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气体热胀冷缩[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7:1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气体热胀冷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气体热胀冷缩》。

第一篇:探究气体热胀冷缩

《探究气体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桃源县实验学校

徐生茂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变化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通过亲历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奠定基础。本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带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并鼓励学生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科学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气体具有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体验和自己动手进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对探究实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存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验证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材料,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学准备: 器材:烧瓶、细玻璃U形管、带孔胶塞、红色墨水、滴管、教学视频。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同学们想 不想知道气体具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探究气体热胀冷缩。

二、提出问题

视频播放:两个乒乓球,原先是一样好的,其中把一个不小心弄瘪了的放进热水中,让它重新鼓起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引导学生猜想

通过这个实验视频,你发现了什么(瘪乒乓球鼓起来了)?你想到了 什么(瘪乒乓球为什么会鼓起来)? 小组讨论并及时记录下来。

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师: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呢?下面就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瘪乒乓球为什么会鼓起来的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清楚的看到本来看不见、摸不到、会流动的空气受冷、受热后的变化呢? 生:将空气装在密封的容器里…… 师:怎样才能看到空气的变化?

生:可以借助其它物体,比如:水、橡皮膜…… 师: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气体在受热、受冷时的变化的 实验装置。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然后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及实验设计方案特点。

师:结合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讲解自制气体热胀冷缩仪的构造及原理。

五、演示实验

1、介绍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a、玻璃器材轻拿轻放 b、注意液体尽量不外洒 c、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实验: 第一步:展示实验器材:空气热胀冷缩实验装置(烧瓶,细玻璃弯管、带孔胶塞)第二步:实验

在细玻璃管中滴一滴红墨水,双手捧烧瓶观察红色墨水的移动情况(烧瓶受热,里面的空气也受热,空气受热膨胀了,会把红墨水推上来。)

第三步:松开双手,观察:

红墨水又回到原来位置,为什么?(松开双手,烧瓶温度回到原来温度变冷了,里面的空气也变冷,空气遇冷收缩了,所以红墨水又回到原来位置了。

2、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能清楚地知道气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空气(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

受热

体积鼓胀

空气{ 热胀冷缩

遇冷

体积收缩 整理实验器材。创新点:

1、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容易观察清楚

2、实验中使用仪器简单,避免使用常规实验中用到的热水,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3、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二篇:气体的热胀冷缩备课记录

备课记录

林口县刁翎镇中心小学 12

科学

年级

年级

备课时间

2020.11.17

主备

郑庆双

课时

1 课时

课 型

新课

1 课时

气体的热胀冷缩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难点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空气球、橡胶管

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教学反思



第三篇:热胀冷缩教案

热胀冷缩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胀冷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胀冷缩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合作探索、操作实验、能积极探索空瓶吞蛋和瓶子吹气球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能主动探寻,敢于推测,并乐于实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能积极探索空瓶吞蛋和瓶子吹气球的方法,初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的存在。

难点:理解空气的压强原理

活动准备

1、《西游记》片段,空气宝宝图片,气球,一个已有蛋的瓶子

2、煮熟了的剥好皮的鹌鹑蛋若干、饮料瓶、足量的热水,带冰的冷水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画片和蛋宝宝,导入空瓶吞蛋,引起兴趣。

师:《西游记》中孙悟空用什么方法打败的金角大王呢?

幼:用一个神奇的瓶子把坏人吸入瓶中。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瓶子,她是蛋宝宝的家,看!蛋妈妈在家里等着他呢,可是蛋宝宝太胖了回不了家,帮帮他怎样安全的回到家呢?

师:刚才蛋妈妈告诉老师秘密,要找冒着仙气的水来把房子泡一下,再把蛋宝宝放到门口自己就会进去了。我们现在来试试

(二)教师演示空瓶吞蛋完整过程,幼儿仔细观察。

引导幼儿大胆设想。

师:刚才蛋妈妈偷偷的告诉老师,其实这个冒着仙气的水就是我们平时喝的热水,小朋友们来猜猜瓶子为什么放到热水里蛋宝宝就自己进入瓶子里呢?

(三)鼓励幼儿根据推测方法进行实验探索,教师总结热胀冷缩原理。

(1)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提醒幼儿安全问题热水不要烫到)

师:现在蛋宝宝的朋友们也来了,请小朋友们也帮助他们安全的回到家里,注意冒着仙气的水是很烫的不要洒

(2)实验中教师提问,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

“放到热水的时候瓶子是不是很热?拿出来之后是不是没有刚才热水中的时候热?”

(3)请成功地将蛋吸入瓶中的一组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及操作过程

幼:把空瓶子放入热水中一会后,迅速把瓶盖拧下来放上蛋,蛋被吸入。

(4)展示空气宝宝图片归纳总结热胀冷缩现象

刚才,蛋妈妈告诉了老师这个小秘密。原来,空气宝宝有一个很大的本领,热的时候会变胖,冷的时候会变瘦,叫做“热胀冷缩”。一开始,瓶子里和外面的空气宝宝温度一样所以一样大,用热水加热后,瓶子里的空气宝宝会变胖。当瓶子冷了后,瓶子里的空气宝宝变瘦,瓶子里有更多的空间所以外面的空气宝宝想再进来,蛋被挤进瓶里了。这就是空气宝宝的大本领让蛋宝宝成功的回家了。

