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有效提问的十八种方法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有效提问的十八种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幼儿教师在一线做教学工作,在每天的语言教学活动中都要向儿童进行提问,可是,用什么方法提问最科学、最有效?本文想围绕有效这一问题,谈以下粗浅的看法。
按照笔者所学到的有关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八种:
一、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次序法”进行有效提问。这种提问是根据文本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言教学活动一般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提问。
例如,中班教材《阳光》一文,根据文本中人物思想、事件发展的过程可以设计一下问题︰⑴听完故事后,你觉得佳佳是怎样一个孩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佳佳做的具体事例。⑵佳佳为什么要把阳光送给奶奶?⑶奶奶收到阳光了吗?为什么?⑷奶奶收到的是什么?⑸奶奶没收到佳佳的阳光,为什么还那么高兴?⑹阳光在我们这里是指什么?⑺你喜欢佳佳吗 ?喜欢她的什么?⑻我们应该向佳佳学习什么? ⑼为什么奶奶说“阳光就在我们的眼睛里”?⑽如果你有阳光愿意把它送给谁? 本次活动的提问,依据了故事的顺承关系,提出了高效的分析性问题、思考性问题、发散性思维问题,提高了幼儿的表述能力,培养了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价值取向。
二、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核心法”进行有效提问。“核心法”是为了突出文本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文本内容中心,明确学习重点,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加深理解。这种提问,一般先要提出导入性问题,通过一问一答,从而引出第二步____核心提问。
例如,老师在教成语故事《百发百中》时,抓住关键词语,巧布“疑问阵”,熟练地运用了“核心法”设计问题。梁老师问:“目瞪口呆”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用体态语言表演给老师和小朋友看。幼儿表演得活灵活现,童真童趣填满了整个教学空间。可见幼儿理解了“目瞪口呆”在文本中的含义。接着,梁老师问:潘党为什么要“目瞪口呆”?“箭箭”是什么意思?幼儿讲:“是每箭的意思”、“就是百发百中”。老师的提问循序渐进,直奔文本的核心问题,突出了重点。同时用体态语言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对比法”进行有效提问。“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排定的提问,旨在使幼儿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如,大班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文本时,采取了“分段欣赏”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如下对比性问题:“小朋友,想想并讲述你们是怎样热热闹闹过春节的?”“小朋友,你们刚才七嘴八舌地讲了自己过春节感人的幸福场面,老师还要你们再想想并复述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过圣诞夜的?”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法”,设计了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问题,深化了文本的主题,突破了文本的难点。使幼儿人人有话可讲,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四、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引导法”进行有效提问。知识在于积累。幼儿有了一定知识或经验基础,又有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师善于引导幼儿“温故知新”,联系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幼儿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加深对新知识、新经验的理解和积累。大班梁老师在教成语故事《盲人摸象》时,针对幼儿易犯的错误,设计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进行评析、讨论,借此生议。
例如,老师采用“涉陷诱导” 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四位盲人说的大象的样子对吗”?幼儿说:“不对”。老师又说:“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得对,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带着问题反复观察验证“四位盲人说的大象的样子对吗”?。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的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老师采用了“争辩法”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老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还迁移延伸到了看待我们身边事情和人也要看他的全部;看待小朋友要看到它的缺点,也要看到它的优点。整个活动组织的民主、和谐,体现了幼儿主体,老师主导的理念。
五、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想象法”进行有效提问。不局限文本内容,而是根据文本内容,让幼儿想象这样的提问,使幼儿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情,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例如,大班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童话故事时,抓住文本中“爸爸一定会打的”这一话题,设计了下列想象问题:“小女孩过去挨打过吗? 挨打时的悲痛样子?小女孩的爸爸打小女孩时的样子及话语是怎样的?通过“家里跟街上一样冷”这句话,想象一下小女孩的家是什么样子?大年夜小女孩离开家去卖火柴,心里是怎样想的 ?”这位教师抓住小女孩特定的社会条件、家庭条件下的心理活动,引导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使文本潜在的思想情感内容得到深入的开掘。
六、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点睛法”进行有效提问。就是根据文本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本内容的总括,或是文本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根据文本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
例如,大班语言教学所用的文本_____《秋天的色彩》的中心句就是“秋天的色彩多么美丽呀!”此中心句为读者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展示了作者的写作重点。根据中心句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⑴“秋天的色彩多么美丽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可以知道作者要告诉小朋友什么? ⑵为什么说“秋天的色彩多么美丽呀”?文本里写了几个地方的色彩 ?这几个地方的景物有什么特点?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学习,幼儿能够准确地把握文本不仅描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且色彩美。深刻体会、感悟文本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寻究法”进行有效提问。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设问,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大班童话故事诗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⑴渔夫的夫人老太婆最后什么也没要到,一无所获,为什么会是这样?﹙结果﹚⑵老太婆她要了几次?他先要什么?再要什么?接着要什么?最后要什么? ﹙经过﹚⑶老太婆为什么会唆使渔夫去要? ﹙原因﹚寻究式的提问,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故事教学中,可以尝试着运用,它是从故事的结果出发,设计问题,寻求事情的发展过程及事情的起因,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寻究启发式提问,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的思维发展起着非常总要的作用。
