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9:3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牧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牧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牧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探索与思考

牧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探索与思考

摘要:肃南县立足自然条件和多民族县情实际,紧紧围绕发展绿色畜牧产业为主体,坚持在产业发展中培育职业农牧民,通过科技培训来壮大产业发展基础,实现职业农牧民培育与产业发展壮大共赢的格局,逐步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载体,以教育培训为主要方式,以资格认定为重要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引擎”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作模式。打造了以农广校为主体,以农技推广部门为推手,以现代农牧业科技园区和生态型家庭农(牧)场为基地,走出一条多形式、多渠道、广覆盖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模式。关键词:牧区;农牧民培训;思考

肃南县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纯牧业县,也是甘肃高山细毛羊基地县之一。2015年牲畜饲养量达到123.15万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893元,其中68%的收入来自于畜牧业。近年来,肃南县把新型农牧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作为农牧业产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为使受训的农牧民能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所学实用技术,在技术培训中,积极大胆探索培训模式,采取分区域、分层次、分产业技术等方式,紧紧围绕现代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舍饲养殖、畜产品电商营销和惠农政策宣讲等方面举办各种培训班268期,科技讲座166场,培训农牧民1.6万人(次),赠送实用技术书籍及技术资料2万余份,使受训人员人均熟练掌握了1—2门农牧业方面的实用技术。

1农牧民科技培训做法

1.1针对自然因素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全县7个农牧业乡镇除明花乡外,大都处于祁连山腹地的高寒山区,受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不能够适应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实用技术推广与应用不到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觉悟高的新型农牧民严重缺乏的问题突出。不仅直接影响着农牧民的经济收人,也严重制约农牧业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肃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各乡镇、各工作片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明细台账,因人、因地、因需求制定培训大纲,有的放矢的开展了新型农牧民的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2针对农牧民思想认识不到位开展培训。农牧民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大都认为自己从小就是“放羊娃、放牛郎”,从父辈手里结果放羊鞭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本来就是养牛、养羊而已,从小言传身教、耳目依然,自己有经验,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培训,主观认为养牲畜纯是靠自己经验的积累。针对这一思想观念的问题,我们通过与身边有文化,依靠科技养畜发家致富的示范典型做对比,算养殖效益账等方法,注重转观念、换思路,调畜种、优化畜群结构等方面培训,实现了转念的大转变,思路的大开发,效益的大提升。

1.3针对培训教师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教师结对,以师带徒式的培训。“打铁先得自身硬”,由于我县科技培训技术力量大都集中在农口技术推广单位,而且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的培训教师力量分布不匀,大部分乡(镇)技术员相对较少,且从事专业工作的时间也很有限,从而出现专干不专的现象。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县委整合县县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和农广校两个单位,必将全县各系统推荐的培训教师分门别类,成立培训团队,有计划地将这些培训骨干派到省内外培训基地进行充电培训,并采取县级培训教师与乡镇培训队伍结对子、以师带徒、传帮带的方式,解决了培训教师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也为乡镇带出了一部分留得住的乡土教师。

1.4 针对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开展多渠道经费整合。由于以往存在的各部门谁完成谁的培训任务,谁掌控谁的培训经费的问题,一是将县、乡两级有限的农牧民科技培训经费进行整合,由县农广校综合管理,乡镇负责制定各自的培训计划,提交县农广校安排培训。二是将一些大口的科技培训职能部门也划归县农广校,经费由县财政统一划拨农广校管理支配,各大口按农广校培训计划安排培训教师参加培训。三是将精准扶贫培训经费和精准扶贫培训对象统一安排给农广校,培训内容及培训安排由联系单位计划,提交农广校安排师资开展培训。

