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练习题2
平均数练习题2
1、小花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分别得了90分、96分、92分、98分,这四门的平均分是多少?
2、某校1—4年级,分别有260人、300人、280人、312人、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8,数学考了99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4、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明做了7朵,小红做了9朵,小花和小张合作了20朵。平均每人做红花多少朵?
5、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前2天共植了130棵,第三天植了50棵。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
6、小芳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6,数学考了95分,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97分,小芳英语考了多少分?
7、小红、小青的平均身高是103厘米,小军的身高是115厘米,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2教案 冀教版
平均数2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利用“平均数”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平均数的计算。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平均数。如歌咏比赛、评委打分等。
二、新授:
1.出示例题:中学生马亮参加青少年宫组织的歌唱比赛,7位评委打出的分数是:
评委 1 2 3 4 5 6 7 得分 96 95 95 93 85 98 96 算一算:马亮同学得多少分? 2.小组讨论后再计算,并交流。
3.介绍并强调:在实际的比赛中,为了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还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96+95+95+93+96)÷5
=475÷5 =95(分)
三、议一议:
课本58页的议一议。
讨论:为什么不计算平均成绩,而算最高成绩?
使学生了解这样记录体育比赛成绩是一种规定,也是为了体现公平和公正,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是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四、练一练: 课本59页的练一练。
第1题:第(3)个问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第2、3题:让学生自己完成。
五、问题讨论:
重点让学生了解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含义,明白在这个水池里有的地方可能会超过1米40厘米,不会游泳的小军在这个池中是有危险的。
第三篇:三年级求平均数练习题0
三年级求平均数练习题0
1、用4个同样的杯子,水面的高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4厘米和3厘米。这四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小明期末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分别是90分、96分、92分和98分。小明这四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3、某学校1—4年级,分别有260人、300人、280人和312人。这个学校平均每个年级多少人
4、甲筐有梨32千克,乙筐有梨38千克,丙、丁两筐共有梨50千克,平均每筐梨有多少千克?
1、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明做了7朵,小红做了9朵,小花和小张合作了12朵。平均每人做红花多少朵?
2、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书52本,第二层放书和第三层共46本。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
3、某工厂第一、第二车间共有工人180人,第三车间有103人,第四车间有81人。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商店有蓝气球和红气球共43只,黄气球有20只,绿气球有33只。平均每种气球有多少只?
1、植树小组植一批树,3天完成。前2天共植了113棵,第三天植了55棵。植树小组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
2、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总分是197分,英语考了91分,小明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3、小红、小青的平均身高是103厘米,小军的身高是115厘米,三个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4、一个同学读一本故事书,前4天每天读25页,以后每天读40页,又读了6天正好读完。这个同学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1、一辆摩托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2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后3小时每小时行驶70千米,这辆摩托车平均每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2、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鸡,第一批的20只每只重60克,第二批的30只每只重70克,小明家的小鸡平均每只多少克?
3、少先队员为饲养场割草,第一组7人,平均每人割13千克,第二组5人,平均每人割25千克,平均每人割草多少千克?
4、有一小组同学量身高,其中2人都是124厘米,另外4人都是130厘米。这组同学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1、数学测试中,一组学生的最高分是98分,最低分是86,其余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92。这一组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一组同学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最远的跳了152厘米,最近的跳了144厘米,其余6名同学都跳了148厘米。这一组同学平均跳了多少厘米?
3、一组学生测量身高,最高的是150厘米,最矮的是136厘米,其余4名同学都为143厘米。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4、音乐考试中,一组学生中有2人得了最高分90分,1人得了最低分70分,其余5名同学都得了78分。这组同学平均成绩是多少分?、小明前3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9分,前4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小明第四次测验得了多少分?
2、有四个采茶小队。甲、乙、丙三个小队平均每队采20千克,如果加上丁队平均每队采22千克。丁队采了多少千克?
3、期中考试中,小明的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2分,加上英语后平均成绩是93分。他的英语成绩考了多少分?
4、小明、小红的平均体重是32千克,加上小英的体重后,他们的平均体重就上升了1千克。小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练习七:
1、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的平均分是91分,英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小明的英语考了多少分?
2、小明前4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是92分,前5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比前四次的提高了1分。小明第5次数学测验得了多少分?
3、小王、小张和小李三人体育测试平均成绩是82分,如果加上小刘四人平均成绩就提高了4分。小刘体育测验的分数是多少分?
4、一个同学读一本书,共10天读完,平均每天读8页,前6天他平均每天读6页。后4天这个同学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练习八:
1、有7个数的平均数为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这时7个数的平均数是7。这个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2、有5个数的平均数为5,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2,这时5个数的平均数是4。这个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3、有3个数的平均数为3,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0,那么这3个数的平均数是5。这个被改的数原来是多少?
4、期中考试中小明4门科目的平均分是94分,由于老师批改的错误,其中有一门科目被改为87分,这时4门科目的平均分是92分。这个被改的科目原来是多少分? 练习九:
1、有4个数,这4个数的平均数是21,其中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5,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26。第二个数是多少?
2、有4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34,其中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30,后2个数的平均数是36。第3个数是多少?
3、有4个数,这4个数的平均数是100,其中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95,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98。第二个数是多少?
4、小林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功课测试的平均分是89分,前三门的平均分为92分,后两门的平均分为88分。小林英语测试得多少分?