八、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破题法”进行有效提问。“破题法”就是根据文本的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他或是文本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文本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文本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或是贯穿全文本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以问促学,以问促教的目的。
(一)运用“破题法”对题目是描写主要对象的文本进行设问。例如,大班语言教学活动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文本,小女孩是描写的主要对象,可以根据题目设计以下问题:⑴从题目看故事里主要讲谁? ⑵小女孩是干什么的? ⑶她为什么要卖火柴? ⑷她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卖火柴? ⑸她是怎样卖火柴的? ⑹她是怎样一个小女孩? ⑺为什么她会是这样的命运? 教学中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也就达到了这篇文本的教学目的。
(二)运用“破题法”对题目是贯穿主线的文本进行设问。例如,大班语言教学活动童话故事《拔萝卜》这一文本,“拔萝卜”这条明线贯穿于整个事件的始终。所以,根据题目设计以下问题:⑴为什么要拔萝卜? ⑵有哪些人拔萝卜? ⑶怎样拔萝卜? ⑷萝卜拔出来了吗? ⑸通过拔萝卜的过程,你们体会和发现了什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清了文本的脉络,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懂得了作者渗透的思想感情及价值取向。
(三)运用“破题法”对题目是记叙主要内容的文本进行设问。例如,大班语言教学活动散文《秋天的色彩》这一文本,“色彩”是文本记叙的主要内容。根据“破题法”从题目可以这样设问:⑴色彩在这里指秋天的什么? ⑵秋天的色彩美吗? ⑶你发现秋天那个地方的色彩美? ⑷文本里描写了哪些地方的色彩? ⑸每一个地方都了哪些景物? 所描写的景物是什么颜色?⑹你喜欢这些色彩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顺利地解决这几个问题,也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就受到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大自然情感的陶冶。
(四)运用“破题法”对题目是表达文本中心思想的进行设问。例如,大班语言文学教学活动___散文《美丽的秋天》这一文本,“秋天”一词是描写的对象,而“美丽”一词则是用来赞美秋天的,是作者的立意,表达的是文本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据“破题法”,从题目可以这样设问:⑴散文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⑵你喜欢这个季节的景色吗?⑶请用一个好词夸夸你喜欢的秋天。⑷我们的散文题目使用什么词赞美秋天的?⑸文本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秋天美丽的景色的?⑹天空和地面各描写了那些景物?⑺欣赏了这些景物后,你想告诉大家什么?⑻齐诵文本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同样,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顺利地解决以上几个问题,就可让幼儿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感知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热爱秋天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那么,文本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九、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综合法”进行有效提问。即抓住重点词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幼儿透彻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使 “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例如,教学大班语言教学活动,成语故事《百发百中》这一文本时,应该抓住“箭箭”、“百步之外”、“目瞪口呆”和“箭箭都都设在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正中”等这些重点词句来设计问题。⑴你发现“箭箭”可以怎样讲?可以用一个词代替吗?⑵“百步之外”说明了什么? ⑶请小朋友用体态语表演“目瞪口呆”的样子。⑷为什么会“目瞪口呆”?⑸“箭箭都设在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正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⑹“正中”一词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⑺你能说说养由基是怎样一个人? 在引导幼儿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的过程中,幼儿能搞清“箭箭”、“百步之外”、“正中”、“目瞪口呆”之间的层层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
要透彻理解文本内容,深刻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必须“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学习方法。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这样,能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道多方面的锻炼,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十、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评论法”进行有效提问。教师先不表态,把幼儿各种方法并列公布,提问幼儿评价,从而启发幼儿思维,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教师在执教语言文学教学活动____散文欣赏《春雨的色彩》时,首先提问:“春雨是什么颜色?”,幼儿做出了以下多种回答:“春雨是黑色的、绿色的、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白色的、无色的、透明的、海蓝色、紫色、淡白色”等。接着教师说:“小朋友你们说谁说的对?” 然后,小朋友们展开了激烈争论,且通过争论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春雨是无色的。因为春雨落到水里就没色;落在衣服上颜色也不变;落在任何事物上,事物的颜色都不变。” 通过运用“评论法”进行提问,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使幼儿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
十一、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连环法”进行有效提问。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
例如,在教师执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可设计这样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回答。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老太婆提了几次要求? ⑶你觉得老太婆是怎样的人?老头子是怎样的人? ⑷金鱼为什么把一切变回原样子? 以上的相机提问和步步诱导,使幼儿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刻了解了文本的内容,使提问的效果大大提高。
十二、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消化法”进行有效提问。“消化法”适用于讲授新课。为了加深幼儿对文本的理解,在幼儿容易模糊处设问。
例如,老师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本时,设计了一下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到的大象是怎样的? 幼儿按照文本内容回答后,教师接着提问﹙模糊出提问﹚:你认为他们五位盲人谁说的对?为什么?幼儿通过辩论明确了 :“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而要看到事物的全部”的道理。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春雨有色吗?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通过在幼儿容易模糊处设计问题,帮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
十三、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发散法”进行有效提问。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春天是一本书》时,提问:“春天除了是一本会唱、会笑、彩色的书外,还可是什么样的书?”
