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墨山石画法教案
八年级下美术课件
课
题:中国写意山水画之画石法
授课对象:初中八年级
课
时:2课时
类
型:造型·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
设计思路:本课先介绍笔墨纸砚,接着演示山水画中山石的画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基本技法,引导学生在中国画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积极尝试中国画基本表现技法,引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教学资源:投影仪、电脑、课件、毛笔、墨、宣纸、碟子、笔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笔了解中国山水画中勾、皴、染、点的笔墨情趣;
2、掌握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技法和基本要求;深刻体会水墨的五墨六彩;
3、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中国画石头的虚实表现特点,使自己的画面富有创造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水墨技法,深刻体会水墨的五墨六彩; 教学难点:掌握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技法和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课堂秩序,清点人数,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中国写意画的一些基本常识(像五墨六彩,写意画的艺术特点、笔墨情趣等),也学习了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勾、皴、染、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怎么表现这些技法。
三、讲授新课:
1、结合多媒体,教师展示图片,介绍文房四宝 笔:狼毫——毛质比较硬的 羊毫——毛质比较软,含水分多 兼毫——介于狼毫和羊毫之间
墨:比较常见的是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比松烟墨好,常应用于绘画,而松烟墨比较适合写字。
纸:宣纸最早出在安徽的宣城,分生宣和熟宣,生宣适合画写意画,而熟宣适合画工笔画。
砚:用于研墨和装墨的,现在比较少用,大多用来装饰
2、介绍五指握笔法并拿毛笔演示,让学生试拿,有错误的加以改正。“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 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3、结合图片(山石画法步骤)复习上节课提过的勾、皴(擦)、染、点。
3、教师示范山石的绘画步骤;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评。选出几张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点评 教学反思:
第二篇:山石画法教案
湘南学院 美术系 09级 张玲玲
课
时
教
案
课题:山石的画法
第2课时
总序第 三
个教案
课型:理论与实践
编写时间2012年10月18日执行时间:2012年10月19日 教学目标:了解山石的勾勒技法
画山石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山石外形塑造 丰富山石内部结构与细节的常用皴法。
教学难点:教难点:对塑造山石外形时用笔的灵动性的讲解。学难点:皴法的表现与正确运用。
教学用具:教材、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演示法、图片展示法、讲解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导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画法和树的组合。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山石的画法。山石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山石画法尤为重要。笔墨技法一:勾勒(山石造型的表现技法)特点:
1、顺笔勾,逆笔勒。
2、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3、阳:细、疏
阴:粗、密
4、线条粗细变化,用笔转折顿挫 具体示例一:
聚一
聚二
聚三
示例二:
小间大发
大间小法
二、皴、擦(丰富山石的内容)
1、线→粗细,疏密
南方→披麻皴{
2、中锋为主 初学{
北方→斧劈皴{
1、面→大小
2、侧锋用笔
三、点:圆点、浑点(破醒画面)
四、染(远山,石头的暗部)
目的→强化厚重感 {
要求→笔大、水足、多遍
五、破
目的→修改调整画面中滞板呆的部分 {
具体→重破淡、淡破重、干破湿、湿破干、水破墨、墨破色、色破色、色破面、线破面等
综合总结:板书罗列要点,复习回顾
顺笔勾,逆笔勒
1、勾勒{ 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阳:细、疏
阴:粗、密
4线条粗细变化,用笔转折顿挫
线
南方{ 中锋
山石的笔 {
2、皴擦{
墨技法
北方{ 面
侧锋
3、点——破醒画面
4、染 {目的:强调质感
要求:笔大、水足
5、破 {目的:调整画面
具体:重破淡、淡破重、湿破干、干破湿……
课后小结:
这节课在10月10号进行试教时候,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第一个,板书不简洁。
二、在某些专有名词上的推敲不够。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进行调整,一、采用大括号形式简化板书。
二、查阅很多资料给专有名词一个准确的界定。
三、上课前先进行了试讲把自己上课的流程理清楚,问题基本解决。
第三篇:水墨竹子画法教案
课题:国画四君子之墨竹 授课对象:初中八年级 课时:3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
设计思路: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
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 生动写照。正由于这种特点,文人画家都喜欢用它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课件、毛笔、墨、宣纸、碟子、笔洗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竹子的特点、生活习性、结构规律
2、使学生能运用笔、墨进行墨竹的绘画
3、学会利用笔墨表现出竹枝竹叶的穿插和前后的层次关系
4、通过艺术活动,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从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美、保护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并对竹子的精神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
1、竹叶的浓淡变化和前后关系
2、了解水墨画丰富的表现力和墨色变化方法,大胆尝试运用中国画技法富有个性的画竹,表现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竹的热爱,学习竹子的精神,并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进行墨竹的表
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新课导入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四幅国画作品(梅、兰、竹、菊)
提问:国画中“四君子”指什么?为什么称之为“四君子“?(“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君子中竹子。
三、讲授新课
