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盛唐诗专题教案
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二、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事迹。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2.了解羊祜的故事(结合注释)
三、同伴互导:
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2.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诗的首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
四、教师解疑 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1、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五、课堂检测
1、口译诗文,体味滋味。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5分)“野草花”“夕阳斜”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曾经繁华鼎盛的朱雀桥和乌衣巷,而今却野草丛生、荒凉残照。“野草花”“夕阳斜”反映了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今昔对比,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六:作业布置:语言创新同步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山居秋暝》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字词,并对诗歌语句鉴赏。
2.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或描绘诗歌的意境。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自主学习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儒释道全才,与苏轼、赵孟頫并称“古今三大全才”。
2、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
3、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三、同伴互导:
1、诗歌朗读指导 ①听朗读。
②结合注释,读懂全诗。③诵读全诗。
2、①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破题)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 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
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④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
中,不想归去。尾联表达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⑤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 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夜中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⑥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 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四、教师解疑
1、读诗时,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的比较明显? 点出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此为一个典故,本来出自《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本事劝人出世为官,王维在此却反其道而用之,表达还是不出世而是做隐士好。而前面描写的景物在此便是说明这个地方适合隐居。
2、为什么要说是“空山”?是为了表现寂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3、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说明此为倒装,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竹的茂密以及莲的盛放,五、课堂练习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明确: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燕歌行》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二、自主学习
1、自读: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2、介绍背景。
(1)、阅读注解①中的诗前“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2)、补充介绍:如“序”所云,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其所“感”之事,则与谁有关?(张公)“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另外,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三、师生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 人:将帅 士卒
士卒 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
四、学生合作
1、诗中那几句是写将帅的?那几句是写士卒的?分别反映了将帅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
诗句:男儿本自重横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解说:“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语出《史记 季布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意味着恃勇轻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是对比。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犹”,还。表明将 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战前如此轻敌焉能不败?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士卒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国捐躯。
将帅好大喜功,贪生怕死,一味享受,不体恤士卒
2、由将帅士卒的精神面貌对比看出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提出李将军,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意义尤为深广。诗歌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4、诗人是如何表现主旨的?
通过描写战役的全过程。
出师——失利——被围——结局(心愿)
5、如何理解“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夜一夜传刁斗”? 解说: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动荡不安,蓟北征人有家难回,浴血奋战,如今战败被围,白天见到的是战云密布,晚上听到的是单调的打更声。如此危急的绝境,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
五、文本研习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五.艺术特色归纳: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布置作业。
1、思考: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
明确:“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士兵的凄惨状。《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
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氛围。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二篇:盛唐诗.ppt.Convertor
盛唐诗歌
从玄宗开元元年到天宝末年,为唐诗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的诗人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诗,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诗汇而为一,诗人们写近体诗,能够表现慷慨情怀;写古体诗,能将声律、对仗、辞藻运入其中。达到了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才子型的诗人群体代替了初唐以来宫廷侍从型文人集团而主持诗坛,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 之美的诗人
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王维
1、王维的生平
幼年丧父,母亲奉佛,王维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年轻时为时代精神感召,曾有凌云之志。后因政治上频遭挫折,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则以焚香奉佛为事。他多才多艺,于绘画、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
2、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的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王维的诗歌可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其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
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其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
一、《偶然作》其五等。
“诗中有画”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
(一)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二)炼材。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三)语言。王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王维诗歌中的画意
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余曰,此宋画也。”(《画禅论画》)
《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贴切不过了。”
