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生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设计应以学生问题为核心
马丽娜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学习的殿堂,是我们当老师的一门必修课。课堂提问设计以学生问题为核心可以提高课堂提问效率,达到教学效果。
一、学生问题的内涵
在课堂提问设计初期,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对课堂的判断与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了解去设计一些问题。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有时掺入了过多的成人化思维或固定模式,导致问题设计不契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要使课堂提问效果更佳,需要教师悉心分析,寻找真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在此,笔者将学生问题定义为既不超越也不低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二、以学生问题为核心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融合、相互配合。作为课堂的整体引导者,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往往对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还不到位。在做问题设计时,往往脱离学生,加之对教材的钻研不够,难以把握教材与学生的联系点,所以未能挖掘出文本中有价值又能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问题提出后,也不顾学生的课堂生成,只想把他引导到自己设计的标准答案上来。长期以往,课堂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学生就会养成依赖心理,课堂上不去思考,等老师的“标准答案”,更不可能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因此作为教师、发现学生问题、合理运用学生问题是课堂提问环节达到效果的必要前提。
三、如何把握学生问题 1.认真分析学生的卷面问题。通过摸底考试了解班级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详细分析每个学生的卷面,对学生知识结构与水平进行初步了解。
2.总结学生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状况。在小班授课中给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自我表现等判断学生的问题。
3.加强课外师生联系。作为教师还要在课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交流沟通,去发现学生的行为与学习习惯。
4.研读学科教材,把握教材整体性。作为新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本学科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在问题设计时容易超越或低估学生知识水平。问题设计偏难,所提的问题没能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理解能力距离太大,学生无能为力,思路打不开。
四、学生问题设计的“五何”结构
在麦卡锡的4MAT模式中,曾采用“四何”问题分类法,即“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祝智庭教授将“由何”概念引入问题归类之中,形成 了“五何”分类法。
1.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重在点明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
例如: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本质 你正在做什么?——内容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理解。麦卡锡认为“具体—行动”型学习者偏好“是何”类问题,关注概念。
2.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
例如:树叶为什么一般都是绿色的?——原由 你为什么这样做?——目的
学习的基本方式:反思、信息搜集,也可通过探究获得。麦卡锡认为“具体—反思”型学习者偏好“为何”类问题,关注意义。
3.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
例如:你是如何做这件事的?——方式
她今天怎么样?——状态
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在做中学习,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在体验中学习。麦卡锡认为“抽象—行动”型学习者偏好“如何”类问题,关注应用。
4.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等情况下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办?
假如那是真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麦卡锡认为“抽象—反思”型学习者“若何”类问题,关注创造。
5.由何(where/when/who):表示问题发生的条件、来历、起因,通常可以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情境,并由此进一步确定问题的性质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
“五何”提问法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启发学生。以学生问题为核心的课堂问题设计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运用“五何”提问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另外作为教师还需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还需根据具体的学生、教师状况进行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教师更当在实践中多反思、勤总结,使课堂提问设计更契合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二篇: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完成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地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人。基于此,本文从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原则阐述为主要切入点,从明确目标、注重情境创设、设置探究性问题几方面重点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旨在为高中化学一线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更好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问题;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作为高中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生成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从心理层面分析,高中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主要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疑问,也正是因为此类思想的存在驱动学生不断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知识加以探索。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引导自主解决,激发思维的活跃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笔者以高中化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问题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原则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需要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以便保证所生成的化学问题可以充分落实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提高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趣味性原则。在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化学问题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通过具有趣味性的问题生成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解决欲望,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身到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全体性原则。教师在化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全体学生,即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在保证优、中等生得到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全体学生在化学问题的探究中均可以有所获得。
