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7:0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第一篇: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附件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

为加快普陀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进一步规范全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普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需求,结合我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应用的现状,特制定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

一、指导思想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办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基本实现普陀区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为主线,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国家教育部、市教委制订的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意见为依据。通过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全区校园信息化设备配备、环境和应用平台的建设,为二期课改提供有效支持,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形成一套软硬结合,以应用为核心的普陀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机制,实现投入资金与提高效益的有效统一。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信息化,为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它为我们提供了通过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及其发展与应用来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素质的机遇。由此决定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建设信息化的校园,尽可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最大的裨益。

1、在信息化的校园环境中,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与教逐渐转向较有创意及互动性的模式,争取三年内在30%

—1— 的课程上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与教的活动。

2、以信息化的校园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与经验,帮助他们具有创意的思维”构建数字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为学生奠定广阔的知识基础,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有效应变的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能力。

3、通过信息化校园环境的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帮助学生按其本身的程度学习,养成自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实现校园资源数字化、机构扁平化、管理信息化,充分体现信息校园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和效益。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等技术和校园计算机网、广播网、闭路电视网等网络,将学校主要教育资源数字化,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信息管理、教学方式、生活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信息化,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为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服务原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优质的资源和环境、有效的技术和服务,着重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创新,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原则

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诸方面,应从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利益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2— 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正确把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方向,确保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坚持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相结合;坚持信息化校园建设与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同步协调发展。

3、系统开放、可持续发展原则

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应坚持系统开放性标准,采用先进、成熟、具有开放性标准的主流产品与技术,注重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系统互联性、互操作性和应用软件可移植性的体系建构,提高整个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用结合,实用性、适度性原则

要把建设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化校园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效益。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实用性,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度推进信息环境、技术应用、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有效建设。同时,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经费使用要科学、合理。

5、建培结合、以人为本原则

信息化校园的作用和效益,最终将由“人”这一关键要素来实现。在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同时,要抓好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发挥市、区、校三级培训体系的优势,努力提高中小学干部、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五、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通用标准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系统是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Internet),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教育平台、信息化学习的平台,将现行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管理、教育和学习活动,转移到这个信息化平台上,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校园信息化建设包括校园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3—

(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指学校信息化环境中各种硬件的配置和建设,是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它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校园视频中心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计算机房及电子阅览室建设、数字化语音室建设、计算机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

1、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

校园计算机网络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Internet技术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保证学校每个教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学生活动室之间互连互通,并实现对外沟通交流,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提供综合服务的网络应用环境。

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涉及城域网接入、校园网络布线、网络交换设备、服务器等方面的建设和配置。

2、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标准

校园广播系统应用于学校各种公共场合,为学校上下课电子铃声、英语听力考试、通知、升国旗、课间操、播送课间音乐、表扬先进、召开全校大会等活动提供服务的语音系统。

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是学校教育教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主要安装在教室、会议室、餐厅、图书馆等场所,以视频形式为学校提供文化、艺术、美育等方面服务。

3、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标准

计算机网络中心是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配置有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等,为学校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沟通交流等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保障。

4、校园视频中心建设标准

校园视频中心是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的核心部分,具有系统控制、视频采集、视频演播、视频编辑等功能,为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

—4—

5、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标准

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具备会议厅,视频会议厅,报告厅,学术讨论厅,培训厅的多种功能,承担着学校重大会议、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任务,是学校重要的学术活动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场所。

6、数字化语音室建设标准

数字化语音室具有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双重功能,整个系统将声音、数据、文字、图形、影像及学习成绩的评判有机地熔于一体,大大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使得语言教学更为生动和形象,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7、计算机配置标准

计算机配置包括学校教师用计算机、学生用计算机、计算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分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两种类型。其中教师用计算机分为办公用机和专业用机两大类。

办公用机指配置给教职员工个人或组室集体用于完成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计算机。

专业用机指专用于学校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术专业或财务、校产、图书资料、学籍、卫生、人事等管理专业工作的单一用途的台式计算机。前者称技术专用计算机,后者称管理专用计算机。

学生用计算机指专门供学生在课内外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性学习、电子阅览查询等活动所用的台式计算机。

8、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

多媒体教学设备指安装或配置于中小学教室专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一般由投影仪、视频展台、投影屏幕和计算机等设备组成。

(二)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

普陀区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及管理系统,应是一个基于Web的网络平台系列。信息化应用管理体系由学校教学资源、学籍管理、教务管

—5— 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行政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家校信息等信息资源组成。形成教学应用、学习辅导、决策支持和管理信息等四大资源系统,通过网络互联实现资源共享。

1、学校管理平台

学校管理平台是一套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学校基本信息、教务信息、学生信息等方面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包括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财产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模块。

2、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是一套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为教师个人发展档案,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研究、德育活动等提供数字化、个性化的、共享式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

3、学生学习成长平台

学生学习成长平台是一套以学生为本,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成长经历、学习档案、班级活动等记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调控,协作互动,健康成长。

4、网上教学教研平台

网上教学教研平台是一套基于校园网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活动的教育管理系统,为教师进行网络备课与授课、网上答疑、网上听课评课、课件点播等教学研究活动提供服务。

5、家校信息平台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实现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构建一个家校信息互动平台。家长方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学校教育工作献计献策,教师通过网上辅导、留言、短信互动、作业讨论与学生家校互动,方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学习生活情况。

(三)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6—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是基于校园网络的教育教学管理、行政办公等管理体系安全、稳定、有序运行的保障。学校应按照这一标准,制订一系列保障本校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管理条例和有效的培训计划和科研计划。

1、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是指学校设立的专门的信息技术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由分管信息技术的校长负责,由学校负责信息技术工作的相关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工作。

2、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指学校针对校园信息化方面制订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和条例等,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信息技术设备台帐、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3、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是指学校制订的信息化建设长期和近期规划,分年度达成的目标等。

4、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指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等信息技术环境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5、网络和信息安全

网络和信息安全是指学校的网络管理应该由专人负责,各种安全措施有效,能保证学校信息化环境的正常有效运行。

(四)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是指校园信息化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的信息化素养,包括管理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等方面。

1、管理队伍的建立

要建立一支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7— 干部队伍,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应该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勇于开拓的精神、灵活的教学策略、丰富的实践能力、科学的评价与评估策略、有效的保障与管理机制、创新能力等信息素养。

2、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建设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信息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分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计算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指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是指学校负责设备维护、网络管理等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人员的培养。

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对信息进行识别、利用、加工、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意愿等基本品质的总和,强调的是学生个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的身心发展总水平,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应该分别学习完成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并达到不同程度的信息意识和技术能力。

