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2文件的下载教学设计20141027
第8课时—《2.3.2多途径下载文件》教学设计
陈世军 2014.10.27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能通过分析下载需求,确定下载任务,学会选用适当的途径有效的下载、存储和管理文件资源,从而能从宏观上对从网络上下载文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同时理解合理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有学生可能会经常到网上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一些资源,所以有不少学生对文件的下载应该是不陌生的,只是能真正使用下载工具进行高效下载的同学可能不多。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从未执行过网络文件下载的学生学起来可能一开始有些茫然,但只要认真看演示,积极动手探究,应该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学会从网络上进行文件的下载。【教学目标】
1、能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下载文件任务的要求,学会选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有效的下载、存储和管理文件资源;理解合理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
2、通过尝试多途径、多方法、高效率的下载文件,了解文件资源的获取途径;领会、掌握利用网络合法获取(下载)信息的方法;能初步归纳利用网络下载文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的基本思想。
3、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学习、任务的实践,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在网络文件的下载和使用中,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和道德意识,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网络资源;同时培养学生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教学重点】
多途径、高效率的下载文件,了解文件资源的获取途径;领会、掌握利用网络合法获取(下载)信息的方法。【教学难点】
在网络文件的下载和使用中,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和道德意识,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教学策略】
教学拟从教材P24页的小故事引入,引出网络上的资源是可以合法下载的,亦即人们是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从而复习《2.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四个步骤,进而让学生知道从网络上下载信息也应遵循这四个步骤,最后尝试并掌握多途径、高效率下载文件的方法。
师:反馈学生的操作情况,找学生来介绍下载主法。
生1:我先是到百度上搜索到歌曲,然后用“目标另存”的方法存到自己的电脑上。生2:我是在华军软件园上找到QQ程序的,然后到XX站点执行下载的。„„
师:同学的方法很好,说得也都很不错,应该给予表扬。师:演示操作(主要是给不会,不熟悉下载的同学看的。)
老师演示第一个和第二个内容的下载,希望不会下载的同学认真看。
第一个内容,去百度上搜出来,然后执行下载(不借助下载工具),注意下载设置。第二个内容,去华军软件园上找到或搜到,然后执行下载(不借助下载工具),注意下载设置。
生:认真听,注意看,通过听看结合,学会网络文件下载的基本操作。
4、多途径下载文件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巡查和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是到百度上搜索到这首歌曲,然后下载的;有些同学是到一些专门的音乐网站下载的;有的同学是去腾迅官方网站下载的;有的同学是去一些软件下载网站(如华军、太平洋等)下载的,这些都是可以的。其实这些呢都是属于下载途径。文件下载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因人而异,也可以因任务而异来选择。课本P28页给同学们介绍了常见的三种网络文件下载途径,请同学快速看下P28页第2段和第3段。生:看教材上相关内容。三种常见的文件下载途径:
(1)到厂商网站下载(即官网下载);
(2)到相关的专题网站或专门的软件网站下载;(3)尝试到一些专门的FTP站点下载。
5、下载方法及特点
师:刚刚同学们找到所需要的歌曲后,有的同学是将歌曲以“目标另存”的方式存到自己的电脑上,有些是通过“迅雷”或“网际快车”来下载。那么,这些方式是属于下载的方法。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酷狗程序、影音传送带等下载工具来下载。师:下载文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可直接点击下载,也可利用下载工具进行下载。而利用下载工具进行下载可达到高效下载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下载的效率。它们的特点是:批量下载、断点下载、多线程下载。
师:批量下载指的是同时可以下载多个文件;断点下载指的就是比如我今天下载的东西还没有下载完,但是下次我可以继续接着下载而不需要重新下载;多线程下载指的就是
第二篇:3.2《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二、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
密 封 线 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功绩。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进而评价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着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合理的结论。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编制学案。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引用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由我们班的课代表给大家播报一组关于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新闻:1.全国政协11界3次会议召开,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提案“未提先热”,在岛内引起共鸣。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两岸原本就是一家人”。2.2010年10月10日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官网正式开通。3。总投资一亿元,全明星演员阵容,由成龙担任总导演,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史诗巨片《辛亥革命》近日开拍。此次的出品方多达28个,创下中国电影史的新纪录。30集电视连续剧《大汉口》近日在武汉开机。这组新闻足已说明辛亥革命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感悟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学生较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气氛开始活跃。)
大家经过初中的学习。对辛亥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大家结合自己过去所掌握的知识完成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预期效果:1984年兴中会成立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1912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密 封 线
1912年2月清帝退位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老师总结:初中大家对辛亥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更深入的探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设计意图:调查学情,了解学生的基础)
(一)、辛亥革命背景
签定《辛丑条约》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采取什么方式来挽救统治危机? 是否达到目标?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实行新政,没有达到,阶级矛盾依然尖锐,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阅读课本、材料提取信息、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
老师过渡:清末新政失败说明清政府已无力回天,这个封建王朝走到了穷途末路,中国的方向该往何处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做出了全新的抉择,走革命的道路,建立共和国。
(二)、革命的酝酿
设计问题:
1.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是一个什么组织?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2.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转播和革命团体的不断涌现,密 封 线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密 封 线
化
老师讲述孙中山的事迹: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广州起义失败后,他遭到清政府的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在海外的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持之不渝的宣传他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前他领导过10次武装起义,均已失败而告终。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又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4次革命,也以失败而告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提出三民主义,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又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他鞠躬尽瘁。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个别学生发言,让学生的感悟伟人的精神品质)
小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但辛亥革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现在传承到我们在座的同学肩上。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思考革命的成败得失,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学习孙中山等人顺应世界潮流不断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我们也期待着海峡两岸以此为契机,使两岸关系有新的突破。
