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 破解三大难题范文

时间:2019-05-15 01:3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问题为导向 破解三大难题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问题为导向 破解三大难题范文》。

第一篇:以问题为导向 破解三大难题范文

以问题为导向 破解三大难题

——中央政法委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三个配套文件解读

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意见,细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配套措施,建立健全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工作机制,近日,中央政法委印发了《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三个文件”)。

文件出台的背景

各级政法机关坚持法治导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从健全制度机制抓起,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制约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和障碍,突出的有三大难题:一是入口不顺,二是法律程序“空转”,三是出口不畅。

2013年初,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把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确定为政法系统的重点改革项目,明确了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分四批部署各省(区、市)政法机关开展改革试点。今年初,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对全面实施涉法涉诉信访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各级政法机关坚持法治导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从健全制度机制抓起,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政法机关接待群众来访数量同比上升了7.1%,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显提高,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这些情况表明,诉访分离、依法治访的改革精神,逐步成为各方共识。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司法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总体呈现“弃访转法”的良好势头;越来越多符合受案条件的信访问题在法律程序内得到受理,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效果逐步显现。这也反映了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方向是对的,路子是可行的,社会各界和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对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举措是认可的。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和障碍。突出的有三大难题:一是入口不顺。主要是信访申诉的渠道窄、渠道少,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不相适应;诉与访的界限不清、标准不明,工作中难以准确地分类处理;受理立案的门槛高,一些符合条件的诉求进入不了法律程序;各单位间存在“踢皮球”的问题,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依法及时受理。二是法律程序“空转”。有些案件虽然进入了法律程序,但办案单位态度不端正,办案不认真,有错不纠,有瑕疵不补正,法律问题没有得到依法公正解决。三是出口不畅。主要是已经走完法律程序的信访案件退不出处理程序,有些案件当事人仍然反复缠访闹访,严重影响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工作成效,影响信访群众对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信任,如不尽快予以破除、解决,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就难以顺利深入推进。中央政法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三个文件”,推动政法机关建立健全导入、纠错、退出机制,进一步破解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难题,推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入开展,确保取得更大成效。

文件的主要内容

解决入口不畅的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在法律程序内得到及时处理;解决有错不纠的问题,提出了执法错误、瑕疵的认定标准,以及依法纠正错误、补正瑕疵的办法;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防止终而不结、无限申诉,切实维护司法权威。

《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主要着眼于解决入口不畅的问题,确保符合条件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在法律程序内得到及时处理,防止一些案件游离在法治轨道外,形成越级访、违法访。文件重点明确了诉与访的标准,对什么是诉类事项、什么是访类事项做了严格区分,以及导入相应法律程序的各种具体情形;为防止界限不清、相互推诿、案件积压,要求政法机关建立内外部衔接配合机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导入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主要着眼于防止法律程序“空转”,解决有错不纠的问题。特别是对实体没有问题,但办案程序、司法文书等方面存有瑕疵的案件,提出了原则性解决办法,要求政法机关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在法律程序内解决,不能对带有小毛病、小问题的案件推出不管。文件原则提出了执法错误、瑕疵的认定标准,以及依法纠正错误、补正瑕疵的办法;从健全内部纠错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制约、严格责任查究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从矛盾化解、舆情引导、源头治理三个方面,就增强工作效果提出了具体要求。

《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主要着眼于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防止终而不结、无限申诉,切实维护司法权威。文件重点明确了依法终结的范围和法律依据,细化了终结标准和程序,确保终结案件质量;对问题已经依法公正解决仍然缠访缠诉的个案,明确了综合化解的具体要求,以确保终结事项依法有序退出法律处理程序。

落实文件精神的要求

理顺入口,确保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得到依法及时受理,防止法律程序空转,切实依法解决问题,畅通出口,使无理缠访案件依法退出。多措并举,维护良好信访秩序:坚持依法解决实际问题与依法处理违法行为两手抓;严格落实办理时限;大力推广视频约访;依法处理违法上访行为。

一要理顺入口,确保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得到依法及时受理。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首先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把在法治轨道外的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引导到法治轨道内来,让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依法得到及时受理。

——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信访渠道单

一、狭窄的问题。中央和省级政法机关要依托各单位官方网站,开通网上信访,引导当事人直接上网反映问题;依托内部专用网络,把视频接访系统建起来,实行远程接访,减少群众“访累”;地市以上政法机关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办信工作,实现数字化录入转办,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引导案件当事人多来信,少来访。各级政法机关要探索建立网上受理流转、网下复查办理、网上答复化解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努力改变以人访为主的传统信访模式,逐步形成“就近的来人访、远处的上网视频访、不方便的来信访”的接待受理格局。

——降低受理门槛,切实解决合理诉求进不了法律程序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诉与访的甄别标准和区分界限,细化各类信访事项的受理范围和条件。对每一起信访事项,都要准确把握性质和类别,依法及时受理。符合法定条件的,及时导入审判机关诉讼程序、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程序、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程序办理。受理标准上,只要可能存在执法过错或瑕疵的,都应当依法予以审查。导入法律程序后,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问题得到依法解决。

——加强衔接配合,切实解决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党委政法委要协调建立政法机关与党政信访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引导涉法涉诉信访群众依法向相关政法机关反映问题,依托党政信访部门协商明确普通信访与涉法涉诉信访交织的信访事项、涉众型信访事项的责任部门,积极开展分工合作。政法各单位之间要加强衔接配合,建立通报联系机制,解决好当事人多头上访的问题。对交叉管辖的信访事项,严格落实首办负责制,谁先接待,谁审查受理。各单位内部要建立信访部门与案件承办部门之间的衔接机制,加快案件流转,确保符合条件的信访案件得到及时受理。

二要防止法律程序空转,切实依法解决问题。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导入司法程序处理,就要保证群众合法有据的诉求,在司法程序和时限内得到公平公正解决,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依法按程序就能公正解决问题。

——以过硬的措施,确保执法错误依法得到公正解决。大力推行信访办理回避制度,需要依法复查、再审的信访事项,实行原办案人员回避;可能存在执法错误或瑕疵,经多次复查仍未解决的信访事项,要实行异地审查;上级发回重新处理,仍未能解决的,可实行提级审查。深入开展案件评查活动,通过各部门自评、上级政法单位直接评查、异地交叉互评等方式,查清案件是否存在过错瑕疵、当事人信访诉求是否合理。对评查中发现的执法错误和瑕疵,及时启动法律程序,依法予以纠正、补正,还当事人以公道。要严格落实倒查问责制,对存在执法错误、瑕疵,久拖不决的,不仅要倒查原办案单位、办案干警的责任,也要倒查信访办理部门和干警的责任。

——以规范的救济手段,妥善弥补瑕疵。对每一个执法瑕疵,都要向当事人耐心说明瑕疵问题不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理由和依据,通过释法析理,努力消除当事人误解。对文书制作疏漏、事实表述不准、法条引用失误等方面的瑕疵,要通过裁定、决定等方式依法予以补正。对办案程序不严格、证据收集不规范,以及对待当事人冷硬横推、简单粗暴等态度作风问题,无法恢复原状的,应当向当事人作出合理解释,争取谅解。对常见多发的、当事人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程序性瑕疵、文书瑕疵,要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建立长效防范机制。

