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完整作文教学体系,走出作文教学困境
构建完整作文教学体系,走出作文教学困境
摘 要: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谈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尝试设置四种课型即示范课、训练课、讲评课、反刍课进行作文训练。以引导学生在品评鉴赏中融合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从而实现让学生正确有效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作文;教学体系;示范课;训练课;讲评课;反刍课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半壁江山,中考作文也占了50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似乎总是被遗弃在“爱”的角落。教学中原有的周记、日记、随笔等习惯被分数的短期功利性追随赶远,甚至作文课也被侵占,成了习题课。作文教材在统编中无一席之地,“吆喝声”不绝于耳,但教学标准、规范的训练等难寻踪影。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载着不满的车轮,摸索前行。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就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课型设计如下。
一、基本构想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以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辅之以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有针对性的训练点。训练点即专题确定之后,分四步课型完成。
二、四种课型设计:示范课、训练课、讲评课、反刍课
1.示范课:以课文为依托,架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桥梁,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训练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例如,学过《社戏》一文后,便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学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展现自我。学生“仿写”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
2.训练课: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地训练。如,初一训练记叙文,初二训练散文、说明文,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其中,再设定短期目标,分层训练,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学生量力而行,就像徜徉在“自助餐式作文餐吧,因材施教逐步凸显。
3.讲评课: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从阅卷老师的角度反观习作,明快易懂、清晰流畅,易得满意的分数。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多评多议多体会效果显著。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激发学习欲望。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1)自评: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学生作文写好后,不急于收,而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参考:山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互评:互评互改是指学生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边评边改,相互启发,扬长避短。不过,教师也不能作壁上观,无所事事,而应成为知识渊博、业务精湛的“法官”。教给学生评改方法和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做精彩。例如,四人小组讨论,组长执笔评改。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3)师评: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几乎已标注分明,一览无遗。教师集中精力围绕目标有的放“矢”,同时酌情处理互批互评的缺憾,进行弹性指导。多鼓励,少指责;对优生的作文要戴着显微镜“挑刺”,对后进生的作文要戴着放大镜找“闪光点”。
4.反刍课:讲评绝不是结束,把优秀文章与典型文章印发给学生,对照审视自己的作文,激发再创作重新成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螺旋式的渐进,事半功倍的收获才是硬道理。
通过这几年的专题实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视作文为畏途现状的改变,便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十三中学)
??S编辑 鲁翠红
第二篇:走出困境作文
走出困境作文
走出困境作文
(一)漫步于繁华的街市,残阳攀上了无延的天际,把世界渲染得不可一世。抬头望,却只觉得内心一片迷茫。十字路口,四条分岔路,我应该选择哪一条。
生活就像一盘美味佳肴,色泽鲜艳,味道鲜美。可是当酸甜苦辣咸在你嘴中混合搅拌,你的味蕾还会觉得这盘 佳肴 美味吗?
突如其来的的悲伤冲破了我这时所有的理智,在附近找到了小亭子,不得不泪流满面。行人来来往往,并未注意到不远处的亭中有个渺小的身影。少有路过的孩童拉着大人的手指向我,也被匆匆拉走。看吧,如今社会的冷漠。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束车灯照在我脸上,稍纵即逝。我抬起头,泪眼模糊。在一片朦胧之中,我想看清这个世界。
