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甲骨文教案主题一大自然
古文字画课程说明
基本教育目标
(1)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字的美好感情和兴趣;
(2)引导幼儿从画到字的提炼与归纳,从字到画的想象;(3)帮助幼儿了解健康、自然的常识;(4)培养儿童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鉴赏;(5)熏陶幼儿爱护自己、热爱自然地博爱情感。
文字从哪里来?
仓颉造字的故事:在很久很久(5000年)以前,有一个非常智慧聪明的年轻人,叫仓颉。传说他有四只眼睛,非常善于观察事物。他除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两只眼睛外,还有一只是天眼,天眼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把很小很小的东西看清楚。还有一只是心眼,心眼可以一下就看到事物很深很深地最里面去。每当他遇到难题,他就用他的天眼和心眼,帮他观察。
在仓颉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文字。人们只能说话,相互之间传话,但不能把说过得话记录下来。仓颉想,要是我能发明一种符号,有了它,人们之间就算不用说话,只要把想说的画下来,所有人都能明白,那该多好呀。于是仓颉便有了把天地万物都画下来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决定四处周游,把他所见的都画成图文。
主题一:我爱大自然
本主题的要旨:仓颉发现,他遇到的日、月、星,山、水、木,一切都只是做着自己,呈现着他们本来的样子。原来,呈现自己本来的样子,做自己,就是自然呀。那就把这些万物统称为自然吧。
高高的天
1.教学目标
(1)通过仓颉造“天”字的故事,了解甲骨文“天”的由来。观察“天” 1 的演变,认识简体字“天”。
(2)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3)认识“大”字,了解“大人无己”的精神内涵。
(4)成语“顶天立地”。
2.活动准备
黑板、毛线、“天”字和“大”字的字卡。
3.教学活动
(1)仓颉画天(故事——开天辟地 顶天立地)
仓颉决定要造字了,他想,我造的第一个字是什么呢?他边走边想着,我要造字表示天地间的万物,要不从最高的天开始吧。他便抬头望着天空,发现天空又高又远,继而他又想,天空是怎么出现的呢?是从来就有的吗?他想着越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就仰问天空:“天空呀,你怎么这么高,这么远呀,你是从什么时候有的呀?”
天空里传来遥远的声音,一直飘到他的心里:“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远古的时候,天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只是混沌的一团,像一个大鸡蛋。有个巨人叫盘古,他就长在这个大鸡蛋里。他在鸡蛋中呼呼地睡着觉,也不断地长大,这样一直经过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睡醒了,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周围是漆黑黏糊的一片。盘古不知从哪里抓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哗啦!大鸡蛋裂开啦!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浊而沉的东西下降,变成了地。原来混沌部分的天地,就这样被盘古的板斧一会,划分出来啦!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天地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张,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张,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非常高大,有九万里那么高。盘古这位巨人,就像一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当中。他就这样作着撑天拄地的工作,不知过了多久,天和地终于很稳固了。“天地稳固后,盘古不必再担心天和地会合在一起,他也累了,需要休息。最后,他也倒下来了。(这里设置一个悬念,盘古倒下后怎么样了,一会老师再告诉你。)仓颉听了这个故事,心里非常的感动。原来天是盘古用头顶撑起来的呀!盘古真伟大呀!嗯,我造的“天”字,一定要和盘古成天有关。仓颉静静的坐下,问自己的心,怎么让人知道什么是天,怎么让大家都知道是盘古顶起了天呢?心中有个声音响起:“把盘古站得高高的形象画出来,盘古的头顶上就是天呀。”仓颉一听,觉得很好,便用智眼来观心,然后将智眼观到的心中浮起的画面画出来,就有了天字。请小朋友看看,仓颉的大头在哪里?
