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经济生活》总复习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经济生活》总复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经济生活》总复习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经济生活》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经济生活》总复习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总复习教学设计

第一

神奇的货币

第二

多变的价格

第三

多彩的消费

第四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五

《企业与劳动者》

第六

投资的选择

第七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八

国家的收入与分配

第九

征税和税收

第十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一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十二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

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商品:(1)什么是商品?P4(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含义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理论联系实际:①、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商品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当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②、日常生活中,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优质优价(优质产品的价格通常比较高)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

2、货币:

(1)货币的产生:P4-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P

(3)、货币的职能(含义)

个职能①②③④⑤P----7

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①价值尺度的含义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原因:P6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②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含义(有区别)P6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⑶货币流通规律P7

用公式表示如下: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含义:P8

(2)纸币和货币的关系:①纸币是货币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②纸币没有价值,货币有价值。

(3)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时,纸币贬值,纸币的面值大于纸币的购买力;通货紧缩时,纸币升值,纸币的面值小于纸币的购买力。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4)纸币发行的规律:P8第二自然段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P8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

4、电子货币的出现P9(电子货币包括:信用卡、自动柜员机、电子转账终端等银行交易工具和业务。)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P9

2、信用工具

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有:P9①信用卡的含义及优点P9、10

②支票的含义及种类P11

3、外汇:

⑴外汇的含义P11

注意两点:①外币不一定都是外汇。只有可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②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除包含外币,还包括:以外币支付的支票、汇票、股票、债券等。

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①外汇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②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一般来说,一国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表明同量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币减少,则通常意味着本币升值或外币贬值;反之同理。

⑶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由①②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⑷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P12

第二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P13--14

①商品的供求关系会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②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含义:P14

2、价值决定价格------决定因素P1

⑴、商品价值(含义P)与价格(含义P6)的关系:P1第一自然段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基础,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①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②价值总量:是指某一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价值量总和。

公式表示: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⑵、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P1

②个别劳动时间含义: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⑶、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或者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个别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①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同一商品的生产者,如果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意味着其生产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②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意味着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降低。

⑷、劳动生产率的含义P16

①个别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效率。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生产部门或行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效率

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财富(产品数量)的增加,同时意味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⑸、明确几对关系:

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正比

(因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

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耗费在单位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反比

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耗费在单位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

④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关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不变

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⑥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的关系:正比

因为: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所以价值总量增加,商品生产者获利就会增多。

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P16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注:价格不会无限涨落的根本原因是价值决定价格,直接原因是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求会影响价格,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P17第一自然段

②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③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还会引起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来讲,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④替代品与互补商品的含义:P17---18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P18—19

①调节生产。(怎样调节)②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什么,怎样提高)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为什么)

第三

多彩的消费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P20)

(1)收入与消费的关系: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正比)。②……③……(P20倒3段-P21第一自然段)

(2)商品价格影响消费。(反比)(P21第2自然段)①……②价格对不同消费品的影响不同(P17第2自然段)

理论联系实际:

收入影响消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差距影响消费→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价格影响消费→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就是稳定物价。

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国家特别关注农产品价格变化“谷贱伤农”

3、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P21第三自然段)

4、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之一——消费心理(P23)

二、消费类型有哪些

(1)按产品类型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P21

(2)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P21-22

注:①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与否制约着贷款消费的发展。贷款消费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制约,中国传统消费观念是攒钱消费,这也制约着贷款消费的发展。

②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贷款消费,并不是超前消费,而是一种适度消费。

(3)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注:生存资料消费重在解决温饱,发展资料消费重在提高素质,享受资料消费重在身心愉悦。(由低级到高级)

三、消费结构、什么是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为什么会变化(变化的原因)?消费结构怎样变化(变化方向)?(P23第一自然段)

2、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结构的关系?(P23)

恩格尔系数过大的对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的什么?

