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1)(2)(3)2.(1)(2)知识与技能
会计算天体的质量.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与交流,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预测未知天体是万有引力定律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3)(4)通过对海王星发现过程的了解,体会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由牛顿曾设想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出第一宇宙速度.(5)从卫星要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而需要更大的发射速度出发,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3.(1)(2)【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
体质量的计算,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方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三条思路要交待清楚。
1.从天体质量的计算,是发现海王星的成功事例,注意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教育,即提出问题,然后猜想与假设,接着制定计划,应按计划计算出结果,最后将计算结果同实际结合对照....直到使问题得到解决.2.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
3.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引=mg.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 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人造卫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根据已有条件求天体的质量和人造卫星的应用.【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分析】
自从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就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定 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 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计算表达式:
例如:已知某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太阳质量为多少?
分析: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公转的向心力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地球的质量?学生讨论后自己解决
分析:应选定一颗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测定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上式求出地球质量。因此上式是用测定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和周期方法测被环绕天体的质量,不能测环
绕天体自身质量.对于一个天体,M是一个定值.所以,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行星都有
.即开普勒第三定律。老师总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行星(或卫星)运动的情况,求出行星(或卫星)的向心力,而F向=F万有引力。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即可.(二)预测未知天体:利用教材和动画模型,讲述自1781年天王星的发现后,人们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轨道与由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理论轨道存在较大的误差,进而提出猜想...然后收集证据提出问题的焦点所在---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影响了天王星的运行,最后亚当斯和勒维烈争得在计算出来的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此部分内容,让学生看教材看动画,然后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找资料写一个科普小论文,阐述一下科学的研究方法.三)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问题一:1.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问题二:卫星为什么不会跳下来呢?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宇宙速度:当卫星轨道最低—贴近地球表面运动的时候呢?
上式中将R替换r,即可得到第一宇宙速度.注意:让学生亲自计算一下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并帮助学生分析出来,第一宇宙速度就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和最小的发射速度.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指明应用的状况.【课堂例题及练习】
例1.木星的一个卫星运行一周需要时间1.5×10s,其轨道半径为9.2×10m,求木星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解:木星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公转的向心力:
,例2.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则
太阳与地球质量之比为多少?
解:⑴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得:
⑵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⑶太阳与地球的质量之比探空火箭使太阳公转周期为多少年?
例3.一探空箭进入绕太阳的近乎圆形的轨道运行,轨道半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半径的9倍,则 解:方法一:设火箭质量为m1,轨道半径R,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2,轨道半径为r.⑴火箭绕太阳公转,则
得:………………①
⑵地球绕太阳公转,则
得:………………②
∴【课后作业及练习】 1. 的质量.∴火箭的公转周期为27年.方法二:要题可直接采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更为方便.已知月球到地球的球心距离为r=4×10m,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30天,求地球
2.将一物体挂在一弹簧秤上,在地球表面某处伸长30mm,而在月球表面某处伸长5mm.如果在地球表面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9.84 m/s,那么月球表面测量处相应的重力加速度为
A.1.64 m/s
B.3.28 m/s
C.4.92 m/s
D.6.56 m/s 3.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它的极半径为6357km,赤道半径为6378km,物体在两极所受的引力与在赤道所受的引力之比为
参考答案:
1. 解: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力即月地间的万有引力 即有: 2
F向=F引=
得:
2.A
3. 1.0066
第二篇:2017第三节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doc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 同步教案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三节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过程与方法
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教学难点】
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探究学习】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即FGMm。知道了行星为什么能2r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那么大家想到过,是什么力使得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吗?还有,月球能够绕地球运转,说明月球与地球之间也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个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转的力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同一种力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月-地检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月-地检验”部分的内容,投影以下数据:
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m/s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3天,地球半径为R =6.4×106m,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证明课本上提出的假设,即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球使苹果自由下落的力的是同一种力,都遵守“反平方”的规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必要的信息,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一起点评。
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月球的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
2为a,则ar,2,r=60R,T用心 爱心 专心
42得
a60R2
T代入数据解得 a9.80112g 360060点评: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2、万有引力定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把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推广到宇宙万物之间,你觉得合适吗?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写出表达式。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3、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何深远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表见解。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总结。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3、引力常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测定引力常量有何意义?