(2)天字的演变
仓颉发明字后,很多人都在学着写,写着写着,“天”字宝宝就开变化啦。刚开始,字宝宝写在乌龟的壳上,人们叫他“甲”宝宝,后来,人们又把字宝宝写到大铜缸上,人们叫他“金”宝宝。再后来,人们又把他写在竹简上,人们叫他“篆”宝宝,后来又把字宝宝搬到纸上,人们叫他“楷”宝宝。可是不管怎么变身,他们都是“天”家族的一员呀。(文字演变的过程)
一起欣赏“天”字宝宝的变身吧。认识字变身的字宝宝和他们做朋友。“甲宝宝”、“金宝宝”、“篆宝宝”、“楷宝宝”。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文字延伸——“大人无己”
他突然想起,那天地稳固后,盘古倒下后怎么样了?于是他便问天。天告诉仓颉:当盘古倒下的时候,发生了很奇异的变化!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上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变成了闪光的金属盒坚硬的石头。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雨,他的声音变成了隆隆的雷声。盘古的整个身体,都变化成了这个世界需要的一切。他让这个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仓颉听到这里,非常的感动。他想,盘古不仅为了顶天而长得非常的高大,而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来,忘了自己,没有了自己,这种精神也非常的伟大。他不愧是天底下最大的人。嗯,我就用盘古的形象表示“大”吧。于是仓颉把盘古的形象画出来,为了区别“天”字,不再突出他的大头了,就有了
。【经典连接】
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无己。——《庄子 秋水》
大字的演变
4.延伸活动——“顶天立地”
(1)成语:顶天立地
请小朋友一起演练像仓颉一样顶天立地:蹲下,两脚岔开,然后慢慢起身,两只胳膊平举在身体两侧。模仿成天字的样子。【经典连接】
头顶青天,脚踏大地。谓生存于天地间。——明 高濂
暖暖的“日”
1.教学目标
(1)通过仓颉造“日”字的故事,了解甲骨文“日”的由来。观察“日”的演变,认识简体字“日”。
(2)太阳有心才有光。每个人心中有个小太阳,爱是他发出的光。心是太阳,心是爱。
(3)了解自然常识: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常识,时间一日的含义。生活的规律就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4)认识“旦”。了解旦的含义。
2.活动准备
黑板、毛线、“日”字甲骨文字卡或小贴贴。(小贴贴可以送给小朋友当奖品)
3.教学活动
(1)仓颉画日
盘古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去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仓颉,他发愿要把盘古变化成 的大自然中的一切创造出来。(课程衔接、导入)
这天早晨,天气非常晴朗,仓颉一出门就迎来了初生的太阳,太阳的光照在身上暖暖的。他想到,太阳就是盘古的眼睛变的。他感到很喜悦,就和太阳说:“我把你画下来吧。”太阳说:“好呀。”仓颉看像个黄色的大圆球,便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圆的圈。然后他对太阳说,“画好啦!”太阳看了说,“嗯,圆圈的样子是像我,可是很多东西都像圆圈,我最大的特点是会发光呀,你怎样把我的光画出来呢?仓颉一想,是呀,怎样能画出太阳的光呢?这时仓颉就坐下,问他的心眼:“怎么画太阳的光呢?”他的心回答:“那要知道太阳的光从哪里来呀,只要把散发光的源头画出来就好了呀。”
仓颉想,对呀,于是他让心眼睁开,找找太阳发光的源头在哪里。心眼观着太阳,看到太阳的圆球的中间,有颗心,所有的光都从心中散开来。心眼就把它看到的告诉了仓颉,仓颉一听很高兴,说:“太阳,我知道你为什么会发光,因为你有心呀,你的光从心中散发出来呀,那我在中间点出你的心,表示你的光,好吗。”太阳一听很高兴,说:“仓颉你说的很对,就这样画我吧。”
仓颉就找来一块石头,把太阳画在上面。画好太阳后,仓颉伸了一下腰,感到太阳照着暖融融的,真舒服,就说:“太阳,你真好,有你我们都感到暖融融的,你给世界带来的光亮,你让自然万物生长有了能量。你无私的爱着所有的人、动物、花草树木,没有任何分别,我们都太喜欢你啦。”太阳笑着说:“没什么啦,我本来就是要燃烧发光,我只是自然地做着我自己,做着我的本分工作呀。其实仓颉你也有心,你也可以发光呀。”仓颉说:“我是有心,可是我怎么没有看到他发光呢?。”“在你造字的时候,他就在发光呀。你爱自然里的万物,爱你们国家的文明,你用心创造文字,给万物照相,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大家都受益了呀。光就是心中散发的爱呀。”仓颉很高兴的说:“对,光就是心中散发的爱,我有心,有爱,我也会发光!”
