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狗包弟》教学详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小狗包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知识与能力]
1、阅读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3、走出文本,联系作品,感受生活,认识自我。[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探讨式、领悟式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调查:爱狗的同学有多少?你喜欢狗的什么特点? ――狗,聪明、可爱,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著名作家巴金也养了一条狗,并写了一篇回忆性散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散文《小狗包弟》。
二、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 ◇“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2、走进特殊时代(出示幻灯片)关于“文化大革命”: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十年浩劫”。
其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革命队伍里,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现象:红卫兵,大字报,批斗会,游街示众,武斗。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
“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3、《小狗包弟》
巴金在十年文革的**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因而有了《随想录》。《小狗包弟》是其中的名篇。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在这个**的年代里,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
文革中,小狗包弟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来看课文《小狗包弟》。
第二篇:小狗包弟教案(详案) - 副本
《小狗包弟》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和学习能够了解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剖析自我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教师介绍和PPT展示,让学生能够达到了解作家、知道作家知名作品。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扫清文本中出现的字词辨识及读音障碍。3.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说出文章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作家、作品、文学常识介绍 1.作家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2.作品介绍:
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3.《随想录》介绍:
巴金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小说创作逐渐转向散文创作。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经历“文革”后,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感情更内敛,一部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闪烁着一个历经苦难的世纪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该作品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4.《随想录》写作背景介绍: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这场“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文化工作者受到打击和迫害,巴金是其中一个。
面对这场灾难,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但巴金说了。他是用文章的形式说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小狗包弟》就是他说真话的具体体现。
二、学生易混淆的字词,点拨、解释。
(对于基础的字词类知识解决办法:提前发给学生学案,学生自学,以课堂小测来检验学习成果和答案呈现。)1.字音部分:
款待 揪住 抚摸 作揖 拍摄 熬煎 绿草如茵 衰草 ..........堕入 解剖 租赁 创伤 ....2.形近词辨析:
揖 缉 珊 赁 衰 坠 熬 楫 辑 姗 贷 哀 堕 煎 3.词语、成语词义掌握:
训练:调教:舔舐:绿草如茵:绿树成荫:摇尾乞怜:逆来顺受:满目疮痍: ..
三、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1.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1)你的初读感受是什么?
学生:能够普遍的答出:悲伤,难过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2)作者对包弟的情感是怎样的? 情感有几次起伏变化?
学生:
5次:
与包弟亲密接触——欢快; 不知如何安排包弟——忧虑; 送走了包弟——轻松(短暂); 送走包弟之后心不得安——沉重; 想起包弟至今心不得安——歉意;
(3)你还有哪些问题?提出你的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问题主要集中在:
①第10段最后一句话没有读懂。②第12段难以理解。
③文章第一自然段出现的意义。④“破四旧”为什么一定要杀小狗?
⑤以前看见包弟作揖就想笑,现在看见包弟作揖却暗暗流泪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让学生能够总结出作者难得的精神所在——即反省自身与自我剖析的精神。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巴金敢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意识。【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走进文本:对于时代的反思。时代的特点:是人性被扭曲。走近巴金: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导入: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已经了解了作者与包弟之间的故事,我们这堂课一同深入文本,走进读者内心,深入挖掘这篇文章除了对已经离开13年的包弟的怀念之外,作者还有哪些独有的情思。现在大家翻开课文《小狗包弟》短暂的回顾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走进文本:
1.小狗包弟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结合文本回答)
学生:作者巴金(直接原因)/这个社会造成的(根本原因)。答案分析:①多数学生可以说出作者巴金是包弟遭受厄运的原因。
教师:还有什么是导致包弟遭受厄运的原因?(——当时的社会)②如果学生只答出是社会原因造成包弟的厄运的原因。
教师:好,那么拿什么来佐证你的结论?(根本原因: P33第7自然段、P33第8自然段前三句 引导学生看第一自然段,了解当时那么时候残酷的现实)
③如果学生答出了巴金(直接原因)&当时的社会(根本原因)教师:大家说的很全面也很准确,既然你们能说出这样的结论,那么你们用文本中的哪些话来佐证你说的是正确的?
