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 练习四 教学设计
课题:练习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你知道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探索与发现
(三)(乘法分配律)之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通过基本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的条件和意义,并能熟练运用乘法定律、加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拓展应用题目的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提供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最后通过对思考题的讨论、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寻找数学规律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掌握了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定律、加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教学时尽量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创新解题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体验数学学习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意义,熟练运用乘法定律和加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二)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1、51页第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上面各题,做完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2、51页第3题:同桌两个比一比,看谁连得又对又快。
(三)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四)发展提高
1、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解决。比如说铺地板砖的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铺地板砖有哪些学问。看到第4题,你能先估计一下已经铺了多少块了吗?你是怎么估计的?
学生说说估算的策略。
再请同学们算一算,看看哪位同学估计得最准确。
2、如果一块地板砖12元,你能估计一下1800元钱够吗? 先估算再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五)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1、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当一个乘数不变的时候,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反过来,当一个乘数不变的时候,另一个乘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几倍。利用这个规律,你能直接写出最下面那些算式的得数吗?和同桌比比看,谁写得比较快!写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看谁写得对!。
3、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六)课堂总结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 人口普查 教学设计
人口普查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七册教材第6页至8页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法及比较大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体中接触到一些较大的数,教材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学习多位数读写法的必要性,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至于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因为学生已有前面的基础,在这里,教师不必过早提示,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如有问题再给予帮助。
二、学生分析:虽然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学生接触少,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学习读、写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习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3、在学习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多位数的写法,掌握多位数的比较大小;
2、掌握级的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写法,多位数的比较大小;
2、级的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数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整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体中接触到一些较大的数,请大家把你们搜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与同伴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到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必要性。)二:尝试学习,探索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师:老师也搜集到一些大数,出示数据: A、某公司年生产额达:6780000元。B、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C、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同学们会读这些数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信息的基础上,将注意力转移到探索新知上。)师: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学习:
①、请你结合数位顺序表试着独自将这些大数读出来。②、把你的读法读给同伴听。
③、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设计意图: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经历“非正式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到豁然开朗,明确“亿以内数的读法,只要按照个级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时给予补充与总结。
2、知识迁移:“亿以上的数”的读法。教师出示数据:
A、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B、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C、某市企业纳税额约 10990069000元。能读出这些数吗?
(因学生会读“亿以内的数”,所以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三、探索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结合数位顺序表你会写这些数吗? 出示数据:
A、香港约有六百七十八万。B、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C、火箭每分钟至少约飞行四十七万四千米。(2)交流你的写法
(3)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知识迁移:“亿以上数的写法”。(略)四: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五:练习P6的“试一试”、P7的“练一练”。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太子河区实验小学
王博民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47、48页。教材分析:
1.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7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2.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学情分析:
1.在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进行了前面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一些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探索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大屏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做个文字游戏。ppt出示:合为一句话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爸爸爱我。妈妈爱我。
学生:爸爸妈妈都爱我。(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和这个游戏有关呢!)
2.出示:135×98﹢135×2 我能快速算出得数是13500.你们想像老师一样快速计算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和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
二、独立尝试,自学新知
1、出示教材主题图:(大屏幕)
2、学生看图估算:工人师傅正在贴瓷砖,贴了两面墙,请你估计一下工人师傅一共需要贴多少块瓷砖呢?
