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时间:2019-05-12 17:0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第一篇:201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 比例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教材分析:

两个内容分别属于两个知识领域,前者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后者是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一个单元里同时教学两个领域的知识,这样的教材很少遇到。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支持。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大小变了,但形状与结构都保持不变,比例能够准确地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正确概念。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这个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联系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含义,图形的放大、缩小有助于学生形成比例的概念。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

1、例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例3 比例的意义 例4 比例的性质 例5 解比例

6、例7 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和内项、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比例尺的不同表达形式,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应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和应用比例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体会不同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

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 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 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 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 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 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3、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五、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 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 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九第5、6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 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出示例4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 规律,再验证)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 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做练习十第1、2题

五、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5~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 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 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

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 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 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 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 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 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例

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3~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难点:

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再组织交流

2、做练习八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 例尺。

3、做练习八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 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0 40 80 120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4)做练习八第3题。

五、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

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 表格

(2)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小组交流

(4)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 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小结: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了什么方法?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 比例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

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 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 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

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 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 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3、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

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 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 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三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四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5~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 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 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总结解比例的过程。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 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 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 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 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 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 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

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例

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3~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难点:

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 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小结: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了什么方法?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范文模版)

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2 5 路程(千米)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35: 42=,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2:7=():5 1.2:2.5=():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 9:12(2)1.4:2 和 7:10(3)0.5:0.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2、3、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2):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第二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 和 :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出示例3:解比例 =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请写出这个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 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1)出示下表,填表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

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第二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第三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教学过程: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5 10 25 50 100 时间(时)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100 50 20 10 5 时间(时)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

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和 成 比例。被除数—定,和 成 比例。(2)前项一定,和 成 比例。(3)后项一定,和 成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比例 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填空。

(共7题;

共8分)1.(1分)表示_______的式子叫做比例。

2.(1分)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_______. 3.(1分),A是10,B是_______。

4.(1分)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0.25,另一个外项是_______。

5.(1分)因为5a=3b(a、b均不为0),所以 =_______。

6.(2分)在一张地图上画有一条线段比例尺 千米,把它写成数值比例尺的形式是_______,在这张图上量得宁波到上海的距离为12厘米,宁波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千米。

7.(1分)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圆,按4: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

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共4题;

共8分)8.(2分)比值相等的两个比一定能组成一个比例。()9.(2分)实际距离一定比相对应的图上距离要大.()10.(2分)一个比例的两内项互为倒数,两外项之积一定为1。()11.(2分)比例尺的前项一定是1.()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题;

共10分)12.(2分)和 :

可以组成比例的是()A.6:8     B.3:4     C.4:3     D.13.(2分)校园平面图的比例尺为1:5000,100米的道路应该画()厘米。

A.1     B.2     C.3     D.50     14.(2分)小明写字的个数一定,他写每个字的时间与写字的总时间()。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15.(2分)一种精密的机器零件长4mm,在图纸上长8cm,图纸的比例尺是()A.1:2     B.2:1     C.1:20     D.20:1     16.(2分)把一个圆形鱼塘画在比例尺是()的图上,面积最大。

A.1∶200     B.C.四、解答(共1题;

共10分)17.(10分)求未知数x.(1)25%x+x=3.75(2). 五、解决问题。

(共4题;

共40分)18.(5分)昆明到大理约320千米,一辆货车上午9:30出发,下午1:30到达,这辆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9.(10分)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自来水厂要从水库取水,取水管道怎样铺最短,请在图中画出来.(2)自来水厂到城区的送水管道经测算最短是2000米,请你测算:自来水厂到水库的取水管道最短需多少米? 20.(5分)实际距离26千米,在比例尺为1∶1300000的地图上约是多少厘米? 21.(20分)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

(1)(2)(3)(4)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7题;

共8分)1-1、2-1、3-1、4-1、5-1、6-1、7-1、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共4题;

共8分)8-1、9-1、10-1、11-1、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题;