第三,梯度性原则。问题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学生认识化学逐渐由外到内,达到化学知识有效消化的效果。因此,在化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各知识的关联性,前一个问题需要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做到环环相扣。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明确问题设计目标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化学问题的设计目标,善于将教学的既定目标逐步转化为问题,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硫的转化》这一内容的讲解中,教师要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即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明确、应用氧化还原放映知识,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换关系,加深对硫元素氧化性、还原性性质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化学问?}设计为“立足于化合价视角,你如何看待硫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通过此种问题的设计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与问题教学之间的融会贯通。
(二)注重问题情境创设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在注重对学生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序发展,实现学生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
对此,教师要按照“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课堂知识的意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蓝本,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入到课堂中,生成相应的化学教学问题,如“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你发现苯酚有哪些性质?”、“空气质量报告中时常会受到一些环境问题,那么二氧化硫污染、酸雨等问题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对其加以解决?”等。
(三)设置探究性问题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所生成设置的化学问题需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要切实有效的迎合学生的思维探究规律,实现学生心智的开启、化学潜能的激发、思维活动的激活。因此,问题的设计不可以单纯的以“为什么”、“是什么”等字眼出现,更是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对其中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元素加以提炼,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辩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探究问题设置为:在此前的探究活动中,Na+H2O会发生剧烈反应,Na+HCl也会发生反应,那么如果将Na放入CuSO4溶液中会发生反应吗?如果会发生反应,那么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其反应现象进行预测,简要概述其可能会生成的物质。通过小组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来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拓展,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立足于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加以引导,更好地加深学生对钠与硫酸溶液反应现象的理解。值得说明的是,在问题的设计中要具有一定的梯度,不需要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照同等的标准回答问题,要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问题设计的己任,从而实现学生化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高中化学教师要对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重视,在正确设计原则的指导之下,从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化学问题教学设计活动,使得所设计的化学问题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深入挖掘学生化学学习潜力,从而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解决化学问题,提高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小媛,李江波.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 提高高中化学复习课效率[J].课程教学研究,2014,(11):46-49.[2]王钦忠.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03):26-28.[3]梁田.“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探究[N].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25(01):128-129,132.作者简介:
吴发群,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高级中学。
第三篇:开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活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是新课改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只是提供了现成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教学的关键。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这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于新的学习方法一下子很不适应。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每位一线教师改变教法,下功夫、下力气培养锻炼学生。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经过几年的摸索尝试,探究出适合我校的具体办法,特总结如下:
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以问题为中心”这个研究话题一直是我们学校重点研讨内容,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此课题研究,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并要求每位教师利用休息时间自学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形成学习笔记。其次让一线教师走出去,参加外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的问题意识。第三是以研促教。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为手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具体做法:
一、加强教研的日常工作,培养教师有主题式的教研活动。主题式教研活动是教师凭借扎根于自主教学实践和有目的、有计划、有诊断、有指导、有经验共享的教研活动展开的课例分析。我校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轴心,教师自身通过自己教学问题的梳理,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和普通意义的问题,经过一定的理性加工转化为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课题;教研组对教师提出的课题加以集中、归纳和整理,形成教师具体教学活动的主题。我们有效利用农远这一有利阵地,把各教研组具体教研时间固定,并排入农远课表。每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由中心发言人牵头,进行具体广泛的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集备、教研,为学科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研究的平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例如:让教师明确
(一)“问题设计的几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和所任学科的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主旨精神和要求。2.梯度性原则。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3.层次性原则。学生的知识维度是多层次的,有优秀的或相对落后的,设计问题时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解决几个问题,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掌握。
4.启发性原则。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提出的问题不是由教师越俎代疱,而是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进得出正确结论。
