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的角度与思路[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7:3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设计的角度与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设计的角度与思路》。

第一篇:教案设计的角度与思路

教案设计的角度与思路

湖北省公安县向群中学 何方军

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备课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是衔接有序,是不是张弛有度,是不是游刃有余,自然重点体现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具体到一份语文教案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选择,做到量体裁衣,恰如其分,做到可操作性强,课堂自由度高,学习效果显著。

一、了解全文内容

大多数文章的教学都可以设计这一环节,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本前提,设计此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形式上,有让学生进行概括、复述等多种方式。例如,像记叙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像说明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全文的说明对象和其主要特征;像议论文我们可以要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全文的中心论点等。

二、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一步骤,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形式来弄清其句、段、节是怎样互相联系组合构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作者组织材料是不是有“路”可寻,怎样理出文章的思路,有哪些方法?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开头、结尾、铺垫、过渡、照应、层次、线索、顺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探寻和发现。

三、归纳文章要点

这是训练学生处理庞杂、繁琐材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去粗取精,化零为整,化繁为简,有效地驾驭语言材料,这也是适应我们这个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步,在具体的方法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提炼梗概,去枝取干,找核心段落等形式来展开。

四、品评重要词句

它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有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对文中所有语言材料来分析鉴赏不可取也不可能,所以只有选取精当的词句进行品味。在方法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添加、删除、替换、颠倒等进行比较鉴赏,反复咀嚼和感悟,从而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匠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各抒己见,来表达自己对某个词句品析心得,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

五、探究文章难点

每篇文章学生学得透不透彻,可以从他们对其中难点的把握程度来评判。把这样的内容可以让给学生,教他们主动探索研究,这样做不仅比老师片面的讲解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使学生从发现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成就感,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方式上,这个环节的设置一般是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气氛达到高潮,时机成熟之时。同时,老师点拨和启发要适可而止,更要倡导发散思维,特别鼓励学生创新。

六、交流阅读感受

如果两个人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他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课堂上的自由交流对提高学习质量非常重要。可以说,封闭的课堂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开放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比他们心安理得地一味接受要有益得多。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某一点谈一谈他个人的感触和看法,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不拘对错。此外,使这一环节要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可敞开心扉,营造轻松氛围,使学生敢自由交谈。

七、欣赏文章美点

不可否认,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文章则是语言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它当然就包含着艺术美的成分,所以,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对文章艺术美的欣赏。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中怎样设计和定位这一步骤的具体内容?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语言美:从句式、修辞、词汇、节奏、音韵等角度;人性美:从真、善、美、假、丑、恶等角度;情节美:或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或起伏跌宕扑朔迷离,或扣人心弦出人意料,或巧布疑阵妙趣横生;意境美:或优美,或壮美,或凄美;形象美:或崇高,或卑劣;结构美:或层层铺垫,或一线串珠,或开合回环,或一笔带过,或首尾照应,或一脉贯通等等。

八、感悟作者情感

好文章从来都是文情并茂,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种种情感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情感因素,不仅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还不利学生的整体学习,所以有必要在有些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例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体味到作者爱的真挚爱的深沉;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要感受到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胜利的喜悦;从《纪念白求恩》我们要领悟到作者的痛惜与敬仰。有情有理,而且通情才能达理,这样理解文章与作者就可以更为便捷。

九、积累经典词句

新老教学大纲都不约而同强调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只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有丰富的产出,所以抓积累是我们始终不渝的重要教学手段。积累的方面可以是多方面的,或知识,或情感,或方法。设计这一环节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背诵式积累:精彩段落、句子、古诗文等都可采用这一方法;运用式积累:对于特别有用的句式、典雅的词汇,让学生或仿写或造句。达到掌握的目的;摘录式积累:让学生对其比较喜欢的文段进行摘录,以备反复阅读。

十、精读重点段落

如果老师对一篇文章的讲析从头至尾泛泛而谈,不在重点进行突破,这不仅没有提高学课堂效率,而且还慢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从精读重点段落的角度有取舍地进行阅读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将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落在了实处,把课堂教学变得紧凑而高效,要求就是精读的段落要典型,训练的方式要巧妙,选择的角度要新颖,不然就变成了纯粹的课堂练习了。

十一、揣摩写作方法

一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其中对写作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是指导我们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我们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对创作方法有路可循,有法可鉴。且我们用课文篇目作例子,现身说法,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他们借鉴和摹仿。例如,我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对比写法和夹叙夹议写法的妙处;学《小橘灯》这一课,学生会熟悉象征写法和以小见大写法等。