(四)引导幼儿运用热胀冷缩的现象来分组探索用瓶子吹气球

1、教师参与幼儿探索并强调安全。

2、请操作成功的小组分享操作过程和阐述理由

幼:瓶子加热后空气宝宝变胖,就把气球撑起来了

3、师:那怎么样才能用瓶子把气球熄灭呢?幼儿尝试

4、请操作成功的小组分享操作过程和阐述理由

幼:瓶子冷了后空气宝宝变瘦,空气宝宝就变小了,气球就瘪了

(五)带领幼儿复习并寻找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师:空气宝宝的大本领,热的时候会变胖,冷了会变瘦,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师总结:自行车夏季容易爆胎,鸡蛋在热水中烫下会容易剥皮,罐头用热水热下容易开瓶等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最明显的特点是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探究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是却难以直观生动的向幼儿展现这一抽象概念。本次活动用充满童趣、幼儿易懂的语言和采用“先扶着走—边扶边放—完全放手”直观的教学策略解决了这一难题。实验过程中,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在失败中找原因解决问题。但教师要注意一定把握好热水的温度和提醒幼儿安全。

热胀冷缩教案2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现象。

5、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2、阅读教材38页的资料。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热胀冷缩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教学后记:

热胀冷缩教案4

课下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现象比较熟悉,所以这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讨论思考: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证明水会热胀冷缩”上。学生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特别投入,并且在小组汇报交流时特别积极,方法很多。但是学生好像对热胀冷缩比较感兴趣,关注的也比较多,但是大部分学生忽视了“液体”这两个字,方法中由于忽视了液体,所以在交流的方法中有的不太严谨,有的可能是气体的热胀冷缩,经过后面的引导学生们的方法还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上注重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书上在做“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用的是圆底烧瓶加带玻璃管的密封橡胶塞做实验。课堂上我也是做的这个演示实验,但是并没有看到想要的结果,由于学生的期待很高,所以没有看到喷泉实验时学生有一点点失望,后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原因,发现是橡胶塞的密封性不好引起的。这节课的印象很深刻,自身也有很大原因,在准备实验器材时偷懒没有提前做,所以存在实验的失败,实验准备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有可能因为准备的不充分而导致实验的失败,以后一定要充分准备。

热胀冷缩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这种变化叫热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的实验效果

2、制造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课件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引导学生猜测

1、出示一瓶水、饮料。

上课前老师和大家说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想听吗?老师去买饮料,但我却发现所卖的瓶装饮料没有装得满满的(课件),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猜测。

(二)清楚的观察水受热或遇冷后体积的变化

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要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

师出示同样的两套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杯热水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1.师:通过气球皮鼓起来的程度,我们无法判断着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材料烧杯、烧瓶、玻璃细管、胶塞。

请同学们小组内研究讨论一下,怎样把这些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装置?

学生小组研究讨论后并试验组装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师问:细玻璃管起到作用 ?红墨水能发挥什么作用?可不可以不用?小组讨论。

4.交流讨论结果。

5.提出实验要求:(1)小组内要有分工合作(2)仔细观察水柱是怎么变化的(3)作好记录(4)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6.教师巡视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问:液面是怎样变化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细玻璃管里液先慢慢上升,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然后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通过实验我们大家知道了什么?

8.那么水受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9.组织学生汇报

10.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三)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师:除了水你还知道那些液体?你们自己带来了什么液体。

用同样的方法,看看你们自己带来的液体是不是和水有一样的性质。

2.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是用什么液体?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3.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许多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4.小结:像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四)总结

1.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满呢?

2.请大家看看这瓶红茶和水,为什么红茶比水留空的空间更多呢?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怎么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想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热胀冷缩教案6

活动目标:

通过科学小实验观察物体热胀冷缩这一科学现象,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活动重点:

观察物体热胀冷缩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难点: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透明容器、温度计;瘪可乐瓶,开水,温度计每组一支

活动过程:

一、乒乓球变圆了。

教师演示将踩瘪的可乐瓶放在开水中,请幼儿观察瘪的部位发生变化的神奇现象。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一想,可乐瓶会发生什么的变化?

为什么可乐瓶会鼓出来?

二、温度计的变化。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温度计液面高度,并记录数值。

提问:未插入前温度计的度数是多少?

温度计插入热水中有什么变化?

温度计插入冷水中有什么变化?在冷水中慢慢加入热水,温度计的度数又有什么变化?

2、给自己测量体温,感受热胀冷缩现象。

(1)提示:你有没有量过体温?

在身体的什么位置量?

怎样测量体温?

怎样看刻度?

(2)教师提示操作步骤,幼儿两人一组给自己测量体温(宜采用腋下测量体温),对比体温表前后液面的高度差距。

热胀冷缩教案7

课题:小学三年级科学《 热胀冷缩》

28、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大部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小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大烧杯、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抹布、红墨水、各种液体——每组一杯(如:食盐水、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孩子们:先请大家设法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好吗?

(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帮我使这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用什么法子?请先说说打算。

真行吗?请你上讲台试试。

还有一个呢?

仔细看看,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了呢?

真是这样吗?假如我不相信怎么办?

当别人不相信,那你就拿“事实”给他们看。我先帮你设计一个实验。

(演示)我用这盐水瓶比作乒乓球,这瓶口便可当作“裂缝”。再用一个气球套住瓶口,然后浸入热开水中,如果瓶里的空气受热后真的会从瓶口挤向气球里,气球就会因此而鼓起来,是吗?

(浇开水,气球果真鼓起来)事实怎么样?

那么,我们还能换个角度再提出些问题来研究吗?

提得好,我们先作个假设怎么样?

说得好。尤其是运用了“也许”这个词充分体现这仅是一个“假设”。但是,光有假设还不够,还应当设计个实验来证实。谁能设计? 教师归纳并板书:热胀冷缩

动眼——发现问题;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动口——得出结论。)

二、新课

刚才大家对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了一番研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例如液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让我们打开课本,边阅读课文,边通过实验来研究。

(按四人实验小组,配备 3 个小药瓶装满水,为了看得清楚,加了一点红墨水染成红色。在瓶塞上钻个眼,穿上一根空圆珠笔芯,把瓶盖塞紧。烧杯两只,热水瓶和冷水桶各一只)

(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师边巡视边辅导,纠正错误动作,引导小组开展“四动”式的探索和研究)

请各组按下列提纲进行汇报,关于“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

空气是气体的代表,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是液体的代表,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呢?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怎么研究?