幼儿1:“春天是一本音乐书。”因为天上的候鸟唧唧喳喳的从南方飞回来了,一路欢歌,唱绿了树木。小河的水哗哗地流向远方,一会又变成叮咚叮咚的乐章。汽笛声呜呜呜,悦耳动听。
幼儿2:“春天是一本美术书。”高山、田野的植物都发芽了,小草绿茵茵,树木麦苗挺直了腰,大地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
幼儿3:“春天是一本流动的书。”„„ 幼儿4: “春天是一本包蓝色的书。” „„ „„
老师小结说:春天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精彩绝伦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书。这样的提问,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发散了幼儿的思维,使每个幼儿有话可说,开口率高,收益面广,教学效果好。
十四、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争辩法”进行有效提问。“争辩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时,结合重点问题而展开模拟辩论的教学过程,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启发性、参与性、民主性等特征;开发幼儿学习潜能,以创造愉快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幼儿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思维,学习新的知识,积累新的语言经验,锻炼幼儿思辨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成语故事《盲人摸象》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认为五位盲人说的大象的样子都对,你们认为老师说得对吗?”幼儿听说后,异口同声地说:“不对”。老师立即提出新的问题询问幼儿:“那怎样的说法才是对的?”老是这样设问,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与教学重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供幼儿思考,引导、启发幼儿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幼儿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获得答案。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使幼儿置身于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意识强,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不仅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了文本内容,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互动式的平等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幼儿的主体地位,二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就同一个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幼儿也可以就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幼儿和幼儿之间,幼儿和老师之间均可自由讨论、辩论,双方都可以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教与学双方的各种观点、理由及其论据都能得到充分表述,使幼儿对争辩的问题,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
它是以问题为导入和纽带,侧重培养幼儿多项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教师鼓励幼儿敢于就同一问题用多项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并由幼儿结合问题归纳总结。由此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多项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探求新知,探求看待事物的哲理及方法。
十五、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重复法”进行有效提问。由于所问问题在教学内容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关键之命在。因此当一个幼儿已经做出正确回答后,教师仍要继续提问若干幼儿,通过重复回答,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这种提问的特点是用幼儿的重复回答来代替教师的强调。同时,由于教师对每位幼儿的回答暂不表示态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春雨的色彩》时,在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春雨的色彩后,教师提问:“四只小鸟谁说的对?你赞同谁说的?为什么?”有一位幼儿回答:“我赞成的是小白鸽说的话,‘春雨是无色的’。”这个答案是对的,教师当时并没有进行肯定,而是继续点名,让其他幼儿重复回答,反复几次后,使幼儿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深刻印象,在幼儿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同时也突出了文本的重点。
十六、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迁移法”进行有效提问。运用“迁移法”设计问题,就是让幼儿通过回答和完成教师设计的旧知识练习和操作活动,来向幼儿提出问题,启发幼儿对新知的探索和运用,从而能使幼儿尝试运用过去的知识、技能、方法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提问法。这种提问法成败的关键除了首先要和教学内容对路外,再就在于练习或操作活动的设计。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成语故事《盲人摸象》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⑴ 设计了“迁移句子训练”问题。如,对幼儿进行句子迁移训练提问:①“大象的鼻子像牛角,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尾巴像绳子”各是什么句? ②扩句练习﹙主要是进行形容词和数量词的练习﹚。“谁能给像字前面加一个形容词,像字的后面加一个数量词,让下边的句子更具体,更形象?”
