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案
数与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教学ppt。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个小正方形。仔细观察比前一个小正方形多了几个小正方形? 生:3个。
师:继续观察第三幅图比第二幅图多了几个小正方形呢? 生:5个。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第4幅是什么样子呢?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呢?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研究。
活动建议:
1、小组成员相互说一说,再用学具摆一摆第四幅图的样子。
2、仔细观察这些图,还有什么发现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补充说明:在白纸上摆放,一边摆一边把它贴在上面,便于展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研究学习。展示结果:①有颜色区分 ②无颜色区分
两种不同的,都用了16个小正方形,你觉得哪个好一些呢?哪里好了? 生:第2个好,可以清楚的看出每次加了几个小正方形。一共加了几次。
师: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次添加上去的小正方形的个数,那每一次添加上去的小正方形在哪里呢?谁来指一指。学生上台展演。
师:每一次添加的小正方形,就在这样的一个挨着一个的L形中,你们认可这幅图额好处了吗? 师展示第4幅图。师:那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了,刚才第4幅图你们怎么都不约而同的用到了16个小正方形呢?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生:每次都加两个边长,每次增加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会增加2。
师:那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第4幅图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3+5+7 师,可是这幅图还没有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样一个式子呢?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第1幅图有1个,第2幅图加了3个,第3幅图加了5个,第4幅图应该加7个。
师:第1幅图是1个,第2幅图是1+3,第3幅图是1+3+5,由此你想到的是第4幅图是1+3+5+7个。
师:这个同学找到了这组图形的规律,于是按照这个规律想到了这个式子,从而想到第4幅图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应该是16个。其他同学,你还有其他方法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吗? 生:第,1幅图的边长是1,第2幅图的边长是3,第3幅图形的边长是3,第4幅图的边长是4,以此类推。
22师:第1幅图的小正方形个数可以想成1,第2幅图的小正方形个数可以想成2,第3幅图的小正方22形个数可以想成3,第4幅图的小正方形个数可以想成4。他又从另外的角度找到了规律,从而找到2了小正方形的个数是4。同学们,我们一起看同一组图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得到了不同的规律。无论哪一个规律,我们都找到了小正方形的个数,他们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等于号。
2师:1+3+5+7为什么就可以写成4呢?下面就让我们结合图形在来理解一下,1、3、5、7这4个数都在图中的哪里?谁来找一找。学生上台展演。PPT出示1、3、5、7.师:1+3+5+7个小正方形,就可以摆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正方形? 生:可以摆成边长是4的大正方形。
22师:所以小正方形的个数就可以用4×4来表示,也就是4。由此我们得出1+3+5+7=4。借助于图形来理解这个等式是不是就容易多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第3幅图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会用这种式子表示吗?
2生:1+3+5=3。
2师:1、3、5这三个加数在图中哪里呢?为什么1+3+5可以写成3呢?谁来说一说。学生上台展演。
师:非常好,用1+3+5个小正方形就可以排成一个边长是3的大正方形。由此小正方形的个数还可2以用3来表示。那第2幅图小正方形的个数你还会用这个式子来表示吗?
2生:1+3=2。
师:第1幅图小正方形的个数呢?
2生:1=1。师板书
师:想一想,第5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比第4幅图增加几个小正方形? 生:9个。师: 1+3+5+7+9,那这第9个应该添在图中的哪部分?谁来指一指?那继续想一想这时候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正方形呢?
生:会变成边长是5的大正方形。
2师:由此小正方形的个数还可以用5来表示。那么这个式子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2生:1+3+5+7+9=5。
师:这样的数字你还会继续往下写吗?还能写出多少个?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师:谁愿意说一说。
生:①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就能拼成边长是几的大正方形,和就是几的平方。②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首尾两个加数的中位数的平方。③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注意: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相加。
师: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就能拼成边长是几的大正方形,和就是几的平方。(边总结边板书)
你能挑一个式子来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吗?
师:刚才我们是借助什么来找到这几个式子的规律的?(图形)
那就说数字和图形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板书数 形)图形之中是不是会蕴含着数字的规律,而这些数字的规律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图形来理解呢?这个规律你掌握了吗?那我们来一起试试吧。
三、练习出示 1、1+3+5+7+9+11+13=()2、1+3+5+7+9+11+13+15+17+19=()
23、_________________=11 师:你能说说第3题你怎么做的?从1开始连续的奇数相加到19就是10的平方,就是有10个连续奇数相加。再往下加到21,就是11个加数,结果就是11的平方。看来这个规律大家都掌握了。那我们来个稍难一点的。出示 1、1+3+5+7+3+1=()2、1+3+5+7+9+11+13+11+9+7+5+3+1=()师:你是怎么做的?
