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提问的设计最终稿
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摘要: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各种教学法,甚至教学的具体环节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借着课堂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独立思考及推理和归纳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好的效果,其只有在认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之上,才能启发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目的,否则只能事倍功半.关键词: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设计原则
课堂提问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务必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加深对提问的认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认清提问的本质,加强备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掌握科学提问的原则、策略,了解提问的方式和艺术,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使新课程理念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1.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1]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正是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数学教学,作为一门探索性和研究性比较强的学科,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 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此外,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从教学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所应该坚持的原则.2.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2.1启发性原则
提问首先要具有启发性,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2、5、3 整除的数之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任意写一个大一点的数,问:这个数能被2 整除吗?学生经过笔算作出了回答.教师接着说:刚才我看到同学们都是通过计算来判断的,算的时间很长,老师可以不用笔算,只要一看到数字就可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不信,同学们可以考考老师.这时学生兴趣盎然.[2]还比如,在分析一些解题思路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后,在提问学生,学生的回答中往往会有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准确地判断对错并进行讲评和记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启发提问要求教师能够对重难点进行很好的把握,并能以合理的提问去启发学生的思维.2.2关键性原则
课堂提问必须抓住关键,即抓住关键内容和关键时机.只有深入地研究教材才能使设计的问题提在关键处,熟悉学生才能使设计的问题提 在有疑处.如在教
3学“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 吨, 用去,还剩下多少吨?”时, 教师可先启发引
5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下图: 2
然后教师再结合图形提问: 这道题把谁看作了单位1, 要求还剩下多少吨, 可以先求什么? 根据已知条件怎样求已用去多少吨煤呢?学生通过口答以上问题,3得出第一种解法: 2500-2500 ×= 1000(吨).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一步
5提问: 如果知道剩下的煤是原来煤几分之几, 能不能求出剩下煤的吨数?怎样求剩下的煤的吨数是原有煤的几分之几呢?这样在关键处点拨, 学生不难得出第二种解法: 2500 ×(1-35)= 1000(吨).课堂提问除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外, 还要抓住提问的关键时机,要在学生形成悬念时、概括时和加深理解时提问.2.3发散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联想, 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其学得灵活,具有创造能力.如有这样一道题:篮子里一共有50 个桃子和苹果,桃子是 30 个________?教学这道题,教师可在学生读了已知条件后问:题里缺什么?通过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不同的问题:(1)苹果是多少个?(2)桃子比苹果多几个?(3)苹果比桃子少几个?又如, 学过四则混合运算后出示:13+ 13+ 11+13+ 13= ?问: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根据运算顺序很快算出是 63.紧接着追问: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别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把不同的计算方法写在黑板上:(1)134+ 11,(2)135-2,(3)132+ 132+ 11,(4)(13+ 13)2+ 11,(5)(13+ 13)+11+(13+ 13).最后提问:这些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发散性问题能使学生更牢固、更透彻地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2.4差异性原则
面向全体,因材施问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从而对课堂有效性真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堂提问的原则是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所必须遵循的,另外这些原则的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这仍值得大家很好地去思考.首先,提问的设计应该是根据出发点的不同而具体设计的,比如,有些问题的提出是想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是带有评价性质的.而有些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连接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旧知识,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懂得知识的结构体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而课堂提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从此角度设计的提问,教师首先必须的弄清楚教材的重难点,能够选准提问的时机和突破口,懂得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背景知识,能够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函数 f(x)= Asin(ωx + φ)(A,ω,φ 是常数,A >0,ω >0)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则f(0)=
.