2、引力常量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出的,它的数值是多大?
3、引力常量的测定有何实际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表见解。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总结。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他超凡的数学才能,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能给出准确的引力常量,使万有引力定律只有其理论意义,而无更多的实际意义。引力常量G的测出,使万有引力定律具有了实际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例]离地面某一高度h处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二分之一,则高度h是地球半径的 倍。
解析:地球表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约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则有
mgGMm,式中G为引力常量,M为地球质量,m为物体质量,R为轨道半径。R2用心 爱心 专心 离地面高度为h处,mghG由题意知ghMm 2(Rh)1g 2Mmv2G2m
rr解得 h(21)R
即h 是地球半径的(21)倍
点拨:对此类问题,应明确星球表面上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忽略星球自转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g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附:课堂练习
1.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下列办法不可采用的是()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
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 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D.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和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4 2.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那么地球表面50 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约是火星表面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火星吸引力的________倍.3.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说法是()
A.天体间万有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B.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C.万有引力与质量、距离和万有引力恒量都成正比
D.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大的物体适用,对质量小的物体不适用
4.如图,两球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且远小于r,而球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是m1和m2,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A.GC.Gm1m2r2
B.GD.G
m1m2r12
m1m2(r1r2)2m1m2(r1r2r)25.两颗行星都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质量之比m1∶m2=p,轨道半径之比r1∶
用心 爱心 专心 r2=q,则它们的公转周期之比T1∶T2=________,它们受到太阳的引力之比F1∶F2=________.6.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0=9.8 m/s2,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在距离地面高度h=1.0×103m的空中重力加速度g与g0的差值多大?取地球半径R=6.37×106 m.参考答案:
1.D 2.2.25 3.B 4.D 35.q2;p/q2
6.不计地球自转的影响,物体的重力等于物体所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有 mg=GMm(Rh)2,mg0=G
MmR2
所以gg(R)2(6.37106)20Rh6.371106=0.99969 Δg=g0-g=3.04×10—3
m/s2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会计算天体的质量.(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3)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与交流,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预测未知天体是万有引力定律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3)通过对海王星发现过程的了解,体会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4)由牛顿曾设想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出第一宇宙速度.(5)从卫星要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而需要更大的发射速度出发,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和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2)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 体质量的计算,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方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1.从天体质量的计算,是发现海王星的成功事例,注意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教育,即提出问题,然后猜想与假设,接着制定计划,应按计划计算出结果,最后将计算结果同实际结合对照....直到使问题得到解决.2.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
3.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引=mg.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
【教学重点】
1. 人造卫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 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天体的质量和人造卫星的应用.【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分析】
自从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就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定 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 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计算表达式:
例如:已知某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太阳质量为多少?
分析: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公转的向心力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地球的质量?学生讨论后自己解决
分析:应选定一颗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测定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上式求出地球质量。因此上式是用测定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和周期方法测被环绕天体的质量,不能测环 绕天体自身质量.对于一个天体,M是一个定值.所以,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行星都有
.即开普勒老师总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行星(或卫星)运动的情况,求出行星(或卫星)的向心力,而F向=F万有引力。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即可.(二)预测未知天体:利用教材和动画模型,讲述自1781年天王星的发现后,人们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轨道与由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理论轨道存在较大的误差,进而提出猜想...然后收集证据提出问题的焦点所在---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影响了天王星的运行,最后亚当斯和勒维烈争得在计算出来的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此部分内容,让学生看教材看动画,然后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找资料写一个科普小论文,阐述一下科学的研究方法.三)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问题一:1.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问题二: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宇宙速度:当卫星轨道最低—贴近地球表面运动的时候呢?