3、王维山水田园诗。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观猎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元二使安西》
首句抓住“朝雨”“客舍”“柳色”,为送别勾画了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这样一来,送别的气氛就不是伤悲,而是轻快明朗的。尾联用最能表达感情的事和语言入诗。他不说送别时的其它种种活动,而只提取把酒相送的一句话,真挚的友情和豪壮的胸怀皆有,既充满人情味。所以,这首诗被人们谱成曲,成为千古传唱的别离歌。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孟浩然及其他山水诗人 孟浩然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的《赠孟浩然》形象地刻画了孟浩然的精神风貌。“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诗。
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是诗人孟浩然。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生活,将净化的情思、清淡的语言、明秀的诗境融为一体。自然平淡,清旷冲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但也有少数诗写得气象壮阔,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色
基本风格:“清”、“淡”、“幽”、“雅”。这和王维有相似之处,但王诗在清淡之中更饶精工秀丽的特色,而孟诗在清淡之中更多素雅古朴的特色,语言上多以平淡质朴取胜,“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尤工五言。如《过故人庄》。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底树 江清月近人 过故人庄
临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其他山水诗人。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仪、常建等。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三、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
创造的意义 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出现,与盛唐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他们中有人是借隐逸以企图走“终南捷径”,而更多的则是将隐逸作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这种隐逸情结和山水情结对静逸明秀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因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一、王昌龄
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王昌龄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王瀚、崔颢、李颀
1、王瀚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唐代士人中具有典型性。其代表作《凉州词》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词中蕴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王翰
王翰,出生于有“游侠窟”之称的并州(今太原),性情豪健,狂放不羁。诗多壮丽俊爽之语。《凉州词二首》为其代表作,其一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诗主旨,古人有三种见解: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伤已极。”施补华《岘佣说诗》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王士禛《万首唐人绝句选评》说:“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2、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名作为怀古思乡融为一体的《黄鹤楼》。严羽评曰:“唐人七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3、李颀诗风秀丽而气格雄浑,以边塞诗著称,长于律诗和七言歌行,代表作为《古从军行》,唱响了反战的声音,风格苍凉悲壮。唐代文人崇侠尚武精神
胡秋原在《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儒、侠、隐是构成中国知识分子性格的三大要素。
唐代豪侠之士比比皆是,《剧谈录·潘将军》:冯缄给事尝闻京师多任侠之徒。
唐代的文学创作,以复仇、结客、为人鸣不平、知恩图报、仗义疏财的侠义之士为歌咏对象的作品很多。杜甫《遣怀》: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唐代文人对侠的赞美和崇尚,更多的是由于他们在侠的身上发现了一种游离于正统之外、不受礼法约束、天马行空的生命形态,而这种自由的生存方式正是他们所缺少的,也是他们渴慕和追求的对象。李白《行行且游猎篇》: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李白《少年行》: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唐代文人崇侠之风,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世态炎凉,正义不存,于是他们便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描绘理想的社会形态,抒发文人式的情感。高适就曾慨叹人情的淡薄,呼唤救人于危困之中的侠义英豪:“邯郸城南游侠子„„几度报仇身不死„„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唐代文人的崇侠尚武精神,和报效国家、成就个人功业的理想是紧密纠缠在一起的。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崔颢《赠王威古》: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楼兰斩。王维《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归隐思想也是唐代文人侠文化的一个侧面。李白《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一、高适:
1、高适的生平。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2、高适的诗歌创作。其诗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多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高适有两次出塞的经历,他的边塞诗就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战争的冷静观察为基础。其代表作《燕歌行》,思想感情复杂,基调慷慨悲壮,骨气沉雄浑厚。高适的边塞诗反映社会现实深刻,将叙事、描写与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尚质主理,兼有气骨,风格凝重深沉,雄浑悲壮。唐·殷皤《河岳英灵集》卷上:“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高适《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岑参:
岑参的诗歌创作。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这些诗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式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岑参的诗想象丰富,奇情壮采,节奏多变。语言瑰奇壮丽;风格奇丽雄放,富有浪谩气息。概言之,岑诗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妙在一“奇” 尚奇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殷璠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序》)。清人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石州诗话》)高、岑相比,高雄厚,岑雄奇。
逢入京使
故国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的比较。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严羽指出“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话·诗评》)。悲壮基本概括了高岑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区别,高适在悲壮中现深沉;岑参在悲壮之外绮丽峭拔;岑参诗歌景色奇丽,感情炽热,想象奇特,充满浪漫气息;高适的边塞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
三、王之涣:
他少有侠气,常击剑悲歌,后折节攻文,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遭诬构成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交谒名公。他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开元中,他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三人齐名。
登
鹳
雀
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旗亭画壁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空寂寞,犹是子云君。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三篇: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专题解读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过程: 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1)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山居秋暝》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说】一幅清新朴实的农家风景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将恬静乐观的生活情趣,诚挚亲切的友情,纯朴浓郁的农村风俗,熔为一体,表现出和谐的美。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
《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燕歌行》导学案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2)“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表现出什么?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的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表现出什么?
