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教学设计示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教学设计示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几方面,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培养学生的开放和竞争意识,提高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并且理解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
教学重点: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教具准备:
板书、资料
导入新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基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其中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全
球性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因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见,第八课所学的内容与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密切联系。这节课我们就着重学习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106页第2自然段至第111页第1自然段,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必须面向世界?
(2)实行对外开放是由某些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吗?
(3)对外开放是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为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对外开放既不是某些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也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它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为什么这样说呢?
1、从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状况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
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板书)
这是从各国的共性和一般规律来说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首先应指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对外开放的是最初原因。
首先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对外开放的是最初原因,对外开放是相对于经济上的闭关自守而言的,而闭关自守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尽管已经出现了商品经济,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因此对外经济关系虽然存在过,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没有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从这时起,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
放。
其次、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在国际范围内调剂各种物资余缺,使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和消费紧密地结合起来,国与国之间生产与消费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促进,客观上要
求对外开放。
再次,经济国际化使对外开放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使二战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从仅有的商品交换,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信息交换,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
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表现(板书)
第一、生产的国际化(板书)
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各有优势和劣势。为了更快的发展自己,各国都必须扬长避短,在生产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达到节约本国社会劳动,获得较好效益的目的。
材料:浙江省国有粮食企业——温州虹丰粮油集团,通过协议获得了俄罗斯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7500亩土地为期10年的经营开发权。这一生产经营主要是为利用俄罗斯丰富的土地资
源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各国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办公桌里的电脑、以及居民家中的诸多电器设备虽然标明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但其中很多部件是在其他国生产的。如美国波音飞机的零部件均是由世界各地生产而由美国组装完成的。目前在全球服役的12000多架波音飞机中,有1/4装备有在中国制造的重要部件。波音公司的主打产品--737NG飞机的第48段(尾巴),也就是整个飞机构成中结构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加工装配难度最大的部分,从2000年7月1日起由我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生产。波音公司将要推出的下一种型号的客机,将在华盛顿和日本设计,在西雅图组装,尾部整流将来自加拿大,机尾部分产于意大利,发动机将由英
国制造。
又如:日本生产的袖珍计算器,其微处理器芯片来自美国,外壳由印度生产,一部分零件从韩国采购,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或阿尔及利亚装配,然后贴上“日本制造”的商标,最后
销往世界各地。
再比如:全球闻名的“耐克”球鞋年产9000万双,每年都推出100多种新产品和新款式,但是,美国“耐克”公司7800多名职工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和销售,而生产却由分散
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任务》一书中说:“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从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一辆庞蒂克勒曼库汽车时,其中3000美元是支付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零件制造商,700美元是西德设计师的报酬,400美元是用来购买台湾、新加坡的零部件,250美元付给英国的广告商,余下不到4000美元才能供底特律的通用汽车公司以
及纽约的银行、保险公司分享。
第二、市场的国际化(板书)
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现代经济活动,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发展速度极快。由于一国国内的生产和消费、产品和市场、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冲破国家和地区的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求得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不但发达国家为了争夺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角逐,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把外向型经济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就使得各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
可口可乐抢滩朝鲜:2000年6月21日,也就是美国宣布部分解除对朝鲜持续50年制裁的第三天,中朝边境的丹东传出一条颇令世界媒体感兴趣的消息:一大批的可口可乐整装待发,随时准备运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可口可乐公司成为第一家成功打入朝鲜市场的美国公司。26日,百事可乐随后跟进。
由于在未来20年之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故美日欧的汽车公司竞相在中国及亚洲投资参股、并购当地的汽车生产企业,以在新世纪攻占亚洲及中国市场。
根据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世界各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0年为11.4、1980年为14.1、1990年为16.2,2000年达到30,一些石油输出国和欧盟国家的外贸出口
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0。
不仅企业的生产销售市场国际化,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出趋向全球化。以VISA(维萨)信用卡为例,1991年全世界1.87亿人拥有此卡,几十个国家(地区)的650万家商店接受这种卡作为交易货币,每天的交易量为5.7亿美元,而VISA卡只是众多信用卡中的一种,真可谓“一卡在手,走遍天下”。
第三、资金的国际化(板书)
新科技革命导致一系列新兴企业的崛起和一部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国际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各国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形成资本的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迈进。据联合国的有关资料统计,1970年全球有7000家跨国公司,1995年已超过37000家,共有海外子公司20多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大的几家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额2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丹麦、挪威、希腊、葡萄牙等国家的年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年金融交易值达500万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一千万亿美元以上。全球国际游资高达7.5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全球外汇市场外汇储备总额(1.4万亿美元)的5倍多。9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为2430亿美元,97年增至4000亿美元。97年亚洲地区(除日本外)吸收外资达800亿美元,拉美地区吸收外资390亿美
