是,相互隔阂,导致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感到陌生,进入教师角色缓慢。三是培养渠道单

一、封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师资的需求。

二、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调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地区小学师资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和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未来5年共需要补充近1万名小学专任教师。每年应该补充近2000人充实到农村小学教育;而从地域结构看,地处“两翼”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小学是教师短缺的主要地区;从学科性结构看,小学师资数量呈现明显的学科结构性不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科需求量较大。二是对高学历一专多能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有旺盛的需求。三是重庆市师范教育专业没有专门针对性地培养高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重庆市师范资源比较富集,开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为“中等学校、中小学”。针对重庆市基础教育的需求和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面向农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学生毕业能够胜任语文学科教学,具良好的艺术修养,从事1门音乐或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学,并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实施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近十年的国家级和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探索“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们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职前师范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能力:“1”是指第1学年集中开设通识课,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课堂学习为主;“2.5”是指第二、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秋期共5学期,以理论学习和从教能力的实践训练并重,校内和校外课堂相结合,工学交替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校内课堂教学学吋占75%,按照学院教学进程表进行,从教能力训练到校外基地学校进行,学时占25%,实行导师制,每月一周到基地学校跟岗见习教师工作,在导师即小学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0.5”是指第四学年春期实习,以校外基地学校从教能力训练为主,在小学集中开展跟岗实习研修。

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通过构建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由教师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教师教育限选课、艺体教育限选课和学科专业限选课等板块组成。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相比,专业课程体系有三个明显的变化:加大了教育学、心理学类、艺术体育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共计390学时,占了近20%;增加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课程;改变传统师范教育中学科教学时数过长的弊端,适当减少学科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力求使学生能够达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培养要求为主,兼顾小学语文教师岗位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根据一专多能复合型语文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为主,兼顾艺体类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要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师范生的从教能力的需要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同时探索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改革为例: 本课程是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项目课程。第一,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确立了该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言语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第二,确定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思路,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第三,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从低段到高段依次安排了歌颂大自然、山水中的哲理、友情、亲情等作品。因此,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打破了以往学科专业课按照时代从先秦到清代分类讲授诗歌的设计,共设计了十个学习模块:模块一为基本学习模块,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模块二至九安排了8个分项学习模块,按照人文内涵依次为大自然诗歌、哲理诗歌、春恨秋愁诗歌、亲情诗歌、爱情诗歌、友情诗歌、怀古咏史诗歌、爱国诗歌欣赏与朗诵。模块十是综合实训模块。除第…个模块外,每个模块都包括欣赏与朗诵两个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有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实际上,小学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的完成”。本课程通过学习模块来开展教学,每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十个学习模块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因此,本课程采用传统讲解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启发互动、辩论式、项目教学法等。在本课程的分项学习模块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rejectteaching)与以往教师为主导按固定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相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现实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到绩效评价。组建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由学生在教室的指导和协助下按规定的教学阶段自我完成,教学内容则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进程有目的地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最终完成项目的同时,渐进地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或节点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高效率地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从模拟开始逐步掌握每一模块教学要求中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能力。

四、打造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学科专业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技能,努力做到“专才”与“通才”的有机统一。三是教育专业素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如了解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还要会制作CAI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四是教师技能要求。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探究式,由单一的认知转向认知、情感同步发展,使教学由单向输出式转变为多向师生互动式的合作式教学。

因此,我们提出“三个结合”培养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一是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的研究相结合,教授不仅要成为学科研究的专家还要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在职培训与到小学教学岗位研修相结合。制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研修计划,研究提出教师培训研修的时间和要达到的效果;按照计划实施“大小学期”相结合的研修方案:“小学期”即利用假期把老师统一送出去或延请教育专家来指导培训,提高教师的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大学期”即结合学生每月一周去小学研修的时间安排,去小学听语文课,参与进修院校的教研活动研修。三是引进人才与聘请兼职教师相结合。聘请教学一线的名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的从教能力对学生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重庆市小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现状,针对统筹城乡教育改革的需要,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系列改革,打造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构建中学英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中学英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

思考

摘要:从河北省当前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针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与教师职后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构建中学英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从而明确英语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实施模式。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来,它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理念并正在转化为实践。国内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廊坊师范院校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师教育基地,在英语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实际运行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成为英语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基于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实施模式。

