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时间:2019-05-12 17:4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第一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堂实录

执教:徐可佳

整理 仪庆林

上课预备铃响,老师精神焕发的走上讲台,打开多媒体,大屏幕上显示的字幕是:挑战自我,走向成功。

大屏幕字幕转换:魅力是秀出来的。同时显示: 课前3分钟 1.激情背诵,《雨霖铃》 柳永 2.词语天空,7、9、10、11组B 师:请同学们课前激情背诵。生:激情背诵

寒蝉凄凄,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好!现在是词语积累阶段。

生(1):我今天积累的词语是“良莠不齐”,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和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使用对象限于人。(学生1坐)

生(2):我今天积累的词语是“言行如一”,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生(3):我积累的词语是“作鸟兽散”,像鸟兽一样逃去,含贬义。生(4):我积累的词语是“横行霸道”,意思是仗势胡作非为。(学生认真迅速的整理在笔记本上。)(上课铃声响起)

师:同学们,请坐好!大家想知道两千五百多年前,孟子认为的浩然之气是什么呢?我们这堂课就跟随孟子去追寻他所说的“浩然之气”。

大屏幕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选读

大屏幕2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以、拂”等词语的义项,提高敏感捕捉文言现象的能力。2.能正确翻译重点语句,进一步归纳翻译文言文的方法。3.能正确理解“大丈夫”的含义。同时屏显:目标引领方向 激情点燃生命

师:现在请看学习目标,为了把学习目标记得更好,我们已请学生写在黑板的右侧。大家看一下,重点把握学习目标里的这三个词语,(教师边解读学习目标,边勾画三个重点词语,分别是“能力”、“方法”、“大丈夫”)

师:好,现在大家打开课文,我们请三名同学来读这篇文章,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请

同学们注意:你在疏通文意的时候,遇到的疑难是否都已解决,不能解决的请快速的标注一下。好,哪三名同学?

三名同学随着老师的声音站了起来。

学生1(男)读第一节:“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 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学生2(女读第二节)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学生3(女)读第三节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个学生在朗读时,感情充沛,口齿清晰,句读准确,顺畅流利。)师:好,这三名同学读得十分流畅。请看大屏幕(师读大屏幕的要求)

一、读(个别读)课文,看一看在疏通文意时标注的疑难是否能解决,不能解决的,请再次标注。

生:认真梳理疑难问题,并进行标注。(约1分钟)

师:好,请您打开你的自主学习园地,看上面的问题是否能够自主解决,也进行标注。

大屏幕:

二、查一查学案“自主学习园地”部分是否还有疑难,如果有疑难,请标注。生:认真标注。

师:走下讲台,依次到学生1(男),学生2(女),学生3(女),学生4(女),学生5(男)跟前,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实况。这一环节约2.5分钟。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思考学案上的讨论题三。(1、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

2、怎样做现实社会的大丈夫?)

大屏幕:

三、讨论下列问题,请听一听小组成员的看法。1.何谓“浩然之气”?

2.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 3.怎样做现实社会的大丈夫?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同桌研究一下,第一第二第三题放在一起,开始。生:同桌之间展开交流(认真,专注,激烈)。

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其中仔细观察了9个组的学习情况,并偶尔进行指导。(同桌讨论用时约3分钟)

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击掌,学生安静。

师:现在小组长组织组内讨论,并把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现在开始。生:小组讨论。全员起立,小组成员迅速的集合在一起,进行热烈的交流。小组成员一边讨论,一边整理讨论结果。

师:巡视于各小组之间,观察学生的交流状况,倾听学生的交流内容,时而作简短的指导,有时又参与到小组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到每个小组询问任务完成情况,在明了学生都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走到教室前面,击掌叫停。

生:迅速回到原位(这一环节耗时从13分钟——19分4秒,约7分钟)师:现在请各组把刚才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生1(男):我们组有:“空乏其身”里的“空”和“乏”。师:把话说完整

生1:是什么意思?(生坐)师:大家听清楚了吗? 生(众):听清楚了。

师:“空”和“乏”。是什么意思?