(请小朋友欣赏日字,找到日字的心了吗?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观一观自己的心,看他有没有在发光?)小朋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太阳,当你爱的时候,他就在发光呢。
【补充资料】“日”字的解释
①《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 太阳的光。
② 釋名曰。日,實也。光明盛實也。大昜之精不虧。故曰實。从○一。象形。○象其輪郭。一象其中不虧。
(2)“日”的演变
仓颉发明日字后,很多人都在学着写,写着写着,“日”字宝宝就开变化啦。一起欣赏“日”字宝宝的变身吧。认识字变身的字宝宝和他们做朋友。“甲宝宝”、“金宝宝”、“篆宝宝”、“隶宝宝”、“楷宝宝”“简宝宝”。每个宝宝都有心,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3)一日为一天——羿射日的故事1
太阳告诉仓颉,其实他也调皮过,犯过错误。他说他是东方天帝帝俊的妻子羲和生的孩子,原本羲和妈妈生了十个太阳,都起名叫做“日”。他们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汤谷里的海水像汤一样滚热、沸腾,因为十个太阳经常在里面洗澡。沸腾的海水里长着一棵大树,叫“扶桑”。扶桑有几千丈长,一千多丈粗,是天帝十个太阳儿子的家。九个太阳住下面的枝条,一个太阳住上面的枝条。天帝给十个太阳安排好,轮流替代地出现在天空上,一个一个的去上班。一个太阳回来了,另一个太阳再出去。所以太阳虽有十个,和人们见面的却只有一个。
扶桑树上终年站着一只玉鸡,当黑夜快要消逝黎明快要到来的时候,玉鸡就张开翅膀喔喔地叫起来。他一脚,全天下的金鸡、石鸡都叫起来。这是,太阳就该去上班了。上班前,太阳现在汤谷里洗个澡,然后升到扶桑树顶,然后坐上母亲驾着的车子,车子由六条龙拉着,呼呼地跑。等车子开到阿曲这个地方,人们就看到太阳从东边海面上露出脸来,然后他一直走,走到悲泉时,妈妈就把车子停下来,这时人们就能看到太阳亮晃晃地就在天空的正中啦。剩下的路,就由太阳自己走,一直走到虞渊时,人们就看到太阳往西边的山谷落下。直到太阳走到蒙谷水滨的桑树和榆树上的时候,人们就看不到太阳了,天空也变得昏暗了,太阳就下班啦。这样,太阳上班的时候就是白天,太阳下班的时候就是夜晚。羲和妈妈一直看着孩子上班,待孩子下班后再驾着车把孩子带回东方的阳谷去,然后准备伴送第二个孩子去上班。就这样,十个太阳每天由妈妈陪送着,照着严格规定的路线,轮流出去值班。
引自袁珂著《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4版,P179页,后裔与嫦娥的故事,经编者缩编。时间长了,十个太阳觉得有些乏味。于是他们趁着天帝爸爸出门了,在一起商量着打破这个规矩。第二天早上十个太阳不做妈妈的龙车,轰的一声一齐跑出去,在天上欢喜的跳啊、蹦啊。急得妈妈在下面喊,可是顽皮地孩子不理睬妈妈。他们觉得这样好自由呀。于是就自己定下了一个新制度每天都这样一起结伴出去上班,然后再结伴回来。
可是,十个太阳不知道他们同时上班,可苦坏了地上老百姓。十个太阳的光亮特别刺眼,炎热把土地也烤焦了,把禾苗也晒枯了。人们热的喘不过来气,又饿得没东西吃。很多猛兽也从森林和湖里跑出来,残害人民。人们叫苦连天。
地上的皇帝“尧”看到人们这样受苦,就想如何才能解救大家呢。尧便向天帝帝俊祷告,帝俊知道后就约束十个太阳。但十个孩子已经长大了,玩野了,不愿意再规规矩矩上班了,所以根本不听帝俊的话。帝俊觉得不能纵容孩子胡闹了。便派了一个擅长射箭的天神叫做“羿”,帮助尧来解救人们。“羿”的力气很大,可以把箭射得很远,很准。
“羿”到人间后,受尽苦难的人们向“羿”诉苦,说:“原本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不知怎么突然多出来九个,这九个一定是魔鬼变的”。于是大家纷纷请求“羿”把多余的太阳射下来,只保留一个太阳就够了。他们不知道,他们原来看到天上的一个太阳,是十个太阳在轮流上班。于是“羿”便搭起弓箭像太阳射去。只见天上一个火球乓的一声爆裂了,留火乱飞。“羿”射中了一个太阳的心,这个太阳的心化作了一只很大的三足鸟,掉了下来。这样太阳便发不了光了,消失了。空气一下凉爽了很多。人们很高兴,让“羿”继续把剩下的太阳射下来。就这样,“羿”一共射下了九个太阳,剩下了一个。这时,大地的温度恢复了正常。人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从此以后,剩下的这一个太阳吸取了教训,再也不敢胡乱捣乱了,他自己只好天天由妈妈送到天空值班,不敢懈怠。
