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90号[中考复习教案]《课外现代文(记叙文)阅读》详案

时间:2019-05-12 17:2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73190号[中考复习教案]《课外现代文(记叙文)阅读》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73190号[中考复习教案]《课外现代文(记叙文)阅读》详案》。

第一篇:第73190号[中考复习教案]《课外现代文(记叙文)阅读》详案

《课外现代文(记叙文)阅读》详案

一、导入新课。

现代文阅读题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感觉无处下手,解答起来也不着边际。做现代文阅读题目固然需要良好的知识功底,但如果能遵照一定步骤,理清思路,也可化难为易,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水平。我们这一学期也做了六份课外阅读理解试卷,课前也要求大家总结自己在做课外阅读理解时所获得的一些方法和心得,请同学们站起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在你介绍自己的方法或心得时,可以举一些我们平时做的题目为例,这样更便于我们大家理解。

二、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方法与心得。

三、教师总结四大意识和六大步骤:

四大意识: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和要点意识。六大步骤: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四、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文章,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性作品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济南的冬天》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济南的冬天》的“温情”,《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分析例文《父亲的信》和《我的四季》(课前先做)

五、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六、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七、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八、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九、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分析例题《两条珍贵的白鱼》 作业:完成《流泪的故事》思考与练习

第二篇:中考现代文复习(一)记叙文

中考现代文复习

(一)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类:

①写人记叙文: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三.记叙文的要素。

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四.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 顺叙:(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

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② 倒叙:(结局→开端)

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 插叙:(中断叙述,插入片断)

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内容,突出中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美女蛇”,烘托出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主要内容。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①以人物为线索。(人线)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②以实物为线索。(物线)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物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③以事件为线索。(事线)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智取生辰纲》 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④以时间为线索。(时线)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地线)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⑥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情感线)

有的文章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春》盼春→绘春→赞春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六.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第三人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考试常见试题类型为:本文或某段运用了什么人称,有什么作用?

在具体文章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中“便于直抒胸臆”的特点,需联系文章所抒发的具体情感。七.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1、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性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例子: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朱自清《背影》)

(2)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胡适《我的母亲》)

2、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具体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描写是文学中最基本、最生动的东西,是文学作品最感染人的地方。但描写在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应用很少。描写分类:

按描写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直接进行描写的,就是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

使其鲜明突出。

按描写内容分: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

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

俗民风等的描写。)

按描写宏观、微观性分:↗细节描写(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

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的描写。

↘场面描写(初中阶段不作为考查内容)

(一)人物描写的作用:①体现人物性格、情感。②体现人物身份。

(二)自然环境作用:

①交代故事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已》(明确了故事的发生的时间、人物的活动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凉的心情。)②象征和暗示。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故乡》(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④ 烘托人物形象。

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斑羚飞渡》(烘托了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美)⑤ 为下文作铺垫。《竹林深处人家》开篇写竹林为后文写人家和“欢笑声”作铺垫。⑥ 深化作品主题。

备注:解答相关问题时,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三)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的朝代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更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情感。②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点明时间或时代背景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五)侧面描写作用:烘托的作用。(“烘托了„„”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3、抒情是指用来表现与抒发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情的表达方法。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1)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刘成章《安塞腰鼓》)(2)黑暗仁慈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抱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4、议论即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到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例子:

(1)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2)文间:过渡,点明所写事物的意义;(3)文末:揭示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5、说明就是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等,解说清楚;或者把人物的经历、特征等表述明白的方法。简言之,说明就是对事物、事理、人物作简明扼要的解说和阐释。(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例子: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八.修辞手法

常见题型为: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作用)? 表达效果(作用)答题的参考格式为:修辞的作用﹢对象特性(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效果:赋予﹢对象人的性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效果:突出了﹢对象﹢特性,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效果: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比:反衬突出,使事物性质、特征鲜明突出。效果:通过比较,鲜明地突出了﹢对象﹢特性

(6)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效果:强调突出了﹢对象﹢感情

(8)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效果: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9)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效果:加强语气,表意坚定(表达了„„态度或感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九.表现手法(1)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高尔基《海燕》(2)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鲁迅《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比较。(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洁。(4)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如《范进中举》中运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具有强烈的讽刺。(5)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8)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9)铺垫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10)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如周敦颐《爱莲说》

(1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蓄、巧妙。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第三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花张蒙中学

南彩辉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1)学会摘关键词(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身份叙述,写来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表达方式:

