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赏析
《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赏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用火热的激情,以师生间充满魔力的心灵对话打造了充满生命力的新课堂。下面,笔者就截取课中一些片段与大家分享。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1、课件出示《合欢树》中思念母亲的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师:默读这一段话,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师:那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读出了对母亲深深的眷念。
„„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心营造的学习氛围。在课始阅读资料中,学生感受到史铁生对母亲的那份怀念,读着短文,那字里行间包涵的思母情愫,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地再现在面前。学生有了情感储备,课堂上就可以很自然地进入高峰体验。] 师:(出示词语卡片“怀念”,接着出示“秋天”中间板书“的”——怀念的秋天)念,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田野里果实累累。
师:心里那个沉甸甸的。我们来调一下(卡片移成“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变化?
生:秋天里有什么值得想念的东西?
师:是呀,人啊,事啊,形成了心中沉甸甸的感情。
[变化出示的课题让学生知道,词语排列顺序不同,包含的意思也不同。尤其是课题让学生咀嚼出了秋天里沉甸甸的情感。身置课堂,“怀念”如涓涓小溪,潺潺涌流。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二、研读爱母情怀——思接千载
出示句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师:请你把这个省略号变成他要说的话。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要好好活儿。
师:(课件出示“好好活儿”)我把它们送进去了,一起读。
学生读该句。师:该怎样好好地活儿呢?
课件出示句子: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结合文字,好好地体会,我俩该怎样好好地活。同桌俩个讨论。
生:我们活得可以平凡。
师: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还可以换个词?
生:普通。
师:那你平常地、平平地读这句话。(出示句子——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生:对生命要有热情,对生活要有希冀。
师:那你来读一读。
该生读时缺少激情。
师:别把它藏在心里,要活出热情。(该生热情地再读)
师:要把这份热情融进激情。
生: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得自在一点。
师:还可换成?
生:潇洒。生:我从“泼泼洒洒”读出要活得快快乐乐的。
师:我听出来了,人生有酸、甜、苦、辣。这点痛算什么。
[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灌稻,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文本中,才能知其意,悟其神。窦老师让学生扣住母亲临死前说的那句未了的话,补全话意,并进一步从菊花中找寻“好好活儿”的真谛。在探询中也明白了母亲为何让儿子赏菊,因为母亲知道,苍白的语言不足以平复儿子此时内心的悲伤,所以她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花,看看那些傲霜开放的菊花,她要让儿子知道,失去了双腿不等于失去了一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她要用自己的爱来重新点燃儿子对生活的希望!让心胸如时节一样秋高气爽、让精神和菊花一样坚韧刚强。这是一个母亲的良苦用心啊!]
三、拓展——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对这“好好儿活”又有什么理解呢?母亲去世之后,作者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文章,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课件出示《病隙碎笔》中怀念母亲的文章片段: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 《病隙碎笔》
生:生病的经历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师:今天的史铁生感悟到每时每刻都是幸福。他活出了生命的超然,活出了生命的满足。师(深情旁白):希望能与母亲一起讨论《务虚笔记》,可是不可能了。好多次他都在梦里怀念。(出示短文)师配乐深情诵读: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师:同学们,当你读到了这些苍凉的文字,你能够理解作者内心的痛楚吗?能够体会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吗?你能够感受到在那苍茫的夜色下而汩汩滚落的热流吗?再来深情地读读这一段文字吧,我相信一定也会有一股热流从你的心头滚落„„
生:齐读最后一段文字: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现在再来读课题。“秋天的怀念”,究竟在怀念什么?
生:怀念母亲。
生:怀念母亲说的 “好好儿活”。
师:母亲这两个字化做了心中的信念。母亲的“好好活儿”借了儿子一生,成就了儿子一生。啊,我怎能不怀念?这两个字沉淀了心中的情感。再读这个课题。(学生深情齐读)
师:虽然有时候命运很不公平,真的是很不公平,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一定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无论遇到什么打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强地活、好好地活,不仅是活着,而且要活得精彩,活出味道,为自己,也为爱自己的亲人。
[在阅读这些拓展的文本中,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它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再次碰撞,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里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好好活儿”再一次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第二篇:怀念母亲片段教学
《怀念母亲》教案
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
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亲深深的爱与怀念)
是啊,请同学们有情感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我对这两位母亲是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这一段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将它试着背诵出来?
