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活动

时间:2019-05-14 14:0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活动》。

第一篇:开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活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是新课改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只是提供了现成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教学的关键。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这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于新的学习方法一下子很不适应。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每位一线教师改变教法,下功夫、下力气培养锻炼学生。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经过几年的摸索尝试,探究出适合我校的具体办法,特总结如下:

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以问题为中心”这个研究话题一直是我们学校重点研讨内容,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此课题研究,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并要求每位教师利用休息时间自学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形成学习笔记。其次让一线教师走出去,参加外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的问题意识。第三是以研促教。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为手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具体做法:

一、加强教研的日常工作,培养教师有主题式的教研活动。主题式教研活动是教师凭借扎根于自主教学实践和有目的、有计划、有诊断、有指导、有经验共享的教研活动展开的课例分析。我校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轴心,教师自身通过自己教学问题的梳理,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和普通意义的问题,经过一定的理性加工转化为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课题;教研组对教师提出的课题加以集中、归纳和整理,形成教师具体教学活动的主题。我们有效利用农远这一有利阵地,把各教研组具体教研时间固定,并排入农远课表。每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由中心发言人牵头,进行具体广泛的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集备、教研,为学科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研究的平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例如:让教师明确

(一)“问题设计的几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和所任学科的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主旨精神和要求。2.梯度性原则。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3.层次性原则。学生的知识维度是多层次的,有优秀的或相对落后的,设计问题时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解决几个问题,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掌握。

4.启发性原则。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提出的问题不是由教师越俎代疱,而是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进得出正确结论。

5.全面性原则。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要涵盖每个课时的全部知识点,这样解决全部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6.开放性原则。设计好的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可留下一定的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二)问题的类型研究

1.判断型问题。这是指对事实、概念、结论等作出判断或识别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不对”、“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等问句。

2.叙述型问题。这是指对事实、概念、结论以及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进行叙述的一类问题,设计有“是什么”、“怎么样”等问句。

3.述理型问题。这是指对事物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条件与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等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类问题,设计有“为什么”等问句。

4.评价型问题。这是指对人物、现象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你有怎样的评价”等问句。5.运用型问题。这是指对拟定的情景或可联系的现实,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设计有“当你„„你该怎么办”等问句。

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按我校实际特点,为培养新教师,我们侧重抓中年段语文阅读教学。可我校中年段都是刚上任的年轻教师,连基本的课型还搞不懂,又怎能很好的完成研讨任务呢?于是我们大胆的起用老教材、老教师来承担重任。王鹏老师-------省级优秀教师每次接到任务后,都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主动备课,做好课前功。平时我们要求老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的优势和本班的实际,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有自己的独树一帜。对于骨教师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鼓励他们撰写总结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并在教师中交流、推广。于是在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大家积极探讨,出谋划策,使教案围绕“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老教材,新讲法。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校于2008年9月20日由六年王鹏老师执教进行了“以问题为中心”语文阅读观摩研讨课,受到在场领导与教师的好评。

众所周知语文的教学研究,应该着眼于小课堂服务于大课堂,语文的教学科研的本质就是:追问实践。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让课堂教学远离虚伪的美丽,让学生摆脱被追问的境地,以学得促进习得。本着这样的观点,导入环节王老师采用“回忆性问题”展开-------“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悠悠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很多英雄豪杰,他们给祖国的历史画卷描上了浓浓的一笔-------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请说一说。”为突出教学重点,王老师在这一环节中采用“理解性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谁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分析性问题”--------“从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你想到了什么?”;“综合性问题”--------“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人字形线路是怎么回事?火车怎么走?”“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说明什么?”这样的研讨课,老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自主探究,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得到尝试,学生学习兴趣浓、热情高、效果卓著。活动中也看出教师有课改意识,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向新课程挑战,为我校课程改革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会后,我们又利用教研时间对这节观摩课进行了反思、点评。

总之,这次“以问题为中心”语文阅读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新课程改革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它进一步推动了我校课改进程,并使教学活动沿着科研的轨道有序进行。

