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教案 张龙

时间:2019-05-12 17:1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古诗词三首教案 张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古诗词三首教案 张龙》。

第一篇:5、古诗词三首教案 张龙

5、《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秋思》

教学目标

1. 运用对比的方法了解诗人借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写法。2. 想象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重难点)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诗,这两首古诗虽然是不同诗人所写,但是却抒发了相同的情感。自己小声读一读,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一下诗人表达的情感。

(出示两首古诗)

„„思念家乡(板书)。

过渡:是啊,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二、步入课文

1.同样是思乡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2.我们先来走进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内心世界。

出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一)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谁来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2.正字音。这首诗的多音字很多,你是怎样确定字音的?“泊(bo)船瓜洲”“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同学们都能根据意思确定字音,非常会学习。)

一水间:出示地形图(板书)

那你知道京口、瓜洲、钟山都在哪儿吗?(不出示地名,让学生猜)

讲解: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3.指名再读这首诗,王安石是通过什么把这份思乡之情表达出来的呢?

(二)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通过春风、江南岸、明月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的。2.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诗,你觉得诗人都看到了什么? 看到:京口、瓜洲、春风、江南岸

3.看到了这些景物,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江南河岸会有哪些景物呢?

绿色代表春天,形容它的时候语言比较贫乏,缺少生命力,你知道有哪些词语吗?看,在我们学过的词汇中有这么多绿呢?

指导写话——二次写话

一碧千里 青山绿水 翠色欲滴 山清水秀

碧绿 翠绿 青绿 苍翠 娇绿 油绿 鲜绿 深绿 墨绿 黛绿 暗绿„„

4.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春色盎然的景象。所以诗人用一个字写活了江南的美景,这个字是——“绿”。“绿”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吹绿,动词)

多么生动形象啊!一个绿字就把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变化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5.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吧

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了吗?他心中念念不忘、千思万想的是什么?——回家乡

看到这样的景象,王安石就想到了家乡,钟山,于是,他吟诵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王安石仅仅是今年想念家乡吗?(又)每年都想啊 7.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心路历程 当王安石的船停泊在瓜洲,他看到——京口瓜洲一水间,想到——钟山只隔数重山,(再翻过几座山就能回故乡了)他放眼向江南岸望去,江南已经是春天了,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此时此刻想到——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这个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于是他吟诗一首——

他身在瓜洲,对岸再翻几座山就是故乡了,思乡切,却难还,于是吟诗一首——

短短28个字展现了江南的一片嫩绿,也抒发了诗人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泊船瓜洲》

总结:同学们,《泊船瓜洲》这首诗,作者借助春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心中思念家乡的情感。(板书:借景抒情)

学习《秋思》

1.同学们,刚才我们说,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你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了吗?谁来给大家读读这首诗?(1)春风 秋风

(2)借景 借事

大家太善于发现了,第一句:诗人说“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看见什么了?

(本叶黄落,百花凋零)一片萧瑟之感,自古诗人多伤秋,有诗为证:盈盈月满入中秋,遥望故土倍添愁!萧萧枯叶随风落,阵阵雾霜遍地浮!

2.看到这种景象,黄叶满地,你此时此刻会想到什么呢?作者也是一样啊

3.你从哪儿感受到诗人也是这种心情呢?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4.想要表达的意思太多太多,用诗中的词语是:意万重 5.你们猜一猜,一个游子,想要表达什么表达不完呢? 6.同学们,你们了解张籍吗?他为什么有太多的话表达不尽呢? 补充张籍资料:一生官位卑微,50岁后才得到提升。张籍多病,身体一直不太好。他患眼病,视力也不好。写《秋思》时,诗人已经62岁了,刚从首都长安调出,被委派到东都洛阳任职,新的工作刚刚开始。

秋风又起了,此时此刻的张籍遥望着故乡,你们说此时此刻,他会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呢?就用学过的想象的方法

他有可能对他的年迈的母亲说„„ 他也有可能对自己的儿子说„„ 把他此刻想表达的话说出来。7.交流汇报 秋风又起了,评价语:

公务繁忙不敢回 路途遥远没法回 身患疾病无力回

小结:此时,他想表达的太多太多了,他只能把思念埋在心底,他只能把寂寞独自品尝,他只能思念寄托在家书之中,这就是诗句中的——意万重。8.体会着这样的情感,谁再来读整首诗