好!我给各组两套材料,钢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还有一个正好通过银球的铁环圈。请大家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设计实验,验证作出的假设。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得出结论,然后请各小组汇报)

我们也同样发现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是探索了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典型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只要你仔细看,认真想,大胆做,就能揭开它们的奥妙。例如,路旁架设的电线,为啥总是松松地垂悬着,不绷紧?

对!这是电工叔叔为了防止冬季电线受冷收缩绷断而故意拉得松松的。

教师评价。在平时的生活中还碰到这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板书设计:

热 胀 冷 缩

动眼——发现问题 气体

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 液体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动口——得出结论

固体

热胀冷缩教案8

教学目标

1.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 培养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并热爱科学。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师:我们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

同样的两个试管,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你们看到了什么?

换过来试一试,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实验研究:

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材料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步骤:

1 .试管的水要装满,盖上盖子后不能漏水。

2.插上细管,黑色的小圈放在细管原水位的位置上,保持不动。

3.把试管放到热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4.把试管放到冷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师: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除了水,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说明该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思考: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教案9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26 日

教学目标

1、在学生了解液体有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一步通过对固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归纳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1、酒精灯、火柴、固体膨胀实验器;瘪乒乓球一个;烧瓶、气球、水槽2个、冷热水。

2、热胀冷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指导学生

认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提问:什么叫液体的热胀冷缩?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问题。(板书课题)

(1)提问: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2)讲述:(出示固体膨胀实验器)金属球是一个固体,现在它刚好可以通过铁环的孔。你能不能用这个装置来证明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3)学生讨论汇报。

(4)讲述:为了使金属球受热,我们要用酒精灯给它加热。

(5)学生分组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金属球在什么条件下通过或不通过圆环。

(6)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并汇报。

(7)师生小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问:谁又能证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空的烧瓶、气球、橡皮筋、热水、冷水及水槽等,你会设计实验证明吗?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提问:通过上节课和本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准能归纳一下得出一个结论?

(5)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后感受

学生认识到了不只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课程教材中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主要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设计此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亲厉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比较液体的热胀冷缩会让他们很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会用控制单个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同学开动脑筋,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初步的思维能力、比较能力、控制变量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玩中带着愉快地心情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个别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3、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实的良好习惯,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魔术激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老师设问。

2、学生实验。

3、汇报、交流。

4、板书课题。

三、启发联想、拓展知识

1、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联想其他液体是否也这样。

3、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热胀冷缩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

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 内 容 结 束 ]

热胀冷缩教案12

3月25日,我进行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公开教学。这节课上完后,感觉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和修改,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首先,整节课的环节设计还太过零散,设计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时,学生进行设计,汇报交流,然后领取材料,动手实验,这个环节很费时间。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视频显示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微粒运动,效果不是很好,可以省去。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其次,课堂语言不够简练到位。在课堂开始,当学生看到热气球后,学生想到了空气可能热胀冷缩,我提问的语言指向性不明确,致使学生的回答很零散。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时,也是很多语言没有经过推敲,随口一说,很随便也很零碎,在课后还要下功夫提炼一下自己的课堂语言。

再次,能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能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置悬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学习、探究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能根据教学情况随时设计出问题,把教学引向深入。能考虑到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在探究、评价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能鼓励和帮助学生,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最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从动手动脑几个方面学生做的都很好。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注重了多媒体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课上教态自然、仪表大方,能做到和蔼可亲,与学生交流具有亲和力。当然,一节课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热胀冷缩教案13

教学目的:

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物体热胀冷缩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

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 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经过思考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检查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学习知道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

生:(小组交流)

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起来了。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师:他的实验做的很好。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

生:我用一个套有塑料袋的瓶子(边讲边实验),把瓶子放到热水里,塑料袋鼓起来了(鼓得不明显),把它再放进冷水里,塑料袋就瘪下去了(也不明显)。这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对的。但是它的装置太小了,而且有漏期的地方,同学们不容易看清楚。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实验,它的构造同这位同学的设计差不多,可效果更明显一些。现在,就让他再给大家做一遍(教师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只玻璃瓶,瓶口套了一只瘪的气球,实验时请大家注意气球发生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生:(把玻璃瓶放入热水里)

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把玻璃瓶放在冷水里)

生:气球瘪下去了。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都是有关空气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为大家做一个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板书:空气)。

大家看这个实验装置,这根细玻璃管里有一滴红墨水,玻璃瓶里是空气,现在老师用手掌的热来加热玻璃瓶里的空气,请大家注意玻璃管里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我看见原来在下面的红墨水滴上升了。

师:谁能讲一讲,这滴红墨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老师的手捂住了玻璃瓶,瓶里的空气受了热,体积胀大了,推动了红墨水,使红墨水滴的位置上升了。

师:对的。现在老师再用冷水使瓶里的空气受冷,大家再看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看到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滴下降了。

师:你能不能讲一讲,这是什么道理?