附件:

1、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功能细则

2、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技术指标

普陀区教育局 二○○七年五月十四日

—8— 附件1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功能细则

校园信息化建设包括校园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和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校园信息化环境,为IT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学习、管理、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是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它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校园视频中心建设、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计算机房及电子阅览室建设、数字化语音室建设、计算机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等。

基础设施建设中各项设备的详细技术标准,均在附录中作出说明。

1、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 1.1、城域网接入

1.1.1、普陀区中小学教育城域网为一个基于宽带网络架构,以10M光纤为校际互联的VPN专网。对于全区中小学在大容量信息共享、高速数据交换、视频会议、VOD点播、IP电话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有中小学应以10M光纤接入普陀区VPN教育城域专网,从而经由区教育信息中心实现区内校际互联互通,并互联因特网。

1.1.2、为保证学校网络状况及网络信息流量的可控性、可监察性,学校校园网与区VPN专网连接端应配置一台路由器。路由器的规格由学校校园网的规模确定,其标准应支持802.1X认证。

1.2、校园网络布线

网络带宽应该能够保证教学应用的需要,百兆交换到桌面。网络布线到学校所有室内活动场所,并保证每个教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学生活动专用室都装有至少一个网络节点端口。学校的计算机

—9— 房、电子阅览室内的所有计算机均应实现百兆桌面的网络连接。

1.3、网络交换设备(采用以太网标准)

1.3.1、最低配置(适用于校园面积较小、师生数量较少的学校)网络中心配置1台或以上具有二层交换功能、可堆叠的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

1.3.2、标准配置(适用于一般中小学)

 网络中心配置1台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 根据学校楼宇和楼层分布情况,在相应楼宇或楼层配置1台以上接入交换机。

1.4、服务器设备

1.4.1、最低配置(任何学校至少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配置至少1台专用服务器,用于学校网站、资源、管理等,支持网站发布、文件共享、校内IP的分配管理。

1.4.2、标准配置(适于一般中小学)

配置3台专用服务器,分别用于WEB(含DNS)、文件(含资源)、应用(含教学支持系统及各管理平台),支持网站发布(包括域名服务)、文件共享(包括资源库、数据库)、各类教学系统应用、校内IP的分配管理。

根据学校应用情况,必要时可配置NAS或FAN存储系统。

2、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标准 2.1、广播、电视节目接入

 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均应就近接入本地区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的有线电视台网,以丰富学校的有线电视节目源。

 校园广播系统应装有广播接收系统,以丰富学校的广播节目源。2.2、校园广播系统 2.2.1、配置标准

 基本配置设备为调谐器、录音卡座、DVD机、话筒、功率放大器(定压式)等。

—10—  各教室、楼道、专用教室、体育场馆、办公室、报告厅、会议室和食堂都应设有广播终端,所有室内喇叭均应安装音量控制器。

2.2.2、功能标准

支持分区广播功能,按照不同功能、不同楼层原则划分校园广播区域;采用电脑播音音乐铃声系统,实现上下课自动打铃;可自编或收录广播节目;机房可监听播出情况。

2.3、校园闭路电视系统 2.3.1、配置标准

 按照862MHZ宽带邻频闭路电视网建设。550MHZ至862MHZ频段内用于传输数据、通讯及教学自办节目。

 各教室、报告厅、会议室和食堂都设有闭路电视终端。 在学校报告厅(会场)、会议室、室内体育场馆、听课教室等主要活动场所安装3~6个A/V返送端口,进行教学实况、重大活动摄录,用于教学、评估等资料的记录或向全校实时转播。

2.3.2、功能标准

 自办教学节目频道4~8个。

 系统应与校园网相联,做到节目资源共享。

3、计算机网络中心建设标准

3.1、中心机房防静电地板铺设。所有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等设备均应安置于专用机柜内,机柜及防静电地板的接地必须良好,接地电阻不能大于1欧姆。

3.2、中心机房电源不能就近借用房间照明系统,应专线接入。电源可以多相供电、也可以单相供电。

3.3、采用标准配置或高于标准配置网络设备的中心机房,应安装UPS不间断电源系统,保证所有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等设备(空调设备除外)的不间断供电。UPS的供电时间不低于30分钟。

3.4、中心机房应配置空调设备。空调电源要与机房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等专用设备电源分开,应单独铺设。

—11—

4、校园视频中心建设标准 4.1、控制中心

 控制中心用防静电地板铺设。配置专用控制桌和电视墙。控制桌、电视墙及防静电地板的接地必须良好。

 控制中心基本设备为:邻频调制器1台、多路混合器1台、录像机1~2台、DVD机1~2台、音/视频矩阵切换主机1台、放大器1台、收监两用机4~6台、播放电脑1台等。

 调制器、混合器、放大器、录像机、DVD机、切换机、播放电脑等设备均应安置于专用控制桌,收监两用机安置于电视墙上。

 控制中心电源应专线接入,不能就近借用房间照明系统。电源可以多相供电、也可以单相供电。

 控制中心应配置空调设备。空调电源要与视频中心其他各专用设备电源分开,应单独铺设。

4.2、演播系统

视频中心的演播系统应配有校园电视台的小型演播室和数字摄录编系统,以自行制作电视节目或视频资料。

 小型演播室1个:配有演播桌、有校园电视台标识的背景幕布、演播话筒;配有正面光和背侧光的简易演播灯光系统。

 专业级数码摄像机2台。 非线性编辑机1台。 数码录像机1台。

5、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建设标准

5.1、全区中小学均应配置一个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

5.2、多媒体、多功能报告厅应安装必要的基础设施,为多媒体、多功能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本标准不涉及报告厅的内部装修、装饰、空调系统及普通照明灯光)。

 3000ANSI流明或以上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含电动投影屏幕)、数字式视频展台1台;

—12—  功率放大器1~2台、多路调音台1个、双卡座(含调谐器)1个、录像机1台、DVD机1台、会议话筒1~2支、领夹式无线话筒1套、音箱1~2对;

 反抑控制器1个、电源时序器1个、专用控制台一个。

6、数字化语音室建设标准

6.1、初中及以上学校每校至少配置1个48座以上的数字化语音实验室。

6.2、外国语学校及语言类特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配置2~4个24座以上的数字化语音实验室。

6.3、数字化语音教室可以采用数字终端的硬件系统,也可以采用基于计算机教室局域网的软件系统。不论采用哪种系统,语音系统必须是全数字化的,且至少具备下列功能:

数字化音频资料存贮、数字化音频播放、教师音频或学生音频向全班广播、分组、讨论、对话、录音、点播、跟读等。

6.4、每个语音教室均应配置1台2500ANSI流明或以上的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含电动投影屏幕)、1台数字式视频展台。

7、计算机配置标准 7.1、教师用计算机配置

教师用机分为办公用机和专业用机两大类。7.1.1、办公用机

办公用机指配置给教职员工个人或组室集体用于完成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计算机。办公用机包括便携式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

7.1.1.1、便携式计算机

 最低配置(所有中小学必须达到):按学校专任教师数的15%配置;  标准配置(适用于公办普通中小学):按学校专任教师数的40%配置。

7.1.1.2、台式计算机

 最低配置(所有中小学必须达到):按学校办公室数量配置。1~

5—13— 人办公室,1台/室;6~10人办公室,2台/室;11人及以上办公室,3台/室。

 标准配置(所有中小学应该逐步达到):台式机加上便携式机,达到按100%专任教师数量配置。

7.1.2、专业用机

专业用机指专用于学校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术专业或财务、校产、图书资料、学籍、卫生、人事等管理专业工作的单一用途的台式计算机。前者称技术专用计算机,后者称管理专用计算机。

学校网络中心的网管用计算机,教室和各专用室多媒体设备配套用计算机均随整套设备另行配置,不作数量规定。

7.1.2.1、管理专用计算机

 最低配置(任何学校必须达到):校长办公室、财务、人事各1台。 标准配置(所有中小学应该逐步达到):校长办公室、人事、学籍、财务、校产、卫生、图书管理至少各1台。

7.1.2.2、技术专用计算机

 最低配置(任何学校必须达到):专用于技术制作或软件开发,至少1台。

 标准配置(所有中小学应该逐步达到):课件制作、网站制作、软件开发各1台。

7.2、学生用计算机配置及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建设

学生机指专门供学生在课内外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性学习、电子阅览查询等活动所用的台式计算机。

7.2.1、最低配置(所有中小学必须达到)7.2.1.1、小学

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15:1。

若按照学校生机比15:1的数量配置,学生机总数少于40台的,至少应配置到40台,以保证完整建立一个30座的计算机房和一个10座的电子阅览室。

—14— 7.2.1.2、初中(含九年一贯制)

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10:1。

若按照学校生机比10:1的数量配置,学生机总数少于60台的,至少应配置到60台,以保证完整建立一个50座的计算机房和一个10座的电子阅览室。

7.2.1.3、高中(含完中)

按学校学生人数和学生用机总数之比,不少于8:1。

若按照学校生机比8:1的数量配置,学生机总数少于70台的,至少应配置到70台。以保证完整建立一个50座的计算机房和一个20座的电子阅览室。

7.2.2、标准配置(所有中小学应逐步达到)7.2.2.1、小学

学生人数≤600人:1个标准计算机房,4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10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1200人:2个标准计算机房,共8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20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 >1200人:3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20台学生机;1~2个电子阅览室,共30台学生机。

7.2.2.2、初中

学生人数≤600人:1个标准计算机房,5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15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1200人:2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0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25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 >1200人:3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50台学生机;1~2个电子阅览室,共35台学生机。

7.2.2.3、高中

学生人数≤600人:1个标准计算机房,50台学生机;1个电子阅览室,20台学生机。

—15— 学生人数≤1200人:2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00台学生机;1~2个电子阅览室,共50台学生机。

学生人数 >1200人:3个标准计算机房,共150台学生机;1~2个电子阅览室,共50台学生机。

8、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

多媒体教学设备指安装或配置于中小学教室专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

8.1、设施标准

8.1.1、最低配置(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最简单的配置)1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块投影屏幕。8.1.2、标准配置

标准配置分为固定吊装式和移动小车式两种。固定吊装式指整套设备固定吊装于教室内;移动小车式指全套设备安装于一台可移动的小推车内。

8.1.2.1、固定吊装式

选择1:一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台台式计算机、1块电子书写屏、1对有源音箱、1块电动式投影屏幕。

选择2:一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台台式计算机、1对有源音箱、1块电子白板。

注:根据普陀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全区中小学固定吊装的标准配置为选择1。

8.1.2.2、移动小车式

选择1:一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台台式计算机、1块电子书写屏、1对有源音箱、1块支架式投影屏幕、1辆可移动小车。

选择2:一台液晶(或数字式)投影仪、1台视频展台、1台台式计算机、1对有源音箱、1块可移动式电子白板、1辆可移动小车。

注:根据普陀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全区中小学现有移动小车的标准

—16— 配置为选择1。

8.2、数量标准

8.2.1、最低配置(任何学校必须达到)

每个年级按照设施标准中的标准配置至少配置1个固定吊装教室或1辆移动小车。

8.2.2、标准配置(全区中小学应逐步达到)

采用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的年级,每个班级配置一套固定吊装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他年级,每个年级各配置50% 的班级。以后随着采用新教材的年级的逐步增加,固定吊装式配置逐步增添,直至所有班级均配置固定吊装式多媒体设备。

二、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建设

选用最合适的技术,营造信息技术应用及管理体系,是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的核心。建立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传统管理模式无可匹敌的巨大优势。

1、学校管理平台 1.1、教务管理

1.1.1、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表安排、补课调课选课系统等。1.1.2、学籍管理:包括班级管理、学籍管理、奖惩管理、分班管理、升留级管理、统计查询、报表打印等。

1.1.3、招生管理:包括招生计划、新生录取、入学报到等。1.1.4、考试管理:包括考试安排、补考安排、成绩管理与分析等。1.2、办公自动化

包括会议管理、单位日程管理、通知发布、公共信息发布、政务信息发布、政策法规查询、文件发送与接受、在线工作讨论、BBS留言交流等。

1.3、科研管理

实现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管理,可以包括:科研的申报

—17— 立项管理、交流管理、中期评估及结题管理、成果管理、信息共享、辅助决策分析以及网上信息发布等功能。

1.4、人事管理

管理和维护单位的人事信息等。1.5、财务管理

对于学校的财务工作实现数字化管理。1.6、资产管理

对通用公用设备的购置、入帐、借用、调度和报废进行管理。1.7、后勤管理

包括对食堂、宿舍、卫生、绿化、车辆等的管理。

2、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2.1、发展档案:教师发展信息、教育教学反思、进修培训记录、个人获奖记录、教研科研论文等。

2.2、专业手册:成绩记录、作业布置、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备课计划、备课小结、活动记录、教学设计、例题集锦等。

