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复习教案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农业和工业)
【主备人】
【教学时间】
【序号】 【课型】复习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的概念及其类型;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地区,掌握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畜种,认识渔业、林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理解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知道工业的概念,说出工业与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了解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掌握我国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及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地区,掌握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畜种,我国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及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我国农业、工业的分布特点,形成空间地图概念。【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及相应图片。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P74—78)
1.农业的概念: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分类: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的分布
﹤一﹥、种植业:我国种植业集中分布在_____部______区。西部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水源较充足的_____、_____和______地区。同步练习:
1、北方旱地区和南方水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为_____,主要发展农业部门中的____业,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的______地区(地形)。
2、北方旱地区和南方水田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一线。
3、B地表示的地形区为________,主要的粮食是______。
4、A、D、E三地发展农业,A地适合发展______,D地适合发展______业,E地适合发展绿洲农业,形成这三地农业类型差异的主要气候要素是______。
﹤二﹥林业: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______。上图中,我国的三大林区分别为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三﹥、畜牧业:
(1)、我国的畜牧业可分为牧区畜牧业和
农耕区畜牧业,两类畜牧业的分界线大致为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我国的四大牧区:A、_____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3)、在我国的四大牧区中,代表畜种为三河马、三河牛的是________牧区,盛产牦牛的是______牧区和_______牧区,盛产细毛羊的是________牧区。
﹤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右图是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在保护环境、促使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请合理安排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布局:(1)种植业宜在________。(2)渔业宜在________。
(3)经济林(茶、果树等)宜在________。(4)用材林宜在________。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二、工业(P82—P89)
1、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______。
2、工业发展的条件: ①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的分布:
①、我国工业分布________,从整体上看,_____部地区工业分布密集,_____部地区工业分布稀疏,呈现出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布特点。②、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四个工业基地。(如下图)。
A是__________工业基地,其工业中心①是_____,②是_____。B是__________工业基地,其工业中心③是_______,④是______。C是__________工业基地,其工业中心⑤_____,⑥是_______。D、是_________工业基地, 其工业中心⑦___________。
4.高新技术产业
分布: ①、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多依附于______,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_______、_______的特点。
②、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巩固练习
1、下列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普遍种植小麦和玉米是()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新疆南部
2、我国耕地面积较小,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把草地、山坡开垦为耕地
D.围湖造田,填海造陆
3、导致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农作物分布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A、土地
B、水源
C、地形
D、气候
4、下列工业基地自北向南依次是()
A.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 C.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D.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5、发展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最主要的条件是()。
A.丰富的自然资源
B.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C.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D.雄厚的科技力量
6、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位于下列哪一省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交通运输和文化)
【主备人】
