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理想的风筝”飘飞于每个孩子的心间
让“理想的风筝”飘飞于每个孩子的心间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无锡市惠山区前洲中心小学 朱燕君
【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此设计把领悟刘老师的人生态度与精神风貌作为教学重点。
特级教师高林生说过:课文表达了什么和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因此,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课文表达了什么和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理解、把握语言文字的进程中,学习如何表情达意。因此,此教学设计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另一个重点。【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在本单元排在第二篇的位置,采用明显不同于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整篇文章结构严谨,以“风筝”为线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充满深情地回忆了曾经教过自己的、年过半百的残疾的刘老师,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他们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选取了三个特写镜头: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但这三个镜头又并不纯粹独立。“笑谈腿疾”这个镜头表现了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体会到这一点轻而易举,那么,这个镜头的训练点是什么呢?显然是学生听刘老师讲述传说之后,情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而刘老师的品质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中被升华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变化至关重要。“写板书”部分则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刘老师坚强外表下所承受的艰辛,感受一条拐杖代替一条腿的艰辛,感受刘老师的敬业与执着。“放风筝”镜头里的刘老师最有活力,也最幸福,那么,这部分的教学就应该抓住一切动态的景象,让刘老师动起来,文本动起来,学生的心自然也就动起来了。只有这样,才能使三个特写镜头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本文的作者苏叔阳是运用语言的大师,通读全文,处处可见精当的遣词造句,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个字值得品味,那个句值得揣摩,如果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就会显得零乱,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取舍显得尤为重要。我主要依据这几点来进行筛选引导学生品味分析:课后习题;表现人物品质与情感的细节。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本篇文章教学任务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抓住重点语句感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师?”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并非易事,经过反复玩味,我决定抓住文中这个句子:“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因为这是作者三十年后回忆刘老师时的心灵独白,是文章的眼睛,也揭示了“理想的风筝”的内涵。但如果让学生光就这个句子来谈谈自己对“理想的风筝”的理解,实在很困难,除了重复这句话,似乎并不能用其他的语言来阐述它。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我反复斟酌,觉得紧紧抓住三个特写镜头中的细节描写,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使孩子们能在读中感受刘老师乐观开朗、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的人生态度,感受刘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借助搜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在同学间互相讨论交流,老师精心点拨,学生再反复诵读作者回忆刘老师时的这段心灵独白,学生对这段心灵独白的理解便能水到渠成,也就能真正理解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了。【教学目标】
1、欣赏感悟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执着敬业的精神,感受人物对生活的热爱,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内涵。
3、抓住文末的省略号,发挥想象写完整,一方面回顾细节描写,另一方面学习诗意表达感情。
4、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抓住细节体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老师。【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悟刘老师的人生态度与精神风貌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涵义。【前置性作业】
1、熟读课文,哪些细节拨动你的心弦,写写批注。
2、上网查阅有关苏叔阳的资料,并用简洁的语言组织一下让自己最感动的内容。(100字左右)【教学过程】
一、紧扣“风筝”,质疑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剧作家苏叔阳的脚步,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复习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相机板书)
3、他在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后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大声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疑问?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探究内容:一是学生的质疑往往是多角度的,需要教师综合地处理,进行整合;二是学生的质疑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有些问题可能会略显得幼稚些,但往往指向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是解读课文的触点,所以,教学伊始让学生质疑,一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二是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
4、问题提得很好,有了疑问我们就要课文寻找答案。在课文描述的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是读者感悟人物的抓手,更是我们解决疑问的金钥匙。这节课我们就抓住这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去寻找答案。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语言,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文章主干。此处老师的表述就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渗透“语文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强大的“内容“惯性,极易将学生的阅读撞离形式的轨道。故此,语文意识需要老师不断提醒,不断召唤。】
二、品味细节,感悟“风筝”。
1、出示自读要求:在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中,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在组内交流一下课前所写的批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事实也证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教师则在一旁通过“点拨”,升华了学生的学习所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开阔,能力得以发展。】
2、反馈,可以根据学生发言随意调节。(预设一)笑谈腿疾
(1)关注“笑谈”(板书“笑”),与一般残疾人相比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幽默、坚强。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的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①注意这些加点的词,完成下面练习: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②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这段话吗?
