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布特勒的信》教学设计11(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17:3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给布特勒的信》教学设计11(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给布特勒的信》教学设计11(最终版)》。

第一篇:《给布特勒的信》教学设计11(最终版)

《给布特勒的信》教学设计11 逸竹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掌握书信的特征。

(二)理解本文以圆明园的神奇壮丽,衬托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丑恶行径的手法。(三)体会这封信中所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展示圆明园残迹的照片)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这封《给布特勒的信》。

2.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3.历史背景介绍: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于1857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10月6日英法联军冲人圆明园,洗劫并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接着,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此条约中,将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谈谈作者对英法远征中国之行是褒是贬,为什么?

(名为赞誉,实为贬斥。因为英法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2.雨果在信中是怎样评价被焚毁的圆明园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是属于人类的”“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是圆明园”“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这是某种令人惊诧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反映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3•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朗读文章第三段,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先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探究,再仔细品读。)

4•学生讨论回答: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斥英法联军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本题意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提炼观点的能力。)

(“这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从前对巴特农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

5•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概括: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这就是以“美”衬托“丑”的手法。)

三、小结课文 信中运用反语明确表达对英法联军的憎恨,愤怒谴责了他们放火焚烧圆明园的罪行。文章义正词严、爱憎分明,是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溺一

给布特勒的信圆明园东方芎术的奇迹英法联军强盗薯萎、纵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大义凛然,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年后写下了本文,倾情讴歌圆明园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严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野蛮行,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朗读来具体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感知

1.精读课文第三段,结合“思考与练习”四,谈谈你对“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理解。

(《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上所有的“国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都不应视为仅是某一国家的财富。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谈看法。)

2.文章在叙述英法联军罪行的时候用了多处反语的修辞手法,请找出几处。这样表现有什么作用?(可联系“思考与练习”三)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态度与爱憎感情,讥讽有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3.作者认为该如何处置所掠赃物?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表现了作者的正义感。)

三、拓展延伸

最近几年有关圆明园的新闻连续不断:2000年国家花巨资从海外购得部分圆明园流失文物(附新闻一则)。有人认为现在应该修复圆明园,让它重现1860年以前的风貌,有人则表示强烈反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失散多年圆明园四铜首国宝终于“回家”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孙晓胜)失散海外整整143年的4件圆明园国宝终于“回家”。牛首、虎首、猴首、猪首等4件铜兽首18日在北京圆明园公园免费向公众展出。

今年的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43周年纪念日。1860年的今天,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而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也包括这4件铜兽首。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4件见证百年荣辱的国宝又在圆明园重新聚首。’

“圆明园国宝展”的展室中,4件制作精美的铜兽首在灯光下微微泛着幽暗的光泽。

记者从保利艺术博物馆了解到,铜猪首是今年春天由全国政协常委何鸿槊博士捐款600万元,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后赠予保利艺术博物馆的。铜牛首、铜猴首和铜虎首是中国保利集团于2000年从香港拍卖行竞拍购得,现存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据介绍,4件国宝原来摆放在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的海晏堂前,以兽首人身的12生肖,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每日按时依次喷水,至正午时12生肖同时喷泉,场面壮观。兽首铜像,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形象生动夸张,神态栩栩如生,做工精细,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邮箱: lyjfyz@163.com

第二篇:《给布特勒的信》教案 6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教学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简介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他在这些作品里面对人民的不幸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对社会的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本文选自《雨果文集》。

三、解题:

这封书信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四、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语句上的鲜明对比。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么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本课我们主要深入探究几个问题:

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探究,然后教师根据一下提示予以适当点拨。

1、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2、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3、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4、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注意:本环节给学生留出大致20分钟的时间,力争在课内完成。

二、小结课文:

从本文作者、反映的主题、以及与国的人文主义精神等予以总结。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

2、课后练习二为书面作业。

课后心得: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么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活跃。较为深刻的理解了这封书信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示例

教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②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难点: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

