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教案

时间:2019-05-12 17:4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奥斯维辛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奥斯维辛教案》。

第一篇:奥斯维辛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授课人:张丽平

学习目标:通过图片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法西斯的残暴,反对战争,维护世界的正义与和平。

一、导入:青山不老人易老,岁月无情人有情。六十多年过去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忘记,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在中国进行的惨无人道的细菌试验。而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份子,我们更加不能忘记,在德国法西斯种族灭绝的政策下,掩埋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下面的400多万冤魂。

二、课文研析

(一)前言:奥斯维辛,德国法西斯的集中营,60年前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今天它还在默默滴着血泪。男人、女人、老人、儿童,没人能逃脱魔爪,就算幸存下来的,也终日守着痛苦梦魇,无法自拔。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还有死难者的声声哀鸣和仓库里的遗物,还在诉说着集中营的惨绝人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和美国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以参观者的身份,悄悄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老师就是大家的解说员,让我们一起去见证那段可怕的历史。

(二)奥斯维辛之旅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5秒钟之后睁开。解说:(边放图片边解说)这是一次悲伤之旅。列车已经缓缓驶入奥斯维辛,今天的我们是参观者。然而,60多年前,这却是一辆开往死亡的列车。放眼望去,集中营的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网,壁垒森森,令人毛骨悚然。可是,即将进入集中营大门,我们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先抽学生再问问题)(1)这两段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极为深刻的词语?(2)怎么理解“最可怕”?

明确:在奥斯维辛大门,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怎么样景象?——“绿草如茵,阳光明媚,孩子在追逐游戏。”一派祥和和安宁。可是,在作者眼里,这里应该是怎样的景象?——“不该有阳光„„百花凋谢的地方”为什么?——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总结:人间地狱就该是灰暗的,不见天日的。可是,当现实的祥和与安宁与人间地狱搭配在一起时,无法不令人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之情。

(3)深入思考:除了这种强烈的反差会让人感到可怕之外,为什么今天的集中营就不该是一幅安宁祥和的景象? 明确:因为,这样会让人们被现实的美好蒙蔽,从而忘记了曾经残酷的历史。作者在警醒世人,不要忘记历史。

在这片祥和中,我们来到了大门前。伫立门前,斑驳破旧的大门上写着:“劳动使人自由”。可是,只有上帝才知道,在奥斯维辛,只有死亡,没有自由。踏着沉重的脚步,我们走进了曾经的人间地狱。风在耳边呼啸,我们似乎听到了死难者的声声哀鸣。然而,事实上,今天的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死难者的喊叫了。有的只是参观者对死难者们无声的敬意和哀悼。

2、请同学们朗读第7.8自然段。回答老师问题。(1)怎么理解“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怒放——生命的顽强与抗争。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挡生命之花的绽放,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行径。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看看毒气室和焚尸炉。(学生小声阅读第9段)看图片。(介绍头发、金牙、皮肤、骨灰)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在焚尸前要敲掉受害者的金牙,甚至尸体本身也不会被放过,毛发被织成袜子和地毯,纹身的皮肤被做成灯罩,脂肪被做成肥皂,骨灰则被卖给农民作为肥料。数据: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7.7吨头发——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步履越来越沉重。我们来到了女牢房(图片)————灰砖建筑物————长廊(死难者的照片)——地下绞刑室。

3、问题。

(1)为什么“他们表情木然”?(2)姑娘的梦是什么?能猜猜吗?(3)对姑娘的描写,用意何在?

(4)怎么理解“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是的,够了!这次奥斯维辛之旅不仅是悲伤的,更是悲痛的、残忍的,将让我们永生难忘。

4、刚才我们跟随着罗森塔尔一起走过的这段旅程是不是新闻呢?可是作者为什么在标题中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却又为何写下这篇新闻呢? 明确:;是新闻。每个参观者来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一样的震惊,一样的窒息,一样的愤怒。所以,这些都是旧闻了。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原文)“作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不安的心情。”(什么样的使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对生者的警示。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三)总结:这篇文章发表于1958年,并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尽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对法西斯暴行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不过是过眼云烟,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三、结束语

在此,我借用已故著名诗人勃罗列夫斯基的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课:我的故乡,有百万坟墓。我的故乡,让战火燃尽。我的故乡,是多么不幸。我的故乡,有奥斯维辛。

四、课后思考题。(正如文中所写,奥斯维辛的惨状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因此,奥斯维辛的悲剧不能再重演了,我们要的是和平、安宁的生活。然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核、南京大屠杀的遗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以史为鉴,我们才能知兴亡,谋发展。唯有世界和平,我们人类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但是,当德国总统勃兰特在犹太人墓碑前深情一跪的同时,日本首相却频频参拜靖国神社,截然相反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课后把你观点形成文章。

