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你是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理解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势不可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广为人知,但是初学者教师对于什么课堂整合的概念模糊,课堂整合的目的不明确,产生诸多问题,走入诸多误区,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概念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所面临的问题两个方面谈谈本人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认识。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整合 有效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促使教育的变革成为一种必然,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和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事实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整合作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必须以信息技术为牵引,对各门课程进行整合,在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概念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存在多种的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最优化。——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课程整合是指在学术性知识的日程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是一种典型的工具观。它认为:“使用技术的课程整合涉及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融合进来,以促进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允许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信息并专业性地表达出来,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在课程整合中要让信息技术真正的融入课堂,形成一体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流于形式,为整合而整合,就失去了课堂整合的意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有可无,或者可以用其他手段来代替,那么你的整合就不是完整的、不彻底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应该促进了我们的教学,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如果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课堂教学起不到促进作用,那么你的课堂整合就是无用的。在课堂整合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零敲碎打的行为,而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到整合实践点,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使课程整合有效进行和持久发展。形成了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基础课、探究课、拓展课的整体思路,并找到了在课前、课堂、课后开展整合工作的具体办法。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1、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这种缺乏目标的技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我曾经看到过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2、当技术作为一种新要素引入到教学中时,必然对传统的教学结构产生影响。以课时为设计单位、局限于教室物理时空的思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限制,使得教师无法在更广阔的教学时空上进行全局设计。目前,尽管有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然而它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却应用得很少。许多整合行为只是为展示需要而设,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公开课“作秀”的背后蕴藏着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困扰:许多一线教师表示,考试的压力迫使学校和教师倾向于采取填鸭式的口授式教学,而无暇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这是因为,尽管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但当采用技术时,许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在原先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无法落实。在单一课时或课堂教学中,一些精心设计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如果强行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所有内容的教学,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效果又不明显。
3、网络学习资源虽然丰富,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周老师感到很兴奋,因为她发现了一个“好”网站,上面提供了很多整合技术的课程和相关资源。结合她将要上的“脊椎动物”单元,周老师找到并下载了一门课程设计以及整合技术的工作表。该单元的工作有两个技术整合活动:找到并列出有关脊椎动物的信息网站列表;在学习完网站上的内容后写一篇有关脊椎动物的作文。上课那天,周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并关照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多做记录,以便参引这些网站来写论文。然而,由于课程设计中有太多关于脊椎动物的信息和网站,学生反而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访问哪个网站,该看哪些信息。此外,许多网站内容对这些孩子来讲显得过难,内容不易理解,因为它们是为成人或高年级学生而设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尽管做了记录,也写了作文,但最终效果却不理想。
4、教师盲目地关注技术、追求技术,为技术而用技术。课程整合的焦点被放在了具体技术手段上,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有的老师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音响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或者,有老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在这种误解下,许多老师大力开发“精品课件”,以便在公开课上“亮相”一回,结果却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或者,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
5、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在许多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技术问题束手无策;或者不能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有效地引导。例如,在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是由一、二个“小能人”包揽一切,其他同学无所事事。又如,在让学生用技术分组展示学习作品时,各小组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展示内容,而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
技术是为支持教学而服务的,整合不代表技术的滥用误用,更不能用技术来取代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关键,最终还是要看技术能否用得恰到好处。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使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适时、适用、适度。为了体现整合优势,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就必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进行考虑。这要求教学设计者尽量减少和避免上述的各种整合误区或问题,优化教学中技术整合的选用种类、应用方法、使用时机等因素。只有在综合考虑并解决这些影响因素之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整合。
第二篇: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理解
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一、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这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这里的信息化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乃至互联网等和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施教环境。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展开。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3.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表现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零敲碎打的行为,而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到整合实践点,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使课程整合有效进行和持久发展。
二、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
1、整合的问题
1)观念上的错误──为了整合而整合
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体制上的错误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高度重视;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在一味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未能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昂贵设备的使用率低下;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过于表面肤浅,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使得学校将“是否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3)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做法的错误源于认识的片面,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即整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方式,这就把整合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非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以辅助学习。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就会想当然地把整合简单地等价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是在进行整合,而即便是这种错误的整合观点,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或课件时同样存在着:超时超量“信息轰炸”、人机关系处理失当(“电灌”、“黑板搬家”)、成为技术手段的展示这三种主要的错误。