在讲解这题的时候,老师必须能够对此问题的重难点有一定的把握,于是可以这样提问:该题目中应该是否要把函数中的未知数都计算出来? 有什么办法算得更快捷? 是采用看图的形式还是采用计算的形式计算出来?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新鲜有趣的故事或活动,维持学生的注意力.[3] 设计问题由浅入深,以开放式问题激发学生讨论,促进深层思考加深学生完整的教学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的学者认为学习不全是刺激与反应间的关系而已,认为学习活动应是主动的、整合的历程,介乎个人既有的知识经验与所欲学习的内容之间,常有积极的交互作用存在. 提出有意义的学习,认为学习者自行发现知识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因而提出前导组织的概念,利用前导组织可以帮助学习者将新教材整合而融入旧知识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所以提问应该是针对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角度而展开的.3.数学课堂提问应该注意的事项
而课堂提问又要注意哪些呢,我想首先应该是提问的次数和质量,课堂提问不应该过于频繁,而且应该注意问题的质量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次,提问应该根据上述原则,提前精心准备.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在提出问题后给全体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然后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否则,问题只是针对个别同学的,而会使绝大多数同学放松注意力.教师应该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回答同学的答案,判断其对错,并做出修改和补充的准备,必要时还可以组织讨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被动接收者.要完成学习活动规定的内容,需要学生全面人格因素的高度参与.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仅感到是老师在教,更主要地是感到“我在学”,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主体感,而这种主体感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根本动力.他会为自己有能力解决某个问题而倍感自豪,从而增加了自信,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并从自己答案的缺陷中,进一 步进发出对知识的渴求.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课堂提问中的某些间题,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教师在提问学生函数
在x=0处是否可导时,教师应该不要着急讲解,可以转向问学生函数在改点是否连续,然后又问一元函数可导与连续之间的关系,接着又问函数在改点是否连续.一系列的提问从最基础的开始提问,这样可以面向所有学生,而且一步一步地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4]最后,教师的课堂提问 5 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不在于教师提问时输出信息量的多少,而在于学生反馈信息量的多少.提问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涉及的知识坡度不能太大.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给6÷ 3的被除数加上6后,要使商的大小不变,除数应加上几?”学生显然难以对答,不易接受.如果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作铺垫:(1)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2)被除数加上6扩大了几倍 ?(3)要使商大小不变,除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就能很快找到突破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教师讲多了又成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了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质上则是为了“提问” 而“ 提问”;用“ 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 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 问答式教学”, 把“ 问答” 当作“ 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所以课堂提问应该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使提问能达到其作用,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参考文献】
[1]李旭云.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及注意事项.[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1).[2] 罗成礼,田春艳.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J].宁夏教育,2001,(9).[3]吴亚军.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3).[4]张泰.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J].机械职业教育.2000.(2).
第二篇:以《散步》教学为例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以《散步》教学为例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两次教学《散步》一课,两次教学内容和思路大致相同,所带班级的水平也大体相当,但是教学效果却有明显悬殊。
第一次教学设计由三个教学板块构成:读出文章诗意的感觉;品出文章美妙的味道;写出文章细腻的情感。整个教学流程如下:
1.简洁导入,快速入题。(略)
2.围绕学习活动一设计主话题:请动用你平时的学习积累,想想朗读课文的方法,自由朗读全文,尽量读出文章诗意的感觉。请你这样说:“要想读出本文的诗意,我们应该,因为。”
学生读课文,然后交流。为了便于师生对话,老师在交流之前示范一处朗读,同时进行朗读技巧的点拨。但这一教学环节气氛沉闷,学生普遍感觉无法回答,只能泛泛地从节奏、流畅等角度简单说一说,根本无法读出诗意的感觉,最后只好由老师代劳,说出预设的方法,然后转入下一个环节。
3.围绕学习活动二设计主话题:品味文章美点,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想:选材、情感、描写、词语、句式„„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认为这篇文章美妙在,因为。”