(3)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独有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每一位学生的尊敬,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生齐读作者的心灵独白。(预设二)写板书
(1)紧扣“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相机引导朗读:转身对于健康的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于身患残疾的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有危险的事),可是,因此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激动的心跳里包含着什么?用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吧!引读“写板书”一段。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来读读这段文字?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孩子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厚积薄发,使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就像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样,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可以品评角色,体验真情,感受美好,读中促思,使一个个文字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入境入情,为理解下文奠定基础。】
(2)一天站立好几个小时,靠着一根圆木棍撑地,无数次的跳跃旋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们说支撑起刘老师的仅仅是这根圆木棍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刘老师的坚强;是他对工作的热爱等)(3)因此作者说——生齐读作者的心灵独白。(预设三)放风筝
抓住“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感受刘老师的心灵手巧;抓住“决不肯”感受刘老师的永不放弃、自强不息„„ 重点解读:
(1)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漾”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快乐,热爱生活、童心未泯等)
(2)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点拨加深感悟: ①纸燕带动线绳跑得好快,一个四肢健全的人要追上它尚且不易,可我们那年过半百又有腿疾的刘老师还是——(指名读:他笑着„„线端)
②在这奋力追赶当中,刘老师可能(指名说)——,(指名说)可能——,还可能(指名说)——。
③同学们不由得冲过去想伸出手去,他却喊着——(指名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④不用任何人的帮忙,刘老师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同学们,刘老师紧紧地抓住了线绳,同时也抓住了什么?面对这样的刘老师你想说什么?(围绕刘老师充满活力、自信、自强不息、永不放弃、积极向上等内涵来表达对刘老师的赞扬、敬佩之情)⑤指导感情朗读这段话。
(3)下面让我们再来回顾刘老师放风筝的细节。(引读)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那时候他也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
有时他会故意撒脱手,„„那时候,他一定觉得更加幸福而充实。(4)他为什么会觉得幸福而充实?
(5)的确,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他描写得如此细腻入微,是怎么做到的?(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
【文章“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这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品味,领略了课文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情”。同时,还让学生经历了从“情”到“文”的过程,感悟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还给学生一个本真、绚烂、充满着语文气息的课堂。】
三、倾吐心声,深化“风筝 ”
1、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2、多么韵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读,评价)
【很喜欢梅子涵的一段文字:“读对于写作的意义,是不经意间渐渐发生的。你读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语句、词汇,故事里的人物说的话,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会留在你的记忆里,就像一棵树,阳光会洒下,雨水会落到,有这些滋润,树就用不着想:我们的叶子怎么才能绿呢?花怎么盛开?不知不觉间,叶子翠绿了,新的叶子不断从树枝上窜出来了,花儿也盛开了„„这都是不经意的,渐渐的。你不用去想,它们会来.”就这样引领学生读着,写着,不经意间,精彩便来临了。此刻的学生,就是一棵成长中的树,把根深深地扎进阅读的土壤,实践的土壤,在生命的林子里,把枝叶伸展出去,向上、向上„„】
3、这思念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爱——
有一位老师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把课文改写成了一首诗歌——《理想的风筝》,与大家共享。(范读,指名读)理想的风筝 凭一根圆木棍,你行走于孩子的世界里,笑谈中,你把腿疾的痛苦忘却 留给世界的
永远是一个潇洒的笑容!课堂上
一次次竭力的旋转,你演绎了人生最美的舞蹈!那自由飞翔的风筝,是否放飞着你的理想? 你追逐的身影,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老师把这首诗送给大家,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像刘老师一样成为生活的强者。【以诗结文,师生共同循着作者的情路和文路,步入阅读教学的天堂,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学生被刘老师的人格力量感动着,收获的不仅是文和情,同样也收获着写的启迪。】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其实,作者苏叔阳就是生活的强者,谁来介绍一下他?(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
2、在他的《苏叔阳文集 总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出示并让学生自由读): 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提问:是什么使他如此顽强?自由说。
3、因此,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依然清晰地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所以作者说“他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
4、此时此刻,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深刻而含蓄,苏叔阳资料的拓展,无疑给了学生一根有效的拐棍,学生通过课内外资料的结合,轻松理解了课题,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心灵独白。】
五、仿写运用,表达“风筝”。
1、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解决了我们的疑问,走进了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其实,写作文,也只要抓住细节就能描写到位,我们即将小学毕业,回忆一位你最熟悉的老师,学习、模仿本文的细节描写,写写你和这位老师间的故事。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仅仅读懂文章表达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写法。纵观全文,三个特写镜头,或发表议论,或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的情愫。仿写训练的安排,便使学生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泼地向前流淌。】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信念 追求 抱负„„
谈腿疾 乐观 幽默 坚强
放风筝 童心未泯 自信 自强不息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永不言弃 写板书 敬业 执着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课堂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把三个特写镜头进行了理性推敲,虽然用一个大话题统领,但在交流中紧紧抓住细节尽量采用不同的方法,或在朗读中体会;或合理想象;或适当拓展,课内外结合,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细节描写——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一处感人肺腑的话语„„并在一咏三叹中涵咏真情,刘老师这个人物也不断地在学生心目中复活了、丰满了、立体了,作者的情感不断得以共鸣。同时,学生也习得了写作方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整堂课张弛有度,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行到此处,并不完美,因为对于学生来说:“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仅靠对细节描写的涵咏与体味是无法真正领悟的!而补充作者苏叔阳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他在自己文集总序中的一段话,却可以把作者的人生态度与刘老师的人生态度紧密地联系起来,此时再让学生谈对“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内涵时,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此刻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共生的“渠道”已经自然挖成了!当学生对“理想的风筝”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空洞的层面上,而是真正挖掘到其中内涵的时候,“理想的风筝”便真正飘飞于每个孩子的世界里了!