1.5 针对农牧民科技培训缺乏设备投入和培训基地而采取的培训。由于肃南牧区特殊的自然因素和主要产业特点,农牧民科技培训主要以举办培训班、以口授为主要形式,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没有普及,特别是乡村一级,没有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和示范基地。针对这一问题,一是我们发挥培训设备效益发挥的最大化,将产业相近的现存设备及培训基地统一划归设置,如康乐乡、大河乡地域接近,细毛羊产业突出,我们将喇嘛坪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培训基地,投入培训设备,皇城镇在县绵羊育种场设置培训基地;二是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与祁丰乡临近的肃州区培训示范点县协作,开展舍饲养羊培训,与明花乡临近的高台县骆驼城乡的示范点借姻,培训明花乡农牧民发展农作物制种、种草养畜及草牧业。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牧民培训工作量大、面广,培训效益发挥不明显。由于我县地广人稀,牧民大都分布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加之农牧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草原畜牧业周期长,受市场影响大,培训带来的社会效益不明显,经济效益不突出。

2.2 农牧民自觉接受培训的观念和意识改变慢。农牧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自己从小就养牛、养羊,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的错误思想存在。

2.3科技培训的示范基地和设施设备仍然缺乏。虽然我县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但由于地域狭长、各乡镇自然因素和草原类型不尽相同,创建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培训基地只能一乡一基地,一业一基地,成本高,示范能力弱,一些先进的设备还不能普及到村一级,加之居住分散,也不具备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微机网络开展远程教育,致使科技培训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2.4 培训经费依然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没有真正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面广、量大。把农牧民科技培训经费纳人财政预算,没有专项经费投人。往往是职能部门急需时,申请一点才批一点,财政紧缺时则少批或不批,经费没有保证。3 创新性培训模式的思考

2.1在培训理念上求“新” 始终坚持把实施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作为提高农牧民素质和加快细毛羊基地县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紧抓好,引导树立“六大培训新理念”。即:树立党建优先的理念,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人人有技能,家家都致富”的目标,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作为重点,加强农村经济能人的培育力度,加大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因需施教的理念,把培训工作与县情、乡情、村情和农牧民急需的技术知识结合起来,与农牧民科学养畜技术结合起来,使培训工作贴近畜牧业生产实际,取得实际效果;树立实用高效的理念,把农牧民培训与县、乡、村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畜牧业生产季节结合起来,使培训内容真正使农牧民学有所用、用有所得。2.2 在培训内容上求“全” 在培训内容上力求做到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即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紧紧围绕细毛羊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主要围绕舍饲养殖、畜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畜产品加工等农牧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主要围绕生态型家庭牧场创办、合作化经营、畜产品电商营销、劳动法、经济合同法等内容的培训,以提高农牧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维权意识。

2.3 在培训方式上求“活” 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不走过场,在培训方式上力求灵活,在采取传统集中讲授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需求的农牧民使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和内容。即菜单式培训,对长期忙于畜牧业生产,很少有时间走出去的农牧民,通过建立专家信息库,方便农牧民根据需要以点菜单的方式选择专家进行授课,真正实现“农牧民点菜、专家下厨”开展培训;巡回式培训,针对一些乡村居住分散偏远,利用逢集或走村的形式,建立市、县、乡三级专家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巡回讲课培训,指导农牧业生产;保姆式培训,针对一些农牧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技术较慢的实际,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配送技术方案、生产规划、市场信息等系统的资讯服务,一包到底,确保受训农牧民学得实,用得准;带动式培训,对有思想、没胆量、想干事的人,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示范引导,通过科技示范户、能人大户的成功事例带动周边农牧民发展农牧业经济;网络式培训,充分利用县乡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党员电化教育、农牧业信息服务等网络阵地,开办各种专题技术讲座,以提高培训工作的覆盖面。

2.4 在组织安排上求“效” 坚持方便群众、就地就近转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输转,做到了人员、场地、教材、制度、工作落实到位。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在县城集中培训和到乡镇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在培训对象上主要以农牧村18-40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农牧民为主。2.5 在培训效果上求“实” 为使培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农牧民想什么、急什么、缺什么。并根据调查结果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和方式,把确保每名农牧民掌握1-2门实用新技术作为培训的重点,把解决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制约我县农牧民增收难和农牧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瓶颈问题。

通过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进一步拓宽了广大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视野,提高他们带领村民致富的本领,使广大农牧民依靠科技发展细毛羊产业的意识增强,科学养畜水平进一步提高,增收致富的本领明显增强,劳动力培训工程为细毛羊为主导的绿色畜牧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成为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助推器”和“动力源”。