这一环节的处理与第一个学习活动差不多,不再多言。
4.围绕学习活动三设计主话题:全文透着浓浓的孝道。下面,让我们试着动笔想象创编第六段,把“我”的陈述改成生动的描写,通过“我”和“我”妻子的言、行、思进一步表现出孝的情感。
这一环节的处理由于时间关系,加之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文本,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最终这一学习活动的落实只能草草收兵,成为一句空话。
5.小结课文(略)
执教老师课后反思说,今天这节课感觉很累,主要原因是借班上课,学情分析很不到位,大部分学生预习又很不充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预习,面对学生杂乱无章的发言,自己没有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思路,这严重影响了上课的情绪与发挥。
然而,真的如此吗?冷静分析,笔者认为问题主要是:
1.过分注重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开放性。主话题设置过于空泛,难以形成对话交流的焦点,对话只能在文本的外围打转,无法真正深入文本。这一点在第二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对文本核心价值的确立还有欠缺。没有把握散文体裁特点,尤其对散文中作者独特的情感突出不够。《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文本短小精悍,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体恤,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在此基础上,涉及中年人的责任感和生命意识。笔者认为“浓浓的亲情”应是《散步》一文的核心教学价值。
3.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老师心里想的还是执行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没有及时根据教学实际改变既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找到了问题所在,执教老师及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作了调整。改变了教学内容,将三个学习活动调整为: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文章情感;领悟文章意蕴。这一调整基于如下考虑:通过学习板块的调整,使教学流程在读――品――悟中行进,师生对话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浓浓的亲情。在主问题的设计上,力求让所提问题聚焦,克服问题过于空泛的毛病,使课堂提问更有实效。
例如第二个教学板块调整后,师生对话的情境:
师:《散步》这篇文章从1985年发表以来,感动了无数人,征服了几代人。归根结底就是那平凡而质朴、真实而感人的“亲情”情节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
建议同学们这样品味文章的情感:请你用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选读你认为最能体现浓浓亲情的语句,然后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文中写下你的理由或感想。(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生1:我选的是第1节,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的情景,很温馨的画面,让我感受到全家散步时那种愉悦的情景。
生2:第3节中:“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总算”写出了“我”对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特别渴望春天。“熬”写出母亲艰难而痛苦地度过严冬,也表现出“我”为母亲安然无恙地度过严冬而感到高兴。“总算”“熬”都体现我担心母亲的身体,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关爱。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你把它读一下。(生读)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总算”“熬”两字读重音,很好!
生3:第7段:“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中“摸摸”这个动作看出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体现了浓浓的祖孙情。正是奶奶对孙子的理解、疼爱才决定委屈自己走小路。
生4:“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主意了:“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开始未听从,但“摸”表现了对孙子的疼爱。“吧”表明有商量的余地,体现的是一种亲情的温暖。
师:这位老人很温柔,对小孩子非常的关爱,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师:朗读时要读出母亲的慈爱、温和。(生齐读体味)
生5:第5段“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里的“也”要重读,表现了一个孩子无意间的重大发现,要读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我们都笑了”中的“笑”可以看出当时一家人都被儿子这天真烂漫的话逗乐了,体现出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亲情。要读出一家人的欢乐。
师:你不仅品味了浓浓的亲情,还点出了朗读时的要求,很好!请给同学示范朗读一下。(生5有感情朗读,读得很投入)
生6:第8段“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中的“慢慢地”“稳稳地”表现出“我”和妻子背母亲和儿子时的小心、谨慎,朗读时读重音,语气庄重。“很仔细”中的“很”要拖长音调,强调“走得仔细”。
师:请你示范朗读一下。(生朗读)
生7:我想补充一下刚才同学的发言,“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两个“蹲”字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使命感;而且我和妻子各有所为,各为这个小家庭尽心尽力,一路上都充满了亲情,同时也点出了中年人应有的责任感。
师:一蹲一背,定格了一幅美好的充满亲情的画面。请同学们齐读第8段,体味文中的亲情和责任。
生8:第4段中的景物描写体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我”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我”想到母亲熬过严冬能看到这春天万物,心中满是欢喜。希望母亲的生命也能如这春天般充满活力。
师:这一段容易被我们忽略,它与亲情有何关系呢?因为生命可贵,所以我们散步;因为生命和谐,所以我们谦让;因为生命衰老,所以我们孝顺;因为生命成熟,所以我们尽责。生命在浓浓亲情中更显珍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一段呢?