一、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

(1)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于欧洲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其倡导者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教授保罗?朗格朗。他提倡每一个人一生都要不间断地学习、接受教育,不间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满足个性化及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倡导建立学习化社会。反观传统教育观念则片面追求文凭和学历,没有认识到教会学习者学习、形成主动学习能力方为关键所在,往往给予学习过多功利色彩,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把教育拖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对终生教育理念的认识,建立新的人才标准评判体系,树立正确的教育认识和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变化。而英语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最新的英美文化知识,了解英语学科前沿动态,将终身教育思想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始终。

(2)教师专业化理论

教师专业化,又称教师专业社会化,其基本含义为: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地过程。“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依托专业组织,习得教育专门知能与规范,取得教师资格,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育部[2004]9号文)教师职业有其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而英语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

2.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教育基本上是“一体两面”:即在统一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近年来,由于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处于先导性战略地位,许多高师院校与教育学院合并。虽然从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上实现了一体化,整合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功能,但大多对双轨并存的机制问题认识不清,仍延续传统的职前职后各负其责的做法,加之高校不断扩招,更为关注职前培养,淡化教师培训,造成统一机构下的分离,低层次的重复培训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目前英语教师教育一方面职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反映英语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未来英语教师的发展不能给予很好的指导,而且缺乏对英语教学实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忽视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理论内容不能很好转化为实际教育行动。另一方面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课程既不能很好地针对英语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又不能很好地研究英语教育理论的前沿动态及最新成果,与职前培养的课程相比,不能体现其发展性、上升性、连续性和整合性。要适应英语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必须整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英语课程的优势,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程的一体化。

二、中学英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师教育一体化已逐步成为各国教师教育发展中的新模式。就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并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方案及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经过近几年来的反复探索和深入研究,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必要性与可行性

长期以来采用传统培养模式的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在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中暴露了诸多问题:一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育类课程包含在公共必修课程中,致使其在专业课中被一般知识化,在公共课中被边缘化,削弱了其在教师教育中的特殊意义;二是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学时不足,模式单调,难以达到教师专业化的质量要求;三是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太接地气,对基础教育了解不足,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亟需推进教育类课程的实质性改革,以夯实教师教育的根基,真正突出师范特色。我院具有多年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和健全的教育类课程教学机构与人员,有完成改革任务的专业基础;学院的省级教育创新高地、省级教师教育教学团队、省级教育类课程教改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计划建设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平台,均为教育类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全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深入,免费生政策的推广,部分国内高校“顶岗实习”或“大学+师范”战略的实施,为我院进行教育类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2.教学管理和组织

在传统的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里,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施行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组织。要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应使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教学管理和组织上实现互通,关键在于通过学分制实现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互通。另外在教学组织方面,可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课外教育教学实习活动实现互通互融。英语教育教学专题研讨课程或会议的设立和开展,也可使职前教师与职后教师在此类课程上互相交流和学习。我校采用院通过“助理导师制”使职后教师与职前教师之间在专业思想、学习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3.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师范教育中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各自独立的教学体系造成职前教师需要的职后培训阶段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在大学阶段无法获得,而职后教师在某些理论方面又不能像职前教师那样获得系统化的教育和提升。为此,我们需将教师教育发展通盘考虑,增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连贯性,使两者成为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有机整体。而课程设置则是体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注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并使其能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促进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整合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大因素以形成正态的动态发展系统,营造宽松自由、富有创造力的教育情境,同时注重整合校内和校外课程的衔接互补。

职前培养模块:我校在职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充分考虑和平衡专业性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尝试打破学科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①突出师范性,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②重视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切实推行“顶岗实习”;③加大通识类课程的比重,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在实践中,我校通过优化专业性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系统而又扎实地掌握英语教学实用知识,并且在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中,开设英语教学方法论和新课标解读课程等,以使学生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常规主干课程的同时,提高其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英语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得到恰当运用,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职后培训模块:职后教育需讲求实用性,并保证同职前教育的连贯性。根据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来设置职后培训课程,主要以实践课程为主,努力实现实践课程的理论化和多元化,确保在职培训的实效性。我校一体化职后培训课程:①结合英语教育教学实际开设研讨课程,比如英语学习策略、教材分析、英语教学策略及英语教研方法等;②提供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微格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及新课程标准等方面课程开发,如国内外英语教学流派、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育心理学、英语教育语言学等,更新在职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修养,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③开设教育实践类课程,通过名师讲堂、组织观摩、课程精讲研讨等形式,充分利用本地及外地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员的专业发展和成熟。