第二篇:让中国梦绽放于心间
让中国梦绽放于心间
生命因梦想而精彩,生命因梦想而完整,生命因梦想而充实。梦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助推器,推动我们始终向前,向前,前进的步伐将永不终止。
—题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它或真实,或虚幻。一切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梦中,我们渴望着我们所渴望的,追求着我们所追求的,我有中国梦,值得追逐的梦,它在我的心中萌芽、绽放。要想实现中国梦,首先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只有一个个小梦的存在,才能筑建中国梦。曾经,我的在电视中看到律师在法庭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辩论,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律师—多么高尚的职业啊,他们是如此的威风,让人心生向往。于是,渴望当律师的梦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种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发现当律师确实不是起初自己想的那样简单,成为律师的梦想渐渐被淡化,加之,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并没有很好的口才,而且自己是个很内向的人,不善和他人交流,谈吐能力也差,连站在讲台的勇气都没有,就算站上去也会说话吞吞吐吐,急的面红耳赤。于是,梦想就逐渐被自己所扼杀。之后,自己就再也没有其他的梦想了,生活变得平淡无奇,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过得浑浑噩噩,整日不知进取,荒废时光。没有了梦想,前路不再明晰,一切都是那样虚无缥缈,若有若无。然而,梦想是必须品,而非奢侈品,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因拼搏而精彩。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追求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历史的车轮倒转,回眸过去,无数的中国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有大有小,每个人都有理想追求。每个人的梦都是中国梦不可分割的部分。我有一个梦,它就在我心中绽放,它其实很简单,我将会为之不懈的奋斗,努力的实现。但是在追梦的过程中,并不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最会遇到波浪滔天的时候,总有荆棘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但请相信梦想终究有一天不再是梦,总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刻。
回眸过往,没有梦想的日子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梦想的羽翼曾被无情的折断,就这样坠入深谷。懵懂少年,年少无知,不知荒废多少时光,蹉跎多少岁月,现今才懂事,现在才努力,想要弥补曾经的过错。望为时不晚矣罢!
随着高考的结束,自己心中沉重的担子终于卸下,虽然成绩不如人意,但是面临更重要的就是选志愿的问题,我一度没有梦想,当父母与我商量选什么专业时,竟没有一点想法,心中总是不停地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终归没有答案。于是,父母就为我做了决定,选择了我最初喜欢的职业——律师。于是,就这样我迈入了大学的门坎,背上了属于自己的行李,怀揣一颗忐忑的心来到了大学校园,面对着陌生的一切,我迷茫过,无奈过,犹如一只断翅的小鸟乱碰乱撞,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家。然而,在后来的学习之中,我找到了动力,逐渐地发现自己并不是不适合做律师,只是没有一个机会和舞台来展示自己。生命因梦想而精彩,有梦才有动力。我想要当一名律师,我要大声的说出来,只要有梦想,没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前进的步伐,只要有梦想,成功的彼岸将紧靠你,只要有梦想,前路将会清晰明了,不会迷失方向。纵使,我迎来的不是成功,走的也不是平坦 的大道;纵使,崎岖的路上可能布遍荆棘;纵使,成功的路上无人为我喝彩,彩虹不会为我斜跨天际,我也要坚持我的梦想。“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是的,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历经沧桑信心不改。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正是如此,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因拼搏而精彩。
祖国有千千万万的梦想,每个梦想里都有我们的努力。我们拥有千千万万的憧憬,每个憧憬中装载着祖国的剪影。现实,是我们曾经满怀的梦想;梦想,是未来可以拥有的现实。梦想与现实的翻涌交错之中,中国我想和你一起梦想,一起腾飞。
我的梦在心中绽放,中国梦同样存在于我的心中。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梦想的追求;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对梦想的执着!我别无所长,惟有对期许的追求;我别无所倚,惟有对承诺的执著。
正因为有梦,世界才更加的美丽,正因为有梦,世界才变得更加的绚烂多彩。让我们在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并为之浇灌,总有一天梦想之花会傲然绽放!