——以办理过程的公开,提高依法纠错的效果。既要依法公开执法办案的依据、流程、结果和裁判文书,也要依法公开信访事项的处理情况,方便群众监督。对重大敏感信访事项、存在重大执法过错的案件,及时发布事实真相和案件处理情况。对问题已经依法公正解决,仍缠访缠诉的,要把政法机关的处理情况和当事人的诉求公之于众,让群众评判说理,赢得群众支持。

三要畅通出口,使无理缠访案件依法退出。对当事人反映问题已经依法按程序处理完毕,合理诉求已经依法按政策公正处理,除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对该信访事项依法终结,不再 启动复查程序。

——确保终结质量。对信访事项的终结,必须经过复查、申报、审查、备案、告知5个环节,符合终结标准,并经中央政法机关或省级政法机关审批。仍继续缠访的,各级政法机关不再作为信访事项进行统计、交办、通报,重点是做好对当事人的解释疏导工作。

——落实善后工作。各级信访联席会议、党委政法委、综治办要建立协调机制。对已经终结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请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基层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做好对信访人的教育疏导、帮扶救助和矛盾化解工作,促使信访人息诉息访,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使信访终结事项依法有序退出法律处理程序。

——用好救助手段。对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造成生活困难的当事人,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的,按规定及时给予救助,帮助当事人摆脱生活困境。对纳入不到司法救助范围又确有实际困难,或是救助以后困难仍没有得到明显缓解的,引导当事人按规定申请社会救助。

四要多措并举,维护良好信访秩序。各级政法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正常信访秩序,为有序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依法处理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依法解决实际问题与依法处理违法行为两手抓。不论是哪一类信访事项、什么性质的上访行为,都要按照依法解决问题与依法处理违法行为并重的原则进行处理。既不能纵容极少数闹访滋事人员挑战法律底线,也不能只注重处理违法行为而不解决当事人合理合法的诉求,防止矛盾激化。

——严格落实办理时限。对群众反映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要公开承诺办理期限,限时办结,是否受理、是否立案以及办理结果,及时答复当事人,说明理由和依据,努力使上访群众的合理诉求在本级得到妥善解决,最大限度减少重复访、越级访。

——大力推广视频约访。中央和省级政法机关在办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过程中,需要向当事人了解情况,当面做解释说明工作,或者当事人需要反映情况的,原则上应通过视频约访、远程接访,必要时上下几级政法机关联合接访,让当事人感受到,通过视频约访,反映问题快捷、解决问题高效,逐步扭转赴省进京上访高发的局面。

——依法处理违法上访行为。对到非指定场所上访、聚集上访、闹访滋事等违法上访行为,按照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采取疏导劝离、批评训诫、依法处理等方式进行区别处理。对妨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公安机关及时依法处置。对采取极端方式闹访、借上访之名煽动闹事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对违法闹访典型案例,公开曝光,教育引导信访群众依法理性反映问题。

第二篇:以问题为导向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

**区以问题为导向整顿软弱涣散

社区党组织取得成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区把整顿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工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重要工作,围绕排查出的党组织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民主管理、信访维稳、党员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等方面,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一、抓龙头引领,突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

在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通过“三上三下”的方式提名确定候选人,组织提名当选率为100%,选出一批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综合服务能力好的“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81.36%,“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92.56%,进一步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组织新一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参加专题培训,并结合“两委”新任班子就职宣誓作出改进作风、服务群众的承诺。对转制社区继续下派优秀年轻机关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加强党组织对基层的领导,避免本土社区干部因地缘关系、集体利益受到牵制。深化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推进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分工协作、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治理结构。采用宣传栏、编发口袋书,利用手机信息、网络QQ、微信微博等现代化手段,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

二、抓建章立制,提升基层党建规范化水平

重点完善“社区”两委决策、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活动和 1 党内关爱等制度,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例如,**社区针对原领导班子领导违纪影响班子建设的问题,完善社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重大决策民主科学。**固定每月25日为党员活动日,组织全体党员开会学习中央和省、市、区有关政策文件,研究部署重点工作。**社区建立辖区单位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完善党员岗位责任制度、党员评议制度等。**社区认真落实“组织挂心、党员暖心”党内关爱工程,定期走访老党员、困难党员,探望慰问有病患党员,帮助解决困难,今年来共走访探望党员42人次,支出慰问金、扶助金、慰问品等共计约1.5万元。

三、抓平台建设,强化党员干部实践锤炼

组织发动党员干部主动承担、带头攻克难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确保区中心工作、重点项目在基层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地铁**号线征地拆迁、“三旧”改造等工作在有关转制社区得到有效推进。全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认真落实基层联系点、“五走五联”、定期下访约访接访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社区党总支班子成员采取包干责任制,将涉及“城中村”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分类、分片、分批,定期研究解决,不断完善签约补偿方案,促**“城中村”改造早签快签。**社区党员干部在今年抗大暴雨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辖内危房、山塘、下水道、广告牌、飘蓬等的预防及孤寡老人的安置工作。**社区针对居民群众反映辖内有线电视出现信号弱或无信号等问题,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宣传,全程跟踪服务,推动问题解决。

四、抓作风养成,增强党员为民服务意识 完善区领导联系代表团、代表团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四联系”机制。深入开展“三增三简三提高”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梳理和优化对外审批、内部工作流程,实行错时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社区服务站开展延时服务,为上班族下班办事“开小灶”。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全区通办、网格代办,18个部门、192个事项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理,个人事务基本进驻街道政务中心办理。**社区制定新的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实施指纹打卡,改进居民服务的受理、承办、回复办理情况,获得居民群众肯定。如,**社区建立干部“家访”制度,11名班子成员挂点21个经济社,每周不少于半天深入经济社或居民家中了解社情民意。**社区服务站试行弹性上班便民服务措施,为前来办事的居民服务。

五、抓矛盾化解,切实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针对部分社区信访矛盾较多的情况,我区重点解决涉及信访和社会治安情况的矛盾纠纷。例如,**社区搭建群众诉求平台,在每个居民小组设置意见箱,及时收集处理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社区充分应用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切实做好社区矛盾纠纷化解,今年上半年共调解纠纷22件,成功率达100%。**着力解决**社区历史遗留问题,配合成功解决**的山林权属纠纷。**将社区长者、老党员、股东代表、居民代表、志愿者等纳入社区调解员队伍,形成“大调解”格局,及时排查化解社区内的各类矛盾纠纷。**社区结合辅警队伍改革,新增8名治保队员,加强辖内治安巡查,及时化解隐患矛盾,1-9月治安类案件同比下降33.3%。

六、抓民生热点,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 **社区落实解决**长期存在的居民用水和交通出行两大难题,实现居民用水计收方式从工业改为民用标准,切实减轻居民水费负担;积极申请**码头至**渡船运行经费18.2万元,增加渡船班次和人员,满足居民、游客出入岛的需求,强化渡船安全保障。**社区成立“爱心基金”,首批筹集善款100万,利用爱心基金帮助100多人次贫困党员和群众,为11名大学生助学奖学。**社区以“幸福小列车”为服务平台,先后解决群众关注的三大类共48个问题,帮扶残疾家庭和困难户33户,党员干部上门慰问和服务135人次。**社区在**、**、**三处投资建成三个标准化篮球场、配套健身文化设施,为社区群众健身提供便利。