代替残阳血红的是深蓝色,随后又转为无尽的黑。这个世界本应该和天空一个颜色,却因为街灯的点缀而变得与众不同。
百年老树古怪的身影挂上了星星点点的小灯泡,发出了让人心静的白光。有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那树上的精灵也随风舞动。沿街的草丛中装上了绿色的霓虹灯,乍一看使人心惊。若能继续欣赏,便会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它们变得神秘。其实他们本身就是纯粹的绿色,只不过因为丛林与他们相呼应转而变得美好。
清一色的房屋早早就装上了灯管,如今才发出绚丽的光彩。渐变的颜色使得死气沉沉的建筑物有了生机,他们像古老的宫殿,却又像摩登的别野,周围笼罩着迷人的光环。灯红酒绿,繁管急弦。在任何一个上流的社会都通用的词语。可曾想过,普普通通的红绿灯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它们永远在人们的上方,抬眼就能看见。在种种亮丽灯光的衬托中,它们显得卑微,渺小。可是他与所有点缀的灯不同,它们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在黑暗中清晰不已。
我无法描绘他们在夜色中是如何的光明伟大,但这时却让我的心豁然开朗。
形形色色的灯赋予着自己特有的光芒,照进了我被蒙蔽的心中。那些乌云掩盖的尘垢被一洗而尽。
漫步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许多美好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忽然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一次,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生活从不会因为我们的放弃而简单一丝一毫。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挫败就忘记了原来想要到达的远方,生活不一定是一直美好的,但一些事能让我们变得坚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们却被一个水杯约束了生命。
身后的灯光依然闪烁着,而我早已因为它们而豁然开朗。
走出困境作文
(二)风迎着我走来,雨随着风的怒吼,点点水珠滴落在我的身上,任凭风与雨的交织,我知道,不能停下,哪怕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走上前去,尽管你不知何时会摔倒,但风会停止,雨会停止,你终会站起。
不要等待,风雨道路总是泥泞、人生之路总是坎坷,困境总是需要爱的呵护,一点感动、一些安慰、一声呼唤。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我用风雨作舟,手脚为航,划过彼岸。
挫折是我成长必备的良药,虽苦,但沁人心脾:没有挫折,也许我还沉浸如花的梦中,还一味的自我为是,放浪不羁。挫折,你教会了我;路错了,从走一条:失败了,再次站起;花谢了,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没有你,我将不会知道成功为何物,胜利需要付出多少代价,终点需要洒下多少汗与泪。感谢你——挫折,是你,让我不住任性,不在徘徊。有你,我将不在孤独。
历练让我不在放肆与张扬,不懂得辛苦,就不知道来之不易,不下河,就知水之深浅。放肆是我曾经许下的诺言,张扬是因为我无所畏惧所放下的错。历练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百折不挠的爬起,从不为放弃找任何说辞,也从不为失败找任何借口。总是会有一些不如意,但是,有一天当你站在最高处时,你还会觉得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吗?
时光是那样的无情,他夺去了你我青春,夺去了你我还未寻回的梦,夺去了我们曾经许下的誓言。我无法挽留,就让他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吧,任凭海浪的吹打与狂风的怒吼。我总是一往无前。
我再次站立,只因有你的存在。我要向你宣战,害怕只会让我更加退缩,只有前行,才是我唯一的夙愿。
走出困境作文
(三)不管你怕不怕困境,现实中的困境却无法避免。
一、根源何在
困境中的人们总爱呼天叫地、埋怨世道不公,结果不但走不出困境,而且陷入了更痛苦的深渊,丝毫不见“柳暗花明”的转机。
办法,我们总会得到!我们不愿囿于困境之中,我们渴求解脱!
“根源何在?”一个声音响彻脑际。对呀,“唯物主义论”主张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猛然间,一个例子涌入脑中:有两个人做生意折了本,仅剩一文钱,其中一人准备扔掉时,另一个灵机一动,说:“有办法了。”于是他们用一文钱买了几张彩色纸,再捡起些树枝,做成了一些玩具小风车,拿到集市去卖,很快便销售一空。而后他俩用所得的钱做本钱,继续做这不起眼的生意。几年过后,他俩成了富翁。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困境”的“困”,在于人的“不能”。我恍然大悟!
二、最重要的
要走出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实干精神。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人。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告诉我们: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正所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如果不去干,建国初期,我们也不会建大庆、胜利等大油田,使我国摆脱了靠进口钢铁、洋油过日子的困境;如果只是干等干靠,比尔·盖茨也不会当上微软公司的总裁,一跃成为世界首富。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左右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狄更斯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只言片语,写出许多文学巨著;著名科学家竺可桢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直到1974月2月6日临终的一天还不忘做科研记录。不靠自己,能行吗?有飞来的山、落镜的湖,有背来背去的王屋太行,名山大川自可以用传说来解释,惟有长城不能。因为只有“干”才是筑起万里长城的一块块扎扎实实的“青砖”。因此,我们应该说:困难算什么?我们能干!