生:①先将式子看成两部分1+3+5+7+9+11+13和1+3+5+7+9+11相加的和,按照规律将式22子写成7和6再相加。
②将式子拆成三段1+3+5+7+9+11和11+9+7+5+3+1还有13,1+3+5+7+9+11就是6的平方,有两个6的平方再加一个13。
师:看来我们总结的规律大家都掌握了,看来我们在借助形来研究这些数的过程中发现,4个小正方形可以排成一个正方形,9个小正方形也可以排成一个正方形,16个小正方形也可以排成一个正方形。像这样由于数量为1、4、9、16、25的小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些数也叫做“正方形数”。也可以叫做“平方数”。25的下一个正方形数是几?再往后还能找到很多正方形数吧。其实数和形还有很多的奥秘,他们之间处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所以在我们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数形结合的例子,你在学习哪些知识的时候用到过数形结合的例子? 学生回顾。加强学生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师:有些同学已经想不起来了,那我们一起回顾下吧。(实物图,线段图)通过回顾,你们是不是能够回忆起我们之前的学习中要经常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呀?你觉得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吗?(更清晰的理解问题,更加的一目了然,理解的快)正因为数形结合能帮助你们更好的理解题意,有这么好的优势。所以我们会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经常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那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什么?(板书数与形)
四、总结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当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将问题变直观、简单,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
板书:
数 与 形
1=1
1+3=2
2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1+3+5=3
2就能拼成边长是几的大正方形,1+3+5+7=4
2和就是几的平方 1+3+5+7+9=5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数与形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关注让现实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优质的教学素材?是否将问题情境镶嵌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当中,而催生对学生终生发展、更有价值的新思维、新思路?是否关注每节课的生命课堂与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对这节课深刻体会与反思。
1.先“数”后“形”,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2.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4.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整个教学思路个人觉得还是清晰,衔接紧凑,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培养。如:学生摆好两幅图后。我向学生提问:“观察,摆成的大正方形与它们对应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学生回答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加数,和就是加数个数的平方”后,我进一步提问:“这个规律是借助什么而推导出来?”接下来,由学生的猜想进入到验证的过程。在验证时,我很重视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如:我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算式是什么,你能直接用乘法表示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在这节课中,学生操作、讨论时,我重点巡查差生;在汇报时,简单的问题尽可能的点差生;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与拓展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讨三角形、长方形中蕴含着数的规律。充分利用课间沟通了正方形数与三角形数之间的联系。
但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渗透不够。对于驾驭课程的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怎样引导学生哪种摆法合适,还有待研究。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规律,老师包办多了一点。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数与形说课
《数与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内容《数与形》。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体现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数与形思想就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说过去数形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的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体验、总结与自觉应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将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三个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个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1,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按顺序相加和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的计算,还可以有着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加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两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最终得到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这个环节,通过将加数转化为形,探究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图形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的优越性。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108页做一做第二题,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有的图形问题中蕴含着数的规律,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可以清晰的解决图形问题,体验计算解决图形问题的优越性。
第三个环节数形结合,突显有趣。在这一环节中,有练习二十二第二题的教学,还有对例1的回顾。借助三角形数、正方形数这些特殊的数与特殊的形,让学生进一步看到数与形之间有趣的联系,感受到数形之间结合与变化的魅力。
三、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1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在练习二十二第二题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画和填写第四、五、六个图和数。在画图和填数的过程中,体验三角形数与排列成三角形之间的规律。
本节课我立足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一步亲历层层递进的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体验优势,激发欲望,感受魅力。以上是我对数与形教学的思考,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六年级上音乐教案-天堂人教新课标(2014)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天堂》,指导学生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2.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质朴、执着的性格,从而激发学生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并学会听辨歌曲的乐段。
2.感受、欣赏歌曲《天堂》,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教材分析