第二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定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分析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品味新闻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感受残酷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通过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能够初步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看图片和分析集中营的场景,感受纳粹对人类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此消息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美国记者埃·姆·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的这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

二、简介奥斯维辛和介绍写作背景知识

A.M.罗森塔尔,生于1922年美国记者,曾获1960年普利策新闻奖。1958年,《纽约时报》基和罗森塔尔被派往波兰常驻,他到布热津卡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

采访时,已不知多少记者来过了,昔日法西斯的屠宰场已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的阳光下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感受到善良与罪恶的对立,以波澜的情感抒写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消息的特点:

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b.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和煦()、纳粹()、废墟()、不寒而栗()、踉跄()、祈祷()、呆滞()、嬉戏()、窒息()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本文共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3、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的说一说:参观

4、请同学简单概括一下作者参观的顺序?(请几个学生回答)

(板书):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四、问题引路:

1、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①、学生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

学生自由回答:“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满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②、写参观者如此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控诉纳粹的残暴: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景象都万分恐惧,都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纳粹又残暴到何种程度?

请从文中第五段找一个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③、作者报道集中营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2、参观者如此,那么作者来到奥斯维辛是什么心情呢?(愤怒、担心、忧郁,等等)

3、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说一说印象深刻的语句。①“细节描写”的含义及作用(教师简介)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使文章的充实不空洞。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②请同学们找出几处细节描写,并进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思考问题)

a.“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预设: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b.“他们目光呆滞„„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

预设:看似不和谐的照片更引发人深思,可爱、温柔、微笑的姑娘,也在死难者中,并且与他人形成强烈反差,更让人痛彻心肺,让人反省历史。c.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预设:纳粹党的残暴,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连上帝都不会原谅。

d.“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预设:学生体味:“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e.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结尾处也出现同样的句子,却没有这个词为什么?

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惊然”的。在奥斯维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霆,依旧难以清除!开头这样形容是为了警醒人们不要忘却历史;结尾这段生活场景表现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维护。

教师总结: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比如“恐怖”、“可怕”、“阴森”“讽刺”等等词语来概括,相应的语段有“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维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

五、解疑答惑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教师组织提升: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六、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相关资料:

1.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 焚尸室 女监房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侧面描写 前后照应

儿童在嬉戏打闹————————————————儿童在嬉戏打闹

珍惜和平,勿忘历史

第三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高中新课标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熟悉新闻特写的写作手法,以及将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特殊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

1、领会作者采用特殊视角写作新闻的方法,并揣摩其意图。

2、品味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探究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你想游长城、韶山、赤鼻矶时,你觉得你最需要带上什么?相机不能少,但带上一个善于想象与联想的头脑更为重要。只有发挥想象与联想,我们才能透过遗址,穿越时空,去感受那已逝去但仍鲜活的场景,才不枉此行。今天,我就免费做一次导游,带领大家去游历波兰的奥斯维辛吧。

二、介绍背景,展示图片

奥斯维辛外观——室内情况——历史图片

三、文本探究

1、假如一组同学是参观的游客,结合图片和课本内容,有什么场景让你不得不停下脚步?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心情怎样?

2、假如二组同学是随团的记者,你会拍下什么放到读者的面前?(学生自由发言)

3、大家浏览课文,看看罗森塔尔将镜头对准了什么?(引出作者别具匠心的写作视角)明确:参观者的反应、场景描写、新闻背景、细节描写

四、深入分析

1、请作者找出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反应。

明确:参观者惊恐、发抖、窒息、沉重、压抑(一组参观者是否有同样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将镜头对准参观者?

明确:这里发生的场景即使让人想象一下就无法接受,更不用说遇难者亲身体验了,这样写出了纳粹灭绝人性的屠杀令人发指。

3、请一、二组同学朗读课文一、二两段,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感情

问:如果用颜色来概括这一场景,应该是怎样的呢?作者为什么说“可怕”?结尾为什么还要重复一遍?

明确:反语,同时也是对忘却历史的担忧

4、作者在介绍新闻背景时,大家觉得可以用什么颜色概括?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不同?

5、除了这些之外,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触很深? 明确:雏菊花的怒放——(对比)还有希望

姑娘的微笑——纳粹囚禁不了人的心灵(学生朗读《蝴蝶》)

五、文体探究

1、问:作者反复说这里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为何还要写呢?(齐读第六段)

明确: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与不安的心情。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杀戮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对历史的铭记。

2、及时、准确、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那么它符合新闻的标准吗?