三、百折不挠
古今中外,能成功的人从来都是敢于承受挫折的人。如果一个的内心脆弱,不能承受哪怕是轻微的震颤,那他必会成为困难的俘虏,永远一事无成。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司马迁忍受遭宫刑之痛完成《史记》;贝多芬克服耳聋的巨大障碍,写成了世代不朽的《命运交响曲》,如此事例,不胜枚举。敢于直面人生挫折,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如上之言而为,还怕什么困境?
第三篇:如何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
如何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语文能力表现的直接体现。对于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不断涌现出大批的论点著作与成功教学范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文依然是教师教学中的一道难题。因此我认为,必须认真了解现时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积极寻求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的出路。总体上,造成小学作文教学步履艰难的原因,往往停留于课堂中作文方法技巧的研究上,但其重要原因还在于教师整个的课堂教学方式、语文作文教研方向及社会因素对学生阅读造成的影响几方面。
【正文】: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作文教学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但是,在一些学校,学生仍然不爱写作,作文教学仍然像一块心病困扰着语文教师。如何为小学作文教学找到出路,很值得每一名语文教师去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及社会调查,我认为解决作文难题应从加强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知识素养、强化日常语言训练、重视学生文字与内心交流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作文意识。
一、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是当前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学生不愿意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作文教学方式的偏差。
1、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本编排,往往单一重视如何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去没能给孩子一个他能够愿意接受、有着浓厚兴趣的起点,忽视了为学生作文铺设台阶。学生学习作文,从小学低年级的说话、造句、写话就开始了的,到中年级学写简单的习作,再进入高年级作文学习,这一过程是渐进式的,各阶段相连成一个整体。但在现实教学中,各年级教学相对独立,各阶段要求被分割成一个个层次,各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是既定的,当其中任何一个层次学生没能跟上时,就容易出现学习上的“知识断层”,从而造成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作文要求出现“拔高”的现象,作文的难度远远大于学生作文的能力。在这种处境中,学生心中对作文就是一个字——怕。
2、在多年“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作文教学模式依旧藏身在现时的学校课堂之上。它使得学生作文位置被动,忽视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无视学生日常习作习惯的培养,甚至于将作文教学脱离阅读教学等其它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活动,孤立对待,使得作文在孩子心里几乎等同于一次次语文测验,一次次作
文就像是一次次语文难题冲关一样。如一个有关“思乡”主题的单元后安排了一篇《二十年后回故乡》的命题作文,学生没有离开过故乡,但结合课文体验,特别是父母或其他亲人离家后归乡的生活经历,写下了自己像他们那样反返乡的情景。这本是很自然而然的,但这作文的要求却重点在“反映家乡20年的发展变化上”,这怎不让学生叫难,老师叫苦。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得学生作文的主动意识相当淡薄,毫无日常作文的习惯。当作文缺乏必要的日常训练时,“冲关”作文的质量也无从谈起。
3、什么是写作?——写文章。写文章干什么?是为了得到考试或作业中老师的高分吗?不是的,写作首先应该是记录,记录自己的心情,记录自己的生活。写作最根本的功用应该是满足作者自身的一种需要,也是作为一个“文化人”所必需的一种意识。其次,作文也是一种与他人交流的一种能力,一种最基本最普通的能力,同我们说话一般。“文化人”这种能力可能会更胜于说话。因为写作不同于说话,没有说话那么随意,也不会受听者的限制,它就像是一种心灵的“独白”。它的逻辑性更强,构思更为缜密,中心明确,意境突出,也便于检阅和修订。其三,作文是一种学习与创新的过程,没有学习,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学习便会索然无味。
(二)、当前教育形式引领作文教学陷入囧途。
1、过分追求习作指导课的技巧。一般认为,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关键是作文课要上好。新课改实施后,学生习作指导课更是被推到了风头浪尖,它将许多语文教师的目光引向了对学生习作技巧的指导上来。与之相应的是一堂堂大师级的优秀习作课堂。在这些令人叹服的教育艺术成果面前,一些语文教师不得不怀疑起自己的作文指导的能力。“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句“至理名言”成为压在语文教师心中的千钧巨石。
2、仅仅依靠作文课堂,实现不了作文教学目标。的确,一堂优秀的习作课,能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牵引他们动笔,挖掘他们心中的精彩。这类型的课堂,学生能动笔,能写出“高分”作文,能使学生自己为自己的作文感到惊奇。不过为些都仅仅教给学生习作技巧。作文需要技太技巧,这可以直接接受到老师的指引,但它还需要学生自己的语汇量和对生活敏锐的感悟,这是作文的一个前提。失掉这个前提来写作就如同烹调时佐料齐全而主料劣质一样,怎么能做出美味的菜肴呢?就算最终课堂上让部分学生挖掘到生活中曾经忽略的某些感动,但不过只是很版面的短暂的启效,功用是非常有限的,绝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全部。一册小学语文教材中八个单元中八次作文训练是不是能完成该学期语文作文教学的总目标呢?答案是否定的。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谈到三阶段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等问题,通过几堂作文课,写几篇上交的作文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只能让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行。