教学方法 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

教学过程

(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这节课我们就来讲点燃这把罪恶之火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板书)

(课堂讨论一: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几条材料)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材料4: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捏造事实,提出释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赔礼道歉的要求。叶名琛据实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同意英方要求。可英方拒绝接受人犯,英舰悍然开进内河,点燃战火。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这样的恩维轨迹:英国等提出“修约”,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第二、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改善”通商和贸易情况,是西方列强贯用的伎俩,其实质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实质是侵略,亚罗号事件就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由此得出结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广州附近几万人奋起自卫。

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板书)

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和天津(板书)

英法联军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沿海北上,进攻大沽。大沽炮台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门户,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胁北京。但这时,咸丰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对付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对英法侵略军则采取“柔远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调停”,没有认真备战。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将士英勇还击,但由于统兵将领的逃跑,大沽炮台终于失陷。紧接着,联军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谈判求和。

2.《天津条约》的签订(板书)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条约签订后,联军退出了天津。

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板书)

1.大沽之战(板书)

《天津条约》签订后,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就预料到英法不会满足既得利益,断言:“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事实正是如此,联军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台,并派重兵把守。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换约之机,重新挑起战端,向中国进行更多的勒索。这年6月,联军不顾清政府规定的进京路线,派军舰炸毁海河口拦河铁链,再次袭击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爱国官兵,沉着应战,奋起反击,直隶提督史荣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后来中炮牺牲。炮台附近的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经过一昼夜激战,敌舰沉四艘,伤六艘,侵略军伤亡近500人,狼狈而逃。

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政坛上一片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1860年,英军1万8千人,法军7千人,乘二百余艘舰船,于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国守军奋力苦战,但大沽炮台最终失守。

2.火烧圆明园(板书)

大沽炮台失守后,联军攻占天津,并于这年10月,攻入北京。咸丰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诉与侵略者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他们大肆抢劫,每个军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满了金银财宝。为了掩盖罪行,侵略军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宣称这两个叫法兰西和英吉利的强盗,将来要交付历史的审判。(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并指导学生阅读雨果给布特勒的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3.《北京条约》的签订(板书)

1860年10月下旬,奕近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挟制下,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的赔款等等。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板书)1.沙俄对我国的疯狂侵略(板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表面上充当调停人,实际上却趁火打劫,充当帮凶。1858年,沙俄以武力相威胁,通过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于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又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三个法国,六个英国。沙俄是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板书)

(课堂讨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分析方法,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中国被侵略的史实进行踪合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明确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资本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清朝政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通过本课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列强正是通过多次这样的侵略和掠夺,使自己成为富国和强国;中国也正是多次遭到这样的侵略,而延缓了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

(布置作业,略)

(北京56中学 田京生)

【简评】教学须不断创新,新的事物才有生命力。本教案颇有新意:第一,“导入 ”新——由圆明园被罪恶之火焚毁,导入 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思巧妙,激人求知兴趣。第二,提供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的做法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由教师将前后联系的四则材料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的结论。教案的新意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第三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布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专题

【教学目标】

1、知识:

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如反语的运用。

2、能力:

领会文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了解作者雨果的相关知识。

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了解文中涉及的知识如维多利亚女王、拿破仑皇帝、伏尔泰、罗马角斗场、巴黎圣母院、巴特农神庙等。

2、学生:

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历史。

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见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土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看,原来是伟大的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介绍:雨果。

背景资料:圆明园。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感悟全文基调。

师: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作者的声望,为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他的目的达到了吗?没有。作者的态度批评了侵略者的罪行。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细细体味。(找几名学生按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用笔勾画)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如: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①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那就是这座名园。”

……

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⑴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⑵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第三段文字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如: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第四篇:(语文版)《给布特勒的信》教案1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 教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②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难点: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

教学方法 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教学过程

(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这节课我们就来讲点燃这把罪恶之火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板书)

