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巴勒特的信教案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体会这封信中所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学习衬托等手法。
3、从圆明园毁灭的屈辱史中,唤醒学生强烈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教学重点:
作者对英法联军发动侵略战争的态度和感情。教学难点:
以美衬丑的衬托手法。教学突破:
1、寓爱国教育于课堂之中。
2、学洋思,力争做到堂堂清。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都知道哪些世界著名的古建筑吗?(学 生列举)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世界奇迹。圆明园,和它们一样,是古代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这是一座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苦心营造的皇家园林,内有珍奇异宝无数。被称为“万园之园”。(欣赏图片)然而,一百多年以前,它却遭遇了一场人为的灭顶之灾。(请一学生朗读)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焚毁后的圆明园又怎样了呢?(看图片)而那些奇珍异宝有的还在海外流浪,有的则被展出在英国和法国的博物馆里。
二、背景简介
当国人沉浸在圆明园被毁的惋惜与悲痛中时,侵略者们竟
在无耻的炫耀他们的胜利,请听听他们的话。(看屏幕)巴特勒上尉则给当时的法国大文豪雨果写了一封信,还想得到雨果的颂歌。这些侵略者们得胜后的丑态我们不得而知,我想,大家急于想知道的是雨果会怎么看待这次暴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中,来找找答案。
三、作者简介 请学生介绍作者。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体会信中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学习衬托等手法。
3、从圆明园被毁的屈辱史中,唤醒我们强烈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五、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一)1、积累生字词。
2、作者对英法联军的远征中国之行是持着怎样的态度呢? 强烈的控诉与谴责。
3、巴特勒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看来初读课文,我们已有了一定的收获,相信再读课文,会让我们收获的更多。
六、研读课文
自学指导
(二)(分组讨论)
1、你觉得雨果对圆明园的描绘好在哪里?(结合朗读)
2、你会用哪些词形容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呢?
3、你是从哪里发现作者对侵略者强烈的控诉与谴责的呢? 明确:比喻,反语等
七、合作探究
信中充满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烈的控诉与谴责。但老师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再写对侵略者的贬斥,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呢?
以圆明园的美来衬托侵略者的丑恶行径。
八、内容梳理 板书设计: 美
对圆明园----------热情的赞美 衬 ↓ 托
对侵略者----------强烈的谴责 丑
九、拓展延伸
文章鲜明的表现了作者的爱与憎。义正词严,是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
1、圆明园,一直保留着残砖断瓦。现在有人提出要重现圆明园的面貌,你同意吗?为什么? 播放歌曲
2、雨果曾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是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日我们还是中学生,明日我们应成为国家的擎天柱。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警世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要富强。我们应以国家、民族之大任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当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些爱国青年曾在湖南一师大声诵读过梁启超的这段名言,后来他们出色的完成了伟业。今天,此时此刻,也让我们在我们的校园里大声诵读这段话,表明我们踏先辈们之足迹,富强中国的决心。(齐读)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十、课文链接
我们都爱我们的祖国,雨果是个法国人,但在他的文中却充满了对本国军队乃至于本国政府的控诉与谴责。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十一、课后练笔
读了课文之后,我想大家都一定很想对雨果说些什么,请大家给雨果写一封信,说出自己的想法。(出示提示)
十二、当堂训练
1、本文作者是(),()国文学家。列举一部他的代表作()。
2、文章表现了对圆明园,以及对侵略者怎样的感情?
3、文章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圆明园?