“见秋风,不见亲人;不见故乡,只见秋风”,孩子们,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见”啊?(是感伤的,是孤独的,是无奈的,是彷徨的,是愁肠百结的,是痛苦万分的……)

带着这样的伤感再读这首诗——

读出了伤感的思念,但是这首诗中仅仅是伤感吗?再看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恐”的是什么?此时此刻作者百感交集啊——读

是啊,我对故乡的思念说不尽呀,我对朋友的思念说不尽呀,再读——

小结: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把诗人的深情厚谊全都包含进去了。正如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总结:思乡是每个远离家乡的人永远割舍不断的情怀,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从古至今皆有之。

让我们再次走进唐朝张籍的《秋思》 走进宋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走进清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走进近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三、作业

①继续编写故事

②把这两首思乡诗默写下来。

第二课时《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 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作者名叫纳兰性德,复姓纳兰,跟我一起读他的名字---纳兰性德,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二、检查预习

1.检查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3.检查朗读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三、学习这首词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2.默读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阙,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配乐范读上半阙)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征途)

3.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4.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千里迢迢的旅程谁来读给我们听。5.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6.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

大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纳兰性德。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这下来。

9.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10.再读《长相思》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第二篇: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四个生字,注意畔的发音和帐的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练地背诵古诗,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能通过注释、相关资料、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学习重点:

能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学习难点:

通过品读诗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无限思乡之情。

知识链接: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张籍(767—830),唐朝诗人,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其存词三百四十二首。自主研学

1、收集并背诵一首表达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这三首诗,给加点字注音。

一水间()数()重()山 照我还()意万重().....洛()阳 榆()关 那畔()行 千帐()灯 风一更().....

3、品读前两首古诗,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下面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4、自己多读读前两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象整首诗的意思,试着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5、认真朗读完前两首诗后,把你觉得最能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摘抄下来。

困惑与问题:如果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惑或难题,就跟你的学习小组交流交流吧!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再读读《泊船瓜洲》和《秋思》,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喜欢《泊船瓜洲》《秋思》两首诗中的哪句?为什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来表示?。

3、是什么勾起来诗人张籍对家乡家人的浓浓思念呢?请你也来感受下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吧!。攀登高峰:

1、读《泊船瓜洲》填空

作者当时穿停泊在 ,从、可以看出他当时离家乡并不远。

2、的‚绿‛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用的更加巧妙传神,‚绿‛字让我们看了春天 的景象,你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有。

3、石在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平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你找出来抄一抄。

4、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拓展训练: 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看看用哪个词更精确?(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翻、皱、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长相思》,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读出词的韵味和词人的感情来。

2、比较这三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学习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和人写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写法。3.背诵《长相思》。学习重点: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长相思》,细细体会作者的每一句诗词,做到从读诗到读作者之心。学习难点:

结合诗词,入情入境,感悟作者怀乡思亲的深刻情感。情景链接:

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的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在《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风;而到了《秋思》的作者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第三首《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自主研学:

1、‚山一程,水一程‛你怎么理解的?为什么用‚山一程,水一程‛而不用‚山一座,水一条‛呢?。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2、‚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指哪里?‚那畔‛什么意思?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作者‚身‛在哪里?。

3、‚千帐灯‛说明什么?在上阕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读了这句词,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5、‚风一更,雪一更‛你是怎么理解的?‚聒碎乡心梦不成‛‚聒‛什么意思?什么声音这么嘈杂? 这是什么描写?‚故园无此声‛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故园?。

困惑与问题:如果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惑或难题,就跟你的学习小组交流交流吧!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读《泊船瓜洲》和《秋思》、《长相思》,认真比较一下这三首诗,看看他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攀登高峰: 读《长相思》填空

1、在词中,作者‚身‛在,而‚心‛在。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2、学习了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一颗心?。

3、根据不同季节,抓住不同的景物惊醒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的共同特点,读读背背再想想,完成下面的问题。

(1)《泊船瓜洲》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2)《秋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3)《长相思》写的是()季,描写的特定景物是()。拓展训练: 读一读下面的两首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月夜忆舍弟 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 ——杜甫 ——(唐)王建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说说上面两首诗描写了哪些特定的景物,又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6梅花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整体感知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体会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学习重点:学习字词,把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知识链接:

1、星岛,即新加坡,又称狮城、星州。

2、《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全词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预习任务: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出新词,不理解的查字典或结合课文解决。