因为太阳的名字叫“日”,所以,人们把太阳轮换一次上班,就叫一“日”。地上的人们,也参照着太阳,太阳上班时,大家便也劳作,太阳下班时,大家便休息,叫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典故出处】
①《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②《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国悲。居水中,有大木,九日 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③《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④《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⑤
(4)“日”字延伸——“旦”
(甲骨文旦)篆旦)
旦: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补充资料】
《说文》:旦,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玉篇》朝也,曉也。《爾雅·釋詁》旦,早也。
(金文旦)(六书通里的篆体)(小4.延伸活动——晒太阳
户外活动中,分别在早、中、傍晚带孩子体验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自然常识,早上、傍晚比较冷,中午太阳照的比较暖和。提醒安全常识,中午不要直接看太阳,会伤害眼睛。
太阳照的我们暖暖的,感谢太阳给我们温暖。告诉孩子,万物的生长都靠太阳的光。感谢太阳。
5.延伸故事
(1)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儿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看上去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在远方看起来小,在近的地方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 8 觉清凉而带有寒意,到了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对错。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谁认为你的知识渊博呢?”
【典故出处】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2)夸父追日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典故出处】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柔柔的“月”
1.教学目标
(1)月亮给黑夜带来光亮,温柔的陪伴着我们。
(2)了解甲骨文“月”的由来。观察“月”的演变,认识简体字“月”。(3)自然常识:时间一个月的含义,十个月是一年。(4)了解规律“月满则亏”。
(5)认识“明”字,有了日,月便“明”。
2.活动准备
教学DVD、黑板、毛线、“月”字甲骨文字卡和小贴贴。
3.教学活动
(1)故事:仓颉画月
到了晚上,天黑下来。仓颉看到夜空上挂着弯弯的月亮。所以,他便画下了缺掉一半的圆,作为“月”字的轮廓。当然,和太阳热热的光不一样,月亮也发出的光柔柔的。于是仓颉便在中间画上一笔,作为月亮的光,他就造出了月亮的字。
仓颉边走着边欣赏着月亮,对月亮说:“月亮你真好,有你黑夜也有了光亮。”月亮就冲着他笑。仓颉发现,他走到哪里月亮就跟到哪里,总是陪伴着他。他更开心啦,说:“月亮月亮你真好,你还和我作伴呢。”月亮微笑着说:“谁需要我,我就和谁作伴。我也是自然地做着我自己。其实我陪伴着万物,很多人以为自己在走路,很孤单,那是因为他没有抬起头我呀。”仓颉听了,说:“以后我每次夜晚走路,都会抬起头看你的,我也和你作伴。”
【诗文连接】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2)“月”的演变