第二篇:农牧民培训长效机制探索与思考(推荐)

农牧民培训长效机制探索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涉及农牧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牧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主力军,从一定程度上说,农牧民的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成败。几年来,克旗委立足实际,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重点,对农牧民培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牧民培训现状

我旗现有农牧民19.7万人,其中80%以上农牧民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仍占一定比例,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理解难、接受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旗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旗努力探索农牧民培训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牧民培训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各类农牧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牧民学科技的意识有所提高,部分农牧民能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在科学种田、科技养殖等方面达到了“村村都有明白人”,掌握一定技术和本领的“土专家”、“乡土人才”队伍不断长大。

二、农牧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牧民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相关部门也多方努力,并且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1、农牧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牧民的培训意识不到位,缺乏培训动机,积极性不高,培训班出勤率低。尽管政府埋单农牧民免费参加培训,可事实上,多数培训班农牧民的出勤率不够理想。根源就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受居住环境、接受信息、思想观念等影响,很多农牧民仍然比较保守, 安于现状, 怕担风险,排斥新鲜事物,一些农牧民认为培训费时费工影响收入,其成本效益远没有其他投入来得直接,不愿意来参加培训。

2、农牧民培训管理有实际困难。农牧民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流动性大、年龄大小不

一、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牧民教育培训难以管理,决定了农牧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3、培训资金缺乏,培训规模偏小。对于农牧民的培训往往是喊得响,落实少,财政投入比较少,培训资金缺乏整合,培训手段和设备相对落后。培训规模偏小,工作难以深入仔细的开展。虽然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搞农牧民培训,但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培训部门多,部门间沟通少,配合力差,大部分局限在农牧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最基层培训,而涉及到第二、三产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由于受技术、资金等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得少,没有给农牧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

4、培训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现有培训缺乏切实有效的调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观性,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培训内容过于笼统,培训的形式依然停留在课堂讲解的形式,在培训科目的设臵方面也比较的落后,理论性过强,不能解决农牧民实际生产、创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难以满足农牧民多样化生产的实际需要。另外,有的培训老师水平较低,讲课不生动,农牧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很多农牧民厌烦情绪,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5、培训“形式化”现象普遍存在。培训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临时性,项目培训缺乏长效性和持久性。现有农牧民培训工程化、项目化、政绩化的短期行为难以满足农牧民培训长期性的要求。首先体现在项目的实施本身具有时间局限性,强调在3年或5年内完成多少人数的培训,结果是无法科学合理的评价培训效果,最终只会注重数字的统计而忽略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其次,农牧民通过学习、掌握、运用乃至实现培训效果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另外,农牧民培训工作也很容易随着人事的更替而变动,培训缺乏持续性。

三、建立农牧民培训长效机制采取的措施

1、成立农牧民科技宣讲团。2008年初旗委组织部聘请5名农牧民产业引领人、5名专业技术人员和5名分管业务的副局长组成了农牧民科技宣讲团。宣讲团深入到全旗11个苏木乡镇的35个嘎查村,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口传授农牧业种养技术,通过集中授课,实地指导,电话解答等多种途径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了135个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农村集市,设立农牧民培训咨询台,广泛开展农牧业科技知识培训,共发放科技实用资料8000册,科技实用光盘1000张。

2、加大对基层党员实用技术的培训。2007年全旗党员总数12651人,其中农村牧区党员7839人,他们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克旗组织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加大对基层党员的培训,并且将其制度化长期化,并纳入地方党委和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嘎查村级党员活动中心作用,使党员具有一技之长,使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领路人。通过努力全旗现建立5个农牧民党员培训基地:金峰公司良种肉羊产业协会、经棚镇光明村胡萝卜产业协会、宇宙地镇刘营子村蔬菜产业协会、同兴镇安乐村特色养殖产业协会和新开地乡高地村土豆产业协会,全年共有15300多人次到这5个培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实地操作,为加快克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广泛运用高科技成果。全旗加大培训设施投入力度。旗委投资46万元,在克旗广播电视台开通了远程教育频道,在各苏木乡镇建立了党员电教站,并为各电教站配备了硬盘播放机。在各嘎查村分别建立了党员电教点,统一配备了电视机和VCD。2007年,共组织25次“科技电教大下乡活动”,免费发放实用技术光盘1.2万张,约有3.6万多农牧民群众接受了远程教育,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整体素质。