自然教案-热胀冷缩

标签: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 自然教案-热胀冷缩,

生:老师用冷水使玻璃瓶受冷,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所以玻璃管里的水滴的位置下降了。

师:对的。我们一起做了四个实验,实验的结果都看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空气受热以后,它的体积胀大了;受冷以后,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体积胀大、体积缩小)。同学们,通过对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除了空气以外,科学家也对其他的气体做了实验,实验结果也是这样;它们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这些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下面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有一支钢笔,笔套拧不开了,我把它泡在热水里,过了一会儿,把钢笔拿出来,轻轻一拧就拧开了。这证明固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

生:我有一粒钢珠和一只玩具铁锅(边讲边演示),我在铁锅中间打了一个孔,这粒钢珠刚好能通过这个孔。现在我把钢珠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铁锅的孔里,它通不过去了。把钢珠放进冷水里受冷,再放到铁锅孔里,钢珠有能通过小孔了。

师:你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我的实验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他的实验设计得很好,同学们一定看得很清楚。现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做实验汇报。

生: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有一个铝环(边讲边实验),我把它放在纸上,再在铝环的边上画上两条线,然后把铝环放在火上烤,等热了以后再放到纸上去比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用画好的两条线来比较受热后的铝环体积是否胀大,坐在下面的同学看不清。老师也有一个用铝环做的实验,但是不用画线比较的方法,而是在木板上钉两只钉子(出示实验装置),钉子间的距离刚好能让铝环通过。用这个方法来检验铝环体积的变化,同学们看起来会很明显。下面就请这位同学把老师设计的实验做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生:现在把铝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边讲边演示),再放到铁钉之间,铝环通不过去。把铝环放进冷水里使它受冷,取出来放到两钉之间,铝环又能通过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铝环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铝环受冷以后体积缩小了。

师:你们做了几个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现在老师也来做个实验给大家看看(出示实验装置)。这是一根铝条(板书:铝条),它也是固体。老师把铝条放在架子上,一端是固定的,另一端是不固定的,铝条可以在这里滑动,并且它顶着一根指针,如果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指针就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被顶起

来。

师:如果铝条体积缩小了,指针又会怎样?

生:指针就会下降。

师:同学们,现在指针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

生:指针停在红标记上。

师:现在老师给铝条加热,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我看见了,指针在向上升。

师:指针上升,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了。

师:对(板书:体积胀大)。现在老师用冷水冷却铝条,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指针下降了。

师:这是什么原因?

自然教案-热胀冷缩

标签:幼儿园小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 自然教案-热胀冷缩,

生:说明铝条受冷体积缩小了。

师:说得很对(板书:体积缩小)。我们做了铝条的实验,同学们做了铝环和钢珠的实验,大家想一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对(板书: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经过两节课的实验和研究,做了水、酒精这些液体的实验;也做了空气的实验;又做了钢珠、铝环、铝条等固体的实验,这些实验,能不能给它下一个总的结论?

生: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谁能把这个结论再简化一下?

生: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个结论下得好,既简洁,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板书: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请大家一起读这个结论。

生:(朗读结论)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如我们平时用的体温计(出示体温计),它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生活中,有时瓶盖拧得太紧了,我们可以把瓶盖放在热水里泡一下或在火上烤一烤,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拧开。这就是利用瓶盖受热以后,体积胀大而做到的。

这里有两张图(出示挂图),一张是夏天画的,一张是冬天画的。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张是夏天画的,哪一张是冬天画的,并讲讲道理。

生:这两张画的不同地方在电线杆上,上面一张画的电线是下垂的,下面一张的电线是绷紧的。由此可以确定上面一张是夏天画的,因为夏天气温比较高,电线遇热后伸长,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所以,电线下垂。下面一张是冬天画的,冬天气温比较低,电线受冷体积缩小,结果电线被绷紧。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热胀冷缩的知识,还自己设计验证了热胀冷缩的实验。热胀冷缩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这种现象也是到处存在的。我们今后要经常注意观察,哪些地方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哪些工作要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哪些地方要防止产生热胀冷缩而造成危害?不仅要观察,而且要思考。自然教案-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教案1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对热胀冷缩这一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3、了解人们可以利用热胀冷缩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重难点: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

活动准备:

1、烧杯10个;

2、大烧杯配小口玻璃瓶,瓶口套小气球1套;酒精灯酒精灯架各一

3、平口玻璃瓶11个

4、扁乒乓球11个

5、充气气球11个

6、开水两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这节课老师要跟你们一起玩很多有趣的游戏,想玩吗?(想)

好,那么老师要提醒小朋友,只有认真听、仔细看、还要动脑想,才能玩得好,也会越玩越聪明。

二、进入新课

(师出示热水瓶)

问:小朋友知道,瓶里装的是什么水吗?(开水)

师:对,是很热很热的水(板书:热re),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清楚,老师就用来表示温度高的热。(画图)

(出示水槽)

问:那么这个摸起来冰凉的槽里装的是什么水呢?(冷水)

师:不错,(板书:冷leng),我们用表示温度低的冷。(画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变冷变热的游戏。

三、示范演示

在教小朋友玩游戏之前,老师先给你们变个魔术。

(出示气球)

问: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气球)

(再出示平口杯子)

问:用这个杯子能把气球吸起来吗?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不能)再请一个小朋友试试。(还是不能)

看来这个杯子不怎么听话,老师来试试。师做礼貌状:杯子杯子,我是魔术师,请把气球吸起来(佯装侧耳听杯子说话:你说什么?告诉我个秘密?好!)(听后作欣喜状:好的,谢谢你告诉我。)

(往平口杯里倒开水)

教师自言自语:往杯里倒些开水,要让杯子变热,嗯,好烫,杯子已经热了,可以把开水倒掉了,再来用变热的杯子吸。

(用受热的平口杯子吸气球)(吸气球成功,幼儿雀跃)

2、解释现象

(1)提问:

小朋友,你知道刚才为什么你们不能吸住气球,而老师却能把气球吸起来吗?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明白是因为老师往杯子里倒了热水。