练习十:
1、甲地到乙地相距30千米。爸爸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驶15千米,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行驶10千米。求爸爸往返的平均速度。
2、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驶6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驶30千米。求这辆摩托车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一辆汽车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上坡,行了120千米,然后用每小时30千米的受到返回。这辆汽车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某生产小组两天的工作任务都是生产300个零件,第一天以每小时生产30个的速度完成任务,第二天以每小时生产60个的速度完成任务,在这两天的工作时间内平均每小时生产多少个零件?
和差问题
1、四年级有3个班,如果把甲班的1名学生调整到乙班,两班人数相等;如果把乙班1名学生调到丙班,丙班比乙班多2人,问甲班和丙班哪班人数多?多几人?(☆☆☆)
答案:甲班比丙班人数多,多2名学生.
2、育才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一共有学生126人.如果一班比二班多4人,二班比三班多4人,那么这三个班分别有多少人?(★★)
3、费叔叔买来三箱水果,总重100千克.其中前两箱重量相差11千克,且前两箱的总重量是第三箱的3倍.请问:这三箱水果中最重的那箱重多少千克?(★★)
4.小华、小林、小黄三人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总和为289分,已知小华比小林多8分。小林比小黄少8分,三个人各得多少分?
5.小明和小华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小明小华一共考了160分,小明比小华多得40分,小明和小华各得多少分?
6小明在一次测验中,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是96分,语文比数学少8分。语文得多少分,数学得多少分。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完后甲队比乙队多修34千米,甲队修了()千米,乙队修了()千米。
8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128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50棵,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姐姐和妹妹共同做了56朵纸花,姐姐给妹妹4朵后,两人的一样多。问姐姐和妹妹各做了多少朵纸花?用长18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一边的长比一边的宽多10厘米。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甲、乙两堆货物共180吨,甲堆货物运走30吨仍比乙堆货物多12吨,求甲乙两堆货物各多少吨?张明和李强的年龄和为99岁,张明年龄数的数字颠倒过来恰好是李强的年龄,张明比李强大9岁。求张明的年龄和李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3甲乙两个学校共有学生1245人,如果从甲校调20人去乙校后,甲校比乙校还多5人,两校原有学生多少人?乙两个工程队共1980人,甲队为了支援乙队,抽出285人调入乙队,这时乙队人数还比甲队少24人,求甲乙两队原有工人多少人?
1甲乙两桶油共重196千克,从甲桶往乙桶倒10千克后,还比乙桶多2千克。甲桶和乙桶原 来各有油多少千克?
甲筐里有苹果30千克,乙筐里有桔子若干千克,如果从乙筐里取出12千克桔子,苹果就比桔子多10千克,乙筐原有桔子()千克.17
甲乙两船共载客623人,若甲船增加34人,乙船减少57人,这时两船乘客同样多,甲船原有乘客()人
甲乙两船共载客623人,若甲船增加34人,乙船减少57人,这时两船乘客同样多,甲船原有乘客()人
一只两层书架共放书72本,若从上层中拿出9本给下层,上层比下层多4本。上、下层各放书多少本?
两笼兔子共16只,若甲笼再放入4只,乙笼取出2只,这时两笼兔子只数就同样多。甲、乙两笼原来各有兔子多少只?姐姐和妹妹共有糖果39块,如果姐姐给妹妹7块,就比妹妹少3块。那么姐姐和妹妹原来各有糖果多少块
沿长和宽相差20米的游泳池跑4圈,做下水前的准备活动。已知共跑了800米距离。游泳池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3某工厂将5000元奖金分给三名优秀工人,第一名比第二名多800元,第二名比第三名多600元,三名工人各得多少元?
2一个三层书架共放书108本,上层比中层多11本,下层比中层少5本,上、中、下三层各放书多少本?25、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324人,六年级的人数比五年级多46人。
五、六年级各有多少人?、两个水桶共盛水100千克,第一桶水倒掉6千克,两个水桶里的水就一样多了。第一桶水原来有水多少千克?
书架上、下两层共存书360本,如果从下层拿出30本放入上层,则两层书同样多。上、下两层各存书多少本?、纺织厂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共有工人48人,如果从第一车间调出8人到第二车间,30 31 32 33 34 35 36 第一车间的人数比第二车间还多2人。两个车间原来各有多少人?、建筑工地运来水泥、石子和细沙三种材料共300吨,已知运来的水泥比石子多50吨,运来的石子比细沙多20吨。工地运来水泥、石子、细沙各多少吨?
、今年弟弟16岁,哥哥20岁。当两人的年龄和是52岁时,哥哥是多少岁?弟弟是多少岁?、某工厂去年与今年的平均产值为96万元,今年比去年多10万元。今年和去年的产值分别多少?、哥哥和弟弟的年龄和是42岁,哥哥比弟弟大4岁。哥哥和弟弟今年各多少岁?
、两个水桶共盛水50千克,把第一桶里的水倒入第二桶里6千克,两个水桶中的水就一样多了。第一桶水和第二桶水原来各有水多少千克?
、两桶油共重32千克,如果从甲桶倒出4千克到乙桶后,甲桶油还比乙桶油重2千克。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千克?、甲、乙两船共有乘客623人,若甲船增加34人,乙船减少57人,这时两船的人数一样多。甲、乙两船原来各有多少乘客?
小强和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90岁,爸爸比妈妈大5岁,妈妈比小强大26岁。他们各多少岁?
和倍问题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平均数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 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统计:平均数》教学反思
《统计: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 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 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里面的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上,而难点则是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并掌握正确的求平均数方法?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保护环境收集空瓶的情境,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掌握问题解决的多种有效方法,再联系中注重数学只是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只是再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自己课堂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补充的内容如:增加一个数会对平均数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解读生活中的平均数等等。有待在练习课中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