共10分)12-1、13-1、14-1、15-1、16-1、四、解答(共1题;

共10分)17-1、17-2、五、解决问题。

(共4题;

共40分)18-1、19-1、19-2、20-1、21-1、21-2、21-3、21-4、

第五篇:2019-2020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单元卷(2)

2019-2020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比例

单元卷(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我会填。

(共8题;共8分)

1.(1分)比例中的四个数叫做这个比例的_______。其中两端的两个数叫做_______,中间的两个数叫做_______。

2.(1分)甲、乙两数的和是26,甲、乙两数的比是5∶8,则甲数是_______,乙数是_______。

3.(1分)在一幅平面图上,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_______。

4.(1分)如果3x=2y,那么x和y成_______比例;如果x∶6=5∶y,那么x和y成_______比例;如果x+y=12,那么x和y_______比例。

5.(1分)在比例7∶4=21∶12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减1,第二个比的前项应该增加_______才能使比例成立。

6.(1分)一种小零件长6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5∶1的图纸上,长应画_______厘米。

7.(1分)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20000000,它表示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_______km。把它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是_______。

8.(1分)在比例尺1∶500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段路的长度是7厘米,这段路实际长_______千米。

二、我会选。

(共6题;共6分)

9.(1分)

和3:4()组成比例式。

A

.可以

B

.不可以

C

.无法确定

10.(1分)下面能与2:7组成比例的比是()

A

.0.6:2.1

B

.14:4

C

.1.5:13

11.(1分)比例尺

表示()。

A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B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倍

C

.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为1∶800000

12.(1分)在比例尺是1∶8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3,那么甲、乙两个圆的实际直径比是()。

A

.1∶8

B

.4∶9

C

.2∶3

13.(1分)下列关系式中,表示x和y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是()。

A

.y÷x=k(一定)

B

.x+y=k(一定)

C

.xy=k

(一定)

14.(1分)一块地砖的面积一定,铺地面积和用砖块数()。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三、我会判。

(共6题;共7分)

15.(1分)分数值一定,分子和分母成正比例关系。

16.(1分)一个非0自然数与它的倒数成反比例关系。

17.(1分)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6x-4y=0(x和y都不等于0),则x和y不成比例。

18.(1分)如果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它的两个外项也互为倒数。

19.(1分)在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关系。

20.(2分)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15与x的比等于6与4的比。

(2)x与2的比等于5%与0.6的比。

四、解决问题。

(共3题;共3分)

21.(1分)沙场有一堆沙子,每天运50车,需要24天运完。如果在15天内完成,每天要运多少车?

(用比例解答)

22.(1分)一个会议室用边长为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75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5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用比例解答)

23.(1分)一列火车行驶720km需要3小时。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的铁路长约1200千米,这列火车需要行驶几小时?

(用比例解答)

参考答案

一、我会填。

(共8题;共8分)

1-1、2-1、3-1、4-1、5-1、6-1、7-1、8-1、二、我会选。

(共6题;共6分)

9-1、10-1、11-1、12-1、13-1、14-1、三、我会判。

(共6题;共7分)

15-1、16-1、17-1、18-1、19-1、20-1、20-2、四、解决问题。

(共3题;共3分)

21-1、22-1、23-1、

下载201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单元卷(1)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单元卷(1)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生命 单元备课: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单元围绕“生命”这一话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诠释了生命的内涵;或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神奇力量;或介......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计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计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 使学生学会制人选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3.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计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计教案 1、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21个生字,理解每课出现的生词。 2、学会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 3、欣赏文中的精彩片段,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进......

    六年级数学《比例》单元练习题

    比和比例 姓名( ) 得分( ) 一、 填空: 1. 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 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乙数的( )倍,乙数是甲数的2......

    2015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下教案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例1以及相应的 “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汇总

    学 科数学年 级一年级总 序 主备人曹鹰审核人刘亚萍、黄凤晖课 型新授课 题数数 数的组成单 元第四单元(1)上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计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