(直接原因: “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根本原因: P33第7自然段、P33第8自然段前三句。)
2.巴金对于包弟的悲剧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你能原谅他,理解他吗? ①学生:可以理解他,毕竟当时的社会现实让巴金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教师:为什么你能理解他?能原谅他?
课文:P33第7自然段(怕把红卫兵引来);P33第9自然段(邻居的处境看出,人人难以自保,何况小狗);P32第2自然段(日本狗,瑞典旧主人难保不有人大做文章)。
预设 ②学生:不能原谅巴金,不能理解他把包弟送去解剖的事实。为什么不想想办法? 教师:既然同学说到了能不能想想其它方法,那么我们就来找一找有没有能够把小狗保护下来的办法?(引领学生看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社会没有人可以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幸免,那样的时代人性都是扭曲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忍伤害都不如小狗对人的温情,可见当时社会疯狂到人都被当成狗,人都不如狗的特点。)
结论:所以巴金别无他选。
二、走近作者
1.经过文本细读你可以原谅巴金了吗?(原谅了)可是巴金原谅自己了吗? 学生:没有。(P34第10自然段倒数第三句。)
教师:第10自然段有作者明确的态度表达:他不能原谅自己。对于地10自然段同学们大多数提出的问题集中在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那么现在找一个同学把第10自然段全文朗读一遍,让我们在解决语句困难时先进行上下文的阅读勾连,把展现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画出:“更加沉重的包袱”、“我感到耻辱”、“我瞧不起自己”、“连同我自己都在受解剖”我们怎么理解? 备注:“我终于也变成了包弟的理解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到是我的幸运”
终于变成了包弟是指我与狗同为解剖对象,不同之处是狗被解剖的是身体,而我则是心灵。“身体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心灵还有救赎的可能,这是历经折磨的作者的幸运,更是劫后余生的人们的幸运“。这里的省略号,把思想的涟漪荡向更深处,其中包含的情与思绵绵无绝” 学生:对于包弟的死作者背上了良心的自责与负疚。教师:作者非但没有从牺牲包弟保全自己和家人获得内心的安宁,反而更多的受到了精神上的煎熬,受到自己的良知对自己的批判,作者在心里上背上了愧疚、自责、后悔的精神包袱。2.巴金不仅不原谅自己同时最后还说:“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要向它表示歉意”你会嘲笑巴金吗?你对巴金又有了一个怎样的认识? 学生:不会。
教师:为什么不会?结合原文的话来回答
学生:当时的社会的残酷(P33第9自然段“形式越来越紧„„”)。
巴金和家人的处境(“我已处于半靠边状态”P33第7自然段。)
教师:我也不会,我不仅不会,反而更加的尊重巴金(通过12、13自然段)因
为他敢于剖析自己的错误,哪怕大家的嘲笑,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 勇气!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作者这样的大作家能够 严格的不留情面的解剖反省自己的行为同时为将来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了 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的这种“解剖自己”的精神,才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连作者这样的大家都通过反思过去来反省自己的内心,我们同学学习了解 这种精神来反观我们自己是否具有时常自我反省的精神,这才是我们在文 学中获得的思想精髓。
教师总结:忏悔,解剖自己是人生的美德,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正因如此,因为巴金存有作为知识分子存在的良知,有严格剖析自己的品格和他一生的文学成就,巴金也被评为“200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我们来看看感动中国给巴金的颁奖辞。
2003年巴金感动中国颁奖辞: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作业】:(展示PPT)某校校刊拟开设“走近巴金”栏目,合其《小狗包弟》,写一段推介文字,让同学们了解、喜爱这位大师,知道大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其作品的兴趣。(200字以内)
第三篇:《小狗包弟》教案设计(原创精品)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陈国良
一、学习目标
1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反省忏悔的精神。3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课外访问2-3名60岁以上的亲人,搜集关于“文革”的资料。课上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合作研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研读文本。)
三、学时安排
2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交流导入
采用交流感染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文革”。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 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可见,这是一个多么**的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被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狗包弟》,共同感受那段历史,感受作者巴金对往事的反思与追忆。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复述。2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小组围绕文眼合作讨论。
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交流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包弟的经历 “我”的感情
被转送给“我” 高兴 | | 与“我们”亲密相处 快乐 | | 被追杀 忧虑 | | 被解剖 歉疚
4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
(四)主题探究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有难度的地方适当组织研讨,从而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1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1)关于写包弟的讨人喜欢与被送上解剖桌的问题。
包弟讨人喜爱,人和动物本该和睦相处下去,是谁打破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局面?(**的社会现实)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巴金及其家人亲戚想保敢保吗?敢保能保得住吗?他没保且送出去了,说明什么?(人性弱点)
作品所描述的,其实本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年代,人的生活都所寄无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但作家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因为作者一方面真正解剖了自己,另一方面,为将来历史上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2)谁最该反省?