3、学生学习成长平台

3.1、基本信息: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学习评价、能力评价、活动评价、综合评价、发展评价、体质状况描述、个人成果记载等。

3.2、个性特质发展:科学人文、创新能力、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团队合作、课外阅读、校班工作、社团活动等。

3.3、学业发展:学科课程成绩分析、学习发展折线图、平时学习表现记录、选修成果、学习档案管理等。

3.4、发展性诚信档案:诚信品行自鉴、实践活动情况表、个人信用发展记录、为他人服务情况、特别记录、平时成绩与表现、教师建议记录、兴趣特长发展图、科学素养发展图、人文素养发展图、体质状况发展图、体锻达标情况表、创新能力发展评价、个性特长发展描述等。

4、网上教学教研平台

4.1、备课与授课:建立以学校教学软件和课件素材等构成的本地化

—18— 特色资源库,为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备课提供便利条件,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2、课件制作:提供网络化平台,让教师能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网络上制作多媒体课件。

4.3、教学资源:在学校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积累、优化机制,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平台基础。

4.4、网上答疑:基于网络的实时或非实时师生交互、答疑平台。4.5、听课评课:建立教学反馈与评价信息库。4.6、课件点播: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件点播系统。

5、家校信息平台

建立与学生、家长、社区沟通的平台。构建虚拟学校,通过Internet实现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语音及图象信息沟通,使学校的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

这一平台包括家长信息、学情查询、评语建议等。

三、校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1、领导机构

设置由校长或副校长承担的信息主管岗位,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决策、责任落实。设置由信息技术人员参加的工作机构,具体操作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建设工作。

分工明确,能保持正常运作,定期专题研究工作,有会议记录。

2、管理制度

2.1、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岗位职责、管理规范完备,相关管理文档齐全,并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2.2、做到制度上墙,执行制度有具体措施,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记录、有检查、有评价,反映成果的相关管理文档完备。

3、建设规划

3.1、学校应该按项目管理的规律来建设校园的信息化,任务要具体、清晰。

—19— 3.1、有学校信息化建设长期和近期规划,分年度达成的目标明确。3.1、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近期规划的措施落实、操作性强。

4、设备管理

4.1、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报告厅等专用教室管理人员落实,制度健全,责任到人。

4.2、所有设备使用有记录、有维护,完好率保证在 90% 以上。

5、网络和信息安全

5.1、有校园信息网络设备安全使用规章,防火防盗等设施齐备。5.2、网络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等软件能有效运行,更新及时。

5.3、制订了校园网络信息过滤措施,不良信息的隔离措施安全有效。5.4、学校各设备的密码管理规范,管理人员能定期修改各管理密码并上报变更信息,学校信息技术分管领导掌握了各管理密码并存档保管。

5.5、学校有严格的上报制度,信息技术故障或事故能在规定时间上报学校领导。

5.6、为保证普陀区教育城域专网的安全,所有中小学必须以10M光纤接入普陀区VPN教育城域专网,从而经由区教育信息中心实现区内校际互联互通,并互联因特网,各学校均不允许采用其它的Internet接入。

5.7、学校计算机必须慎重使用还原卡,使用了还原卡的计算机同样要加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等维护,保证普陀区教育城域专网的安全。

四、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

努力提高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将教育观念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结合起来,使广大教育管理者、师生员工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信息意识自然地融入教师、干部和学生的思想。

1、管理队伍的建立

建立一支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干部队伍,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

—20— 1.1、先进的理念

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善于通过营造具有特色的的环境和文化以实现校园信息化。

1.2、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

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应用以获取网络信息、处理文字、制作表格、收发邮件;能利用基于网络的学校管理系统完成学校管理工作;能够独立制作信息化演讲材料。

1.3、勇于开拓的精神

1.3.1、具备负责任的、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不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创新。

1.3.2、积极推动以研究为基础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讲求效率的实践。

1.3.3、在学校的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1.4、灵活的教学策略

1.4.1、建设和管理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合作的学习环境,以促进教育创新。

1.4.2、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的、各种不同的需求。

1.4.3、推动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支持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5、丰富的实践能力

1.5.1、规范应用信息技术的常规性、目的性,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效率。

1.5.2、运用信息技术与师生员工、家长、学生进行交流与协作。1.5.3、激励、培养和支持教职员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1.5.4、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参加持之以恒的、与工作相关的专业学习。

1.5.5、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组织机构建

—21— 设的改进。

1.6、科学的评价与评估

1.6.1、采用有效的评估与评价手段,评估教职员工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成绩,并依据结果来促进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

1.6.2、运用信息技术来搜集分析数据,以改善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1.6.3、运用信息技术来评估、评价、管理行政体制和运作机制。1.7、有效的保障与管理

1.7.1、贯彻政策与指导方针,制定以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监督实施情况,以确保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协调。

1.7.2、调配资金,安排人力,确保教育信息化计划的完成,采取有序的步骤来推动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并确保所有的学习者与教育者都能平等享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

1.7.3、将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校园信息化设计和其他改革计划与政策结合起来,调整学校的投入、资源的安排,使各个部分得到协调发展。

1.7.4、通过鉴别、交流、规范,并加强社会、法制和道德的实践,促使师生负责任地使用教育信息技术。

1.7.5、促进和加强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环境安全和健康习惯,注重隐私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1.8创新和亲和力

学校领导应该在具有负责任的、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与亲和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对学校员工投入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努力给予积极支持。

2、师资队伍的建设 2.1、学科教师队伍

完善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能力、能有效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师队伍建

—22— 设。

2.1.1、师资培训

2.1.1.1、学校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和档案,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纳入个人专业化发展计划。

2.1.1.2、鼓励教师参加市、区各级培训,学校有推动机制和奖励方案。

2.1.1.3、学校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有计划、有措施、能落实。2.1.2、信息素养

2.1.2.1、100%的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培训,达到“新四个模块“的技术要求,并在教研、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

2.1.2.2、掌握信息化手段的教师(能独立完成较复杂的动态多媒体课件制作、拥有较强的网络运用技术)占全体教师的比率三年内应达到不低于40%。

2.1.2.3、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能制作电子教案,简单的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三年内应达到95%。

2.1.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1.3.1、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三年内应达到每周超过30%的课时,以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1.3.2、配有计算机的教师应该有完整的电子教案,学校有教案资源库。

2.1.3.3、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运用技术来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1.3.4、学校开设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拓展性教学活动。

2.1.3.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区、市(全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展示课和优秀课评选活动。

2.1.3.6、倡导在各年级开设信息科技课程。2.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23— 完善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