四、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之一

2、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哪些表现?(P23-24)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3、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怎样做理智的消费者?)(P2)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既要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抑制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三个避免”(P2)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为什么要倡导绿色消费?什么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主旨、核心是什么?绿色消费有哪些要求?绿色消费体现了什么发展观的要求?(P2-26)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什么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什么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了”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P26最后一段)

综合探究

正确对待金钱

如何看待人生与金钱的关系(应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

对于金钱的认识,应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辩证地加以看待。(P29)

(1)金钱是什么?(2)对待金钱的态度?

(3)正确金钱观的作用?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反对“金钱万能论”,抵制拜金主义。

第四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人们的消费,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P33)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P33)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P34)

第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

第三,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社会再生产(P34)

、含义:

2、再生产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及其关系。(P34)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P34)

(1)根本原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主要矛盾决定。

(3)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4)意义:①只有…才…(基础)②只有…才…(差距)③只有…才…(国力)

2、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P34)

3、怎样发展生产力?(P34-3)

(1)坚持……不动摇,坚持……为中心;展,大力推动科技(2)必须通过改革,调整……,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的内容、作用(3)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4)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

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什么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P3)

注:基本经济制度≠根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为主体(P36)

(1)地位:(P36)为什么要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含义(范围):(P36)

(3)内容)国有经济:(P36)①含义。注:它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②地位:③

态度:发展、壮大

④作用:

2)集体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P37)①含义:

②地位:

③形式:④作用;⑤态度:支持、鼓励、帮助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P37)①含义:②地位:③态度:

(4)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形式)——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本质属性

公有制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的前提下的企业的资组织形式————公有的资本如何组织、管理、经营,是方法、技术操作问题。

2)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P38):

①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性质

②股份制

股份制的性质(P38)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意义(优越性):(P38)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P38第二自然段))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控制……控制……。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

从区别来看:公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所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为主体。当前国有经济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整个公有资产仍占优势,所以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从联系来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正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之一。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6)对公有制的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P38)

(1)范围:(P38))个体经济①含义:②地位;③特点:④作用:

2)私营经济①含义:②地位;③特点④作用:

3)外资经济①含义:②地位;③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非公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党的十六大提出对非公有制经济“非禁即入”、“同等待遇”,国家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都是为了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宏观把握本框内容)

(1)是什么?(P3)

(2)为什么?(依据)(P40最后一段)①原因:②意义

(3)怎么样?

①两个必须毫不动摇

②……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市场竞争地位平等)

第五

《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制——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含义:(P41第一自然段)

法律特征:企业法人

2、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①有限责任公司

②股份有限公司③二者的联系、区别(P42-43)

3、组织机构(P43最后一段)

4、优点、作用(P44第二自然段)

二、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公司经营的含义:(P4第一自然段)

2、公司经营的目的(P4第一自然段)

3、公司营利的重要性(只有……才能……)(P4第一自然段)

4、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P4-46)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为什么?战略正确,就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战略错误,就会遭遇挫折,甚至破产。

怎么样?正确的经营战略出自高素质的决策群,他们善于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怎么样?科技与管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而先进的科学手段可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是什么?企业信誉是指企业诚信经营,反对失信和欺诈;企业形象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及得到的评价和认同。

为什么?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怎么样?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创立名牌,是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也是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的主要手段。

(4)除此以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进行兼并和强强联合、提高经营者素质、优化组织结构等也是影响公司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4、兼并、联合、破产

(1)兼并

含义: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

作用: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联合

含义:主要是大企业的联合

作用: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3)破产

含义: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

作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结论:它们都是市场经济中价值观规律作用之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作用在于:对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对于社会,优化资源配置;对于国家,减轻财政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对于劳动者,促使其提高素质,维护其长远利益。

三、劳动和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什么要扩大就业?(P47-48)

(1)根本原因: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光荣。P47

(2)就业的重要意义(扩大就业的重要性):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对社会

②对自身

(3)我国就业的现状(扩大就业的必要性)劳动力总量大,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2)、如何扩大就业?(P49)

(1)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2)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作用。

(3)国家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4)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①②③④。(P49-0)

提示:可简略记为“经济发展,市场调节,政府促进,正确择业。”

四、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为什么?(意义)

(P0倒数两自然段)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一,是……的前提;第二,是……的保证。

2、是什么?(权利的内容)(P4第一自然段)

3、怎样做?

