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色酒》一课时教学设计
《乡色酒》教学设计
子 聿
设计理念:为学生教,教学生学。
教学目标:1。用联想法理解诗歌的内涵;2。体会诗歌强烈的思乡情结。教学重点:诗歌强烈的思乡情结 教学难点:结合诗歌如何产生联想 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流程:
一、走近文本:争取在短时间内背出诗歌
1、印发《乡色酒》原文
2、教师配乐朗诵诗歌
3、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4、学生背诵这首诗歌
二、走进文本:用联想法理解诗歌的内涵
1、先了解诗歌中的“你”和“我”
2、回答问题:诗歌第一段写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3、联想当时的情景: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连起来,说成一段话。
4、教师小结:用联想法理解诗歌内容的要点。
5、根据3,请学生联想诗歌第二段写到的情景。
6、把一二两段连起来,说成一段话
7、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呢?
8、诗歌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9、“圆”和“满”两个字写得好不好?
附板书: 昔日月望我,今日我望月——浓浓思乡情; 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对比写法
三、走出文本:巩固所学的这种理解诗歌的方法
1、看诗歌《在山的那边》的第一段文字,请用联想法说说诗歌写到的情景
2、理解诗歌《在山的那边》第一段文字的内涵
3、说出这段文字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四、总结和作业
1、总结
2、作业 :你能用联想法理解诗歌《在山的那边》第二段文字的内涵吗?
五、本课设计意图
《乡色酒》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诗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对宋词小令的发扬与创新,对称均匀,简约精纯。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乡色酒》是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的当代人的民族情思。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能景象迁移、情绪突变,其情由甜而苦,其思由醉而醒,其地由故园而他乡,油然而生浓浓的相思,无限的乡愁。
教学本课时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解叙事类诗歌的一种方法:联想法。对《乡色酒》一文的讲解仅仅起到示范的作用,而课外的延伸才是训练学生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七年级学生还很幼稚,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本课设计正是利用和发挥了学生的这一长处,引发他们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浓厚兴趣,教给学生方法,受益无穷,真正体现为学生教,教学生学的理念。
不知道本课设计妥当否?
附《乡色酒》原文
三十年前 /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 我正年少 / 你圆 / 人也圆
三十年后 /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 你是一杯乡色洒 /
你满 / 乡愁也满
第二篇:《火烧云》教学设计(一课时)
《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并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读中感悟等过程体会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感悟作者在写作上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逐步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体会火烧云的变化。难点:学习作者的写法,学会与文本对话。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作者和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火烧云的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片激趣,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火烧云。)谈话导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多美的火烧云啊!它让人入迷,让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到天空中遨游,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吧!(板书课题。)
2.火烧云如此美丽!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看看作家萧红是怎样把这些神奇的景象描绘出来的吧!
设计意图:开篇以多媒体课件中的火烧云美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2.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火烧云上来了。
/ 6
第二部分(3~7段):火烧云的变化和颜色。3.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火烧云的神奇景象。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品文赏“云”
1.通过刚才的分组读文,看看作者主要抓住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变化? 2.交流学习:
(1)课文第一部分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和天空的景象。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是夏季傍晚时候的火烧云。)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通过阅读,你找到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了吗?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霞光 映照万物)什么是火烧云?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交流。
指导朗读,读出惊奇、高兴之情,边读边感受霞光的美丽。(2)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课文的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请同学们思考: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品读情况。
交流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师相机板书:颜色 丰富多彩)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景象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斑斓、五光十色。)
师: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小组合作探究,想象体会。
/ 6
学生汇报:
A.比较句子,哪句写得好?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马是跪着的。
(第一句写得好,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文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教师相机板书:形状 变幻万千)
B.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想象一下,它们像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美丽的火烧云。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让学生练习说火烧云还有哪些变化,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再读课文,学习写法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都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现了火烧云的千变万化。
交流:
1.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表现火烧云美丽奇幻的特点,如霞光的“红”,颜色的“多”,变化的“快”,真实生动。
2.运用合理的想象。在描写云时,作者展开想象,把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写得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回文朗读领悟作者的习作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为小练笔作好铺垫。
五、深读课文,感悟主题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用自己的笔写下来。
/ 6
/ 6
板书设计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 6
/ 6
第三篇:《燕子》教学设计课时一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四、课前准备
1.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3.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2.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3.指导燕字的写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师小结:我们读课文,可以从题目想开去,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有些问题不用老师讲,你自己就能读懂。
设计意图:导入课文比较精当简练,在学生交流资料中,既帮助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语,又显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自学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进行小组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羽毛、翅膀、尾巴)
2.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部分呢?难道他观察不仔细吗?