十二、迁移写作训练

学习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我们在教学时,有意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既巩固学习成果,又拓展思维。所谓迁移,其实就是以已有的教学材料作为支点,让学生走向新知和独立的过程。现有的教学材料其实是一块跳板,一个支点,一根拐杖,让学生进行摹仿,进行创造,从而增长能力。在形式上,可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续写,扩写,仿写,进行想象创造。例如,在教郑振铎的《猫》这一课后,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第三只猫,来向主人倾述自己内心的冤屈,表达自己的清白,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情智的目的。

第二篇:拔萝卜教案设计思路

迎接外省市攀登英语展示

拔萝卜

设计思路: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请他们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表演,使他们以这种感兴趣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同时注重课内外英语整合。活动目标:

1、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2、理解故事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简单的复述故事,学说主要的对话。

3、能够根据故事情节模仿各种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重难点分析:

重点:在活动中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体现课内外整合。

难点:简单复述故事并能说出主要对话

活动准备:角色的胸饰、故事背景的装饰、故事录音磁带

活动流程:演唱歌曲——晨间学习对话表演——欣赏故事——跟读学习——分组练习——角色表演——评比评价——采访结束。

教学流程 :

第一环节:歌曲演唱。

First step:song and dance, 《butterfly》 歌曲:Fly fly

fly ,the butterfly.In

the meadow,is flying high.In the garden ,is flying low, Fly fly

fly ,the butterfly.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预热环节来告之英语课开始了。第二环节:晨间英语对话(整合课内英语)A: hi B :Hello A:Can you come out and play with me ? B:I’m sorry I can’t./Yes, let’s go.A: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 B:We are going to plant trees this afternoon.A:What’

s your

favorite food? B:I like jiaozi

best.A:What do you want to be ? B:I want to be a scientist.设计意图:教师整合课内英语,帮助学生输理知识点,进行巩固,教师选择4组学生进行表演,并提问。第三环节:情景剧《拔萝卜》。

THIRD step: pulling the raddish。(1)欣赏情景剧,并跟读。

小白兔:今天天气真好,我肚子饿了,我想吃东西,哇,这是什么?大萝卜,我要把它拔出来,嘿呦,嘿呦,萝卜太重了,我拔不出来。猫:自我介绍,发现小白兔问:你在干什么? 小白兔:我在拔萝卜,太重了,我拔不出来。猫:让我来帮助你吧。小白兔:谢谢你。

小白兔和猫一起努力:嘿呦,嘿呦,萝卜太大了,我们拔不出来。(小狗来帮忙。小马来帮忙。小羊来帮忙。青蛙来帮忙。)

大家一起齐心合力终于把萝卜拔了出来,他们开心的一起分享萝卜。rabbit:It’s sunny today.Iam hungry,wa,What’s that?A raddish ,abig raddish,I’ll pull it out.Heyoo,Heyoo.The raddish is too heavy,I can’t

pull it out.kitty:I am

kitty…oh ,rabbit, What are you doing? rabbit:I ‘m

pulling the raddish.It’s too

heavy ,I can’t pull it out.kitty:Let me help you.rabbit:thank you。

Rabbit and

kitty:Heyoo,Heyoo.It’s too

heavy ,we can’t pull it out.(The dog is coming to help.The ponny is coming to help.The sheep is coming to help.。The frog is coming to help.。)

They

pull it

together, At last,They pull it out,they

are singing and dancing.(2)学生带动作跟读情景剧。(3)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练习。

(4)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教师进行评比。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学习,每组表演的内容是层次递进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展示时候先进行课内英语自我介绍。在进行角色扮演。根据每组内容,学生发挥自己想象进行表演,由LEADER组织全班级进行评比。第四环节:歌曲《拔萝卜》

The fourth step: song 《pulling the raddish》 歌曲:I’m

pulling the raddish.raddish.raddish.I’m

pulling the raddish.who can help me? I’m

pulling the raddish.raddish.raddish.I’m

pulling the raddish.Let’s

enjoy it.第五环节:激动采访。A: hi B :Hello A:Where

are

you from? B:I am from Canada.A:What’

s your

favorite food? B:I like jiaozi

best.A:What do you want to be ? B:I want to be a scientist.设计意图:学生现场采访外国专家,了解外国专家的情况,同时让外国专家知道我们祁庄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

第三篇:税收流失的角度分析与研究思路探讨

摘要:文章以对国内学者关于税收流失概念的各种界定以及国外立法及理论界有关税收流失相关术语的归纳分析为基础,提出在我国有关税收流失问题的理论研究中,欲全面界定税收流失概念可供遵循的思路,并依据该思路尝试对我国税收流失的概念加以界定。