生2(男): “空”就是“空”„„“空”„„“空”„„ 师生:善意的笑。

生2:不好意思的挠头。接着说,“空”就是肚子饿,“乏”是疲惫。“空乏其身”就是让他肚子饿,让他疲惫。

生3(男):举手示意有不同的看法。

师:哦,这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那就请你站起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看法。生3:站起补充:我认为“空”“乏”都是使动用法,使„„空,使„„乏的意思。

师:使动用法,使„„空,使„„乏,那你说说“空”和“乏”是什么意思? 生丙: “穷困”的意思。

师:“穷困”,在这里是“使„„穷困”的意思。那“穷困”这个词是从哪个字解释出来的。

生3:乏

师:同学们都清楚了吗? 生众:都清楚了。师:好!继续。

生4(男):自主学案的第六个特殊句式里的4,“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这个句子里,哪个字可以看出是定语后置句?

师:好!哪位同学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生众:思索讨论。(约半分钟)

师:这是一个挺难的问题,看哪一个组能解决,刚才大家讨论的时候,是不是有漏洞啊。有能解决的吗?

生5(女):“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是定语后置,它应该在“宋人”之前。师:请你按语序给大家读一下。

生5:读: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人。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 生众:听清楚了。

师:听清楚了,这种表述是否正确? 生众:不正确。

师:站起来说明你的观点。生:无人阐述观点

师:(见学生5还站着,师示意其坐)可以再考虑,同桌再次探讨一下。生:同桌再次探讨。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查,回到黑板前,板书。(共用时间1.5分钟)板书: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师:(击掌叫停)停,谁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用正常的语序,用你的话应该怎么说。生众:各自表述。

师: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总结(借助板书表述):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有一个什么样的宋人呢?有一个这样的宋人。随即勾画板书中“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是复指“人”的。“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这个定语被置于宾语“人”的后面了。这就是定语后置。明白了吗?

生众:明白了。

生1:站起来,老师,翻译成“宋国有一个什么什么的人”可以吗? 师:同学们说可以吗?

生众:可以!

师:是的,可以。把“宋人”放在最后或者把“宋”放在前面,“人”放在后面都是可以的。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众:没有了。

师:好,那我们就通过展示来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果。屏显:让我们翻译得更准确

师:现在有四个句子,大家看好这四个句子,请快速在书上梳理一下这四个句子。师:出示大屏幕: 精彩舞台 展我梦想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以为无益舍之者,不耘苗者也。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梳理PPT中展示的四个句子。师:好了,现在下面这些组的同学来展示 屏显:

精彩舞台 展我梦想 让我们翻译得更准确

展 示 点 评 1. 3组 B 1组A 2. 7组 B 4组A 3. 11组B 5组A 4. 12组B 6组A

生:3、7、11、12组的B层次同学板演翻译。

师:在他们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一起读1、2自然段,现在开始。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完毕。

师:我们现在共同看一下黑板上的展示。点评的同学注意第一时间点评,其他同学准备补充点评。

师:点评开始。

生1: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借助板书开始点评:我善养吾之浩然正气,浩然,他翻译成盛大的样子,这是正确的,他把这个“善”翻译成“善于”。“养”是培养,“善”是修饰“培养”的,所以,他达到了“信达雅”里的“信”字,他的翻译是“我善于培养我的盛大的正气”。“信达雅”这三个字都达到了。

师:第二名同学。

生2(女):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借助板书开始点评:“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

者也”,“以为”应该翻译成“认为”,他翻译出来了,“益”解释为“好处”,也正确,“舍”是“放弃”,“耘”是“除草”的意思,“者也”表示判断。

师:从哪看出是判断句?找出关键的一个字。

生2:“是”字。判断句翻译的也很好。做到了“增补替,信达雅”。学生2回到座位。学生3(女):在座位上站起来质疑,“以为”没有翻译出来。学生4(男):不翻译也可以的。

师:在古代汉语中,“以”和“为”组成固定结构,翻译成“认为”。耿敏捷同学是很细心的啊。好,继续。

学生5(男):借助板书,面向学生点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代表一种礼仪,“命”是“训导”,“丈夫”,古今异义,在古代,是指“男子”,今意是指“女子的配偶”。他的展示做到了准确、通达,符合翻译的流程。(回到座位)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勾画“冠”),本是名词,现在用作动词,点评的时候,应该把它指出来,好,继续。