4.教学方法及实施方案

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属于基础性英语教育,必须在加强理论基础课程的同时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其阶段性特点。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为:小课型,长战线,追求英语素质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师教育的初期应学习通识课程、英语学科基础课程(听说读写译、英语国家概况及文化等)和英语学科专业课程(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文体学、修辞学、戏剧等)。高年级以后则应学习教育教学课程,加强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师范院校中比较缺乏既掌握现代教师技能,又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技能培训的教师。另外,要尽量避免在当今教师职前教育中存在的学术化倾向,即在训练中不是按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来进行训练,而是以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课来充当技能训练课程。这使得师范生在学校很难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

反观职后培训则属于提高性和更新性的教育模式,学员可借此认识到个人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上的偏差,了解学科教育教学前沿动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校尝试并摸索出如下职后培训的实施方案:①专题研讨模式:围绕某一专题,通过理论学习和研讨,结合课堂实践,形成关于此专题的研究总结;②案例培训模式: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观摩案例示范,研讨已解决问题;③导师指导模式:个性化“导学”形式,针对个体差异加以指导;④课题研究模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通过理论学习,交流研讨共同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⑤论题答辩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定论题,引导学员自主学习,通过答辩以共同提高;⑥学术沙龙模式:通过对英语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研讨来培养教师运用英语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⑦参与互动模式:通过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教师间就英语教学理论或实践中问题的交流和讨论来总结提高。

三、结 语

教师教育一体化着眼于满足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需要,顺应其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增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连贯性。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合并,重要的是将培养和培训纳入高师院校共同建设和学科发展体系中来,整合职前职后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资源,变阶段性师范教育为终身的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秀玉,杨勇.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教师教育实习的革

新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2,(8):76-83.[2] 高月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为例[D].河北师

范大学,2008:43.[3] 刘慧,罗昊.高师院校英语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衔接策

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638-641.[4] 魏淼.英语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及实践模

式[J].教育科学,2009,(8):59-64.[5] 旬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2007,(1):

37-39.

第四篇: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培养探索

关于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的思考

冯仁辉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大多数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师资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缺少汽修专业一体化师资的原因,提出了高薪引入、建立健全新教师培养体系、加大实习教师培训力度等多项培养一体化教师的对策。

关键词:汽车,修理,一体化,教师,对策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汽车的维修保养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国内的汽车技校如雨后春笋多了起来,争相培养汽车维修方面的技能人才。然而,在培养专业技术汽修人才的过程中,技校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就汽车技校如何培养一体化教师,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提出一些对策,望有助于汽车技校养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现状

目前,大多数汽车技校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有的老师从汽修厂师傅出身,维修经验丰富,但文化素养偏低;有的老师拥有满腹的汽车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修车经验;理论知识扎实且维修经验丰富的一体化教师少之又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中,也习惯性地安排理论课由理论老师承担,实操课由负责实操的老师来教,由于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有效融合,往往导致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的脱节,甚至有时出现同一个问题,理论老师一种讲法、实操老师一种讲法,让学生无所适从的局面,使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缺少的原因分析 2.1 历史原因

汽车维修在以前是一个又脏又累的行业,很多人都不愿从事。只有那些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的人才会进入这一行,导致汽车技校以前大部分老师来自于维修厂的师傅。在中国的汽车维修行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是师傅带徒弟,从业人员靠入行的经验去修车,他们在动手能力方面较强,而理论知识却很少,即使懂理论,但语言表达能力却欠缺。从维修厂转行到汽车技校的这部分师傅由于对知识传受的表达能力较差,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很好的将自己所拥有的汽修经验传授给学生。

2.2 汽车技校从大专院校招入师资的不足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各个大学纷纷开设与汽车有关的专业,培养汽车人才。同时,随着国家对汽车修理技术人才的重视,大量汽车技校从大专院校中招入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师资,已满足学校的师资需要。由于大专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一是大学的教师本来自身实际的维修经验欠缺,往往重视理论的讲授,对实际的维修却点到为止;二是很多大学的实训设备缺乏,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的实训课程较少或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理论知识较好。他们一毕业就被招聘到汽车技校任教,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马上变成老师。

而且,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经过从事教师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教学技巧、掌握学生心理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3工资待遇偏低,招不到或留不住人才