关键词:税收流失 偷逃税 避税 税收

税收流失概念近几年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对该概念缺乏一个较为明确、公认的界定。目前无论财税法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对该概念的使用均较混乱。而对一社会问题展开理论研究,首先应建立在对该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有共同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否则,因单个研究者所使用的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不尽一致,研究范围有宽有窄,用来进行判断的标准存在差异,自然容易导致许多无谓的争论或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因此,对税收流失概念的定义和范围的界定,是展开税收流失问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对国内学者关于税收流失概念的各种界定的归纳分析

由于研究角度和采用标准不同,国内学者在研究众多的、形形色色税收流失现象和行为时,对税收流失的定义、范围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典型现象”说将税收流失的一些典型现象(如偷税、逃税、欠税、任意减免等)等同于税收流失,例如将税收流失等同于偷逃税和任意减免税或者将欠税、逃税称为税收流失。将税收流失归纳为一些典型现象,能给人一种直观效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实际工作中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但此类概念较为片面,过于形式化,没有揭示税收流失的整体涵义与本质,无法涵盖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税收流失现象,不利于全面研究、把握税收流失问题。

2.“特定经济本质”说该说从本质上对税收流失的概念加以界定,认为税收流失本质上是一种财政交易制度框架内的交易成本或税收征纳缺乏激励时的寻租活动。此界定能把握税收流失的本质,具有一定深度,但过于抽象,且对税收流失本质揭示不全面,仅揭示其经济本质,而忽略其社会、法律本质。

3.“纳税人导致税收收入减少”说认为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纳税人利用各种手法,窃取税款,造成税收收入减少的一种经济现象;或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的没有被税务机关征收入库而减少的税收收入的现象;或是指因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或因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不严,使一部分应缴入国库的税款被纳税人所占有或被有关部门所截留,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相对减少的一种经济现象;或是纳税主体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采取种种手段促使自身经济活动合法或非法地由“公开经济”向“地下经济”、“高税经济”向“低税经济”与“无税经济”转化的行为。据此,税收流失的结果表现为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为达到这一目的,纳税人可使用各种手段,包括非法与合法的,因此其概括性较强。但此界定并不全面,因为在国内税收实践中,虽然纳税人方面是导致税收流失最主要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由于征税人方面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税收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此外,将税收流失定义为税收收入的减少缺少比较的标准,即税收流失是通过与什么标准相比较而减少,不够明确。

4.“差额”说即税收流失是应收(或潜在)税收收入与实际税收收入之间的差额。认为税收流失就是实际税收收入与潜在税收收入之间的差额;或者是税务机关征税之后应该取得的收入与实际取得的收入之间的差额。该说较为简明扼要,但亦有明显不足。首先,财税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所使用的税收流失概念,不仅用来表示一静态结果,更被用来表示造成该结果的现象、行为和动态过程,若将其仅定义为一静态“差额”,不能完全反映它所包括的丰富内涵。其次,该类定义中“潜在(或应收)税收收入”一词不够明确,是按照税法征收的还是完善税制下可征收的税收收入,还是其他税收收入?

5.“应收未收的税收收入”说认为税收流失是国家应该征收而实际上没有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该种界定对于什么是应收未收的税收收入,即以什么标准来判断税务部门应该征收还是不应该征收,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或者法定税率作为判断应收未收的标准。另一观点从完善税制角度出发,认为国内目前客观上存在一较为理想的“最佳税制”或“最佳宏观税率”,按这种理想化税制或税率来计算征收的税收额,可近似地作为中国目前的实际应征税收额,而实际应征税收征收额与实际征收税收额之间的差距,即为税收流失。但这种以最佳税制或宏观税率作为判断税收流失标准的看法,往往因对究竟什么样的税制和宏观税率与中国国情相适宜的看法不同,而难以达成一致。因此,这种观点实际上缺乏明确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税收流失以及税收流失的规模。

6.“动态过程”说即将税收流失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对其界定以“流失”为核心,兼而包含原因和后果(效应)。其中,有学者认为是指在一定税制下,由于税收行为关系人的行为失当,税收行为环境状况恶化,或税制配置不当,以及行为关系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所引起的各种形式的税收非正常耗散与漏损,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相关效应;有的认为是由于税收行为关系人(税收行为主体)的涉税行为失当、税收环境恶化(异化)、以及税收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与税收环境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所导致的一切税基侵蚀与税额漏损。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均认为税收流失的概念不单纯是税收少收问题,还应包括为何少收、少收的效应等。从理论分析角度看,该类概念比较全面、综合,能反映税收流失的本质。但因学理性太强,不利于实务中对税收流失的实际界定,操作性不强。