2.2.1、专职教师配备

全区中小学均应根据学校规模及班级数量,配备一定的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保证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

2.2.2、技术能力

2.2.2.1、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能讲明介绍性的知识,具备示范操作技能,能很好的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

2.2.2.2、能够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计算机活动课或组织社团,培养信息技术特长学生。

2.2.2.3、能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市、区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活动,并努力争取较好的成绩。

2.2.2、教学研究

学校设立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并有配套管理措施,信息技术应用能落实到教研和备课活动。

2.2.2、课堂教学

学生全员参加市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高中合格率达到 98%,优良率达到60%、初中合格率达到90%、小学合格率达到90%。

2.3、专业技术队伍

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水平高超、实际经验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的专业技术队伍。

2.3.1、学校至少有1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

2.3.2、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能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维护,解决病毒防范、黑客攻击等问题,保障校园网络的高速、稳定、安全运行。

2.3.3、具有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管理、维护、维修的基本能力,保证设备的完好率。

2.3.4、具备对校园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的技术能力。

—24—

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它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加强信息技术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及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是学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四个方面的综合过程,不同年段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3.1、小学学生 3.1.1、信息意识

3.1.1.1、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对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及其优缺点有一定认识。

3.1.1.2、具有利用网络和文字处理软件等基本的信息工具完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交流自己的成果。

3.1.1.3、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补充课堂学习。

3.1.1.4、具有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技术,完成独立学习、集体学习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

3.1.1.5、适时地选择恰当的工具和资源信息来分析、解决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完成任务。

3.1.1.6、具有一定鉴别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3.1.1.7、养成合法使用技术和资源的习惯,培养自觉尊重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产权的意识。

3.1.2、技术能力

3.1.2.1、能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具备一定的汉字输入能力。

3.1.2.2、能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等办公软件。

3.1.2.3、能使用网络技术、打印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技术或

—25— 设备。

3.1.2.4、能应用Email、bbs等通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3.2、初中学生 3.2.1、信息意识

3.2.1.1、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其对学习、生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2.1.2、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拓展自己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3.2.1.3、具有利用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技术与同学、专家及其他人合作,研究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观点和信息,共同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并完成独立学习、集体学习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

3.2.1.4、能使用指定内容的工具、软件和仿真设备(如:环境探测、图表计算、探险、Web工具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2.1.5、选择合适的工具和信息技术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

3.2.1.6、具有较强鉴别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提取到有价值的信息。3.2.1.7、使用技术时能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自觉尊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产权。

3.2.2、技术能力

3.2.2.1、能熟练地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具备较强的汉字输入能力。

3.2.2.2、能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办公软件进行作品创作。

3.2.2.3、能利用Email、在线讨论等通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3.2.2.4、能使用Web工具、打印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技术或设备。

3.2.2.5、能找出并解决常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问题。3.3、高中学生

—26— 3.3.1、信息意识

3.3.1.1、能分析现有和将要出现的新技术资源的性能和局限性,并评价这些系统和设备对终身学习和工作的潜力。

3.3.1.2、能择优组合信息技术系统、资源和服务。

3.3.1.3、能从整体上分析在社会中大规模使用和依赖信息技术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3.1.4、为了终身学习,有能力评价基于技术的选择,包括远程教育和分布式教育。

3.3.1.5、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很强的鉴别能力,能经常地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各种合作、研究、出版、通讯和工作的需要。

3.3.1.6、在学习中能选择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研究、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

3.3.1.7、与同学、专家和其他人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编辑、综合、创作和分析各类信息、模型和其它有意的作品,以构建基于实际内容的知识平台,完成独立学习、集体学习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

3.3.1.8、能自觉遵守并倡导他人合法使用技术和资源,严格尊重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产权。

3.3.2、技术能力

3.3.2.1、能熟练地使用键盘和其它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具备较强的汉字输入能力。

3.3.2.2、能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工具进行作品创作。

3.3.2.3、有一定的图形处理、动画制作等技术能力。

3.3.2.4、初步形成数据结构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序设计的能力。3.3.2.5、具有熟练应用Email、在线讨论等通信技术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3.3.2.6、能熟练使用Web工具、打印机、数字照相机、扫描仪、摄象机等技术或设备。

—27— 3.3.2.7、能找出并解决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技术故障。3.4、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3.4.1、学生能够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场所使用计算机和为了校园网,并上因特网。

3.4.2、学生使用信息化校园的基础设施每周不少于4课时。3.4.3、有学生自己建设的虚拟数字化的社区(团)。

3.4.4、有信息技术特长学生活动的计划、场所和时间,并在各级竞赛和展示活动中有较好表现。

—28— 附件2

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技术指标

1、网络交换设备(采用以太网标准)

 具有二层交换功能、可堆叠的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

交换机要求符合IEEE 802.3局域网标准,支持802.1X论证;要求背板交换能力在2G以上,转发速率在2M以上;至少有1个千兆上联端口;百兆端口数量取决于学校网络节点总数;单机不能满足学校网络节点数量时,可用2台或以上同类交换机级联。

 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交换机作为中心交换机

交换机要求符合IEEE 802.3局域网标准和VLAN划分,支持802.1X论证;背板交换能力要求在24G以上,转发速率在22M以上;应配有千兆端口,千兆端口数取决于下联接入交换机数量,一般应留有至少1个冗余端口;百兆端口数量取决于直接接入中心交换机的桌面计算机和服务器的数量。

 楼宇或楼层配置的接入交换机

接入交换机要求符合IEEE 802.3局域网标准,支持802.1X论证;背板交换能力要在在2G以上,转发速率在2M以上;至少有1个千兆上联端口,用于上联中心交换机;百兆端口数取决于直接接入该交换机的桌面计算机的数量。

2、服务器设备

2.1、最低配置(任何学校至少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服务器采用P3以上CPU,内存1G或以上,硬盘144G或以上。2.2、标准配置(适于一般中小学)

服务器采用P4或以上CPU,内存1G或以上,硬盘分别为72G、144G、144G或以上。

3、演播系统

—29—  专业级数码摄像机:3CCD成像系统,组合电动变焦镜头、滤光镜直径不小于55mm、F2.4 以下,PAL彩色、CCIR标准,100万以上像素,530线以上水平解像度,12倍以上光学变焦,MiniDV格式,12/16比特PCM数码立体声录音系统,红外夜摄功能,IEEE 1394接口类型,S视频输入/输出。