技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特别是那些自负盈亏的学校,靠学生的学费发教师的工资,更没有多少财力来提高教师的待遇,在维修行业做得好,文化素质高有维修经验的优秀人才不愿意来汽车技校,学校待遇不如企业高。而一些优秀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培养,稍微成长一点,又会离开学校,去到更高工资的单位,所以,一体化教师很难有。

2.4汽车技校管理因素

一直以来,职业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劳动部门缺乏对该类学校的专业指导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导致劳动部门对技校的专业发展很少给予明确的指导,完全靠技校自己摸索。技校教师的入职也没有标准,导致很多素质偏低甚至不适于做老师的人进入到技校教师行列,无形中影响一体化教师的成长。

2.5 市场因素

虽然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但由于技校的增多,而加之中国计划生育的执行导致中学阶段的学生人数减少,同时高中、大学阶段的扩招,读技校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汽车技校将大部分人力、财力投入到争夺生源大战中,无心投入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建设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3 汽车技校一体化教师培养对策 3.1 注重现有汽修教师一体化教学的培养

汽车技校应就一体化教师的评定、选拔和培养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一体化教师的评定和选拔的标准,制定现有选拔教师的培养计划,完善考评方式和内容等。例如:从学历、专业、教学资历、专业技术职称、学生评价等方面制定选拔培养一体化教师的标准。

鼓励目前理论、实操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目前教学中学历达标,具有教师资格证,学生评教优秀,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一体化教学,然后试讲,经学校成立的一体化领导小组考核达到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聘为一体化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使其成为一体化教师,教学技能明显高于普通的教师。

3.2 高薪引入一体化教师

一体化教学是培养优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以后学校的发展趋势,汽车技校的领导要认识到一体化教师的重要性,即使经济上再困难,也要挤出一部分用于一体化教师培养。学可以出高薪聘请企业学历高,有经验的维修人才到学校任教,开展一体化教学。并利用引入的高素质人才带动在校教师的成长。

3.3 建立对新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教师的培养体系,形成常态化

对刚毕业到汽车技校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的学生,要先安排到维修厂进行实习,要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完善实习期间的培养考核及工资待遇问题,消除实习只是走过场的现象。如,学校要制定大学毕业生在厂期间的目的,目标,具体任务,措施,然后由维修厂相关人员实施。实习期间,大学生要按照维修厂的工作时间,由维修厂的相关人员考核,工资可以由学校和维修厂共同承担。实习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可以利用寒暑假,也可以平时的时候,一周几天在学校,几天在维修厂。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至少2年,3年,甚至长期进行下去。

3.4 加大实习教师培训,为一体化教师的形成打下基础

学校可通过校内、校外专题培训,让实习教师强化系统的专业知识,加深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教书育人的技巧,全面提升实习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一体化教师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加强师资队伍的校外培养 学校应组织教师到一体化开展成功的学校学习。俗话说,借鉴别人的优点可以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汽车技校要创造条件与一体化教学开展成功的学校达成一对一的帮扶形式。组织骨干教师去一体化开展成功的学校学习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包括汽车维修专业模块的划分,学时的安排,教材的选用,教师授课的优点,等等。然后根据本校设备、场地、教师特点,开展一体化教学,逐步摸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党建结对子的形式,广泛加强院校之间一体化教学的经验交流与学习。

老婆大人,就篇论文提出以下初步意见:

一、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也就是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和存在问题),并将原因从客观方面、主观方面(硬件、软件、制度,如;学校、教师、管理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细化;

二、针对分析的原因,进一步归纳和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应尽可能与发现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一一对应,通过对策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语言应书面化,客观,尽可能不用口语。

第五篇: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

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入主线,坚持‚三贴近‛的德育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德育课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职教规律和德育规律,明确提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校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德能兼备‛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生动的实践德育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看到希望,收获信心,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一、建队伍,树楷模,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德体美教学部,把学校德育课程、美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并为教学部配备了9名专职德育课教师。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教师执著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明确德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市级的德育大纲及教材的培训;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掌握新政策,做到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而且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形成一支有特点、有创新精神、乐于付出、肯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学校有两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德育课新大纲的编制研讨工作,有九名教师分别参与了四门德育课新教材和配套教辅的编写、担任了两本主教材的副主编、两本新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的主编,有三名教师到全国各地为德育教师做新课改大纲、教材、教法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德育教研室先后三次获得全市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多次代表德育课教师在全市交流大会上发言。