大象的鼻子_______像____牛角。大象的身子_______像____墙。大象的耳朵_______像____扇子。大象的腿 _______像____柱子。大象的尾巴_______像____绳子。
⑵设计了“迁移表达”问题。迁移表达就是让幼儿运用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方法,进行一些语言训练,使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成语故事《盲人摸象》时,结合本班幼儿对某一个幼儿的偏见评价,设计了这样一个由A及B的迁移问题:“只看一个人的缺点对吗?”并把全班小朋友分成正、反方两个小组,让幼儿展开辩论。结论是:只看一个人的缺点是不对的。看待一个人,我们不仅要看它的优点,还要看它的缺点,要看他的全部。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部分特点,要全面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通过上面两个蕴涵迁移的练习问题后,教师很好的突破了重难点,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十七、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诱发法”进行有效提问。运用“诱发法”设计问题,目的在于通过一次试验,一次演示,一个问题,激起幼儿的求知欲。
例如,为了让幼儿认真、仔细阅读和聆听童话故事《拔萝卜》,教师提出了这样些问题:①看那个小朋友能记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事? ②看谁记得好词、好句多?这些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幼儿聆听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记忆力,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十八、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逆向法”进行有效提问。逆者反也,就是从反面把问题倒过来提出,让幼儿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以反推正。逆向的特点是以反推正,形成矛盾,它容易引起幼儿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应在幼儿容易忽略的地方设计逆向问题,以引起注意。
例如,教师在教学《春天的色彩》时,可以从正面设计这样的问题:“春雨是无色的”。而从反面倒转设计问题:“五只小鸟都说得对,春雨是五颜六色的。你们觉得老师说的对吗?”这样提问,给幼儿扩大了信息的反差,构成了矛盾情境,更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第二篇:浅谈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四步曲
浅谈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四步曲
摘要: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借助提问,可以沟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幼儿的联系。
关键词:语言、提问、情境性、开放性、互动性、评价
“发明千千问, 起点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同样一个问题,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面对的是一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教师的提问,犹如投入湖中的一颗小石子,由点及面,能激起层层涟漪。如何才能在语言教学中问得巧、问得妙呢?笔者认为可分四步曲:
步曲一: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孩子活力。(基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运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幼儿时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情境的创设分为很多种,有有形的、无形的、心理的、具体的等等,语言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活动的开始,它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1、环境的创设。真实的、或者游戏化的情境的创设,往往能带孩子进入一个验的世界。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对枯燥抽象的东西是难以理解的。如在上散文诗欣赏《蓝天上的幼儿园》时,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真实的游戏情境,把教师布置成一个蓝天上的幼儿园,挂上一些五颜六色的星星等,让孩子一下子进入到角色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小星星,和角色融为一体,在游戏中激起孩子的兴趣,这样,教师在提问时,问到:“小星星的老师是谁?”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是月亮阿姨。
2、音乐的融入。“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往往能带人进入一个或轻松、或欢 快、或优美的环境中。
如:在散文诗《蓝天上的幼儿园》活动开始之时,即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幼儿的情绪,顺势进入优美的散文,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星星》的音乐响起时,幼儿随着歌曲轻轻地唱起来,并配上优美的动作,此时,幼儿一下子进入了小星星的角色,被音乐同化了。散文中的小主人公是谁?幼儿异口同声就答出来了。
3、联想的体验。情境,除了有形的情境,还有无形的情境。环境的创设,音乐的融入,都属于有形的情境,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还会创设一些无形的问题情境,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提问,联想出一副副虚拟的场景,而这中虚拟的联想场景,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如:老师在上《一只碗》的看图讲述时,问到:“大狗熊看到自己碗一的蜂蜜被吃掉了,会怎么样?此时,很多孩子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一只笨笨的大狗熊,一副生气的样子„„此时此刻,孩子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大狗熊,联想——换位——联想的过程贯穿着。
步曲二:设计开放的问题,调动孩子想象。(增色)
教师的语言提问应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就如日本著名育儿家让内藤主张对于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艺术,也少不了设计能培养想像力的问题。教师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想象,开阔思路的重要保证。想像是在外界不定期的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应身幼儿提出这样的疑问“是不是这样子呀?“对不对”?等这种提问法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束缚了孩子的想像力。教师提问要留点空白给幼儿。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人一旦失去想像力,就是如同小鸟失去了翅膀一样。”所以在教学中适当保留语言空白,是解放幼儿的嘴巴激发幼儿头脑中的鲜活表象,让幼儿自由想象构思后,用话语尽情表达。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所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号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于故事原文,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童话《狮王拔牙》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你的朋友是谁?”“狮子波波没有好朋友,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长了蛀牙的波波心情怎么样?”等问题,将幼儿置身一定的角色地位,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类问题难度不大,重在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搜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回答,有利于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意识和自信心。对于孩子的回答,不论是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必立即作出明确的评价,而应积极引导幼儿各抒己见。通过多种引导策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进行开放性的提问就能帮助孩子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步曲三:形成有效的互动,拧成师幼合力。(高潮)
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师幼之间共同探索的“抛接球”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在活动中会碰到这样的幼儿,他们会反问你:“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有个问题”„„其实幼儿的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教师应放下架子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给他们展示疑问的空间,肯定和鼓励了他们的想法,无疑是给幼儿以信心,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抛接”得巧妙而有力。
对于在提问后,出现孩子共同认可的答案,这时,老师如何进一步引起幼儿的兴趣,如何让幼儿深层次的思考呢?这时需要教师的巧妙追问,旁敲侧击。往往一些适时、适地的追问,或是点拨,就可引发幼儿经验的拓展。
