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鹦鸽初级中学
赵 鸿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学科“好风凭借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规划,整合点的选择是否准确有以下三个衡量标准:信息技术支撑手段是否必须,整合点是否能凸显学科的本质,整合的模式是否能解决学科的关键点。
整合点选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成败。我们要明确的并不是为使用而使用,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用,如果找不到多媒体与文本的整合点,那么宁可不用。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相关性。不仅仅追求多感官刺激,激发兴趣,更要追求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支撑作用,教学中所选择的媒体,必须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听 1 一位老师上公开课《台阶》时,她在导课和小结环节,运用了媒体音频《父亲》《感恩的心》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加之以老师深情地语言,教学效果很好。但在探究结束后,这位老师又插入了广告《打包》即老年痴呆的父亲给儿子拿饺子的广告,大概有三分钟左右,现场学生看的津津有味,播放结束后老师又问,这位父亲怎么样?学生都大声说“伟大” 课堂气氛很好。但我窃以为这段视频没有很好地和《台阶》一文实现整合,对于突破重点、难点、甚至与本文父亲的形象主题相差甚远,能牵上的点仅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父爱”了。这样忽视重点、难点的所谓拓展对于教学 本身本没有起到辅助作用。课堂虽有声、有情、有境但缺乏内涵,没有很好地达成目标。
三、尽可能的开发多样化的媒体资源,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仅是使用PPT、音频、视频,媒体的使用要尽可能的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和学生形成互动,让他们可以参与到媒体的准备、制作中。课堂可以充分的利用班班通、人人通平台、利用优课资源中的功能,使学生自己操作如放大、批注,加强课堂互动等。
利用QQ、微信、博客等媒介建立群、朋友圈,鼓励学生写体验、写反思、写美文,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里随感而发写日志写随笔并与同学交流,老师逛逛学生的博客就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读写的动向,发现学生课外创作的优秀作品并进行指导,推荐发表。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撑、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前激趣
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简意丰、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月色闲游图。教学前,我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月亮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柔美静谧的画面与课题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难忘的月色”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紧接着的朗读环节创设了很好地情境。
2、学中“有趣”,突破重难点。
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无形之中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未见过的济南的雪后秀气的山、冒着气的空灵的水、覆盖了雪的松树、斑驳的雪草地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原本平面的、了无生气的教材内容 3 变成了立体的、可感的鲜活画面,伴随着画面的欣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有负担、产生厌烦,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课外“寻趣”,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不能忽视了课外学习的作用,“乐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在教学《陋室铭》后,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历代文人被贬后的资料,深化对刘禹锡个性的的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的信息。有的学生找来了杜甫、白居易、屈原、阮籍;有的学生收集了范仲淹、苏轼、李白、陆游的资料,他们竟然还得出了小结论:比如“性格决定命运”“幸福与性格有关”“在经历中看一个人的气度”„„孩子们将学习的乐趣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又扩大了自身视野,真正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二、善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特级教 师洪宗礼老师曾说过一段话,读来感触良多。他说:“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课堂,空间是有限 4 的。教师,只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发挥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而如今这些想法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那怎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有限的时空里,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1、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资源,大浪淘沙。
网上的资源很多很杂,因此我们要在课前下足功夫。尽可能的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情,优化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目标和学情的媒体资源,使其生动、简约、形象最大程度支撑教学。
3、配合练习,读写结合
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语文教师就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在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中,提高“整合”的能力,致力于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语文学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第二篇:浅谈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九股树小学
闫翠萍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先后达到大纲的要求。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语文分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改变应试教育中两级分化的被动学习局面,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而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就引进了分层教学的理念: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符合语文新课改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
同情况,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为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随着网络线路带宽的不断提升,现在几乎大多数网上课件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像。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个性的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
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目前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系统开放化: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支持按需学习、弹性学习和终生学习。
而教育信息化的这些显著特点恰好为层教学创造了条件。教育信息化能为分层教学的实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以信息化实现教学目标分层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另外,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相互之间存在着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只有采取教学目标分层、层层递进的方法,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教)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基础层次;B层技能层次;C层创造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A级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中等成绩的学生完成B级目标,即关
键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分析,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等.好的学生完成C级目标,即对文章的鉴赏创造这些目标层次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目标分层在行细化环境下教学设计阶段
二,以信息化实现教学过程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有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大小强弱之别,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每个学生都同一标准,势必导致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不能因人而异,使少数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过程分层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1、在教学过程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同一训练目标,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先后参与并学习讨论,相互启发影响,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的开凿方法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根据课文介绍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施工示意图,教师可有意识地先请中等生在黑板上画居庸关隧道开凿示意图,然后再请(基础)优等生上台画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最后播放有关这两个隧道开凿示意动画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对照示意图进行说明解释,这样,目标虽相同,但全班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按学生的基础和成绩的差异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并以此设计三个不同的目标,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小组独立学习讨论,教师分别辅导各不影响,例如,教学琦君的《桂花雨》一文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语,理出文章的脉络和能提出不理解的句子.中等学生要把握文中关键的词语,句子,深入理解"母亲的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就宅院里的金桂’一句”。母亲为什么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就宅院里的金桂”。后进生学生则需进一步理解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一情况,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积累写作素材,这样采取不同目标教学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三、以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实现课后练习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那么落实巩固知识,自然也要分层。课后练习的分层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分层布置作业,起到个别辅导作用。也最能贯彻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而分层布置作业能起到个别辅导的作用。用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布置作业要体现由易到难的分层特点,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师认真批改,发现问题后可认真写好评语或及时面批,进行点拨指正,评语应注重鼓励那些学困生,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逐步改变一些学困生不愿做作业的毛病。但布置作业忌多而滥,要少而精,要有典型性和层次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做。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恰好可以通过局域网来实现,可以将作业通过网络分发给学生,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上传给老师。例如,学完《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后,可分层设计如下几个阶梯式的练习题:作业的设计可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1,(巩固题)摘录抄写本文中的四个词语,并利用其中至少四个串写一段文笔疏畅,内容充实的片段.2,(提高题)学习本文引用神话传说的说明方法,仿写一篇说明家乡名胜的说明文.3,(发展题)要求优等生学习本文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命题方式,模仿命题并完成写作,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
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通过网络完成作业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四、以管理自动化实现综合评价的分层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能达到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师就应给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和适当的评价,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
总而言之通过教育信息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后练习分层和综合评价分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避免学习时好学生主动,中等生被动,差生不动的局面,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生活动时最佳的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有效参与度,从而真实实现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策略。
第三篇: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培训心得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的。
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有些方面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上要有选择。
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等。所以,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所以,在课堂与教学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信息化教学培训,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第四篇: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
篇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摘 要: 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云技术与计算机等技术紧密结合促进了教育行业的巨大变革。一个全新的信息化e-时代已经到来,教育环境智慧化日新月异。本文就是从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着眼,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作比较。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一、引言
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教学环境已不是传统的电化教室,而是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其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如设备)、资源(如图书、课件、讲义等)到活动(如教学、服务)全部信息化。信息化的特点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强化了视听感知,提高了教学效率,进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理论上讲,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 篇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 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篇三: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文章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原则、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概述
1.信息技术简述
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与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已经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的教育信息来源。2.研究背景
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也与传统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教学设计案例,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式便成为一大主题。
第五篇: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