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久而久之,就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是错的,毫无根据的,有的问题可能很稚嫩、浅显,没有太大价值,但教师也应积极鼓励学生去想、去问。虽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有满意的答案,但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即使是错误的问题,学生也能从为什么错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因为,科学的发展历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和问题的解答史。这一点正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的。素质教育要求有高素质的新型教师,要求教师摆脱工匠式向创新型过渡。所以我们鼓励教师每节课后都应检查自己是否采用启发式,问题意识强不强。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上是否到位、有没有成效。教师首先强化问题意识,对问题设计、新问题的处理,对不能肯定的未知问题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学生也就从你那里学会想问题、解决问题、揭示问题之间的联系。渐渐地就学会思考、分析、判断,并渐渐具有了创新的能力。敢想别人没想的问题、敢问不懂的问题、敢去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屡遭失败,但失败过后,他们会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定探索问题的方向。再实践、再总结,直到有明确的结果。学生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书本上找不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思维得到了锻炼。这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正是要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服务于社会,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强盛的根。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行和使用必须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异,根本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达到教学和育人双丰收的目标。我们只是作了一些肤浅的尝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远不止这么一种,这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实践。

第二篇:教学初探:“以问题为中心”三步教学法

自从提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我在各种期刊上仔细研究了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大胆尝试了一个领子福三步教学法具体过程如下:

衣领是第一步,也就是教师的整体命题。由于刚开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学生觉得不熟悉,所以老师带领学生走,教学生提问题,具体做法是:每个学校一篇文章,由老师用文字内容,类的预览提示和课后问题,设计的文章紧密相关的文章的问题,类产生这些问题,使学生有问题阅读,圆圈绘图注释,思维,沟通,查询,报告,通过独立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上有能力提问,然后尝试练习第二步帮助,也就是教师半职,学生尝试问题,老师帮助梳理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用来学习预览提示和课后问题,也可以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一提,学生可以提出思考的价值,足以证明他对一定程度的理解文本内容。

当学生可以独立地提出问题时,也就是说,尝试练习第三步,放在什么时候,当学生通过独立问题,找到自己的答案。如学习读写字,我让学生自己根据每个内容尝试问问题,自我回答形式向你报告,然后由学生选择最好的问题,出出最好的问题明星,以鼓励学生提出兴趣的问题,帮助学生发展,只要学习提出问题,解决好的阅读习惯的问题。

问题伴随着内容和问题伴随的阅读解决方案,我相信以问题为中心的语言课堂教学模式将伴随每个老师的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成长。

以问题为中心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和最好的阅读方式。教学尝试使用并继续创新,你会收到乘数效应。

第三篇:以问题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

浦北中学 余先芳

【内容摘要】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常出现一些误区。教师在提问中应如何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判断、调整,形成不同的问题情境;注意提问的方法策略;组织好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间的交流。把我们的课堂变成一个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使师生交流达到最佳的契合点。

【关键词】 问题 中心 教学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合理性提问呢?建议如下:

1、激疑性提问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 机械能减少,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2、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3、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如“电流表与电压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的比较。在发展了学生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发散性提问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4、激趣性提问

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例如,在讲热传导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下面的小鱼为什么却安然无恙?象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必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层递式提问

物理概念和规律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形成过程也各不相同,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推导中,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动量守恒为什么要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呢?若外力之和不为零,还守恒吗?你能从推导中找出原因吗?(2)动量守恒是由牛顿运动定律推出的,那么为什么要讲动量守恒定律呢?它究竟比牛顿运动定律优越在何处?(3)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有方向吗?(4)既然运动是相对的,那么表达式中速度应是相对哪个参考系的速度呢?通过这些问题提出、讨论,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系统性、条件性、矢量性和相对性。

6、实验中发现提问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例如:做“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有些学生打出的纸带不清楚;有些学生打下的纸带第一、第二点间距大于2mm;验证守恒时动能增加量总小于势能减小量,原因何在呢?学生自然提出问题,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归纳,经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是可以找出问题的原因的。