战争气氛的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什么?
士卒的心愿。
(5)最后四句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
勇敢杀敌不惜牺牲完全为了保家为国,哪里念及个人功勋?
沙场征战艰苦难熬,盼望李广一样体恤士兵、有勇有谋的好将领带领大家取得胜利。
五、思考: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六、补充
盛唐的秋天,叶落萧萧
勇士的名字在大风中飘零 猎火狼烟,猎火狼烟
男儿征战在边关
玉簪闪烁晶莹的泪光
故园美丽的佳人
在四季轮回中守望
夏日流火,秋日收获
相思在挣扎中痛苦
滚滚烟尘,铁衣叮当作响
马蹄踏碎飘摇的边关
城头的残鼓声
辗过征人的白骨和游魂
在一首唐诗里
苍白的落日在孤城上空摇晃
诗人高举火把
照亮北方的天空
第四篇:《唐诗》教案
唐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诗歌的大体特点,初步体会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王勃《滕王阁》
(一)赏析首联:(10分钟)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明确: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明确:(1)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2)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3)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明确: 空间:高。
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颈联:(10分钟)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明确: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明确:(1)意境:冷落、凄凉。(2)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5.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三)赏析颔联:(10分钟)
1.教师提示: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2.提问:“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明确: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10分钟)
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五)风格:流丽深静。
(六)主旨:(5分钟)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山居秋暝
一、导语:(2分钟)
我们以前学过《送元二使安西》(学生齐背)那是一首在唐代广为传唱的送别诗,是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其诗清新明净真切深挚,神旺韵足,成为朋友分别的心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瞑》。
二、师背诵,生感知,引出近体诗。(学生谈近体诗特点,师补充)(5分钟)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另一种: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式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每句平仄有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但有的特殊情况,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这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三、简介王维及写作背景:(3分钟)
1、诗歌进入盛唐后,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边塞诗派,代表作者高适、岑参等,二是山水田园派,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家,还有孟浩然等。
2、王维:字摩诘,原籍祁(山西),其父迁居蒲洲,遂为海东人,唐诗人兼画家,其早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渐消沉,吃斋奉佛。40多岁时,他在长安东南蓝田辋州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生活,《山居秋暝》是其这个时期的作品。