1、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4、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拟人:运用拟人,使……具有了人的特点(或灵性、情感等),生动形象,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3、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作用:运用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内容,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感情强烈)。

4、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意思相近的修辞方式。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

5、对比:将……和……对比,突出了……。

6、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

作用: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标题处,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中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7、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8、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或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或态度),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9、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表达具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0、反复:起强调作用。(……反复,强调了……)

(七)、描写的类型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其作用主要有: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背景;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的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注意不要堆砌其作用,应结合具体文章内容去分析。

3、描写的角度:

(1)、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八)、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与照应、过渡、象征、欲扬先抑、讽刺、联想和想象等。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 清新优美 简洁凝炼 准确严密 精辟深刻 通俗易懂 音韵和谐 节奏感强 亲切自然,口语化 热情奔放 幽默讽刺 冷峻辛辣

四、解题技巧或常用语

(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1、首先,联系主旨、作者意图思考。

2、其次,不能局限于语句本身,要上牵下连,从周围语言环境中找答案,或开篇点题,扣住题目,或巧妙过渡,承上启下,或前呼后应,铺垫照应,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3、对语句所涉及的对象,背景和相关情形有所了解。

(二)、开放性试题:

1、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要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2、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语言简明扼要。

(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感染力。

(四)、赏析语言角度:

1、修辞。(最常用的角度)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如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等)。

3、语言风格。

4、从遣词造句传神巧妙角度。

5、从蕴含哲理、给自己的启示角度。

6、从作者描写角度(听、视、味、嗅、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等)。

7、四字成语、引用古诗文、化用诗句(突出特点,增强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

8、从表现手法角度(如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

(五)、为文章拟标题:

根据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或用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作者情感作为题目

第四篇: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 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三、练习、检查

(一)学生当堂练习

(三)学生小结自己对此类题型解法与规律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馈、提高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2、了解中考考点及题型。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筛选文段有效信息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难点:

1、理解、把握与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

二、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抒情、描写,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 “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 3 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常见题型下:

1、字词积累题

2、关键性词语理解题

3、筛选文段有效信息题

4、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把握与感悟题

5、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类试题 当堂训练:

第五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按语:“结构分析法”和“标识识别法”是诊断病句疑难杂症的两道良方。】

一.发现介宾短语: 1.看句中是否缺主语。

例: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进步不小。B、从这件小事,告诉了人们一个大道理。

C、由于《古文观止》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看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G.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另外,以“根据”“关于”“对于”“对”开头的句子,也要引起注意)2.看句中是否缺谓语

例:参加春节联欢会的小品,目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3.看该介词是否缺宾语。

例:日前,布什迫于压力决定成立独立调查小组对关于伊拉克违禁武器的情报(事件)进行调查,妄图将调查的范围局限在情报部门。

4、发现了一个介宾短语,看句中是否还漏掉另一个介宾短语的介词。例A、我实在不忍心(与)同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友分手

B、在综合科技实力及科技人才方面,我国与(同)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就)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用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门研讨。

二、发现动词: 1.看是否缺宾语

例﹙1﹚.对待因下岗而构成生存危机的弱势群体,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不会也不可能置之不顾,但是如何解决这一人群的生存(问题)并非易事。例﹙2﹚.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条件)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2.看动宾搭配是否得当

例A.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B.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服用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

三、发现句中有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

1、看它们是否属于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2.看各项是否与前后成分搭配得当。

例、今年春节,这个市里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了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执勤岗位上。

3.看语序是否错位。

例、我们要善于处理,存储和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四、发现“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词语,看前后是否对应。

例:A、武器质量的好坏,也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B、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完全取决于日方能够正确处理台湾问题。C.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 下列例句是正确的:

A、发展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于美方能否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正确处理台湾问题,不支持台独势力。

B、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实质是,日方能否真正正确认识和对待那段侵略历史。

五、发现句中有否定词,看它们是否因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例:A、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转的呢? B、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怀疑深圳地铁开通已成为现实吗? C、杨振宁教授无时无刻不忘对爱妻翁帆的呵护。

D、从前线回来的人,提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不感动的。E、厂长一再强调,务必增强安全意识,防止不再发生事故。F、这些成果,无疑不是老王心血的结晶。

G.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不当。H.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提示:

① 在双重否定的情况下,否定词“不”“无”“没有”不能同“忘”“怀疑”等词搭配;

②“防止”“避免”“杜绝”“提防”等词不能同否定词“不”搭配; ③ 双重否定表肯定,一般不用三重否定;但“无时无刻不”不是三重否定,是“凝固格式“,意即“每时每刻都”之意;但它不能和“忘”搭配。