7、巩固性提问

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应在讲授完新课,学生消化了该课内容后,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应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起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并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四篇: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完成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地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人。基于此,本文从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原则阐述为主要切入点,从明确目标、注重情境创设、设置探究性问题几方面重点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旨在为高中化学一线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更好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问题;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作为高中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生成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从心理层面分析,高中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主要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疑问,也正是因为此类思想的存在驱动学生不断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知识加以探索。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引导自主解决,激发思维的活跃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笔者以高中化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问题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原则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需要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以便保证所生成的化学问题可以充分落实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提高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趣味性原则。在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化学问题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通过具有趣味性的问题生成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解决欲望,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身到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全体性原则。教师在化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全体学生,即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在保证优、中等生得到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全体学生在化学问题的探究中均可以有所获得。

第三,梯度性原则。问题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学生认识化学逐渐由外到内,达到化学知识有效消化的效果。因此,在化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各知识的关联性,前一个问题需要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做到环环相扣。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明确问题设计目标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化学问题的设计目标,善于将教学的既定目标逐步转化为问题,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硫的转化》这一内容的讲解中,教师要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即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明确、应用氧化还原放映知识,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换关系,加深对硫元素氧化性、还原性性质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化学问?}设计为“立足于化合价视角,你如何看待硫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通过此种问题的设计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与问题教学之间的融会贯通。

(二)注重问题情境创设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在注重对学生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序发展,实现学生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

对此,教师要按照“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课堂知识的意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蓝本,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入到课堂中,生成相应的化学教学问题,如“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你发现苯酚有哪些性质?”、“空气质量报告中时常会受到一些环境问题,那么二氧化硫污染、酸雨等问题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对其加以解决?”等。

(三)设置探究性问题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所生成设置的化学问题需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要切实有效的迎合学生的思维探究规律,实现学生心智的开启、化学潜能的激发、思维活动的激活。因此,问题的设计不可以单纯的以“为什么”、“是什么”等字眼出现,更是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对其中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元素加以提炼,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辩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探究问题设置为:在此前的探究活动中,Na+H2O会发生剧烈反应,Na+HCl也会发生反应,那么如果将Na放入CuSO4溶液中会发生反应吗?如果会发生反应,那么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其反应现象进行预测,简要概述其可能会生成的物质。通过小组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来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拓展,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立足于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加以引导,更好地加深学生对钠与硫酸溶液反应现象的理解。值得说明的是,在问题的设计中要具有一定的梯度,不需要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照同等的标准回答问题,要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问题设计的己任,从而实现学生化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高中化学教师要对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重视,在正确设计原则的指导之下,从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化学问题教学设计活动,使得所设计的化学问题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深入挖掘学生化学学习潜力,从而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解决化学问题,提高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小媛,李江波.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 提高高中化学复习课效率[J].课程教学研究,2014,(11):46-49.[2]王钦忠.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03):26-28.[3]梁田.“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探究[N].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25(01):128-129,132.作者简介:

吴发群,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高级中学。

第五篇:以问题为中心讨论——PBL小组讨论流程

PBL小组讨论流程 第一阶段:50分钟

1.选出主席1名,书记1名。2.分发教案。

3.先发第一幕,讨论分析10分钟,4.再发第二幕,讨论分析10分钟。5.此过程中主席要主持整个讨论,要注意把握时间。书记要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假设,思路等。

6.大家最后讨论总结,提出主要问题以及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所有人需思考,次要问题主席分给大家。课后查阅文献

第二阶段:120分钟 1.主席主持,大家就上次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次要问题每人报告3~5分钟即可。书记在问题汇报时无需记录。50分钟

2.依序发第3,4幕,讨论确定主次要问题。课后查阅文献。50分 3.主席分配问题。

4.书记在会后需要构思机制图。

第三阶段:50分钟

1.主席主持复习整个教案,学生做报告。2.大家就书记所做的初步机制图讨论,完善。3.主席带领全组人员总结评价。

回馈:

主席同学汇集同学的次要问题的书面报告,加上全组主要问题的讨论记录(含机制图——最终由书记绘制),总结做成电子版文件。(具体要求讨论时说)注意:主要问题是大家讨论解决的,每人都要给主席发主要问题的总结。

这是一般PBL的流程,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修改。

下载开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