(1)国家:(P0倒数第二自然段)党和政府在……的同时,加强……,改善……,完善……。

(2)企业: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遵守劳动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劳动者:(P1)①履行义务——基础

②依法签定劳动合同

③权益受损时依法维护——投诉、协商、调解、仲裁、起诉

④增强权利和法律意识

第六

投资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一)储蓄存款——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含义:P2我国的储蓄机构包括:①②③

2、利息的含义、计算公式:P3

3、利率的含义、表示方法:P3

注:(1)我国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2)贷款利率总是高于存款利率,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

(3)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①如何调节:调整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调节存款量、贷款量→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②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下,提高存、贷款利率,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通货紧缩则反之。

4、储蓄存款分类:①、②P3、比较定、活期储蓄的投资特点和作用:P3

特点和优点

作用

活期储蓄

存取期限活、存取数量活、存取次数活、收益较低

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方便储户小额资金的存入和使用。

定期储蓄

储蓄形式多(4种)、存期固定、存期长则利率高、收益较高

积累性强,适合人民群众节余款和积少成多的大宗用款的存储需要。

定期储蓄可提前支取,必须一单(存单)一证(身份证),并且按照活期存款利率支付利息。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含义:P4

2、主要业务:(1)、存款(2)、贷款(3)、结算P4----

注:银行利润的有:存贷款的利差和服务性收费。前者是银行利润的主要。

3、其它业务:提供债券买卖、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P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一)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的含义(性质)及股东的权利:P6

注: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发行股票。

2、股票价格及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

(1)股票价格:通常总是大于或小于它的票面金额。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计算公式: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

(2)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股票上市以后,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状况、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因此常常波动而偏离发行价格。

3、股票投资收入的(两部分):P7第一自然段

4、股票投资特点:(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是一种所有权凭证;是一种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股票的交易价格和股票的票面金额是不同的;股票具有风险性

、作用:(意义)P7第二自然段

(二)债券——稳健的投资

、基本含义:P7

2、债券与股票的比较:

(1)不同点:性质不同;受益权不同;偿还方法不同。

(2)相同点:都是有价证券;(对发行者)都是集资手段;(对投资者)都能获得一定收益。

3、债券的种类:按其发行者不同,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其区别如下。

发行者

收益

风险

流通性

国家

金融债券

金融机构

较强

企业债券

企业

国债只是政府债券的一种,政府债券还包括建设债券等。

4、“基金”P8

特点:集合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专家经营、专业管理。

(三)保险——为风险投资(商业保险——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基本含义及功能:P9

2、种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注:分红保险既具备保障功能,还可分配保险公司经营盈余。分红保险属于人寿保险之一种。

3、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P60

第七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含义:p66—67

地位,范围,分配什么,分配尺度、分配结果

2、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p67

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p674、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p67

二、其他分配方式:

(一)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范围:个体经济

2、如何分配:扣除成本和税收

3、意义: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个体经济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p68第三段

2、主要生产要素存在的形式: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3、意义:p68第四段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力水平

2、我国的经济制度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因(为什么?)p70最后一段

3、如何实现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怎么样?)p71

第八

国家的收入与分配

一、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一)财政收入、财政的基本含义p72:含义,国家预算,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税、利、债、费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分配政策—重要因素

(二)财政支出

、含义

2、分类:p74—76

(三)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p77

二、财政的巨大作用

(一)集中力量办大事、支持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2、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过热)

3、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

(二)人民生活有保障

、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2、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

征税和税收

一、税收及其种类

(一)税收的基本含义:主体、目的、地位、本质、依据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p81

(三)增值税:

、含义:p82

2、纳税人:p82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出口货物不交税)