二、定目标,明方向,通力合作,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必须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想办法在学校创设、营造出整体教育的氛围,在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一体化,并使之落实到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节节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为了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学校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参与各系部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将职业道德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等作为综合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中。学校组织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聘请近40家企业的人员,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围绕学校八大类专业,集中调查研究与各专业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的岗位职业道德能力,形成了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突出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的重点。

学校要求各专业和德育课教学都要落实这个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教务处、督导室和各系部形成三位一体的督促检查机构,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的落实。

三、抓落实,课管联动,实现德育改革与班级管理一体化

德育重在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仅需要课程教育,还必须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相结合。学校一方面以管理工作为依托,强化行为习惯养成;另一方面,以德育课程教育为主题,带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形成德育课程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联动机制。以管理促教改,以教改提升管理效果。

学校为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中职生特点,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定了从起床、早操、早读、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晚自习、就寝,以及外出、回家请假等一整套严格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考核制度。细化每一个环节,制定一日常规,实现对学生全时空、全过程的覆盖。加强日常校规、班规等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强化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通过对违纪的学生实行‚绿色警戒‛,达到感化自己、教育他人的目的,使学生日常行为日趋规范。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结合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了‚学生职业礼仪规范‛,并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每堂课前都安排了礼仪训练,从师生问候礼仪开始,到学生的站姿、坐姿训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日常行为职业化、行为规范标准化,把外在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促进学生自觉地以职业规范要求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进一步强化德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结合,学校充分利用学生住校的特点,开发了晨读训练,让学生在晨读中读出理想,读出信念,同时在晨读中进行礼仪训练。把晨读训练作为实践德育的一部分,把德育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学校育人的途径。

另一方面,学校以班级德育课为依托定期开展班级主题教育,德育课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定期沟通,通力合作,积极参与班级主题教育,不仅实现了德育课教育教学在班级活动中的延伸、拓展,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德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反过来又促进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重参与,促成功,实现德育改革与课外活动一体化

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育教学都要坚持以活动为中心,要提高活动与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课外的学生活动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丰富课堂教育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育教学生动化、生活化,不断增强德育课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为此,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划的德育课必修课程基础上,开发创建了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作为补充。一是针对新生,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二是针对毕业前学生的需要,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指导训练》;三是针对某些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了活动课程《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这些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对国家规划德育课程的有效补充,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课程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学校着力开发建构课外学生活动体系,丰富学生课外活动。通过构建校级、系部、班级、社团等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德育活动体系‛,提出‚体验一感悟一成长‛的德育思路,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学生的成长需要及兴趣爱好、各系部的专业特色,全面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活动方案向学生征集,活动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充分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在德育课教学中,把文明风采竞赛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赛。以大赛促学习,以大赛促成长。

旅游服装专业一名学生从小就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古迹充满浓厚兴趣,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演讲能力。在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我爱我的专业‛文明风采竞赛的征文中曾写道:我选择商业学校,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从来就不后悔,因为,我找对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热爱的专业,我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虽然,在我的初中时代曾经刻下过伤痛的记忆,中招落榜曾让我一度心灰意冷,然而,选择商业学校又使我重新扬起了乘风破浪、不屈不挠的风帆,我逐渐明白了,其实我的优点也很多,这个专业很适合我,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重激励,树信心,实现德育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重在激励,重在帮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的潜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树立起信心。因此,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中,要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学校以‚德能兼备‛、‚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评价取代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具体有:一是改期中、期末考试为分模块考核;二是改单一试卷方法为有选择的多种方式考核;三是改以知识为主的考试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考核;四是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五是改单一分数成绩评价为分数成绩与非分数成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方面,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特点,制定了学生操行评分制度、学生多元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来积极、客观地评价学生,眼光看学生不足,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优点,用发展的多元发展的舞台。我们每年举行‚商校之星‛、‚商校吉尼斯‛的评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感受,收获一个启迪,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习惯,学会一种本领,实现一次成功,感受一份愉悦,树立一份信心,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持续的实践德育一体化的改革创新,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体验式的、与专业结合、与成才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德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德育课的育人效能。

六、实践德育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实践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制定课程育人方案,充分发挥了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实现德育与专业、德育与管理、德育与活动的结合,直接带动了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激发了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德育建设的热情;全面推动了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的改革;提高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1.丰富了德育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在实践德育一体化中,德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德育与体育、美育的结合,与专业的结合,不仅使德育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载体,而且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德育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