元。
第四、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板书)
由于新科技革命带动起的新产业技术群涉及范围广,科技开发投入多、风险大,仅靠个别国家完全独揽新技术已成为不可能。要想最大限度地分享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必须走科技开发
与应用的国际化道路。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世界技术贸易总额60年代为30亿美元,70年代为120亿美元,80年代为500亿美元,以平均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2001年2月,人类基因图谱正式公布,这项成就被誉为人类登月以来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主要由美日德法英等国的科学家参与完成,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承担了1的项目。
第五、信息传播国际化(板书)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在把我们这个星球转变为‘地球经济村’中起了主要作用的两项发明是喷气式飞机和通信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大概是最重要的发明。”电子时代的到来,一日千里地改变着交通和通讯的面貌,缩短着人们之间的距离。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技术使全球性经济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1993年9月15日,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美国将实施一项“永久改变美国人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的全国信息网络建设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高速公路”不仅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届里,人们了将可望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可看天下事,可知天下事,可购天下物”,地球真的成了一个“小村庄”了。
2、从市场经济的特征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板书)。
(提问)(1)什么叫市场经济?(2)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3)为什么说对外开放
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其中的开放性和竞争性都要求实行对外开放。可见,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客
观要求。
(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板书)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各国市场不再彼此封闭,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国际大市场这一整体。在这个国际大市场上,各国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请计算教材第112页第5自然段的辅助材料中,英国和葡萄牙通过国际分工与交换,获得同样数量的产品,各自节约了多少人一年的劳动?
英国用100人一年劳动生产的毛呢换取同样数量120人一年劳动才能生产的葡萄酒,从而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用80人一年劳动生产的葡萄酒换取同样数量90人一年劳动才能生产的毛呢,可以节约10人一年的劳动。交换使双方都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
了最佳经济效益。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我国为什么在出口大米的同时进口小麦了。请一位同学对此
作简要说明。
大米是我国的优势产品,生产一定数量的大米比生产一定数量的小麦花费的劳动量要少,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对于自己的优势产品争取多发展、多出口,对于自己的劣势产品可以少发展、多进口,这样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对外开放不仅是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竞争性的客观要求。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板书)
通过第二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增加,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只有努力做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让所有企业都参与国际高水平的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面向世界,扩大开放,参与国际高水平竞争,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3页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教材中引用的宝钢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教材中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的事例恰恰说明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民族工业才能求得生存,也才能求得发展。宝钢的成功正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可见,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
3、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0页第2自然段至第111页第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宏伟目标是什么?(3)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遇到的突出难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宏伟目标,必须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目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其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就是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仅靠国内积累、开放和研制是不够的,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据史料记载,自1872年首批中国官方赴美留学生起到1978年的100多年间,我国的出国留学生总数只有14万人。而改革开放的20年里,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已近30万人,他们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20年间,留学回国人数已达9.6万人,他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在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中,有157人是近十年回国的留学人员,比例为51.6;跻身“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人选中,有2/3以上是近
几年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
从上述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以及大量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服务。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的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既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某些人的主观臆造,而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被世界各国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了的,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的国策。
练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第二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说课提纲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说课提纲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1)从整个经济常识角度看:基本国策。
(2)从本课内容来看:联结点,承上启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三个原因(2)能力目标:三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现实美,创造美;改革开放的意识;(4)教学重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据:符合国情,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5)教学难点:经济国际化。
依据:首先、从它的产生来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其次、从它的内容来看,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再次、从它的本质来看,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2、学法:
(1)情境教学法。
(1)知识再现法:
(2)案例教学法。
(2)问题探索法:
(3)演绎归纳法:
3、教学手段:多媒体;
三、学情分析:
1、对有关知识有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深化。
2、渴望成功体验,渴望了解社会。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及已经在国外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1、调查成果汇报展示。
2、激趣导入。
(三)学习新课:
1、突出重点:(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方式手段——漫画、故事;表格填充;举例论证;(2)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知识再现法;(3)实现目标——知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2、突破难点:(经济国际化)