仓颉发明月字后,很多人都在学着写,写着写着,“月”字宝宝就开变化啦。一起欣赏“日”字宝宝的变身吧。认识字变身的字宝宝和他们做朋友。“甲宝宝”、“金宝宝”、“篆宝宝”、“隶宝宝”、“楷宝宝”。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圆一回是一月
就这样,仓颉每到晚上走路,就会抬头看月亮,时间长了,仓颉发现一个秘 密,那就是月亮每天的样子都不一样。有时像弯弯的芽,有时像半个球,在很少的时候,甚至是个圆球。月亮从细芽慢慢变鼓,变成圆的时,又慢慢变瘦,逐渐又成了小细芽。仓颉看到月亮的样子天天变,觉得很好奇,他便问月亮:“你的样子怎么天天变呢?,你会长胖变瘦吗?”月亮呵呵笑了,说:“我一直都是圆的。这里有个秘密”
其实太阳是我的哥哥,我的爸爸是天帝帝俊,我妈妈是常曦,我妈妈共生了十二个女儿,起名叫“月”。2 我是老大,名叫一月。爸爸安排我们和哥哥轮流上班,哥哥白天值班,我上班时就是晚上。我自己是不会发光的,我的光是从太阳哥哥那借来的。我从开始上班的第一天起,一点一点和太阳哥哥借光,每天都借来一点。只有发光的部分你们才看得到。每个月第一天,我们看起来像很细很细的小芽,然后一点点长胖,到第15天的时候我借来的光就把我都照亮啦,看起来就圆鼓鼓的,然后我再把光每天一点一点的还回去,我们看起来就变瘦了,等到31天的时候,我又看起来像个很细细的小芽。” 仓颉说:“哦,原来是这样,明白啦,原来你从细芽变成圆的,从圆的再变成细芽,就是一个月呀。”
(4)十二个月是一年
仓颉说,对了,你说你有十个姐妹,你们是轮流上班吗?月亮笑啦:“这就要慢慢说啦。我告诉你,我的爸爸是天帝帝俊,我妈妈是常曦,我妈妈共生了十二个女儿,起名叫“月”。3我们十二个姐妹轮流上班。我是妈妈生的第一个女儿,是老大,所以妈妈也叫我一月,我上班的时候人间就是一月。在值班期间,你们看到的我的样子天天都不一样。每个月第一天,我们看起来像很细很细的小芽,然后一点点长胖,到第15天的时候就园鼓鼓的,然后我们再变瘦,等到31天的时候,我又看起来像个很细细的小芽的时候,我就该下班啦。接下来就是我的二妹妹二月上班啦。“二月上班的时候人间就是二月。等二月也从瘦瘦的细芽变得圆鼓鼓再变成细芽时,就该轮到三月上班了。仓颉说:“哦,原来是这样。”
月亮接着说:就这样,等到最小的老十二上班的时候,就是十二月啦,等到十二月下班了,一年就过去啦。再轮到我一月上班,就是新的一年啦。”仓颉说:“哦,原来你们轮流上班有这样的用意呀。”
一月说:“我们每个人值班的时间不一样,长的值班31天,短的值班28天,2 《山海经·大荒西经》常曦浴月:帝俊妻常曦,生月十二。有的值班30天。”
【补充资料】“月”字的解释
月:《说文》:月,大陰之精。象形。《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
(5)“月”字延伸——“夕”
仓颉告别了月亮,边走边想,真有意思呢,原来太阳和月亮是分工上班的。太阳刚出来上班时,是白天的开始,我造了一个“旦”字。那太阳刚从西边落下,月亮刚从东边出来上班的时候,是晚上的开始。我也造个字,表示白天结束、晚上开始吧。怎么造这个字呢。仓颉坐下,问自己的心,心里有个声音回答:那就用月亮来造这个字吧。用月亮刚刚升起来,还没来的及向太阳借光的时候的样子,表示夜晚的开始吧。仓颉想,对呀,就是这样。把月亮的光划掉,月亮刚升起来,还没来得及放光,就是夜晚要开始啦。于是就有了“夕”字
4.“明”与“明天”
(1)明的由来——“日月相推而生明”
仓颉边走着边想,原来我们看到明亮的月亮,她的光是从太阳那里借来的,真有意思。心里有个声音突然冒出来:“月因日明,我们就用日月造一个字表示有光亮,有光明吧,于是就有了“明”字:
小朋友找找,字宝宝里的月亮在哪,太阳在哪?
【补充资料】 “明”字的解释
明:《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经典连接】
《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2)什么是“明天”
仓颉造了“明”字,人们也用它来表示时间。从现在开始太阳上班下班,月亮上班下班后,就是明天啦。【经典连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4.家园互动——月亮和我来作伴
(1)小实验 月亮走 我也走
请小朋友回家后,天气晴朗时和爸爸妈妈出来散步。看看散步的时候,小朋友走,月亮也走,小朋友停,月亮也停,为什么呢。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小游戏:小朋友们,把月亮请下来,你有哪些方法呢?