4、聘请专家授课。为提高培训质量,我旗还积极邀请旗内外农牧业科技专家到我旗讲学,对种养专业村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传播高新的农牧业科学技术。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我旗畜牧、蔬菜等方面土专家、种养能手的模范作用,传授他们生产、经营中摸索到的适用本地情况的技术经验。

5、外出参观学习。积极引导各苏木乡镇组织农牧民党员到外地参观学习种养业实用技术。经棚镇、万合永镇、同兴镇组织党员群众1400余人分赴松山区、敖汉旗、吉林长白山等地参观学习种养业实用技术,在他们的示范引导下,全旗有60%以上的嘎查村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成立了种养协会,这些协会的建立为农牧民走合作化、产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四、经验和启示

1、坚持以农牧民需求为中心是教育培训生命力之所在。培训前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农牧民的愿望,切实把握农牧民的需求,掌握农牧民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规模、培训时间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培训目标,突出重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计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培训的盲目性,体现出按需培训的差异化特征,也只有实效性提高了,针对性增强了,教育培训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2、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是提升教育培训整体效果的关键。培训内容是整个培训的核心,培训内容的灵魂是让农牧民听得懂、用得上,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臵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培训形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在农牧民培训形式上要把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实地指导和具体操作并重;把专业技术人员讲授与“土专家”、“田秀才”介绍经验并重;把集中授课和经验交流、座谈讨论并重,以培训形式的创新推动培训效果的提升。

3、坚持“三个结合”是构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基础。“三个结合”即结合时节、结合不同生产地区、结合场所。农牧民培训必须结合农时,实行农闲集约化培训与农忙季节性培训相结合,围绕生产周期进行相应的生产过程培训;农牧民培训必须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差别选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农牧民培训必须结合场所,加快农牧民培训基地建设,搞好示范田、示范户、示范基地建设,采取田间示范指导、基地参观操作等形式,为农牧民搭建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平台,把基地建设成农牧民参观、学习、培训的现实场所。

第三篇:辽宁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模式[推荐]

辽宁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模式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农业部门在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中,强化教育培训环节,创新培育模式,稳步推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多年的培训实践,辽宁省农广校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立足农村、农业、农民实际稳步开展,即掌握 “三农”实际情况,了解农民产业需求,省农广校结合项目要求和外地培训经验创新制定系统培训规范,并逐年调整、完善,取得不错的效果。

2013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开始时,设置了三个模块培训:系统知识模块进行集中培训;职业技能模块进行模拟操作和职业技能鉴定;专项技术模块通过现场指导,实现课内讲解和田间实践相结合,并安排异地参观和实践操作。三个模块穿插进行,分段实施。

2014年针对三种类型的培训和农民模拟操作困难实际,拓展了技能实训模块培训方式,通过田间学校、基地实训、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完成。2015年针对各地跟踪服务不到位情况,在规范中增加了跟踪服务模块。

在前三年工作的基础上,省农广校总结经验,对2016年培训规范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推行“一点两线,一线在上,一线在下”的培训模式,即经营管理培训由市级牵头,充分发挥市农广校的作用,统筹各县到省、市级培训基地集中开展;生产技能培训由县里组织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田间学校或现场教学、基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分段开展。同时细化了经营管理的培训课程,拓展了培训方式,增加了情景模拟训练内容。针对田间学校不太健全的实际,生产技能培训采取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两种方式进行。