《天堂》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蒙古族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不仅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美丽草原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歌中还时时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这首歌曲分为两个乐段,采用五声羽调式,第一乐段描绘了草原美丽的景色,曲调比较平稳悠长,大多在中低音区进行,每句的结尾音拖得很长,呈现出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第二乐段表现了主人公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曲调在较高的音区中进行,生动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天堂》的作者及演唱者腾格尔,出生在内蒙古,他的演唱浓厚而富有激情,以其真挚的民族情感和全身心投入的演唱,深深感动着听众。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蒙古族风土人情介绍。
学生观看蒙古族风土人情视频,老师进行讲解。
师: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勤劳勇敢的蒙古人民生活在辽阔美丽的草原上,那里天高云淡,绿草幽幽,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美景,常常令人们难以忘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充满蒙古族民歌风格特点的歌曲《天堂》。
教学要求:教师随多媒体的播放进程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认真聆听,从而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力求通过观赏和亲身体验相结合,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
二、歌曲欣赏
(一)《天堂》 1.初听歌曲《天堂》。
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听后回答)师:这首歌曲表达了蒙古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我们从歌曲中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复听歌曲《天堂》。
师:歌曲具有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下面,我们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一下蒙古族歌曲的特点。
(1)从歌词上分析。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腾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我的家”朴实的歌词配上旷远悠扬的曲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让我们的思绪在大草原上纵情驰骋。(2)从音调上分析。
歌曲的第一段曲调比较平稳悠长,每句的结尾音都拖得很长,呈现出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
教学要求:通过让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进行分析,使其感受到歌曲的民族特点。3.完整聆听,听辨乐段。(《天堂》曲谱)(1)完整聆听,分辨乐段。
通过聆听,让学生知道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
(2)感受两个部分的情绪变化。(从速度、音区、力度和节奏上进行分析)① 聆听歌曲《天堂》第一部分。1=F 4/4
a.学生分组讨论。(从速度、音区、力度和节奏上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大多在中低音区进行,速度稍慢、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描绘了草原美丽的景色,表现了主人公对家乡的赞美。
b.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边听歌曲的第一部分,边表演具有蒙古族特点的舞蹈动作,抒发对美丽草原的的赞美之情。② 聆听歌曲《天堂》第二部分。1=F 4/4
a.视唱第二部分旋律。b.演唱第二部分歌词。
通过演唱,学生感受到和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大多在高音区进行,速度变快了,节奏变紧凑了,力度也增强了,各个乐句最后一个音并不长,相互衔接更紧凑了。情绪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蒙古人民对家乡的无比热爱。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从速度、音区、力度和节奏上听辨并感受歌曲两个部分的情绪变化。4.深入聆听,体会情感。(1)简介腾格尔。
腾格尔生于内蒙古,从小就深受蒙古音调的熏陶,又受过良好的专业音乐教育,所以,他的演唱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和显著的蒙古族音乐风格。他的轻柔与粗犷都源自于故乡山山水水的浸润,他执着地为家乡歌唱,就是想告诉人们自己的家乡有多么美,同时也是在为这个民族歌唱,唱出了人性的淳朴和善良。(2)深入聆听。
学生再次仔细欣赏腾格尔现场演唱《天堂》视频,体会情感。
教学要求:通过简介腾格尔及蒙古人民与草原的密切关系,深入聆听,启发学生体会情感。
(二)《草原上》
1.教师出示《草原上》读谱练习。
2.读谱学唱一首蒙古族民歌《草原上》,这首歌曲的节奏非常简单,但音域稍稍宽了一些,一共用了七个不同的音,请大家看着谱子先唱一唱,教师弹奏歌谱在括号处停下,请学生思考在两处括号内应分别填上什么音(在3、1和低音6三音中选择)。教师可以分别试填,请学生反复倾听后确定,这是培养调式感、主音感的很好练习,要引导学生注意上下两句应使用不同的结尾音,以形成呼应的关系。
(1)在确定两处括号中应分别填上“3”和低音“6”后请学生视谱随琴声学唱。(2)学生独立学唱歌词。
三、课堂小结
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创作并演唱的一首充满蒙古族民歌风格的男声独唱歌曲,他以真挚的民族情感及全身心投入的演唱,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美丽草原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激发了我们对美丽草原的向往之情,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多接触一些有关蒙古族的音乐作品。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上册数小鸡教案沪教版
数小鸡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认识笔画“横折弯钩”,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描写“气、少”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拼读音节的兴趣;复习声母j、q、x,能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教学重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
2、能拼读带有声母“j、q、x”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熟读成诵。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蜡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一天清晨,母鸡妈妈带着它的宝宝们到草地上做游戏来了。有个宝宝名叫小黑鸡,可是,大家都叫他——小淘气。
2、学习“小淘气”的“气”。
1认识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教师当堂板书 “气”字,重点指导“横折弯钩”的书写。并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本子上描一描这个“气”字,教师作巡视指导。2读词语:○“小淘气”
3、揭示课题,拼读“鸡”字的音节jī。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数小鸡》这首儿歌。
二、朗读儿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边听录音,边跟着指读。
(二)轻声读儿歌,圈出儿歌中的生字。
(三)读儿歌,随机学生字。
1、学习生字“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戏”是由左边的“又”和右边的“戈”组成的,这样的结构就叫“左右结构”。想一想,我们认识的哪些字也是左右结构的。○1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当场书写“戏”。○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学习生字“急”,读词语:着急
○1鸡妈妈发现少了一只小黑鸡,心里可着急了。你们能不能劝劝它,让它别着急呀!(请学生轻声读句子)
○2谁来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呀!(指名读句子)○3我们一起来劝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齐读句子)
3、学习生字“毛”
○1正音,读词语:毛茸茸(máo rōng rōng)○2学生交流:哪些东西也是毛茸茸的?
4、学习生字“少” ○1带读。○2齐读。
○3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意思同“少”相反的?(多)
4给“少”组词,再说出几个反义词。○(大小、上下、左右、前后、黑白、高矮、长短……)
三、朗读儿歌,尝试背诵 1、师生合作读儿歌。
2、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读儿歌。3、指名读。
4、试背。(能背的小朋友可以一起背,背不出的小朋友可以看着书读。)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读句子:鸡妈妈和小鸡一起做游戏,发现少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黑鸡,鸡妈妈心里可着急了!
2、看图拼读音节“jiā、xià、jú huā、hú xū、jī qì”。
3、照样子描写“气、少”。
1教师通过板书把“少”的“先中间后两遍”的笔顺规则展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一些基本的笔画笔顺。
2学生当堂练习书写“气、少”○,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