【教学时间】
【序号】 【课型】复习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2.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3.理解地形、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特征对饮食、服饰、民的影响。【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的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难点】我国主要的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分布图。【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课件。第三节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铁路干线
1、铁路网分布:东部地区铁路网_____,西部地区铁路网_____。
2、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数字表示的铁路线名称14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⑦_______⑧_______⑨_______⑤⑩_______11_______12_______13_______14_______●⑨⑩12●●B⑧●●A●11F⑦●C●●DG⑥E13●
2、写出下列字母表示的铁路枢纽名称。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F_____G_____
3、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输:运量大、价格便宜,受天气条件限制小
公路运输:方便、快捷、灵活,可以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运输 水路运输:价格便宜,但易受天气和水位条件限制 航空运输:速度快,但价格昂贵、运量小,易受天气限制。管道运输:主要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总结:
短途,数量不大,容易变质腐烂,宜用___________。
贵重或者急需,数量不大,而且运输距离远,宜用____________。大宗笨重货物,运输距离远,宜用__________。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1.云南傣族衣服一年四季都比较单薄,是因为他们多生活在_____带、_______带地区;青藏高原的藏民的传统服饰是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北方居民多以________为主食,是因此北方多种植_______,而南方人多以______为主食,是因为南方地区多种植__________。
3.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因此传统民居多墙壁______,窗户______;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墙壁_______,窗户______;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取材,多传统民居________。巩固练习
1、交通运输方式中,被称为“门口到门口”的是
()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管道运输
2、目前已经建好的沟通西藏对外联系的铁路干线是()
A.青藏铁路
B.滇藏铁路
C.川藏铁路
D.新藏铁路
3、下列铁路干线中是东西走向的是()
A.陇海线
B.宝成一成昆线
C.京九线
D.焦柳线
4、下列铁路干线中,经过省会城市最多的是
()A.京广线
B.京包线
C.京沪线
D.陇海线
5、乘火车沿京广线自北向南经过的重要铁路枢纽有()A.北京 郑州 株洲
B.北京 天津 徐州
C.北京 郑州 南昌
D.北京 株洲 郑州
6、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穿的“不对称”的藏袍,是为了适应()A.青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气,防止缺氧 B.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C.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要求 D.青藏高原上饮食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
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直呼姓名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谥号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6、称官名或官地 如唐代诗人孟称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7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二)、姓名
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三)、字
1、字的来历。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2、字与名间的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如:
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
②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四)、号
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
2、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
3、绰号。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羖大夫。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象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
(五)、称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
四、作业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
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
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
五、总结
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
第三篇:读后感——谋杀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
对《谋杀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的一点看法
一、文章观点提取
(一)当前中国的几点悲哀
(1)中国人付出沉重代价生产出来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但动辄被贸易制裁,还永远得不到尊重。
(2)30年来在庞大内需市场中艰难培养出来的企业,罕有让世界和国人心服口服的。
(3)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家很少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中华文化的魔咒造成了这种悲哀
(1)大爱具有潜藏性。
(2)中华文化具有三种劣根性:浮躁、投机取巧的态度和僵化的思维。