在培训规范的指引下,省市县在培训上都拓展了工作空间,在培训方式上有很大创新和改变。

为落实培训规范中经营管理培训在省、市培训基地开展的要求,辽宁省开展了培训基地确认工作,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申请部门的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赋予各级农广校具体负责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日常管理与协调等工作职责。2016年10月经过自愿申报,县农发局推荐,市农委复核,省农委审批,认定了包括辽宁职业学院等8家大专院校、2家科研院所、1家农事企业在内的第一批11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并下发文件予以公布。目前各市的经营管理培训正在这些基地开展。锦州市集中学员在辽宁经济学校上经营管理课;新宾县集中学员在抚顺特产学校上公共基础课,在早、中、晚课余时间穿插考试环节,理论培训丰富多彩、紧张有序;海城市在本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集中培?,使经营管理培训效果突出。

由于培训规范赋予了市级培训职能,市级农委、农广校牵头经营管理培训。锦州市农广校不遗余力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出台很多创新性做法,对四县一区实行“五统一”管理,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一是统一经营管理培训模式,全市一张课程表。二是统一调配师资,安排市级教师赴山东学习情景模拟培训课程,给各县培训班授课。三是在县区统一建立示范班,安排专家和市级辅导员采取“田间学校”模式开展技能实训。四是统一在每个培训班确定3~5名优秀学员,对他们实行重点跟踪,加强指导,建立起“优秀学员名录”。五是市级统一档案管理。对全市的新型培训工作做到了统抓统管,全市一盘棋,培育效果非常好。抚顺市农委2016年向市财政申请10.4万元资金,开办了40人的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

由于培训规范把经营管理培训交市级来组织,县级有充分的精力来研究技术技能方面的操作,创新了很多种培训方式。一是四步培训模式。建昌县采取“理论知识由教师讲解,实地操作由技术专家指导,参观学习统一组织,经验做法由学员相互交流的“四步教学法”,效果良好。新民市在培育过程中“教、学、论、跟”结合的四步互动培训法,很受农民欢迎。阜新县采用“三轮的212”(2天集中,1天观摩,2天实践)外加一年回访的四步循环培训法,满足农民需求。二是与项目结合模式。岫岩县在培训中紧紧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相结合,将基层农技推广站作为培训基地,开展联合培训。阜新县也紧紧结合涉农项目开展培训,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三是情景模拟培训。盘山县在经营管理培训中增加了情景模拟训练内容,聘请了锦州市农广校的老师讲授情景模拟训练课程,深受农民欢迎。锦州市各县都增加了情景模拟课程,这些创新性的做法极大地带动了全省培训工作。

第四篇: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费管理办法

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新兴职业农牧民培育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提升农牧民综合素质,助推农牧业农牧区发展,助理农牧民收入增加”为总体目标,以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引领带动型四类职业农牧民为主要内容,培育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牧民,使其成为我省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要力量。新型农牧民培育项目按照“政府推动、部门管理、机构培训、农牧民受益”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

第三条

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资金(以下简称项目资金),是指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用于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认定及扶持的项目资金。

第四条 整合相关涉农培训资金,集中用于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加快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农牧民收入增加、为现代化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第五条 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项目,由市农牧局组织实施。市农牧、财政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第二章

资金来源

第六条 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财政资金安排的资金。

第七条 按照“统筹使用、分类培训”的原则,统筹使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和引领带动型职业农牧民,兼顾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第八条 培训补助标准。按照省、州、市关于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依据职业农牧民类别、培训内容、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确定具体补助标准,实施差别补助。

第三章

培训机构

第九条 市农委根据培育任务的需要,研究制定培训机构确定方法及程序,选择与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结合紧密的培育机构和实训基地。培育机构以农广校、农技推广、农业院校、农业科研等公益性机构为主,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社会培育机构广泛参加。

第十条

通过实地查看、组织会商或专家评估等方式择优申报。

第四章

资金使用

第十三条

省农牧厅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农业人口规模、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要求等因素将中央和省级培训任务一并2 切块到市,市级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补助标准和任务,及时做好资金下达任务。市级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补助标准和任务,及时做好资金下达工作。

第十四条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等形式确定的项目,按双方培训合同执行。

第十五条 鼓励创新资金拨付方法。为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在培训任务和培训机构确定后,预拨不高于50%的培训经费,待培训任务全部完成,并经本级农业部门组织审核验收合格后及时拨付剩余培训资金。