4、作者表现对侵略者的控诉与谴责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5、作者为什么要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再写对侵略者的控诉与谴责的?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设计及授课教师:刘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摘录重要语句,品味赞美圆明园的精妙语句及反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衬托、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写作技巧。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反衬、反语手法的运用。
2、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2、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860年10月18日,中华民族史册上遭遇灾难的一天,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宫苑被英法帝国洗劫一空,熊熊烈火将它化为灰烬,面对照片中的残垣断壁,你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惋惜、愤怒都不足以表达我们此刻的心情。法国作家雨果站在世界正义的立场,用辛辣的笔墨强烈控诉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作家的正直、勇敢和凛然大义。
3、(出示课件)简要介绍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他的代表作品是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二、朗读,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1、听录音范读,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恍(huǎng)若 琉璃(liú lí)珐琅(fà láng)
朱鹭(lù)晨曦(xī)瞥(piē)见 箱箧(qiè)
三、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从文中找一个词,概括雨果写这封信的目的。
2、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评价。
3、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
1、抗议。针对巴特勒来信中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谬论,作者针锋相对地了自己的看法,即第7段中“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2、强盗。如第5段中“这就是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和第7段中“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3、这封信表达了作者雨果对英法两个强盗对圆明园大规模劫掠行为的抗议之情。
四、合作交流
1、指导学生朗读第3段。
明确:第3段应该轻柔、舒缓,洋溢着赞美之情
2、学生分小组讨论。
(1)雨果是如何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的?
(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语言上有何特色?
讨论后学生回答:
(1)学生可能列举: ①“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②“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③“请您用大理石……那就是这座名园”。
(2)作者用浪漫主义笔调,丰富奇妙的想像、华丽优美的词语,以及排比、比喻、夸张、对比、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盛赞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令人神往的艺术建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圆明园是神奇壮丽的,它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然而,却在英法联军的暴行之下仅剩下残垣断壁。面对巴特勒上尉表功式的来信,雨果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二、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朗读第5段。
明确:第5段应该语气稍重,语速稍快,读出愤怒谴责之情。
2、学生深入探究:
(1)划出文中含有讽刺意味的语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这句话体现了雨果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学生自主探究,深入讨论后回答:
(1)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语句:
①“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中“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旨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一句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手挽手、笑嘻嘻”则生动形象地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作者的鄙视之情。
③“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一句中“赞誉”运用反语,进行讽刺,所谓“赞誉”其实是最有力的谴责和控诉。
(2)雨果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认为毁坏人类文明的是强盗政府,而不是英法两国人民。表达了作者对英法两国政府强盗行径的控诉和谴责。
三、品析写法
学生自读课文,深入思考:
1、作者为什么在信中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劫掠?
2、这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以“美”衬“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是突现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充分反映出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2、信中运用比喻、衬托、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政治态度与爱憎感情。如:“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等,讥讽有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四、拓展延伸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国人留下了一道永远的伤疤。据媒体报道,2011年11月16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颇为引人注目。你认为重建有无必要?
学生可自由讨论,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简要提示:必要的重建能够还原历史,增强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但对于圆明园来说,它所以出名,并不仅仅因为它曾经的富丽堂皇、溢彩流光,而在于它在民族历史中意义。正是火烧圆明园,让人们明悉了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可怕,激发了无数人救国报国的雄心和决心。现在所要重建的圆明园,到底是哪一个时间节点的圆明园?如果是被火烧前的圆明园,重建有何意义。对于许多人来说,那时的圆明园纵有万种风情,也更多是统治者的淫逸和贪婪。“长太息以掩气兮,哀民生之多艰”。那样一个圆明园,即使活着也已经死了。
五、教师总结
本文是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书信。他在信中热情地赞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毁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同情,表现了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他永远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今天,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世纪新人,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板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
典范 圆 强盗
无法形容 明 劫掠
恍若月宫 园 纵火
抗议 谴责 控诉
衬托 反语
第二篇:给女儿的信 教案设计
《给女儿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萌发(méng)擅自(shàn)
纽带(niǔ)忐忑不安(tǎn tè)
词语解释
不可思议: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象,也不能理解。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一、导学
(1)导入:同学们知道哪些描写爱情的诗句吗?
(2)介绍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卓越的教育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主要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心灵献给孩子》等。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二、自学
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上帝的态度怎样?