如:在一次教研活动《老鼠报恩》中,老师在快结束时完整地讲述了故事,有孩子就问到:“狮子有锋利的牙齿,为什么自己不咬断笼子逃出来呢?”上课的老师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孩子居然能这样思考问题。这位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个孩子的提问,接住了孩子抛来的球,此时她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答案:狮子的牙齿可能蛀掉了,自己咬不断了。如果此时能把这个球再次抛给全班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或许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更能激发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老师的追问也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在对幼儿提问,与幼儿谈话过程中,都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不怕幼儿失败,时而点拨、时而赞扬、时而装傻、时而沉默,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之间的经验扩大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步曲四:给予适当的评价,帮助孩子分辨是非。(点睛)
随着幼教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不断变化。在这种改革下,往往片面地要求幼儿答案越多越好,回答问题的幼儿也越多越好,但教师往往忽视或忽略了对幼儿回答问题的评析过程,如果教师没有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概括,这样就容易导致幼儿不善于回答问题,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就如在《蓝天上的幼儿园》时,老师问:“星星的老师是谁?”有的幼儿说是太阳。此时教师没有给孩子一个评判,就让孩子坐下了。因为在老师心里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月亮。对于孩子出现这样的偏离性回答,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的评析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幼儿分析提高的过程。通过评析过程,幼儿知道了对在什么地方,不足又在哪里,他们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在多次体验与反复后,幼儿在不断寻找问与答的平衡。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分析提高过程,同时也是能力提高过程。这时,如果教师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后再进行评价的话,幼儿就能有一个完美的回答,有水平的回答。
因此,教师应注意评析过程。因为幼儿期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某种肯定、鼓励,是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调动学习积极性。教无定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方式和内容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着,改进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关注孩子们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给予引导,顺应并努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来设计问题。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方式和内容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着,改进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关注孩子们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给予引导,顺应并努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的四种愉快情境教学法(上)
2、《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角色与扮演》
3、《幼儿教师活动设计》
第三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提问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问题提的好,好象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那怎样才能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的含义及类型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师提问可以分为:
1、描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提问“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比较性的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提问“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提问“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植物是水果?”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提问“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这种类型,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扩散思维能力。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认为这三种方法哪种最好?”等。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幼儿辨别事物的能力。
6、反诘提问。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呢?”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地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二、幼儿园活动中提问的现状
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西方有些教育理论家甚至认为是集体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孩子们希望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词上,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问题。
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幼儿园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
低认知层次问题引起的是初级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如:回忆已知的知识、很容易判断正误的答案。高认知层次的提问引起的是幼儿的高级思维过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幼儿需要超越感知所给予的信息或回忆性知识,通过比较、对照、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价等高级思维活动。例如:在《果实在哪里》的活动中,在出示各种果实实物后,我问:“你认识这些果实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那你还看到过哪些果实?它们长在什么地方呢?”等问题,让幼儿通过比较、应用和想象,获得了有关于果实生长在哪里的相关经验。因此,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教师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增加高认知层次问题的数量,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良好的提问技巧,应该包含各认知层次的问题。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并不等于否定低认知层次的问题的作用。事实上,在提出高认知层次的问题之前,往往需要通过一些低层次认知的问题扩充幼儿的知识广度,使幼儿具备解决认知程度复杂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比如:在故事教学中,给故事取名字,这是一个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它需要幼儿依据教师低认知层次问题的提示,回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内容,概括、创造、想象才能回答。
二、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地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例如:在《一条小缝》的活动中,当多媒体电脑上出现了一个孩子趴着看门缝时,我问:“他在干什么?”接着,我又问“猜猜他看到了什么?” 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这是引发多角度回答的提问。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散文,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有利于幼儿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我问幼儿:“如果你有一条小缝,你会在小缝里看到什么?”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看到蚂蚁在打架”,有的说:“看到蝴蝶在跳舞”等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提问。
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问:“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这是连锁性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有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