3、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4、工人师傅到底贴了多少块呢?请你利用已找出的数学信息实际计算一下,看看你都有哪些好的方法。
5、学生独立思考,开始计算。
三、信息反馈,小组交流。
把你想到的好的方法在小组内说给其他组员听,大家交流一下意见。
四、归纳概括,优化新知。
1、指名汇报不同的算法,教师板书。按颜色计算
方法一:3×10+5×10(3+5)×10 =30×50
=8×10 =80(块)=80(块))按左右计算
4×8+6×8(4+6)×8 =32+48 =10×8 =80(块)=80 观察四个算式,哪两个算式联系紧密?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 3×10+5×10 =(3+5)×10 4×8+6×8 =(4+6)×8 活动二 合作探讨:
1.请你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2.再说一说: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1.(等号左边都是两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和加起来,右边都是两个数的和和一个数相乘。)
2.两边算式的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不同点是:运算顺序不同。
活动三 你能再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举几个例子。
活动四:组内探讨这几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师总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此时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活动五:我是创作家 用a,b,c 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想一想,认一认。
板书:(a+b)× c = a×c+b×c 观察;在乘法分配律里,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
想一想: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是否也适用于 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如: 15 ×(4-2)=15 × 4 - 15 × 2(2 + 4 + 8)× 5 =2 × 5 + 4 × 5 + 8 × 5
五、分层训练,巩固新知 试一试:
1、2、学生试算,教师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向运用,也可以逆向运用。
一、填一填(12+200)×3= ×3+ ×3 15×(40+2)= ×40+ ×2
二、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64×64+36×64=(64+36)×64()32×(3×7)=32×7+32×3()
三、1.学校要给28个人的合唱队买服装。
⑴下面是淘气、笑笑列的算式,和同伴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⑵请你算算买服装要花多少元。
2.妈妈给淘气订了一套可以自由组合的小柜子,每个小柜子18元,柜门上每张贴画2元,算一算,这套小柜子一共花了多少元?
3.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说给同学听一听?学生齐说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10+5×10 =(3+5)×4×8+6×8 =(4+6)×(a+b)× c = ac+bc
第四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第1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2.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活动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2.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3.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活动四:实践作业
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2课时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1.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3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教学具准备:学生学具和计数器。——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第4课时 森林面积
教学目标: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计数器。——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活动二: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活动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
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异同。
第3题,说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时,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数的范围。[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第5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活动一:整理与复习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13页练习一第1题,本题除了让学生会读写数据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渗透一些我国民族文化与国民经济的情况。所以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图片材料,这样既可以作为多位数读、写数的练习材料,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渗透一些教育。
第2题,学生在认识多位数时,应该知道每个数据在不同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虽然,教材仅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5所表示的意义”。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让他们说一说其他几个数中每个数字在数位上的意义。
第14页第3题,为提高每个学生课堂的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
活动可以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以交换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也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5题,在开展“组数游戏”前,可以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各人的数字除零的个数相同外,其他数字可以不同),然后请学生代表自己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看一看“一个0也不读”的数有什么特点?从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二单元 线与角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第1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具准备:3张长方形的纸,一把直尺
教学难点: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一:阅读。让学生通过读书,从现实中的铁轨、课本、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活动二:“认一认”a 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b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c 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活动三:“说一说”注意: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活动四:画一画,按要求完成。活动五:练一练a 第一题注意提醒学生有规律,按顺序的数:AB-BC-CD-DAb 第2、3题,学生自己先估计,再测量,找出估计错误的原因:视觉的影响。从而认识到,用测量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估计的正确性。[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nbs
第五篇: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画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画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画角的方法。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3、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在画角的过程中正确区分旋转方向。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说出它们的名称与共同点。
(锐角、直角、钝角;共同点: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怎样画出这些角呢?
二、知识探究
1、用直尺画角:
(1)让学生独立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2)小结: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用直尺画角,只能确定角的种类,不能确定角的大小。
2、用三角板画角。
(1)、说说三角板上有哪些度数的角。(2)、用三角板画60度
(3)、交流讨论:用一幅三角板中的一个,还能画出哪些不同的角。(15度、30度、45度、60度、75、90、105、120、135、150、165)(4)、小结:三角形画角,可以画出特殊度数的角。
3、用量角器画角。
(1)、引入问题:怎样画了个65度的角。a、学生尝试画角
b、讨论得出: 画角方法:(重点指导)
画顶点、画起边、画另一条边。
方法指导:顶点放中心;起边放零线;旋转方向数度数。
1、总结画角方法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5度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画一个130度的角,比较与65度的角有什么不同,画时应注意什么?(3)、量角器可以画出任意大小的角。
4、课堂小结: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来画角。
三、学以致用。
1、用指定的边画70度的角,说说你的体会。2、3、4、5、思维拓展
四、总结:
1、通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