(1)方式手段——新闻播报(录音);表格填充;讨论;举例分析;
(2)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索法;
(3)实现目标——知识(历史经验)
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3、作用概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1)方式手段——设疑自学;图表分析;(2)方法运用——演绎归纳法;
(3)实现目标——知识(现实需要)
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4、结论概括:(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1)方式手段——图片展示;
(2)方法运用——讲解法;
(2)实现目标——知识(基本国策)
(四)评价提高:
1、反馈练习:
(1)形式——单选题+图表分析题;
(2)方法——知识再现法;演绎归纳法;
(3)目标——学情调查;
2、小结:
(1)形式——知识网络图;
(2)方法——知识再现法;
(3)目标——知识(理解知识)
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
3、布置作业:
(1)建立第一节的知识网络图;
(2)写政治日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说课教案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从整个经济常识角度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课一共六框,前两框介绍了世界市场及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可以看作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最后三框介绍了对外贸易的若干问题,可以看作是怎么样的问题,而本框(第三框)内容讲的则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联结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经验、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内在要求以及现实需要等几个方面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由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把握合乎规律的现实美,体会投身改革开放的创造美。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认同并拥护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4)教学重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据:竞争性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这一要求,扩大开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同。
(6)教学难点:经济国际化的表现。
依据:首先、从他的产生来看,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出现,80年代形成雏形,90年代以来一直在发展,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其次、从他的内容来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资金等很多方面,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再次、从他的本质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作用是双向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利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漫画、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材料或反馈练习,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学法:
(1)知识再现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举例分析等再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举一反三”。
(2)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三篇:说课稿:我国社会主义市抄济必须面向世界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从整个经济常识角度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课一共六框,前两框介绍了世界市场及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可以看作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最后三框介绍了对外贸易的若干问题,可以看作是怎么样的问题,而本框(第三框)内容讲的则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联结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经验、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内在要求以及现实需要等几个方面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2)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由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把握合乎规律的现实美,体会投身改革开放的创造美。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认同并拥护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4)教学重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据:竞争性和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这一要求,扩大开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同。
(6)教学难点:经济国际化的表现。
依据:首先、从他的产生来看,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出现,80年代形成雏形,90年代以来一直在发展,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其次、从他的内容来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资金等很多方面,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再次、从他的本质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作用是双向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利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漫画、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材料或反馈练习,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学法:
(1)知识再现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举例分析等再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举一反三”。
(2)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
【说课稿:我国社会主义市抄济必须面向世界】相关文章:
1.《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课稿
2.《“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课稿
3.走进济宁说课稿
4.市经济工作总结
5.《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6.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7.济南的冬天精品说课稿
8.济南的冬天的优秀说课稿
9.济南的冬天的说课稿
第四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目: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介绍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含义与主要目标,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引导,调控和监管等,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在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框题内容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课时前一框题分析的是资源配置方式,这是有关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与规律,为本课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奠定了基础。本课时在整个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宏观调控等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主要是从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角度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对来说离高中学生的生活较远,但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资源配置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框内容做了铺垫,而且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影响着每位公民的生活,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本课需要学生课前自学,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当然在自学和分析中,学生会遇到困难和疑问,通过课上师生的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框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并按照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要求以及层层递进的原则,我将本框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及其手段。