2、整合的策略:
1)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这种缺乏目标的技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2)技术主要为教学服务,课程整合焦点应在教学内容上,先进的教学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方面。而先进教学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应用教学技术时,别忽略了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
3)课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分析,老师对于资源选择要精要细。平时老师要经常搜寻网络资源,并对相关网站进行分类。在课堂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最好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而不是只给网站名称。搜寻资源不要局限于网络,更重要的是身边的生活现实资源,这方面更接近现实也更易于学习者的搜集和感受、理解。而且不受技术的限制。
4)技术主要为教学服务,课程整合焦点应在教学内容上,先进的教学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方面。而先进教学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应用教学技术时,别忽略了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
首先,课前应有充分准备,对于课堂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并可以制定相应应急预案。熟悉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完善教学设计,使之更合理紧凑。
其次,提高自身教学应变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再次,合作探究的教学要经常性开展,在合作式学习中,要给学生一定评价量规,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2
第三篇: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理解
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理解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工作者,牺牲一点也是应该的。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室很有帮助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种类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由此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扩大化。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种: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层面的整合结果包括:CAI、Web-based CAI,CMI、校内闭路电视、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电影、幻灯等利用信息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教学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这一层面整合结果包括:CAL、CSCL、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讨论,在线会议,利用视频会议开展网上讨论学习、在线答疑等模式。与(1)不同的是,这一层面的整合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只是作为呈示教学信息和抽象知识的载体,它更多地是作为教与学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特点。
(3)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上述(1)、(2)两方面共同构成了目前大多数学者和中小学教师认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同时,“整合3”部分显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两种课程形态由截然分开和彼此对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熔于一炉,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结合活动开展学科教学,在我国一些学校也有所实施。但著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下述(4)的内容。
(4)教育的信息化一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ITE与学科整合”显示,信息技术教育(ITE)学科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以及活动课程的整合,它反映了整合后的综合课程的特征,又指明了在真实活动或学习共同体中体验性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支持这一学习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间的整合。其结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真实活动的系统化知识技能的主体学习活动。可是,知识是无穷尽的,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个理想方法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结构化的知识。学科技能是有限的,可以通过分析学科专家的活动行为使之结构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中突显出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
物理和化学,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如果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实验,将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4.“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
第四篇:谈谈你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一、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这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这里的信息化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乃至互联网等和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施教环境。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展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零敲碎打的行为,而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到整合实践点,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使课程整合有效进行和持久发展。
二、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
1、整合的问题:
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整合的策略:
1)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这种缺乏目标的技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2)技术主要为教学服务,课程整合焦点应在教学内容上,先进的教学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方面。而先进教学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应用教学技术时,别忽略了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
3)课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分析,老师对于资源选择要精要细。平时老师要经常搜寻网络资源,并对相关网站进行分类。在课堂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最好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而不是只给网站名称。搜寻资源不要局限于网络,更重要的是身边的生活现实资源,这方面更接近现实也更易于学习者的搜集和感受、理解。而且不受技术的限制。
4)技术主要为教学服务,课程整合焦点应在教学内容上,先进的教学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方面。而先进教学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应用教学技术时,别忽略了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首先,课前应有充分准备,对于课堂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并可以制定相应应急预案。熟悉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完善教学设计,使之更合理紧凑。其次,提高自身教学应变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再次,合作探究的教学要经常性开展,在合作式学习中,要给学生一定评价量规,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五篇: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上打开一个缺口,让更新鲜的雨露来滋润学生那颗对知识急切渴望的心灵。我相信没有哪个孩子是与生俱来会排斥新事物,拒绝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没人不希望自己是才高八斗的,但一直以来为什么会很多孩子对学习感到排斥,究其原因,没有兴趣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什么会没有兴趣,这就与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关了,这包括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
然而,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了一起,我的们期待便有了曙光。
在课堂上,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把原本枯燥的书本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视听内容,不局限于呆板的概念,而将其扩张为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或是在学科前沿的动向,我想,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后的了解,记忆,更能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切也为培养未来的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除了传统的去图书馆翻阅那些陈旧的典籍外,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学生也就有了一条能够更有效的解决疑问的途径,而在这个方面,我们显的更主动一点,结果自然就更令人欣喜了。其次,当我们再交流时,我们会相互借鉴,谁的方法更简便,谁获得的收获更多,久而久之,我们会寻求最高的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符合这个信息时代的要求,面对每天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急切的期盼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它们,而信息技术不光在学术层面达到了这个要求,我想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它也在散发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