常见的双重否定形式:

①没有„„,不„„ ②无不 ③非„„不可 ④难道不„„吗 ⑤不会否认

六、发现句中有“对”“对于”“关于”: 1 看它们是否混用

例 A、关于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中消协将分别给予点评,及时曝光

B、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地铁起火事件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的报道。看是否主客颠倒。

例A、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尚属动稚的小朋友是陌生的。B、农民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七、发现代词,看是否指代不清。

例:A.欧阳俊逸推开房门,看见哥哥和他的女朋友正在促膝谈心。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八、发现数词和表约数的词语连用,看是否造成矛盾。

例.日本滋悬浮列车每公里成本达9亿元人民币以上,德国磁悬、浮列车超过4亿元,国内现有磁悬浮列车也在2亿元左右。

九、发现同义词,看用词是否重复

例A、他在密密的杂草丛生的灌木丛林中慌慌张张地奔跑着,衣服也被挂破了。

B、明年春天,世界级拳王来北京作商务性角逐,此举不仅能让观众大饱眼福,还将载入历史的史册。

十、发现结构混乱的句子,看是否属于杂揉。

例: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这次一些国家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依靠的是病禽的粪便传播难以有效控制。

十一、发现语气不畅的句子,看语序是否颠倒。

例: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志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十二、发现不合事理的句子,看是否违背逻辑。

例:A、美国宇航局六轮登陆车“勇气号”将欧洲“猎兔犬——2”后再次造访火星。

B、他深深热爱足球事业,伤病刚刚恢复,就立即回到绿茵场上,投入到备战世界杯预选赛的训练中。

十三、发现成语,看是否与语境相符

例:最近,我们在长江三峡拾得一枝珍贵的长江奇石,„„实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十四、发现复句,看各分句成分是否完整。例:A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鼓舞下,(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B该报指出,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传达)善意姿态、(明确)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

十五、发现关联词,看是否出现下列毛病: ①关联词不配套

例如,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

②关联词错位

A、澳大利亚人麦士几十年来在许许多多的厕所门上画了彩画,给人们增添了生活情趣。他去世后,郡众虽然怀念他,但是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B、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

C.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D.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

③关联词残缺

尽管南极气候那么恶劣,我国科考队员(还是)完成了科学考察任务。④关联词与语境不符

例: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晰,耐人寻味。

十六、发现因果复句,看是否出现下列毛病: ①“原因”“因为”同时重复出现,造成重复

例:日本专家认为禽流感在亚洲迅速蔓延的原因是:因为生鸡交易市场检疫力度不够;因为病毒可能通过候鸟传播;因为有些国家对养鸟场缺乏监测,没能及早掌握禽流感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

②有“因为”而无结果 例:这一幅因为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而受损)的壁画,已是轮廓模糊,色彩黯淡,抢救性的修复刻不容缓。

③因果关系混淆

例:由于世界性能源危机,全球能源消耗总量剧增,煤和石油遭到惊夺性开采,储量锐减。

④分句间并无因果关系

例:“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

十七、关于歧义句的几种形式: 1.多义词造成歧义

例A.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B.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2.断句不明确造成歧义

例:A.一位同学告诉我,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会背着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游戏。

B.这次外出比赛,我—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3.数量词限制或修饰不当造成歧义

例:A部分省市的领导元旦期间来我市检查消防工作。B 两个学校的领导来我班听课。

C 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4.施事者与受事者不明确,造成歧义。

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5.前提限制不当,造成歧义。

例.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6.漏掉虚词,造成歧义。

例如: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到)《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十八、其它句病种种:

①发现“是”,看主宾搭配是否恰当

例:A.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的责任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

B.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②发现“比”字,看用以比较的主宾部分是否对称

例: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今年夏季海水温度将比正常(年份季节)水温低,美国某些地区会因此干旱,大西洋的飓风会更活跃。

③发现“被”字,看用得是否恰当

例:就在“6•19”事件发生前,一个姓张的环卫工人同样遭到他人的无故毒打,结果竟被以赔偿五十元钱(的方式)而私下了事。

④发现“和”“或”,看是否混用

例:

1、我们强调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认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社会对人的尊重与关心。

2、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应该遵守《京都议定书》协定,减少和控制排放温室气体。

⑤发现“为了”看表达的目的是否准确

例:为了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这次警方事先作了详细调查,并对审讯战术作了周密布置。