3、税率:基本税率为17%

4、计税方法: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优点:p82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6、意义:p82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个人所得税

、含义:p83

2、纳税人:注意居住满一年还是不满一年以及是否是在我国境内取得的收入

3、应税项目:p83

4、特点:p83实行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越重,所得越低,税越轻“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是显著特点、税率:p84(注意:自XX年1月1日扣除1600元)

6、意义:p84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

(一)纳税人与负税人

、含义:

2、联系与区别:

纳税人

负税人

区别

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联系

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2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三)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四)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罚、偷税: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

2、欠税:欠税是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骗税是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4、抗税:抗税是指纳税人抗拒税法规定的违法行为

(五)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六)公民应具有纳税人意识

第十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资源配置a:必要性b:手段:计划和市场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调节资源的方式(市场机制):价格、供求、竞争

4、市场调节的优点:

①市场可以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

②市场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市场在竞争中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二)市场秩序、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2、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的具体规定。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3、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以及如何加强诚实信用建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2、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原因: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单纯靠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③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者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第十一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十世纪末,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经济建设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力争比XX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促进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1)是什么?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为什么?

①科学发展观是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加,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③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应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我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第二,具体经济发展措施: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路子。

②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④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106最后一段

2、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在全球到处奔走。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形式: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

①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世界贸易组织作用: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2、世界贸易组织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3、世界贸易组织目标: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发展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①有利的一面: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②不利的一面: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也是严峻的考验。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会显著增加。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2、新形势下怎样坚持“引进来”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3、什么是“走出去”“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4、走出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1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一课时 分数乘、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页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情感目标: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322573355 × =× =×18=÷ =÷45369104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练习:

3÷4=()()=()12 =():32=12:()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0.6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8:120.25:0.45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96÷0.3141847

1数量关系式是:原价× =现价 5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汇报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三篇: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一、考点概览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①市场与计划

②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

③市场配置资源

④规范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②宏观调控

二、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主要立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重点考查市场调节及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

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多以措施类和体现类为主,集中于市场的缺陷和宏观调控措施。材料题多以措施类为主,立足经济发展形势,具体考查资源配置方式,重点考查宏观调控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

三、高考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主线,明确了资源配置中市场与计划两种 手段的运用。复习本课时要把握一对关系,明确两项保障和三个特点。一对关系就是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两项保障,即从市场秩序维护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认识对市场缺陷的弥补。三个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特征。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立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复习中必须明确资源配置两种手段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资源配置方式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立足整个教材,必须认识宏观调控与物价、消费、就业、分配、生产的关系。

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主线,所以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①结合2015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特别要关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注意国家 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与国家经济发展走势,认识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这是高考命题的兴奋点。

②结合我国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就业,发展生产,维护公平等措施,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特点。

③结合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分析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认识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及宏观调 控的必要性,〖名师点睛〗:

一 个 关

系 →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一个治本之策 → 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三个基本特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

种 手 段 → 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及其运用

四、考点分析

考点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市场与计划

(1)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①资源----拓展知识

资源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除了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包括技术、信息、人才、文化、环境、信用等资源。其中,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是重要的资源,环境是稀缺的公共资源。

②资源优化配置 ※ 必要性: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为了尽最大可能满足人类的多方面需要,人类社会必须对有限资源的利用作出合理的安排。

※ 内容: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二是人们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一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二是人们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①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②计划即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一只“有形的手”,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不等于完全由市场起作用,要将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

③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别于计划经济和传统的商品经济

④仅由市场调节,一方面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市场经济要正常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才能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计划:优点——能从宏观上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能在分配上兼顾公平。缺点——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活力。

市场:优点——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缺点——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3)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特别提示】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计划只是辅助手段。B、不能将国家的计划调节和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割裂开来,国家的计划调节是建立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之上的,同时又弥补了市场调节的弊端,二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C、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也就是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思维拓展】 学习时要注意几种重要的资源:

①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产业发展。③技术进步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④大力发展文化资源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思维拓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搞好国家宏观调控,把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B、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三种发展动力。通过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性障碍;通过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促进资源优化配置。C、正确处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在生产环节,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在分配环节,通过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在交换环节,通过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法规、扩大进出口贸易等;在消费环节,通过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引导合理消费等,都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提示】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因此经济生活中的归因类试题常围绕资源配置展开,要么是考查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要么是考查国家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解答此类题,一是要注意主体的重要性,如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的意义;二是注意必要性,如市场调节的缺陷、我国国情或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经济规律等;三是注意客体的重要性,如资源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根据材料考虑做某件事情的条件性,如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等。

2、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 ⑴市场配置资源的“三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学案P39)

⑵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优点: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⑶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不能、不让、调不好)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领域和产品不能用市场来调节,如国防、治安、消防等产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麻醉品等都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结论一: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Pk81)结论二: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

【特别提示】 市场存在的弊端是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是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的,只能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和预防。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3.规范市场秩序

⑴维护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⑵如何维护市场秩序(也可以从主体角度分析——见《学案》P40)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 市场规则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①含义: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凡是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坚持合法竞争原则,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非法垄断及其非法竞争行为)、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必须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内容: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2)为什么: 必要性:

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③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生存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要性: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措施:怎么办?

国家:要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尽快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任务)。

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经济活动参与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特别提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更高的要求;法律维护市场道德,遵守道德有利于人们遵纪守法,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市场秩序的维护不但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还需要经济活动参与者保证自身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k82—83)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Pk82—83)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Pk82—83)2.宏观调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1)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措施: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客体:对国民经济。(2)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必要性)

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特别提示】

(1)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都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市场调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让国家宏观调控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必须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在材料题中,如何回答宏观调控的的必要性:不能只是简单地回答本课时的提到的两个原因,还应结合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等相关知识,结合具体材料去谈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思维拓展】 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生产:国家一般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通过对商品价格的调控,引导企业生产。同时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分配:再分配中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强化税收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3)交换: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调节社会供求的关系。

(4)消费:宏观调控对个人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调整消费税,以及行政命令的形式实现。如提高白酒的消费税,提高奢侈品的消费税,降低小排量汽车的购置税,通过影响价格,引导消费趋向。

(5)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

〖特别提示〗宏观调控是高考必考的考点,而且经常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因此复习时应注意本考点与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的内在联系。具体如下:

经济生活: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财政税收与银行、三大产业、外贸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调控的目标→劳动者的就业权、国际收支、生产与消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生活与哲学: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一分为二与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宏观调控的目标→主次矛盾。

政治生活:宏观调控→经济职能、国家机构活动原则、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怎么办?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怎么办)(Pk84)【特别提示】注意抓住关键词区分三种手段:(《学案》Px41—方法技巧)

经济手段的关键词: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经济利益的调整、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支出数量、税收、税率、国债等)、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法律手段的关键词:经济立法、经济司法、依法查处、依法打击等。

行政手段的关键词: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手段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特别提示】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区别:

含义不同:市场调节指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宏观 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实现方式不同:市场调节是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人们的经济活动,调节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宏观调控是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实现。

地位不同: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

优势不同:市场调节中价格及时反映供求变化,市场信息灵敏,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效率高,资源有效利用;宏观调控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局限性不同: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政府调节是一种主观行为,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调节干预,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联系: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市场调节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与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篇: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一、考点概览(见《学案》Px43)

二、考情分析:(1)高考对本课考查的重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滞后、经济结构问题突出、资源能源消耗高、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切实把握如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重点考查科学发展观,经常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在高考中地位一般,掌握基础知识即可。

2.从试题类型上看: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多考查选择题。围绕主题,抓住主线,选择题和材料题都是考查的重点。科学发展观时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含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多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并与企业经营、宏观调控、对外开放等结合起来。