(2)解释现象

小朋友知道为什么杯子变热就可以吸住气球呢?(不知道)

老师告诉你:因为杯子遇到热水就变大了,(板书:在下画大杯子)我们把变大的杯口压在气球上;过一会儿,杯子冷了,又变小了,(板书:在下画小杯子)越来越冷,越来越小,这样就把气球吸住了。

3、演示实验二

我们把气球套在空玻璃瓶口,再来玩个瓶子吹气球的游戏,小朋友想想,怎样可以把这个气球吹起来呢?(幼儿自由说,激发幼儿的科学幻想)

现在看看老师是怎样做到的。

(加热玻璃瓶)

问:加热瓶子气球怎样了?(变大)。(板书:在下画大气球)

再问:如果现在想把气球变小,你们有办法吗?(幼儿自由说)

(往玻璃瓶上倒冷水)

问:往瓶子上倒冷水,气球怎样?(变小)(板书:在下画小气球)

4、小朋友,通过刚才的两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读儿歌:世间物,真奇妙,遇热大,遇冷小。)

四、幼儿操作实验

现在我们分小组玩游戏,请小朋友注意轻拿轻放玻璃杯,不要摔碎,还要小心不要被热水烫伤。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发现

1、指导填写观察记录表

(电脑课件出示记录表)

2、结论:通过这个图画表,我们可以看出

东西遇热会变大,遇冷会变小(板书:大da小xiao)

这种遇热变大,遇冷变小的现象,我们叫它热胀冷缩。(板书:胀缩)

六、拓展延伸

1、很多东西都会热胀冷缩,如做水管用的金属、做门用的木材、甚至铺马路用的水泥都会热胀冷缩。聪明的人会利用热胀冷缩来解决平时遇到的很多难题呢。请看:(视频)

问:小朋友,热胀冷缩是不是很神奇。(板书:神奇的)齐读题目:神奇的热胀冷缩

2、小朋友,考考你:为什么超市里卖的矿泉水、可乐、妈妈买的酱油、醋等瓶子都不装满呢?

3、知道了物体可以热胀冷缩,我们就要注意:没有剥壳的鸡蛋不要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否则会变成炸蛋;袋装的牛奶或者盖着盖子的东西不要放在微波炉加热,防止爆炸。

七、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游戏,小朋友已经知道了热胀冷缩的秘密,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奥秘,也一定会越来越聪明。

热胀冷缩教案15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教学后记:

第四篇:《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1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场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材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学生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学生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学生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学生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布置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热胀冷缩》,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有3页,分两个部分。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活动一延续了前一节课的话题。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进一步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活动一结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依据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变化”的活动。这项活动将前面的学习成果再次提升,从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温度计的原理。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新的认识得到巩固,而且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当学生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呢?在这还要提醒学生,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只研究了几种液体,只能说明我们研究的这部分液体有这样的性质。活动二设计的“其他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的活动,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也是对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策略】

科学课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强调过程中的观察、发现、预测和假设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发现问题,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最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选择最佳方案——修改实验方法——探究发现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学素养得了到培养。在教学中应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真真正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学立足点】

探究性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主体性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性性 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创造的教学,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能根据实验效果修改探究方法的初步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

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经历对水等多种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观察水受热体积膨胀的实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小瓶子、纸杯、细吸管、红墨水、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温度计

另备牛奶、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红水、酒精灯、气球皮、橡皮筋。

【教学过程】

课前实验:喷泉实验。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 引导学生猜测

1、教师操作: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提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水面会升高?(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

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

[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问题情境下让学生猜测,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明确本课要探究的内容—冷热对水体积变化的影响。]

2、演示实验:试管装满水用气球皮蒙紧,放入热水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办法让大家看清楚吗?

[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给学生空间,讨论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

1、设计水热胀冷缩实验

(1)老师给大家提供材料。

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能更明显看到水受热会发生变化什么吗?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3)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

把仪器组装好后,调节细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与水柱相平,再放到热水中。这样我们就能对比出水柱是否发生了变化。

[出示实验材料,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小组的讨论和生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从而突破该课的难点。而用黑色的小圈来标明液柱的起始位置,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也难以通过探究讨论得出,所以这里采取讲解的方式。]

2、水的热胀实验

(1)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提出实验要求:

A、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小心别把玻璃仪器打破。

B、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

C、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原因引起水柱的变化?

D、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实验记录卡,并负责小组内的纪律管理。

(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水柱上升说明水受热后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相比有什么变化?

在科学上我们的表述是“体积膨胀”。是什么引起了水的体积膨胀呢?

(4)归纳总结

水受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水受热,体积膨胀)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3、水冷缩的探究

教师: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

(1)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2)学生做水的冷缩实验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

(4)归纳总结

水受冷,体积又有什么变化?(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一小结。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

2、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

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特点,那生活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有什么用

呢?结合教材指出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就像温度计的雏形。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提供了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要求实验多做几次,反复验证。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归纳总结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属于同种物体(液体),这些液体加热或者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仅如此,许多液体都能热胀冷缩。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准备一些液体供他们选择,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在实验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测,之后用较多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五、联系生活,启发创造

1、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2、现在你能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那么我们在烧开水时,需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教师寄语: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许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液体 热胀冷缩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这一课要怎么教。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热胀冷缩》说课稿3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x号参赛选手:xx,来自xx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热胀冷缩》说课稿4

一、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然而,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且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此方面观察不够,甚至很少去思考。为此,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学习理解尤其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学生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有利于学生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也符合增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要求,并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所体现,而不再是口号。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感悟水、空气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些问题。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2、探究学习,关注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点引导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探究。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给与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手给学生,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基本教学方式。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回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

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我努力这么做。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设计实验、交流,了解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推理、验证活动,认识铜球和其他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描述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通过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

探究水、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加热的水壶。

思考交流: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了?

