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考复习教案七--试题考点分析和专项题库

时间:2019-05-12 17:1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中考复习教案七--试题考点分析和专项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中考复习教案七--试题考点分析和专项题库》。

第一篇:2007中考复习教案七--试题考点分析和专项题库

2007九年级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

知识精讲

一、全面掌握文言字词 1.字音

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达到这一要求,读准字音是首要条件。文言文及古代诗歌中一些字的读音。例如,“厝”“腠”“黠”“琊”“蔌”“缶”“滁”“肴”“恂” “怡” “偕”等要重点掌握。

2.通假字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也是丰富文言语汇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假字的读音有两种情况:一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读“wú”。另一种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如(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具”和“惧”读音相同,都读jù。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的别的词性。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的语法功能,就是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如:“愿为市鞍马”中,“市”原是名词,意思是集市。由于它在动词谓语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买”,句子译做“愿意为此买鞍马”。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能作状语的。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是名词,用在动词“运”前作状语,译为现代汉语则是:“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4.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理解多义词,要了解其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作积累。文言文的词义是比较复杂的,遇到一个用现代汉语词义解释不通的文言词,一方面要区别古义、今义,还要看到这个词有几个意义,哪个词义在句中最恰当。在一个句里,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多义词中的哪个意义呢?这就要紧密地联系上下文,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分析,以找出正确的答案。答题时,要防止不认真地看原句,分析语意,而随便写上一个。5.古今义异同

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①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什么变化。例如:人、土、星等。②大多数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牺牲”的古义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而现在的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献出了生命”,如“无数革命先烈牺牲了他们的生命”。③还有一些词古今词义相差不大,要特别注意,防止用现代的词义去理解文盲文意义。例如。“妻子’。古时指“妻子儿女”,今单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困难境地”。

二、掌握特殊文言句式

常见的特殊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等。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用“是”“不是”表示判断,而古代汉语多用“者”“也”句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

古汉语表达简略,往往省掉某些句子成分,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的省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3.倒装句

文言文在表述过程中,常改变词序和句序,改变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的顺序。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状语后置等。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苛政猛于虎也(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动者,现代汉语多用“被”表被动,而古汉语多用“为„„所„„”。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三、翻译与背诵的方法

1.句段的翻译

一般提倡直译(古诗词除外),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准确的原则,就是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语意。二是通顺的原则,就是要通畅连贯。在翻译时要注意方法:第一,将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的双节音词。因为文言文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第二,要注意调整好语序,注意添上省略的部分,注意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和表述习惯的差异,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翻译。

2.文言文的背诵

第一是仔细读。对课文要通篇仔细地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对生字、生词和难句更要认真地读。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固。第二是理解,要在读的过程当中弄清文中实词、虚词和句子的意义。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揣摩体会、防止不理解而死记硬背,经验证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第三,要理清结构层次,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文章,必须注意文中的层次,段落和段落间的关系,要注意抓住一些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第四,翻译和复述,在背诵得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翻译,这样既可以更好地背诵课文,也利于理解课文内容。第五,经常复习,防止遗忘。背过的文章,如果长期不再背诵,就会遗忘。只有经常复习,才能巩固复习效果。因此要经常背诵已经背过的课文。这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使记忆牢固。第六,抄写和默写。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对课文,特别是重点词句,重点内容要进行背写练习。写可以使课文背诵得更快更准确。

试题解析

例1 阅读《公输》中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江苏省中考模拟试题)

于是见公输盘。于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成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 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宋莫能守,乃可攻也(攻打)B.以牒为械(用,介词)C.吾知所以距子矣(„„的原因)

D.子墨子之守圉有余(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找出选段中的通假字。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①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② 吾请无攻宋矣。

4.文段中哪个词表明公输已技穷?公输说:“吾知所以距子矣。”他的办法是什么?

5.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的是锋利巧妙的言辞? 解析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与虚词在具体语境中意思的掌握情况。应选C,“所以”应作“用什么方法”讲。第2题考查学生能否分辨通假字。答案:距通拒;国通御;诎通屈。第3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答案:①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了,我不说。② 我不再攻打宋国了。第4题是考查对话段内句子的理解及情节的把握情况。“诎”表明公输盘已技穷;办法是杀害墨子或“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第5题既考查学生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又考查组织语言的能力。不是。除此以外,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了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例2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北京市中考试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A.说明追击齐军的时机。B.记叙长勺之战的概况。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2.第一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A.忠于国君的思想。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3.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4.曹刿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解析 第1题是考查考生概括文言文语段内容的能力,该题答案应为B项,考生如果不能区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或对内容把握得不全面,就会误选。第2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该题应选D项。第3题是考查对第2段内容的概括,应该选A项。回答该题,要知道曹刿讲话的目的是回答这段第一句话中的“其故”,所以要用曹刿讲话的整体内容,概括这一段段意。否则,曲解了曹刿讲话的目的,就会误选。第4题的答案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答这个题目,选取原文往往多选,有的考生答“夫大国„„故逐之。”其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与答案的关系很紧密,但不是曹刿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曹刿认为不可随便追击齐国的原因,至于“故逐之”是结果,当然不应含在答案内。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天津市中考试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2.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分)