生9:语调欢快些,要读出春天的活力,心中的欢喜。(生读)
师:注意“阳光”,要带一种意味;两个“蹲”字,要重一些;“但”字,可以轻一些;“很”字,应该拖一下。好的,让我们齐读这一节。(师生动情地齐读)
师:读这篇文章的历程,就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语速,重音,情味等。
„„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环节将“品”和“读”结合,始终围绕“亲情”进行品读,问题指向明确而聚焦。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去朗读课文,朗读方式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浓浓的亲情。
两次教学的内容都与“亲情”有关,但第一次教学在美点品味上,“发散”有余,而对亲情的感悟上“聚焦”不足。第一次教学中的话题设计极具发散性,大有把文章之妙一网打尽之势。在老师的要求和示范下,师生主要围绕情节安排、景物描写、浓浓的亲情、和谐的氛围等方面进行对话,学生回答热热闹闹,但明显偏离了“亲情”轨道,教师只好呈现备课时预设的课件。正是因为课堂的提问缺乏聚焦性,脱离了文本的核心内容,最终导致教学目标的流失。而第二次教学则聚焦于“亲情”这一靶心,反复在这一点上锤炼打磨,师生在品读把玩中深入文本,体味亲情,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其实,不论问题的发散还是聚焦,都需要老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吃透文本的“魂”――核心价值。主题是散文的“魂”,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课的“魂”,失却了“魂”的课,再精致,也不过是漂亮的花瓶罢了!“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夏雨舟)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使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因此,一节课、一篇散文,没有去抓“魂”或者说没有很好的去抓“魂”,这节课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再精致的设计只不过是技术表演而已。
二是紧扣课堂的“标”――教学目标。散文的教学目标应重在让学生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独特的情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单元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应将《散步》的情感定位在“浓浓的亲情”上,教学目标应确定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通过品味揣摩文中体现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教学方法上应力主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环节还可进一步设计为:“创设情境,回味亲情;整体感知,感知亲情;品读课文,感悟亲情;合作探究,体验亲情;小结课文,升华亲情”,从而让“浓浓的亲情”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这样的问题聚焦,使教学目标高度集中,使文本的核心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有效的实现。
朱春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
:舒坦
第三篇:以《詹天佑》为例,谈谈如何加强阅读教学
以《詹天佑》为例,谈谈如何加强阅读教学
大社小学黄耀旗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詹天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呢?同学们阅读课文时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一、“爱国”的体现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刚”、“就”等词语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强盗野心。他们千方白计出来阻挠和要挟,认为中国要修铁路“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多么狂妄啊!甚至“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是对中国的极端蔑视!中国真的没有这样的人才吗?不!“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消息一传开,“全国都轰动了”。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能否完成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荣辱。虽然顶着沉重的压力,但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没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二、“杰出”的体现
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铁路的呢?勘测线路时,他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从詹天佑的所言、所行和所想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
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进一步反映了他杰出的才能。“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他“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因地制宜,节约时间。“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怎么办呢?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强烈的爱国心和杰出的才能使得詹天佑提早两年完成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一文,作者撷取了典型事件即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赞扬了詹天佑,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里呢? 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清朝政府提出修长京张铁路计划后,帝 1
国主义国家纷纷出来阻挠,且互相争夺,互不相让,其目的是进一步控制我国北方。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来要挟清政府,如果用中国的工程师来修筑京张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在他们看来,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一个不切实际空想,詹天佑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工程,要修筑这条铁路,最后党政军是依靠他们外国人,简直狂妄至极!再从自然环境来看,从南口往北至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工程极其艰巨。詹天佑面临重重压力和种种困难,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真可谓是爱国之举!
在勘测线中过程中,詹天佑亲自深入勘测第一线,顶着风沙,奔波在悬崖峭壁上,和工人一起同甘共苦共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始终不渝地坚持在野外工作。他抓紧点滴时间,夜以继日,他还虚怀若谷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他这种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备受人们的称赞。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不让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阴谋诡计得逞,更是在鼓舞中国人民的斗志!这是何等崇高的爱国情啊!