讨论设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理?

交流:

水遇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实验结果。

自行归纳:

出示媒体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

谁来说说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的原因?

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

讨论设计:

探究验证:

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并由此产生问题: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趣味过渡: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自行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铁和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讨论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

交流: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修改设计: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会什么热胀冷缩?

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

观看:生活场景中的问题

思考解释: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割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出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的事情吗?

学生交流

教师预先拍摄一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解释常见生活现象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热胀冷缩》说课稿5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热胀冷缩》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习,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胀冷缩》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等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说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提示课题。

2、探究新知: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小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学以致用: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2)、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4、课堂延伸: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为什么就会鼓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热胀冷缩》说课稿8

一、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然而,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且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此方面观察不够,甚至很少去思考。为此,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学习理解尤其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学生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有利于学生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也符合增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要求,并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所体现,而不再是口号。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感悟水、空气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些问题。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2、探究学习,关注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点引导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探究。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给与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手给学生,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基本教学方式。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回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

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我努力这么做。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设计实验、交流,了解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推理、验证活动,认识铜球和其他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描述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通过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

探究水、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v观察:加热的水壶。

v思考交流: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了?

v讨论设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理?

v交流:

v水遇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v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v交流:交流实验结果。

v自行归纳:

出示媒体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

谁来说说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的原因?

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

讨论设计:

探究验证:

交流总结:

v引导学生观察: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并由此产生问题: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

v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v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v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v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v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v趣味过渡: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v交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v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v自行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v铁和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v讨论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

v交流: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v修改设计: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v探究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v交流: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v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会什么热胀冷缩?

v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v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v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v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v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v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v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

v观看:生活场景中的问题

v思考解释: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割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v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出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的事情吗?

v学生交流

v教师预先拍摄一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v思考解释常见生活现象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热胀冷缩》说课稿9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衔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同学不只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同学,从同学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同学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同学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局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同学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同学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资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同学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资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资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考虑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同学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同学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同学有目的去实验,才干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平安,小心热水。”同学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一起现象是什么?”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假如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同学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同学回答,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同学自身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同学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同学体验胜利的乐趣。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同学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同学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同学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同学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书将该课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第二部分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四、说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滴管、红水、冰块、热水瓶、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我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询问学生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这样能够唤起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既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接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掉,并擦干,询问学生:瓶子里还剩什么?在学生回答还有空气之后再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学生进行猜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 鼓起来 ,说明空气体积 膨胀了 ;空气受冷时,气球会 凹进去 ,说明空气体积 收缩了 。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五篇:《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科书将该课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第二部分是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究欲,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去发现、去体会、去揭示性质。

四、说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锥形瓶、气球、烧杯3个、热水、常温水、冰块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滴管、红水、冰块、热水瓶、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大板块 。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我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询问学生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这样能够唤起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热胀冷缩”知识,既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接着我把瓶子里的水倒掉,并擦干,询问学生:瓶子里还剩什么?在学生回答还有空气之后再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学生进行猜测后,进入新课的学习: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因为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突破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的方式来进行。

1、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首先,为了把学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集体汇报“要把空气装到瓶子里,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还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见的空气体积的变化是需要借助其他的物体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个气球,皮胶等多种方法来试一试。这时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来进行实验操作。我从旁指导,并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学生就有了结论,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空气受热时,气球会 鼓起来 ,说明空气体积 膨胀了 ;空气受冷时,气球会 凹进去 ,说明空气体积 收缩了 。

2、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

在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作一比较。因此教材内容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学生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两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内分别装进红水和空气,再在试管口都塞上一个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并在装空气的试管上端的玻璃导管内注入一段红水,调整红水的位置,使其与另一支试管中红水的液面顶端相平。

请一位学生分别用两只手握住两支试管一会儿,用手心热量给试管内的水和空气加热,观察比较两支试管液面上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当实验演示完毕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膨胀,将水挤了出来,而且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通过以上的几个环节,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拟游戏,解释现象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建构起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产生“为什么空气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的问题。而“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是本课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这样抽象的概念呢?阅读教材P35,了解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尝试在班级内完成。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这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把一种抽象的运动用直观的“模型”表达出来。在游戏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微粒”的运动、“微粒”的距离、和圈的大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游戏中体会、感悟、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加强直观感受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的理解,建立起学生自己关于“热运动”的认识。最后用课件展示:原来,常见的物体都是微粒,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问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从让学生动一动,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再迁移,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四)巩固落实,拓展延伸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体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瘪了,你能帮助老师让它恢复原状吗?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我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节课自始至终不脱离学生的尝试与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领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应用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体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热胀冷缩》说课稿2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场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材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学生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学生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学生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学生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布置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说课稿3

一、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然而,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且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此方面观察不够,甚至很少去思考。为此,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学习理解尤其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学生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有利于学生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也符合增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要求,并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所体现,而不再是口号。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感悟水、空气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些问题。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2、探究学习,关注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点引导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探究。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给与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手给学生,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基本教学方式。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回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

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我努力这么做。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设计实验、交流,了解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推理、验证活动,认识铜球和其他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描述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通过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

探究水、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v观察:加热的水壶。

v思考交流: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了?

v讨论设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理?

v交流:

v水遇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v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v交流:交流实验结果。

v自行归纳:

出示媒体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

谁来说说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的原因?