再则,作文教学过于看重教师的教,但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作文地位的被动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意识淡薄的原因。佛家有这样一个故事:伽叶见佛祖拈花而笑,因而佛祖将衣铎授之于他。在美好的事物面前表现出开心是很自然的事,无需去琢磨自己该不该开心,开心是对是错。一切皆因平常心,一切皆因自然而美。美来自内心,来自心灵对大千世界的感悟。佛家参禅求一个“顿悟”,习作也讲求一线灵感,灵光闪现。如果需要过分遵循什么要求,迎合某个意愿,或是沿着老师事先设定的哪一个精巧的构思,群策群力去制作,其结果要么是千篇一律,要么是东拼西凑,如何谈得上美,谈得上自然,谈得上喜爱?
(三)、学生作文意识淡薄的原因还在于学生阅读量的缺失。
1、阅读是向学生展示文学魅力的平台,是学生通向写作天堂的大门,是学生语汇采收的沃野,是学生灵魂塑造的催化剂。但目前的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家中文学藏书不多或没有的状况,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当老师问一个五年级班级的全班学生,读过哪些课外书时,得到最多的回答只有“作文书”、“笑话书”、“童话书”,几乎视书如“无物”。读作文书,是因为老师要学生写作文,考试也得用到,不得已,读笑话书,是因为“好看”(就是趣味),童话书也多数回了拼音的版本。当问到谁是“曹操”,谁是“项羽”,谁是“宙斯”时,都几彩虹面面相觑,更别说“商鞅”、《论语》了。
2、学生的阅读状况的确令人担忧,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很多。
首先,多数学生的家长是不看书的。他们或是因自身文化素质原因,不会看书;或是忙于生计,无闲时读书;或因社会风气影响,宁可成天打麻将也无闲情看书。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普遍都只是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一些,这种希望也不过是希望而已民。这种希望是寄托在自己的孩子和老师身上的,自己除了情愿或不情愿地拿钱出来,是不关自己什么事的。当然也有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但仅限课本课业的居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看有益书籍的家长太少了。再说,目前留守儿童如此之多,让老爹爹、老婆婆去督促、辅导孙孙读书,也着实不太实际。
其次,孩子也是不看文学书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一本藏书,不仅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不看书,也因为自己从不买文学书。而这不是因没钱,而是没买书的钱。现在的孩子都
有钱,而且还“富”得很,零花钱家长一向是慷慨供给。在孩子眼中,零花钱不就是买零食才花的钱吗?可不是用来买书的。二是孩子有钱也不知道看文学书。他们身边没有榜样可学,好书得不到,也看不懂。而且看好书得有人指导,他们没有。得用心,但用心就得受累。在学校学习都很累了,谁还会让自己在课外继续受累呢?所以阅读得多的还是“儿童读物”,这类书好读有趣。“有趣”是阅读的唯一目的。第三,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读书。一方面没有理论依据,得给孩子减负。另一方面无书源。老师推荐买书可称之为“乱收费”,没有谁那样做。学校图书室有书,但有多少能为学生开放呢?老师知道,校长也知道。也有机构可以向学生直接推荐下发书籍的,不久前教育厅就向学生直接下发了一册书——《儒学经典诵读》,高年级版的,全带注音。
二、寻求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举措,改变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
(一)、让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注重学生内心对周围世界的感悟,重视学生日常习作习惯的培养,让作文教学回到其自定轨道上来。
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教的方法而非结果。说到方法,实已溶入阅读教学中,结合优秀的课文,作文方法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小学语文教材按文章类别分单元编排,在写作特色上重点极为突出,写作方法不但指导性强,而且全面系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抓住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开展一系列的练笔活动。一边在学习课文中得到写作指导,一边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加以习作练习。努力让学生养成学而后用的写作习惯。这种练习,学生既无上交“文章”的任务,教师批改又无“精批细改”的责任,自然压力要小得多,习惯也更易养成。而作文课则是一个很好的阶段总结交流平台。至于作文教学的结果在哪里的问题,其实就在作文课的总结交流上,也就是学生结合学习到的作文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对生活记录到的一个个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展现出的是学生自己的意愿,从根本上消减学生被动作文的压力。
(二)、教师应当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教师自己得做好表率作用。自己多读书,时不时引用几段佳作中的好句好段,多在学生面前谈谈读书心得,作为学生阅读的引路标。在指导学生阅读进,先不要计较“阅读”后对于写作有多大的好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故事,懂得积累词汇,体验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并寻求师生间、生生间阅读感受的共鸣。与此同时,将读书笔记、借鉴仿写等小练笔同阅读结合起来,使写作与阅读组合起来进行,增强阅读效率,提高阅读获益度。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将阅读体验带入自己的生活,帮助学生树立从书本、从别
人的经历中获得快乐、受到启迪、得到对幸福的需求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阅读热情和习惯。这样,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不会作文的压力。
(三)、要重视帮助学生坚持日记的习惯,坚持日记是学生形成写作意识的直接体现。通过日记,指导孩子通过日记回顾自己的生活轨迹,体验成长的快乐和记录生活的喜悦。不仅从中获得乐趣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能让这生从一篇篇日记中获得写作的成就感。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作能力及感悟生活的体验,还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当孩子翻开一个学期的日记,看到日记本上那密密排列的一个个记录了自己一个学期生活的文字,从中找寻到记忆中几乎遗忘的生活,这种独特的感觉是一般语文活动难以体会得到的。从日记字里行间里,自己会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活的回顾中去享受,去检讨,在记录生活中审视自己,发现不足,改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这不正是文章记录要达到的目标吗?