上式中将R替换r,即可得到第一宇宙速度.注意:让学生亲自计算一下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并帮助学生分析出来,第一宇宙速度就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和最小的发射速度.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指明应用的状况.【课堂例题及练习】
例1.木星的一个卫星运行一周需要时间1.5×10s,其轨道半径为9.2×10m,求木星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解:木星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公转的向心力:
,例2.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则太阳与地球质量之比为多少?
解:⑴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得:
⑵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⑶太阳与地球的质量之比
例3.一探空箭进入绕太阳的近乎圆形的轨道运行,轨道半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半径的9倍,则探空火箭使太阳公转周期为多少年?
解:方法一:设火箭质量为m1,轨道半径R,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2,轨道半
径为r.⑴火箭绕太阳公转,则
得:………………①
⑵地球绕太阳公转,则
得:………………②
∴ ∴火箭的公转周期为27年.方法二:要题可直接采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更为方便.【课后作业及练习】
1. 已知月球到地球的球心距离为r=4×10m,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30天,求地球 的质量.82.将一物体挂在一弹簧秤上,在地球表面某处伸长30mm,而在月球表面某处伸长5mm.如果在地球表面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9.84 m/s,那么月球表面测量处相应的重力加速度为
A.1.64 m/s
B.3.28 m/s
C.4.92 m/s
D.6.56 m/s
3.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它的极半径为6357km,赤道半径为6378km,物体在两
第四篇: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摘要】查字典物理网小编编辑整理了高二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供广大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复习本门课程,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巩固学过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 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2.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
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活 动
(一)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 推导得
将V=2r/T代入上式得
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 代入上式
得到:
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于是提出大胆的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F
写成等式就是F=G(其中G为比例常数)
(二)进行新课
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否也遵从这个规律呢?(比如说月球与地球之间)
师生: 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教师:但是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力,和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是否遵从相同的规律?
教师: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即F= =ma
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即F=mg 从以上推导可知:地球对月球的引力遵从以上规律,即F=G
那么,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是否也满足以上规律呢?即F=G
此等式是否成立呢?
已知:地球半径R=6.37106m , 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r=3.8108 m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T=27.3天, 重力加速度g=9.8
(以上数据在当时都已经能够精确测量)
提问:同学们能否通过提供的数据验证关系式F=G 是否成立?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假设此关系式成立,即F=G
可得: =ma=G F=mg=G
两式相比得: a/g=R2 / r2
但此等式是在以上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得到的,反过来若能通过其他途径证明此等式成立,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成立的。代人数据计算:
a/g1/3600
R2 / r21/3600
即a/g=R2 / r2 成立,从而证明以上假设是成立的,说明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也遵从相同的规律,即F=G
这就是牛顿当年所做的著名的月-地检验,结果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
教师:不过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此时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三: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是否都遵从相同的规律?
牛顿在研究了这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之后。于是他大胆地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于1687年正式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其中G为引力常量)
说明:1.G为引力常量,在SI制中,G=6.6710-11Nm2/kg2.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物体是指质点而言,不能随意应用于一般物体。
a.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公式中的r 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对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是质量集中于球心上的质点,这是一种等效的简化处理方法。
教师:牛顿虽然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并没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因为当时他没有办法测定引力常量G的数值。直到一百多年后英国的另一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才用实验测定了G的数值。
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及其原理。
扭秤的主要部分是这样一个T字形轻而结实的框架,把这个T形架倒挂在一根石英丝下。若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力越大,扭转的角度也越大。反过来,如果测出T形架转过的角度,也就可以测出T形架两端所受力的大小。现在在T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附近各放一个大球,大小两个球间的距离是可以较容易测定的。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球会对小球产生引力,T形架会随之扭转,只要测出其扭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引力的大小。当然由于引力很小,这个扭转的角度会很小。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度测出来呢?卡文迪许在T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T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这样,就起到一个化小为大的效果,通过测定光斑的移动,测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转的角度,从而测定了此时大球对小球的引力。卡文迪许用此扭秤验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万有引力恒量G的数值。这个数值与近代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测定的数值是非常接近的。