闪闪的“星”
1.教学目标
(1)通过仓颉造“星”字的故事,了解甲骨文“星”的由来。观察“星”的演变,认识简体字“星”。
(2)通过故事了解自然常识:星星排列形成星座,星座的位置会变。(3)认识“晶”字,星星发出的光芒亮晶晶。(4)成语“斗转星移”。
2.活动准备
黑板、毛线、“星”字甲骨文小字卡。
3.教学活动
(1)故事:仓颉画星
仓颉造出了月字、明字、夕字后,很高兴,每天晚上他都不忘和月亮打个招呼。一天,月亮对仓颉说:“你给我造了字,是不是给我弟弟也造个字呀。”仓颉 说:“好啊,你弟弟是谁呀?”月亮说:“你看我旁边那些一闪一闪的,小小的,布满天空的小亮点不就是吗?他们叫星星。” 仓颉说:“哦,这样啊,其实我早发现他们啦,我也想给他们造字呢,只是我还不认识他们,而且它们很小,很多,密密麻麻的,我还不知道该怎么造个字表示他们。”旁边的星星听到仓颉说要给他造字了,很高兴,插上话说:“仓颉,仓颉,给我也造字吧,我们看起来在天空上密密麻麻的排着,其实你若仔细看,我们的排列可是有队伍的呀。”仓颉启动他的“天眼”,望着遥远的天空,仔细地看,星星们像被拉近了。他静静地看着,果然发现,星星们像是站成队列一样,几个几个一组。要是把他们连起来,还能组成各种方阵呢,真好玩!像其中有七个星星很大很亮,他们排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而有的星星若是连起来就像一个大蝎子。仓颉看呀看呀,看得入迷了。
真好玩,天上这些星星像站队一样,还成各种各样的队形。可是,要给他们造字就难了,每组星星的队形都不一样,怎么办呢。仓颉有点犯难,于是,他就坐下问心,星星这么多,散在天空中,排列的方阵也都不同,我如何造一个字表示这么多星星呢?心里升起一个声音说:“虽然星星排列的方阵都不同,但星星们都在组方阵呀,这就是星星们共同的任务呀。他们就像长在果树上的果果,虽然各自分散着,但是都有枝杈连着。星星们虽然都分散着到处都是,但彼此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仓颉一想,就是这样的,于是他睁开心眼去看,一个星字的画面就出现了,于是他把这幅画画到地上,就有了:
。仓颉变画,边说,一个个小圈圈就是一个个的小星星,中间的枝杈把星星连接成了一个个方阵。
(2)星字的演变 仓颉发明
字后,很多人都在学着写,写着写着,“星”字宝宝就开变化啦。一起欣赏“星”字宝宝的变身吧。认识字变身的字宝宝和他们做朋友。“甲宝宝”、“金宝宝”、“篆宝宝”、“楷宝宝”。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认识北斗七星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 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4)“星”字延伸——“晶”
仓颉边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地发着光,他一拍脑袋,想我只顾着画星星的排列的队伍了,它这样的光还没画出来呢。星星发出的光亮晶晶的,要不我就造个字表示星星的光吧。仓颉就坐下问他的心,怎样造一个字表示星星闪闪的光呢?心中有个声音传来:“一个个的星星不就像很小很小的太阳吗?”“对呀,那我就画多个小小的太阳,不就是星星发出的光吗?”于是就有了
字。
4.延伸活动——斗转星移
(1)把星星请下来。
在一张较小的卡片纸上,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钻透几个圆点(或做出星星形状的孔)。取一张黑色的大卡纸,贴到黑板上。将教师窗帘拉上,找来手电,朝有北斗星的卡纸上照射,让其映射到大黑卡纸上。人工营造出北斗七星。
旋转北斗七星的卡纸,让射影出的北斗七星柄转动。边转边告诉小朋友,天上的北斗七星的柄也会转。不同的季节,柄的方向也不同。所以,人们看到北斗七星的柄转了,就知道一个季节过去啦。天上的星星会随着季节不同,变化他们的位置。所以,北斗转向了,星星移位了,季节就变换了,时间也就流逝了。
(2)成语:斗转星移
请小朋友一起说,斗转星移。请小朋友一起演示,斗转星移。(3)站队列
请小朋友们站队,站成北斗七星的队形吧。
5.家园互动
看星座:认识北斗七星
数星星:看谁数的星星多(练数数)
第二篇: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第七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一、课标内容
①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②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从点到线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物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具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教学情境激趣的方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育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2、教学难点:理解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这一论断。
四、教育方法(1)教法
1、图片欣赏法
2、问题探究法
3、情境体验法(2)学法
1、观察分析法
2、自主探究法
3、合作交流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后喊上课,同学们起立后,喊坐下,然后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给大家三分钟温习第六课西周的分封的内容,然后进行课堂听写。主要问二个问题:
一、西周建立时间,战役,都城?