三、结语:
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作文状况更令人深思。但无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量,扩大孩子心灵的视野,培养锻炼学生习作意识,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当以义不容辞。
第四篇:山区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山区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邱习峰(广西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水口镇中心校)
摘要:山区小学的孩子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读书少,生活体验奇缺,积累的写作素材少,给山区小学的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山区小学的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体会:不管怎样去讲、去说、去示范,学生总是达不到我们要求的标准,甚至是一塌糊涂、一无可取。如何办?走出困境。
关键词: 山区 作文教学 困境
一、山区小学生作文水平低下原因分析
山区小学生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接触社会少,见了生人常常会产生恐慌心理,说话都不连贯,有些学生甚至见了老师都不敢打招呼。再者,现在山区的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生活条件也不错,家里孩子少,所以基本不用孩子来做农工,孩子们平时的生活除了写作业就是疯玩,根本没有什么生活方面的确切体验。还有山区地处相对偏远,各方面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因此,山区小学孩子的作文往往内容贫乏,单薄空洞,语言表达不通顺、不规范、不切实际。可以说,山区学生在心理上对作文有一种恐惧感,或者说是厌恶感。
因此,作为一名山区语文教师,最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我们共同的体会是,不管怎样去讲、去说、去示范,学生总是达不到我们要求的标准,甚至是一塌糊涂、一无可取。
二、走出山区小学作文教学困境的途径
我们该如何走出作文教学困境?如何克服山区不利因素,充分开发山区有利资源,切实提高山区学生作文水平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端正教学思想,是改革作文教学的前提。要提高山区小学作文教学质量,首先要端正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作文教学要与山区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面向山区,培养学生在适当的语文环境和当地的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的交际能力。其次,突破传统模式,是改革山区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在山区,作文教学往往是学生围着教师框框转,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这个局面必须改变,把学生从教师授题、授意、授材、授改的束搏下解放出来,做到教师定范围,学生自我命题、定中心、选材料、写作和自改互评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山区天地广阔,山川田野无处不蕴藏着写作素材;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山区孩子最贴近于大自然,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处处都有作文素材。因此,教师在指导写作前,应有目的地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牢牢抓住那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再让孩子们展示自己实践风采。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3“生活中的发现”时,指导学生学了例文、明确写作目的之后,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带他们到河边、田头、树林或菜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让孩子们也想例文中的小作者那样动手拨拨小草或翻翻落叶、掀掀石块,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发现,再让他们相互说说。其实,很多的习作训练都可以这样去教学,带领学生亲身去观察、去体验。我相信,这样的教学孩子们一定很喜欢,他们也一定能够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从而提高表达能力。有些体验,还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3.鼓励阅读,开发图书角,在阅读中做好积累。虽然山区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现在每个班都设有图书角,教师应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有意识地积累好词好句。图书角的书刊要定时更换,条件不充足的,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充实班级图书角,或者班与班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这样,就能保证山区孩子的阅读量,开拓他们的视野,也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4.加强说话能力的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能说就能写。”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从山区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为了赶时间,往往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一开始,或许他们不敢说,或者说得不流利、不通顺,这就
要老师积极、有效的鼓励,要老师慢慢地去引导、去纠正。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作文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口头语言。到了中、高年级,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