巩固落实: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老师展示供学生参考。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我认为亮点在导入和小结:导入部分我采用新闻播报的方式进行,加上大家熟悉的对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结部分联系现实,展望两岸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体现了对学生学情的调查,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在这节课的实际操作中,尽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课堂还是比较活跃。过渡也比较自然。不足之处是重点不够突出。
第三篇:3.2 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2.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l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A.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l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按《历史填图册》第3题的要求,先在课本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
(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A.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l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课堂小结
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课后习题
“活动与探究·2”,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插图中的学生已经提到生产经营权转换和分配形式变化,此外还有管理体制改变—避免“瞎指挥”和科技进步—避免“浮夸风”等因素。)
第四篇:3.2分析法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难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接证明的方法:综合法、分析法。
(二)、引入新课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在很多数学命题的证明中,往往需要综合地运用这两种思维方法。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已知BE,CF分别为△ABC的边AC,AB上的高,G为EF的中点,H为BC的中点.求证:HG⊥EF.证明:考虑待证的结论“HG⊥EF”.根据命题的条件:G为EF的中点,连接EH,HF,只要证明△EHF为等腰三角形,即EH=HF.(四)、小结:综合法与分析法各有其特点.从需求解题思路来看,分析法执果索因,常常根底渐近,有希望成功;综合法由因导果,往往枝节横生,不容易奏效,就表达过程而论,分析法叙述烦琐,文辞冗长;综合法形式简洁,条理清晰.也就是说,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运用,先以分析法为主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题过程.(五)、练习:课本练习2.(六)、作业:课本习题1-2: 7、9.
第五篇:《3.2实数》教学设计(定案)
《3.2实数》教学设计(定案)
(一)教材分析
“实数”是在对算术平方根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数的范围到有理数后的进一步扩展。由
2、π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揭示现实空间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并从本质上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有理数和平方根已有初步的了解,也已经了解近似数,掌握计算器的简单运用。思维仍较直观,无理数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2的探索是本课的关键,不仅得到无理数的概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说出无理数的特征,弄清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本质区别,了解并掌握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掌握 “逐次逼近法”这种对数进行分析、猜测、探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实数。
教学难点: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五)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索式教学
(七)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揭示矛盾,引入概念
复习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分类,2既然在1与2之间就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也就是说2不是有理数,但由此题可知2确实是存在的,同时π也是如此。总结2的特征:无限、不循环,得到无理数的概念。(以上学生合作探索2特征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无理数是怎样一个数,同时掌握求无理数近似的方法。)举例说出无理数,巩固对无理数的理解。
课本p73 课内练习2:掌握用有理数逐步逼近无理数,从而求出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叙述数史,剖析概念,扩展数集
讲述故事,介绍无理数的来历。
师问:当你们看到“有理数”与“无理数”这两个词时,你们的第一感觉是怎么理解的? 有生会答:“有道理的数”与“无道理的数”。师:确实会有我们这种想法,为此,它们还发动了战争呢?
(教师讲故事并简单说明无理数的来历,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真理的科学精神)问:听了故事后你们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们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无理数”和“有理数”仅是名称而已,因此不能从词义上理解,它们根本的区别,就是凡是有理数,都可以化成两个整数之比(可看成一个分数),而无理数,无论如何也不能化成两个整数之比(不能化为分数),从而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2、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通过故事不仅增加趣味性,更重要的在于强化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得实数的意义。而且介绍数学史,对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3、练习讨论,反馈调整,巩固概念
(1)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由前面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类似得到无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
(2)
练习:在 1/7;-π;5;0;0.3 ;25
;-2;0.3131131113„(两个3之间依次多一个1)中 ①属于有理数的有:属于无理数的有: 属于实数的有: ②说出以上各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练习:(抢答)判断下面的语句对不对?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①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②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③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④有理数都是实数,实数不都是有理数; ⑤实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实数;⑥实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实数; ⑦有理数都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通过练习巩固实数概念,分析实数的分类,弄清带根号的数并不都是无理数,无理数指的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为分数的数,这才是它的本质特征,明白数的范围扩大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仍不变。)
4、数形结合,突破难点,深化概念
(前面我们从数本身的特征上探讨了数除了有理数外还有无理数,接下来我们再利用数轴来进行说明。)
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那么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有理数吗?(思考)
由书本图3.2可知,在数轴正方向上取OA的长等于图3.2中阴影正方形的边长,则点A表示2,即无理数2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对应点。可见,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不都是有理数。(显示数轴)
像每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一样,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因此,可以说,每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对应点。(想一想:为什么?)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点也都对应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也就是说,数轴上的每一点都对应一个实数。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我们就说全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5、类比迁移,大小比较,例题分析
例
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用“<”号连接): 1.4,2,3.3,π,--2,1.5(1)让学生阅读题目,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会类比迁移。比较学生的解题思路,利用数轴比较或利用法则比较的(一般无理数需取近似值),都予以鼓励,抓住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流畅性,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着重讲解在数轴上如何表示无理数,利用数轴进行大小比较
根据书本图3.2 画表示2的点的方法:画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 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通常有两种情况: 如;2 用尺规可作,π用尺规不可作,只能近似地表示。
7、这节课我们的收获是什么?
(1)知识方面:
(2)思维方法: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求无理数的近似值;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和、差、积等一定是无理数吗? 无理数与无理数的和、差、积等一定是无理数吗? 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
8、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