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

讨论设计:

探究验证:

交流总结:

v引导学生观察: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并由此产生问题: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

v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v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v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v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v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v趣味过渡: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v交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v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v自行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v铁和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v讨论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

v交流: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v修改设计: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v探究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v交流: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v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会什么热胀冷缩?

v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v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v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v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v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v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v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

v观看:生活场景中的问题

v思考解释: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割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v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出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的事情吗?

v学生交流

v教师预先拍摄一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v思考解释常见生活现象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热胀冷缩》说课稿4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衔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同学不只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同学,从同学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同学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同学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局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同学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同学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资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同学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资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资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考虑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同学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同学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同学有目的去实验,才干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平安,小心热水。”同学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一起现象是什么?”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假如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同学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同学回答,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同学自身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同学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同学体验胜利的乐趣。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同学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同学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同学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同学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说课稿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设计一个简易的观察水(液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良好的科学研究品质。学习中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大多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自身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平底烧瓶1个、烧杯2个、带细玻璃管的胶塞1套、红水(高锰酸钾水)若干、热水瓶、试管等。

为每组准备:水槽内装好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瓶水和一个带细玻璃管的瓶子(各组装置不一定相同)、带细管的注射器、一条干抹布、彩色笔1支、实验报告等。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请各组研究“带细管的注射器”有什么发现?

一、引入

1、教师演示:把装有水的试管放在热水中,试管内的水会有什么变化?将试管放在冷水中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现象明显吗?(投影)

那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对我们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从而让实验效果更明显些呢?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

1.改进水热胀冷缩的实验装置

(1)集体讨论分析第1-3项,并投影

(2)重点分组研究第4项:

A、老师分发实验报告(一)

B、小组研究,提出改进方法,完成实验报告(一)空缺栏目,教师巡导。

C、汇报、小结(投影)

实验报告(一)改进实验,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

试管内的水面升、降不明显的原因改进方法(可用文字或画图说明)

1、水的颜色:水是无色透明的,液面看不清。可以把水染红

2、水温变化:冷、热变化小,造成内部水的体积变化不明显。两只烧杯中的水冷、热温差大一点

3、液面标记:无标记,先后难对比。在液柱顶端做上标记线

4、容器形状:试管上、下和管口大小相近,导致水面升、降变化小。上面细而长,下面大的容器。

下面我们就用改进的实验方法来探究水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情况。(教师说明装置和材料)

2.水和(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1)实验前,老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2)分发器材,老师为各组倒热水、放冰。

(3)学生实验、记录。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时,教师课件再现实验报告二)

实验报告(二)

“液体的热胀冷缩”科学研究记录单

第组xxxx年4月26日

瓶内所装液体浸入热水后观察到的现象浸入冷水后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科学道理

水液柱上升液柱下降。受热体积胀大;

受冷体积缩小。

自选其他

液体

()液柱上升液柱下降。受热体积胀大;

受冷体积缩小。

能得出什么结论多数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归纳小结: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板书:水热胀冷缩)像水、醋、饮料、酱油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板书不同液体名称,并总结: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点题。)

三、科学应用

1.将装有红色水的烧瓶装置先后浸入1号、2号水杯中,停止运动后的液柱情况如下图,你能判断哪杯水的温度较高吗?

2、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组实验装置,他们和我们实验用到的哪种仪器非常相似?(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了什么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呢?找出与温度计相对应的部分。

3.出示各种瓶装液体: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瓶子里的液体都不装满?

4.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并请分析。

茶壶烧水、太阳能热水器溢出水……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很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想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五、作业及讲评

判断题:

1、常温下水受冷体积变小,受热时体积变大()

2、通过今天的研究可知: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用水壶烧水,烧开时会溢出来,说明水受热后变多了()

5、容器装液体,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后体积胀大()

课后实践题:

晴天,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

为什么能较快让水变热?

六、机动安排:(延伸研究)喷泉演示对比(烧瓶内水有多少)并推测原因

板书设计:

《热胀冷缩》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

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

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

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

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

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

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

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

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多空气体积膨胀越大的概念。

2、自已动手,动手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师前面吹泡泡游戏“扶”的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

3、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到这里,学生自然会想到固体也会怎样?教学中,附带再讲一下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法。考虑到危险性,所以还是用教师演示的方法。

4、联系生活,知识运用。“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后,我又设计了钢轨伸缩缝、夏冬季的电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总之,吸引力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热胀冷缩》说课稿7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热胀冷缩》,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有3页,分两个部分。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活动一延续了前一节课的话题。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进一步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活动一结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依据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变化”的活动。这项活动将前面的学习成果再次提升,从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温度计的原理。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新的认识得到巩固,而且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当学生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呢?在这还要提醒学生,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只研究了几种液体,只能说明我们研究的这部分液体有这样的性质。活动二设计的“其他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的活动,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也是对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策略】

科学课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强调过程中的观察、发现、预测和假设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发现问题,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最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选择最佳方案——修改实验方法——探究发现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学素养得了到培养。在教学中应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真真正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验证”新知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学立足点】

探究性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主体性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性性 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进行创造的教学,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能根据实验效果修改探究方法的初步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

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经历对水等多种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设计观察水受热体积膨胀的实验。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小瓶子、纸杯、细吸管、红墨水、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温度计

另备牛奶、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红水、酒精灯、气球皮、橡皮筋。

【教学过程】

课前实验:喷泉实验。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 引导学生猜测

1、教师操作: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提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水面会升高?(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

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

[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问题情境下让学生猜测,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明确本课要探究的内容—冷热对水体积变化的影响。]

2、演示实验:试管装满水用气球皮蒙紧,放入热水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办法让大家看清楚吗?