生6(女):拿起粉笔,借助板书边勾画,边点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个是“使其痛苦”(勾画“苦”),这个“使其劳累”(勾画“劳”),这个“使 其饥饿”(勾画“饿”),都是使动用法。他翻译的较好,达到了“增补替删留换,信达雅”

师:整体来说,同学们的点评,展示都是比较不错的,现在我们进行讨论提升。大屏幕展示:

讨论、探究、提升: 1.何谓“浩然之气”?

2.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原文)

3.怎样做现实社会的大丈夫?。释放青春激情 实现人生梦想

师:现在开始口头展示。练你的思维,练你的口才。

生1(男):(在老师还没有说完话的情况下抢先发言)我说第二个,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师:好,和他意见相同的同学请举手。生众:(举手)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众:齐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师:好,第二题就完成了,现在同学们看一和三题。两学生争着发言,生1(女)争得话语权。

生1(女):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应该像文天

祥一样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孟子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屈原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懈的精神,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真善美,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真的大丈夫。

生1发言完毕,坐。

几个学生争着阐述,学生2(女)获得话语权。

生2(女):我说第三题,我认为真的大丈夫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不为浮名绊此生”,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要即使“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能能直面挫败,笑看人生。

生3(男):我回答第一题。

师:我先插一句啊,以上同学讲的都非常好,看来对课后的练习题的研究都比较深刻。张浩然,你回答第一题吗?

生3(男):是。师:哦,浩然之气啊?!生众:笑。

生3:我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责任心,要敢于担当,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流而不妖”。浩然之气,就是一种正气。

师:好,刚才你说这么多,我相信你有浩然之气,你最突出的浩然之气是什么? 生众:大笑。

生3:(亦笑)正„„正直。

师:比较正直啊,咱们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见证了他的正直。好,请坐。其他同学继续。

生4(男):我说第三个,大丈夫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丈夫就是“责己甚而薄责于人”,大丈夫就是“爱人”,大丈夫就是“于己甚弱”。成为大丈夫很难,但也很容易,成为大丈夫需要坚守,坚守培养浩然正气,坚守正直本性,坚守行正直之事,大丈夫不做有损于人之事。大丈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丈夫常怀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慈悲之心,总之大丈夫就是“仁者爱人”。

师:不错,把《孟子》研究得很深刻啊,好继续。

生5(女):我说第三题,大丈夫就是有志气、有所作为的人,不会因为富贵权势而改变自己的志节和操守,纵观古今,古有苏武牧羊,誓死不屈的坚守,今有朱高亚,坚持不懈地的奉献,一个爱国,不为富贵动摇,一个奉献,不畏困难而放弃,在他们的脊梁中,刻有铮铮的傲骨,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生6(男):我说第三题,这里的大丈夫,可以和孔子所说的“君子”相提并论。孔夫子说“君子坦荡荡”,这里的“君子”要光明磊落,有一句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应该像宰相一样,有容忍之心,包容之心,不斤斤计较,这就是大丈

夫。

师:哦,容忍之心,包容之心,这也是大丈夫所为。好,请坐,继续。

生7(女):我也说第三题,现实中的大丈夫,我觉得当今社会中的大丈夫,应该经得起磨难,经得起安乐,经历磨难时,把磨难当做人生向上的基石,在享受安乐时,要居安思危,不能骄奢淫逸。这就是现实中的大丈夫。

师:经得起磨难很多人能够做到,经得起安乐,很多人未见能做到。但是,“经得起安乐”这个词,再稍稍修改一下。好。

生8(男):我回答第三题,大丈夫可以与英雄媲美,像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能够牺牲自己,舍己为人,正因为有了这些大丈夫,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哦,那我们怎么办?