7.“双层含义”说即将税收流失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认为狭义的税收流失是指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现象和行为。该划分有利于对税收流失问题开展全面研究,一方面使狭义税收流失定义在判断标准和口径上有了较明确的规定,可保证对该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有一较为明确、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对该问题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而广义的定义则可为该问题研究拓展思路和空间,进一步分析各种与税收流失相关的现象与问题,使其研究更为全面、系统。

8.“内涵、外延”说认为要对税收流失概念进行科学研究,须首先科学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其内涵是据现行法律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本应征收而实际未予或未能征收的各类税收;其外延主要包括:偷税、逃税、骗税、抗税、避税、吃税和包税、欠税(陈欠和死欠)、减免税(越权减免)等。该概念模式将界定税收流失的内涵作为研究的起点,能深刻反映其本质属性。同时,全面、详细列出税收流失的外延,将界定其外延作为研究税收流失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该模式能较为深刻揭示税收流失的本质,较为全面概括其外延,从而既能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开阔思路,又可为控制税收流失的实务工作提供比较可行的标准。但该模式忽略了处于现行法律制度控制之外的“地下经济”造成的税收流失。

二、对国外立法及理论界有关税收流失相关术语的归纳分析在与国内称为“税收流失”的相似范畴内,国外有关研究和文献资料中使用的一些术语主要有:税基侵蚀(tax

baseerosion)、税收缺口(taxgap)、税收损失(tax loss)、税收收入损失(taxrevenue loss)、偷逃税(tax evasion)和逃避税(tax avoidance)、税收规避(Tax Dodging)、租税回避、税收减轻(Tax Alleviation)、税收免除(Tax Exemption)、税收最小化(TaxMinimization)、税收限额(Tax Limitation)等。从国外研究状况看,上述众多术语中,与国内所说的税收流失概念相似的有税基侵蚀、税收缺口、税收损失、税收收入损失等,但这些概念之间仍存有一些差别。关于税基侵蚀,阿里·贝亚和麦克思·弗兰克认为其范围包括逃税、税收低估、避税和税式支出,税基既可以按照现行税法定义的税基为标准,也可以是理论上定义的更宽口径的税基。

其中,税收低估是指某些地方和税务征管部门违反税法的规定采用承包税收定额的方法来计算征收税额,使得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额比按照税法的规定应该缴纳的税额要少,国内把这种现象称为包税;税式支出,即税收优惠和减免,是指税法为了照顾纳税人的某些特殊情况或为了实现某些特殊的扶持目的而给予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各种优惠规定,一些学者从税收优惠和减免给税收收入造成收入减少或损失这一角度出发,认为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减免的安排而主动放弃的税收收入也是税收流失的一种,是政策型税收流失。税收缺口在国外则被定义为实际税收征收额与按照法定税率标准计算的应征税额之间的差距。而税收损失一词,一般是指税收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即由于税收制度的存在,会使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产生扭曲而造成效率损失,国内也称之为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收入损失,虽然是指税收收入减少的损失,但通常只表示税收收人减少这一结果,而不像国内所说的税收流失,既表示税收收入减少的结果,也包括造成这种结果的各种现象、行为和动态的过程。国外理论与实务界对于将偷逃税作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关于偷税,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在其1988年版的《国际税收辞汇》中将其解释为“以非法手段逃避税收负担”,包括纳税人因疏忽或过失而没有履行法律规定应纳税义务的行为(即使纳税人没有为偷漏税目的而采取有意隐蔽手段,但其工作中的疏忽和过失本身也是违法的行为),该解释被国外理论界广泛推崇。

在国外税收实践中,偷逃税是指包括纳税人或征税人使用一切非法手段减轻纳税义务、减少税收收入的行为和现象。大多数国家的税务管理部门把纳税人的疏忽或有意的不缴税或少缴税行为都包括在偷逃税的概念中。主观上是否有偷逃税的意图,并不作为偷税的必要条件,但在具体执法过程中,税务当局对偷税与漏税的处理还是有所区别的。在大多数实例中,非故意偷税(漏税)一般只是按照核定的税款补税并加收利息,而并不课处罚金,另外,如果作为刑事案件定罪处理,则必须要求纳税人主观上有偷税的意图。可各国税收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什么是避税却存在较大差异。《国际税收辞汇》认为“避税是指用合法手段以减少税收负担,通常表示纳税人通过个人或企业活动的巧妙安排,钻税法上的漏洞、反常和缺陷,谋取税收利益。”在美国,避税被广泛地解释为除逃税以外的种种使税收最少的技术,人为的避税技术往往与偷税紧密相联,通常应加以制止。在澳大利亚,避税是指纳税人通过合法手段来安排其事务,以避免纳税义务的发生;但澳大利亚对于避税和偷税往往相提并论,理由是避税如果合法化,必将破坏税收的“公平原则”,所以理应在道义上受到谴责。