再例如:在《爸爸的大手》活动中,我问:“你喜欢爸爸的手吗?为什么?”孩子们都说:“喜欢。”可对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却有些无从回答,除了一些简单的形容词,诸如:大、漂亮,就别无其它。于是我改变提问方式:“爸爸的手都有哪些本领呢?”这个问题,从孩子们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他们都理解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幼儿思考,开拓幼儿思路,发展联想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并给予适宜的候答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幼儿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并保证给予幼儿应答的时间,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增强提问效果。例如:《好吃的胡萝卜》活动中,我问:“我们可以用胡萝卜做出哪些美味的食品呢?”幼儿为了答问而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找答案。当有幼儿答对时,如果教师立即予以肯定性表态,那么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努力。因此,教师适当延长候答时间,有利于幼儿思考和组织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尤其是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更是如此。
四、教师应注重发展应答技巧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应答和不回应。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我认为: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例如:教师问:“夏天有哪些使自己凉快的方法?”有幼儿答:“心静自然凉”,教师一愣后应答:“哦”后,即转问其他幼儿。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上课进程, 控制问题的答案。结果是在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而不是幼儿的观点,幼儿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样会贬低幼儿的价值,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课堂提问变成了教师控制课堂讨论的工具。如果教师此时及时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进一步提问:“什么叫心静自然凉”的话,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
2、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无完善的答案。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3、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并可用其作为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游戏分享活动中,扮演医生的幼儿给病人包扎伤口上夹板后,教师问:“你为什么给他上夹板?”幼儿回答:“这样可以让他的骨头长好?”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回家后要注意什么?”幼儿答:“别洗澡”,“为什么?”,答:“因为伤口不能进水,防止发炎”,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相信在下次医生游戏中,孩子们会把学到的经验,融入到游戏中,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
总之,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技能就能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2008年1月
第四篇:有效教学、有效提问
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可以说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关乎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幼儿园教师的提问存在数量多、质量低、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教师回应方式机械等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幼儿园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适宜性以及教师的回应方式。
教师的提问对于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提问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不合理的提问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关注并精心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质量。
一、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发现教师在提问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数量多,质量低。
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平时的听课观察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活动中提问次数非常高。高密度的提问严重干扰幼儿的有效学习。而且这些提问的质量低,往往是幼儿都懂的要问,幼儿不懂的教师不问;一看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的还问。例如,有位小班教师在语言活 动《我知道的动物》中是这样提问的: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儿:去过。教师:动物园好不好玩呀?幼儿:好玩。教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呀?幼儿1:长颈鹿。教师:还有吗?幼儿2:老虎。教师:还有什么?幼儿3:孔雀。教师:还有没有?幼儿4:猴子。教师:有一种动物鼻子很长,它是什么?幼儿5:是大象。教师迅速捕捉:对,就是大象。然后呈现挂图,接着问:请小朋友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头上有什么?身体上面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身体后面有什么?它喜欢吃什么?它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如此高的提问频率与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冗长累赘,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他们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另外,在活动中,教师习惯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幼儿无需任何思考,就可以机械地说“对”、“好”、“是”等来对付。这样的提问无法对幼儿的思维构成挑战,容易流于形式。
(二)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存在不公平。
在观察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被要求答问的机会最多,中等水平的幼儿次之,发展较缓慢的幼儿最少,即教师提问后喜欢请“能干”的幼儿回答,一个活动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一小半幼儿一次机会也没有。由此可见,教师普遍较多地关注发展较好的幼儿。
如在大班的谈话活动《我喜爱的运动》中,小朋友们讲到运动都很兴奋,老师提了一系列问题,小朋友回答得也很积极。但有些小朋友自始至终都没有举手,等到活动结束后,问他们为什么不举手,有个小朋友说:“不想说。”另外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喜欢叫某某某回答问题。”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我每次举手,老师都不会叫我。”由于答问机会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或宁愿游离在教学活动之外,成为“边缘人”。
(三)封闭式问题居多,开放式问题少。
封闭式问题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够给提问对象以更多的思维空间。在观察中看到的情况是,教师偏向于提封闭式问题,而较少提开放式问题。如:在中班语言诗歌创编活动《云彩和风儿》中,老师问:“为什么云会动?”一个幼儿说:“因为我在动”。教师说:“还有不同的回答吗?”有一个幼儿说:“因为这是动画。”教师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幼儿说:“我动,云也动。”很多幼儿开始加入讨论,究竟是风在动还是“我”在动。教师只好叫幼儿坐好,终于有个幼儿说:“是风吹动的。”教师欣喜地说:“我同意这个小朋友的说法,是风吹得云在动。”
既然幼儿对“云为什么动”这么感兴趣,为何不让幼儿探索下去呢?教师的回答是:“我也想这样做,但是如果原计划不能完成,活 3 动就不完善了,只好放弃。我的目标不是讨论云为什么会动,讨论时间太长的话就跑题了。”
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即使提问这么多,幼儿依旧是灌输的对象。他们的兴趣得不到发展,需要得不到尊重;他们的感受不被教师关照,观点也不被教师接纳。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都是在封闭的控制系统内进行的,塑造的是幼儿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
(四)教师给予的待答时间太短,不利于幼儿思考。