生8: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师:那的有机会,是吧? 生众:笑。

生9(男):我说第一个,何为浩然之气?我认为有节操就是浩然之气,对权贵不阿谀奉承,对黎庶不颐指气使,;我还认为,有作为,有志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种气概,也是浩然之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种宽广的胸怀,也是浩然之气。

师:好。说得非常好。

生10(男)我说第三题,大丈夫应该品行端正,刚正不阿,处事诚实守信,讲义气,行事大度,不斤斤计较,要温文尔雅。

师:好坐下,你的概括能力比较强。我看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因为时间关系,咱们先讨论到这里。你自己还有什么看法,下课之后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把它写在咱们今天的笔记里。下面呢,咱们开始小组比赛。大屏幕:小组比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

B.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确实。C.今日病矣。病:疾病。

D.非徒无益。徒:仅仅。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非徒无益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戍卒叫,函谷举 各小组纷纷抢答,得出正确答案。师:转换大屏幕:

3.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D)A.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B.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助。C.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横塞。

D.行有不慊于心 慊:通“歉”,歉疚。

得出正确答案,师“转换大屏幕:

4.从词类活用看,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 A.居天下之广居 B.必先苦其心志

C.威武不能屈 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B.助之长者,揠苗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大屏幕:我思考 我进步 课后练笔: 参考题目:

1.由孟子的“大丈夫”看现代人 2.我眼中的“大丈夫” 下课铃声响起。

师: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第二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古有训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义”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仁义道德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成仁”“取义”才能在心中萌发光明正义之气。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人善养浩然之气。古有苏武以他的民族气节与坚强毅力凛然不降,持节傲立;有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舍生取义;有屈原为了民族的衰亡而跳江自尽,杀身成仁。今有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拯救人的灵魂,焕起人们心中的光明。这些志士仁人在生命的存亡关头也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可见有了浩然之气就有了一股生命蒸腾的英雄气,有了一脉亢奋激扬的刚烈之气。所以养气能萌发心情的正义,唤起灵魂的激昂。

那么,如何养浩然之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净。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著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善以书籍养吾浩然之气。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从书中体验生活的本质,体验人性的光辉。罗曼·罗兰用哲理启迪人们,余秋雨用笔邂逅文明,巴金用真实给予文学。这些文字,这些书都能让人感到一种力量,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喜欢书是因为作家写出了许多人想说的话,它反应着一种生活的现实。闲暇时,看一看《文化苦旅》,体验一种文明的记录,感受一种千年不变的永恒;挫折时,看一看《苏菲的世界》,领略一下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精辟的哲学思想,叫人振奋;独处时,翻一翻《诗经》,感受古人的蕴籍,体验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

自然使我真实,书籍使我丰富,我善以自然、书籍养吾浩然之气。

走进《论语》,心中便升腾起一种简单而朴素的快乐,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好像碧叶上的露珠,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静静地,真实而清晰,竟不知到底是简单孕育了快乐,还是快乐升华了简单,只静享着论语!

走进《论语》,就可以呼吸到文学所散发出的淡淡书香,随意的一段一句。“贤哉,回也”的咏叹淫佚之美,“人不堪其忧”的反衬渲染之美,“天厌之,天厌之”的淋漓尽致之美,这种芬芳随着你的呼吸至体内,尔后遍布全身,或觉得哀痛,或感到快乐,或心有触动,此时,轻轻地坐下,微闭上眼,任这香息在你的肺腑中百转千回,柔顺着你的心扉,像小溪静静流过,只有开达,只有清新,就想到文字千百年的美丽,想到晚风和朝霞,想到曲水和高冠,忘却了时间,忘却了忧烦,只是轻轻地读着“知之为知之,……”

走进《论语》,有随心的快乐,“莞尔而笑”的快乐,“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快乐,“夫子矢之”的童真,这种快乐,是心灵深处的传递。我轻问:“何以快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何以立?”曰:“民无信不立。”“何以长久?”曰:“无欲速,无见小利。”孔子的快乐是一种简单的快乐,贯穿在立身处世治国齐家的各个方面。它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它是人生的起点,又是不断追寻的目标。一时间,你会觉得有一种东西轻轻从心底浮了起来,眼里又有了无限的渴望。

走进《论语》,是走进了文字的美丽经典和传情!

走进《论语》,是走进了简单朴素和快乐!