在学生发言基础上,补充作者介绍: 巴金(1904.11.25-2005.10.17)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5集)。巴金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在1978年12月开始动笔,历时八年完成。《随想录》出版后,在思想界和读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誉为是一部“讲真话的书”,巴金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套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的话“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有人说,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一次重要的写作,更是一次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他在用真话敲打麻木不仁。(参考课本P39研讨与练习二7)
“文革”中巴金被打成“文艺黑线头子”、“上海的黑老K”等,受尽折磨。但正是在他失去了做“人”资格,变成了非人的“牛鬼蛇神”后,他经过痛苦反思,深刻忏悔,大彻大悟,获得新生了!《随想录》是一本大书,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经过“文革” 炼狱后重新为“人”的心灵痛史,也是揭露“文革”、控诉“浩劫”令人永志不忘的“ 用文字搭建的‘文革’博物馆”。
在那个**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受到迫害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3)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没有比解剖自己、反省自己更痛苦的事情了。然而在这痛苦面前,巴金却没有屈服,没有退缩。痛定思痛之后,他开始彻底进行“自我忏悔”。他是用他的良知,用他那颗博爱的心重新审视自我,审视他所存活的世间,以此来感动我们。“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这是巴金对文学的见解。
“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注意:
学生可以各自发表看法,说一说读了课文之后,在自己心目中描绘的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他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出善良、正直的品性,至于他的具体表现、他的其他品性,学生可以各自领悟。也不排除学生有对巴金的性格提出批评的可能,也许会认为他软弱,本来可以活得畅快一些,可他主动背精神包袱。那么,教师可以从更高的层面进行引导,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3联系实际
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五)艺术特色探究
教师设疑:“名著无闲笔。”但有两处显得多余。让学生结合文本思考、探究,释疑。
1、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2、第11段与“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无关。(1)朗读(2)以小见大
角度独特——用自责忏悔解剖自己,去揭露鞭挞文革。
《小狗包弟》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恶。作品中故事的背景正值十年浩劫时期,那是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更缺少宁静的气氛。就连一只小小的狗,也无安宁之日。作品描述了两条狗:一条是艺术家邻居的狗,一条是作者本人的狗(包弟),在“文革”的**中,它们都无一幸免而死去。前者被“专政队的大棒”打断了腿,不食而死;后者被担惊受怕的主人送给了医院。我们只要从两条狗的命运上,就可看出,一场“文革”运动,以它的残暴,荡涤人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从安乐中陷入苦难,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死于无辜之中。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虽是忏悔,以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这从作品的字面中可以看出),但如果没有这场浩劫,这种忏悔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作品最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对“文革”的无情揭露,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狗的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第11段写“满园的创伤”,正是“十年浩劫”后剩下的东西!作者在文革中作为主人失去了包弟,作为丈夫失去了妻子,作为本应备受全社会尊重的作家受到了迫害。作者要控诉那个时代,怎样控拆?作者没有选择痛斥、揭露、声讨、批判、鞭挞等等,而是选择了写对一条小狗的歉疚,对自己迫不得已的行为的忏悔。这一基调的确立,这种自我解剖比其他方式更有震憾心灵的力量,是自我反省,呼唤良知,呼唤人性的最深刻的范例。这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总结: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第11段写“满园的创伤”,都能揭露“文革”的罪恶,从而以小见大,揭露鞭挞文革。“名著无闲笔。”
(三)主体研读 1教师导学。对于一篇文章,在整体感知后,重要的是对其精彩部分进行研读,这样才能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请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2自主研读。3探讨交流。
【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段,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精神。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做好朗读评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深入研读文本而把握思想。】
示例:
(1)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流泪。
(一“笑”一“流泪”,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加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朗读时,要体现出无助、痛苦的情感。)
(2)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
(五)随机拓展
1、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例:对“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的理解。
【让学生自主质疑,再提出来全班讨论,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布置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阅读《随想录》中的《怀念萧珊》、《 怀念老舍》等。【扩大阅读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
(六)及时反思
1、请同学们写出学了《小狗包弟》后的收获,不少于200字。