慢岛驿站 2014年

第三篇: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法治社会建设-6

以问题为导向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问题的不断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所以,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中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一、直面是非混淆的社会乱象,确立“以法律为准绳”的社会是非观。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步入关键时期,社会问题进一步凸显,不稳定因素累积叠加,社会步入加速转型振荡期,维稳形势日益严峻!社会上广泛奉行的“谁权大谁说了算,谁钱多谁做主”,在这样的是非混淆之下,以“权”稳控,压得住一时,压不到永久。以“钱”维稳,花钱买安宁,越买越不安宁,反而助长了“争权夺利”的歪风。

今天,法律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意志,法治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确立“以法律为准绳”的社会是非观,势在必行!也只有“以法律为准绳的社会是非观”,才能让全社会自觉认同:依法执政就是最理想的执政方式!依法行政就是最佳的社会治理方式!依法办事就是最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法办事的环境就是最理想的投资发展环境等现代思想,全面确立起法治的权威。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发挥法治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突出作用,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二、直面司法脱离群众的社会现实,加快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法治体系建设

法治建设存在的许多问题,最关键的一条是司法(执法)体制,高高在上,远离群众。既使是不断地推进“三官(警官、法官、检察官)一律(律师)进社区”,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司法(执法)体制以干部和法律工作者为主体”的事实,司法(执法)体制依然是脱离群众,并未成为人民群众方便运用的有力工具。

浓厚的权利色彩、神秘的权威说辞,带给人们的除了恐惧,就是怀疑。相融才会相信!只有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构建新型社会法治体系,才能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使法治融入生产生活,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构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法治体系,必然要求“凡是有党组织的地方就必须有党领导下的法治组织”“凡是有群众的地方就必须有群众自治的法治组织”。一切法治组织的骨干力量由群众推选(罢免),定期培训,团结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靠群众,运用法治,保护群众,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保障人人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体系由人民群众推选建立,人民就不会恐惧和怀疑。法治体系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联系,才能被人民群众监督和运用,才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法治体系包括:1人民团体内部设立法治委员会(法治办或政策法规办)。2行业协会内部设立法治委员会(法治办或政策法规办)。3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置法治委员会(法治办或政策法规办)。4乡镇(办)组建法治委员会(社会治理办)。5社区居民(村民)中组建法治委员会(法治办)。6组建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7组建各类群众联防治保组织等。它是县以上国家社会治理机关的有效延伸;是各类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协商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直接渠道;是构建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方法;是发挥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作用,依法推进人民团体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根本途径。

三、直面“信访不信法”的客观现象,运用制度组合推进信访有效导入法治途径化解

“信访不信法”的主要思想顾虑是:(1)法律门类繁杂,条陈众多,法言法语难以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2)运用司法制度化解矛盾成本很高,普通公民经济上难以承受。(3)司法诉讼程序慢长,容易被权力和金钱影响,“夜长梦多”。(4)国家司法,群众个人难以掌控,强制判决可能不公,或者难以执行(赢了官司输了钱)等。(5)信访主要是找政府、找领导,简单易行好掌控,无经济负担,领导批办解决问题快……

所以“信访不信法”现象的背后,代表的不一定是群众不懂法,反而更多的是群众对现行法治的深切研究,进而选择最有利的诉求表达和维权方式。信访矛盾成因复杂,靠单一制度难于有效化解。复杂的问题必须用多种制度组合起来,多方施策,有效化解。

坚持教育引导与依法打击相结合,制止违法信访行为,保障正常信访秩序。信访是人民群众迫不得已的选择,是人民群众权益受到损害和遭遇不公待遇的情况下,寻求维权和补救的重要途径。通过信访,人民群众的申诉,反映到信访部门,信访部门受理后,反馈给相应职能部门,督促其依法处理,使群众受损害的利益和不公待遇得到恢复。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意志的表达。尤其是在法治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通过信访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普通老百姓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

但也有个别群众,行为极端,意图通过围堵党政机关或纠缠领导,达到个人急于求成的不法目的,扰乱了正常的信访秩序。在现场教育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必须对其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依法追究责任,有效维护合法信访秩序,切实防止信访失控。所以教育引导与依法打击,是制止违法信访行为,保障正常信访秩序的最有效制度组合,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实行“法律援助制度+人民调解制度+困难救助制度+财政保障制度”等制度组合,推进信访有效导入法治途径化解。法律援助制度即“政府出钱,请律师帮当事人运用司法制度化解矛盾”,让普通公民立即免费拥有了专业法律代理人,有效化解了“公民难以运用法律、难以承受司法经济负担的顾虑”。法律援助制度与人民调解制度结合,对有确定可实现诉求的人身伤害与经济索赔案件,通过人民调解,定纷止争,可以避免“司法诉讼程序慢长、强制判决可能不公”的风险,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化解纠纷,让当事人自己对事态可控,自愿平等达成协议,实现事情解决,心顺气顺,法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两项制度能否有效运用,关键取决于法律援助制度中涉及的,律师调解纠纷出勤补助和办案补贴能否落实。依据财政部门文件规定:法律援助律师调解纠纷,应发给出勤补贴,办案应发给办案补贴。律师作为社会自谋职业者,主要依靠办案收入生活。办案收入没有保障,势必挫伤其工作积极性。所以必须有财政经费作保障。

四、直面法律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加快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事业。

法律服务事业是法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公益事业,是干部群众依法办事,解决问题,可便捷选择的专业代理人。然而越是到基层,法律服务人才越短缺,越是欠发达地方,法律服务事业越难以发展,严重滞后于干部群众的现实需要。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法律服务事业发展,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要。

从现实发展状况看,法律服务事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公益性法律服务,比如普法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主要由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群众自治组织向公民免费提供。二是半公益性法律服务,比如148基层法律服务,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向公民提供相应的准专业法律服务。三是专业法律服务,比如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由专业法律服务机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提供有偿服务,依照物价部门规定的限价收费标准收费,自负盈亏。三类法律服务业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满足不同群众的差别需要。