(2)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思考?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问题。”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三、示学
四、互学(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五、课堂大讨论
六、练学: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自己喜欢的形式(随笔、书信、邮件、电话等),再说说对爱情的看法,或者跟老师交流一下目前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困惑等
七、小结
八、板书设计
第三篇:《给布特勒的信》教案 6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教学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简介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他在这些作品里面对人民的不幸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对社会的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本文选自《雨果文集》。
三、解题:
这封书信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四、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语句上的鲜明对比。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么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本课我们主要深入探究几个问题:
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探究,然后教师根据一下提示予以适当点拨。
1、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2、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3、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4、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注意:本环节给学生留出大致20分钟的时间,力争在课内完成。
二、小结课文:
从本文作者、反映的主题、以及与国的人文主义精神等予以总结。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
2、课后练习二为书面作业。
课后心得: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么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活跃。较为深刻的理解了这封书信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示例
教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本课应重点把握几个特点:第一、这次战争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这次战争武装侵略中国的国家除英国外,法国也加人进侵略者的行列,俄国、美国以调停人自居,实际上充当了英、法的帮凶,是几个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历史。第三、英、法、俄、美等国家,在武装侵略的基础上,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第四、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反抗侵略的传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官兵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鲜明对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本课的备课,一定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的变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内容的结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英、法、美企图扩大侵略权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天津、北京;《天津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掠夺,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野蛮的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开始落伍的根本原因。②通过讲述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二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难点:英法为什么要再次发动战争?
教学方法 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之以录像手段。
教学过程
(导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处规模浩大,金壁辉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就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130多年前,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他们大肆洗劫之后,为了掩盖其罪行,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名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沉思在断壁残垣的遗迹旁,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恶之火。这节课我们就来讲点燃这把罪恶之火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板书)
(课堂讨论一: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给学生介绍几条材料)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材料4: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捏造事实,提出释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赔礼道歉的要求。叶名琛据实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同意英方要求。可英方拒绝接受人犯,英舰悍然开进内河,点燃战火。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这样的恩维轨迹:英国等提出“修约”,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第二、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改善”通商和贸易情况,是西方列强贯用的伎俩,其实质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实质是侵略,亚罗号事件就只不过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由此得出结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广州附近几万人奋起自卫。
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板书)
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和天津(板书)
英法联军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沿海北上,进攻大沽。大沽炮台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门户,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胁北京。但这时,咸丰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对付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对英法侵略军则采取“柔远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调停”,没有认真备战。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将士英勇还击,但由于统兵将领的逃跑,大沽炮台终于失陷。紧接着,联军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谈判求和。
2.《天津条约》的签订(板书)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可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条约签订后,联军退出了天津。
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板书)
1.大沽之战(板书)
《天津条约》签订后,远在欧洲的马克思就预料到英法不会满足既得利益,断言:“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事实正是如此,联军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台,并派重兵把守。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换约之机,重新挑起战端,向中国进行更多的勒索。这年6月,联军不顾清政府规定的进京路线,派军舰炸毁海河口拦河铁链,再次袭击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爱国官兵,沉着应战,奋起反击,直隶提督史荣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后来中炮牺牲。炮台附近的人民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经过一昼夜激战,敌舰沉四艘,伤六艘,侵略军伤亡近500人,狼狈而逃。
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资产阶级政坛上一片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1860年,英军1万8千人,法军7千人,乘二百余艘舰船,于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国守军奋力苦战,但大沽炮台最终失守。
2.火烧圆明园(板书)