四、分析、鉴赏全诗(25分钟)
1、学生读——体会意境
过渡:(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最能代表王维山水诗歌的特点)。
2、分析、鉴赏:
题目:“山居秋暝”:是诗歌内容的精炼概括。山:终南山,诗情产生的地点、“居”的主语、作者王维,是诗中山水美景的观照主体;“秋”字指季节;“暝”:傍晚,具体的时间,虽仅四字,但具体的季节,时间、地点、人物均包括进去,--标题具体、凝练、概括。题目既标明“山居秋暝”,起笔便直承诗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古今文章家所谓“入手擒题”的开篇方式。不过这两句写法,又各不相同。“空山新雨后”是从主观感受着笔,而“天气晚来秋”则为纯客观介绍。诗人首先用一“登”字写对“山”的感受,点出了山中的空旷和幽静,有如世外桃源;接着以一“新”字写雨,点出了雨后空气的清新宜人。“空山”照应题目中的“山”字,而诗人的感受则照应题目中的“居”字。对句的客观介绍,当然是紧承出句对山景的感受而来,是具体实在的,而非泛言季节和时间。“晚”、“秋”二字,亦与题目中“秋暝”二字照应。这样一来,诗题“山居秋暝”四字全被点出: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初秋傍晚,景色美妙可见一斑。开篇二句虽无浓郁的抒情,也无优美的画意,但它紧扣诗题,又以“空山”、“新雨”、“晚秋”导引出后面景物描写的重点,章法上:开局布道,交代了时间、地点。
首联为淡雅的序曲,颔联、颈联则是优美动人的乐章。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山,山上松林一尘不染,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缝隙在林间流下斑驳的影子,给人明净、清幽之感,如同自己的心被洗净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如优美奏鸣曲在身边响起,映衬出山中宁静,让人仿佛感到大自然脉搏在轻轻跳动着。且“明月”句上承“晚”字而来,写夜色恬静优美;“清泉”句照应“新雨”,写山泉夜鸣悦耳。月色、松影、泉声、波光构成诗情、画意、乐感三位一体的小夜曲。读者试闭目一想:眼前月色溶溶,松影婆娑。耳际:淙淙清泉,潺潺作声。进一步想,可听闻的泉声,恰是这支夜曲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可视观的月色、松影、泉流、波光,正是这支小夜曲和平宁静的形象展示。
这一联写“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幽清而明净。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面对月照清泉的美景出神地观赏,忽被竹林中传来的一阵少女们的欢声笑语打断思绪,侧耳一听,方知是洗衣的姑娘们乘月色而归。此时忽见荷塘莲叶披分,纷纷作响,定睛一看,方知是渔舟出动。如果就事情发生的自然时序而言,应首先是浣女归而后竹喧,渔舟下而后莲动,但诗人观照过程却是先听见林中少女的喧声,等她们走出竹林,近到身前,才分辩出是洗衣之女;正是先被披分作响的莲叶惊动,然后才发现了渔舟夜出。如此先声后人,不仅真实写出诗人具体的感观过程,且更符合诗歌讲究句法奇巧的艺术规律,诗家所谓“匠心”可见一斑。
总结深化:颔联重写山中之景,颈联重写山中之人。他们都为这场晚来秋雨而惊喜,或乘月夜浣,或乘月夜渔,一片欢声笑语,洋溢着山村生活的和平、宁静气氛,恰与月色松影,泉影波光之恬静共鸣,人与景互衬,构成“山居”生活怡然自得之趣,同喧嚣嘈杂的城市生活,同权利纷争的炎凉世界,正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写出青松明月下,生活着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反衬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此景、此情,尾联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所以久留”二句化来,楚辞中的“王孙”是其作者要“招”的“隐士”,这位隐士或许是他的亲人,但担忧其所居“山中”环境的危险和寂寞,所以呼唤他早日归来而不要久留山中。王维在此反用其意,说任随它春日群芳凋零,而山中秋景尚好。王孙是可以久留山中的。总结:王孙是诗人自指,说山中可留,实是表明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留恋,对和平宁静的向往,由此反衬出对碌碌尘世的厌弃。一片冰清玉洁,孤芳自赏的情怀,自然而然跃然纸上。
五、有人说过诗如茶,需细品,才知其浓香;诗如花,需欣赏,才知其美丽,诗贵含蓄,读诗犹如品茶、赏花,要慢读,字字推敲,用心灵感悟,方可发现诗中言外之意,悟出其美妙。大家集体诵读,注意:(5分钟)
1、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说是“空山”呢?