与时俱进加快法律服务事业发展,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至关重要。一是分类指导。公益性法律服务事业,要在人员、装备、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上下功夫,比如推行“以案定补”、专项预算、提高保障水平等办法,调动工作积极性。专业性法律服务主要是给予政策上扶持,环境上保障。比如政府购买服务、推行148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联乡镇包社区,为部门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等,拉动其稳步发展。二是综合施策。法制宣传、依法治理和人民调解三项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实行部门力量整合和组织社会力量承办等方式,化解人员、经费不足的难题。争取地方政府落实好中、省、市出台的政策规定,逐步增加经费预算。实行“谁执法,谁普法”,谁负责化解“矛盾疙瘩”。三项工作涉及到谁,就由谁的人员、经费来承担工作职责。还要发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承办公益事业,争当依法治理先进(比如组织发动房地产建筑企业(物业公司)建设法治小区„),通过部门力量整合和组织社会力量投入,推进事业新发展。三是预防执业风险。法律服务事业是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特殊事业,天天和矛盾纠纷打交道,“身处是非漩涡之中,位及风头浪尖之上”。不法分子伤害群众利益,破坏公平正义,法律服务事业帮群众依法维权,维护公平正义,对有道德素养之人而言,会伏法服理,但若遇到无道小人,必会仇视,一定会伺机报复。这是法律服务事业必须面对的工作风险!所以一定要严守法纪,出污泥而不染,严防不法分子的引诱拉拢、挖坑下套和挑拨离间。四是开展法律服务惠民行动,扩大社会正面影响。组织开展诸如法治大戏下基层、12.4宪法法律宣传活动、为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为残疾人免费办理司法鉴定、为困难群众免费代理诉讼等主题活动,提高法律服务事业的知晓率,通过办实事的惠民之举,稳步扩大社会影响。四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构建由“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所(站)”和“村(社区、企业、小区)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联络员)”共同组成的“社会公共法律服务网”。把分散的法律咨询、律师、公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148基层法律服务等资源汇集起来,形成聚集优势,合力解决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问题,帮助干部群众便捷地进入依法办事的轨道。

五、直面人民对司法体制的疑虑,推进阳光司法(执法)。现行执法司法体制,以干部专家为主体,高墙大院,事事保密,法言法语,程序复杂,不够透明,让人民群众倍感神秘,疑虑重重。因此,必须打开司法(执法)高墙,让人民群众看的见、看得清,才能消除种种顾虑,增进人民对法治的信任。

一是规范司法(执法)行为。(1)推进司法(执法)处罚裁量规范化改革,明确处罚裁量步骤,细分处罚裁量幅度,明确处罚裁量情节的量化标准。(2)完善案例指导制度。(3)加强对案件办理过程的质量管理。(4)在各级司法(执法)机关,普遍建立案件管理信息化平台,实行网上办案、监督和考核,提升案件办理的规范化水平。二是推进司法(执法)公开。(1)制定颁布司法(执法)公开规定,明确不得公开的事项和必须公开事项。(2)各级司法(执法)机关主要职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及工作纪律等必须在自己的网页上,及时向社会公开。(3)除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事项外,所有司法(执法)案件的申请、受理、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各个方面,通过法定渠道(当事人身份验证渠道)公开。(4)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例会制度,及时发布司法(执法)信息。(5)加强司法(执法)业务文书的说理和论证,邀请民众、专家参与,公开听证、论证。(6)开通民意沟通电子邮箱(微信),设立统一的举报电话。(7)加强司法民主,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8)建立部门负责人接待日制度。多途径确保司法(执法)公开。

三是加强司法(执法)监督。(1)建全司法(执法)案件办理全程图片、视频、电子文本记录备查制度与记录缺失问责制度。(2)建立争议案件法律工作者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和联合监督评议制度。(3)建立上级司法(执法)机关监督下级司法(执法)机关目标激励机制(不能问责,只能激励,问责会导致以上护下,错上加错)。(4)建立社会关注案件,律师与媒体联合调查评议制度。(5)建立案件办理满意度调查评价制度。对满意度差的部门(办案人员)分情况组织处理。通过便捷的社会监督让法治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完善错案追究机制。对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办理案件中的差错,实行专案调查,分类处理:对贪赃枉法、故意差错的司法(执法)人员,坚决清除出司法队伍,决不能姑息。对清廉司法,非故意差错的,对案件纠错,国家赔偿,行政追偿,使司法(执法)人员减少错案发生。对公证司法(执法),当事人胡搅蛮缠的,依法惩处,鼓励(表彰)、重用勇于公正执法、勇于担当的司法(执法)人员。

六、直面配套机制欠缺,构建法治社会运行支撑体系。法治社会的有效运行,需要社会治理方方面面的有力支撑。现行司法(执法)体制,独木难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缺乏应有的协作配套机制支撑,致使判决难以执行,调解协议不能落实,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因此完善协作配套机制就成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法治社会有效运行的实际需要出发,必须加快完善以下协作配套机制:

(一)建立法治诚信(失信)档案,制定守(违)法社会奖罚政策。制定履行《司法判决书》和《人民调解协议书》的纪律问责(社会制裁)与激励规定。对拒不执行生效《司法判决书》和《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各级干部、社会公民,标记违法失信频次、通报问责、社会制裁(如限制其参与项目的权利等)。对迅速执行生效《司法判决书》和《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各级干部、社会公民,标记守法诚信频次,通报嘉奖,社会优待(如享有优先权利等)。保障《司法判决书》和《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法治权威。

(二)建立社会法治工作者履职社会保险和出勤补贴政策。对群众推选、组织认可、公正履行职责、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社会法治工作者,按实际出勤,发给出勤补贴,并为其办理特殊保险,保障其不因社会治理工作影响基本生活,在人身家庭遇到不法威胁时获得必要的救助保障。

(三)完善司法(执法)机关经费保障政策。(1)取消司法(执法)机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司法(执法)机关罚没收入全部上缴国库。(2)各级司法(执法)机关的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3)实行收支脱钩、罚缴分离,遏制因利益驱动而乱收滥罚现象。(4)落实司法(执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装备配备指导标准,改善办公、办案条件,提高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为提升司法能力提供扎实的物质保障。

(四)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政策措施。注重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社会团体、律师公正、仲裁机构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程序对接、效力确认、业务指导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司法(执法)机关尊重其自身规律,并在证据保全、财产保全、强制执行等方面依法予以支持。

(五)构建司法(执法)机关与社会公众沟通渠道。司法(执法)机关内部普遍设立“社会群众参与办公室”,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沟通联系,收集、办理与司法(执法)工作相关的建议、意见。聘请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群众代表,担任特约监督员、特邀咨询员等,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设立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网络民意表达和民意调查机制,扩大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举办开放日活动等方式走近公众,增强群众对司法(执法)工作的了解。

(六)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政策。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无法及时获得有效赔偿、生活陷入困境,特别是因遭受严重暴力犯罪侵害,导致严重伤残,甚至死亡的刑事被害人及其共同生活的亲属,由财政建立专项预算给予适当资助。明确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具体标准和范围,将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与落实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相衔接,完善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体系。

(七)完善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但生活确有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对自主创业或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落实减免税费政策、信贷扶持政策和项目支持。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法规,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司法机关共同协作,办好“新航之家---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扶基地”,集中解决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使其加快转变为有为社会公民,有效预防重新犯罪。

(八)多方合力,培育法治示范典型。依法治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必须加快制定“平安社区(村)”“平安村镇”“法治示范县区”、“法治示范村镇(社区)”和“法治工作先进单位”“诚信法治企业”“诚信守法公民”等奖励政策;制定县以上部门包抓帮扶基层法治创建活动办法;动员全社会力量培育鲜明的法治示范典型。以榜样的示范引领,推动社会法治建设进程。

(九)健全以人民调解为主体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人民调解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具有自我做主、程序便捷、互谅互让,成本低效率高等特色。要深入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巩固发展乡镇(街道)、村(居)、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扩大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定纷止争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制定鼓励发展法治文化的政策。思想文化的力量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根本力量。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文化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法治与道德文化一起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汲取华夏法治文明精华,借鉴各地法治有益经验,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法治短信、法治课件、法治标语、法治节目、法治专栏、法治大戏等法治文化作品,通过政府购买、媒体公益宣传、文化企业商演等多种方式,营造法治社会建设浓厚氛围。

“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人民对法治的忧虑就是法治社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人民对法治的期许就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主体,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将激发起干部群众的广泛热情,掀起全面法治社会建设的新高潮!