在德育与专业的结合中,使得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德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企业调研,与企业人员一起探讨、归纳出不同专业的职业道德能力点,以及职业道德能力点的内涵、表现形式、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德育课和专业课共同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合力。

2.突出了学与做的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增长和习惯的养成 实践德育的核心就是在做中学,在.行动中成长。实践为中职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实践使中职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德育重在知与行的统一。对于中职生来说,正处于成长之中,理性能力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而智力并不一定低。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简单地进行知识方面的传授的作用有限,甚至不起作用,因为他们缺乏对于知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尤其是缺少前进和发展的目标和理想。对于他们更起作用的是情感和成功的体验。

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于道德的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大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小学开始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从小就接受的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接触。但是在行为方面,他们与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往往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不良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缺乏自信。同时,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好,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看不到自身的价值,缺乏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所以尽管他们对道德、理想和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行为上却得不到体现。这与他们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缺少切身的、积极的体验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他们接受的各种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仅仅传授相关的知识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在行为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让他们看到将来,看到希望,获得一定的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形成一定的情感,从而引导他们认同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职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应该是以活动(做事)为主的教育。因此,应该重点研究实践德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使德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与我们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一位学生在课后的总结中写道:‚通过学习,我懂了很多,感受不少,体会了很多道理,而更多的是有了紧迫感。同学们都自觉地学习了,打字速度也提高了,从以前的30字/分,到现在的70字/分,能够熟练地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设计信纸、信封、班刊杂志等。最后经过大家评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课业完成得一次比一次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我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要试着去适应社会,这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并且有了比较深的感受。例如,一位学生在感言中写道:‚我是学习文秘专业的,没有学习工作的意义之前,我就想,不对口的单位不去,劳累的工作不干,给钱少的岗位不去。学习了‘工作的意义’。的内容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满怀敬业之心,立足本职,踏实肯干。像我们的老师那样,把工作不仅仅看做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锻炼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3.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德育的效果最终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德育的实效性要求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教育。实践德育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师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生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例如,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案例进行课堂展示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准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甚至有的学生还电话咨询律师……搜集资料之多,呈现形式之丰富以及所设计问题的启发性都大大出乎教师预料,展示案例时制作的幻灯片更是精彩纷呈。4.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

教师从重书本、重知识传授,转变方重实践、重学生的感受。从了解课本,到了解学生,从备知识点到备学生,从课堂的主望童型堂生学习的帮助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的人生导师,从重视自我的知识储备,到重视自我的行为举止教师在实践德育一体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真正理解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了师生的和谐关系,实现了共同成长。

教师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不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深入班级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可能完成行动模块的内容,所以课堂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理解和评价方面的问题,活动模块的其他内容则可以放在班级活动之中。这种课堂学习过程和班级活动的结合,符合态度和情感教育特点的要求。工作态度和情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知与行的统一,态度的转变只有落实到行为中才有意义。而学生态度的转变也绝不是一堂课、一门课程就完全能解决的,要使课程的效果更充分,有必要结合班级活动,有必要结合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一个践行的过程,同时对学生也能起到一种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将课堂的内容向班级活动进行拓展,还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兴趣。

5.德育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希望工程‛

通过学校实践德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形成了‚知荣辱、守法纪;懂礼仪、有规矩;重诚信、讲和谐;有爱心、善合作;要自强、能感恩……‛的良好校风,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使得学校招生人数连续多年在千人以上,外省的学生也慕名而来,且有大量学生要求转学到我校。有学生家长反映:‚北京商校校风好、风气正,孩子到这既学知识,又学做人,孩子有希望,我们也放心‛。

下载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职前职后一体化论文[小编推荐]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职前职后一体化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职前职后......

    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精选五篇)

    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张瑜、杨竞 “订单式”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订单教育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观念的......

    “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大全5篇)

    “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实施背景】 一是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开设于1998年9月,2010年开始尝试订单培养,经过多年建设,电工电子专业现有维修电工、家电维......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探索与实践 王 喆 罗进文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吸取国内外大学研究生培养经验,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进......

    兰州军区探索实践国防生“两强化一实践”培养模式

    兰州军区探索实践国防生“两强化一实践”培养模式—— “准军官”接足“地气”长底气 兰州军区结合国防生素质能力现状和战区特点,从2010年开始,探索实践强化思想政治素质、强......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德育探索与实践【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宁波市......

    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的探索

    新型农机服务一体化模式的探索近年来,委属农机部门积极探索新型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效益化为一体的农机化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