2、联系语境,仔细体会本诗的意境。
因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这也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六、(5分钟)
1、通译全文,体会意境,想象画面(生口述,师补充)
新雨后的空山一派清新,傍晚时的天气透着秋凉,月光映照着斑驳的松影,清泉在溪石上缓缓流淌,竹林里响起的喧笑声,是浣纱少女们回来了,河中的莲花阵阵摇动是一叶叶渔舟顺流而下,任由那春光春水消失吧,这山中秋景照样值得我留意。
2、学生想象诗中画面。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为一明证,诗人用淡淡几笔勾画出,雨后山村的秋景图、清晰,宁静而有洋溢和平安乐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去处。(出示画面)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魅力,从不同侧面(所闻、所见)中写出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真是一幅优美生动的风习画。
画中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静态动态,人声水声,可说一幅动静结合的水墨渲染画。
第三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将进酒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5分钟)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5分钟)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 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 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鉴赏情感(25分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 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5分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第四节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客至
一.题解:(5分钟)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二.赏析诗文:(40分钟)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1.释“群鸥”。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2.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3.赏析“皆”字。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释“缘”。因为。
2.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3.体味作者的情感。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评解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五、课后作业
摘抄立白诗《将进酒》
第五篇:唐诗教案
苏轼《定**》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苏轼词语言上的美感。
2.学习《定**》,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哲理意味。【课文提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
2,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其作品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散文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3,苏轼词作打破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4,《定**》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称《定风流》《定**令》。前片五句,后片六句,共62字;句句押韵:前片1、2、5句和后片3、6句押平声韵;其余六句押仄声韵。【朗读课文】《定**》 【课文分析】
一、导入: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铄千古的豪放名篇的恢弘气势。
1、请同学们感受东坡词的豪放气势了,结合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认识: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同学们,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呢?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下面我们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
二、鉴赏《定**》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感受。2.鉴赏分析。
明确:在一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去郊游。正在高兴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都连连抱怨天公不作美,纷纷找地方躲雨。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同行的人都笑他疯癫。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风格。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于“莫听”二字,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事,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作者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虽然轻便,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词人认为以轻松旷达的心情面对“风雨”,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这里表达了对陶渊明退隐躬耕生活的仰慕。但是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退隐;所归之处是能使他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
自然和仕途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词人始终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
3、重点评析:
(一)、“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
①、苏轼的词在形式上突破传统音律的限制,很方便地把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甚至是口语融入词中,使它满足于自己抒发情感的需要,“谁怕”“微冷”“归去”去掉,就是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去掉“谁怕”“微冷”“归去”后形成的诗)但是同学们读一读,感觉一下,如果去掉“谁怕”,表达效果一样不一样?
明确:情感的力度不同,用反诘的语气,起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自己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②、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以苏轼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他的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明确: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最后到偏远的儋州,今海南岛。“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就是苏轼的旷达。
(二)、鉴赏下片:
④、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下片前三句的内容,看谁描述得有文采。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⑤、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一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明确:⑴、应该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
⑵、这种理解与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表现的情绪以及东坡一贯的气质并不吻合。这里要表达的是,风雨没有改变我苏东坡,我回头看我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遭遇,但是,对我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晴天也好,雨天也好,我都能泰然处之,任其自然。
⑶、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生齐诵《定**》)
4、小结:立意的高远、气势的恢弘成就着苏轼的豪放,而婉约含蓄之作,也为苏轼的创作增添了多彩亮丽的一面。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具有新人耳目的魅力。请大家课后自习苏轼的婉约词。
【课后作业】 背诵全诗
苏轼《江城子》
一.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二.课文分析
1.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上片并没有记梦,那它的作用是什么?
上片所写内容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促成作者夜梦亡妻的因素有哪几方面?(结合上片词文回答)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时作者正在密州,与故乡眉州相隔千里之遥。作者为什么人在密州?原因是被贬。被贬处境如何?无处话凄凉。——人生多难、政治打击。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政治打击之下,人易衰老,就是相逢了,妻子也不会识得我了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写出二人相见时的场景。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转抄)
4.“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遥不可及。但是见面后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5.赏析“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异曲同工。以凄凉的意境,烘托出作者对亡妻深挚的怀念。回扣“千里孤坟”。
6.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好吗?
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反衬手法,强化了情感。
7.“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是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也是苏东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还是苏东坡,你如何看待?