(3)文化劣根性表现为四种茫然:
1、茫然地赚钱,为了赚钱可以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2、茫然的自闭,对外面的世界缺少真正的理解,有也只是浮躁地停留在表面;
3、茫然地关注外界看法,而不去思考这些看法背后的根源在哪里;
4、茫然地面对自身缺点,缺乏深刻的认知和反省。
(三)树立正确的高科技理念,打破文化魔咒
(1)所谓科研就是积累和传递。
(2)所谓科研就要遵守规律。
(3)所谓科研就是加强对错误的测试和验证。
(4)失败就是控制和管理的失误。
二、个人观点
(一)悲哀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浮躁
现阶段的中国确实存在一股浮躁之风,不仅弥漫于经济领域,社会生活中亦是如此。大学本是青年人沉思苦读、集聚能量之地,但在中国,却已变了样。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浮躁之风的最好说明。大学里的学术气息变淡了许多,做学问、求真知的学生和学者也越来越少。从满大街铺天盖地的广告看,商家在产品宣传上费尽了心思,在优惠促销中不遗余力,却不知他们是否真正愿意下工夫提高产品本身质量。在电影方面,动辄上亿元的大制作,还有豪华演员阵容、高科技的绚丽画面,票房成了首要目标,然而,欠缺的却是有深度的剧本。许多地方以建设为由大兴土木,却忽略了管理,马路越来越宽,堵车却越来越严重;楼越来越多,买不起房的人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年轻人,甚至孩童都幻想着发财、升官或成名„„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股与和谐发展不符的浮躁之风。
事实上,浮躁并非中国的专利。美国人也是出了名的心浮气躁,美国作家诺里斯曾用“镀金鸟笼”,来形容美国商业文化中的主体心理模式,即金钱成为人们的微型心理监狱,人们所有的欲望、情感、行为总是封锁在这种物质化的囚牢之中,难以逃脱其束缚。
(2)投机取巧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社会只相信成功者,于是有了大批投资大腕的诞生。在许多人的第一桶金当中除了太多的艰辛苦涩之外也夹杂着投机取巧甚至道德的沦丧。然而虽然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市场需求却在急速的增长,自身的胃口也在疯狂地膨胀,原始资本积累时的武功套路显然已经远远不能应付自如。但中国企业家们凭借着深厚的功力继续演绎着企业发展的神话,于是有了南德倒卖飞机的精彩,有了华晨打造汽车的传奇,有了德隆整合产业的创想,有了中航油敢于到国际上玩期货的悍举。大腕们不仅功力深厚而且招数新奇,海外上市、国内造系、信用证贴现、期货倒仓、炒卖楼花等等,已经达到使人眼花缭乱和渐入谜局的境界。
(3)思维僵化 思维僵化确实是中国传统和当今社会都存在的想象,也是中国与西方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所在。以教育为例:自古以来,中国的文论很多是一些断论和定论。多数情况下不去说明结论是如何得来的,不论证其是否合理。教育中除了死记硬背结论外,很难学到得出结论的方法,因而难以发展,所以就没什么批判和首创精神。古中国传统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一种刻板的说教,不容易叫人信服。
而西方的传统多是告诉我们事情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西方文化重视理性分析,讲究使用各种工具增强对世界的明晰的认识,探究各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告诉人们结论和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能讲清楚用何种方式,过程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因此,探究事物的方法很容易被延展和扩大,人们很容易用同样的方法去演绎、探究别的事物。
(二)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
郎咸平教授所论述的种种悲哀确实广泛而真实地存在于社会当中,然而造成悲哀的真正原因是否来源于中华文化却有待商榷。
(1)浮躁?
佛家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道家言: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儒家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国文化真的是一种浮躁的文化吗?我倒是不以为然。从上述代表性学派可以看出,中国的经典文化崇尚沉静、淡定,深入思考本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外物所役。真的是如此的文化导向培养出了浮躁的国民?
且从郎咸平的例证来反驳。他以岳飞和屈原的悲剧形象为例,批判中国人不去深究悲剧身后的深层原
因,由此引出崇拜悲剧英雄的民族都是浮躁的民族,只看事情的表面而不去思考实质,而我们正是这样一个崇拜悲剧英雄的民族。我并不认同崇拜悲剧英雄与民族的浮躁心态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国民偶像,其崇拜程度可能更甚,难倒这些人民都是浮躁的人吗?
再者说,岳飞和屈原的悲剧原因,我们真的没有认真思考过吗?恐怕不是。谁都明白岳飞冤死的多重原因,昏君奸臣、本人缺少政治敏感度、历史趋势的不可抗拒性等等。我们崇拜岳飞,崇拜的是他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培养国人的爱国情怀有益无害;我们崇拜屈原是因为屈原的那种“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特立独行,这种高洁的品质这些才是人们所崇拜的,它们超越了事件的本身。(2)投机取巧?
佛家言: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道家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儒家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由上可知,中国自古推崇“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的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有趣的是,郎咸平教授既批判以“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为代表的僵化思维,又声称有着如此精神的民族喜爱投机取巧。
郎教授说中国人推崇的是“四两拨千斤”,为什么不推崇“千斤压四两”呢,后者不是更有获胜的把握吗?这不是投机取巧是什么!且看“四两拨千斤”的具体含义:
1.以柔对刚。避敌之锐,不以硬对硬,在顺化随和中抓住有利瞬间击倒对方。
2.借力。机由己发,力从人借,擎起彼身借彼力。
3.引进落空。欲要引进落空,先要舍己从人,知己知彼,触之则旋转自如。
4.用意不用力,充分运用人的智慧而不是拙力。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可以看出四两拨千斤是中国文化中相当有突破力的部分,没有这种勇气和技巧,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谁来燎原?这是一种智慧,面对强势力量应该发挥的智慧。
郎教授又说中国人投机取巧最好的证明是《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全系诸葛亮借东风,如果借不到东风怎么办?那么三军将士就将全军覆灭,这是拿人们的性命来赌博;又说空城计,如果当天司马懿直接冲进去怎么办?这些都是最好的例证。其实仔细一想这两个疑问是不存在的,且不论真实的历史上赤壁之战的主角是诸葛还是周瑜,且以小说论小说,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早已料得是日必起东风。真如果借不到东风,那么些许赤壁之战肯定另有他计,因为诸葛乃神人也。如果郎教授真要批判,着手点也应该在中国人的神力崇拜上,而非投机取巧。
(3)僵化?