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唯一想做的便只是用心去感悟,携着论语还原到最原始的形态方式和生命,静静地观望时光,观望生命。

我只是想,《论语》真好!

我只是想,这才是真的生命!心灵的体验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仿佛有一种心灵的体验,使我的内心无比舒畅,愉悦。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几个儒家理论最精髓的字眼:“恕”、“仁”、“义”还有“知”。虽然只有区区四个字,却带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联想,它们教育过多多少少中华民族的莘莘学子,让读者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也让读过它的读者有一种人格魅力上的升华,学习孔夫子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的态度,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这本书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孔子面对面,让孔子教受我们做人的道理。

《论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精华的道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在繁华而且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寻找到真实而且简朴的心灵之美,让我们得到一种内心的升华和提高,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在孔夫子眼中,君子就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者需要有“义”,才能“不惧”,仁者要做到“爱人”和“恕”才会“不忧”,会交好的朋友,与朋友对照自省,就是智者的表现,才会“不惑”。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谓是“恕”最好的解释了。对每一个人都要抱有宽容的心态并不是一件易事,要做好自己并且想到别人,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拥有人们所希冀的简单而又朴素的生活,宽容一点,就会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让别人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仁”,用孔子的话来讲,“仁”就是要“爱人”,要真正地去关心别人,关爱别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做到这一点,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与美好。自己有了成就,就要想到别人,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就能体会到心灵的升华与提高,你会体会到这种简朴生活的美丽与快乐,同时你也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快乐。“义”,孔子认为,子路对勇敢的事特别敏感,但是要做到“勇”,也要在义的前提下,否则将会有不良的后果。孔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约束,知错就改,要有宽广的胸怀还要有高远的志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是成为一名君子的重要条件。

“知”:“知”就是同现代汉语中的智,“智”就是知人,了解别人才算得上有智慧,才能交上好的朋友,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与别人对照自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的内在更加美丽。

让我们做到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拥有真实的简朴生活。让我们获取心灵上的富足,获取我们快乐的生活,让我们努力领悟享受着这种不同于一般的心灵体验和历险。

第三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二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1.作者图片

2.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3.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四、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1)“浩然之气”分析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2)“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服,贫贱不能移”分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析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说服力强。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用讲道理的方法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说理透彻,振聋发聩,有强烈的鼓动性。

第3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课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明确: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3.联系实际

下面,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老师先给大家提供几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六、布置作业:

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历史上、现实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第四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B.‚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2)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的理解。(3分)

1)B(‚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2)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文: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1分)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1分)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1分)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那种叱咤风云、声震宇内的如公孙衍、张仪一样的英雄人物。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为不过是‚妾妇之道‛,只知道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只知道顺从君命。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概括了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所为,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异曲同工。

2、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3分)

3、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1)C(孟子并不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只是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

(2)孟子的这句话意在讽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曲意逢迎之辈;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绝对顺从。

(3)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执著于践履仁义道德,在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时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充满浩然正气,绝不为贫贱、富贵或权势的压力改变自己的志节操守。

第五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学习重点〗

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检查预习

1、记字音

馁也 慊于心 闵其苗 揠苗 苗槁矣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使„„坚韧)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

5、析句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

三、通晓文意

1、课前学生对照注释通读自译,标注出疑难点。

2、学生分组提出通译中遇到的疑难点,由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3、重点语句翻译。

多媒体显示例句,指名学生翻译。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具体研习

(1)学生齐读课文。

(2)在这个语段中,孟子说他有一项擅长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八个字中我们要深入研究两个问题:何谓“浩然之气”?如何“善养”此“浩然之气”?带着问题再次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老师补充说明。

① 何谓“浩然之气”?

② 如何“善养”此“浩然之气”?

(3)小结:语段从正反两方面说出了养此“浩然之气”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它的养成必须结合道义,不带有功利之心,并且这种精神的养成不可以半途而废也不能急于求成,它是一种由心而生,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过程。

大丈夫思想 ①齐读课文。

②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两个人是大丈夫? ③孟子为什么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 ④孟子认为什么人才是大丈夫?