芬兰对避税与偷税之间的界限也很注意把握纳税义务的实现时间,即凡是纳税义务未成立之前,纳税人一开始就按照一定方式组织其行动,使既定的税收法规适用不上,就属于避税行为;凡是纳税义务已经成立,纳税人通过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资料,以减少纳税义务的,属于偷税行为。节税(税务筹划)则是依立法者的既定精神选择减轻税负的行为。印度税务专家N·J·雅萨斯威认为节税是“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享得最大的税收利益”。美国的W·B·梅格斯博土认为纳税人在纳税发生之前,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少缴所得税的过程是税务筹划。节税不属于政府反对的行为。

三、对税收流失概念的界定

1.界定税收流失概念的思路

综上分析,在我国有关税收流失问题的理论研究中,欲全面界定税收流失概念,可遵循如下思路:

(1)因税收流失涉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且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法律、政治等环境变化,其内涵与外延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目前在我国税收流失还是一条并不确定的术语,要探寻这一为大家所接受的,能清楚界定其本质并涵盖各种税收流失现象的概念确还是十分困难的。

(2)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多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税收流失问题,但税收流失不仅涉及财税经济问题,而且涉及财税法律问题,涉及政府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进而涉及依法治国、社会公平等深层次问题。对其概念的界定,不应停留经济学范畴,更不能仅从某一现象或某一方面偏面界说,而应当从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角度去界定。

(3)税收流失具有主体根源多源性和流失形式多样性特征,它不仅存在于现行税收法律制度框架内,还存在于该框架之外。而且随着引发税收流失的各类环境的变迁,其主体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可考虑从不同层次对其概念加以界定,从而将其定义划分为狭义、广义(甚至狭义、中义与广义)等层次,通过明确规定狭义税收流失的判断标准,可为今后分析与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统一的标准基础,方便对税收流失问题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而对税收流失的广义界定则可以为税收流失问题研究拓展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和空间,进一步分析研究各种与税收流失息息相关的现象与问题。

(4)作为一社会现象,税收流失的内涵自从税收产生之时就与之相伴相随;其外延则在不同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条件下而有所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流失的外延和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比就存在很多不同。因此,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既要考虑到在现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框架内加以界定,也要具有前瞻性,考虑到影响税收流失的各种因素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税收流失的种种潜在影响。

(5)税收流失不仅是一静态的国家应税税收收入减少的社会现象,更是一动态行为过程,是由一系列原因行为(如纳税人、征税人、或用税人的行为以及开放经济条件下外国政府的行为等)引起的、受既定税收环境影响、在各税收行为关系人之间展开的税收利益竞争所导致的各种形式的税收非正常耗散与漏损,进而引发经济、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社会负效应。因此,可考虑运用系统论方法界定其概念。

2.对税收流失概念的界定

遵循上述思路,本文尝试对税收流失的概念进行如下界定:

(1)广义税收流失,是指由于税收环境系统的不协调所导致的在正常税收环境中本应征收而实际未予或未能征收的各类税收收入损失和各种形式的税收的非正常的耗散与漏损,以及因此引发起的各种经济、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社会负效应。其中税收环境系统包括税收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子系统;税收环境系统的不协调包括税收行为关系人(税收行为主体)的涉税行为失当、税收环境恶化(或异化)、以及税收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与税收环境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等。广义税收流失的外延既包括偷税、逃税、骗税、抗税、避税、吃税和包税、欠税(陈欠和死欠)、减免税(越权减免)、处于政府有效控制之外的“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因“寻租”、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费挤税造等造成的税收流失、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减免的安排而主动放弃的税收收入以及纳税人通过税收筹划技术而导致的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等各类税收收入损失以及各类非正常的耗散与漏损现象,也包括因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社会负效应。

(2)狭义的税收流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税收行为主体,以违反现行税法或违背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的手段,导致实际征收入库的税收收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的各种现象和行为,主要包括偷税、逃税、骗税、抗税、避税、吃税和包税、欠税(陈欠和死欠)、减免税(越权减免)、处于政府有效控制之外的“地下经济”的税收流失、因“寻租”、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费挤税等造成的税收流失等。税收流失的外延在不同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条件下而有所不同。该外延在国内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环境下主要包括:①偷税,是纳税人运用非法手段减轻自己的纳税义务、从而减