5.适时指导练笔,促使学生变知识为技能。“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当学生有了写作材料,并学会了使用规范化语言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书本”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指导学生仿写,模仿课文的规范语言进行练笔,让学生明白“课文就是作文”,如果我们能写得像课文那样,就是好作文。要逐步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6.创设展示机会,品尝成功喜悦。学生写作付出了劳动就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每周设一节佳作欣赏课,请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或者是自己积累的精彩段落、文章。还可以利用学习园地展出优秀作品。这些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我们山区语文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山区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参考文献:
1.赵东阳 《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 河北师范大学 2007年 2.尚凤英 《论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科技信息 2007年09期
3.石 录 《反思小学作文教学》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5期(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6年第5期)
第五篇: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主要途径
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主要途径
内容摘要:当前高中学生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走出困境,必须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贴近生活,创新作文命题,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关键词:作文教学 困境 途经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作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今的作文教学面临着诸多尴尬,如何走出困境,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索的问题。
1、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是关键
要让学生改变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的看法,就必须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上下功夫。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如下激发作文兴趣的方法。
(1)仿写激趣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仿写最有效。
(2)情感感染激趣
文学是人学,离开了人的情感,语文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正因为文学浸润了深情,所以才会散发出迷人的诗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情感境界,让学生受到感染,和作家作品达到共鸣,进而引发自身情感的真实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冲动。
(3)展评、发表、肯定评价激趣
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最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投稿,学生作文一旦发表,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肯定认可,通过宣传鼓动来掀起一股投稿热潮,同时再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激发他们创作热情,青年人的热情一旦被点燃,这种力量将是无穷尽的。对中下水平的学生,习作不能见诸报端,可选其某一方面较成功的习作,在班级展评,或小组合作办手工墙报,在肯定评价中,让学生获得作文的自信,获得幸福的成功体验,同样也可达到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目的。
(4)教师写下水作文激趣
教师能写下水作文,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同一般。首先,借助老师的下水作文,学生可以借鉴老师优点获得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写作对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场硬仗。可老师的参与,会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和他们一起战斗的。这就如同战场上将军和士兵一起冲锋战斗的鼓动性一样,学生当然愿意老师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同时,教师的参与,也能在作文讲评时结合自身的体验,做到有的放矢。
2.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创新作文命题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3.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象,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
4.评改语言个性化,实现教师评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
如前文所述,作文是一个人语言与思维的体现。因而写作会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改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应该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评改语言的运用。
5.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素材的积累是创造的前提,没有大量的积累和感悟是不会孕育出高水平的个性之花的。因此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报刊、杂志,并做摘抄,写随笔、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和读后感等。阅读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指向真善美的路,让学生拥有了生命优雅的步履;学生浸润在书中,心灵和思想就会慢慢沾上书香,逐渐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只有走出困境之后的高中作文教学,方能和新课改的脚步合拍。同时,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作文将不再是枯燥的流水线,而是润泽生命的小河,带着春的鹅黄、夏的翠绿、秋的遍地金黄、冬的皑皑白雪,叮叮咚咚,一路欢歌。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