第十六条 项目资金用于农民课堂培训及实训、参观交流、聘请师资、信息化手段利用等支出。

支出范围主要包括:聘请教师、技术指导员开展课堂培训和实践的相关支出,如教师授课费、技术指导员误工费、食宿费、交通费等;补助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相关支出,如参训学员的食宿、交通费、学习用品、培训教材(资料)、教学耗材、实践用具等;培训机构用于组织实训和参观交流的场地租赁、电脑网络租用及与培训直接相关的招生宣传、档案管理及后续跟踪服务等的支出。培训补助资金不得用于新型职业农牧民职业教育学杂费补助和与培训无关的支出,不得用于培训机构的基本建设、购置固定资产,不得以现金形式发放给培训学员。农业系统的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各类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业教授、农业各生产领域的乡土人才担任教师或技术指导员,按其技术职称、职务、授课时间、培训效果发放授课费,不得超过《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有关标准。

第十七条

培育项目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

第十八条 项目管理与实施相分离。市农牧、财政部门是项目的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组织管理、资金拨付和监督检查。培训机构是项目实施主体,负责开展培训,规范使用资金,按时按量完成培训任务,自觉接受农业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建立项目公示平台,向社会公示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及有关培训项目政策等,接受社会监督。第十九条 省农业厅负责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方案的制定,开展专项检查和绩效考核,市农牧局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训工作的指导和过程监管,对本地区的项目实施情况每半年开展一次及以上的全面监察,重点监督培训开展情况及项目资金的使用。第二十条 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各市县建立监管机制,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新型农民培训资金,不得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确保财政补助资金足额用于农民培训。第二十一条 培训机构要按照本行业会计制度要求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实行独立核算,完善资金支出手续,健全支出明细。要建立规范统一、信息完整、内容真实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档案,详细填写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证书,保留学员学习影音资料、教辅器材实物原件等作为检查考核的重要依据。各培训机构在项目实施结束后,要开展项目资金审计。

第二十二条 年终有关部门依据培训实施方案,对本级当年组织实施项目进行验收。重点检查培训人数、培训内容、培训学时、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管理、参训学员满意度、培训证书及档案建立情况。

第六章 绩效考核

第二十三条 建立项目资金绩效考核制度。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定。市相关单位组织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项目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安排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宣传,增强示范效应,扩大社会影响。按照有关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要加强政策和先进典型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相关政策,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

第七章 附则 第五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农牧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五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探索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探索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广大农民解决“如何种地、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对当今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积极探索新模式以及新方法,用“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替代传统“以技术为本”的培训方法;在坚持传统面对面、手把手教育培训的同时,也需要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在线教育培训等现代化培训方式,对各种教育培训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向制度化、标准化以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教育培训后“链条式”服务,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讨论

为了更好执行中央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满足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以及生产能力的骨干新型职业农民,相关部门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及农业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通过精准服务、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服务指导以及教育培训等方式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属于一种创新性、基础性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人才强农、科教兴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规范,从而全面实现从传统培训到信息化、现代化培训的创新,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等。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新体系

1.强化培训基地建设

满足务农农民的需求,增加培训的功效,强化培训基地建设。认真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结合理论与实际,农广校把工作重点延伸至一线,经过全方位的考察与探究,成立农业知识集中教学培训基地;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制定与之对应的相关规章制度,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此这样,不仅为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提供了实践创业基地,而且为其提供了学习的场所,有效激发了农民自主创业与学习科学技术的干劲与热情,一举多得。

2.强化教学班建设

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以及服务县域特色产业的原则,就近就地下乡村开办教学班。以食用菌产业为例,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区域中挑选有较高文化素质、较高思想素质、能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业带头人、产业大户,同时经过面对面研讨与核实,最终确定合适人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建立食用菌产业的教学培训班。除了在农广校集中参加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生产基地进行现场生产实践培训。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组建由县农广校专职教师、乡土人才、县域各产业发展带头人以及省市县相关产业方面的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制定授课教师考核制度以及教师岗位职责,同时和培训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全面实施开放式的动态管理。