(梁胜新 2015年1月)

第四篇: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破解公立医院改革难题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破解公立医院改革难题 中医院创先争优活动纪实

作为全国精神文明争创单位,临夏县第二人民医院把党的优良作风、现代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的中心任务,以“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载体,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理想信念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医院的创新优势、技术优势、诚信优势、服务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医院持续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破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多年来,临夏县第二人民医院坚持以病人需求为导向选择医院的发展战略,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通过树立职工“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将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分配机制,注重社会效益,使员工都有成才机会;制定西医病种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在不断探索医院改革发展之路上,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目前,医院员工党员比例达到43%,临床业务骨干中党员占到九成以上;医院日均门诊量从2000多人次增加到了17000多人次,年门诊量达到540多万人次,居于全国医疗机构首位;年收治病人数从4077人次增加到超过60000人次。医院规模从一间医院发展为五间三甲医院和三个门诊,床位数从300来张发展到3150张。医院成为全国服务病人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患者满意度居全国前列,曾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得到过多位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医院已成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一、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树立正确价值观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满意的健康服务,是医疗机构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医院多年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将传统中医药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管理理念,凝练了“仁爱、敬业、务实、进取”的医院精神,在职工中树立起“病人至上、至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干部文化”、“感恩文化”等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水平,努力把职工塑造成为“在为病人服务中寻求快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人”。

(一)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医院党委从自身发展实践总结出了“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统帅,确立了医院的价值体系,要求党员职工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医院一直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逐步使“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理念,从“写在纸上”,发展到“记在心中”,最终实现了价值观的“落地”,成为了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的“导航系统”。医院党委引导党员职工从患者、医院、员工利益相统一出发,理解医院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病人可以没有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不能没有病人”、“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拿一个红包就等于失去一批病人,开一个大处方就等于赶走一批病人”,这些生动的道理使每个医务人员认识到“真诚地为患者服务正是每一个医生最终人生价值的体现”。

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年”、“ 以病人为中心,争创百佳医院”、“争创文明科室”、“树美好形象,创最佳服务”、评选“十佳员工”、“友善使者”、“爱心天使”、“服务之星”等活动,“病人至上,真诚关爱”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员工的内心,并自觉实践。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正确的价值观哺育了优秀的员工,医院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赢得了社会的信赖,转而促进了医院的高速发展。医院的快速发展也让员工得到了实惠,不仅收入增加了,更重要的是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医院职工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中深深体会到了医院所倡导的价值观的意义,也实现了个人人生价值,在新的发展时期,努力为群众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全院职工牢固树立起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变被动单一服务为主动全面服务。医院设立早诊、午诊、夜诊制度,从员工步行上下楼把电梯让给患者等细节上,方便患者;设立院长代表处接受患者投诉,召开投诉剖析会、医疗纠纷听证会、医疗缺陷质询会、服务案例分享会等,听取患者意见,主动改善流程,优化服务。这些举措温暖了患者,换取到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患者满意度常年居广东三甲医院之首。

(二)从感恩转向责任,以患者满意为依归

医院提出“感恩文化”教育,倡导全院医务人员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患者,医院与员工双向感恩、同事之间相互感恩。感人肺腑的教育形式,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感恩心待人,责任心做事”转化为了行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医院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感恩文化”教育向“责任文化”建设转化,使医院每个职工“懂得感恩,担当责任”。

医院建立起了患者投诉管理制度。畅通患者投诉的渠道,建立起了包括书信、电子邮件、电话、意见箱等十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形成了座谈会、个别征询、问卷调查等主动反馈意见的渠道,规定了对患者意见及时反应的效率和处理的手段。同时,把患者意见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使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满意程度得到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监控。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院从提倡规范服务,到提倡主动服务,再到提倡感动服务,把追求满意度最大化向追求患者忠诚度去转变。注重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大家,设立激励机制,一旦发现有谁的行为符合医院所倡导的理念,就加以鼓励。

(三)厉行社会责任,帮扶基层医院发展 广东省中医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医药行业的翘楚,3100多张床位、4000余名员工、5间医院、3个门诊,让他成为中医院中的“航母”。而就全国来说,中医院发展还存在很多困境,部分基层中医院仍然在生存的边缘徘徊。广东省中医院将多年的改革经验认真梳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无偿传授给基层医院,帮助其发展壮大。近年来,医院心系基层,与58家基层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通过提供进修机会、派专家讲课会诊等形式,免费为基层培养人才。广东省中医院的专家还定期去义诊,解决疑难病例,帮扶基层医院增强服务能力,扩大医院影响,造福当地百姓。

不仅医术是基层医院需要学习提高的方面,管理经验和模式更是基层医院渴望掌握的内容。广东省中医院向协作医院派驻管理人员,帮助其确定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措施。而各协作医院的院长经常前往广东学习取经。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中医院的领导都来过广东省中医院考察学习。在广东省中医院的帮助下,协作医院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家医院不仅临床疗效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也大为提升,门诊量翻了几倍,年收入增长了近10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患者的满意率也快速上升。

二、不断提升机制创新能力,破解公立医院改革难题 创新能力是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必须具有的能力,也是一家医院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广东省中医院不断在机制创新上探索,研究现代管理思路和理念,通过建立健全公平激励的分配制度、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机制、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科学民主的内部管理机制、廉洁行医的监督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公立医院保持公益性,为落实深化医改任务做出积极努力和有益探索。

(一)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分配机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励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彻底切断工资和业务收入的直接关系,同时让绩效与技术水平、科研水平、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要素挂钩,让分配向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倾斜。在这种机制下,医生心态平和、踏实,过度检查、大处方等现象绝迹,患者满意度直线上升,医院影响力增强,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体现。具体做法有3点:

一是以绩效决定收入分配,让分配的高低与工作量和科室的费用控制水平挂钩。医院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打破了大锅饭和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把科室的运营成本通过调动科室的积极性去控制,使卫生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是在利益格局设计上,强调社会目标、医院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统一。医院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把医、教、研、人才培养和职业道德等各项工作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个科室,各个科室又将该科室的目标分解落实到个人,为医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起稳固的组织基础。员工的利益实现与医院目标实现相一致。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让医务人员贡献大小和学术水平高低、业务能力强弱与分配挂钩,特别向关键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医务人员拥有的知识、技能、管理要素,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间贡献度越大,在分配中间体现的价值就越高。结合病人选医生的制度,让核心骨干、疗效好、患者拥护的医务人员在分配中体现他们的价值,在收入上与普通职工拉开差距。

(二)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人人都有成才机会

要实现“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打造百姓满意医院”的目标,必须要让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而临床疗效高低取决于人才。广东省中医院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大工程”,加大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力度,使人人都有成才机会。

实施“育人工程”--医院建立起完整的继续教育体系,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制和总住院制,努力使年轻医师尽快成长。使刚年轻医生有了明晰的努力和培养方向,为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职业生涯规划。