有的教师提问之后,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很短,回答问题的幼儿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答非所问。这不仅没有发挥提问激发思考的作用,而且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大班音乐活动《小老鼠爬楼梯》中,教师和小朋友戴着小老鼠的头饰来到已经创设好的环境。教师:“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什么呀?”幼儿:“楼梯。”教师:“对了。我们一起来走楼梯,好吗?”幼儿:“好。”音乐起,教师和小朋友一起爬楼梯。音乐停,教师和小朋友都停下来。教师问:“为什么现在楼梯不唱歌了呢?”间隔不到1秒,教师就请了几个小朋友回答问题,小朋友都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教师只好自答。
(五)幼儿回答问题的方式简单,教师的回应方式机械。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提问情况是,幼儿“齐答”和“个别回答”的频次较多,“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齐答”只适合于有惟一正确答案的简单问题,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 幼儿思维的肤浅化与表面化。“个别回答”则无法照顾每一个幼儿,一部分幼儿可能得不到关注。教师应当多使用“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但有的教师认为这两种方式比较浪费时间,而且不易管理,因此不愿意多使用,从中可见教师对提问的高控制倾向。再次,在教师的应答方式中,“简单肯定”、“表扬赞赏”、“习惯性重述”是教师应答的三种主要方式,“评价”“简单否定”和“自己代答”三种方式较少,“诱导追问”“鼓励质疑”则更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缺乏提问的技巧和策略,以及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不鼓励幼儿质疑的结果。
教师的回应方式单一,给予的肯定评价不仅简单,而且十分单调,不是“很好”“不错”,就是“真好”。这种大而空泛的评价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不可能引导幼儿拓展和加深讨论,致使师幼互动的质量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精心设计提问,努力提高提问的质量。
我觉得,要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所提问题的性质与作用
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所谓难易适度,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思维;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所谓启发性,即能引起幼儿认识中的矛盾,使问题处在幼儿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抓住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应考虑认知水平问题与非认知水平问题的结合。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一方面认知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认知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频繁地提低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而要多提一些高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发展其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二)提问的适时性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把握好最佳时机尤为重要,什么时候才是最佳发问时机呢?那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 6 能”的“愤悱”之时,也就是问在幼儿有疑之时。只有幼儿产生疑惑时,才会对教师的发问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就会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可见,最佳发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能够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有机不发或无机而发,都会给教学带来损失。
(三)如何提问
1.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地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2.突出重点,并给予适宜的回答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幼儿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并保证给予幼儿应答的时间,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增强提问效果。因此,教师适当延长回答时间,有利于幼儿思考和组织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尤其是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更是如此。
三、教师应注重发展幼儿应答技巧。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应答和不回应。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情况的评价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我认为:第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思考过程。第二,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没有完善的答案。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第三,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并可用其作为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从同伴的回答中获得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次,发问要由浅入深,注意整体性。提问者在内容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帮助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
再次,提问要灵活多变,注意多样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也是如此。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类型、数量、思维水平等应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提问可以从导入入手,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奇峰突起;可以相对集中,也可分散;可让幼儿自由回答、集体回答,也可让幼儿讨论作答。教师可以采取直问、曲问、反问、追问、评论、强化、延伸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与此同时,教师的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幼儿,不要只问“能干”的幼儿、忽略中等幼儿、冷落发展相对较慢的幼儿,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差异,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要考虑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问题。
(四)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并丰富教师的回应方式
教师“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幼儿的智慧。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在回应方式上,教师首先应加强有指导地评价。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程度相等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这是教师对幼儿园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驶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应该是简单的评价,而应是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如肯定正确的观点,并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或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其次,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惟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再次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此外,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如“你认为如何?”“你可以告诉我吗”“必要时可以将提问延伸一次,以引入“缓冲区”,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如何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一点鼓励和期待,幼儿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提问还要从实际出发,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如何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还有待我们大家继续研究、探索。为了孩子,为了他们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努力!