多情未必非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更加真实的苏东坡,更加成熟的真丈夫。
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复国大业,可谓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可是写出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词文: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译文: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二.串讲苏词: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三.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四.补充理解:
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临江仙 晏幾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一.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晚年家境中落,其词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
在词的发展史上,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到晏殊、欧阳修,是在意境上面逐渐加深,用没有个性的歌词,来传达作者的一种修养、品格和情意。意境的加深,是词诗化的一个过程,而晏幾道的词是这种发展长流中一个向回转的漩涡。他不是向诗歌的意境去发展的,他又回归到供美丽歌女们歌唱的歌词上去了。但是因为他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他写的词比较文雅,更富于诗意。所以黄山谷给他的词写序,说他的词是“狎邪之大雅”。狎邪,是指那种风流浪漫舞榭歌台的生活,大雅,是说在狎邪的这种歌词里边比较有诗人高雅气质的歌词。二.词作赏析: 1.题材类别: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即“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上片词人是怎样将“春愁”写得缠绵深婉的?
A.梦后酒醒。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B.春恨年年。“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
C.落花微雨。“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D.双飞独立。无情的春燕尚且能够双宿双飞,而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3.初见小蘋“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表面写小蘋的衣着与技艺,深层处还写出了什么?你能说说小蘋这个少女的美好形象吗?
“两重心字”暗指心心相印,“说相思”因害羞而以琵琶传相思之情,两情相悦。
天真烂漫、娇美可人、温柔多情。
4.“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如何理解?
彩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意,彩云常用来比喻美好而薄命的女子。明月传统意象也暗写分离。当时的明月今日仍在,而明月之下的彩云(人)却已不在,以物是衬人非,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5.找出词中表时间的词汇和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的词语。梦后、酒醒、去年、初见、当时。(时间上由近及远)春恨。
6.五个时间词,带出两个深情款款的画面,是哪两个画面?并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深情。A.梦后酒醒:楼台高锁、帘幕低垂、落花微雨的冷清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春愁的孤独与空虚。
B.初见当时:两情相悦、伤心离别的画面,表达了美好的回忆和难忘的深情。这两幅画面全由春愁二字连缀为一体。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一.释词:
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拚却:甘愿,任凭。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同:聚。
剩:读“锦”,只管。二.赏析:
1.这首词的内容表现了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是哪三个过程?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
2.上片中“初盟”的“盟”字是如何体现的?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二句,一着笔于对方,一落笔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折心态。伊人殷勤捧杯劝饮,却不仅仅是履行劝酒的职责,还欲借此暗通情意。而作者为报答她的款款深情,开怀畅饮,不惜一醉。双向的爱情交流,体现了“盟”字。
3.伊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你能从词句中找到信息吗?
“舞低杨柳楼心月”,借时间的推移,化静态为动态,从侧面表现出舞姿的尽态极妍,渲染欢乐气氛,独出机杼。
4.“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写“别后相思”有什么新意吗?你如何理解它的作用?
这三句写别后相思,以梦出之,是古诗词常用手法,本身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却为结尾两句的抒情作了非常有创意的铺垫:梦中相聚,醒后成空,感情凄苦;今宵真的相聚了,因往日美梦成空,反倒不敢相信了,害怕也如往梦一般,转眼又成虚想,因而只管将银灯相照,一时难以相信相聚成真。往梦常以为真,今宵成真,又以为梦中,看似违背常规,实则说明相思之深之苦,表现了一对眷恋至深的情侣久别重逢的那种惊喜交集、喜极转忧的特殊心态。
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评曰:“下半阕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这当不是溢美之辞。
5.这首词在色彩使用上有何特色?
“彩袖”“玉钟”“颜红”“杨柳”“桃花”“银釭”,色彩艳丽。营造了美丽的爱情世界。6.梳理词中起伏的怀感脉络。将词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勾画出来,比较本篇与上篇(《临江仙》)在时序安排上的不同。
时间:当年——别后——今宵。情事:初盟——别离——重逢。情感:欢乐——愁苦——欢乐。三.总结晏几道词的特色: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小山词主要是表现对爱情的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生死不渝的追求,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他一方面借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除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A.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由于对爱情失落的追忆,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幻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形成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B.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3、艳而不俗的异样风采。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到了极致。他在宗柳学苏之外,独树一帜,给北宋后期词坛增添了异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