 非线性编辑机:内置32位PCI非线性编辑卡,能提供iLink数字接口,复合、Y/C模拟输入输出接口。提供实时压缩硬件模块。支持二维三维实时特技。至少四轨图文实时,至少10层运动字幕实时。可支持AVI与MPEG1, MPEG2的多格式素材实时混合编辑。输出格式至少包括MPEG-

1、MPEG-

2、DVD、VCD、流媒体、MOV和AVI。可实时硬件压缩MPEG。具有实时快慢动作、滤镜、画中画及抠像功能。

 数码录像机:具备i.LINK接口NTSC/PAL兼容性、DVCAM/DV记录和重放、双重走带机构、自动反复重放功能等。

4、数字化语音室建设标准

4.1、核心技术应为数字电路,核心设备应为嵌入式芯片或DSP数字芯片。

4.2、连接方式应为以太网络,采用的应为标准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方式用RJ45(同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为标准网络交换机,通讯速率不低于100M bps。

4.3、主控部分应为计算机网络形式,通过网络接口可直接取材于校园网上数据库,存储信息应为计算机标准文件格式。

4.4、终端部分的主要结构应为数字电路,画面显示应为高分辨率计算机画面,操作方式简单灵活;学习方式可表现为点播、阅读、跟读、录音、测试等;终端可直接接入校园网。

4.5、音质应为立体声,可欣赏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节目。

5、计算机配置标准 5.1、教师用计算机配置 5.1.1、办公用机

—30— 5.1.1.1、便携式计算机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置:能正常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2000、WPS2002,能流畅播放VC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够上网,能连接投影仪。PIII/450 CPU,128M内存,20G硬盘,10M/100M自适应网卡,CD-ROM光驱,软驱,VGA输出接口。

 标准配置:能正常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流畅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能正常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office2000、WPS2002,能正常运行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无线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连接USB设备,能连接投影仪。迅驰1G CPU,256M内存,20G硬盘,10/100M自适应网卡,CD-ROM光驱,软驱,VGA输出口,2.0 USB接口,802.11b/g无线网卡,Windows 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较高配置: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无线上网,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同时连接2个或2个以上USB设备,能播放DVD光盘,能刻录CD盘片,能连接投影仪。迅驰1.3 CPU,512M内存,40G硬盘,10/100M自适应网卡,软驱,CDW-DVDR光驱,802.11b/g无线网卡,VGA输出端口,2.0 USB接口×2,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5.1.1.2、台式计算机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备:能正常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2000、WPS2002,能流畅播放VC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够上网,能连接投影仪,能连接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1.0G CPU,128M内存,CRT显示器,2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USB接口,Windows2000专业版操作系统。

 标准配备:能正常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流畅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能正常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office2000、WPS2002,能正常运行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无线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同时连接2个USB设备,—31— 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2.0G CPU,256M内存,CRT显示器,4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2.0USB接口×2,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较高配备: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无线上网,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播放DVD光盘,能刻录CD盘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3.0G CPU,512M内存,液晶显示器,80G硬盘,CDW-DVDR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耳麦,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5.1.2、专业用机

5.1.2.1、管理专用计算机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置:能正常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2000、WPS2002,能流畅播放VC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够上网,能连接投影仪,能连接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1.0G CPU,128M内存,CRT显示器,4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USB接口,Windows2000专业版操作系统。

 标准配置:能正常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流畅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能正常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office2000、WPS2002,能正常运行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使用软盘,能同时连接2个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2.0G CPU,256M内存,CRT显示器,8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2.0USB接口×2,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较高配置: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刻录CD盘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3.0G CPU,512M内存,液晶显示器,80G硬盘,CDW-DVDR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耳

—32— 麦,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5.1.2.2、技术专用计算机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2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播放VCD光盘,有音箱能用于播音。P4/2.0G CPU,512M内存,CRT显示器,8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有源音箱,2.0USB接口×2,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标准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流畅播放HDTV,能播放DVD光盘,能刻录CD盘片,有音箱能用于播音。P4/3.0G CPU,512M内存,液晶显示器,120G硬盘,CDW-DVDR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有源音箱,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 较高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运行3dsMAX等大型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播放DVD光盘,能流畅播放HDTV,能刻录DVD盘片,有音箱能用于播音。P4/3.0G CPU,1G内存,液晶显示器,120G硬盘,CD-DVD-RW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有源音箱,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5.2、学生用计算机配置的技术标准  最低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2000、office97/WPS2000,正常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2000、WPS2002,能使用软盘,能够上网,能连接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1.0G(或赛扬Ⅱ/1.0G)CPU,128M内存,CRT显示器,20G硬盘,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USB

—33— 接口。

 标准配置

能正常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流畅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能正常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office2000、WPS2002,能正常运行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上网,能使用软盘,能同时连接2个USB设备,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2.0G CPU,256M内存,CRT显示器,40G硬盘,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耳麦,2.0USB接口×2。

 较高配置

能流畅运行windows XP,流畅运行office 2003、WPS2005,能流畅运行photoshop、flash、金山词霸等软件,能运行3dsMAX等大型软件,能读取软盘,能同时连接4个USB设备,能够上网,能播放VCD光盘,有耳麦能用于播放或录音。P4/3.0G CPU,512M内存,CRT显示器(逐步可配液晶显示器),80G硬盘,CD-ROM光驱,软驱,10/100M自适应网卡,2.0USB接口×4,耳麦,WindowsXP专业版操作系统。

—34—

第二篇:温州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试行

射洪县职中网络中心机房

建设标准(试行)

第一章 参考依据

网络中心机房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和指标规定。本标准参考的依据有: □ 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9)□ 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SJ/T30003-93)□ 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活动地板的技术要求》(GB6650-86)□ 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安全技术》(GB9361-88)□ 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第二章

中心机房场地技术指标

一、选址:机房必须具备防尘、防潮、防雷、抗静电、阻燃、绝缘、隔热、降噪音等物理环境,防盗设施齐全,应避开强磁场的干扰,应选择设在建筑物的中间层,方便管理和布线。避免设在最高层、地下室和用水设备下层。

二、组成:中心机房包括主机房和辅助房。主机房是存放各类服务器、网络设备、机柜等重要设备的专用房间;辅助房用于存放UPS电源、维护工具等设备,辅助用房根据实际情况可与主机房合并使用。

三、面积: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应用需求确定网络中心

机房大小,主机房原则上面积不小于20m2,层高不低于2.8m,能满足现有各类设备的存放要求,并为今后的发展预留可扩展的空间。

计算公式:S=KA(S-指机房面积;K-指系数,取4.5-5.5 m2/台(架),A-指设备台(架)总数)