5.全面性原则。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要涵盖每个课时的全部知识点,这样解决全部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6.开放性原则。设计好的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可留下一定的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二)问题的类型研究
1.判断型问题。这是指对事实、概念、结论等作出判断或识别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不对”、“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等问句。
2.叙述型问题。这是指对事实、概念、结论以及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进行叙述的一类问题,设计有“是什么”、“怎么样”等问句。
3.述理型问题。这是指对事物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条件与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等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类问题,设计有“为什么”等问句。
4.评价型问题。这是指对人物、现象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你有怎样的评价”等问句。5.运用型问题。这是指对拟定的情景或可联系的现实,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设计有“当你„„你该怎么办”等问句。
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按我校实际特点,为培养新教师,我们侧重抓中年段语文阅读教学。可我校中年段都是刚上任的年轻教师,连基本的课型还搞不懂,又怎能很好的完成研讨任务呢?于是我们大胆的起用老教材、老教师来承担重任。王鹏老师-------省级优秀教师每次接到任务后,都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主动备课,做好课前功。平时我们要求老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的优势和本班的实际,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有自己的独树一帜。对于骨教师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鼓励他们撰写总结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并在教师中交流、推广。于是在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大家积极探讨,出谋划策,使教案围绕“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老教材,新讲法。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校于2008年9月20日由六年王鹏老师执教进行了“以问题为中心”语文阅读观摩研讨课,受到在场领导与教师的好评。
众所周知语文的教学研究,应该着眼于小课堂服务于大课堂,语文的教学科研的本质就是:追问实践。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让课堂教学远离虚伪的美丽,让学生摆脱被追问的境地,以学得促进习得。本着这样的观点,导入环节王老师采用“回忆性问题”展开-------“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很多英雄豪杰,他们给祖国的历史画卷描上了浓浓的一笔-------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请说一说。”为突出教学重点,王老师在这一环节中采用“理解性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谁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分析性问题”--------“从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你想到了什么?”;“综合性问题”--------“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人字形线路是怎么回事?火车怎么走?”“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说明什么?”这样的研讨课,老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自主探究,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得到尝试,学生学习兴趣浓、热情高、效果卓著。活动中也看出教师有课改意识,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向新课程挑战,为我校课程改革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会后,我们又利用教研时间对这节观摩课进行了反思、点评。
总之,这次“以问题为中心”语文阅读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新课程改革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它进一步推动了我校课改进程,并使教学活动沿着科研的轨道有序进行。
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久而久之,就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是错的,毫无根据的,有的问题可能很稚嫩、浅显,没有太大价值,但教师也应积极鼓励学生去想、去问。虽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有满意的答案,但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即使是错误的问题,学生也能从为什么错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因为,科学的发展历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和问题的解答史。这一点正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的。素质教育要求有高素质的新型教师,要求教师摆脱工匠式向创新型过渡。所以我们鼓励教师每节课后都应检查自己是否采用启发式,问题意识强不强。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上是否到位、有没有成效。教师首先强化问题意识,对问题设计、新问题的处理,对不能肯定的未知问题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学生也就从你那里学会想问题、解决问题、揭示问题之间的联系。渐渐地就学会思考、分析、判断,并渐渐具有了创新的能力。敢想别人没想的问题、敢问不懂的问题、敢去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屡遭失败,但失败过后,他们会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定探索问题的方向。再实践、再总结,直到有明确的结果。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书本上找不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思维得到了锻炼。这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正是要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服务于社会,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强盛的根。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行和使用必须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异,根本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达到教学和育人双丰收的目标。我们只是作了一些肤浅的尝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远不止这么一种,这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实践。
第四篇:以问题为导向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
**区以问题为导向整顿软弱涣散
社区党组织取得成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区把整顿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工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重要工作,围绕排查出的党组织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民主管理、信访维稳、党员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等方面,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一、抓龙头引领,突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在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通过“三上三下”的方式提名确定候选人,组织提名当选率为100%,选出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综合服务能力好的“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81.36%,“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92.56%,进一步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组织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参加专题培训,并结合“两委”新任班子就职宣誓作出改进作风、服务群众的承诺。对转制社区继续下派优秀年轻机关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加强党组织对基层的领导,避免本土社区干部因地缘关系、集体利益受到牵制。深化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分工协作、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治理结构。采用宣传栏、编发口袋书,利用手机信息、网络QQ、微信微博等现代化手段,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