四、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阐述了我国当前经济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复习时,要把握一个关系,即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要求与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复习时要把握一个思想、四大战略,即从指导思想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发展战略看,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来理解。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立足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了我国当前经济生活的时代背景,即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复习时,要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理解当前经济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要把握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理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内需的方针;理解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与企业经营、国家宏观调控、对外开放的内在联系。

3.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问题,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考查相关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①结合十二五规划,认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②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

③结合当前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理解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性及其举措。

五、名师点睛:(《学案》Px43)一个内涵:科学发展观;

三项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条措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六、考点分析:

考点一:小康社会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三步走”战略(了解即可)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总体小康的实现

总体小康的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2)全面小康的目标:(Pk86)①总体目标: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具体表现:A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B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C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D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E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注意《学案》Px43的特别提示)三个方面的新要求(Pk86—8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简而言之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的机会是平等的。

①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

②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③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基础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

④在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

3、科学发展观(主题)(1)(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每一点的要求需要背熟。Pk88)

【特别提示】常见的判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的方法: 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协调是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②把握科学发展观具体内涵的同时,要注意把握材料主旨,特别注意自身表述正确,但材料中未体现的选项要排除。(2)(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重要性

②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必要性

(我们的小康社会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②我国在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这在本质上是发展不够科学的表现。加之,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如果发展方式不转变、发展不科学,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的发展。(3)(怎么办)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Pk88—90)①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要求: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注意:①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增加的发展。②“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上世纪50年代,我们曾提出“多快好省”,“快”在前,“好”在后。自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也用“又快又好”的说法。“好”在“快”前:体现中国经济增长思路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好”在“快”前::表明党和政府,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更趋准确,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的驾驭能力,更加成熟和科学。)

②必须把以人为本 作为核心立场。

要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③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思维拓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统筹各方利益关系,这是对统筹兼顾的深化和发展。

※ 怎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分主体整合)(1)从国家角度看: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 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④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从企业角度看:

①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③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思维拓展】

1、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2、加强宏观调控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只有加强宏观调控,才能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市场作用的消极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国家调节收入分配、减免税收、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这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充分体现了政府让利于民,是保障民生,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重民生,调结构,促进总量平衡,才能做到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拓展延伸】衡量发展是否科学的标准

①衡量发展是否科学不能单纯关注经济增长,而要看社会总福利增长; ②不能简单看人均数,而要关注不同阶层的公平;

③不能以富人为标准,而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众和多数人群。

考点二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含义(是什么?):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性(为什么?):(Pk88)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措施:(怎么转?)(Pk89—90)和《学案》Px44(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为什么?怎么办?)【思维拓展】 正确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意义: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此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我国虽然是贸易大 国,但是我国自主品牌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较少,对外来技术依赖较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措施:

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在技术研发上应该利用市场来配置研发资源。

②加强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创新环境。

③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④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技术,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①重要性: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②要求:

A、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一个立足点、两个更多依靠)

B.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四化”道路)

C.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一个战略)【思维拓展】:

1、新型工业化道路?

含义: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目标: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对生产调整和升级、对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结构的升级将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①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一条道路、坚持两个方针、形成两个关系)

【思维拓展】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②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减轻农民负担;

③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④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镇化水平。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1)重要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要求: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时政热点】从经济生活三个主体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或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2)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

(3)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小结】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记住)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⑤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特别提示】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科学发展的措施类题目的解答方法与步骤: 遇到这类题目时,(1)要加上一个总的要求(指导思想),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大力发展生产力。

(2)要联系教材中关于这一知识的内容,即创新驱动、推进„„、推动„„、全面促进„„等四大举措。当然,要依据材料内容进行取舍,不可全盘照抄。

(3)还要适当扩展,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经建中心和改革开放)、坚持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

(4)因为这类题目具有措施类题目的一般特征,所以回答时,应根据具体题意选择主体如国家、企业、个人等。当然,并不是所有题目都需要从多主体角度来组织答案,而是依据题意来具体分析。

【高考关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高考试题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常见设问角度