卡文迪许测定的G值为6.75410-11 Nm2/kg2,现在公认的G值为6.6710-11 Nm2/kg2。由于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非常小,所以一般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很小的,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两个质量50kg的同学相距0.5m时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学生回答:约6.6710-7N),这么小的力我们是根本感觉不到的。只有质量很大的物体对一般物体的引力我们才能感觉到,如地球对我们的引力大致就是我们的重力,月球对海洋的引力导致了潮汐现象。而天体之间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质量很大,又是非常惊人的: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达3.561022N。
教师: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重要意义
第五篇: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会计算天体的质量.(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3)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与交流,认识计算天体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2)预测未知天体是万有引力定律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3)通过对海王星发现过程的了解,体会科学理论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指导作用.(4)由牛顿曾设想的人造卫星原理图,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出第一宇宙速度.(5)从卫星要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而需要更大的发射速度出发,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和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2)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教材分析】
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 体质量的计算,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方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三条思路要交待清楚。
1.从天体质量的计算,是发现海王星的成功事例,注意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教育,即提出问题,然后猜想与假设,接着制定计划,应按计划计算出结果,最后将计算结果同实际结合对照....直到使问题得到解决.2.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
3.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引=mg.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 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人造卫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 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天体的质量和人造卫星的应用.【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分析】
自从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就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天体质量的计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天文学上,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能否利用万有引定 律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体的运动问题中,我们近似地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 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计算表达式:
例如:已知某一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太阳质量为多少?
分析: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行星公转的向心力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地球的质量?学生讨论后自己解决
分析:应选定一颗绕地球转动的卫星,测定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利用上式求出地球质量。因此上式是用测定环绕天体的轨道半径和周期方法测被环绕天体的质量,不能测环 绕天体自身质量.对于一个天体,M是一个定值.所以,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行星都有第三定律。
.即开普勒老师总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行星(或卫星)运动的情况,求出行星(或卫星)的向心力,而F向=F万有引力。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即可.(二)预测未知天体:利用教材和动画模型,讲述自1781年天王星的发现后,人们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轨道与由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理论轨道存在较大的误差,进而提出猜想...然后收集证据提出问题的焦点所在---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影响了天王星的运行,最后亚当斯和勒维烈争得在计算出来的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此部分内容,让学生看教材看动画,然后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找资料写一个科普小论文,阐述一下科学的研究方法.三)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
问题一:1.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
问题二: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问题三:
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
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
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
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
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
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
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
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
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 宇宙速度:当卫星轨道最低—贴近地球表面运动的时候呢?
上式中将R替换r,即可得到第一宇宙速度.注意:让学生亲自计算一下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并帮助学生分析出来,第一宇宙速度就是最大的运行速度和最小的发射速度.引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指明应用的状况.【课堂例题及练习】
例1.木星的一个卫星运行一周需要时间1.5×104s,其轨道半径为9.2×107m,求木星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解:木星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公转的向心力:
,例2.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则太阳与地球质量之比为多少?
解:⑴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得:
⑵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则 ,得:
⑶太阳与地球的质量之比
例3.一探空箭进入绕太阳的近乎圆形的轨道运行,轨道半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半径的9倍,则探空火箭使太阳公转周期为多少年?
解:方法一:设火箭质量为m1,轨道半径R,太阳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2,轨道半
径为r.⑴火箭绕太阳公转,则
得:………………①
⑵地球绕太阳公转,则
得:………………②
∴ ∴火箭的公转周期为27年.方法二:要题可直接采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更为方便.【课后作业及练习】
1. 已知月球到地球的球心距离为r=4×10m,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30天,求地球 的质量.82.将一物体挂在一弹簧秤上,在地球表面某处伸长30mm,而在月球表面某处伸长5mm.如果在地球表面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9.84 m/s,那么月球表面测量处相应的重力加速度为
A.1.64 m/s2
B.3.28 m/s2
C.4.92 m/s
D.6.56 m/s
2
23.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它的极半径为6357km,赤道半径为6378km,物体在两极所受的引力与在赤道所受的引力之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