实施“名医工程”--医院邀请国医大师等全国著名老中医来院带徒传经,使100多位中青年骨干得拜名师。聘请了一批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来院带领学科发展,为年轻人成名成家创造条件。

实施“人心工程”--努力发展医院,扩大规模,建立技术平台,为业已成长起来的骨干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搭建舞台,为引进一流的尖端人才筑巢。

此外,医院通过实施“朝阳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高级职称人才分级管理”,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机制环境。将医院“发展愿景”与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位员工都有用武之地和发展轨道。

(三)建立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上上下下”成常态

“让想干的人有机会,能干的人有位置。”这是广东省中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最直白的描述,也是其核心思想。

医院在用人理念上变“相马”为“赛马”,对科主任、职能处室负责人、护士长实行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竞争上岗;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打破同工不同酬的界限,突破人员能进不能出的旧体制;对新来员工实行培训制和人员代理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努力营造“想干有机会,能干给岗位,干好有地位”的良好竞争环境,确保留在医院的都是愿意把中医药当作终生事业,真正有兴趣、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医生和职工。

通过努力,医院中基本上形成了“能上能下成为常态”的氛围,促进了合适的人向合适的岗位流动。

(四)建立科学民主的内部管理机制,人人参与医院管理 医院不断扩大群众的民主权力,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创造条件让职工代表行使好审议权、审核权和审定权;并建立起职工代表议案受理制度,确保件件有回应、有落实;做好院务公开,使员工能拥有知情权,行使监督权。

通过设立院长信箱、员工热线,畅通员工诉求渠道。并定期深入到员工中,针对医院发展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定向收集“金点子”。重视群众的评议监督,定期对医院领导、中层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信任度低于70%(含70%)的,要从管理岗位上下来。

(五)完善廉洁行医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行风建设

医院采取综合措施,从舆论上、制度上形成不许贪、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的“四不贪”监督约束机制。

一是通过大力宣扬好人好事,营造一种人人“自尊自爱,廉洁自律”的舆论氛围,形成“不许贪”的内部环境;二是通过改善员工的生活待遇,使他们生活水平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形成“不想贪”的思想观念;三是通过从严治院,严格管理,使员工思想上明确“不能乱伸手,伸手必被捉”,形成“不敢贪”的管理约束机制。四是不断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形成“不能贪”的机制,使想贪的人无从下手。

医院针对病人反映的热点问题,设定行风管理的“高压线”,凡是涉嫌以给回扣营销的药品,永久不得进入医院;对于收受红包和拿药品回扣的医务人员,直接开除,以维护医院的信誉和形象。而他们充分考虑到患者送红包的微妙心理,总结出了“收皮退肉(保留红包封皮,把钱退给患者),先收后退(先收下并作好记录,等患者出院时再退还),等值退还(把它买成等值的保健品送还给患者)”等婉拒红包的做法。目前,该院不收红包已蔚然成风。此外,医院内部分权制衡、信息公开。人事、财务管理在院内完全公开,采购招标等由业务部门安标准规程执行。各部门互相约束,院领导个人不干预。

三、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广东省中医院始终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的定位,使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越来越明显。目前,该院住院和门诊患者中医治疗率分别达到66.5%和90.5%,中药处方占总处方数的83.9%,平均每天配出中药饮片近10吨。

(一)挖掘中医精髓,不断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 医院党委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既是中医院的历史责任,又是社会的迫切需求,既是中医院的立足之本,也是中医院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医院围绕重点专科的主攻病种,开展挖掘继承工作,包括:挖掘和继承历代经典文献和古今的研究成果;挖掘和继承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挖掘和继承各学术流派特色和优势;挖掘和继承本院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挖掘和继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挖掘和整理安全、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医院要求临床各科通过挖掘、整理和继承中医学术精华,建立起古籍及现代文献数据库系统;全面把握本领域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现代研究进展;专门成立了传统疗法中心,与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杏林寻宝”活动,广泛收集、引进、学习、研究、应用各种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努力成为特色疗法的集散地,发挥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使医院一大批科室成为了国家和省的重点学科,中医特色与优势突出,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

(二)引入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围绕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的目标,医院努力将祖国医学的精华融会于日常诊疗过程中,不断整合优化众多名老中医针对同一临床问题的经验和体会,着力于临床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推广。通过“一个病一个病”地研究,明确各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的全程优势或环节优势,在此基础上医院编写了《临床各科中医特色与优势指南》和制定了临床路径,用于指导临床诊治、规范医疗行为,突显中医特色和优势、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对每一个临床路径都要通过回顾性研究、文献研究、专家共识,引入目前解决临床问题的最好的中医思路和方法,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推动临床路径的定期优化,尤其强调把中医的精华以及名老中医的经验优化到临床路径中。以达到不断优化临床路径的目的。并以此作为标准考核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每年侧重检查路径的优化情和执行况。加强变异登记、回顾性总结和文献的追踪,作为每年优化路径的重要依据。

(三)大力推进育人工程,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中医人才队伍。

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医院着力推动三个强化,通过努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中医水平高,采用中医药精髓解决临床能力强的中医药人才,被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称为“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1)强化中医水平的整体提高。修改完善了继续教育方案,特别强化中医经典、中医思维、中医疗法和常用方剂的考核力度;强化临床医生学习中医适宜技术,让每一个医生都能具备同时使用中药和针灸等非药物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温书工程”,研读经典,书写交流读书心得。

(2)强化师带徒的广度与深度。在“广度”上,扩大在全国的拜师范围,选拔更多中青年骨干拜师,并给予政策保障,让业务骨干到全国高水平的中医专科进修学习和“全脱产”跟师;在“深度”上,侧重于强化考核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掌握与运用,并促使“师带徒”工作从针对个体名老中医的继承向“学术流派”的全面继承的转变,积极学习、引进,让这些学术流派的特点和优势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疗效。

(3)借助现代科技加速人才培养。他们将知识管理运用到中医传承研究中,建立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促进大规模的知识保存、共享与利用;开展“岐黄班”活动,支持不同流派学术小组的形成,营造网下和网上的学习社区,浓郁医院的学术氛围。

(四)以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作为切入点,促进重点专科建设,带动医院整体中医特色的发挥。(1)选准“主攻方向”确立切入点; 组织院内外的专家,重新论证临床科室和重点学科的发展规划,重点在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内容是否充分,主攻病种中医药的切入点选择是否准确,落实措施是否有力,从而为重点专科确定中医药优势发挥的主攻方向;(2)破解“难点问题”找寻突破口; 每年对专科的主攻病种进行疗效评价,找寻难点问题,每年拿出不少于300万元的研究经费围绕这些难点问题设立专项进行研究;(3)坚持“专科建设思路”把稳大方向;