在开凿隧道过程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工程最艰巨。詹天佑根据两个隧道的不同地势(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八达岭隧道长)分别采用“从两边同时向中间进”和“中部凿井法”工作方法,缩短了工期,为铁路的提前竣工奠定了基础,充分显示出詹天佑的聪明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难以爬上去,詹天佑顺着山势,又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路线,采用上坡下坡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重大难题。这一惊人的创举是他对山路铁路建设的杰出贡献,更是他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因此,可以说,京张铁路是一条爱国路,也是一条智慧路!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主脉清晰,结构严谨,字里行间渗透出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学习时,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主脉,激发爱国之情,增强同学们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一)树立民族自强志 文首开宗明义指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杰出”、“爱国”是全篇文眼和脉络,其中“爱国”则为一条主脉,贯穿文章始终。学习中必须抓住这条主脉,逐段逐层体会詹天佑在当时的国情下,坚持为中国人民争光争气的豪情壮志。课文一共七节,第1节概括叙述詹天佑主持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这一节是全文总起,提挚全篇,统领以下各节。2——3节主要讲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的种种压力毅然接受任务。学习这一部分时,可着重思考: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请划出有关句子。2.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同学们带着这两个大问题,边读边想,抓住有关词句,从四个方面理解:①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阻挠我国修筑京张铁路?②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的?要挟的用心是什么?③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
2程师,国内外有什么反应?为什么?④由此,可以想象,1905年我们国家是什么情况呢? 这样抓住主线“爱国”阅读理解,就能认识詹天佑受任于国家危险之际,为国家为人民大长了志气,大树了威风,表现了杰出的爱国热情,树立为祖国为民族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宏伟大志。
(二)增强民族自信心 4—6节具体介绍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学习这部分课文,也要紧扣主脉“爱国”,围绕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第一层(第4节)讲勘测线路。侧重理解三点
1.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什么要进行勘测和进行周密的计算?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让学生抓住四个“哪里”,明确在山区筑路、开山、架桥、铲平陡坡、改小弯度,都要经过细心的查找、勘察和严密的计算。这要花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啊!然而詹天佑总是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不能“大概”、“差不多”,表明詹天佑不但有敢于“毅然接受任务”的勇气,而且还有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是他能在危险的条件之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
2.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在气候多变、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是怎样表现的?同学们要抓住“带着”、“不管„„始终„„”、“白天„„,晚上„„”等词句,想想詹天佑是怎样亲自深入第一线,和大家一起劳动;是怎样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是怎样调查研究,虚心请教当地农民。由此可知詹天佑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他完成艰巨任务的关键所在。
3.强大的思想动力 詹天佑遇到困难时是怎样想的?反映了什么?通过“不但„„而且„„”这一递进关系复句的分析,同学们要了解詹天佑时刻用“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来鞭策自己言行,激励自己斗志,振奋民族精神,鼓舞自己去战胜一个一个的困难,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这是他完成艰巨任务的思想根源。
第二层(第5节)讲开凿隧道。重点掌握:居庸关、八达岭两个隧道工程怎样艰巨?詹天佑怎样带头苦干?他采用了哪几种凿井法?体现了什么? 同学们经过阅读、议论,从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泉水下流、满是泥浆、无抽水机等方面,了解当时隧道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从詹天佑带头排水,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誓为国家作贡献的坚强毅力和战斗精神。以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的科学法体会他卓越的才干和高度的智慧。
第三层(第6节)讲设计“人”字形线路。主要弄懂詹天佑怎样顺着山势因地制宜,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对照插图,想象“人”字形
3线路和采用两个火车头前拉后推的科学原理。这是对山区铁路建设的一项杰出贡献,再次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层层学习、理解之后,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詹天佑所以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是因为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红心,有为国为民争气的决心。
(三)激发民族自豪感 第7节是讲全线竣工的情况
抓住主脉,明确为什么说这是一项“伟大工程”?为什么说这件事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学习时联系上文进行前后对比:起初帝国主义者认为“是个笑话”、“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结果是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完成,连来中国游览的外宾都赞叹不已。这一事实给帝国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然后同学们抓住詹天佑受命时政治斗争的尖锐性,完成三大任务的艰巨性和创造性,竣工的时效性,来全面理解这项“伟大工程”的深远意义。
第四篇:招投标采购:以药品采购为例提问
招投标采购 提问提纲
小组成员: 贸经1301 邱 学 1306020136
张星露 1306020108 严新月1306020117
问题一: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案例中,侧重在药品采购本身特殊性带来的药价虚高等问题,该案例是如何体现招投标采购的公平性原则的?