[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给学生空间,讨论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

1、设计水热胀冷缩实验

(1)老师给大家提供材料。

提问: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能更明显看到水受热会发生变化什么吗?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3)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

把仪器组装好后,调节细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与水柱相平,再放到热水中。这样我们就能对比出水柱是否发生了变化。

[出示实验材料,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小组的讨论和生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从而突破该课的难点。而用黑色的小圈来标明液柱的起始位置,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也难以通过探究讨论得出,所以这里采取讲解的方式。]

2、水的热胀实验

(1)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提出实验要求:A、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小心别把玻璃仪器打破。 B、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C、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原因引起水柱的变化?D、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实验记录卡,并负责小组内的纪律管理。

(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水柱上升说明水受热后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相比有什么变化?

在科学上我们的'表述是“体积膨胀”。是什么引起了水的体积膨胀呢?

(4)归纳总结

水受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水受热,体积膨胀)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3、水冷缩的探究

教师: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

(1)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2)学生做水的冷缩实验

(3)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

(4)归纳总结

水受冷,体积又有什么变化?(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活动一小结。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

2、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

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特点,那生活中我们知道了这个特点有什么用

呢?结合教材指出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就像温度计的雏形。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提供了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要求实验多做几次,反复验证。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归纳总结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属于同种物体(液体),这些液体加热或者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仅如此,许多液体都能热胀冷缩。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准备一些液体供他们选择,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在实验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猜测,之后用较多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五、联系生活,启发创造

1、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2、现在你能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那么我们在烧开水时,需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教师寄语: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许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这一课要怎么教。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热胀冷缩》说课稿8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热胀冷缩》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等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说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提示课题。

2、探究新知: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小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学以致用: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2)、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4、课堂延伸: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为什么就会鼓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热胀冷缩》说课稿10

一、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二、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场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深究。

三、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四、重点和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五、教法:

1、教师适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教师适度引导主要体现在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具,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对教材的处理。

(1)注射器(2)输液瓶及各种容器的优点(方便、安全、易控水位)(3)标记(4)控制管子长度和热水量以控制观察时间。

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对教材的处理:把水和其他液体一起研究,可以省时、省材。提高效率,对理解温度计原理也能水到渠成。

2、预设与生成的相互结合。体现在对实验方法的改进中,适当导向,又给学生留出许多主动探索的空间。

3、课内课外有机渗透。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六、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游戏暗示、创境激疑、点拨导疑、学生探疑、实验释疑、学用结合。

《热胀冷缩》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老师将小组数据汇总在表2。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表分析能力在此得到了培养。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习,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胀冷缩》说课稿12

一、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秘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不断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不断提高。

然而,热胀冷缩现象虽然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且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此方面观察不够,甚至很少去思考。为此,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情况上看,学习理解尤其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学生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有利于学生抽象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也符合增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要求,并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所体现,而不再是口号。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根据学生素质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感悟水、空气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些问题。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别有匠心。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通过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2、探究学习,关注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重点引导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探究。

空气、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是通过启发引导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这些细微的变化呈现出来,针对前期的实验现象,大胆进行推测其他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我以为,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建立在学生认识了水、空气和铜球热胀冷缩现象的认知经验和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充分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加强交流,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高潮,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突破“教师中心”,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给与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手给学生,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基本教学方式。

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发生的现象,还要进一步作出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回报,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在交流中就探究的过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为在寻求科学表达的同时,也是学生在进行科学的思考。

3、解决问题,拓展延伸,解释生产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因为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实践应用,而不是停留在发现和理解上。

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应该不露痕迹,每个活动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和触动。我努力这么做。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设计实验、交流,了解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推理、验证活动,认识铜球和其他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描述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4、通过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设计

探究水、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加热的水壶。

思考交流:为什么水没开就溢出来了?

讨论设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理?

交流:

水遇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实验结果。

自行归纳:

出示媒体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

谁来说说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的原因?

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

讨论设计:

探究验证:

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满满一壶冷水,放在火上烧,水还没有开,壶水却溢出来了。并由此产生问题: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

(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趣味过渡: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交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自行归纳:铜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铁和铝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讨论设计: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预想,设计验证方案。

交流:交流实验方案,并说明理由。

修改设计: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想,并做好实验记录。

交流:交流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会什么热胀冷缩?

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自己探究,经历提出问题,进行预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交流实验方案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在交流之后应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在验证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

交流验证结果时,要让学生完整地交流实验过程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做哪些事情?

观看:生活场景中的问题

思考解释: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割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除了这些你们还能想出在生活中人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的事情吗?

学生交流

教师预先拍摄一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解释常见生活现象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

下载探究气体热胀冷缩[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气体热胀冷缩[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热胀冷缩教案

    姓名:白廷玉 学号:1520140234 课题: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多数物体受热都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只是不同的物体伸缩系数有所差别。 2、了解在生产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热胀冷缩

    第六单元 冷和热 2 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水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

    热胀冷缩科技论文

    热胀冷缩科技论文 记得有一次,弟弟玩乒乓球时,一不小心把乒乓球给踩扁了。妈妈看见了,便把球放进了一个盛满热水的盆子里。不一会儿,球慢慢的鼓起来了。我把球拿出来一看,球还是......

    《热胀冷缩》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云城区都杨镇中心小学 电话:0766——8281352 《热胀冷缩》教学案例 云城区都杨镇中心小学 黎慕英 教学内容: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胀冷缩》一......

    《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三节 元坝区实验小学金瑜 【教学资源分析】1、 教材分析《液体的热胀冷缩》是物质科学领域中“物质的特征”重要内容。在......

    《热胀冷缩(二)》实验设计

    如何让“热胀冷缩”的现象更明显 宜昌市铁路坝小学 赵红萍 【改进目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热胀冷缩》一课中关于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是通过观察烧瓶上所套......

    《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如下: 1、成功地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饮料盒中的饮料遇热后从吸管中溢......

    金属热胀冷缩吗教案[最终定稿]

    2.5 金属热胀冷缩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