医院始终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的专科建设思路,强调对每一项新技术必须明确其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通过中医药专家的论证后方可引进,从而为中西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4)加强特色科室建设,彰显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他们组建了“中医经典临床应运研究病房”,探索中医药在应对急、危、重、疑难患者方面的临床优势,通过综合运用名老中医、经典文献、和本院临床宝贵经验,为全院树立典范。经典应用病房从3月份成立至10月1日,共出院病人306人,以COPD急性加重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急性脑梗塞等急危重病人为主,中医参与率 100%,纯中医治疗率 86.5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对全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还积极探索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服务患者的模式,逐步确立了三个发展方向:一是对健康人群从体质偏颇出发,落实中医养生的观念。我们开展粤、港、澳三地的人群调研,找寻体质偏颇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对体质偏颇的人群制订详细的健康调养计划,进行饮食、情志、起居、药物或非药物手段的干预,进行“纠偏”。二是对欲病人群,建立中医“治未病”的干预方案,防止向疾病方向转化。三是,对已病人群,试点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慢病管理模式,建立起了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肾病等的管理方案,并把这种模式推广进入社区。

四、把创先争优与医院中心工作相结合,使党组织成为医院各项工作的坚强核心 广东省中医院把党的工作与医院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党员们以事业发展为追求,以服务百姓为快乐,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在医院,党员、党组织具有崇高威信。目前,党员占到了职工总数的43%,在临床业务骨干中,党员更是占到90%以上。而且医院的支部书记均由科主任、中层干部担任,所有重大决策,首先召开党员会统一思想。党组织在医院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灾难救治以及本岗位工作中,党员冲锋在前,涌现了一批批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

(一)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医院党员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具有远见卓识,事业心、责任感强,敢想敢干敢当,一切从医院大局、患者利益出发,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并且严于律己、廉洁行政,在医院发展方向与战略的决策、实施等方面,发挥出政治核心作用。

党委书记、院长吕玉波作为医院的掌舵者,不仅在院内享有崇高威望,在全国医院管理界都赫赫有名。他在医院发展中倾注了心血,在确定办院方向、建立核心价值观和以绩效考核的分配制度、大规模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战略性决策,带领医院从困难中走出来,走向优秀和卓越。

吕玉波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医院,将医院管理作为终生事业,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全国中医系统得到推广,他也成为医院管理者的榜样。尽管他为医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始终淡泊名利,不作个人宣传、总是把各种荣誉让给一线医务人员。他倡导为一线服务的组织文化,在改善医院条件时,首先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一线员工工作环境,就是不改善自身办公条件,始终坚持与办公室同志一起办公,至今没有独立院长办公室;个人收入坚持只拿“平均奖”,在“非典”等特殊时期,他每天坚持去隔离病区查房,始终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却还时刻关心职工的安危;吕玉波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决不独断专行,在决策中充分尊重领导班子和专家意见,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使医院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吕玉波的影响和感召下,医院党员领导班子团结一心,以院为家,全心工作。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廉洁行政,率先垂范,干活往前冲,待遇向后退。使医院党委和干部队伍成为了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体,被医院员工群众称为“大家的主心骨”。

吕玉波认为,干部文化决定医院文化,医院组织结构应呈倒三角形,即患者在上,然后是临床第一线的医务人员、中层干部在中间,领导在下。他提出,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必须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思路决定了医院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最先考虑的是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为了扩大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比例,医院精简管理人员,目前管理人员仅占全院职工的3.5%。

在改变工作作风中,医院党委要求首先扭转干部作风,提出“反虚务实”的公式: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督促检查=0;好思路+不行动=0;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抓住想要做的事+做出预期的成果=成功。医院提出处理患者投诉和处理临床一线投诉行政系统一样,从而高度强调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这些做法使医务人员体会到了医院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不是“虚提口号”,而是要身体力行的实践。

正是由于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才得以深深植根到每个职工心中。

(二)履职尽责,形成合力,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

医院党委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履职尽责,形成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的优秀团队。党委领导班子始终和全院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带领职工形成合力,坚持医院公益性,改革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提高临床疗效,使医院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优势,建立核心价值观,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努力做到让每一位患者都满意。同时,通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使党组织的领导力、创造力、决策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了让创新争优活动取得实效,医院开展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医院先进党支部目标管理评估标准和优秀共产党员评估标准课题研究工作,各支部分别组织开展研究,制定符合本支部工作实际的活动方案和争创目标。做到:一看学科建设、专科建设有成效没有;二看是否改善了医疗质量,提高了服务水平,降低了医疗费用;三看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四看与群众的关系如何。把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群众最希望办、当前能够办好的事情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

党支部充分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概念,通过开展“双培养”活动,既“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养工作,为各类人员成长搭建平台,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在实践工作中努力形成“七大优势”:即尖端的高新技术、突出的中医优势、领先的学术水平、和谐的医患关系、先进的协作团队、率先的拼搏精神、一流的工作业绩。广大党员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带头践行卫生系统核心价值体系,“讲党性、讲信念、讲传统”、“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真正在立足本职工作、遵守医德医风、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一流业绩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帮助患者解决在就医过程中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通过努力,部分党员成为本专业领域的学术骨干、业务能手、技术尖兵,成就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树立了党员全新形象。

(三)危难之时,党员先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治病救人是他的职责。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突发灾难的救治和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等方面,广东省中医院的党员总是冲锋在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展现了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他们的感染下,医院职工把“病人至上,至诚关爱”的核心理念放在首位,无论是在本职工作中,还是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爱岗敬业、英勇无畏的优良品质。

非典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进入紧急状态,开的第一个会是全体党员会,全院没有一人退缩。护士长叶欣面对危险,始终坚持一线。在给一位高危非典患者吸痰的时候,她推开别人,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在她感染非典的那段日子,总是嘱咐同事注意安全,心里还是牵挂着危重病人。就在她弥留之际,依然想到的是她的工作。叶欣用生命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壮丽人生,用生命维护了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她成为了人民英雄,她的名字也被全国人民所记住。

为了抢救患者生命,在这场战役中尽管先后有70多人染病倒下,但没有一个医务人员退缩,还有100多人主动报名进隔离病区,近百名医务人员火线入党。涌现了以“叶欣”烈士为代表的英雄群体。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院党员纷纷递交申请,要求前往灾区救援。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也有初为人母的女医生,还有刚刚毕业的年轻护士。在长期的党性教育和医院管理文化熏陶下,没有人考虑自身安危,没有人去想前方困难重重、环境险恶,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救人!院党委从中选派了几名业务骨干随广东省医疗队赶赴灾区,成为第一个到达震中映秀灾区的救援医疗队。面对余震威胁,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甚至留下遗书,奋勇向前,救治了上千名伤病员,被授予“抗震模范”,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禤国维教授是一名老党员,年过七十仍然奋战在临床一线。他曾经被歹徒袭击,生命垂危之时想到的是不能出诊给患者服务了,在病床上他每天默念方歌,以恢复失去的记忆;他骨折受伤后,没有修养,让家人用轮椅推着去出门诊;他坚持20多年夜诊,每次坚持时间最长,服务态度最好。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诠释了大医精诚的中医精神,成为大家的楷模。