3.小结: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去写。
4、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5.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
泼的基调)
6.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设计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想开去,体会写景物抓特点的写作方法,最后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化对燕子特点的认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四篇:《火烧云》教学设计(一课时)
《火烧云》教学详案(一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火烧云》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教学时应该把学生尽快带入到这种情境之中。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小天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好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好情景,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以“一石击水”之势,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边读边想象画面,在阅读中感受火烧云的奇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体会火烧云的变化。难点:学习作者的写法,学会与文本对话。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作者和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火烧云的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片激趣,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火烧云。)谈话导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多美的火烧云啊!它让人入迷,让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到天空中遨游,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吧!(板书课题。)
/ 4
2.火烧云如此美丽!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看看作家萧红是怎样把这些神奇的景象描绘出来的吧!
设计意图:开篇以多媒体课件中的火烧云美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2.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火烧云上来了。第二部分(3~7段):火烧云的变化和颜色。3.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火烧云的神奇景象。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品文赏“云”
1.通过刚才的分组读文,看看作者主要抓住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变化? 2.交流学习:
(1)课文第一部分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和天空的景象。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是夏季傍晚时候的火烧云。)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通过阅读,你找到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了吗?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霞光 映照万物)什么是火烧云?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交流。
指导朗读,读出惊奇、高兴之情,边读边感受霞光的美丽。(2)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课文的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请同学们思考: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品读情况。
交流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师相机板书:颜色 丰富多彩)
/ 4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景象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色彩斑斓、五光十色。)
师: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小组合作探究,想象体会。
学生汇报:
A.比较句子,哪句写得好?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马是跪着的。
(第一句写得好,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文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教师相机板书:形状 变幻万千)
B.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想象一下,它们像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美丽的火烧云。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让学生练习说火烧云还有哪些变化,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再读课文,学习写法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都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现了火烧云的千变万化。
交流:
1.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来表现火烧云美丽奇幻的特点,如霞光的“红”,颜色的“多”,变化的“快”,真实生动。
/ 4
2.运用合理的想象。在描写云时,作者展开想象,把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写得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回文朗读领悟作者的习作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为小练笔作好铺垫。
五、深读课文,感悟主题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用自己的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说出火烧云的美丽,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后要求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设计小练笔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课文中学习的写作方法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板书设计
/ 4
第五篇:赵州桥教学设计一课时
篇一: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石匠、雄伟、砌成、横跨、创
举、冲击、冲毁、坚固、而且、图案、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赵州桥的知识。了解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领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并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对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两句话的理解,恐怕难以全面、到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世界闻名的建筑?
学生自由汇报:(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比萨斜塔、英国的伦敦塔桥、巴黎圣母院、天坛、故宫??)谁能概括地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而闻名?
(年代久远;外形独特;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一篇关于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物“赵州桥”。
板书课题: 19.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全班齐读生字、词语。
3、检查学生读音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洨xiáo河,不要读作jiāo;砌qì成,不要读作qiè;
砌qì成,不要读作qiè;前爪zhǎo,不要读成zhuǎ;
吐水tǔ,不要读成tù; “ 智、史”,读准翘舌音。
四、再读课文。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带着问题:“为什么“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五、细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赵州桥的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六、精读课文,感悟和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壮观。
1、翻书74页,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这一段写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长、宽、雄伟、坚固设计上的特点)
3、小结:这一段都是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来写的。
4、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的句子?
5、学生读课文,画出写赵州桥雄伟的句子。相互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交流.)
(写桥长桥宽的句子: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a、指名读。
b、用自己的话说说写了什么?(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c、引导学生说出这一句是用具体的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设计特点的句子: a、指名读句子。
b、说说在设计上的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c、朗读
这样设计的好处。(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a、找出句子读一读。b、在黑板上画一画。
c、理解句子: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理解“创举”为什么说是创举?
(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6、朗读课文。
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7、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六、总结、。
1.总结:学习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板书设计:
19、赵州桥
雄伟桥长、桥宽
(好处坚固)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洞。(节省石料)篇二:赵州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三:赵州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参”、“横”、“跨”、“举”,认识“横跨”、“世界闻名”、“创举”、“雄伟”“石栏”、“回首遥望”、“遗产”等词语。
2.学会使用搜索工具、字典学习新的词语。了解并认识中国古代建筑。3.用既??又??说句子,并引起学生想去河北赵县去看赵州桥的想法。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我得向大家介绍介绍。这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大家一定知道是什么。生说,师(出示赵州桥的投影)?它的名字是??生说师(板书: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这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出示词语,要求读准字音。2.理解生字。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新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多读几遍。4.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词语让学生读。(指名、开火车、男女生)
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十分响亮,那么老师现在想知道关于这座桥的信息,你们能帮我找找它现在哪个省吗?生:河北!想不想看看在哪里? 生:想 投影(地图)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也有个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周桥的信息,你知道是那个自然段吗? 生:第一 师:那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再把你知道的信息告诉你的同学们。2.全班讨论交流。师指点。
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周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周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我们知道了这个桥在哪里。那么我现在又想知道这座桥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他世界闻名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说给我听吗?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⑴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周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使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⑵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⑶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既„„又„„】
⑷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⑴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⑵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⑶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⑷投影忠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⑸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六)小结
小结:学习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七)布置作业
1.找一找还有那些桥与赵州桥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