(课堂讨论一: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几条材料)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材料4: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捏造事实,提出释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赔礼道歉的要求。叶名琛据实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同意英方要求。可英方拒绝接受人犯,英舰悍然开进内河,点燃战火。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这样的恩维轨迹:英国等提出“修约”,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第二、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改善”通商和贸易情况,是西方列强贯用的伎俩,其实质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实质是侵略,亚罗号事件就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由此得出结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广州附近几万人奋起自卫。

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板书)

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和天津(板书)

英法联军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沿海北上,进攻大沽。大沽炮台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门户,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胁北京。但这时,咸丰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对付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对英法侵略军则采取“柔远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调停”,没有认真备战。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将士英勇还击,但由于统兵将领的逃跑,大沽炮台终于失陷。紧接着,联军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谈判求和。2.《天津条约》的签订(板书)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条约签订后,联军退出了天津。

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板书)1.大沽之战(板书)

《天津条约》签订后,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就预料到英法不会满足既得利益,断言:“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事实正是如此,联军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台,并派重兵把守。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换约之机,重新挑起战端,向中国进行更多的勒索。这年6月,联军不顾清政府规定的进京路线,派军舰炸毁海河口拦河铁链,再次袭击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爱国官兵,沉着应战,奋起反击,直隶提督史荣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后来中炮牺牲。炮台附近的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经过一昼夜激战,敌舰沉四艘,伤六艘,侵略军伤亡近500人,狼狈而逃。

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政坛上一片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1860年,英军1万8千人,法军7千人,乘二百余艘舰船,于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国守军奋力苦战,但大沽炮台最终失守。2.火烧圆明园(板书)

大沽炮台失守后,联军攻占天津,并于这年10月,攻入北京。咸丰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诉与侵略者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他们大肆抢劫,每个军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满了金银财宝。为了掩盖罪行,侵略军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宣称这两个叫法兰西和英吉利的强盗,将来要交付历史的审判。(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并指导学生阅读雨果给布特勒的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3.《北京条约》的签订(板书)

1860年10月下旬,奕近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挟制下,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的赔款等等。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板书)1.沙俄对我国的疯狂侵略(板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表面上充当调停人,实际上却趁火打劫,充当帮凶。1858年,沙俄以武力相威胁,通过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于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又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三个法国,六个英国。沙俄是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板书)

(课堂讨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分析方法,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中国被侵略的史实进行踪合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明确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资本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清朝政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通过本课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列强正是通过多次这样的侵略和掠夺,使自己成为富国和强国;中国也正是多次遭到这样的侵略,而延缓了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布置作业,略)

【简评】教学须不断创新,新的事物才有生命力。本教案颇有新意:第一,“导入”新——由圆明园被罪恶之火焚毁,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思巧妙,激人求知兴趣。第二,提供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的做法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由教师将前后联系的四则材料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的结论。教案的新意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第五篇:《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乐至实验中学梁军 一. 教材内容

《给女儿的信》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三课。她是世界著名教育家、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回信,在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借祖母给自己讲的童话故事,回答了女儿的问题:“父亲,什么叫爱情?”巧妙的告诉女儿,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经历时间磨砺的忠贞不渝、是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忆,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二.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 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结合课文,让学生绘声绘色的给同学讲故事。

2. 让学生积极的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的爱情观与熏陶和感染。

3. 老师学生搜集一些优美动人的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注意培养学生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2. 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三.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对真正爱情的理解及纠正学生在爱情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糊涂观念。2. 引导学生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四. 教法、学法

1. 采用“课堂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课堂自始至终贯彻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法。2. 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阅读环节中,要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解读环节中,老师引入“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并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拓展环节中,引导学生向生活空间拓展、向超文本与价值追求的空间拓展及向文本间拓展。五.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自学生字、词

忐忑不安萌发不可思议擅自纽带 2.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特别了解作者对爱情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对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他说:“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他呼吁:“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的美德填满年轻的心田。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会他们怎样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他们去爱。” 3. 反复阅读课文,准备复述

(二)引入:(1分30秒)

