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提问为载体,实现语言课堂的有效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出发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发问贯串整个课堂,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发问能力,所问题目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发问有效性不高的题目,是制约语言活动效果及幼儿思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发问,不但能激起幼儿语言活动的爱好,帮助幼儿把握活动内容,还能开辟幼儿的思惟,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因此,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有效发问,让语言教学的课堂,更加地生动活跃。
关键词:
发问 语言 教学 课堂 有效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出发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发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练习思惟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进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经常使用的一种相互交换的教学技能。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发问有效性不高的题目,是制约语言活动效果及幼儿思惟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发问,不但能激起幼儿语言活动的爱好,帮助幼儿把握活动内容,还能开辟幼儿的思惟,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因此,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有效发问,让语言教学的课堂,更加地生动活跃。
一、以按部就班的发问为载体,确保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发问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发问都无助于幼儿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对题目的反馈和回应能力的高低,可以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惟特点,教师在发问时要遵守按部就班的原则,要留意由浅进深,从具体到抽象。分散教学的难点减少思惟障碍,保持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在听故事后,老师直接发问你有甚么感受?你学会了甚么?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语言概括能力比较差,这样的直接性发问会让幼儿感到有压力,就会出现恐惧回答的情形。假如老师能按按部就班的原则进行发问故事里有谁?发生了甚么事?最后怎样样?故事里的动物是怎样样的?学习故事后你的感受是甚么?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进的问和答,使幼儿进进顺畅的思惟轨道,给幼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遭到深入的教育。又如:在展开小班主题活动故事啊,故事时,我们带孩子进进了一个故事的王国,假如是中、大班的孩子,我们肯定会组织幼儿进行讲故事比赛,看看谁的故事既好听又新鲜。可是,小班幼儿的故事积累和语言表达水平都有限,还没法让他们各抒己见,因而,我们展开了故事周活动,请来孩子的爸爸妈妈为大家讲故事,孩子们天天都可以听到很多不同而有趣的故事。当他们沉醉在故事王国里时,我又以《三只小猪》这样一个传统又经典的故事为背景设计了一节语言活动。通过观看教师扮演的三只小猪介绍自己搭建的屋子及大灰狼出现后三种不同的情况,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并讨论: [!--empirenews.page--]
1、猪大哥、猪二哥和猪小弟,它们建的屋子是甚么样的?
2、为何猪大哥和猪二哥都跑到猪小弟的家里?他们自己的屋子怎样了?
3、哎呀,大灰狼追到猪小弟家里了,那可怎样办呢?小朋友,你们觉得猪小弟的屋子会不会被吹倒?
4、假如请你造一座牢固的屋子,你会怎样造屋子呢?
以上的发问设计,我都是围绕三只小猪搭建的不同屋子展开的,孩子们可以边看表演边用想象的翅膀与我进行对话。
二、以多元开放式发问为载体,激起幼儿的创新思惟
开放式的发问,没有现成答案,答案是多样的,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是没有框架的,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惟的空间,可让幼儿自由发挥的;而封闭式的发问,答案是唯一的,是有限制的,是在发问时给幼儿一个框架,让幼儿只能在框架里选择回答的。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式的发问比封闭式的发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开放式的发问,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索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定、推理,以进步幼儿的思惟发展水平,增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如语言讲述活动《开小船》中,让幼儿想一想说说:小动物们把香蕉船、莲藕船、茄子船都吃了,它们怎样回家了?开放性的题目,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题目,发展其分散思惟的能力。另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发问:你喜欢,为何?等判定分析性题目;假如,你会用甚么办法?等假定性题目和创造性题目等等,引发幼儿把握概念,进行判定、想象和推理,以增进幼儿思惟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又如《好朋友》教学中,教师发问:茶壶的朋友是谁?你的朋友是谁?将幼儿置身一定的角色地位,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叫。这类题目难度不大,重在提供表述的机会,让幼儿搜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回答,有益于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惟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取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发问应有启发性,启发幼儿联想,引发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应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在《机器兵》教学中,我们针对三个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猜。第一猜:猜猜,这三个机器兵是为林林做甚么事的?幼儿表现得很活跃,他们说是陪林林一起玩的,有的说是给林林做饭吃的,这样的发问能启发幼儿往寻觅多种答案,使思路开阔、灵活,激起幼儿丰富的想象。第二猜:假如有一天机器兵失灵了,猜猜可能会发生甚么事?孩子们纷纭猜想把机器兵扔了;林林没饭吃了;再买机器兵等。第三猜:机器兵失灵了,猜猜林林该怎样办啊?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个题目提出后,幼儿有点莫衷一是,思路只朝一个方向往解决题目,普遍以为林林应当往修理机器兵,把机器病修理好了再为林林做事情,固然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了吗?回答是不是定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辅助小题目来提示幼儿思惟的方向,让幼儿的思惟得到点拨。因而教师就问到:林林做的这些事情,他自己能做吗?这个小题目就像一滴落进油锅的水一样,顿时孩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能,林林可能自己穿衣服。林林可能自己吃饭。林林应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多个发散性的回答产生了。教师以辅助小题目来引导幼儿,不但能使幼儿拓展思路,而且师幼互动性强了,教育的效果也好多了。教师编拟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可以鼓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题目解决的多种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惟能力。[!--empirenews.page--]
三、以层层递进式的发问为载体,进步幼儿语言组织能力
这是逐层深进的发问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在提一个较难题目之前,要提一系列简单的题目作为展垫,层次递进。如在大班故事《花园里的春天》教学中,教师发问是谁先到伟人的花园里玩?他们是怎样玩的?伟人发现这群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玩,他是怎样做的?后来又有谁到伟人的花园里玩?它们是怎样玩的?伟人发现这些小动物在自己美丽的花园里玩,他是怎样做的?这样逐层递进,由浅进深的发问,不但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进步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联贯表达能力。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题目,孩子的回答常常是出人意料的,实在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地回答,我们只需要不离其宗。一般这时候我们可以应用的策略是:积极有效的追问。
