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冀教版八下24.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word教案.doc

时间:2019-05-12 17:5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冀教版八下24.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word教案.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冀教版八下24.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word教案.doc》。

第一篇:2017冀教版八下24.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word教案.doc

24.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2.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掌握应用数学语言表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教学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教学难点

推理过程的规范化表达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证明,这节课我们学习习近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

1.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一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是一个文字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那么如何证明呢?我们来分析分析.要证明直线a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与b即平行.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1与∠2互补(已知)

∴∠1+∠2=180°(互补的定义)

∴∠1=180°-∠2(等式的性质)

∵∠3+∠2=180°(1平角=180°)

∴∠3=180°-∠2(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2.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二

议一议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对吗?为什么?

如图所示:∠CFE=45°,∠BEF=45°,因为∠BEF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B.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

证明:∵∠1=∠2(已知)∠1+∠3=180°(1平角=180°)

∴∠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证明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先根据命题的条件即已知事项,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符号,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把命题的条件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有些题目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写好了已知、求证,这时只要写出“证明”一项就可以了

4.运用所学知识证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已知,如图,直线a⊥c, 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24随堂练习1,2,3

四、小结

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公理)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

m]

五、作业

课本P125习题 1、2 课后随笔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下册 24.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案 冀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24.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2.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掌握应用数学语言表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教学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教学难点

推理过程的规范化表达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证明,这节课我们学习习近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

1.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一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这是一个文字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那么如何证明呢?我们来分析分析.要证明直线a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与b即平行.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180°(互补的定义)∴∠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1平角=180°)∴∠3=180°-∠2(等式的性质)∴∠1=∠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2.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二

议一议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对吗?为什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如图所示:∠CFE=45°,∠BEF=45°,因为∠BEF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B.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 证明:∵∠1=∠2(已知)∠1+∠3=180°(1平角=180°)∴∠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证明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先根据命题的条件即已知事项,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符号,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把命题的条件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有些题目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写好了已知、求证,这时只要写出“证明”一项就可以了

4.运用所学知识证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已知,如图,直线a⊥c, 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1=∠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24随堂练习1,2,3

四、小结 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公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证明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五、作业 课本P125习题 1、2 课后随笔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反思

篇一: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关于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的反思

张玖忠

通过上这节课我感觉讲解基本到位,练习难度适中,并基本达到练习的目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气氛不理想,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升华不高;探究学习引导不够,导致占用时间过多,从而使后面的环节有些仓促。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处理的更好一些的话,效果会更好。

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尽量做到形式多样,求实务本。

本节课对初一学生而言,本是又一个艰难的起步。但这一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课后作业效果也很好,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一堂课下来,遗憾也有不少。比如学生不会书写推证过程。在这堂课上,由于刚开始,部分同学没有展示自己成果的勇气,一方面与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没能让他们完全放松下来有关。篇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杨军

本节课的做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组、加深,通过证明推理题、计算推理题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了灵活的运用。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老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做好牵针引线的工作。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上这节课我感觉讲解基本到位,练习难度适中,并基本达到练习的目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气氛不理想,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升华不高;探究学习引导不够,导致占用时间过多,从而使后面的环节有些仓促。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处理的更好一些的话,效果会更好。在课程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2、形式多样,求实务本。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用几何画板设计游戏“米奇走迷宫”,在游戏中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

5、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节课对初一学生而言,本是又一个艰难的起步。但这一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课后作业效果也很好,基本达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要求。一堂课下来,遗憾也有不少。比如一个提问的不到位,上台展示的学生误解了我的意思,竟去书写推证过程(这超出了他们此时的能力范围)。在这堂课上,部分同学没有展示自己的勇气,一方面与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没能让他们完全放松下来有关。篇三:《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门坎初中 胡超

在本节课的课程设计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除了做必要的引导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2、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联系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在此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