1、观看课件(生活中的竹子和画家笔下的竹子图片),让学生了解竹子由哪些部分组成.1)竹竿:(根干木质化、干挺直多节、中空,竹枝及竹根处短,中间稍长,节间生主枝,主枝处着叶,叶较长,上圆下尖,有短柄连枝,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2)竹节: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3)竹枝:(出枝繁处则布叶较密,出枝简处则落叶为疏;叶繁处出枝往往下垂,叶少处出枝则挺扬,这是画竹枝的一般规律)。小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4)竹叶:(将竹叶的组合比喻为“一”“个”“介”“八”字等是前人总结的称谓。难点在于组合,先出枝,再生叶,做到有聚有散,聚的为大组,散的为若干小组,每组要有呼应)。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画,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画竹叶有五忌:一忌生涩、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似井、五忌如手。
2、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四、学生练习
通过课件放映画好的竹子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尝试画竹,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展示部分优秀作业,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肯定与鼓励。
六、教学小结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从上述诗句可以看出,古人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等入迷的程度。我们也应该学习竹子的精神,做到坚韧不拔。
五、课后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四篇:水墨山水的画法教学设计
水墨山水画法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又所发展。作画讲究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并形成了整套以水墨为主体的表现技法。其笔法糸以勾斫、皴擦、点染为主导,长于结构和质感的表现;其墨法糸于墨的浓淡干湿。泼破积烘为主导,有“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长于体积和气韵的珍现。在理论上强调有笔有墨,笔墨结合,以求达到变化超妙的境界。
1、勾斫:用笔,指的是用线。勾为细长线,斫为短粗线。勾斫主要是表现轮廓和结构,多用中锋笔。树木、房舍和船只,皆用线勾,用线的粗细、轻重和深浅,要有变化,由近及远,愈见轻淡。
2、皴擦:皴法是用点线的变化和组合,表现山石树木的质地和结构的,多用渴笔和侧锋。此图采用短披麻皴,要依山石的结构加皴,用笔轻起重落,皴笔之间要留些空白,不要皴死,皴擦一般是皴擦山石的下部和凹处,以表现起伏和光感。
3、点:点法也是山水画的重要笔法。可点树叶、树、石上的苔点、山上的權木杂草之类。此幅主要是用破笔焦墨点近处石坡上的權木和杂草。
4、染:染淡墨。染山石的暗处以增强体积感。染山根,要空出烟云,以增强空间感。远山用淡墨涂染,江水勾染结合。染不可用重墨,并染多遍,才有厚重感。
第五篇:山石土田人教案
教学内容:识字3 山石土田人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山、石、土、田、人”5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按笔画记字形,能结合插图了解字的意思。
2.认识新笔画“竖折”,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3.继续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格里的范字写字。4.会读指定的词语。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教学重点: “山、石”的书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我们是怎么记住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的?愿意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前两课学习的生字)
生字朋友认识的越多我们的本领就越大,你们愿意认识更多的生字朋友吗?好,这节课我就在给大家介绍5位新朋友。
二、整体感知。
打开识字第三课,看看这课一共有几幅图,我们要认识几位生字朋友?借助拼音叫一叫这些生字朋友的名字?
三、学习生字。
(一)识记。1.学习:山(1)出示图片: 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用图画引出“山”的象形字,进一步认识生字“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电脑出示象形字“山”,古时候的人就是用这样的符号记录的,我们把这样的字叫象形字。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为了便于书写,就把这弯曲的笔画拉直,逐渐规范就成了今天这样的字了。)
(2)出示小朋友爬山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3)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山”字呢? “山”共有几笔?
课件演示按笔画记字形,同时认识新笔画“竖折”。(学生伸出小手和课件一起写,边写边说笔画。)2.学习:石
(1)看图认识“石”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用“石”字组词或说一句话。(3)按笔画记字形。3.学习:土
(1)看图认识“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用“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3)按笔画记字形。4.学习:田
(1)看图认识“田”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用“田”字组词或说一句话。(3)按笔画记字形。5.学习:人
(1)看图认识“人”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用“人”字组词或说一句话。(3)按笔画记字形。
课中休息:找朋友
(二)指导书写。
1.让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2.观察后,说说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的位置。
山:第一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写到下半格的中间靠上一点收笔。第二笔“竖折”,起笔在左半格中间横中线下边一点,注意竖短折长。第三笔“竖”,起笔比第二笔竖折的“竖”略微高一点,要写对称。
石:第一笔是“横”,起笔在上半格中间竖中线左边一点写,横不要太长。第二笔“撇”,起笔在横中间偏左一点写,注意不要出头。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横折”的“横”靠近横中线,注意“口”不要写得太宽。
田:“田”字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注意里边的“横”写在横中线上,两边不要写满,“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土:上边是十,“横”要写短,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一笔横上边的竖和下边的竖应一样长。最后一笔“横”稍微长一点。
3.让学生按笔顺把书中的红色笔画描一遍,及时巩固笔顺。
4.学生在书上把每个字独立试写一个。
5.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如:“石”字,教师范写,具体指导。
6.学生照书上范字把每个生字再写一遍,写后评一评。
四、练习。
1.课件演示:数笔画。
五、小结。
六、作业。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