案例的思路较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定义——出厂价与中标价比较图——招标导致高价——药品收入占比——中标价的返费分配
从PPT中,我们只看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导致药价高,各个利益方的利益分配现象;然而我们需要通过案例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招投标采购的公平性问题。
(难道这些就代表不公平吗?你们所理解的公平是什么?以及招投标采购的不公平问题在药品采购中具体是怎样体现的呢?招投标流程中的哪些环节会导致不公平?)
问题二(待选):在解决措施方面,你们认为自己所提出的完善招投标采购流程具有可操作性吗?若实行招标负责人终身责任制,那么该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又该如何承担这份责任?
问题三:你们认为招投标采购的公平原则指的是什么? 答:公平原则是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一般认为:公开原则是指信息透明,就是要求招标投标活动具有很高的透明度,使每一个投标人获得同等的信息,知悉招标的条件和要求;公正原则是指相关制度规则在执行时应当统一标准,如要求评标时按事先公布的标准对待所有的投标人,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公正执法,不得偏袒护私等;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招标投标活动主体应当诚实善良,恪守信用,严禁弄虚作假,言而无信,以保证交易的顺利实现。
一是招标人应当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这一要求意在维护交易双方之间的公平交易。即要求招标人在主导交易过程、制定交易规则和合同条款时,不宜凭借市场优势转嫁其法定义务和法定责任,不得将本应由己方承担的交易风险和履约风险强加给对方,否则将构成对公平原则的违反和破坏,也不利于交易活动和合同履约的正常开展。
二是招标人应当对所有投标人实行同一标准。这一要求意在维护投标人之间的公平竞争。即要求招标人给予所有投标人平等的机会,使其享有同等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不歧视任何一方。
案例:
某地一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管道工程,工期为18 个月,工程预算为2100 万元,材料占比达75% 以上。该项目招标文件规定,招标人不承担任何价格风险。招标文件发出后,主材某大口径球磨铸铁管价格非正常上涨。评标结果公示后,第一、第二、第三中标候选人均先后放弃中标,招标人从其余投标人中选择中标人未果,无奈之下重新招标,造成工期拖延近3 个月。
招标人在本项目二次招标文件中规定:工程预算调整为2700 万元,价格风险承担方式改为主材价格涨幅超过10% 时,业主承担70% 风险比例,中标人承担30% 风险比例。其后二次招标投标活动顺利实施,中标人如期签约进场施工。
强调招标人合理配置权利义务关系、保持交易双方利益相对均衡的重要性。由于一开始中标人对公平原则认识不够,希望借助招标方式转嫁所有价格履约风险,导致了首次招标失败,在合理配置价格风险承担方式以后,重新招标进展顺利。因此,在公平原则释义中引入关于“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对交易双方在权责、风险承担方面进行公平分配”等类似要求,在招标投标实践中也有利于招标投标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减少标后履约过程中的争议和纠纷。
问题四:是什么导致了招投标采购的不公平?
招标投标机制适用的前提之一即是买方市场。在商品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态势下,交易双方的市场地位是不平等的:招标人占据市场优势地位,主导交易流程,享有游戏规则制定权、商品选择权等多项权利;投标人则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动地去适应招标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且由于投标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其弱势地位。为平衡交易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有必要在解读公平原则时,强调交易双方应当公平交易,合理设置交易流程、合同条款中的权利义务以及风险责任分配方案,以维护交易双方之间的公平地位。
实践中常见的违反交易双方公平交易的情形有:
1、招标人要求潜在投标人在购买招标文件时就提交投标保证金;
2、要求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招标文件的违法内容提出异议;
3、要求潜在投标人承诺不因等标期不足而投诉;
4、规定投标人购买招标文件后不参加投标的,保证金不予退还等。
实践中常见的违反投标人之间公平竞争的情形有:
1、就同一项目向潜在投标人提供差异化信息;
2、在招标文件中标明或制定特定的生产供应商;
3、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以特定行业或地区的业绩作为加分或中标条件;
4、对不同投标人设置不同的资格条件和评审标准等等。
问题五:如何最大可能实现招投标采购的公平?