3、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b‚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我来闯关: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然纸上()然一新()然若失()然开朗()然不顾()然不同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2)、梅花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改为反问句)(3)、桂花盛开的时候非常香。(改为夸张句)(4)、那长长的柳枝随风飘动着。(改为拟人句)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摘录文中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2、收集一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诗句,在班上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梅花的高尚品质,学习这种品质。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预习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描写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默读课文,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2、生默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体会游子之情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理解古诗的含义。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三、回顾整体,畅谈收获、(指课题)什么叫‚魂‛?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拓展,内化积累:自己选择一首思念亲人或家乡的古诗背诵下来。我来闯关:

1、黄金搭档:

()的梅花()的春天()的气节()的泪珠()的故乡()地坐下()地刮去()地摆开

2、择优录用。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画上‚_‛

(1)、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败 衰老 衰退)了许多。

(2)、由于每天对着电脑工作,我的视力大大(衰弱 脆弱 衰退)了。(3)、庭院里长满了草,呈现出一片(衰弱 衰退)的景象。(4)、她太(衰弱 脆弱 衰退)了,这点儿打击都经受不起。

3、梅有什么秉性?写一写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读读阅读链接《故乡》。

2、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具有的品格我们一起来积累描写爱国品格的好词好句吧!

7*桂花雨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生字、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习重难点: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知识链接:

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乔木,高达15米,树冠卵圆形。叶对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预习任务: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出新词,不理解的查字典或结合课文解决。

3、读课文,划出形容桂花树和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摇花乐‛的句子。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阅读提示并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分同桌轮读,评议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你喜欢哪几句话?请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讨论交流:

(1)、桂花给我带来了那些快乐?

(2)、交流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并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5、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来闯关: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不来台风,我们()可以收几大箩筐桂花。(2)、小时候,我()对什么花,()不懂得欣赏。(3)、桂花()开,母亲()开始担心了

(4)、()桂花总是被风雨吹落,香味()比摇下来的差不多。

2、模仿文中‚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写句子

听到,我总会想起,还有。学习收获:

2、每个人都喜欢鲜花,那描写鲜花的好词好句你知道多少呢?赶快下去收集一下。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篇:5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执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情态的描写,使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 相 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默写。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分析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片段二:

巧妙点拨,体会情感

师:刚才小组同学交流了关于诗句的理解,能谈一谈吗?

生:我想谈谈《秋思》这首诗。这首诗写了在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这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

生:我从“意万重”体会到的。

生: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师: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

生:不能的,那得写多长的信呀!何况,“匆匆”两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去。

师:想要说的太多,看来只好挑主要的说了。信写完,应该是主要的意思就表达完了,为什么捎信人要走时,又打开信了呢?

生:可能他写完了以后,记不清是不是把要说的都写了,所以又检查一遍。

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补写上。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信短情长,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

五、相关链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梅花魂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梅花年年开,“我”的记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关。

梅花与外祖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另外,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①梅花魂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②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诗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那思乡的心弦呢!他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泪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

③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2)对词语的理解。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形容花耐寒而艳丽。幽芳,形容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古玩: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不甚在意:不太在意。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大抵:大多;大都。

愈„„愈„„:表示程度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加深,相当于“越„„越„„”。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折节:屈服。

无所谓:谈不上,说不上。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眷恋:怀念,留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格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

2.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外祖父思恋祖国的感情”这个问题,深入读书,交流讨论。交流中,既要点拨学生注意到伯父的三次落泪、因为墨梅图发脾气、送“我”墨梅图和梅花图案的手绢等具体的事,也要引导学生留意容易忽视的地方。如,外祖父教“我”读诗,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再如,对外祖父动作的细节描写——“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动作中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仅仅是梅花,而且是祖国的象征,值得他用全身心去爱。“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临别送给亲人的礼物,外祖父选择了墨梅图,更可见梅花在他心中的分量,梅花上面有他无法割舍的情愫。

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好有关的段落。在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从具体语句中,就可以对怎样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3.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外祖父那么喜欢梅花图,为什么送给了“我”?为什么送给我绣梅花的手绢?„„解决疑问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过程。

4.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尤其要注意读好外祖父的话。外祖父的话语不多,一次是生气地训斥女儿;一次是跟不谙世事的外孙女赞梅花。读的时候要注意,训斥中表达的是对梅花图的疼惜,赞誉时坦露的是自己的心迹,只有用心感悟,才会读好这些句子。