少国家税收收入的行为;②逃税,指纳税人在应税经济行为和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利用非法的经济手段单方面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遵从性税收流失行为;③骗税,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骗税包括骗取出口退税、骗取税收优惠以及做虚假项目欺骗税务人员而导致的税收流失。狭义骗税主要是指出口企业、犯罪分子以及少数政府公务员联手进行的犯罪行为;④抗税,指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是以暴力手段的极端方式来减轻税负的行为;⑤避税,是纳税人在虽未直接违犯税法但违背税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法律法规中的漏洞和征税方信息不灵的弱点,通过资金转移、费用转移、成本转移、利润转移等手段以达到躲避纳税义务和不纳税的目的;⑥吃税和包税。吃税是指极少数税务征管人员贪赃枉法,利用各种于段侵吞税款、损公肥私的行为,以及征税人与纳税人相互勾结,共同偷逃税的行为;包税是指某些地方的税务征管部门采取承包税收定额的方法来计算征收税额,使得纳税人实际缴纳税额比按照税法的规定应该缴纳的税额要少;⑦欠税,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足额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欠税是国家税款在时间上的价值损失,应视为税收流失的一种特殊形式;⑧滥用税收减免优惠,指一些地方政府和税务机关滥用优惠政策,任意扩大减税免税范围和擅自减税免税,越权实行税式支出,甚至作出与中央政策相悖的减免优惠规定,甚至有些官员越权减免,所造成的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⑨漏税,指纳税义务人无意而发生的漏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未使用漏税概念,而将其归于偷税范畴。

参考文献

[1]郭北辰.对税收流失的基本界定[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50.[2]安体富,梁朋.关于税收流失问题的几点思考[J].税务研究,1999(6):28.[3]叶青、黄运武.国税流失与94新税制[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4]农卓恩.制止税收流失的博弈分析[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15.[5]梁朋.税收流失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2000.[6]马拴友.税收流失的博弈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1,(6):3.[7]马拴友.税收流失的制度考察[J].税务与经济,1998,(3):17.[8]罗春梅.治理税收流失的制度研究[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6.[9]曹树武.税制改革与防止税收流失的对策探讨[J].当代财经,1997,(4):30.[10]曹洪杰.税收流失的原因和对策[J].吉林财税,2000,(5):27.[11]王永乐,胡晓弛,康磊.税收流失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四川财政,2002,(4):32.[12]陈绍国.控制税收流失是税收管理的核心[N].中国税务报,1998—05—28(3).[13]郭庆旺,罗宁.税务稽查、税收优惠与税收流失研究[J].财经论丛,2002,(1):31.[14]贾绍华.我国税收流失的测算分析与治理对策探讨[J].财贸经济,2002,(4):39.[15]孙晓峰,门海凌,刘振宇.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原因及治理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13.[16]王淑萍、孙晓峰.关于税收流失问题的几点思考[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4.[17]谢少华,张林.我国税收流失问题[J].税务研究,1999,(9):61.[18]邓子基,潘贤掌,张丽霞.福建省税收流失及其治理[J].东南学术,1998,(5):105-106.[19]秦汝钧.中国的地下经济与税收流失及治理对策[J].涉外税务,2000,(12):8.[20]王传纶.完善现行税制是当前迫切的任务[J].税务研究,1997,(11):7.[21]常向东.税收流失机制及规模衡量标准[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54.[22]王陆进.税收流失及其防治[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5,(3):45.[23]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4]李华.国外税收流失及其防范治理措施[J].涉外税务,1998,(6):35.[25]西尔文·R·F.普拉斯切特.偷税与避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第四篇:《立论角度的选取》教案设计

发 散 思 维

——选取立论的角度 【教学标准】

⒈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⒉常用求异思维,比较筛选,寻找新颖而又有针对性的最佳角度展开议论。

⒊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良好思维品质,学会对身边事物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议论文论点的确立。

【教学难点】所确立的论点要观点新颖且有针对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程类型】写作课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篇文章,立意的问题是多么重要。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

古人又云: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所以,我们写议论文一定要先立意,选取议论的角度。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而论点又至关重要,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当然,也可以有几个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

二、立论的定义:

提问:首先,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立论?请同学回答。明确: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

三、引入讨论

★备选A——以人物对《鸿门宴》中的项羽评价为例:

1.我们学过《鸿门宴》,知道项羽是个有争议性的人物,那么项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我们再来看看历史名人、作家如何评价项羽:(多媒体展示)

(1)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

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3)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唐代诗人杜牧(803~852)《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5)毛泽东同志则批评项羽沽名钓誉,他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说我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从以上材料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面对同一事件,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项羽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备选:“小悦悦事件”看视频后,讨论: 1.你觉得这起事件谁是罪人?

生1:18路人的冷漠足以杀人。眼睁睁看着血泊中2 岁女孩挥动的小手,他们默默地飘然而过。这一幕,确实让人心寒。如果他们稍有良心,伸出援助之手,及时报警,也许小悦悦不至惨死。我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觉得这好像一个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豺狼把小动物吃了,其他小动物同类就从旁边经过,却一点反应没有。这还是人吗?