(1)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3.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4.D 5.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题)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文中加点词“开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为了不堵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应当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3.从这两段文字看,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有哪些告诫?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

4.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处罚)”的是_________的人,应该“赏(奖赏)”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原文填空)5.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参考答案:

1.扩大 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当(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2.开张圣听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 4.作奸犯科 为忠善 5.C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深圳市中考试题)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今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右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读下面各组句子,指出黑体词意思相同的两组:(①________②________)

A.为坛而盟/山盟海誓

B.死即举大名耳/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吴广为都尉/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从民欲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A;②C;

2.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或: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疆而死的人,本来占十分之六七。

3.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第二篇:2013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案

初中文言文 词类活用

(一)名词 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

4、会宾客大宴

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

8、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

9、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

《三峡》

14、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

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

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

22、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

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

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

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木兰诗》

28、处处志之

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桃花源记》

29、未果,寻病终

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桃花源记》 30、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

《唐雎不辱使

命》

3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唐雎不辱使命》

32、恵子相梁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恵

子相梁》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幅: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

《曹刿论战》

34、一鼓作气

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曹刿

论战》

35、肉食者谋之,又何加间焉

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

《曹刿论战》

36、驴不胜其怒,蹄之

蹄:名词用作动词,踢。

《黔之

驴》

3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童趣》

38、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

《马说》

39、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观刈麦》 4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1、行舟绿水前

行:名词用作动词,前行。《次北固山下》

42、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伤仲

永》

43、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核舟记》

44、造化钟神秀

钟: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望岳》

45、浑欲不胜簪

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春望》

46、听妇前致词

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石壕吏》

47、客此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湖心亭看

雪》

48、大雪三日

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湖心亭看雪》

49、任意东西

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与朱元思书》

50、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

东阳马生序》

5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太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岳阳楼

记》

52、歌以咏志

歌:名词用作动词,写诗歌。《观沧海》

(二)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

2、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则》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隆中对》

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

《隆

中对》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小

石潭记》

6、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邹忌讽齐王纳

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愚公移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黔之驴》

14、北饮大泽

北: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夸父逐日》

15、道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夸父逐日》

16、孔子东游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方。

《两小儿辩

日》

17、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狼》

18、复前行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桃花

源记》

19、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核舟记》 20、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三峡》

21、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名词作状语,像玉城一样。

雪岭:名词作状语,像

雪岭一样。《观潮》

22、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送

东阳马生序》

2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伤仲永》

24、夜篝火,狐鸣呼曰

篝:名词作状语,用篝罩。

《陈涉世家》

25、四面竹树环合 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小石潭记》

26、中军置酒饮归客

中军:名词作状语,在中军帐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名词作形容词:

1、宜乎众矣

众:名词作形容词,很多,多。《爱莲说》

2、其色墨

墨:名词作形容词,黑色。

《核舟记》

3、道阻且右

右: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蒹葭》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二)动词

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三峡》

2、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与

朱元思书》

3、宜枉驾顾之

驾:动词用作名词,指车、马。

《隆中

对》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动词用作名词,战马。

《木兰诗》

5、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论

语〉十则》

6、选贤与能

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大

道之行也》

7、照无眠

无眠:动词用作名词,无眠的人。

《水

调歌头》

8、入则无法家拂土

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动词用作名词,国外。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10、止增笑耳

笑: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狼》

(二)动词作副词:

寻病终

寻:动词作副词,不久。

《桃

花源记》

(三)动词作状语:

忽啼求之

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伤

仲永》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1、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威服。《陈

涉世家》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恼怒。《陈涉世

家》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形容词使动用

法,使……受苦。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疲劳。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

法,使……资财缺乏。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巩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邹忌讽