新密市威方幼儿园 发言人:张丽敏 2009年11月
第五篇:幼儿园教研活动 有效教学之提问设计
2013学第一学期
有效教学之提问设计
为什么同样一次幼儿园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完全相同,我上和她上的效果会不一样呢?
为什么我的备课设想和实际上课存在这么大的差距?
提问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流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之间互动的效果。
听课时,常会听到有老师这样问孩子:“小朋友,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呢?”、“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或者是出示一种水果问:“看,这是什么水果?”等等。
这些封闭性的问题会导致孩子迷惑,是一种假问题,只需孩子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通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进行再认识,就可以知道问题的答案,起不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无法找到回答的重点。
一、引起不良效果的提问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
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幼儿园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
教师在备课或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
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
幼儿园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幼儿园教学无法进行。偏离幼儿园活动中心。
规程上指出:“提问是完成幼儿园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幼儿园活动兴趣、启发想象思维、引导操作实践,促使他们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幼儿园教学效果。
2013学第一学期
一堂成功的课背后,往往蕴涵着老师的一个个巧妙、精辟、自然的提问,只有从提问中寻找到问题,让每个提问都恰到好处,那么幼儿园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幼儿园教学。反之不合理的提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抑制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中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将合理有效的提问贯穿幼儿园教学之中。
二、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1.设计的问题的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要求孩子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要激发孩子在自主的思维幼儿园活动中盟发创新思维。
例如:在“小球跳跳跳”的幼儿园活动中,当老师提问:“老师手里的球会跳舞吗?”孩子的回答都是很单一的,只有“会”或“不会”两种。有的孩子有自己的理由,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路;有的孩子盲目跟“风”,没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根据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建议可以这样提问:“小朋友,你能让老师手里的球跳舞吗?”这就就能使孩子打开思路,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说只要把小球往上一扔,有的说把小球一转---,可见,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更能将探究幼儿园活动引向深入。
2.设计的问题为目标服务。
提问不能偏离中心,要紧紧围绕目标提问,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否则会导致孩子找不到重点,思维离开幼儿园活动。
如《动物的影子》的目标:
1.根据动物的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一些动物的明显特征和生活习性。
2.有观察、比较和发现的兴趣,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幼儿园活动中,我紧紧抓住“观察与比较”,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小兔?” “你从哪里看出来是蜗牛?蜗牛的身上有什么?”以及“谁是小鸭谁是小鸡,帮我分分清。”等,引导孩子观察和比较小动物的明显特征,重点突出。
2013学第一学期
3.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教师的提问是面对所有孩子的,但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个性不同,所以有些问题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简单,而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可能过于复杂。
在小班数学“排排队”中,我提问:“图上有谁呀?”有的孩子会回答:“有3只小动物”、有的会说:“有1只大象、1只小牛、1只小老虎”等等,这类问题看似很简单,却是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的提问。这些孩子平时很少举手,也不会主动投入到幼儿园活动中,但当他们回答起这些问题并得到大家的肯定时,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对自己也更有信心了,在下个提问时,才能大胆的积极举手。那么老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心中有数,知道什么样的提问请什么能力水平的幼儿回答,从而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4.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在幼儿园活动中,问题要有层次性,要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丰富知识,使整个幼儿园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又体现发展性原则。
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
又如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5.设计的问题不要太长太多。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问题不能过长过多,这样孩子既记不住,更不知道该回答什么问题。
例如,小班“可爱的小手”这一幼儿园活动,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2013学第一学期
们的小手本领大吗?大在哪里?小手都有哪些本领?”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手宝宝的本领不大,有的说大的„„。孩子的回答正说明教师的提问不够明确,过于繁琐。
其实,在课前我们老师可以这样来预设问题:“手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穿衣吃饭,手宝宝还有什么本领?”这样,孩子探究的方向才能被正确引导,回答也更加准确。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摸索,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充分发挥提问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功能,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学精彩分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