【通过反思,特别是“写读”使学生巩固对本课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教师小结。苏轼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小狗包弟》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它故事进展自然顺畅,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但以小见大的写法,特别是作者敢于反省忏悔的精神和勇气能使我们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憾。
第四篇:《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小狗包弟》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
第二课
注意点:学生在学习和品味《小狗包弟》的文学语言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巴金的思想情感变化的,以及学习他勇于反思自身、解剖自己的精神。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背景,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2)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和作者的情感变化,(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客观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作者的情感变化,(2)通过品味文本语言,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感悟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反思社会、探索人性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借鉴。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自主阅读法、讨论法和归纳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
(3)借助网络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著作、文学地位、影响,力求更全面地了解作者。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引用名人名言作为导语,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世纪老人巴金先生的视角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探究那段不被我们熟知的历史。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请同学们介绍关于文革的资料以及作者巴金的相关知识,教师点评并总结。
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巅峰。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关于“文化大革命”:
从1966 年5 月至1976 年10 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即“十年浩劫”。其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革命队伍里,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现象:红卫兵,大字报,批斗会,游街示众,武斗。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4.初读感知,合作概括
对于本课中的可能产生问题的字词进行梳理。然后请学生先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厘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互相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教师作总结。
1.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序幕)(狗的忠诚)2-10.巴金与狗的故事(主体)(人的背弃)11-13.巴金的真心忏悔(尾声)(自责反省)
5.再读感受,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2—10段,讲述了巴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请学生再读一遍这个部分,梳理出小狗包弟命运的变化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总结、板书。
被转送给“我”———高兴。与“我”亲密接触———快乐。不知如何安置包弟———忧虑。
送走了包弟———起先轻松,继而沉重
6.品味语言,逐步深入
(1)在了解课文结构和作者情感变化之后,重点分析与小狗相关的文字和段落。作者在2—10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包弟?(找出相关的文字分析)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2)除了包弟,作者还写了另外一只狗(第一节),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表达什么情感? 教师明确:
①: 从结构和思路上, 为下文写自己及家人与小狗包弟之间的关系作了铺垫, 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②: 我及家人与包弟之间的故事与艺术家的故事有惊人的相似, 说明这样的事情在那个时代不是孤立的, 而是比比皆是, 说明那个时代是民族的悲剧, 增强了主题的深刻性。
其实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感慨。
(3)讨人喜欢的包弟,为什么“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 教师明确:
①那个年代出过国留过学(1966 年之前多次去过8 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难免有些小资情结,养宠物必然会引人注意。
②小狗的身份特殊(日本种)、旧主人特殊(瑞典人),注定了包弟的悲剧命运。
看似平实的叙述,却与序幕部分艺术家“里通外国”的罪名相关联,暗含一种压力,成为精神包袱。
(4)“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
教师明确:①叙事由喜而悲的转折,推动故事发展。②深化了我的内心自责。
(5)重难点解读:如何看待作者“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的行为? 学生讨论、探究。
考虑到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可能流于肤浅,教师应当加以分析点拨。明确:①为了保全自己而送走包弟是自私的,因为包弟也是一个生命。
②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个之下,作者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小狗的来历(瑞典旧主人、日本种)很有可能让巴金被扣上“里通外国”的罪名。而且即使巴金不送走包弟,包弟也很有可能被红卫兵粗暴地杀掉,包弟的命运注定是悲剧。包弟悲剧命运的根源是那个时代。(6)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明确: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7)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重点朗读。设问引思: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其目的是什么?