二、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主要内容以及作用是什么?
然后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武王伐纣和分封诸侯,将最后一部分平王东迁讲完。
三、平王东迁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西周分封制建立了严密的统治网络,是不是就能保证王位的万世永固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提示:西周后期,统治者昏庸残暴是其走向灭亡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当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散性,越是边远地区,表现得越明显,这就构成了某些战乱的因素、随着诸侯国实力的消长,诸侯、卿大夫地位的升降,外族的侵扰,战乱增加,经济遭到破坏,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然后教师提示学生了解西周灭亡的时间及东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小结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建立,了解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及西周的灭亡,了解一个朝代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必须亲近贤人,疏远小人,施行仁政等。
【导入新课】
老师讲: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大概了解了他们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我们知道如果要全面了解一个朝代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前面的学习我们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了三个朝代的特点,今天呢,我们主要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再次共同学习三个朝代,也就是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探究学习】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本。现在请大家用三到五分钟快速浏览课本,并完成练习册的知识归纳部分。然后教师下去指导学生看书,归纳并维持纪律。然后逐步对题,并重点强调一些偏僻字,如司母戊鼎,钟鼎文等。
放映幻灯片到下一页,教师提示学生,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分别是甲骨文,金文以及青铜工艺。
一、甲骨文
主要以幻灯片的形式加课本,边问边总结,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标记出来答案,方便复习。主要从甲骨文的含义,出土地址,如何被发现的(王懿荣,史海拾贝部分)以及其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从课本寻找答案的习惯,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1)教师陈述:下面我们一起共同学习甲骨文这一部分,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大家一定感觉好生涩,好枯燥。其实大家不用担心,初中阶段,我们不用学习的那么深,只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识点就好了。而且甲骨文和我们今天的汉字有很深的渊源,这会帮助我们理解甲骨文的。
(2)教师问:好了,说了这么多甲骨文了,我想请问大家什么是甲骨文呢?出土于哪里呢?(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然后放映幻灯片,殷墟的图片。
(3)教师引入:那么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然后让一个同学读33页小字部分的史海拾贝部分,然后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为什么不是其他同学呢?(提醒同学们找出关键字)然后归纳出答案(专业知识、观察生活)。
(4)为什么甲骨文这么受到重视,它记载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回答,然后归纳出来。然后从内容里的占卜进行详细讲解,为什么占卜,什么样的人能占卜?然后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与金文对应出来,然后让同学们猜舟和车。
二、金文
(1)教师提问:以汉字的演变引出金文,然后让同学们将其记到课本上,并从瓜这个字为例,引导同学们发现汉字由复杂逐渐简化,便于书写。
(2)然后提问金文是什么?有何特点及其作用。引导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来并进行标记。
三、青铜工艺
(1)本节内容准备以合作讨论以及图片展示为主进行讲解以三个问题为主进行分组讨论。
1、青铜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2、青铜铸造业的特点是什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3、青铜器的种类,特点是什么?
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进行讨论,每组一个问题,然后请一位同学归纳答案,逐题进行解答。青铜器的种类内容以图片展示为主。提醒同学讲课本知识点勾画出来。
(2)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为例重点讲述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精湛,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然后进行小测试:
1、最大的青铜器是?
2、商代青铜器的精品是?
3、出土于株洲的青铜器是?
4、不属于商朝的青铜器是?
5、已知金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是?