5.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分外”的“分”读fân,“抹净”的“抹”读mā,“低头折节”的“折”读zhã。“幽”的笔顺是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甚”的最后一笔是竖折。“衰”字写的时候要与“哀”加以区别。

6.课文中引用的一些唐诗、宋词,有的表现了思乡之情,有的表现了浓重的愁绪。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大体理解即可,不必作过多讲解。如果学生有兴趣,可把原诗词抄录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故乡》可以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案例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是多大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当时她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我是从图中看出来的。

生:顶多五六岁。因为文中说她五岁时,弄脏了外祖父的画,这之后,才有妈妈对她说要回国的事。

生:我从“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也看出作者当时是个很小的孩子。

师:看来,关于外公的记忆,都是作者幼年时期的记忆了。一个孩子,虽然记住了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在作者幼小的心中,外祖父的言行使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你能从文中找到她的疑问吗?

生:她不懂,外祖父为什么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时,会落泪。

生:她不懂,为什么摆弄古玩外祖父不在意,弄脏外祖父的墨梅图他就大发脾气。

生:她不懂,为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国时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生:她不懂,为什么在她回国时外祖父把最珍惜的墨梅图送给她。生:她不懂,外祖父讲的话的真正意思。

生:她不懂,外祖父送她们母女时为什么好像一下子衰老了许多。生:她应该还不懂,外祖父的手绢上怎么也绣着梅花。„„

师:小小的单纯的不谙世事的孩子,怎么能读得懂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呢!岁月带走了这个漂泊异国的老人,也使当年的小女孩长大了,成熟了。回想起记忆中的这一幕幕往事,成年的她读懂了老人的心了吗?你透过作者深情的回忆,读懂老人的心了吗?

生:作者明白了老人的心,从课文的最后一段能看出来。师:请你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这不仅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师:终于懂了的时候,老人早已不在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师:终于读懂了,可是读懂的是怎样让人心痛的感情啊!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段。

师:那么,从当年这一件件读不懂的事情中,怎么就看到了老人眷恋祖国的心呢?请你细细读文体会,我们一会儿进行交流。

生:我注意到了外祖父读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作者在外地,九九重阳节时也不能回家,所以加倍思念自己的兄弟。而外祖父的情况跟王维差不多,他永远都回不了祖国,更见不到思念的亲人,这个诗句正好勾起了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所以就落泪了。“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样的诗句,有“归”有“愁”,每句诗同样也会让外祖父想到自己归不了故乡,所以满腔的乡愁使他禁不住就落泪了。

师:诗句里是不绝的乡思,无边的愁绪,读诗的人何尝不是这样!你体会得多深刻!

生:我从外祖父的另外两次哭中也看到了他眷恋祖国的心。当得知可以回祖国,而自己却不能回祖国时,他放声地哭了起来,并且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面前。看来,他是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这正说明他多么想和孩子们一起回到祖国去啊!当送孩子们上船时,他坚持送到船上,并且泪眼矇眬,一方面是舍不得孩子们走,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多想跟着走啊!

生:我从墨梅图这件事中感受到,祖父是怎样的思念祖国,热爱祖国。他的墨梅图,家人碰都碰不得,小孩子不小心弄脏了,不仅拉下脸来,还训斥孩子的妈妈。他轻轻地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不容有一点玷污。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外祖父认为梅花是祖国最有名的花,梅花跟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爱祖国呀!

师:关于为什么爱梅花,外祖父还有一段话,谁来读一读?(多媒体出示这段话)

生:读“这梅花,是我们„„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我们刚才说了,这段话是对不懂事的孩子说的,明知道孩子听不懂,却这样认认真真地说,难道仅仅是对孩子说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外祖父这段话说了几层意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说了三层意思,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生:我体会到,外祖父对作者这样说,是要她也成为有梅花精神的人。

生:我感觉到,外祖父这段话,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漂泊海外,却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本性,依然那么热爱祖国,其实,他就是一个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

师: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歌词,好吗?我想这也是外祖父的心声:

五、相关链接

1.星岛,即新加坡,又称狮城、星洲。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中送别》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北宋诗人秦观的词。全词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第四篇:5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备课人:吴小芬

本课教学总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能够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作者推敲用词的认真态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推敲诗句用词。教学准备:

了解诗人及与诗相关的情况。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

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的现代诗人——余光中。(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

1.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2.除背默外,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第一句:瓜洲→京口→钟山思乡