如:在集体活动《糖果宝宝的舞会》中,我问孩子,你们喜欢吃硬糖还是软糖,为何?有的孩子站起来讲:昨天爸爸带我往超市的。(通常我们会想,怎样是不着边际的回答),老师追问:你们往超市干甚么了?买糖果。老师再推动,那你买了喜欢吃的甚么糖果?我买了棒棒糖噢,原来你喜欢吃硬硬的棒棒糖。这是我在发现孩子表述不明确和不正确时而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回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满满地浮出水面。这时候孩子又出现了从众的回答,我也喜欢吃棒棒糖,这时候老师可以追问,你们平时只吃棒棒糖吗?孩子就会受暗示地找自己曾吃过的好吃的糖果往返答。在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应用除还有其他的等指导语,让孩子走出单一的回答。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那我们就应当从细节进手,关注发问的策略,这样就能够让我们具有无数台宝马发动机,为我们的集体活动增加异彩。
四、为集体共叫式的发问为载体,构建有效的互动模式
在语言活动中,应用共叫师生和生生互动式发问能引发集体共叫,利于产生师生和生生互动,进步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性。
如:在活动《谁爱洗澡》中,我以故事的情势将动物洗澡的方法串连其中,同时展现图片,加深孩子们的印象。随后,我向集体提问:至公鸡是怎样洗澡的?小鸭子是怎样洗澡的?犀牛又是怎样洗澡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至公鸡用沙洗澡;小鸭子在水里洗澡;犀牛用泥浆来洗澡。看来他们都很专心在听我刚才讲的故事,当我夸他们的小脑袋真会动脑筋时,我发现他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表现得更积极了。所以,在活动中适时进行共叫性发问,可以牢牢地捉住孩子们的眼球,吸引他们的留意力。
俗语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切进步都是由疑问开始的。假如只有老师的发问,没有幼儿的发问,也不能收到很好的启发效果。所以在向幼儿发问的同时,引导幼儿自己提出题目,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惟深入。让幼儿学习发问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在听故事后鼓励幼儿对不理解的词、句子进行发问,也能够鼓励他们在浏览时针对某一画面进行发问,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发问,或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发问。长此以往,幼儿会长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问的水平不断进步。[!--empirenews.page--]
教无定法,一个有效的题目,可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地增进幼儿的发展,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审阅和反思,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有效的发问,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进步,师幼关系和谐,保证了教学进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题目的进程。今后,要进行更多的尝试,把有效发问应用到更宽阔的教学领域中往。
发问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题目都有其特定的意图,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些意图,并正确掌控发问的方式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保证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只有更好地发挥发问的作用,才能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加强课堂有效提问
泰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叁等奖
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但目前我们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存在着提问肤浅,形式单调,联系不紧密,要求不明确等等弊端,造成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这与开发学生智能的素质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剖析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提问的技巧策略,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策略技巧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与策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1、把握好 “两度”
1)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坡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y=2(x-1)及y=2(x-1)-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2、提高提问技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问要及时。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2)提问要适当。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要减少重述,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候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22
2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4)、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3、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就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三、反思
1、有效提问必须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2、有效提问必须关注细节。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有效提问有利于教师成长。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开展的大环境下,在教学方面,由于以前缺少经验,一些教学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刚接触新教材时,一遇到“合作学习”就组织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其实,不少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要求同桌之间讨论即可。我通过有效提问的实践,逐渐能够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的找相匹配的形式,真正优化课堂教学;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也开始注意授课教师的提问结构,关注他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的提问技巧,并扬长避短,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累经验。
作为数学教师,光靠埋头做题,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不能把自己定位成“教书匠”,要以学者的姿态面对教学,密切关注新课程的动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做到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积极地致力于教科研,以一种进取的心态来参与课题研究,并深化对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与课题研究联系比较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思考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3、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4、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第三篇:有效课堂提问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遵义十二中
郭明琴