心怀慈悲的“送子观音”李丽芸教授、视病人如亲人的护士张广清、冒着感染艾滋风险完成巨大血管瘤切除手术的外科主任谭志健......这一个个鲜活的党员先进典型,不仅感动了医院职工,更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患者和群众,“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刚刚结束的广州亚运会上,广东省中医院是负责场馆最多、医疗任务最重的亚运定点医院。医院共派出8名医疗经理、87名医疗队员,承担了跆拳道、空手道、击剑、篮球等多个场馆的亚运医疗保障任务;近400名医务人员在开闭幕式当天全天待命,负责现场急救任务。参加任务的既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党员职工,在近20天的工作中,大家持续作战,牺牲个人时间,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出色地完成了亚运医疗保障任务,不仅得到运动员的高度赞扬,更得到广州亚组委的充分肯定。结语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广东省中医院围绕着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特别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上,以坚持医院公益性为前提,改革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以满足病人需求、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临床疗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鲜明,员工积极性更高,患者对医院更满意!对于落实深化医改任务,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之路,广东省中医院做出的探索值得借鉴。

第五篇: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桂平市下湾镇中心小学 黄深泉

【内容摘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从了解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探究→揭示问题本质→总结引申反思”四个环节;提出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关 键 词】以问题为导向;课堂教学四环节;实施建议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氛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和能力为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上课一开始,直接向学生呈现问题或任务,要求每个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整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策略支持,教学过程中不断循环该探究过程,直至学生独立或者合作成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人物。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学生预习自学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的探究学习。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文化特征

现代课堂教学提倡教师要将单纯的教学过程变为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即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与教师、同伴、教学文本等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生成和情感变化,体验、感悟学习中的奥妙和兴 趣,以及因为成功或者失败给心灵所带来的那一份兴奋、喜悦、痛苦和失望。

为了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满足和符合现代教学特征,需要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联,超越传统的先预习、师生一问一答、满堂问、大叫大喊、独白式的课堂文化。

学生要遵守“五要五不要”课堂教学制度,即要独立自主,要探究钻研,要写关键词,要花草图,要问问题;不要先看书,不要先讨论,不要喊叫,不要急于举手,不要等待老师。

教师要遵守“六要六不要”课堂教学制度,即不要过早地出现结论,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不要低估学生学习潜能,而是要高估学生能力;要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不要照本宣科或者刻板地执行教案;不要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复制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多元、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文化特征:课堂教学中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赋予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其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释放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

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其核心就 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有根据地引入对学生来说的“新问题”,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寻求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完成研究事物、探索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课程改革试图通过课程体系,教材,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和方法的变更,实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应是多样的,但数学的本质又决定了数学教学过程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数学问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生活实际和现实世界;二是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发展与建构。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专家点评、课后反思等环节探究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探究→揭示问题本质→总结引申反思”。

1.创设问题情景。

第一个层次,教师精心设计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困惑及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以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如教师提供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数学化,构造数学模型;将一些结论型问题(定理、性质、证明题等)改为探索性问题;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问题情景,获得新知识的生长点;运用某些思维方式(如特殊化、一般化、类比、联想、逆向思考等)形成发现问题情景等等。第二个层次,由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这是较高的目标。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中,从呈现情景到激活情景,再到组织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是交互的。当教师将情景呈现给学生后,教的活动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来进行,必 须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整个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都时刻变化着。就教师而言,呈现问题情景后,要努力激活情景,让学生迅速发现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情景,组织协调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学生讨论、交流、反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潮,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能激励其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而在练习巩固阶段要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生对问题探究过程的内化。

2.师生共同探究。

首先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地、自主地经历这一探索过程,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时间。然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索,在讨论中释疑解难,在交流中提问置疑,在困惑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尝错中期待问题解决。教师作为一位引导者参与学生之中进行探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困惑和认知差异并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3.揭示问题本质。

这一环节的核心就是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把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展示给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思路包括失败的思路暴露给学生,意在让学生从教师分析中懂得怎样去思考,怎样进行类比、联想、归纳、抽象、概括,等等。使情景中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的适时提示与点拔使学生的问题式思维更加积极有效,同时也使教师处于一种积极的问题式思维状态。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中,教师必要时也可对最复杂的概念加以解释,但大多是预先创设的问题情景,组织和引导学生的独 立认知活动。学生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独立地作出结论和概括,对概念的定义、法则、公式、规律作出概述(在教师帮助下),或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于新的情景中。这样的经常性的学习活动最终会引起思维活动结构的变化。

4.总结引申反思。

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顾、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引申和反思。如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有哪些收获和启示,能否将相关或相似问题进行推广,又如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进行评价,等等。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的问题引入。设计有内在联系或有梯度的对学生有新鲜和刺激感的系列问题,通过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些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

三、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直接影响到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的方式与程度。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而且要把问题问到“关节眼”上。所提问题既要能反映“干什么”,从而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意图清楚,学生成竹在胸,整个课堂有的放矢。又要能反映“为什么这样提”,问题设计要充分暴露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问题提出必须科学、正确、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思维形成的反复性,我们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为基点,逐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还要借助信息技术中文字、符号、图形、数、式、表格等多种表达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学习情景,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本质的机会,将技术作为学习的综合组成部分。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理论着眼于学生学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是教师无所作为,相反,教师工作将更复杂,难度将更高。如何根据中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学习的动力,是我们进行模式研究的关键。

由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反映的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序列,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会受到教学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在一节课中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体现。此外,现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的环节上,现行教材体系、教学时间、大班化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素质、教学定势等都影响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的实施,随着新教材的试行、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小班化教学的实施,都将逐步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的实施创造条件。因此,我们更应着眼于教师教育观念、教师教学素质及教学定势的改变。

在学生课堂学习环节上,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学习者内部的原因。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的好坏、问题的综合性程度的高低、学生思维的定势、现有经验的局限性以及对问题情景认识的清晰程度、解决问题时所需的时间等都会对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的实施造成影响。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们更应着眼于解剖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提供更科学、有 效的问题情景,并激活问题情景,使问题的呈现更清晰,同时发展学生知识,传授各种推理方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运用现有的经验逐步深化对问题的综合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养成,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只要教师对“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充分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积极改善教学环境,那么,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将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

下载以问题为导向 破解三大难题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问题为导向 破解三大难题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问题为导向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范文

    **以问题为导向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县根据县内91户企业123个项目存在的“扶持政策不力、生产要素不全、融资渠道不畅、政务环境不优”等4个典型性问题精准发力,着力建......

    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素质

    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素质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 1)、PBL 的定义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

    保变电气:以问题为导向 主动担当作为

    集团公司2017年工作会议结束后,保变电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组织党委中心组成员学习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大会精神,并于1月20日召开公司2017年工作会和党风廉政建设大......

    三大举措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

    三大举措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 农村环境治理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农民群众环境意识淡薄导致多数农村脏乱差严重,农村垃圾乱扔乱倒的现象随处可见。xx县是农业大县,农村环......

    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

    文章标题: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坚持问题导向 破解农村基层党建难题

    坚持问题导向 破解农村基层党建难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治之举和固本之策。2014年年初,我担......

    “学术研究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小型座谈会

    “学术研究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小型座谈会 会议安排 一、会议内容: 1、会议主持:本次座谈会由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 2、会议主讲: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江......

    普陀山着力破解景区管理三大难题

    1.着力破解违法建设监察难题 坚持以《规划监察执法办案操作规程》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全山违法建筑一户一档电子台账。落实责任,继续实施规划监察四级巡查制度,深化网格化景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