佛家言: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道家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儒家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若说僵化,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古有之的通病,尽管经典文化倡导为学日新、为人日省,中国人仍然走上了僵化的道路。且以古代科举取士的举子为例。如果你为真理是什么?大部分中国人会说:这个问题老早已经由圣人解答了。谁能熟记这套圣人之言,谁就是真理的代言人。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服从于封建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家学说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奉为修身治国的经典理论,所以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从唐代开始,贴经、经义、墨义等儒家经文考试就是科举的主要考试内容,到了明末,科举几乎是对经义记背程度的考察,达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的地步。这些简约化了的处事原则渐渐导致中国人懒于思考社会结构及变化的多样性,也懒得对伦理行为的相对性等问题作深入的反省。国人依赖的常常是诸如《朱子治家格言》一类的教条。毫无疑问,相信权威的生命态度逐渐塑造了中国人的权威性格。
而这种权威人格渗入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无孔不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僵化。
(三)悲哀产生的真正原因
(1)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人们浮躁心态。因为高科技强调一个快字,人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白发渔樵江渚上,贯看秋月春风。人们追求速度,效率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在追求这些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价地投机。最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变得越来越自我和独立,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笼统归为浮躁的心态所致。
(2)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如果说高科技只是一个间接原因,一个诱因。那压力与竞争便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守株待兔,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去获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冷漠也好,残酷也罢,都是浮躁的心态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3)畸形的快餐文化。太多理财投资类书,太少净化心灵的读物。动不动畅销读物,排行榜,音乐小说。用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眩目的色彩夺取本已无太多抵抗力的人们。人们在物欲涌动的今天,人们对这些快餐文化变得束手无策,只能选择默默的接受。
综上所述,所谓的浮躁、投机取巧是由时代所造成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大跃进是浮躁的,文革是浮躁的,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进入世界500强是浮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浮躁的背后是外国的封锁而迫切的自力更生,是中国“被现代化”下的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当然,在经济学领域,像郎咸平教授等人如果在批判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那将是中国之幸。
07人力1班吴春瑾070701053
第四篇: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报告论文
题目: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11经济学三班
组员:张炳贤111041358
叶子通111041349
吴汝基111041311
郑舒仰111041386
报 告 日 期:2014年6月18日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本文通过国企三次改革热潮的回顾,反思国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铺开国企改革原因,论述三个论点进行深一步探讨;进而指出国企改革的任务和趋势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至今,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国企垄断”是事实还是谬误?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国进民退”的争论,热度越来越高,这表明国企改革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待破解,任重而道远。
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成果,可以看到:第一次企改高潮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中策现象”;第二次企改高潮实现了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其强大之势不可逆转。“大国有”战略更多地被人们理解为“国进民退”的继续从而成为当前国企改革争议的热点,显示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毋庸置疑,反垄断与去行政化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建立职业化和规范的经理人制度则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表明哪些该进、哪些该退。
政企分开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将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对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国企改革展开。通过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承包制、租赁制、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最后定为政企分开,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撤销几个工业部,还权与企业,这就抓住了国企改革的要害,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国企改革第二个里程碑。撤销几个工业部只是实现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国企改革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应当对继承原来部的行政垄断权的大企业继续进行改革。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标准。为了贯彻“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方针,在“有进有退”的标准上应取得共识。因为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会做出不同决策,其影响甚大。目前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家统计局的“定量标准”,一个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定性标准”。