(1)怎样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意义或措施。常用答题术语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时政热词:包容性增长:—— 协调、公平、共享、和谐

1、所谓包容性增长,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涉及公平的问题:是包容更多的人群和地区的增长;在包容性增长的指导下,经济增长所惠及的就不仅仅是一部分人、少数人。反映了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2、专家:从国内讲,首先是和谐增长、科学增长。其次是对低收入人群有利。财富分配应该是公平的,大家都能增长中获得利益。从国际讲,国家跟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是共赢和多赢的,应该有益于多方。

3、政府:“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怎样实现包容性增长?(注意其他问法,例如:就实现“包容性增长”向政府提一些合理化建议)(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保证人民共享经 济发展成果。

(2)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上的作用: ①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②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

(3)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5)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7)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答题时注意不同的材料的个性)

七、典例赏析 例

1、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体现党政治理念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四化”同步的推进,符合时代特征,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我国发展战略的高度。

请分析“新四化”是如何吻合了科学发展观的。(12分)

【答案】①“新四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3分)

②“新四化”提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3分)

③“新四化”同步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3分)

④“新四化”提出了城乡发展、工农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3分)

(把“新四化”与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几方面结合,言之有理即可。)例

2、科技发展决定中国的未来,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⑴材料一显示了什么经济信息?(4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10分)

答案:材料表明我国科研投入比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比较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低。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意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③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⑤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例3.当前,一些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占比的平均水平超过60%。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以上。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有所改善,但 形势仍然严峻。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12分)答案: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海洋经济结构;

②大力发展海洋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③大力开展海洋经济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

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 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 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我国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11分)

答案:①运用先进科技改造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分)

②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道路。(3分)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搞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3分)④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2分)

5、材料一

2011年底,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提出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山东的奋斗目标,描绘出一幅鱼翔浅底、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美好画面。生态山东建设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且旨在以此为着力点,倒逼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生态山东建设对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怎样的要求?(7分)答案:①建设生态山东,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分)②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培育和发疑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分)

③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分)例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研究显示,大量的PM2.5主要来自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恶果。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达,其危害逐渐显现,也逐渐受到重视。应对PM2.5无论对政府、企业还是公民来说都是压力和责任。

材料二:2012年 3月2日,国家环保部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与现行的《标准》相比,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将加强对PM2.5的监测,及时公布监测数据。

(注: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1)依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新《标准》为什么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并加强监测?(12分)

答案: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新《标准》加强对PM2.5的监测,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体现;(3分)

②新《标准》的实施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分); ③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 ④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2分)⑤有利于促使消费者养成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2分)

第五篇:《浮力》总复习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九段:石彦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并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 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1.用等效替代法,通过实验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2.知道浮力大小和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2.利用三力平衡,从方法上进行建模。

四、设计思路:

浮力是对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初三总复习整章安排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通过实验,录像,典型习题的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

1.演示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一个,大烧杯一个,细线,水,石块。2.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录像播放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七、教学设计:

(一)实验导入,理解浮力的定义;

老师演示实验(称重法测浮力),让学生观察实验引入课题,使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完成导学案练习题1,2题及课件第一题。

(二)建模引导,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先指导学生观察171页图9-5,老师指导分析,立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前后两侧受到的压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受力互相平衡;而上、下两个表面,由于深度不同,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老师对此进行建模引导,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观看视频,再现阿基米德原理;

师:怎样测出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想出了办法,请同学们翻书到174页,回顾阿基米德原理。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内容→公式→公式推导,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然后观看视频,再现阿基米德实验探究过程,最后通过实验探究题,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为5 N,体积为4×10-4m3,当它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为 N,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为 N,方向。