第三篇:让每个孩子热爱数学
让每个孩子热爱数学
说起教育故事,一般都认为语文老师或班主任都滔滔不绝,其实,在数学老师的心中也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闪光的珍珠点缀着我们数学教师繁忙而充实的教学生活,使我们平凡的生涯充满了欣喜和感动。
首先,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乐在其中,努力改变八九十年代的教学方法方式。
第二、第一次接触数学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讲,学生全堂听,犹如开什么会议似的,十几年过后,幸运的赶上了生本这个时髦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法的学习,现在也在慢慢的摸索中和我班的孩子共同成长,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我就更加谨慎,不说大话,指望我的教法和培养方法能指引学生终生的学习,但愿我的点滴能够对孩子的发展有一点点的鞭策。在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尝试、反思、总结,较深的体会有:
1、放手让孩子创新,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的创新。我们确实比学生考虑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觉的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但是我们想的不一定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所以还是让他们回归最真实和最自然的思维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创新的东西。
2、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
这一点是新理念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这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起初,预习并不顺利,学生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把它完成,农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对于挑战性的任务甚感兴趣,比如,和别人比赛谁的方法好,谁学会的快,谁能自己解决较有难度的事情,谁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优胜者。正是基于这些易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的诱因,我在预习中多加入了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兴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动提高作业的质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我在讲一道几何难题时,在我说完证明过程后,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另外的解法。”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她,因为这位学生平时数学是弱项的.她大胆的走到黑板前说出了自己的证明思路。同学们也好像恍然大悟.我什么话也没说,冲她伸出了大拇指,并投去赞赏的眼神。
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看的出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就等着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们挖掘了。我们在日常教学或生活中,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拍拍肩膀的激励,握握手的鼓励都是评价,它像一缕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在我的教学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哪种评价,都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构建个体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特质看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成长!
3、小组合作既促进学习,又增进友谊。
小组合作应该是新理念教育课堂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会学生,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作呢?起先,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序有质的说好,反而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一个更不动脑筋贪玩的好机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种心急,给了我一段时间的打击,让我快对学生失去合作的信心。但是,也许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照亮了他们的心,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力量。于是,他们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学会了帮助别人,也可以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提高,相信给孩子些时间和空间,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采取有效的方法,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就让我们静等花开。
在小组合作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发现孩子们学会了谦虚,学会了尊重,学会了鼓励和团结。在组织活动男女生进行比赛时,我问女生表现好还是男生表现好,居然他们各不争抢,反说对方表现好,我想作为学生,这一点比学习的进步更难能可贵。
最后,了解学生的心。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教学上也应如此,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比如,成人接受知识的特点是先知后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概念去内化理解后支配我们的行动,而学生则是在行动、体验后才真正晓得、理解知识的内涵。那么面对一群教育的实体,我们应该顺应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特点,有效教学。
总的说来,自己懂得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太少,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是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
第四篇:校运会——让每个孩子乐在其中
校运会:应让每个孩子乐在其中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张仁勤 224200 镜头1:学校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正在举行,根据运动会的竞赛规程,每班的参赛名额只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所以运动员大多还是那些老面孔,各班级、各年级的体育尖子生。
镜头2:运动场内熙熙攘攘的少部分同学在竞赛,运动场外则是另外一种景象,有的同学在为运动员加油、助威,而有些同学则在高谈阔论、吃零食,一些渴望参加比赛,但又没被选上的同学只能乘老师不注意时,找个空地过过瘾。
这是我从学校运动会观察到的两个镜头,据我了解和调查,这种以“少数学生”表演,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做“观众”的学校运动会并不少见,这种比赛项目单一,目的不明确,单单是为了走过场的运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完成工作量而举行的。这显然是与《体育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截然相反。
在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的今天,我们难道不应为这种现象深深的反思吗?学校运动会究竟为谁开?在这个漫长的暑假,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体育专业书籍,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学校运动会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活动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校运会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衡量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尺寸。但这种片面、狭隘的运动会只能是为某种目的,带动一时的各自临阵磨刀,运动会一结束,运动会所出现的繁荣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与学校运动会的群众性、健身性、经常性是相对立的,绝大多数学生在运动会中的收益是很少的,就是那些经常参加的“老运动员”,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也不会有那种获胜后的喜悦。
根据调查、随机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现行的学校运动会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体育兴趣偏好影响、体育学习观念形成、体育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除了在文中已经提到的参赛人数少的现象外,在实际中还有其他几点:
1、趣味性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展现。
2、学校运动会比赛内容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机械单调、比赛形式、方法一成不变,个人项目多,集体项目少。出现“从小无参与机会,长大无参与意识,成长无参与能力”的状况。