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 这两项内容决定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也就决定了它的历史方位。当前对于这两项内容的解答各异且颇有争议。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过程及其生存的环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次企改高潮出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后期,集中表现在县及县以下国营、集体经济大规模改制,其突出特点是“退国进非”。九十年代前期延续了这股势头,而且纳入了很多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自此,县及县以下几乎没有了国有经济。这个时期企改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经典的例子是“中策现象”。
而此前,所有制的基本格局还是“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它控制着几乎所有的资源和产品、生产和消费,因此,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很难展开。八十年代改革以此为突破点,在流通领域打开了缺口,即放开一部分国有部门控制的资源和价格,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的“双轨制”。这样,计划控制的资源在计划外流通就有了“名份”,并源源不断地从国有部门流向私营企业、流向了自由市场。另一手,则是采取沿海开放政策(从1984年开始),鼓励外包和出口,将需求直接跟外需对接。甚至还鼓励“两头在外”,即只在国内加工,而货源和订单两头都在外,事实上已成了一块“飞地”。这样,外贸部门从生产到销售都独立于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和宏观形势的制约,相反地,它还左右了宏观形势。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最终被捅破,同时,促进供给、繁荣市场的目的也达到了。
第二次企改高潮,出现在九十年代末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产业政策明确提出“退二进
三、抓大放小、重组改制,下岗分流”,这个时候才真正使得“九五”时期提出的“两个调整、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地生根。1998年之后的国企“三年脱困”攻坚目标是真正在啃硬骨头,一批老国企被收购兼并,大量职工分流下岗。当时社会对于这项产业政策的导向,普遍理解为“国退民进”、“退国进非”,一些地方也是这么做的。为此,还发生了著名的“郎顾之争”(2004年),引起公众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关注。国务院为此叫停了MBO。2009年的“通钢事件”标志着“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此后“国进”之势有如破竹,“民进”受遏制,再无地方政府胆敢把钢厂卖给私企老板。私企甚至一路落荒而逃。
几乎就在这一刻,国企吹响了重组的集结号。2003年组建国资委,以集团化重组控股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从2005年开始在以后6年时间里,国企纷纷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经营方式越来越灵活,而企业的控制权仍然有效地掌握在国资委手中。事后来看,这种“以退为进、有退有进”策略不但没有减弱国企,反而使其变得更为强大。国企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迅速好转,成为竞争中强势的一方。无论是产业的重要性、集中度还是规模,都是重量级的数一数二的人物,甚至在世界五百强中也越来越多地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前后两个阶段国企判若两人,旧貌变新颜。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面对外需不足所采取的对策是全力
扩大内需,重点是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两年内新增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由此,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国企大举进入钢铁、采矿、汽车、医药、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成为有市场定价权的企业“大鳄”。充实的外汇储备以及“走出去”战略也引导着企业在国际投融资市场上变得更加活跃。由此,国企发展也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强大之势不可逆转。1998-2008年是重要转折期。此前,是“外贸+制造业=外汇”的外需型增长方式,外贸空间决定GDP增长空间、国际经济形势决定国内经济形势,外贸部门很有优势,而内需并非重要的因素,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外贸,实行了内外有别政策,甚至对内歧视,我们有时称之为对外资、外贸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优势也显示不出来,甚至有一个阶段还处在效益危机和私有化预期中。
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来冲击,使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第一,迫使总需求的重心由外需转向内需,两次冲击都大规模地扩大内需,这种政策上的转向是非常明确的。2003年之后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也是这种趋势性反应。如取消农业税、对农业补贴、建立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2008的这次外汇储备危机,从“外汇是金”变成了“外汇泡汤”之后,这种外向型增长方式承受了巨大的美元国债损失。正是迫于这种极端严峻外需形势做出了重大改变,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即从着眼于与国际接轨和外部需求转向了以国内需求和民生工程。第二,国有企业的地位日渐上升,甚至如日中天。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上市有了新的融资平台,还因为它获得了扩张性财政的巨大投入和订单,再加上它原来占据的垄断地位,使得它如虎添翼,更为强大。
为什么要改革? ——国企低效率及其解释。
原因一:委托代理问题。个体私营企业:所有者就是经营者,有足够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好;规模较大的股份企业:所有者大都已不能自己经营企业,必须委托一个有才能的人经营管理企业,我们说产生了“所有权” 和“经营权”的分离这时所有者必须确信,经营者必须有能力并且有积极性,为自己赢得利润,尤其不能谋取私利这个问题表面上很容易解决:一是平时对总经理进行严格监督。二是当企业经营好时,所有者(股东)给予经营者(总经理)奖励;经营业绩不好时,给与惩罚,或干脆解雇,这样经营者就有足够的激励。
但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比如:没人监督:股权分散,老板太多,如许多上市公司,持有股票的人很多,每个人只持有很小的股份,每个股东都想,其他股东会监督总经理,我就不管了;但每个人都想这样“搭便车”,结果是没有人去监督总经理;监督失效:总经理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企业了如指掌,有时候谋取私利甚至腐败,外人无法发觉;更有甚者,企业经营不好,可以造假账,让股东以为企业经营很好。股东和外部监管者(比如证监会)由于不能掌握企业的所有信息,很容易被蒙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复杂。全国人民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委托政府——人民的合法代表管理国有企业;政府进一步委托国企领导人经营国有企业,形成了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考虑政府内部存在上下多个级别,每多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监督难度就增加一点,代理方损害委托方利益的可能也就增加一点,最终国有企业的发展就可能完全违背其最终所有者和委托人——人民群众的初衷。