齐王纳谏》

6、乱花渐欲迷人眼

迷:动词使动用法,使……眼花缭乱 《钱塘湖

春行》

7、清风半夜鸣蝉

鸣:动词使动用法,使……鸣叫。《西江

月》

8、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爱莲

说》

9、望峰息心

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与

朱元思书》

10、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马说》

11、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透。《小石潭记》

12、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充。《唐

雎不辱使命》

13、因屏人曰

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退避。《隆

中对》

(二)意动用法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伤仲永》

2、父利其然也

利: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伤

仲永》

3、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伤

仲永》

4、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大道之

行也》

5、不独子其子

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大

道之行也》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醉翁亭

记》

7、先主器之

器: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

才能。《隆中对》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9、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轻

视,小看。

《唐雎不辱使命》

10、其家甚智其子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智子

疑邻》

11、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智

子疑邻》

12、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诧异。《桃

花源记》

初中文言文 词类活用

(四)形容词

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

《陈涉

世家》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2、此皆良实

良: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的人。

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实的人。《出师表》

3、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

《<

论语>十则》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知识。

4、众妙毕备

妙:形容词用作名词,妙处。

《口技》

5、二男新战死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近。

《石壕吏》

6、亲旧知其如此

旧: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五柳

先生传》

7、百废俱兴

废:形容词用作名词,废弃的事。

《岳

阳楼记》

8、落红不是无情物

红:形容词用作名词,花。

《己

亥杂诗》

9、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愚公移

山》

10、义不杀少而杀众 义: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众: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少人。《公输》

(二)形容词作动词

1、贤于材人远矣

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伤

仲永》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

《五柳

先生传》

3、如鸣珏环,心乐之

乐: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

《小

石潭记》

4、日光下澈

澈:形容词用作动词,透射。

《小石潭记》

5、吾义固不杀人

义:形容词用作动词,按道义(行事),坚

持道义。《公输》

6、公输盘之攻械尽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公输》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

8、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

《出

师表》

9、亲贤臣,远小人

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

远。

《出师表》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邹

忌讽齐王纳谏》

1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口技》

12、而日中时远也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离人远。《两小

儿辩日》

13、而日中时近也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离人近。《两小

儿辩日》

1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

热。

凉: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凉。《两小儿辩日》

1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

《陋

室铭》

16、惟言德馨

馨:形容词用作动词,香气远播,美名

远扬。

《陋室铭》

17、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尽。《桃

花源记》

18、明月别枝惊鹊

惊:形容词用作动词,惊动。

《西江月》

19、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

播。

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香。《爱莲说》

20、既而渐近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逼近。

《观潮》

21、互相轩邈

轩: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伸展。

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远处伸展。

《与朱元思

书》

22、风烟俱净

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

净。《与朱元思书》

23、亦不详其姓字

详:形容词用作动词,清楚的知道。《五

柳先生传》

24、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光,吃尽。《马

说》

25、低绮户

低:形容词用作动词,低照。

《水调歌头》

26、散入珠帘湿罗幕

湿:形容词用作动词,渗湿或沾湿。

《白雪歌送

武断官归京》

27、波色乍明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发出亮

光。《满井游记》

28、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怪。《陈涉世家》

29、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为……所苦。《陈

涉世家》

30、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树立威信。《陈

涉世家》

31、人恒过

过:形容词用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三)形容词作状语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

《小石潭记》

(四)形容词作副词

1、宾客意少舒

少:形容词作副词,稍微。

《口技》

2、良多趣味

良: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的。《三

峡》

第三篇: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七 教案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文言文专项复习七

教 案

复习目标:

1.复习《捕蛇者说》一课.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3.培养迁移能力.复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培养迁移能力.复习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加点的字词.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黑质而白章.

尽.死

以啮.人

得而腊.之

岁.赋其二

当.其租入 今我嗣.为之十二年 几死者数.矣 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 余将告于莅事者...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久已病.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

号呼而.转徙

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则弛然而.卧

时.而献焉

以尽吾齿.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2.辨析词义.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若有作奸犯.科 犯.寒暑 谨食.之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可以已.大风 则久已.病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 貌若.甚戚者 更若.役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余将告于.莅事者 积于.今六十岁矣 吾祖死于.是 苛政猛于.虎 岁赋.其二 复若赋. 以.啮人 得而腊之以.为饵 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君将哀而生之乎. 叫嚣乎.东西 黑志而.白章 得而.腊之以为饵 而.乡邻之生日蹙 号呼而.转徙 弛然而.卧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乡邻之生.日蹙 若毒.之乎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呼嘘毒.