3、学校运动会组织工作全部由教师完成,不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运动会组织方式单一,都是由老师一手完成,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缺乏学校特色,各级各类学校都相同。
5、学校现行的比赛内容与体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脱节。
6、比赛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脱节,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
7、运动会缺少集体性、趣味性、表演观赏性项目。
二、学校运动会竞赛项目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以往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推广下已为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所接受,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不再有系统接受体育教学的机会。而终身体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现行的学校运动会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谈不上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掌握参加运动会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只有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才能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掌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五个基本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二个基本要求。同样要求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中能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其应该在学校运动会上得到充分的体
现。
学校应该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在学校运动会上每一学生都要有体现自身能力的机会。
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也要求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小学生渴望在交往中得到他人的承认,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自信心,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鲜明,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性,单调的田径运动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从而制约他们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兴趣。只有对运动会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变革,开发新的运动会资源,把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项目引进到运动会上来,才能吸引广大少年儿童的参与,真正让学生享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这就要求运动会的组织者要为大多数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在运动会项目的设置上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需求。
三、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构思
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原有运动会“少数人干,多数人看”,比赛内容机械单调、比赛形式一成不变,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的现状,淡化竞技型的比赛模式,构建融群众性、竞争性、多样性、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学校运动会新模式,开展一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大众化竞赛项目。营造一个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的良好的运动环境。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理念和初衷是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贯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日常锻炼和普及为主,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全面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与作风,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学校运动会上,通过竞赛项目设置的变化、组织形式的改变吸引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学校运动会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社会适应)终身体育意识都得到发展,运动会项目要体现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大众性、娱乐性。作为体育运动的最基本特征,竞赛是体育运动最能吸引人之处。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竞赛、自我突破都能让每一个运动的参与者乐在其中。体育运动的群体性要求主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我们应不断探索,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努力做到融竞争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集健身、娱乐、教育与一体的运动会新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师生和谐”的原则。
1、提供机会展示才艺,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我们把学校运动会办成学生个个有参赛资格、人人愿参与的集文艺表演、才艺展示、体育竞赛、师生同乐、家长参与的“体育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由体育组、艺术组、少先队大队部、教务处和各班班主任通力协作筹备,给学生以充足的准备时间。
开幕式入场式由体育教师指挥调动,全体学生以班为单位入场接受检阅。班级方阵可在先进过程中由班干部统一指挥做一些简单的、能体现班风班貌的体操表演。如做行进间的徒手操、哑铃操、棍棒操、胶圈操、扭秧歌及其它轻器械操表演。然后组织校鼓号队、腰鼓队、大型团体操等依次进行汇报表演,以展示其风貌。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都以自己是小运动员的身份能受到老师们的检阅,而倍感高兴与自豪。
2、项目设置多样化,体现“健康第一”原则
在项目设置上减少以跑、跳、投等以纯身体素质判定名次的田径项目设置,增加一些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的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另外,设置的竞赛项目年年都有新花样,并注意具有儿童化、生活化、趣味性、参与性强的特点。例如,跳长绳、两人三足跑、转运实心球、套圈、保龄球、抬轿子、踩高跷、轮滑绕标、袋鼠跳、春种秋收、翻轮胎、棋类、球类等学生喜欢的项目。这些竞赛项目对身体素质条件要求不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能充分体现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赛前大家商量分工,强弱搭配。赛中互相勉励,互相帮助。特别是那些体弱者在同学们帮助下也能参与比赛,他们心理上的愉悦是以往运动会上无法得到的。此外,还专门为低年级设立了“家庭运动会”项目,组织部分家长和孩子一块参与有趣的竞赛活动,使体育进入家庭,让家长重视从小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
3、组织教师参与比赛,体现“师生和谐”原则
适当组织教师参加比赛,起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大会组织教师表演广播操、健身操、跳长绳、踢毽、投篮比赛、篮球赛、乒乓比赛、师生混合趣味接力赛等。每逢这些项目登场,场上气氛热闹非凡,为老师加油的呐喊助威场震天动地,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距离,为鼓励学生锻炼身体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4、比赛后有延伸,学习锻炼双丰收
赛中组织学生积极撰写通讯稿件,一方面为本班加油助威,另一方面又活跃了场上气氛。赛后各班语文教师结合运动员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要求学生造句、写日记、做作文,学生们都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每次运动会后的作文是一学期中写得最精彩的,而通过动笔、思考的写作过程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社会突飞猛进的世纪,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强。我们体育教师们应高瞻远瞩,立足本质,充分挖掘“新课标”精髓,把学校运动会办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学中强,使素质教育步入良性化发展轨道。让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和掌握一项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即使以后走出校门,也能够时常在工作之余进行锻炼,这对他们来说是终生受益的事情。设身处地为广大学生考虑,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运动的“快乐”!