原因二:政策性负担
国有企业经营不好时,既有可能是总经理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负担造成的——问题是对一个具体的企业,很难做出区分,于是造成:①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的总经理可以搬出“历史负担沉重”的理由,不能被及时发现或被处罚、解雇。②原本有能力、有积极性、不腐败的总经理会想,如果经营不佳甚至腐败,我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有可能变得消极、甚至腐败;因此,政策性负担加重了委托-代理问题,使我们对国有企业经理很难进行真正的、有效的监督。
原因三:总经理权威问题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想经营好企业的,也有能力,但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权威和行政资源,比如:私营企业的老板或总经理认为某个员工、中层、甚至高级管理人员能力不够、热情不足时,可以:减薪、降职、解雇,但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很难具有如此高的权威和行政资源,顾虑较多;成功的私营企业一定有一个融洽、和谐、紧密合作的领导团队,但国有企业的某个副总或书记可能就是上级派来监督总经理的,合作困难。
其他原因:如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国企领导人选拔考核任用制度不合理;年薪太低;国有企业所属的行业结构不合理;虚职太多;人才流失; 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主要就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其前提是去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这样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可以追究经营者的责任。推行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去除政策性负担。但仅仅去除政策性负担还不够,关键要建立起一整套机制,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足够的激励经营管理好企业,为股东服务,就像私营企业主对待自己的企业一样。除此之外,这样一套机制还要协调好股东、总经理和职工、债权人、政府等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的高效运作,我们称之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 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有限责任为特征, 以公司为主要形态的新企业制度。它包括主要内容:(1)独立法人制度。独立法人制度, 即企业法人确立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使企业做到有人负责, 有能力负责, 企业的独立财产是其行为能力的基础。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构造的企业法人, 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国家以出资者身份拥有财产。企业经营中形成的利润和资产增值归国家所有。(2)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改
制成有限责任后,即建立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一是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 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二是企业破产清盘时,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 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3)严谨组织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严谨, 完整的组织结构,它通过规范的组织制度, 企业的权力机构, 监督机构, 决策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 并形成相互制约关系, 特别权力机构, 强调发挥整体功能的共同作用。改革后, 在我国公司企业是现代企业组织中一种重要和有效形式。(4)科学管理制度。目前, 从克服我们现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发, 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主要是对企业的运营机构设置, 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人员考核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进行改革, 建立严格的科学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有它的基本特征。即: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第一, 产权关系明确。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 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成为享有民事权力, 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第二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 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照章纳税, 对国家承担资产保质增值的责任。第三, 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 即资产受益, 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等权力。企业破产时, 国家和其它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负有限责任。第四企业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如果长期亏损, 资不抵债, 应依法破产。第五, 建立科学的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 相辅相成的科学经营机制。
[1] 白丽/陈紫燕,关于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的探讨[A],《前沿》,2006年第五期
[2] 桁林,大国有战略下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A],<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十期
[3] 桁林,对国企三次改革大潮的反思,中国发展观察,2010.05
[4]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A],理论探讨,2011年第二期
[5]曾明强,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社科纵横》,2005年02期
第五篇: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
1.当前中国的GDP排名第二。
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宏观政策环境)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使资金密集型产业能够在极低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并在短期内实现飞跃,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还有以印度、阿根廷为代表的亚洲和中南美洲的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赶超战略。
2.我国为什么要选择赶超战略?如何实行?矛盾背景?