二、突出核心,围绕特色产业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培育

1.不断创新教育培?模式

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教学场地。选择在特色产业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实习基地以及培训场所选用问题,而且为其提供了生产实践基地,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参与培训的农民切身感受到成功创业的欣喜。培训形式。采用“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农时的季节开展培训活动,结合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做好生产与学习“两促进,两不误”。教学安排。采取理论教学时间选在早晚农闲的时候,增加农民培训的到课率。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授课方式。可以聘请当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其成功创业的经验,并聘请相关专家讲授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式研讨、互动式教学,显著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主要的培训手段与方式包括:

(1)参与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以及种植大户等,在现场直接参与解答、操作、示范以及讲解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培训内容和日常生产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紧密连接,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可以显著减小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推广运用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对当前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和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操作与交流学习。

(2)互动交流式培训模式。在培育的时候加入“跟、论、学、教”等互动交流培训方式。第一,对农民普遍性的认知水平与种植经验教起,使学员可以坐得住、听得懂,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能够快乐学习;第二,授课内容尽量不要太深奥、晦涩难懂,最大限度结合理论与实际,使学员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与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定期举办课堂讨论活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过去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谋发展、话打算、说体会以及谈感想,提高学员自主动手能力;第四,完善学员学成归来后整个生产流程的跟踪服务,引导农民正确进行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工作,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这种培训模式和传统培训模式相比,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的内容单一造成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等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小组讨论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基地的学员进行划分小组。通过开放式、自由言论,充分挖掘每一位农民的智慧与潜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与看法,学员通过学习小组进行集中交流,从而能够知道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碰撞出成功的火花。通过讨论、考察以及培训等方式,不断对学业的知识进行更新。

2.科学安排教育培训内容

当前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但目前大多数教育培训对象都普遍存在创业决心不坚定、创业意识不足、科学创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首先针对有创业意向与产业基础的农民进行重点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知识、特色产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管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等专业知识,以及留守儿童管理、艾滋病防治、禁毒知识、科普知识、乡村消防安全、乡村文明等公共知识。通过大量有用且符合实际状况的教育培训活动,大幅增强农民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使之完成转型,升级为新型职业农民。

3.正确选择教育培训对象

认真贯彻落实“围绕产业发展办培训,完善培训促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以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示范园区等当地特色产业大户为重点,在全县特色产业范围内挑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较高思想素质、有带头模范作用、有生产规模的技术带头人、产业大户,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不超过五十岁的农民作为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虽然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在我国总经济所占的比重有所下滑,但其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人翁,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艺的高低,决定了其所能获得的农业价值。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探索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模式,从而使广大农民完成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旭彦,姜玉香.探索推广“五结合”农民教育新模式――平泉中等职业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衔接经验与做法[J].农民科技培训,2017(12):16-17.[2]刘勇.“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基于盐城市大丰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J].上海蔬菜,2018(01):3-5.[3]刘忠泽,刘洪亮,沈彦龙.转观念,在实践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模式――长春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讨[J].吉林农业,2015(07):36-37.作者简介:徐晓军(1977-11-),男,汉族,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等方面工作。

下载牧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探索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牧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模式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双师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数、语、外、物教研组教师写) 鹤岗市第二十六中学业务培训 内容“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二) 主持人:马雪滨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17.10.16 一、 背景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激励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激励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在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探索。激励教育就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激......

    推进桂东新型工业化的探索与思考

    推进桂东新型工业化的探索与思考桂东统计局(2011年10月9日)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思考与探索

    对年轻的公务员如何成长为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

    思考与探索

    思考与探索 1.反思你执教的一次语言教育活动? 2.在谈话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 在一次的语言教育活动《三只小猪》中,我将幼儿分成三大组进......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探索与实践 王 喆 罗进文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吸取国内外大学研究生培养经验,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进......

    新型职业农民3543培育模式

    敦煌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形成“3543”培育模式 为了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取得实效,敦煌市农广校通过两年的培育实践,初步探索形成了“三围绕、五精选、四结合、......

    教学模式与探索

    教学模式与探索 ——理想课堂与课堂理想境界之五 傅东缨 时下,追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已成为全体教师同仁追求的高点。在诸种践行的举措中,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成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