能力目标: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准确把握事物共性与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 1
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自学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1:自主自学法:阅读课本,根据设计的情景,完成问题,掌握知识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合作学习法:探究活动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利用基本知识分析经济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在观点的碰撞中把握真理。
3、自主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并设问,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设疑――讨论――启发――归纳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认识,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课我通过多媒体展示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视频片断并且教师进行以下分析来导入新课。
华尔街风暴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风暴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结果)。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世界上多个国家,美日法中等,这些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但国家性质不同,说明市场经济可以和不同的国家制度相结合,与资本主义结合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二)新课教学
操作1:针对本课的知识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我只是适当的进行了点拨,因为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过:市场经济的含义,而根据本课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它可以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所以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学生比较好理解,课堂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这个知识点上。
操作2:教师过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引导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
操作3:针对本课的知识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我选用了一则“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确立的“西电东送”工程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其材料内容如下:“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确立了四大工程,“西电东送”就是其中之一。“西电东送”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大工程,首先,从投资规模来看,2001年到2010年,项目总投资在5265亿元人民币以上,还不包括三线电站的投资(按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估算,长江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二:开工的工程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其三,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也是罕见的,其中不少工程是“世纪级”和“世界级”的,其四:作为电力工程,“西电东送”工程涉及我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一些特大工程涉及多个地区。
在展示完本材料之后我设置了以下四个探究问题,供学生探究讨论。问题1:我国为什么能建设如此巨大的工程?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如下感知:我国之所以能建设如此巨大的工程,一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经济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我国科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二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做政治保证。以上两个条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效)
问题2:这项工程对于国家以及东西部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得出如下结论:“西电东送”工程,可以将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西部大开发获得急需的启动资金,从而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同时该工程为东部地区提供电力资源,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西电东送”促进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问题3:国家在这项工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感知:“西电东送”工程是由国家提出并推进的,且在工程的进行中,国家又进行了管理协调指导,这些实际上都是国家在实行宏观调控)问题4:在这项工程中,只依靠国家行不行?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离开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只是一个泡影,但只依靠国家也是不行的,“西电东送”战略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市场,最终解决办法还在于市场。“西电东送”工程的顺利进行还得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在学生讨论结束,教师进一步提问升华问题:通过以上对“西电东送”工程的分析,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针对本知识点,更多的是用到了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展示材料,让学生回忆旧知,探究新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新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操作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82页下面关于近几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图表,并思考教材提出的问题:近几年,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
操作5:教师在学生的归纳的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尤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和阅读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理解)
知识点3:本课的第三个知识点是:加强宏观调控,针对这个知识点,我选用了大家熟悉的“三鹿奶粉”事件的有关报道,并提出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操作1:教师展示“三鹿奶粉”事件的有关报道,并提出问题。
1、“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怎么办?
2、国家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国家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中运用了哪些手段?
4、你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应该以哪些手段为主?为什么?
操作2:在了解完材料之后,学生结合课本84页内容,分成四个小组讨论第一二个问题,讨论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发言后再找两名同学归纳总结: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反映了市场调节有其自身的弊端,需要宏观调控。
操作4:在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对第一二个问题进行点拨,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说明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不但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节,还要依靠宏观调控这只 “有形的手”。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解决办法,进而引出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宏观调控的目标。)
操作5:教师通过课件插入:2009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让学生结合课本84页内容和材料,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同时教师进一步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同时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无论怎么变化,促进 “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目标是不变的,其他目标都是为它服务的,这体现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十七十八大进一步提出,经济增长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增长,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操作6:再度回到“三鹿奶粉”事件中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问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国家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中运用了哪些手段?和问题
4、你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应该以哪些手段为主?为什么?