大沽炮台失守后,联军攻占天津,并于这年10月,攻入北京。咸丰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诉与侵略者议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野蛮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他们大肆抢劫,每个军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满了金银财宝。为了掩盖罪行,侵略军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宣称这两个叫法兰西和英吉利的强盗,将来要交付历史的审判。(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断,并指导学生阅读雨果给布特勒的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3.《北京条约》的签订(板书)
1860年10月下旬,奕近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挟制下,分别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的赔款等等。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板书)1.沙俄对我国的疯狂侵略(板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表面上充当调停人,实际上却趁火打劫,充当帮凶。1858年,沙俄以武力相威胁,通过中俄《爱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又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于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纪》,割占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又通过《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部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三个法国,六个英国。沙俄是历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板书)
(课堂讨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分析方法,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中国被侵略的史实进行踪合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明确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资本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清朝政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通过本课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列强正是通过多次这样的侵略和掠夺,使自己成为富国和强国;中国也正是多次遭到这样的侵略,而延缓了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
(布置作业,略)
(北京56中学 田京生)
【简评】教学须不断创新,新的事物才有生命力。本教案颇有新意:第一,“导入 ”新——由圆明园被罪恶之火焚毁,导入 第二次鸦片战争,构思巧妙,激人求知兴趣。第二,提供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的做法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由教师将前后联系的四则材料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的结论。教案的新意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第四篇:教案设计 给赵老师的信第1课
给赵老师的信
一、教材分析
1、写信是一项重要的应用文训练,这一习作训练过去已安排过三次。多次安排写信训练,目的是为了加强习作的就用性训练,一给人写信你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较自由。而本次习作的要求是“针对来信”学会写复信,这就跟写信不同了,得仔细读读来信,搞清来信写了哪些事事,重点讲的是什么,然后针对来信的内容写,给对方一个答复。
2、本次习作的要求是:针对教材提拱的赵老师的一封信,给老师写一封信。赵老师的来信主要写了两点:一是赵老师调离一个月后,回顾与五(1)班同学相处的日子肯定同学们“学习上都有上进心,成绩也不错”接着指出五1班同学班级集体荣誉感却不如五2班,这封信就针对来信的内容,按习作提示的要求,对五1班同学的缺点应该采用如何的态度,作为重点写在回信中,介绍“目前同学学习、生活情况„„”然后再把自己想告诉对方的其他事情写上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针对来信的内容回信。
2、从老师的信中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并通过回信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努力听从老师的教导,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要求和重写好回信:1要针对来信的内容写。2回信要有重点,把来信中最关心的事写具体。
教学难点:明确赵老师来信中最关心的事,搞清楚班级在加强集体荣誉感上,如今做了什么,成绩如何。选择这方面最好、最令人欣喜的情况写复信。
四、教学准备
在班级工作中,时一步强调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将为集体服务、为集体增光的决心落实在行动上。把取得的成绩记载下来。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写回信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2、针对“习作内容”,按照“习作要求”“习作提示”开始复信/。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复习过去我们学过的几次写信练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这次习作的任务是要“针对来,给赵老师写一封回信。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明确写回信的要求。
(1)自学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内容。
(2)针关键复信,讨论给人写信和写回信有什么区别?通过同桌上议,全班讨论明确给人写信比较自由,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回信必须针对来信的内容与,那么“赵老师的来信“写了什么呢?
3、初读“赵老师的来信”。知道赵老师来信上写的内容。我们如何根据赵老师的来信,写回信呢。(1)如何具体回信的问题学习“习作提示,懂得我们应该如何给师长、亲友写回信。(明白来信内容一一答复。在答复对方要知道的内容后,还可以把自已想说的其他事情写上去。)
(2)再读“赵老师的来信。说说赵老师想知道的是什么?
4、根据上面的学习讨论,明确必须以自己班在“集体荣誉感”方面的情况为主要内容,给赵老师写回信。
(1)学生谈谈我们班在提高集体荣誉感、搞好班级工作上做了哪些工作,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取得哪些成绩有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2)说说以上内容,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想对赵老师说一说?(3)在上述前提下,复习书信格式。
学生写信,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发现的问题指点。如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应作全班性交注流、指导。
第五篇:《给家乡孩子的信》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拟 3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巴金爷爷的崇高品质。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
2.提问:你们了解巴金爷爷吗?能介绍一下吗?
3.出示图片,谈话:巴金爷爷是四川人,中国文坛的泰斗,中国作协主席。虽然他不住在家乡,但是家乡的孩子很想念他,常常给他写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给孩子们的回信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尽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
3.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尝试听写,并检查反馈。
5.齐读生字词。
6.轻声再读课文,要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自己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动手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7.组织交流。
10.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11.轻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思考:这篇课文是主要讲了哪几个意思?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12.小结:一(1)二(25)三(6)
13.提问:巴金爷爷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孩子们的什么期望?/article/
三.小结
1.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齐读课题。
2.指名交流。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指名领读齐读。
3.指名正音。
4.齐读。
5.指名回答。
6.指名补充。
7.尝试听写。
8.齐读。
9.按要求轻声再读课文。
10.指名交流自读情况。
11.听读,正音。
12.轻声练读课文,并且思考。
13.指名回答。
14.指名回答并补充。
15.指名交流。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轻声读课文,要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自己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动手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1)听写词语;
(2)熟读课文,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诵;
(3)了解巴金爷爷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