二、抓建章立制,提升基层党建规范化水平
重点完善“社区”两委决策、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活动和 1 党内关爱等制度,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例如,**社区针对原领导班子领导违纪影响班子建设的问题,完善社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重大决策民主科学。**固定每月25日为党员活动日,组织全体党员开会学习中央和省、市、区有关政策文件,研究部署重点工作。**社区建立辖区单位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完善党员岗位责任制度、党员评议制度等。**社区认真落实“组织挂心、党员暖心”党内关爱工程,定期走访老党员、困难党员,探望慰问有病患党员,帮助解决困难,今年来共走访探望党员42人次,支出慰问金、扶助金、慰问品等共计约1.5万元。
三、抓平台建设,强化党员干部实践锤炼
组织发动党员干部主动承担、带头攻克难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区中心工作、重点项目在基层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地铁**号线征地拆迁、“三旧”改造等工作在有关转制社区得到有效推进。全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认真落实基层联系点、“五走五联”、定期下访约访接访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社区党总支班子成员采取包干责任制,将涉及“城中村”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分类、分片、分批,定期研究解决,不断完善签约补偿方案,促**“城中村”改造早签快签。**社区党员干部在今年抗大暴雨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辖内危房、山塘、下水道、广告牌、飘蓬等的预防及孤寡老人的安置工作。**社区针对居民群众反映辖内有线电视出现信号弱或无信号等问题,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宣传,全程跟踪服务,推动问题解决。
四、抓作风养成,增强党员为民服务意识 完善区领导联系代表团、代表团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四联系”机制。深入开展“三增三简三提高”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梳理和优化对外审批、内部工作流程,实行错时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社区服务站开展延时服务,为上班族下班办事“开小灶”。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全区通办、网格代办,18个部门、192个事项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理,个人事务基本进驻街道政务中心办理。**社区制定新的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实施指纹打卡,改进居民服务的受理、承办、回复办理情况,获得居民群众肯定。如,**社区建立干部“家访”制度,11名班子成员挂点21个经济社,每周不少于半天深入经济社或居民家中了解社情民意。**社区服务站试行弹性上班便民服务措施,为前来办事的居民服务。
五、抓矛盾化解,切实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针对部分社区信访矛盾较多的情况,我区重点解决涉及信访和社会治安情况的矛盾纠纷。例如,**社区搭建群众诉求平台,在每个居民小组设置意见箱,及时收集处理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社区充分应用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切实做好社区矛盾纠纷化解,今年上半年共调解纠纷22件,成功率达100%。**着力解决**社区历史遗留问题,配合成功解决**的山林权属纠纷。**将社区长者、老党员、股东代表、居民代表、志愿者等纳入社区调解员队伍,形成“大调解”格局,及时排查化解社区内的各类矛盾纠纷。**社区结合辅警队伍改革,新增8名治保队员,加强辖内治安巡查,及时化解隐患矛盾,1-9月治安类案件同比下降33.3%。
六、抓民生热点,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 **社区落实解决**长期存在的居民用水和交通出行两大难题,实现居民用水计收方式从工业改为民用标准,切实减轻居民水费负担;积极申请**码头至**渡船运行经费18.2万元,增加渡船班次和人员,满足居民、游客出入岛的需求,强化渡船安全保障。**社区成立“爱心基金”,首批筹集善款100万,利用爱心基金帮助100多人次贫困党员和群众,为11名大学生助学奖学。**社区以“幸福小列车”为服务平台,先后解决群众关注的三大类共48个问题,帮扶残疾家庭和困难户33户,党员干部上门慰问和服务135人次。**社区在**、**、**三处投资建成三个标准化篮球场、配套健身文化设施,为社区群众健身提供便利。
慢岛驿站 2014年
第五篇: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素质
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素质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
1)、PBL 的定义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PBL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PBL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案例分析是教师先讲解教材,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然后做案例分析。
2)、PBL 的基本要素
PBL 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 .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 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PBL教学思路的设计
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教师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PBL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scaffolding)与教练(coach)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facilitator)、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4)、PBL 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第三,它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PBL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
6)、PBL 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
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由于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所以对PBL教学改革形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PBL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我校学生普遍素质偏低。
1、合作能力不强,很多的学生选择独立完成问题的方式。
2、信息获取途径较为单一,估计多为教课书、相关书籍上的现有信息,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等媒体。
3、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横向比较少。
___________
今日有幸听了中山大学冼老师的讲座《医学教育改革与医学生成长》,虽然面向学生并无太大裨益,但讲座将PBL这个概念首次带进了我们这偏僻山区的医学院。以上为百度百科词条资料。冼老师曾在Barrows教授本人手下学习过一年PBL,她说PBL引入中国后失了内核,从有各方面支持的学习方法变成了简单的小组讨论。
“PBL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我校学生普遍素质偏低。”不知是从哪位误导者的文章中摘取下的句子。
“Barrows教授曾经带我旁观了一场面对高中生的PBL试教。一个肩周有问题的病人。高中生没有任何基础,但是面对标准化病人的时候很自然地开始询问病史,然后针对情况开始列出学习目标(个人认为这里才是PBL的精髓),要学习肩关节解剖知识等等。然后根据目标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主学习,下次课带来和小组成员分享。”
“根据年级的升高,提高每个问题的解答程度的要求。”
“这样的学习方式是跨学科的,真正面向临床的,所学即所得的。”能够“解决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人际交流问题,高效率地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这样的好的效果应该是因为方法创始人们是真正的挣扎在医患关系中的临床医生。
随意质疑学生的“素质”,并以此作为借口,是一件比较让学生们火大的问题。当然,还有那些真正关心学生却被压制在腐朽的管理之下的老师们。
求知欲是人类最原始、最美好的天性之一。我们只是需要给种子一些空间。
而空间,在这片人口稠密的古老土地上,是需要浴血奋斗的奢侈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