操作7: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三鹿奶粉事件处理中,国家运用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而宏观调控除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外,经济手段也是重要的和常用的手段。操作8: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宏观调控三种手段比较表,要求学生自主填表。(设计意图:在这里出示图片,目的很明确,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正确的区分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操作8:在学生分析填表回答后,教师对第三四个问题进行点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在课前谈到的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中经济手段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所以,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三)知识小结: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教师进一步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 4
济才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探究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社会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力求学生能通过学习本课,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秦安一中政治教研组 路晶
一、教材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一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目: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介绍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含义与主要目标,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引导,调控和监管等,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在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框内容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课时前一框分析的是资源配置方式,这是有关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与规律,为本课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奠定了基础。本课时在整个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包含的宏观调控等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主要是从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角度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对来说距离高中学生的生活较远,但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第九课第一框市场资源配置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框内容做了铺垫,而且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影响着每位公民的生活,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本课需要学生课前自学,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当然在自学和分析中,学生会遇到困难和疑问,通过课上师生的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及其手段。能力目标: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准确把握事物共性与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在我国,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1年11月3日,胡锦涛应邀出席G20戛纳峰会,积极推动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1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五年,按照当时的约定,欧盟各国会自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在12月9日,日本首先提出不承认,接着欧盟、美国相继也公开承认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问题:他们为什么不承认中国搞得是市场经济?(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二)新课教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我只是适当的进行了点拨,因为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过:市场经济的含义,而根据本课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它可以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所以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学生比较好理解,课堂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这个知识点上。
(教师过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引导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
2、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探究一:2016《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名单公布。中国此次有110家企业上榜这一数量已创下历史新高,占总榜22%,在榜上仅次于美国而稳居全球第二位,欧洲三强德、英、法加起来一共也只有84家。前五强中便有3家中国公司,分别是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问题:这则材料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什么特征?
基本特征之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探究二 :
材 料: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继续是明年财政工作的突出重点。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一、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
二、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三、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
四、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五、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切实支持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六、全面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呢?这些措施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
基本特征之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探究三:
材料一:8年来,中国高铁建设突飞猛进,速度之快,震惊世界。今年9月10日,新华社宣布,我国郑州至徐州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至此“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2万公里”。从2013年开始,仅三年就建成营运达1万公里。至此,我国高速铁路“四纵四横”主骨架已基本形成。
材料二:奥巴马上台之时,面对中国高铁咄咄逼人发展势头,就信誓旦旦宣称:“没有理由只有欧洲或中国拥有最快的火车”;“我不接受美国坐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上”!2009年4月16日,上任不久的奥巴马在副总统拜登和交通部长的陪同下发表演说,首次提出建设横贯美国的高铁干线的“宏伟规划”:建造13条铁路线、经过30多个州的“超高速铁路”。其决心不可谓不大,计划不可谓不伟,只是经过8年,却毫无进展。奥巴马唯一聊以告慰的,只是加州高铁在2014年1月举行了动土礼仪,但其整个项目预计需要680亿美元,如今资金缺口依然突出,能否建成,也还是未知之数。
(一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经济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我国科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二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做政治保证。以上两个条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效)
基本特征之三: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过渡)快递乱象。问题: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由谁来完成?
二、加强宏观调控
1、必要性(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
(1)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坚持公有制和实现共同富裕。
2、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1)经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计划;财政部门、金融部门(2)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立法机关、执法机关
(3)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措施。(行政机关(政府))
联系:目标一致,都是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是相互配合的,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探究四:
材料一:《人民日报》以《市长为何搬不动市场》为题报道说,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地处沈阳市南二马路的中国小食品城已小有名气。而沈阳市五部门却与去年十月联合发出通知,限令小食品城整体迁移到浑河大市场。虽然他们是出于对小食品城长远发展的考虑,但却未考虑到对近期经营的影响,使众多业主对此举颇有微词,不予配合,迟迟不搬。半年过去了,南二市场依旧存在,浑河大市场也未见得红火。
材料二:记者在分析“南二**”时说,市场经济不是“市长经济”,不是市长让干什么,经营者就干什么,既要看到市长有力量,又要看到市场的力量。一些经济学者说,现在搞市场经济市长不管市场是不对的;可是,市长依旧沿袭老办法,想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市场问题,也是做不到的。(1)结合材料一,说明为什么“既要看到市长有力量,又要看到市场的力量”?
(2)结合材料二,指出“市长搬不动市场”的原因是什么?市长应当怎样管好市场?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