为迎接9月23日全区生物教师观摩在我校进行的课题组青年教师张显俞老师与巷口中学房莎莎老师的“全区同课异构活动”,我们全体生物教研组成员在活动之前,针对张老师的课堂进行课前的“磨课”,作为实验课题 “课堂观察”的课题组老师,我和涂云彦运用课堂观察的“专业观课”的四个维度量表带领生物组全体成员进行观课议课过程中,我们在观察点“教师教学维度”中教师“提问”,从课堂观察专业的角度观察到张老师:课堂提问方法这一环节上,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重复多次出现很多“口头禅”,以及许多无效提问。例如:“懂没懂、听没听、看没看”、、、、、、等等(这也是部分老师课堂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共同问题)——课堂中没有价值的提问。于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查找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发现情况如下: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提问的效率上来看:可以分为高效提问、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三个层次,根据观察教师的“无效提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口头禅”: “懂没懂、听没听”、、、、、、、(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不易理解。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未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年轻老师或赶课时)。
(4)提问没有新意,每节课、每章都是雷同的提问:上节课“学习那些内容”“介绍了什么问题”等引入。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于是我们课题实验组就以“如何有效提问”这个点,针对如何“改进提问技巧,设置有效问题,减少无效提问”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每一堂观察课,细致的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观察教师是否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的“有效性提问”、“有效性提问” 是否由“问题”驱动,后面的教学内容、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等是否关联,学生针对问题的不同反应是什么等等,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课后议课每位老师小结列举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任课教师课中提出的高效提问、有效提问、及无效提问,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和内容。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每一堂课都认真观察分析,进行了一学期专门观察和训练后,在本学期期末结束时实验教师进行了认真总结反思,提出如下改进意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应遵循如下原理:
(1)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具有目的性,抓住本节课重点、难点,开展提问,注意提问的有的放矢。
(2)课堂提问注意启发性原则,应该对教材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
(3)课堂提问注意全体性原则,我们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提问问题时,应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每一个同学。
(4)科学性原则,课堂上提问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1、精简提问、精心准备;
2、对问题提出后,教师尽量做到心中有数;
3、注意新旧知识衔接过渡处提问;
4、尽量激发学生“自主提问”。
我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经过有效的关注和训练后,课堂的提问会变得精练而高效!
2015年元月
第四篇: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以课例为载体探讨有效课堂教学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到我校指导,并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提供一次展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有效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提升,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根据教育局的具体要求,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探讨,把有效课堂理解为: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并把它定位于三重含义: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
教学有价值现在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教学有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做对做好了要做的事情;教学有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达成最大的产出,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多、快和省。
基于以上的定位和理解,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开展了以“课堂”为载体,以“关注学生,走进课堂,成长师生”为内容,以“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研究”为对象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和探索,现在我就以刘老师的这节课为案例,就我校在“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研究”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一下。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为了做到有效备课,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突出备课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凸显备课的有价值。
备课”需要考虑要素很多,但我们却重点关注学习者、学科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达到三者的有效统一,体现备课的价值性。刘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研究学习者——学生,研究他们的“需要”,研究他们的差异,并重点研究他们求知兴奋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景导入,同时复习数词,一个数词138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师抓住时机由此导入新课,对后续的知识学习及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然后,关注学科内容——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有效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对教材的研究、挖掘、整合和再度开发,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每个单元有一个大话题,每一节课有一个小话题,本节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究教材,把内容进行了增删和调整,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情景教学步骤,按照有简到繁的梯度,层层递进地对教材进行了在开发,实现课程内容的“校本化”,“生本化”。最后,研究教学目标的预设在生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均衡,如果上课节奏过快,可能有些学生对部分难点掌握不好,另外有一部分同学的听力可能有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备课中提出了教学过程多采用pairwork的形式,以及放录音时学生跟读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二)、强化集体备课,凸显备课的有效果。
集体备课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引导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我们的集体备课主要分三个过程:
第一步,一学科组为单位,集体研讨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本单元、本课时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做到“用教材而不教教材”,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话”,“生本化”处理。刘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在杜老师的带领下,整个初中英语教研组集体研讨,把教材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堂课以一张中国地图的多次运用,把知识层层递进地整合起来,不仅准确的把
本课时课程标准,而且实现了本节课的语言目标,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逻辑表述能力。
第二步,以备课组为单位,依据研读后的课程标准、校本化处理的教材和学生的三者统一,编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