病句大盘点

语病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主语有关,因此对主语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1.并列短语。在病句题中,并列短语的出现,几乎就意味着病句的出现。①名词性的并列短语,短语中有重复、交叉、从属现象。如:

A.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盲文字的规范意识。

②动词性的并列短语,并列短语中语序混乱。如:

A.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③短语中的几个并列成分因性质、词性等不同而不能并列。如:

A.传统画竹采用直幅,因为这样能较好地体现篁竹的挺拔、气势与高洁。B.绿化造林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解决控制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C.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D.双方应努力拓宽合作领域,两国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以及信息产业方面尤其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④句中有两组以上并列短语,彼此间不对应。如:

A.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圈象征着纯洁、坚韧和品质高贵,表达了人民对英雄们的永久怀念和敬仰。B.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⑤并列短语与所搭配的主语、宾语等中心词搭配不当。这种情况,在此类语病中占较大比重。如:

A.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这伙制造伪劣产品的人挑动,设置重重障碍,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

C.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B.济南市公交系统广泛开展向李素丽学习的活动,大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使服务质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C.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⑥该并列不并列。如:

A.二建公司职工小王,因工作缺乏责任心,致使正在承建中的一堵围墙倒塌,为了教育全体职工,公司领导决定给小王停发一年奖金的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2.句子过长

①语序混乱。多为定语:范围+数量+动性+形性+名性+中心词 A.在我国,一支庞大的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B.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②缺成分(既可能是多成分,有可能是搭配不当)。如:

A.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成了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地球同步定点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B.素有“岭南才子”之称的刘斯奋,以他的长篇小说《白门柳》摘取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C.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的写法)叫倒叙

D.教育部今天就山东荷泽地区部分学生因服用“碘片”出现的不良反应,向全国各地发出了紧急通知。

③句式杂糅(也就意味着多成分)。如:

A.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

3.分句间

①语意无关联。如:

A.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良好习惯,反对因循守旧、迷信盲从的不良学风。

B.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C.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他们既有强烈的求索精神,又有自觉的规范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②语序不当。分句不长,分句较多,且每个分句内无语病。如: A.这位山一样纯朴,水一样灵秀的姑娘,若有所思地看着缓缓的流水,久久地坐在溪旁。

B.不但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4.关联词语

①使用不当、不搭配。如:

A.尽管他学习怎样用功,成绩还是没上去。

B.因为我们没有解决好班委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因而我们的工作才无法真正开展起来。

C.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②关联词语残缺。如:

A.即使你讲得再好,我们(也)不听。

B.(即使)家大业大,也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③ 主语与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

A.必然性不仅和偶然性互相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B.不但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C.一些重点中学不但开设了多媒体教学实验课,而且有的普通中学也开始了这方面实验。

④ 递进关系复句,易出现语序颠倒的现象

A.不但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5.代词或指示代词指代不明。如: A.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B.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很不合理的。C.德国名将贝克尔1月20日在卡塔尔网球公开赛上大战瑞典名将埃德博格,从而使他失去了卫冕机会。

6.数字

①句中出现一个数字,其前后就可能有重复、矛盾的词语。如:

A.每天接待的顾客平均约在6000人次左右、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小时、至少50来人

②几个数字间关系不正确。注意“增加了”“增加到”“减少了”“减少到”如:

A.空调的年销量由1990年的2000台猛增加到6000台,增长了三倍。B.这个厂在四年里把纤维板的产量提高了20%以上,盈利四百万元,在前五年利润总和五十万元的基础上翻了八番。

C.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③减少、降低不能用倍数表示。如: A. 产品合格率却下降了一倍。

7.句首为名词短语或名词短语加介词短语,并用逗号与整个句子分开,容易造成多主语。如:

A.省妇联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女工部长报告了半年来省妇联的工作情况。B.车间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我们调动群众积极性,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C.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下,素质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8.介词结构误用,造成主语残缺。如:

A.经过大家几天来的教育,终于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决心加以 改正 B.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C.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E.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9.省略不当,造成语意不明。如

A.我们来到这举世闻名的博物馆,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B.前不久,成安县油棉厂一个职工在下夜班时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撞倒受伤,然后就逃之夭夭

C.《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家中。

D.他的演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对他取得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E.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10.句中有相反语素构成的词,可能有前后不一致的问题。注意,有对应关系的才有一致和不一致的问题,如果没有对应关系,也就不存在这类问题了。如:

A.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点合理,是衡量议论文好坏的重要标准。B.照片拍得好坏,诗歌写得有味无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水平的高低决定的。

C.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D.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的干部是否能做到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11. 是字句,主宾不搭配。如:

A.在世界教育史上,中国的文字和学校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国家。B.六月廿日,英模报告团来到新星集团,恰巧是这个集团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的大喜日子,双喜临门,人们喜气洋洋。

12.介词误用造成主客易位。主要是“对”“对于”“与”“为„„所”如: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因一句脏话引起的赔偿案,大家都为这一家人为老不尊,为幼不敬的行为所不齿。

13.歧义词。注意短句,且语法、语义都无问题,看是否有多音字多义词。如:

A.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B.张指导员把我们几个连的干部叫到了团部

C.教我们的李老师,每星期一要到教师进修学院去上课。

14.语义重复(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可能使句式杂糅)。如:为了„„目的、因为„„原因、可以堪、日夜朝夕、首先„„放在首位、过分的溢美、参赛者大多以青年教师为主、凯旋归来、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A.一场灾难性的厄运降临到他身上

B.由于思想水平不高以及文字表现力差的限制,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C.由于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15.否定多用。注意“防止”“ 禁”“ 禁止”“ 忌”“ 忘”“ 避免”等此语后是否有否定副词。如: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C.近几年来,王老师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各地练习题,积累了大量的习题资料。

16.句式整齐,语气和谐。如:

A.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对抵御这次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B.过去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抵,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17.重、又、再、复等词,需要有呼应的语境。如: A.我们房地产公司的口号是“重筑城市辉煌明天”。18.与事实、逻辑不符。如:

A.我每次向他借书,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严寒酷暑,跑进小书房寻找。

19.虚词误用。最常用的虚词,“在”“从”“把”“被”“对”“就”等。如:

A.某市委对政协的领导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20.语言习惯。如:

A.河南鹤壁市公安局山城分局,破获一起价值70余万元的特大盗车团伙案。B.今年全厂棉布平均入库一等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C.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21.绝对与相对。如:

A.蹩脚的理论家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不懂得哲学差不多不是研究出来,而是从生命深处涌现出来的。

22. 词语感情色彩与句子的感情色彩不协调。如:

A.熟悉王华的人都称他是年轻的“老”共产党员,大概是年轻气盛的缘故,他给人的总是在拼搏、在开拓。

句式杂糅

说简单点就是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情况:

1、两个谓语结构表意相同,大多数的杂糅句都属于这一类。例如: A: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由当归、贝母等配制而成的。

就是由“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当归、贝母等。”“这种药是由当归、贝母等配制而成的。”两句杂糅而成。

B:一本译著的出版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能与读者见面哪? 就是由“一本译著的出版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呀?”“一本译著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能与读者见面哪?”两句杂糅而成。

C:他的家乡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就是由“他的家乡是黑龙江青冈县。”“他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两句杂糅而成。

2、一句话中两个谓语结构表意不同,且不属于连动、兼语结构,系两个独立句子合在一个句子中造成的一种杂糅现象。例如:

A:美国的人权报告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捏造事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恶毒诬蔑与仇恨。

就是由“美国的人权报告颠倒是非,隐瞒捏造事实。”“美国的人权报告充满了对中国人民的恶毒诬蔑与仇恨。”两句杂糅而成。

下载第73190号[中考复习教案]《课外现代文(记叙文)阅读》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73190号[中考复习教案]《课外现代文(记叙文)阅读》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8讲:论据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8讲:论据 【考点概说】 论点必须用论据来证明。论据有点面之分,正反之分,事实和道理之分,它们之间的运用特点和意义是各不相同的,但都要为论点服务,都必须典型真......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8讲:描写手法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8讲:描写 【考点概说】 描写手法种类甚多,涉及范围很广,既可相对独立,亦可互相包容,还可同时交织,运用频率高,综合性强,它们直接作用于人事物景。有了这些认识,了解......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2-6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

    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

    授课班级:九年级3班 授课内容: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 (4课时) 一、中考记叙文考点分解: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

    中考语文 第17课题《现代文阅读(散文)》复习教案 苏教版

    课题:现代文阅读(散文) [复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6讲:说明文的语言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6讲:说明文的语言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中考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5篇

    目标: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 重点: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安排:一教时 教......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三)教案(大全五篇)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三) ——赏句段品语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理解与分析重点句段的作用,了解小说开头、结尾的妙处,情节安排的恰当及结构上的作用。 2、探究品读赏析重点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