生2:我觉得最可恶的还是撞人的司机。两名司机肇事逃逸,必当受到法律的严惩,遭到世人的不齿。

生3:拾荒老太陈贤妹的出现和奋力施救,让我们被冰冻的道德有了一丝暖意。这些朴实的草根大众,守望相助、扶危济困,天经地义。她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对陈婆婆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对冷血路人报以严厉的谴责,他们对生命冷漠如斯,不仅是文明社会的耻辱,也让文明古国蒙羞。

生4:小悦悦的父母又何尝没有责任?如果失去了孩子,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

„„

2.如果你也是当时的路人,你会怎样做?

①“社会风气不好”、“怕被家属讹上”、“怕莫名其妙担责任” „„②也有专业人士指出:事情的根源在于公平正义没有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与力量,在于南京彭宇案的负面影响,在于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设定“见死不救”罪„„ ③央视主持崔永元也坦言:“如果我碰上小悦悦,走过去的可能性非常大。”

小结:小悦悦究竟是死于两名肇事司机的残忍,还是路人的冷血,抑或父母的监护不周,甚至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只能说,小悦悦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这是一个社会道德总体状况的具体呈现。

同学们,世界上的客观事物就如同这场争议,它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亦是如此。

四、立论的角度

1.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盖娅的儿子安泰在和敌人赫拉克勒斯格斗时,只要脚不离大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母亲那里汲取力量,击败任何强大敌手。但不幸的是,这个奥秘被对手发现,安泰被诱骗到空中,离开大地的安泰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扼死。

①师:这则材料言及了几个人物?(三个。安泰、母亲、敌人赫拉克勒斯)我们从这几个人物入手进行多角度分析。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畅所欲言。★安泰角度:

正面: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不能忘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反面:人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无往不胜。

做什么事都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不殆。

要不断完善自我。★母亲的角度:

父母不可太溺爱孩子,适当的给予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

★赫拉克勒斯角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出奇才能致胜。

要讲究方法。

小结:同学们从三个人物入手,竟一下子找出了这多观点。如何比较筛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对于这则材料来说,哪个观点是较好的立论角度?

五、寻找新颖而又有针对性的最佳角度

1.分析:从安泰的角度出发,“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不胜;要不断完善自我”这两个角度立意较新,可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从母亲的角度来看,“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让`安泰'们早些独立;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三个角度的内容一致,可以合并: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能溺爱。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来看,三个观点都强调方法,角度不同而已,“出奇才能制胜”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感。

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积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写作选取的角度也不同,要因人而异。所以选取最佳立论角度还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角度。最好选择观点新颖、深刻的角度。2.选取最佳立论角度的方法: ①选择最贴近材料主旨的角度。②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角度。③选择深刻的新颖的角度。

3.那我们看,这三点顺序换一下行吗?(不可)

六、实战演练--高考试题

1.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①由果溯因分析法。

分析材料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有效方法——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论。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可以按照以下思维流程进行:是什么(概括材料内容)——为什么(探究事件原因)——怎么样(提出观点看法)。这则材料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审题。②:哪位同学来回答“是什么”?

生:乌鸦模仿老鹰抓山羊,爪子被羊毛缠住,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称乌鸦可爱。③:再看“为什么”。(课件显示)

1.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没给自己定好位,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简单模仿)2.孩子为什么称乌鸦可爱?(乌鸦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勇气可嘉)

3.牧羊人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人贵有自知之明”)④再看“怎么办”写出立意: 切勿简单模仿; 人贵有自知之明; 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 做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七、总结对一个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立论思考的方法角度主要有: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安泰例)

2.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安泰例)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乌鸦抓羊例)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写作目的,审视的角度就不同。(项羽例)

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又探讨了如何选取最佳的立论角度,最后总结了方法。大家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这些材料,进行发散思维,答案是多样的。我们的学习不是机械的,你要在现实的写作中灵活运用,不断积累经验、方法,用你的心,用你的灵感去触摸文字背后的真谛。