第三步,集体备课与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有机结合,作为有效备课的重要环节。课备好之后,学科教研组要集体听课,并进行听评课研讨,提出不足之处和进意见,对现有教案进行修改,进行二次备课。
二、有效上课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把学生的发展当成第一要务,刘老师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我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体现有效的课堂讲授
刘老师在讲授中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灵活选择和优化,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突出“五个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做到教师在互动中的点拨、引领、启发和强化。体现了我校倡导的“三讲三不讲”有效课堂讲授原则,即讲易混点、讲易漏点、讲易错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不讲。
2、突出有效的课堂提问
我们提出有效课堂提问是针对当前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诸多无效现象,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要么废话过多,不切实际;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课堂40分钟是相当宝贵的,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效。
刘老师的课堂提问一是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了提出问题的价值性,引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养成。二是注重设计问题提出的情景,使学生在一种民主、愉快、乐于、悬念、兴奋的问题情景去思考、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创设了一种任务型问题活动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交流方式。四是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层次性,并保持一定的难度,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同学的求知需求。
3、强调有效的课堂训练
强调有效的课堂训练,注重课堂落实,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校有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老师的课堂教学就体现我们在有效课堂训练的一些研究。
第一,设计训练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研究编制的训练问题具有个性化、层次化,能够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进步的动力。
第二,把训练融入到一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奋点的情景中,让学生带着热情,在愉快中完成训练,使训练最大效益化。
第三,以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训练方式代替单纯的试题练习,题海战术,让训练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学习中完成,达到训练的最大效果化。第四,精心设计有效可行的课堂检测,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促进学生的学后反思和教师的教后反思。
三、有效研究
有效教学呼唤教学研究必须有效,我们的有效研究反对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假大空的“科研”,教学研究重心一律下放到课堂,推行“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教科研模式。,把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把大家在研究的收获作为我们的研究成果。
第一,把关注学生作为研究内容。我们提出“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长久不衰课题” 引导教师把研究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的话题来探讨。在研究中倡导“四项基本原则”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二要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敏锐地触觉到学生的言行举动;三要自觉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举动所
反映出来的心里状况,感悟学生的心态;四要依据所感,根据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把走进课堂作为研究途径。我们提出“把课堂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实验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自编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不再是对学生机械训练的场地,而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讲坛,而是师生探究建构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平台;不再是教师模式化运作的车间,而是师生展现聪明才智的天地。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去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我们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进程、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到每课三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是怎样实现教学的有效的?”“我的教学怎样可以更有效?”
第三,把成长师生作为研究目的:。有效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师生的成长,从学生角度来说,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教学角度来说,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课程改革的神圣使命,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有效教学是让师生既享受教学过程又享受教学成果的教学,它必将丰富师生的生命厚度,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生的甘露!
以上仅仅是我们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很不成熟尝试,存在着很多问题,敬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
2008年9月24日
第五篇:浅谈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四步曲
浅谈语言教学有效提问四步曲
摘要: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借助提问,可以沟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幼儿的联系。
关键词:语言、提问、情境性、开放性、互动性、评价
“发明千千问, 起点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同样一个问题,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面对的是一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教师的提问,犹如投入湖中的一颗小石子,由点及面,能激起层层涟漪。如何才能在语言教学中问得巧、问得妙呢?笔者认为可分四步曲:
步曲一: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孩子活力。(基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运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幼儿时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情境的创设分为很多种,有有形的、无形的、心理的、具体的等等,语言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活动的开始,它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1、环境的创设。真实的、或者游戏化的情境的创设,往往能带孩子进入一个验的世界。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对枯燥抽象的东西是难以理解的。如在上散文诗欣赏《蓝天上的幼儿园》时,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真实的游戏情境,把教师布置成一个蓝天上的幼儿园,挂上一些五颜六色的星星等,让孩子一下子进入到角色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小星星,和角色融为一体,在游戏中激起孩子的兴趣,这样,教师在提问时,问到:“小星星的老师是谁?”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是月亮阿姨。