试着一起背诵。
是啊,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亲都怀着深深的爱,可他的心中也有个永久的恨,永久的悔。正如老师在开始时说的:“我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这悔这恨,就是从失去母亲开始——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你能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作者十分的难过)
(我能体会到作者十分的懊悔自己没有多多陪伴在母亲身边)
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健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一起齐读一遍。
真正让作者后悔和痛心的是什么?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在山东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6岁之前,季羡林和母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母子之间感情非常深厚。屋后有片芦苇,是季羡林儿时淘气的避难所,也是他童年的乐园。有一年夏天,他因为调皮惹着了母亲,就跳进水里,朝着追来的母亲笑,岸上,母亲也笑了。这温馨的一幕永远定格在了季羡林的心中。在季羡林的记忆中,因为生活的困苦,母亲极少笑。
6岁时,季羡林离开家乡,到济南投奔叔父辗转求学,从此离开了母亲。当他在清华读书时,曾发誓毕业后好好孝敬母亲,可是,当他得到消息时,从北京赶回家乡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甚至连母亲的遗容都没能见上。这也是文中讲到的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听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想到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然常常进入他的梦乡,季羡林总是老泪枞横哭着醒来。
从“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这些词语完全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第三篇:分享式教学片段赏析
分享式教学片段赏析
引子:最近读了任景业教师的分享式教学丛收,并在教学中实践分享式教学理念,现将教学片段整理如下。
师:关于小数除以小数,你能想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小数除以小数怎么计算?
生:小数除以小数与整数除以整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小数除以小数与小数除以整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小数除以小数怎么进行验算? „„
现在2.4÷0.2,你会计算吗? 小组讨论过程略。小组展示:
张帆小组:在计算2.4÷0.2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24除以2,一二得二,这样二减二得零,把四拉下来,二二得四,然后四减四等于零,这样计算结果为12。所以我在计算2.4除以1.2的计算也与整数除法一样,先用一二得二,„„
张文燕提出质疑:你那边写的是整数除以整数(指24除以2的计算过程),可说的是小数除以整数。
师:作为老师来看,这个小组的想法很好。能从2.4除以0.2想到24除以2,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探索小数除以小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感觉计算过程中似乎在提醒我们要注意点什么,你们发现了吗?
其他小组似乎有疑问,但似乎又说不出什么来,于是请另一个小组展示:
汇报:我们小组是这样计算的,先把2.4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变成24;0.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2。这样一二得二,然后二减二等于零,把四拉下来,二二得四,四减四等于零。也就是商为12。
作为明显提出学生面有疑色,突然产生一想法:是不是有学生没有听懂呢?现在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两个小组都用到把2.4与0.2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变成24除以2,怎么一个计算结果是12,一个计算结果是1.2,到底哪个对呢?为什么?
张文燕:我以为都不对。
师:那你来写一个对的,让同学们看一下如何?(张文燕在那里根本不动)张翔帅:“我这样想的,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商不变,所以商应该是12。”
学生质疑:商应该缩小呀!张翔帅:“不缩小了,要不你计算一下试试!” 胡文宇:“我认为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商也被扩大到原来的十倍。所以商应该是再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2。”
师:“张翔帅刚才说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的?胡文宇同学你来说一下?” 胡文宇:“咦?”明显表示没有注意到张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现在请张翔帅同学再重复一下关于被除数与除数是怎么变化的。” “被除数与除数扩大同样的倍数,商不变。”
作为老师,我明显能看出学生的神情:他在说什么呀?为什么商不变呀?为此我随口提问道:“张文燕,你听懂了吗?”想不到张文燕的回答令我惊讶:“没听明白!”
“怎么没有听明白?那谁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张翔帅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结果更让我吃惊的事发生了:班级中居然一个听明白的也没有,甚至连张翔帅同学也无法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结论。
反思:我们在教学中,讲课的速度无疑要比我现在叙述的过程快!因为作为老师会对商不变性质做一点提醒,甚至一带而过!而在这里,特别是我听着这段录音再次整理这个教学过程时,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多数学生已经忘记了商不变性质或学生没有想到可以利用商不变性质来探索学习小数除以小数!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提出读懂学生的话题,我们在教学中,真的读懂学生了吗?面对思维陷入困境的学生,我不得不暂停对商不变性质的追问,让另一个小组来分享自己的探索过程。
师:“到底谁做对呢?现在以教师来看,谁也无法说服谁。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另一位同学的做法。”
赵连景同学:“我把2.4分成2与0.4,这样2里面有10个0.2,0.4里面有2个0.2,这样10个0.2加2个0.2等于12个0.2。”
师:“你还有一种计算方法,能介绍一下吗?” 赵连景:“我首先看2里面有几个0.2,有10个,所以应该是在十位上写1;然后看0.4里面有几个0.2,也就是有2个,所以应该在个位上写2。所以计算的结果为12!大家看我的验算,12乘0.2的计算结果是2.4。”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到底哪种计算对呢?为什么?” 生:“赵连景同学的计算方法好,我们一看就明白了!” 生:“胡文宇同学的做法是对的,因为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十倍这应该是商不变性质,所以计算是正确的。而且大家看,赵连景同学还用乘法进行了验算,所以商是12才是正确的!”