最后三段是集中体现巴老忏悔、反思精神的文段。使学生明确:作者要说的事虽然已经过去整整十几年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虽已76 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7.纵观全文,探究写作特点
体会本文在叙事抒情上有什么显著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本文按“自然流”来叙事抒情。行文自然,毫无阻梗。由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很自然地联想到作者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写包弟的可爱到遭遇厄运时,用“您的小狗怎样?”前后勾连;写送走包弟后由不安到备受煎熬时,用“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自然过渡;结尾荒凉破败的家园紧密联接着伤痕累累的心灵。
同时,自然叙事之中又潜在感情起伏。作者以幸存者的身份,似乎在很平静地追述过往,但是字里行间却蕴藏着真挚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跌宕起伏,极富抑扬变化。悲伤之情,欢快之意,担忧之心,轻松之感,自责之痛,忏悔之深。情感如山间小溪,或跃动,或静流,或欢腾,或低咽,极尽变化之美。
以小见大,用意深沉。解剖自身行为,反省社会历史,不直接来写人而要写小狗。以小见大,用意颇深。首先,作者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其次,作者写小狗是写实,写自己的心灵是写虚,全文是借小狗包弟为依托,表现作者的一段心灵历程。再次,任何弱小善良的生命也有生存的权利,这对当时乃至当今的国人无疑具有珍视生命的启迪作用。
8.情感升华,体会作者的歉意和忏悔,反省自己
(1)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从人格层面、精神榜样的层面来认识巴金,理解巴金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教师小结时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1978 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率先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他的这一观点所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立即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所以作者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明确:巴金具有善良,正直,敢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的精神。文革中也软弱过、逃避过,但他能够正视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巴金主观上对自己进行一番细致的解剖,客观上警醒世人,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使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样的巴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2)反思自己: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或许在我们展示我们内心世界中的阴暗面的时候,充满羞愧、无地自容,但当人性的光芒照射我们发霉的思想角落时,在我们敢于袒露自己,拷问灵魂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生命更真实,我们就会完成了一次灵魂的蜕变和人格的升华。
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对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写下自己的忏悔。(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
9.课堂总结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10.课后作业练习
(1)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二,字数不限。
(2)(开放作业)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不能停止对自己的反省。请读一读《随想录》,有意识地多写一点对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五篇:小狗包弟预习案
《小狗包弟》预习案
一、自学要求
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4、了解作者、理解作者
二、自学重点
1、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三、自学过程
(一)作家解读
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可谓一代大师。(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这个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学的中国同学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杀,为纪念他采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为他刚译完克鲁泡特金的著作。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巴金一生笔耕不已,著作颇丰。到40年代末他就创作各类小说共33部。其中,“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小人小事》和《寒夜》等,更是公认的传世之作。
沈从文夫人张兆和晚年说;“巴金奋斗了一辈子,活得太苦、太累、太不容易,但他的文章却让几代人思考怎样做人和作文。”
巴金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曾对二十世纪中国有过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鼓舞人们走向新生道路的《激流三部曲》,还是八十年代代表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痛苦反思的“讲真话的书”——《随想录》。乃至后来呼唤建立文革博物馆,虔诚严苛地自我拷问和历史反思的忏悔精神,都曾在思想界和社会各阶层引起强烈反响。像这样巨大的思想艺术的冲击波,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阅读上实属罕见。巴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走出历史的荒芜,他没有醉心于苦难中的甜蜜,也没有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和谴责者,而是把自己连同历史一起押上审判台,他“把笔当作手术刀一下一下地割自己的心”。他解剖着自己,同时解剖着历史,他要找出附于文化与心灵上的毒疮与脓血,为一个民族清算历史,找出通向未来的道路,他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从1904年到2003年,穿越整个二十世纪的巴金,作为一个世纪的见证和经历者,其经历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的人生际遇,其文字、其人生与社会变迁息息相通。读解巴金,无异将是读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代表了一种文化价值,更是一种精神。“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二)写作背景
“文革”结束后,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首先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人望乡》至1986年8月20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0篇《怀念胡风》,历时八年,共完成42万字。在《随想录》中,巴老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但他并未像其他的“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而是对自己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了十年的奴隶”的“奴在心者”心态作了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同时,他又对全民族在“文革”浩劫中的病态思想和知识分子为自保而出卖朋友、出卖良知的行为作了思考与分析,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与勇气。
三、整体感知文本
1、自由诵读课文,通过工具书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舔舐
作揖 缉毒 修葺 编辑 解剖 堕落 租赁 字形:姗姗来迟 删除
蹒跚 栅栏 惊魂摄魄 满目疮痍 绿草如茵 绿树成阴 荫蔽
2、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概述小狗包弟的一生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