第五篇:为了让快乐常驻孩子心间
为了让快乐常驻孩子心间
——记小学校长
“为了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文件精神,我校自即日起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每位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留守儿童之家’在我校按时、按质落户,为我校的留守儿童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快乐伴随着他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时隔两年,邱月明校长铿锵有力的话语仍清晰地在丁集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每个成员的耳边回响。
2010年,那个春花烂漫、播种希望的季节,为了进一步落实民生工程,造福一方百姓,在裕安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区教育局的精心策划下,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小学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可是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章可循,无模式可鉴,况且场地、资金都是问题。一连串的难题摆在了校长邱月明的案头。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采取观望、敷衍的态度?在最初的几天里,邱月明校长被两种想法煎熬着、折磨着。可是,一想到那些被孤独包围、迫切渴望得到快乐的留守孩子们,邱月明的心里就会涌起阵阵战栗:孩子们是多么需要一个充满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呀!
做!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好!让“留守儿童之家”切切实实地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决心已下,接下来就是如何按部就班地展开工作。学校首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邱月明同志亲任组长,以
加强对“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软硬件建设齐头并进。同时,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丁集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各项制度,至此,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学校这几年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周边乡镇的学生大量涌入我校就读,造成教学用房异常紧张。如何解决“留守儿童之家”使用场地,便成了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一切为了留守儿童”这一出发点,领导小组在多次讨论后,决定挤出六间教室作为“留守儿童之家”用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学习辅导室、体育活动室、美术活动室、音乐舞蹈室和综合活动室,还把综合楼里面积为112平方米的大教室改为图书阅览室。于是,留守儿童们有了自己的“家”。之后,学校又挤出并不宽裕的公用经费,为这些“家”作了精心布置:体育器材、美术用品、舞蹈训练和音乐器材„„让这些“家”变得充实起来。为了“家”的建设,邱月明同志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大到整体规划,小到制度牌的安装,他都身体力行。为了这个“家”,邱月明同志黑了,瘦了,憔悴了。可他毫无怨言,笑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啊,为了那些留守的孩子,什么样的苦都可以吃,什么样的累都可以受!“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虽然花去了
一、两万元,可大家都说,为了孩子们,这些钱花得值!
“家”是建好了,可不能让它们空闲着。如何用好这些“家”呢?邱月明的心里又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一个个方案浮现在他的脑海。
在邱月明同志的带领下,学校做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工作:建立留
守儿童档案;对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让孩子们随时与远在他乡的父母交流、沟通;组织学生开展“书香伴我成长”活动;举行师生联欢活动;为孩子们过生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系列的活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体会到了集体的关爱。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开朗起来,更多的孩子越来越热爱学习、生活了;孩子们也更加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了。看着孩子们在转变,邱月明同志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不就是当初想要得到的结果吗?
2010年5月,六安市教育局对我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到我校来观摩、取经;截止2011年秋,市、区教育局多次组织各中心校、中小学来我校召开现场会;学校也被裕安区教育局评为2010——2011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先进集体。面对成绩和荣誉,邱月明同志谦虚而恳切地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要坚持做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让已有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让我校的‘留守儿童之家’真真正正地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让快乐常驻孩子们的心间„„”
“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健康地成长„„”孩子们悦耳的歌声在校园的上空回荡。我们衷心祝愿孩子们健康、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