延伸:物体静止时受到的合力为多少?引导学生画受力分析图,三力平衡,合力为零。

2.小明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小桶等进行实验操作测量,如图7中a、b、c是其中的三个步骤示意图,还差一个步骤图d,才能完成探究任务,则d是测量。设四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是F1、F2、F3、F4。由四个图中 两个图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求出石块受到的浮力;被排开液体的重力为 ;如果关系式 成立,就可以得到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延伸:如果石块换成木块,哪个步骤不同呢?引导学生分析石块和木块的不同,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可以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去掉拉力,石块会下沉,最终沉底,三力平衡;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静止时漂浮在页面上,步骤b不同。.如图4所示,一个重为0.2N的小球被线拉住而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它受到的浮力是1.8N,则线对球的拉力是()

A.1.8N B.1.6N C.0.2N D.0N

延伸:如果线断了,小球会向什么方向运动?小球静止时处于什么状态?(为下节课做铺垫)小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大?合力为多大?

4.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某一高度缓慢下降,圆柱体浸没后继续下降,直到圆柱体底面与烧杯底部接触为止,如图8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1)分析图像可知,圆柱体重力是________N;(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3)分析图像BC段,可得结论:物体浸没液体之前,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__ ___(选填“大”或“小”);(4)分析图像CD段,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5)图9中能正确表示圆柱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关系的是()

(6)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 Pa。(7)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圆柱体出的密度为___ ___kg/m3。

此题先引导学生分析图像,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运用称重法计算浮力,能结合压强的知识,算出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并能利用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计算出质量,再结合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公式算出体积,最后求出圆柱体的密度。此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帮助。

延伸:图9中能表示圆柱体下表面刚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与浸入深度关系的是()?

教学反思:

浮力是对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中考前总复习,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积极探究合适 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本节课通过实验,录像,典型习题的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教学方案、实验探究、总结反思三方面综合阐述有效策略的构建,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1.优点:①本节课从实验引入,能使学生对浮力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得透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现象引申到物理学原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通过录像再现,带领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关注溢水杯的使用,和测量误差的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有所悟,思想也变得非常活跃,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使复习课的效率得到提高。③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实验,课件,录像,实物展示,习题,讲解,扩展延伸,能很好的掌控课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④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多动脑、动手、动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了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不足:①称重法实验演示完可以画出受力分析图,学生更易理解。②在讲解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如果在学生读完题后再多留点时间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讲解再精细一些,对学生的思维提升有更大的空间。③对课标的解读应再深入些,题目设计情景再新颖些,更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

3.改进的措施:①复习课不要面面俱到,要大胆放手,老师只要“点”到要点就好,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②根据初中生精力集中的特点,课堂预设问题分阶段递进,创设不同的情景,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提高学生学得质量,争取做到由“知”→“点”→“题”→“类”→“法”→“能”,从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④教学注意模型的建立,习题设计多注意情景的选择,使学生根据情景确定公式,及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下载人教版《经济生活》总复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经济生活》总复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总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总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记叙文复习设计理念: 明确考试的方向,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常识,在实际的举例中掌握记叙文阅读及答题的基本方法,“授之于渔”,使学生在实际的......

    标点符号总复习教学设计

    标点符号总复习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1、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2、复习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通过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提高学生的......

    人教六上语文总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六3班语文总复习教案 内容:复习汉语拼音知识。 目标:复习汉语拼音知识,并进行相关练习。 重点:能辨别多音字。 过程: 一、明确本节课的复习要求。 二、复习汉语拼音。......

    世界地理地形总复习教后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世界地理地形总复习教后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掌握地区与国家的位置和范围。(重点) 2、通过阅读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知道地区和国家的主要地形及分布。(难......

    经济生活构建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复习课《经济生活知识构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帮助按全国卷试题分析特点和答案结构特点、构建知识体系; 2.能熟练地区别经济生活的三大......

    《经济生活》前沿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前沿——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同学好!(自信,从容,面带微笑,自然大方) 这一学年,我将和大学一起学习。现在老师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姓名,联系方式:***,E_mail地址)我......

    人教第七册单元第一二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复习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1、梳理第一单元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 2、在练习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难点:在练习中巩固......

    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精华版(最终版)

    五年级语文总复习 1、草原一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