八、整片作文练习:待定

第五篇:也谈教案设计思路

也谈教案设计思路

教案设计思路是依据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和特定的教学目标以及特定教学对象的认知实际编写的一种教学的线索和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总体的教学活动框架。掌握各种教案设计思路对于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以《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遵路――入境――悟神”。这是教案设计思路中最基本的思路,即沿着作者著文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从感知理解课文到寻觅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课文思想意蕴,再到体味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进而探求语言运用的途径。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 诗中所说的“路”,指的就是作者著文的思路;“境”指的是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则指的是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叶老诗中提到的既是阅读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它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阅读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需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桥》一文作者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一路展开,顺流而下的。我们在设计思路上首先应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循路而行。这就要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一步一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从读懂开头写山洪暴发,烘托险恶环境,渲染紧张气氛,为故事发展作铺垫,到读懂一座毫不起眼的窄窄的小木桥在洪水泛滥成灾、村民面临死亡威胁时成了大家逃生的唯一路径,为下文老支书舍己救人的展开埋下伏笔。再从读懂老支书在千钧一发、生死抉择面前处惊不变、临危不惧,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换取群众的生命,到读懂最后通过亲人的祭奠,交代牺牲了的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再次感受老支书舍小家、救大家的崇高精神。文章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是作者思维活动与语言活动的结果。遵循作者行文思路,才能了解作者的思维与语言活动,这大概就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意向所指。

而在“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阶段,设计思路则应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寻觅作者的心路,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就需要通过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朗读,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时,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读、理解进入情感体验。如,设计思路中,可以把课文中心(主题)的把握放在结尾(祭奠)部分。祭奠是文章主题的自然延伸,除了再次凸现老支书的崇高品格和牺牲精神,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之外,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壮和凄美的色彩以及对老支书的无尽哀思。这样的收束,使得课堂教学掀起了又一次高潮,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并从这里真正感受到作者脉搏的跳动,感受到活生生的形象,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心领神会,在脑海中展示出文章情境,在心灵深处唤起感情共鸣,从而走向了作者,自然就“入其境,感其情”了。这也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境始于亲”。

至于“一字未能忽,语语悟其神”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决定,并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形成良好语感”所明确要求的。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味往往具有潜伏性,作者把它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的运用去咬文嚼字、去感受、去领悟。如,第15自然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和第20自然段“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两个自然段里都有“吼道”,但是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意味却全然不同。前面一个“吼”字,凸现了老支书严以律己、不徇私情、先人后己、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境界,令人震撼,把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而后一个“吼”字,则真实、形象地表现了老支书的父爱是那么强烈,把儿子的安危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动。这是文章谱写出来的感人乐曲,也是人文价值的精彩一幕,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咀嚼品味,理解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化,把握它们的显中之隐,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领悟作者运笔的匠心和文章的精神韵致。

2.扣文眼,抓文章关键。扣住文眼,抓文章关键,从关键处入手,一路走下去,这种设计思路往往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桥”既是课题,又是文眼。以“桥”为题,表明故事所有情节的发生必然都与“桥”有关,“桥”必然和整个故事有着某种内在的紧密联系,必然对表现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扣住“桥”字,一路挖掘下去,进而认识文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以及老支书用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把“窄窄的木桥”变成全村乡亲得以逃生的“生命之桥”所蕴涵的生动内容和深刻意义。读懂这座小木桥怎样成为挖掘故事题材所蕴涵的深刻内容和意义的点睛之笔,看到“桥”所衬托出的老支书昆仑山似的高大巍峨形象,并了解这种文章的表达方法不是对“桥”进行具体的实写,而是通过“桥”暗示出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比较含蓄,需要经过揣摩、分析,才能弄清题旨。这样就帮助学生形成了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从中感悟“桥”所衬托出的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桥”这个文眼所要点明的要旨。

3.省略

下载教案设计的角度与思路[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设计的角度与思路[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节水座便器》教案设计思路

    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体现在一个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上的竞争,一个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与质量高低,也同时体现出一个的民族创新发现能力。我仃]已经从国内科......

    哲学命题角度及答题思路1

    幻灯片1 哲学命题角度及答题思路 “挖坑”:(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很宽泛,审题时一定要首先弄清范围) 基本答题模式:原理+方法论+扣材料 一、运用所学哲学知识: 答题所运用的知识范围是......

    视野决定思路,角度决定高度(合集五篇)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立足我校教育发展实际,以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工作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深入......

    读《与狗熊比举重》有感: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优秀范文五篇)

    换个角度,换个思路——读《与狗熊比举重》有感今天,我读了一篇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文章——《与狗熊比举重》,语言风趣幽默,把大狗熊写得活灵活现,特别有意思。文章讲述了作者......

    从翻译的角度拓展英汉对比的思路

    从翻译的角度拓展英汉对比的思路 —以英汉语篇对比为例 摘要:从翻译的角度讨论了英汉语篇对比与双语转换中等效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人类交往行为,而人的交......

    从节水角度谈火力发电厂的设计思路

    从节水角度谈火力发电厂的设计思路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08-1-15 19:53:30 (阅1540次) 所属频道: 电力环保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 发电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现行能......

    教案设计与编写

    教案设计与编写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与设计类型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 课题即本课所授课的名称。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要明确、......

    《学与问》教案设计

    《学与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2、学会本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