(3)然后以图示法讲解商周青铜铸造过程,直观展示出:
1、青铜器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2、青铜器的产生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
3、青铜器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青铜时代
(4)最后请同学们朗读最后幻灯片。培养同学们爱护,保护文物的习惯。文明出游,不乱涂乱画。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甲骨文,金文和青铜器。了解了商周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知道了甲骨文以及金文的含义,内容,特点及作用;
知道了青铜器及其铸造业的特点,了解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名器。
八、板书设计
第七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含义
(2)内容,特点,作用
二、金文
(1)含义
(2)内容,特点,作用
三、青铜器
(1)发展历程
(2)种类,特点
(3)精品
第三篇: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5题。
知识点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____________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 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_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______”。到商代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4.代表: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5.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社团班)(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知识模块二、三 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1.发现:甲骨文是中国__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_______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
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__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知识点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________、指事、________、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_________。
5.地位:____________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课本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C)A.纺织业
B.制瓷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造纸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A.夏朝
B.商朝 C.西周D.春秋
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这些文字应该是(A)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A)A.龟甲和兽骨上 B.陶器和青铜器上 C.骨器和石器上 D.铁器和木片上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农民翻土时翻出了一些“龙骨”,因其为中药材,便卖给中药铺。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认出了这些“龙骨”上的刻画痕迹,竟是几千年来谁也未曾见过的文字。这是古代占卜之后留下的刻辞。
(1)王懿荣发现的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请说出它的含义。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2)该文字有什么用途?
除记载占卜的吉凶外,还涉及商王朝的祭祀、征伐、狩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等多方面的情况。
(3)发现这种文字的意义何在?(社团班)
①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②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第四篇: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教案
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讲商、周时期的文明成果: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教师主要是通过图片和 视频展示这些文明成果,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 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问题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我们今天一起学习:
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讲授新课)(板书)
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平价,补充总结: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00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特点,想象一下,司母戊鼎的大小,教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的爱国和保护文物的热情。感受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庞大宏伟和小巧细致,并谈谈自己的心得。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具体的是指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称作“青铜文明”。
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这些是我国商周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商朝开始,我国才有了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西周的金文篇幅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篇幅更长,而且很多是有意识的历史记录,甲骨文和金文对于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板书设计
第7课
甲骨文和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
三、金文
第五篇: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能力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怎样体现了商朝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想象古蜀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教学重点:甲骨文、青铜器。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较难讲述清楚;
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法等。
课型设计:新授课、活动课
课前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一个小组主要负责有关商朝、西周青铜器的资料,另一个小组则负责有关三星堆为代表的蜀文化的资料。各小组将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课堂展示使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商朝的甲骨文
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学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然后请第一小组展示有关甲骨文的资料: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墟。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一八九九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当一八八九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 “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大量人为地毁灭。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1、商和西周的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用什么制造的?学生回答:青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下面就请第二小组给我们介绍商潮和西周的青铜器。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包括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在内的几件有代表性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期?
2、代表作是什么?
3、商周的青铜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毫无问题地回答出商朝和四羊方尊,但是特点恐怕概括不全。教师应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青铜器的制造技术,请本组同学加以介绍。
2、古蜀国青铜文明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商朝的统治区域,然后提问:商朝时期四川地区是不是商朝的一部分?学生回答:不是。那么,这里的先民创造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请第三小组给我们介绍神秘的古蜀国文化。
学生演示自制课件,介绍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国青铜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古蜀国青铜器与商朝青铜器有何不同?并引导学生讨论这种独特的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古蜀国人的相貌特征、社会生活特点。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还了解了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古蜀国的青铜文化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奴隶社会繁荣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不愧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要努力学习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样才能成文一个合格的华夏子孙。
教案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安排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通过主题发言、虚拟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具体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出土文物想象古蜀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提高了历史研究
典型例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今约有()。
A.3100年
B.3600年
C.2500年
D.1100年
分析:本题是一道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代的了解,对甲骨文的历史意义的理解能力,以及推算时间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关键就是要弄清楚,由于甲骨文的出现,我国的历史才成文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即信史。而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因此可以推出其距今大约是3600年。
答案:B
选题角度:
本题是一道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代的了解,对甲骨文的历史意义的理解能力,以及推算时间的能力。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尧舜禹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二、双项选择题 1.商周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金文 2.南朝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那时的青铜器的代表是()
A.司母戊鼎
B.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
C.四羊方尊
D.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此器皿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哪个朝代的青铜艺术?
②为什么说它是青铜器中名闻中外的精品?
答案:
一、1.C 2.C
二、1.CD 2. AC
三、①它是商朝的四羊方尊。②因其造型雄奇,工艺高超,是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