一、编制全面严谨、科学规范的示范文本供采购单位编制招标文件时参考。产生流标的六个原因中大多数都与招标文件中的相关条款有关,因而制订一套各 类采购项目的招标文件示范文本是治理流标的根本途径,可以借鉴国家或媒体上公布的不同采购类别项目的招标文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组织专业力量出台招标文件示范文本,提供给采购单位做参考。
二、在招标文件中要体现公正合理性要求,不得附加任何歧视性条款。对投标人如有特殊要求的,应在招标文件相关内容处加粗注明,以引起投标人的重视,对废标条款也应依法设立,不得随意增设。
三、实行电子采购与招投标采购相结合的方法。(以药品招投标为例)药品电子投标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投标业务的模式,投标人登陆各省建立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在网络上执行在线投标业务操作,电子招投标平台的建设符合《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各项要求,能够提供电子标书、数字证书加解密、计算机辅助开/评标等技术,支持电子投标数据库信息收集等功能,全面实现技术标和商务标的电子化和计算机辅助评标,节省了招标投标成本,极大提高了政府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的效能。
电子招投标工作的流程
具体来讲,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的电子招投标工作的流程如下文所示: 首先是招标信息制定发布;招标人在省药品集中招标公共平台发布药品招标公告,规招标公告一般包括拟招标的药品目录,招标实施方案;
投标人资格要求和相关标书制作格式等内容然后是投标企业查阅招标信息,制作投标书参加投标;投标人登陆公共平台,查阅招标信息,报名获取用户名和密码,使用经过授权的用户名和密码进人系统投标,根据招标要求上传相关资料,接受资料审核,进行答疑,补充等投标工作;
接着是评标;即按照评标组委会对于评标工作的具体标准要求、根据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已经确立的评标方法,针对药品质量、投标报价、配送服务以及商业信誉等指标对投标产品进行评审,药品评标模块系统具有专业、精确的评标功能,各项客观评分均能自动分析打分同时随机抽取专家,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提高评审的客观公正性;
最后是确标和中标结果公示;即根据评标规则和评标结果确定中标产品目录招标项目一旦进人开标界面,任何人员都不能修改项目数据,同时系统对招投标全过程进行完整记载,将所有资料完整留存,方便了招投标监管部门、纪检部门对招投标活动的实时监控和后续检查。
电子投标工作的优势
药品电子招投标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平台化的业务操作,招投标全程电子化,节约因制作标书等而浪费的大量纸张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无须车马劳顿,节省差旅费用采用网上开标节约办公资源,真正有效的节省了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开展成本,提高了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投标效率;其次电子招投标运用还能提供丰富的招标项目历史数据,投标人历史数据,拟招标药品的丰富资料,可以满足不同要求的多种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据共享、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功能最后电子招投标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原则,各类操作留有痕迹和日志,更有利于事后的监督检查,使政府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彰显绿色交易,营造阳光招投标环境。
第五篇:关于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池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入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和语言表达,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课时要联系教材前后知识,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合理、新颖的课堂提问,从而达到提问的预计效果,下面就谈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一、针对前几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设计求助性提问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的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或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学生门易错易混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求助性提问.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识,发掘、掌握新知识.这种自发的反思,能达到知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优化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学生之间通过问答,不但回顾了已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中要多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发散式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在授课时,要适时的提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方位、多途径去思考、分析、解决.如:在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性质和图象的基础上,出示下面问题进行练习提问:(1)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经过点(2,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2)一个反比例函数,当X=-2时,Y=-3,求此函数解析式;(3)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的分支上有一点A,过A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D,得一直角三角形,其面积为6,求此函数解析式;(4)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象限的分支上有一点A,过点A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为D、E,得矩形ADOE,其面积为6,求此函数解析式;(5)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三象限的分支上有一点A,过点A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为D、E,得正方形形ADOE,其面积为6,求此函数解析式.通过这种多变习题的训练提问,使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设计中想的多,想的细,想的活,从而增加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三、课堂中要多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提问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带有强烈的探索性,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讨论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性的问题去提问,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对一堂课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进行提问小结
一节课讲后的课堂小结,应具有整合知识、深化知识、评价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的功能.因此,一堂课接近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这类问题不仅可以巩固反馈当堂课所授的内容,更可以为下堂课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预习新课的热情,为下节课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总之,教学中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示学生巧思,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勤于积累,课上灵活运用,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