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超工业化派”主张由国家利用垄断地位,运用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征收高额赋税和实行通货膨胀等方法进行强制性工业化积累,为此就不能允许市场机制发生作用。
重工业的特征——资本高度密集;建设周期长;发展早期,关键技术、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初始投资规模巨大。当时中国国情——资金短缺,利率高昂;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外汇短缺,市场汇率水平高;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
3.如何保证被压低了价格的要素和产品流向重工业部门,以及经济中剩余的积累用于重工业的发展?
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和管理,实行工商业的国有化和农业的人民公社化以及一系列剥夺企业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计划经济体系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微观经营体制(看PPT)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85)
含义:国家统一收购和销售农产品的制度正式形成,统购统销实际上是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的一种垄断行为。为了配合赶超战略,粮食短缺
户籍制度:国家对其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
特点: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为了控制由国家供给粮食的城镇人口,防止城市人口失业,必须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镇。
弊端:1.不利于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2.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3.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4.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大跃进:在工业和农业上开展“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人民公社的简称。1958年至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大锅饭
三年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
1.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2.大跃进、“大炼钢铁”,导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3.农村地区因缺少粮食导致饥饿(三千万)出现,全国性的生育率急剧下降。
4.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
5、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中国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
1/3责任归于自然原因,2/3的责任归于体制错误——三年困难时期 大包干: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及部分大型生产资料仍属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村改革的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可行,它产生了什么问题,将面临什么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就:
1、创造经济奇迹、国力强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6、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
7、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问题及对策
1、民众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
针对老百姓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发展经济。二是要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主政治的建设中来,才能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不断前进。
2、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要加速淘汰衰退产业、过时产品和落后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另一方面,要集中有限的资金,根据市场和需求的变化,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增长量有重大作用的项目。
3、文化发展受到外来文化打压
我们要支持与鼓励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出,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化艺术创作,倡导主流价值取向,引导群众审美鉴赏,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4、收入分配不均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5、贪污腐败盛行
一是要完善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二是要严格执法。要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新闻立法,将新闻媒体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6、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摈弃旧观念,改变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政绩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元结构的三大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
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计算公式=城市人口÷总人口
中国的特殊性: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它产生的原因
要从三个阶段来寻找答案:
(一)解放后我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20世纪60-70年的“反城市化”导致城市化水平的低下 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抑制
2.1960-1970年代的“反城市化”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二)1978-1995年,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和土地制度所造成的路径依赖固化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1978-1984,农村为主导的改革抑制了城市化; 2.1984-1994,认识上的误区、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依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妨碍了城市化。
(三)1995年后,在分税制改革等激励下,地方政府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而加快推进
粮食安全问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設不足等。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原因:
资源约束(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缺稀)、结构矛盾(产业结构矛盾,就业矛盾、区域矛盾)、体制矛盾(公共财政:重城轻乡、要素市场分割、管理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权益差异、收入差异、观念差异)、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对策: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二,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
第三,创新机制,建立镇、村和社会三个层次的集镇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元化投入模式。
第四,各级各单位应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加快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进程。
2、镇政府应统筹协调,依法依规彻底解决拆迁户的历史遗留问题。
3、提高农村户口低保覆盖率。
4、切实解决好危房户问题。
第五,建立服务“三农”长效机制,边整边改,取信于民。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所以,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土地批租:国家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即将若干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给土地使用(经营)单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 此种情形下,只能由国家垄断土地交易市场,先向农民征用,而后再面向土地开发人,或转让、或批租、或拍卖。
• 就这样,农民与土地市场的直接联系被生生隔开,农民土地权益也就消于无形。
寅吃卯粮
• 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普遍兴奋地成家
和大量生育。
• 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困难时期
• 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
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马寅初人口论: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
为何批判?