3、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渗透转化思想,有意识地讲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本节课对初一学生而言,本就是有一个艰难的起步,但这一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课后作业效果很好,基本达到了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一节课下来,不足之处也不少。比如一个提问的不到位,上台展示的学生误解了我的意思,竟去书写推理过程。在这一堂课上,部分同学没有展示自己的勇气。一方面与教学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没能让他们完全放松有关。篇四: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做法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组、加深,通过证明推理题、计算推理题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了灵活的运用。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老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做好牵针引线的工作。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上这节课我感觉讲解基本到位,练习难度适中,并基本达到练习的目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气氛不理想,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升华不高;探究学习引导不够,导致占用时间过多,从而使后面的环节有些仓促。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处理的更好一些的话,效果会更好。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针对这节课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

本节重点:通过复习近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学会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明解答有关问题。

难点:证明的基本步骤及格式,步步有据的推理意识,体会推理证明的严谨性。

一、预习导学

通过简单的题目,让同学们回忆起有关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有关的知识。

二、特别警示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提醒同学们应注意的地方,证明的严谨性,步步有据,并且依据只能是有关概念的定义、所规定的公理及已经证明的定理,防止不假思索地把以前学过的结论用来作为证明的依据。

这里让同学们步步有据的目的是能在证明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以后的学习及练习的熟练程度,可以逐步不写理由,但必须清楚。

三、议一议

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简单应用。

四、想一想

通过公理证明定理,同时让同学们理解一题多解的妙处

五、课堂练习

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同时考察学生的初步掌握情况,选取了一部分练习,巩固本节内容,题目难度适中。

六、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组内交流,然后班内交流

七、自我测试:检查这节课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八、探究提高

此题应该是一个作图题,但与这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不仅通过作图复习了作图的方法步骤,同时也加深了对这节课的知识的理解。

通过上这节课我感觉讲解基本到位,练习难度适中,并基本达到练习的目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气氛不理想,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升华不高;讲解过多;探究学习引导不够,导致占用时间过多,从而使后面的环节有些仓促。如果在这几个方面处理的更好一些的话,效果会更好。以上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和课后的一些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加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在课程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

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2、形式多样,求实务本。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用几何画板设计游戏“米奇走迷宫”,在游戏中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

5、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节课对初一学生而言,本是又一个艰难的起步。但这一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课后作业效果也很好,基本达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一堂课下来,遗憾也有不少。比如一个提问的不到位,上台展示的学生误解了我的意思,竟去书写推证过程(这超出了他们此时的能力范围)。在这堂课上,部分同学没有展示自己的勇气,一方面与 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没能让他们完全放松下来有关。篇五:《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

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组、加深,通过证明推理题、计算推理题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进行了灵活的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实际上是“平行线的判定”老内容新教法,我的体会最深之一就是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与以前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我感觉这节课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探索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位角”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重要结论。

2、课堂上在与学生的对话和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

3、注重由学生从临摹书写到自主书写,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节课还需改进的是:

1、课堂的应变能力还需提高。对例三的研究时间过长,使后一阶段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紧,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充分思考,虽然学生踊跃举手,但毕竟其他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在今后备课中,继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2、板书还要精心设计。

3、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差异,如果在分析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同伴互助,那么课堂的实效性将更充分体现。

4、认真备课。备知识:熟悉这节课的内容以及有关知识。备学生: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因生施教,上好一节课不能只看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也就是不要看老师按时(45分钟)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到时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知识才能说老师这节课是成功有效的教学。

反思是为了促进发展,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有理性的总结,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教研的水平。今后每一节普通的课,都是我不断反省、审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基本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载体。

第四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

对于一起探究先让学生交流分析思路和证题过程,再与教科书给出的思路和证明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形成统一认识,完善证明过程,对于“做一做”中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拨、引导,获得平行线判定定理二的证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公理证明平行线的两个判定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个两个判定定理;

概述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

感受几何中推理论证的严谨性,初步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证明定理的思路和证题过程,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反思,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深深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得出及其应用;