一水间

数重山

之情第二句:又绿 照我还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秋思》。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比较,体会作者思乡之情。3.积累其它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比较,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教学准备:

了解诗人及与诗相关的情况。搜集其它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词。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

3.自由读诗,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首诗的大概意思。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三、诵读提炼,体悟感情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

思乡浓

说不尽又开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对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比较,体会作者思乡之情。3.积累其它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4.阅读贾岛推敲词句的故事,感受故人斟酌词句的认真态度。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

比较上下两阕词,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教学准备:

了解诗人及与诗相关的情况。搜集其它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词。

一、初读古诗,了解诗人

1.你对纳兰性德有哪些了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清代词人,字容若,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康熙年间中进士,任乾清门侍卫,因此战争时也要出征。

2.把这首词读正确,读出词的韵味(指名读——全班读)(注意读准“聒”)ɡēnɡ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ɡuō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此无声。

二、品读词作,体会情感

1.《长相思》这首词和我们上学期所学的《忆江南》稍有不同,它由两部分组成,你能看出两部分分别是从哪到哪吗?怎么看出来的?

有的词只有一段,比如《忆江南》《竹枝词》。有的词有两段,就像我们所学的《长相思》,一般前一段称为“上阕”,后一段称为“下阕”。上下阕之间一般会空开两格作为标记。

2.比较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你有什么发现?(结构相同,意思相对)3.再读读整首词,上阕和下阕分别在说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上阕:

a.体会到路程的漫长,行军的艰难:“山一程,水一程”(行军的路上跋山涉水。)——朗读

b.体会到出征队伍的庞大:“夜深千帐灯”(真的是“一千个帐篷”?不是,为了说明扎营的帐篷很多很多,也说明军队人数众多。)——朗读

“身向榆关那畔行”:将士们向着山海关外行进。(出关,抵抗外敌)4.抓意象,山水风雪行。a.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b.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c.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d.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5.下阕:

a.作者“身体”行进在出征的路上,那么他的“心”呢?(思念着家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聒碎乡心梦不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被这风雪声吵扰了,怎么也无法入睡。帐外是怎样的天气?(一晚上北风呼啸,风雪交加,天寒地冻„„)

作者睡不着仅仅是因为这风雪声吗?(更因为思念着家乡,安静的氛围更显 出了风雪声的聒耳)为什么他想到了家乡? c.“故园无此声”:家乡是没有这样的声音的。——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而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是啊,身在行军途中,吃住简单,天寒地冻,孤单寂寞,作者怎能不思念 温暖、宁静、祥和的“故园”呢?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词的下阕。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对比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秋思》《长相思》这两首思乡诗词。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3.共读古诗

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诵读两首古诗

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四、比较异同:

自读词,说说《长相思》和前两首诗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蕴含思乡之情。*不同:表达体裁不同:诗——词 写法不同:《泊船瓜洲》写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

《长相思》融写景叙事为一体。

引发乡愁的事物不同:《泊船瓜洲》满目春色和月亮

《秋思》肃杀的秋风

《长相思》北方的风雪

五、分层作业设计:

1.背诵三首诗词,并进行默写。

2.搜集的有关思乡的诗或词,并背诵下来。

3.选择《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深入读,仔细想,试着改编成一篇短文,想象要尽可能丰富一些。作业练习

4.填字练习。

(1)说说诗句中用得特别好的字,并说说为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旺、浓、闹)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动、皱、拂)(2)填字练习: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风送爽()风细雨()风拂面()风呼呼()风刺骨()风习习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水——身已远

思乡浓 风雪——梦不成

第五篇: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秋思》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学生迅速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面向学生多数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学生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学生质疑解答

八、质疑解答

词句解析。(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九、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瓜州

京口

钟山

思乡

绿

何时

第二课时 《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㈢教师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六、作业检测

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七、学生质疑解答.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执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情态的描写,使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八、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秋思

说不尽

又开封

思乡浓

第三课时 《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长相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预习的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指名学生译诗意,当堂训练

指名学生背诵本首词。

七、学生质疑解答

词句解析。(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八、板书设计

长相思

水-

-身已远

思乡情

雪--

梦不成()

下载5、古诗词三首教案 张龙word格式文档
下载5、古诗词三首教案 张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设计1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

    5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牧童》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告诉孩子们的第一句话其实也是告诉我自己的: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多的老师,这么好的机会,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既是压力也......

    5古诗词三首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

    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课题1古诗词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3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

    古诗词三首_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概要 一、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

    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