疠 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3.划分停顿.永州之野产异蛇 太医以王命聚之

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几死者数矣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三、四、课堂迁移训练.再读课文并识记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词义.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

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1. 解释加点的词.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则人之食于虎也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2. 翻译.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3.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课后提升.阅读文段并回答问题.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

发:启封.恙:灾害.说:通“悦”,高兴.本:根本的,重要的.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不然 .苟无岁 .2.翻译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3.“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

,意义是,形容.4.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请举出一例,并写出他的主张.百度教案、应有尽有

第四篇:2015届高三高考政治专项复习教案《文化生活》考点分析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考点二 文化的形式

考点三 文化的社会作用

考点四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2010年新课标卷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科二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6分)答案要点:

(2)答案一: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教材原话)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教材表述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教材表述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等功能。(教材表述为: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意义: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教材原话)。发展文化产业,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

方法论的建议: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可以借鉴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原话)。

考点五 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2.(2011年新课标卷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出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发展,近年来,到美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答:①挖掘(继承、宣传)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

②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利用人们对妈祖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祖国统一);

③扩大(利用)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④赋予(创新、发展)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

考点一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考点二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3.(2013年新课标卷20).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三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4.(2012年课标卷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糟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

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12分)【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点一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考点二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考点三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考点四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考点五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考点六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考点二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考点三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点四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文化创新

6.(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一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10分)(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4分)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2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3)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3)答案示例: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答案围绕教育创新的主体,符合题目要求,每条2分,满分4分。)

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二 文化创新的意义

考点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考点四 创新与借鉴、融合考点五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六)灿烂的中华文化

7.(2013年新课标卷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8.(2012年课标卷2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三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考点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考点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考点三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考点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八)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一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考点二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考点三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考点一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考点二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考点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考点四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考点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

考点二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考点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9.(2010新课标卷19).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第五篇:2018中考数学考点分析

中考:考前冲刺最佳武器

原创:贝思特实验学校:祁海军

初中数学延伸课堂

2018年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多数学校应该都进入了学生自主复习阶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复习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几天复习什么?如何复习?是否需要“回归课本”?怎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想一定都离不开中考真题试卷这个大指挥棒!也是考前复习的“最佳武器”

2018中考数学考点分析

必考考点:

1.相反数、绝对值、倒数概念,数的大小比较 2.科学计数法

3.统计三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4.三角形三边关系 5.简单概率

6.混合运算(0指数、负指数、三角函数、算数平方根、绝对值等)7.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全等三角形性质+判定 8.利用树状图或列表求概率 9.统计图运用 10.三角函数运用

11.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证明+计算(长度、角度、阴影部分面积)

高频考点:

1.整式运算(整式加减乘除乘方+同底数幂乘除、幂的乘方、积的乘方)2.因式分解(一提二套三检查)3.反比例函数点的特征 4.平行线性质

5.数字变化规律(难点,常出现在选择和填空压轴)6.分式的化简与计算 7.解不等式组

8.一次函数的应用(15行程类,16经济类,17经济类)

易考考点:

1.点的对称 2.最简二次根式 3.无理数大小估算 4.代数式求值(整体思想)

5.解分式方程

6.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7.圆的内接四边形 8.圆锥扇形面积计算 9.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其实越是基础的简单题(送分题),越要严肃对待,因为考试从拼知识变成了拼习惯,这也是为什么仔细认真的学生中考容易高分的原因。所以中考最后关头,拼的不是谁会的多而是谁失误少!

当然,笔者始终认为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但当处理的题目达到一定的量后,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不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祝所有同学在2018年中考中均能“会的全对,做的全对,难题也能蒙的对”。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点关注哦!

如果无法扫描二维码,请动动您的手指,微信搜索:初中数学。个人微信号:*** 个人QQ号:417143860

QQ群:544539394

下载2007中考复习教案七--试题考点分析和专项题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中考复习教案七--试题考点分析和专项题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中考考点分析分析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中考考点分析:1、生物圈的组成、范围,明确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2、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生......

    中考记叙文考点分析

    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及备考策略 请先看一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8题。 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回顾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点。 2.了解议论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以议论文三要素为切入点,掌握议论......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

    中考专项-名词总复习教案

    中考英语总复习公开课教案 复习专题一 名词 授课教师:曹换梅 授课时间:2016-03-2 星期三 下午第2节 教学目标:复习名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名词的分类,名词的单复数,不可数名......

    中考语文病句专项复习教案(范文大全)

    2012年中考语文病句专项复习教案 义渡中学孙会芬 课标解读 2012年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4、海门的春天是一个美丽而迷人......

    中考考点复习课内文言文

    中考考点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课内文言文部分(一) 重点实词举例1、 典型的通假字是知也(知同智,聪明)(《〈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快)(《〈论语〉十则》) .日......

    中考古代诗文考点复习专题

    中考冲刺:古代诗文考点复习专题 5、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表现诗人和战士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千古名句是:6、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而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