难点是定理证明的思考方法以及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尝试研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直尺、三角板、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已经探究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根据这条公理,我们可以证明下面的定理。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一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一)一起探究

1.指出这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2.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与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条件和结论比较,两个条件和两个结论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定理和公理的条件之间有什么联系? 3.说说你的证明思路,试着写出证明过程。请阅读下面的证明思路与证明过程,并和自己的思路与证法进行比较。

已知:如下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和∠2是内错角,并且∠l=∠2。

求证:AB∥CD。(见幻灯片)

分析:要想从内错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可先由内错角相等推出同位角相等,进而利用平行线判定公理得出两直线平行。事实上,根据对顶角相等和等量代换,容易从内错角相等得到同位角相等。

证明:∵∠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23D∠3(等量代换)。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让学生尝试探究证明定理的思路,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

1.略。

2.定理和公理的条件不同,但结论相同。通过“对顶角相等”可以将定理的条件转化为公理的条件。

(二)做一做

1.请填写下面证明过程的依据。

已知:如下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和∠2是同旁内角,并且∠1+∠2=180°。

求证:AB∥CD。(见幻灯片)证明:∵∠1+∠2=180°(),∠2+∠3=180°(),∴∠1=180°-∠2(),∠33D180°-∠2()。

∴∠l=∠3()。

∴AB∥CD()。

熟悉证明的格式,进一步体会推理的严谨性,并得到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二。

2.请你试着再用其他方法证明上述命题。

由此,我们得到: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练习

1.请你说明图中用直尺和平移三角尺画出的两条直线L1和L2平行的理由。

2.已知:如图,a⊥c,b⊥c。求证:a∥b。

请你根据括号中推证的根据,在横线处填上推证的过程。

∵a⊥c(已知)

∴∠13D90°(垂直的定义)。

∵b⊥c(已知)∴__________________(垂直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等量代换)。

∴________________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请你用其它方法证明第2题的结论。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一

一起探究

做一做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二

练习

第五篇:第2周教案——平行线的判定3

平行线的判定3 教学目标

1.会用平行线判定的三种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运用平行线的判定,进一步获得数学说理的基础训练,从中体会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可以反映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重点及难点

平行线判定的三种方法的运用;

合理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平行线判定的说理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提问: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2.如图,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果 ∠3 = ∠6 那么____∥____.()如果 ∠6 = ∠9 那么____∥____.()如果 ∠1+∠2+∠3=180°那么____∥____.()二.学习新课 例题4 如图,已知

BE

平分∠ABC,∠1=∠3,DE

BC

平行吗?为什么? 例题5 如图,已知∠A与∠B互补,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B与哪个角互补,可以判断直线AD与BC平行.例题6 如图,已知∠1=∠3,∠2与∠3互补,那么可以判断哪几组直线互相平行? 三.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你还有那些疑问 ? 2.对于几何的说理过程,一定要把握“有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等基本问题.四.练习

课本p58 练习13.4(3)五.作业

练习部分习题13.4(3)

下载2017冀教版八下24.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word教案.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冀教版八下24.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word教案.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教案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与性质定理、定义综合应用. 2.使学生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

    3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设计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3.平行线的判定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简单的证明步骤有较清楚......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教案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 河北中学 刘学文 一、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主预习1.阅读......

    《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课题《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类别:初中学科:七年级数学(下册)姓名:刘勇学校:开原市靠山中学【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2、学科:七年级数学下册(新人教版)3、课时:第1课时4......

    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平庄中学电子教案 数学学科 七年级下册 科任教师:黄忠明 5.2.2平行线的判定 【知识与技能】 1.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的理解. 2.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的简单运用. 【过程与......

    平行线的判定__教案_李

    5.2.2平行线的判定(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平......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教案

    2.2.2面面平行的判定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并初步应用;2.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过......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试题3

    (检测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