明确:符合。只是采用了新闻特写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总结: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很好地解读了这篇新闻的特点。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六、文本拓展

除了奥斯维辛,还有很多地方会让人勾起沉痛的记忆,例如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汶川地震废墟等,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走近它呢?请把“面对——,我们不该„„,更不该„„”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说一段话。

附:一布拉格男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写的诗《蝴蝶》 那一只,就是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地翩然直上

它离去,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地方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召唤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看见另一只蝴蝶,那只蝴蝶是最后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第四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罗森塔尔

学习目标:

1.培养从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辛德勒的名单》电影片段导入(如果下载不成,就用德国总理下跪谢罪导入)

二、解题

师:这是什么文体? 明确:新闻。

师: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两个字概括。明确:新(狗咬人 人咬狗)真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新闻特点齐读3——5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用文中词句作答。

明确:每天

熟悉

十四年前

讲了很多次

2、既然奥斯维辛没有新闻,那么作者为什么还写这篇新闻呢? 明确:第6自然段

明确: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珍爱和平。

3、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地方?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育实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板书)

通过参观者的反应

侧面描写(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板书)

衔接语:鸿门宴是暗藏杀机的代名词,窦娥是冤屈的代名词,杜康是酒的代名词,你能不能给奥斯维辛选一个代名词。

明确:惨绝人寰

恐怖

可怕

灭绝人性

为了更好地感受其恐怖,再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幻灯片)

四、品味语言

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些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是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南北排分开读)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究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齐读)

[明确]:鲁迅: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么漂亮乐观的姑娘被法西斯残害了,但她却始终微笑着,也许是再告诉法西斯:你可以杀害很多人,但是你杀害不了一个微笑。嘲笑是最可怕的武器。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细节描写使本文的第二个特色。

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

五、解惑提高

首尾段内容相似,情感有区别吗? 明确:不同

首段是愤懑,尾段是祝愿和平永存,是珍爱,是希望。(齐读尾段)

六、课堂练习

一朵怒放的雏菊,一抹温和的微笑都是细节描写。正是这种温暖的细节和侧面描写使这篇新闻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

你能不能对本文写个一句话印象呢?我是劳模,先做个示范:

奥斯维辛虽然没有什么新闻,但却有可耻的历史 ;奥斯维辛虽然没有什么新闻,但却有记者的良心。-------------------------;—————————————————。

六、小结

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让我们珍爱和平,懂得生命的宝贵。板书:

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不育实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所见

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所感

第五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10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

2、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自主查找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播放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中的片段,迅速将学生引入影片所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纳粹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恨,以加深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

(播放视频同时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瓦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本文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生前倍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问题探究

1、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

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景物描写,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 标题吸引人。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东西,的确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每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3、学生可能会认为本文不是一篇新闻,因为与常见的新闻不同? 是新闻。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4、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

写什么好处?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好处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准确的客观性和清晰的可视性,令人回味无穷。

5、文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部的记叙描写中,大都是毒气室、焚尸炉、装人的盒子等残酷、丑陋、令人窒息的事物,可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写到了“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美丽姑娘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

我们看到照片中的人物是一个二十多岁、可爱而美丽的姑娘。对于其他受害者,作者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描写,只有这位姑娘被惜墨如金的新闻记者用了整整一个段落来加以描述,“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年轻、美丽、生命力和梦想的故事,这些全都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将这些美好因子集于一身的姑娘却被纳粹一手毁灭了,它对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将是极具震撼效果的。就如同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在众多死难烈士中选取了生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作为主要人物;在《小狗包弟》中,巴金选取了聪明、可爱、对人忠诚的小狗作为控诉文革、忏悔自责的主要载体和对象„„照片上的姑娘、刘和珍、小狗等等都是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象征和代表,他们的被毁灭、受折磨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怜悯与恐惧的效果”,而这正是美学理论中悲剧的最典型涵义。也只有这样的悲剧,才能提醒人们:这样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重演了!

6、“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7、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忏悔以求得宽恕。显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军一手遮天,他们迫害犹太人和战俘的残忍和灭绝人寰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连上帝也无法保护那些祈求保佑的无辜受害的人们免遭涂炭;另一方面,如果德军企图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忏悔的话,因为他们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对无辜而宝贵生命的肆意践踏,使得上帝也不会宽恕、原谅他们的,因此在奥斯维辛,无论是祈求保护还是企盼得到宽恕都是没有用的,这里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8、课堂小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三、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请你写一段100字以上的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下载奥斯维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奥斯维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学习目标 】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将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学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沿河第二中学 谯莉娜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新闻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把握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准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教案

    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龙潭中学 **毅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教案[5篇范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优秀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疆班 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平实语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优秀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