2、音乐的融入。“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往往能带人进入一个或轻松、或欢 快、或优美的环境中。
如:在散文诗《蓝天上的幼儿园》活动开始之时,即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幼儿的情绪,顺势进入优美的散文,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星星》的音乐响起时,幼儿随着歌曲轻轻地唱起来,并配上优美的动作,此时,幼儿一下子进入了小星星的角色,被音乐同化了。散文中的小主人公是谁?幼儿异口同声就答出来了。
3、联想的体验。情境,除了有形的情境,还有无形的情境。环境的创设,音乐的融入,都属于有形的情境,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还会创设一些无形的问题情境,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提问,联想出一副副虚拟的场景,而这中虚拟的联想场景,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如:老师在上《一只碗》的看图讲述时,问到:“大狗熊看到自己碗一的蜂蜜被吃掉了,会怎么样?此时,很多孩子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一只笨笨的大狗熊,一副生气的样子„„此时此刻,孩子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大狗熊,联想——换位——联想的过程贯穿着。
步曲二:设计开放的问题,调动孩子想象。(增色)
教师的语言提问应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就如日本著名育儿家让内藤主张对于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艺术,也少不了设计能培养想像力的问题。教师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幼儿想象,开阔思路的重要保证。想像是在外界不定期的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应身幼儿提出这样的疑问“是不是这样子呀?“对不对”?等这种提问法限制了幼儿的思维,束缚了孩子的想像力。教师提问要留点空白给幼儿。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人一旦失去想像力,就是如同小鸟失去了翅膀一样。”所以在教学中适当保留语言空白,是解放幼儿的嘴巴激发幼儿头脑中的鲜活表象,让幼儿自由想象构思后,用话语尽情表达。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所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号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于故事原文,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童话《狮王拔牙》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你的朋友是谁?”“狮子波波没有好朋友,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长了蛀牙的波波心情怎么样?”等问题,将幼儿置身一定的角色地位,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类问题难度不大,重在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搜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回答,有利于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意识和自信心。对于孩子的回答,不论是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必立即作出明确的评价,而应积极引导幼儿各抒己见。通过多种引导策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进行开放性的提问就能帮助孩子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步曲三:形成有效的互动,拧成师幼合力。(高潮)
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师幼之间共同探索的“抛接球”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在活动中会碰到这样的幼儿,他们会反问你:“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有个问题”„„其实幼儿的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教师应放下架子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给他们展示疑问的空间,肯定和鼓励了他们的想法,无疑是给幼儿以信心,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抛接”得巧妙而有力。
对于在提问后,出现孩子共同认可的答案,这时,老师如何进一步引起幼儿的兴趣,如何让幼儿深层次的思考呢?这时需要教师的巧妙追问,旁敲侧击。往往一些适时、适地的追问,或是点拨,就可引发幼儿经验的拓展。
如:在一次教研活动《老鼠报恩》中,老师在快结束时完整地讲述了故事,有孩子就问到:“狮子有锋利的牙齿,为什么自己不咬断笼子逃出来呢?”上课的老师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孩子居然能这样思考问题。这位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个孩子的提问,接住了孩子抛来的球,此时她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答案:狮子的牙齿可能蛀掉了,自己咬不断了。如果此时能把这个球再次抛给全班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或许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更能激发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老师的追问也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在对幼儿提问,与幼儿谈话过程中,都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不怕幼儿失败,时而点拨、时而赞扬、时而装傻、时而沉默,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之间的经验扩大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步曲四:给予适当的评价,帮助孩子分辨是非。(点睛)
随着幼教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不断变化。在这种改革下,往往片面地要求幼儿答案越多越好,回答问题的幼儿也越多越好,但教师往往忽视或忽略了对幼儿回答问题的评析过程,如果教师没有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概括,这样就容易导致幼儿不善于回答问题,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就如在《蓝天上的幼儿园》时,老师问:“星星的老师是谁?”有的幼儿说是太阳。此时教师没有给孩子一个评判,就让孩子坐下了。因为在老师心里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月亮。对于孩子出现这样的偏离性回答,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的评析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幼儿分析提高的过程。通过评析过程,幼儿知道了对在什么地方,不足又在哪里,他们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在多次体验与反复后,幼儿在不断寻找问与答的平衡。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分析提高过程,同时也是能力提高过程。这时,如果教师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后再进行评价的话,幼儿就能有一个完美的回答,有水平的回答。
因此,教师应注意评析过程。因为幼儿期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某种肯定、鼓励,是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调动学习积极性。教无定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方式和内容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着,改进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关注孩子们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给予引导,顺应并努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和幼儿的年龄特征,来设计问题。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方式和内容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着,改进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关注孩子们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给予引导,顺应并努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的四种愉快情境教学法(上)
2、《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角色与扮演》
3、《幼儿教师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