四、管理员办公室必须与主机房分离,面积根据人员、设备及需要而定。

第三章 中心机房装修工程

一、吊顶:中心机房应采用金属天花板吊顶,梁、顶应做防尘处理。

二、墙体:墙面应进行隔音、防火、防水、防尘、防辐射和屏蔽处理,墙面刷高档防火乳胶漆。

三、隔断:机房内区域间隔墙应采用12mm防火钢化玻璃隔断。

四、地面:机房地面必须平整。并做防水处理。地板采用架空防静电可拆卸地板,高度为15cm至35cm之间。

五、门窗:在主机房进出口应安装防火防盗门,机房窗户应安装防盗防护窗,同时外窗安装防水雨棚来防止雨水溅入,窗帘采用双层结构,外层应采用防光隔热窗帘材料,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六、照明:

一、主机房的平均照度不低于300lx(距地面0.3m处);

二、基本工作间、辅助房间的平均照度不低于150lx(距地面0.3m处)。平均照度(Eav)= 单个灯具光通量 Φ×灯具数量(N)×空间利用系数(CU)×维护系数(K)÷地板面积(长×宽)。第四章 中心机房供配电系统一、供电:供配电系统是机房整个工程的重点,采用双回路供电(照明、空调等通用设备由市电供电,服务器等专用设备经UPS后供电,所有线路分相独立走线)。机房采用独立接入的三相五线制或单相三线制电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为中心机房配备独立的发电机。

二、配电柜:机房应分别设立市电和UPS配电柜,配电柜应显示各相输入、输出电压、电流强度等基本信息,标明各开关的用途。

三、UPS配置:UPS作为中心机房建设的基本设备,各校应采购UPS设备为机房提供稳定、持续的供电,并在断电情况下保障机房一定的供电时间。UPS容量应是总用电功率的1.5倍进行预留,在线备用时间应大于2小时(ups放电时间计算公式:负载的有功功率×支持时间=电池放出容量×电池电压×ups逆变效率)。

四、插座:固定插座分为UPS插座和市电插座,移动插座应采用标准的220V,16A防浪涌插座。机柜采用UPS供电,机柜之间插座不能共用。所有插座都必须独立分相走线。原则上每个机柜应配备两个UPS插座和一个市电插座。

五、电缆:电缆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高质量铜芯线缆,主干进线截面积至少达10平方毫米,UPS插座电源线截面积为4平方毫米,照明用电源线截面积可用2.5平方毫米,3P空调插座电源线截面积至少达4平米毫米。线缆应置于桥架或PVC管内,防止电磁干扰设备,并标明去向和功能,方便维护。第五章 中心机房综合布线系统一、布线:应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包括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布线,线路铺设可采用上走线或下走线方式。上走线还要采用线路固定架,走线要全部经桥架或PVC线槽。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采用超五类或六类非屏蔽双绞线,管理子系统采用RJ45配线架及光纤终端盒,统一管理。主干线路要有冗余。强电、弱电单独走线,彼此尽量不要交叉。

二、KVM:对服务器操作原则上采用KVM或集成远程管理端口进行统一管理。

三、机柜:中心机房采用机柜方式统一管理,网络设备、服务器、配线架等设备统一安装到机柜里面。机柜应整齐排放,机柜与墙体的距离不小于0.6m(如房间面积允许,宜留1m),方便管理和维护。服务器机柜标准:1000*650*2000,交换机机柜标准:800*600*2000。

四、标签:机房所有设备和线路都必须贴标签,明确去向和作用。

第六章 中心机房设备配置指标

一、交换机: 中心机房应至少采用可网管快速以太网交换机,能满足整个校园网的数据交换,设备的日常负载应保持在其最大负载能力的20-40%之间。

二、路由器:作为校园网的总出口设备,其路由转发能力满足学校各种应用所需的带宽要求,设备的日常负载应保持在其最大负载能力的10-30%之间。该设备也可由三层交换机或防火墙代替。

三、服务器:中心机房的服务器应至少满足学校各种应用所需的计算能力和承载空间,应用需求应占服务器最大负载的40%以内。

四、存

储:中心机房的实际数据使用空间应保持在总存储空间的50%以内,重要的数据应采用实时备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高速、大容量设备实现集中存储。

五、软

件:中心机房基本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流量监控系统、病毒防治系统等,应尽量采用正版软件。

第七章 中心机房信息安全配置指标

一、防火墙: 中心机房可采用硬件或软件防火墙,配置防火墙的原则是根据网络规模、实际并发连接和流量选择设备的类型。

二、入侵防护: 有条件的学校可配置入侵防护系统,入侵防护系统必须与防火墙保持联动,形成一个防护体系。

三、上网行为管理: 中心机房必须具有可控制本区域用户上网行为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采用本地或远程(区域统一平台)的方式,可实现网络行为监测、记录、控制等功能。

四、杀毒软件:中心机房做为本区域病毒防治的核心应选用网络版杀毒软件,并设置准入门槛来规范和约束网络用户的客户端使用行为。

第八章 中心机房安防系统一、门禁系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装门禁系统,通过感应卡或密码能够自动识别持卡人身份,自动记录人员进出的时间、地点和卡号等信息。

二、监控系统:学校必须安装网络监控摄像机和温湿度监控系统等设备,构成一套完整、先进的全数字化安全防范和监督系统。

三、消防设备:配备应急照明设备、维修工具和气体灭火器(严禁使用干粉和泡沫灭火剂)。

四、电磁辐射防护:中心机房管理人员必须配备专业的电磁辐射防护服。

第九章 中心机房空调系统一、温度:中心机房必须达到恒温、恒湿等基本运行条件,机房温度不高于25℃,同时必须配置温度报警系统。

二、湿度: 中心机房相对湿度应保持45%-65%,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标准A级水平。

三、空调:中心机房必须安装两台以上空调设备,并配备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确保24小时不间断运行。有条件的学校可配置精密空调。

第十章 中心机房防雷系统一、接地:建设大楼必须安装室外的独立接地体,机房机柜必须接地,接地可单独接地或与同大楼共用接地体。

二、防雷:主要包括建设物内、外两层防护措施,外部防护由建设物自身防雷系统承担,网络中心机房金属线缆必须作防浪涌处理。由于机房设备的特殊要求,为了消除雷击和过电压的危险影响,必须在机房的配电柜内单独安装灵敏度高的电源二级防过电压防雷保护系统,机房电源系统至少二级防浪涌处理,重要负载末端防浪涌处理。