政府对他的指控是:马寅初的新理论,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企图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蔑视人民大众。到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就是用大跃进的方式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1.大跃进
2、以农立国
3、多子多福
人口红利: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的消失:然而,2010年初,新一轮的“保姆荒”、“民工荒”,让中国“人口红利”的危机慢慢浮出水面。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提高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活力。
措施: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这一转折,靠廉价劳动力构成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发掘一条持续发展的替代途径至关重要,而这需要社会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
进出口依存度超过50%
专利申请高与创新率低的原因:科技界还存在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我国科技界积累本来就少,部分人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而是过分追求专利和论文数量,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措施:中国正在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层面看,中国企业要想拥有核心竞争力,都必须把发展专利等知识产权摆上重要位置。企业要增加专利的“量”和“质”,加大研发力度是第一位的。
国有企业: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
在中国,国有企业一般指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国有企业的行为。
为什么要改革?
自身缺陷:
资产边界模糊——“肉烂在锅里都在锅里”
所有者缺位——没有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区分,不同的职位被称为革命工作分工不同
资源配置和效率低下——在劳动报酬上采取大锅饭,采取军队补给制,劳动报酬上采行“工资加福利”的国家给付方式,并且担负着为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责任
外部环境变化:
市场已经逐渐发育起来,市场中的企业竞争日趋完善,不再需要政府为了维持国计民生培育市场提供产品。 同时,许多诸如消费品市场的供需已经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再需要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进行调控。如果国有企业继续向这样的“纯私人物品”领域投资,由于自身需要背负“社会成本”的重压下,难与“轻装上阵”的民营企业相竞争,其所付出的边际社会成本已经大于边际社会收益,应该从此类竞争性领域撤出,或进行改革。
▲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一些学者的观点:
1、国有企业既奠定了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同时也造成非国有企业极度萎缩,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要克服国有经济的缺陷,必须使国有经济从普遍性配置角色变为特殊性配置角色,即在规模上将是少数,在布局上追求优化,在经营上克服垄断。
2、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实质上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密切相关。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让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3、我国进入了一个以解决垄断性产业改革问题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腐败呈现出以侵吞国有资产为主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个人腐败逐渐减弱、以行政垄断腐败为主的国有企业群体腐败日益严重的新特征。相对以前单纯以改善国有企业效率为改革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现在必须强调在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前提下改善国有企业效率。
国企的“冰棍现象”:
经济学界或社会学界的共识是,由于管理机制僵化、经营不善,国有资产正不断流失,像一根冰棍,放在那儿慢慢化掉了,故名为“冰棍现象”。
一方面,国企效率底下、包袱沉重,资产、价值正像冰棍一样渐渐融化;另一方面,部分国企干部以改制之
名行侵吞国资之实,成为官仓老鼠。
中国版国企“死魂灵”
源于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说的是一个名叫乞乞科夫的骗子,到一些农庄里去收买已经死去的农
奴的名单,去换取政府的抚恤金。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正是有了国企“冰棍现象”的产生,在利欲熏心以及精心编织的阴谋之下,活人借助“死魂灵”牟取了暴利。
台湾开始实施四年期经建计划,贯彻“以农业培养工业,工业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扩张和进口替代工业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台湾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成熟的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经济体。
私有化程度高,“国营企业”、“国营银行”也已经逐渐私有化,“政府”角色日益淡化。
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策略性工业
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