⑤思考:第一选段是讲“浩然之气”,第二选段是讲“大丈夫”思想,字面上看似不相同,但编者为何把它们编在同一章节中?两者是否有共同点?有何共

同点?

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大丈夫”思想就是“浩然之气”的具体表现形式,凸显的都是对仁义礼的坚守。

㈠《孟子·公孙丑上》

1、齐读本章最后一段,思考: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

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集注》)

“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言之,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朱熹《四书集注》)

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博客 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

2、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因为河流无私地涌流,给予灌溉和生活之便,似德;所到之处民众得以生存,似仁;水流奔腾而下,遵循着自己的路线,似义;水有深浅变化,似智;波涛奔涌而激荡高山峡谷,似勇;水也柔弱细微,润物无声,似察;水也能接纳污浊的东西,并且加以净化,似善化;还有水万折必东,似意,等等。可见水的形象蕴涵着德、仁、义、智、勇以及坚定的意志等美好的品德,所以至圣孟子愿意以水比德。

3、“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5、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养气应注意什么?

明确:养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6、小结并板书: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㈡《孟子·滕文公下》

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提示:

“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谀苟容,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朱熹《四书集注》)

何叔京曰:“战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好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由君子观之,是乃妾妇之道耳,何足道哉?”(朱熹《四书集注》)

5、小结并板书:

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公孙衍、张仪之流)

大丈夫之道: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乃丈夫中之大者)

启发:君子养大丈夫之气,非濡染妾妇之气。

㈢《孟子·告子下》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学生听读思考。

2、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成就一番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

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多媒体显示并解说:

以上文观之,则知人之生全,出于忧患,而死亡由于安乐矣。尹氏曰:“言困穷拂郁,能坚人之志,而熟人之仁以,安乐失之者多矣。”(朱熹《四书集注》)

4、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多媒体显示并解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胸存大志→孜孜以求→功到事成)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当代作家 路遥)教师解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5、小结并板书:

有浩然之气者如何面对磨难: 担大任成大业必先经历大磨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深入探究

2、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①孟子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上》)

“从其大体为大人。”(《孟子·告子上》)

解说: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圣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有资格进入天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②老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评析:老子主张人的修为要内敛清静,韬光养晦,不锋芒毕露,丰满充盈的如果能以细小视之,富裕却以不足居之,再加上若屈、若拙,自会受用无穷。③苏轼之“大勇”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④林则徐(大和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当年左宗堂被派戊守新疆,途中路过林则徐(已经被免职)的家,林送左一副对联以示勉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后自己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下这幅对联以自励: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枨也欲,焉得刚?”时说“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我想林则徐的意思和论语这条更近,是儒家的,是做人为官的一种操守,和释、道讲“无欲”不是一回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⑤叶挺(大义)囚歌(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背景:这首诗写在囚禁叶挺同志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

3、诗穷而后工

①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

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点拨:苦难的童年,作家的摇篮。《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③苏轼“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苏东坡正式被贬谪共有三次,一次是1080年被贬黄州,一次是1094年被贬惠州,一次是1097年再贬儋州。1100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苏东坡曾自嘲总结自己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仕途的多舛时期恰是他创作上的高峰时期。苏轼儒道佛三家思想兼有,此诗为自嘲之作,足见其人生困顿时的旷达胸襟,贬黄州时有词《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贬惠州时有诗《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六、吟咏背诵

诵读并试背以下三段文字(多媒体显示):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七、课堂小结

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精神力量和意志力,充满着蓬勃之气,令人激动,振奋不已。

多媒体显示并总结: 浩然之气:

1、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

2、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3、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有了这三气,即可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八、课外作业

下载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分析教材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领悟“养气说”在......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主备人:马丽 授课人:授课时间; 【考纲要求】: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比如:“义”、“病”、“是”“闵”“发”等重点实词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五篇范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熟读成诵。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 :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进一步领会......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修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精选合集)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公孙丑(孟子徒弟)问道:“请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所说的浩......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师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师版) 编者:郭智审核:陈忠章 高二 姓名: 【温馨心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七年级传统文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 副本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杜桥中学 陈双丽 设计指导思想: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选读的内容。先秦诸子的散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