师:“对呀,赵连景小组的方法最好,不仅解释清楚了为什么等于12,还有验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那现在可以举例说明一下什么是商不变性质了吗? 6÷2 60÷20 600÷200 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计算题目,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商都是2,这就是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性质把除数为小数的除法计算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
反思: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才发现原来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自己也能提出来!特别是学生能提出小数除以小数与小数除以整数的区别与联系,与整数除法的区别与联系,这说明在教学进行之前,学生就已经开始思考学习的内容。而且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学习,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赵连景同学的给出的解释,抓住了数学之本质:一是单位大小,二是多少个单位。虽然她没有明确表达出来,但2里有10个0.2,这自然说明了她把2看成是以0.1为单位,这里有20个0.1,自然就是商为10;而0.4,也自然就包含2个0.2。看着她的表现,我深感欣慰!
后记:张文燕,胡文宇,这两位同学一直表示自己没听懂,在课后作业中也出现错误,问题到底出在哪?
第四篇:《好___》片段赏析-教学教案
师:“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老师愿和同学们一起来发现美,赞美美的心灵!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美的发现。
生:我们班乐侃诚实守信。
生:周浩勤奋好学。
生:奶奶义务清扫垃圾箱,真了不起!
生:妈妈深夜送奶奶去看病,真孝顺!
„„
师: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拥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但老师总觉得你们说的都似曾相识,大家再思考一下好吗?(一阵沉默)
生:老师,一定要写《好_______》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我们上学期已写了《我的好_________》。(怪不得似曾相识)
生:真没劲!又要写《好______》,干嘛不把“好”给去掉呢?
师:好,就把这个“好”字给去掉,但老师有个要求,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老师只好顺水推舟,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生:我要写整天说俏皮话的同桌。(生笑)
生:我要写小气的妈妈。(生还是笑)
生:我要写言而无信的爸爸。(有人附和)
生:我要写手持手机赶时髦的爷爷。(生笑)
生:我要写老师阳光船的笑容。
生:我要写“闷葫芦”——李一。(生大笑)
„„
师:老师无法用语言来赞美你们的创新精神,谢谢大家!(内心真的很感动,很受启发)
生:老师,能不能不用课文所写的“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有同学随声附议)
师:为什么不?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生:(有人欣喜,有人做思考状,有人已奋笔疾书)
„„
【评析】
课堂上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本次习作训练《好________》与第十一册的《我的好______》在内容上有雷同之嫌。“干嘛不把‘好’给去掉呢?”“能不能不用课文所写的‘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老师顺应儿童的要求,大胆做了改革,使学生的习作充满童真,充满个性,使各种鲜活的思想和内容不至于被单一的形式所束缚。这难道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课文课程标准》)
第五篇:坐井观天教学片段赏析四
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国家语委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全国“注·提”实验观摩研讨会,在会中有幸地听了湖北省选送的《坐并观天》一深,颇有层受。
一、听一听——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片断一:讲故事,板书课题。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大声):喜欢!师: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师: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青蛙呱呱叫)。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来落在井沿上)。(戛然而止)生(迫不及待地):老师,接着呢? 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学生迅速翻开课本读起来. 评析:《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老师声情并茂地以故事导入,配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戛然而止”的处理,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做一做——动手实验解难释疑 片断二: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并口那么大呢? 师:真会提问题,那青蛙究竟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师:拿出老师给大家发的纸,跟老师这样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卷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很小。生:平时看,天花板有多大,我们就能看到多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生:我们的视线被挡住,所以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坐在井里的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师:所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评析:此片断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质疑,再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参与的空间,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老师没有进行乏味的分析和常识性的讲解,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看一看——媒体巧用悟明寓意 片断三: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师: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一起看一组画面,看谁看得是仔细。(放多媒体课件,并配乐)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小鸟飞过了许多地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城市„„ 生:小鸟飞过许多地方,看见了美丽的高山,看见了广阔的原野,看见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 生:小鸟飞过的地方多,看到的多,知道得也就多。生: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的也就少。师:对,小鸟见识广,青蛙见识少。生: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能做个“井底之蛙”。评析: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此环节的教学,采用多媒体动画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由看到的自然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深刻教育。
四、说一说——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片断四: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没有? 生:青蛙错了。师: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青蛙只有从井底跳出井外才能认识到自己错了。师:我们现在帮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上,东张西望,嘴里不停地呱呱叫)师: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哇!天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啊!生:哇!天真大,原来真是我错了。小鸟,对不起!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真是太谢谢你了,小鸟!评析:在课文接近尾声时,发掘出能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因素,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五、演一演——扮演角色再现情境 片断五:把学过的故事进行表演。这一片断的教学步骤是: 1.同桌之间互演,一个演小鸟,一个演青蛙,要求配上动作。2.点名上台表演,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看谁演得最好。评析:学生通过演一演,把从课文语言文字中获得建立的表象进行再现,学生动情入境。这样,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维,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总之,这节课教学,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