第十一章

中心机房档案管理

一、管理制度:网络中心机房应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

二、图纸资料:中心机房建设过程中应完整保留各种施工档案和图纸资料,并标明相关信息。

三、资产管理:中心机房对采购的各类设备有完整记录,做到帐册相符。

第十二章 其

一、网络中心机房建设以“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步建设”为指导原则,各校负责本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和管理工作,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方案必须经专家论证。市教育信息中心和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域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方案的审核工作,指导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网络中心机房是信息系统运行的核心部位,学校网络中心建设做到切合实际,因校而异,确保效益最大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使用人性化。

三、网络中心机房应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机房的各类设施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系统、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第三篇: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升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而制定的法规。2018年4月16日,《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文件编号教技〔2018〕5号,自2018年4月16日起实施。

主要内容

《规范》明确,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采用云服务模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

《规范》明确,数字校园建设应达成如下目标:

一是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从基础设施(网络、终端、教室等)、资源(教材、图书、讲义等)到应用(学习、教学、管理、生活等)的数字化。

二是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建设网络应用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让每个班级都享受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师师、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互动。

三是实现用户信息素养提升。提升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四是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与创新发展;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提升校园管理效能与决策水平。

《规范》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采用“云-网-端”架构模式:“云”服务指基于云计算技术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包括IaaS(基础设施服务)、PaaS(平台服务)、SaaS(软件服务),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建设、租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和维护;“网”指固定宽带、移动宽带、有线电视网络等方式;“端”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和各种新媒体技术设备(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内容解读 《规范》涵盖了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和建设流程等方面的内容,还明确了用户信息素养、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规范》适用于普通中小学(小学、初中和高中,包括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的数字校园建设,其他基础教育学校可参照《规范》执行。

《规范》还对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

用户信息素养方面,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是数字校园服务的主要对象,提升用户信息素养是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核心目标之一;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与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信息化应用方面,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生活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是数字校园价值体现的根本;数字教育资源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应用服务是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应用服务体系采用“云服务”建设模式,支持教育教学业务信息通畅、高速互访和有效整合。

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和外显形式,包括网络环境、数字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创新创造空间与文化生活空间,为校园信息化应用提供硬件和物理场所支持。

网络安全方面,网络安全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必要条件,需要从组织管理、网络应用与校园环境三方面加强安全保障措施,以维护数字校园的安全、平稳运行。

保障机制方面,保障机制是数字校园建设重点内容顺利完成的制度性保证,也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包括组织架构、全员培训、制度建设、资金投入、多方协同等方面。

第四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制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领导力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引领发展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二)协同创新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要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要加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素养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要求 专业职责核 心 内 容

一、规划设计

1.依据有关规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教育理念转变和教学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组织制订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办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3.组织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修计划,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组织编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设计课内外信息技术主题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5.依据有关政策,组织制订学校信息化规章制度,建立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信息化工作保障机制,促进学校有关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二、组织实施

6.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研发多种主题、形式的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7.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教师运用网络自主学习,有效使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 利用网络研修社区,依托学习共同体,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习活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8.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优化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健康上网;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组织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发展规章制度,引导、规范广大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积极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

10.组织运用信息技术对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进行管理,并逐步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学习过程的记录,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师生的能力水平。

11.组织建设校园信息网络,介绍学校工作成效,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向师生推荐优秀精神文化作品和先进模范人物,营造校园优良育人氛围,努力防范不良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2.组织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信息沟通系统,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 争取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营造学校改革发展的和谐氛围。

三、评价推动

13.组织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程度等,依据结果调整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4.组织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协作与创新水平。

15.组织评估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状况及终端设备、工具平台、软件资源的使用绩效,促进软硬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16.组织评估学校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专项经费、队伍建设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

三、实施建议

《领导力标准》 是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时代履行工作职责的准则,是各地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园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可参照执行。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 《领导力标准》 作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 重要 依据。要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为实现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鉴于地区差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该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意见。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 《领导力标准》 作为中小学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的 重要依据。要根据中小学校长实际需求,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研发培养培训课程,改革培养培训模式,保障培养培训质量,促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全面提升。

(三)中小学校长要将 《领导力标准》 作为促进 自身专业发展的 重要依据。要增强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自觉性,主动参加培训研修,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创造性地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与时俱进地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成为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学校领导者。

第五篇: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推进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将促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也就是说,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

【关键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建设

一、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要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因为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我认为首先应该是思想上实现信息化,然后才是行动上的信息化。因为只有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才会在行动上去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点认识很重要。因为从思想上认识了教育信息化就是把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注入到了自己的血液中,这样教育信息化才会实现,否则教育信息化将是一句空话。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动态更新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联系,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相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

经过我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本校及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光盘播放室、IP数据接收室、多媒体教室。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教案、试题库建设,县教育局网络资源共享建设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百年树人和中央电教馆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教师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信息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掌握信息化程度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这对于长期习惯了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工作方式的教师来说,有种相当的难度。但这项工作从开始启动到今天,已经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专业化素养明显提高

无论你走进课堂,还是走进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以文会友,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多名教师建立“博客”,信息化改变了我们教育生活,带给我们许多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也带来了教师成长的快乐。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信息化已经把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变

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尽管这条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我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们在课堂上已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创建了专题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专项服务,走进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正在变成广大教师自觉的行动。

(三)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研发课件、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重组教材,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把身边刚刚发生的大事要闻开发为课程资源,在我校已是屡见不鲜。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已经变为现实,信息化使课程开始由预设走向生成。

(四)培训方式、教研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研究方式、培训方式正在被以校本研究方式所替代。我校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正在走向网上进行,校本研修和教学日常管理也悄悄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文化现象。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很重要,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得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把自己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教育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所必须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强势推进。这是这个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总之,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敦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2]杨威 史春秀 巩进生编著·《信息技术教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0

[3]祝智庭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4]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下载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试行)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优良、结......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日期: 2012-08-31 ]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

    宣州区中小学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评选标准(试行)

    宣州区中小学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评选标准(试行) 为了积极推进我区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努力提高我区各中小学师德建设水平,特制定《宣州区中小学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评选标准(试行)》。......

    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荐)

    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特......

    瓯海区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

    附件: 瓯海区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暂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特......

    中小学文明校园标准

    中学文明校园标准 1.领导班子建设好。积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加强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三会一课”等制......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模版)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一、 概述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特别在信息化管理部门,意义尤为重大。水务信息化保障......

    校园信息化建设制度

    校园信息化建设制度 1、主控室由校长直接领导,由各处、室的微机管理员组成。负有建设、管理和维护校园网的责任。 2、校园网由主控室统一管理和维护。各处、室的网络设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