情景导入:一女生交来一纸条,称是一男生给的。老师分析男生的思想状态:此男生对女生萌动了一种情感,问:是什么呢?答:爱情。老师点拨:那是一种似爱情的情感,还不是真正的爱情。提问:那么什么是爱情呢?接着引入:前苏联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在14岁也向父亲提出了同一问题:“爸爸,什么是爱情?”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便给他女儿回了这一封信,即是这封《给女儿的信》(板书)

(三)阅读环节(8分钟)

过渡提问:父亲在信中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了吗?是什么样的方式呢?答:用讲童话故事的方式。那么,谁愿意来把这个童话故事在全班讲一讲呢? 1. 学生快速的默读,准备在小组复述童话故事(2分钟)

2. 学生在小组讲童话故事,其中一人讲,其他同学修正补充(3分钟)3. 争取一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童话故事,老师点拨(3分钟)

(四)解读环节(17分钟)

过渡,问:这个童话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学生:什么是爱情(板书)。老师:那什么是爱情?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从人类的眼神中上帝又分别看到了什么?老祖母又是怎样谈爱情的呢?父亲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1.学生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4分钟)

2.请学生找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的景象。(6分钟)一年后(板书):全体阅读,五十年后(板书)男生朗读;三年后(板书)女生朗读。追问1:五十多年那对男女的生活前后发生的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又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追问2:故事为什么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说明了什么? 3.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从人类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2分钟)学生回答:一年后看到了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板书);五十年后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又增加了忠诚(板书)。三年后看见了不可思议美和力量、忠诚、心灵的记忆(板书)。4. 老祖母又是怎样谈爱情的呢?(2分钟)

学生回答: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5.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什么是爱情了吗?学生回答:爱情是美和力量、是忠诚、是心灵的回忆、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世代相传的纽带。

6. 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3分钟)

学生回答: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五)拓展环节(13分钟)

1.老师: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爱情,老祖母也给我们阐释了爱情,父亲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对待爱情,同学们,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看待爱情呢?又怎样看待中学生的“早恋”呢? ①学生讨论,在全班发言。(任选一问)

②老师点拨,明确: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在谈恋爱是有害的,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物质基础,更没有起码的承担责任的能力。目前那些谈恋爱的同学成绩下降,精神萎靡、颓唐。童话故事里告诉我们:爱情会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有同学对我这样说:爱情对于中学生,就如一根苦瓜、就如一杯苦酒。

2.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借祖母给自己讲述的童话故事来告诉女儿,这种方式的好处,同学们已感受到了,那就是: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接受。那么,请你现在试着运用一个小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如什么是亲情、友情、幸福、正义、人生的价值„„

①学生在小组讲小故事,争取上讲台演讲。②点拨。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同学们了解爱情的真谛,懂得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学会了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方法。希望同学们正确认识爱情、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把握好今天,走向美好的明天。(30秒)

(七).作业:假如你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请你给父亲回一封信,谈谈对爱情的认识。板书设计: 什么是爱情——

一年后:爱情是美和力量 五十年后:美和力量、忠诚

三年后:美和力量、忠诚、心头的追忆

老祖母说: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世代相传的纽带。——这就是爱情

父亲说:要明智的生活、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下载《给布特勒的信》教学设计11(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给布特勒的信》教学设计11(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对学生进行爱情的自我教育,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将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积累起来。 3、大声朗读课......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布特勒的信 [文题解通] ◎导读 不正义的战争历来受到正义的人们的严厉谴责和唾弃。布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而雨果把话题集中在圆明园上,从......

    给巴勒特的信教案设计(5篇)

    给巴特勒的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体会这封信中所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学习衬托等手法。 3、从圆明园毁灭的屈辱史中,唤醒学生强烈的振兴中华的使命......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的格式——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病魔缠身的老人所特有的力不从心,读出对自己因病不能回乡的无奈,读出对孩子们朋......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天长市大通镇双柳小学 舒忠金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龙泉驿区第十五小学校 李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多么„„多么„„”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体会巴金爷爷......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