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亲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7:5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斯坦福大学:亲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斯坦福大学:亲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范文模版)》。

第一篇:斯坦福大学:亲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范文模版)

斯坦福大学:亲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月华如水、桂子飘香的金秋时节,中国文化传统中又一个收获的季节,我有幸受公司派遣,参加了赴斯坦福大学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考察。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的实力雄踞世界之首,美国作为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拥有世界50%以上的学术论文、诺贝尔奖得主和专利。美国之所以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学府,吸引着全世界各类优秀的人才负笈美国,一俟学有所成。而在美国培养亿万富翁最多的大学中,根据美国《福布斯》2010年盘点,斯坦福大学名列第二,亿万富翁数量达到28位,仅次于哈佛大学。毋庸置疑,斯坦福大学在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内,已经由昔日的“乡村大学”一跃成为今日美国西部之“哈佛”,位居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

甚至于,闻名于世、精英云集的硅谷之崛起也归功于斯坦福大学。并且,很多当今世界上IT领域的领头公司,也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包括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雅虎公司、Google(谷歌)公司、英特尔公司、制造处理器和工作站的MIPS和SGI公司、世界最大的显卡公司Nvidia、世界最大的视频电话会议公司Webex等。此外,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和前董事会共同主席Jim Allchin也毕业于斯坦福。斯坦福在商业界和科技界创下的这种奇迹是世界上任何其它的一流大学都无法比拟的。

瞳孔里的斯坦福大学

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之前,曾经读过白岩松在美国耶鲁大学那篇著名的演讲——《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有段文字印象很深:“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头,中国人看美国,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被这个望远镜放大。经常有人说美国怎么怎么样,美国怎么怎么样,你看我们这儿什么时候能这样。在过去的好多年里头,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在看中国,但是我猜测可能拿反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缩小了的、错误不断的、有众多问题的一个中国。他们忽视了十三亿非常普通的中国人,改变命运的这种冲动和欲望,使这个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也一直有一个梦想。为什么要用望远镜来看彼此?”

白岩松的“望眼镜论”,耐人寻味。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和美国仍然有诸多的大不同,譬如:中国的白天是美国的黑夜;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美国人名在前姓在后;去中国人家拜访敲门是礼貌,去美国人家拜访敲门,他们会非常生气;中国人请客鸡鸭鱼肉是盛宴,美国人看见满桌的鸡鸭鱼肉不敢吃,怕胆固醇高、蛋白质高,怕得心脏病;中国家长打小孩的常事,美国家长打小孩犯法,家长会被监管起来,小孩会被送到监护家庭;中国人发展旅游事业讲开发旅游景点,美国人发展旅游事业讲保护自然风景区,不许人任何改革;中国学校有班级,直到毕业,美国学校没有班级,实行选课制„„

但是,全球一体化的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习以为常。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远赴重洋,踏上异国他乡的道路。而大洋彼端的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怀揣好奇来到中国这片古老陌生的土地。文化的交织和碰撞,在之后数十载岁月中,深深影响着两个原本并非相互了解的国度。中国人对于美国,已经不仅仅是《北京人在纽约》那个时代:“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今天,随着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已经有能力站在和美国平等的平台上对话。

为此,从启程美国斯坦福大学伊始,我就希望能够用自己真实和生动的瞳孔去聚焦斯坦福、观察美国,让这趟学习和考察具有文化的视野,当然也更趋于文化的本质。

或许居于这个原因,当我一脚踏入“美国三个最美校园”之一的斯坦福(另外两个是康奈尔和普林斯顿),我第一个直观感受是,中美文化差距远远大于经济差距。超级大国、灯红酒绿、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我去美国前的“美国印象”和我所见到的从美国高等学府弥漫开来的文化景象、包括充满文化气息的建筑风格和生态景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放眼望去,斯坦福大学一律是十七世纪西班牙的传道堂式——没有哈佛、耶鲁大学那些年代不同、风格各异的楼房,更少了美国东北部大学墙壁上爬满的常春藤,但斯坦福大学校园具有一种粗犷、开阔之美,大片的树林和山地,红瓦黄墙、古朴的砂岩建筑、优雅的胡佛塔,典雅庄严、饰满壁画的纪念教堂,罗丹深沉的雕塑群,处处显示出世界名牌学府厚重、深邃的学术氛围。

斯坦福大学占地35平方公里,是美国面积第二大的大学。进入大学,首先看到的就是土黄色石墙环绕下的红屋顶建筑,拱廊相接,棕枷成行,在古典与现代的交映中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和学术气息。中心广场是斯坦福的主要部分,在它的四周,商学院、地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星罗棋布。往外,就是斯坦福科学园区、植物园、高尔夫球场和若干个科学试验场。设计斯坦福校园的,正是著名设计家弗莱德里克•欧姆斯泰德,据说,著名的艾姆赫斯特学院也是他设计的,而他最为人称道的传世之作,是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旧金山的金门公园,他的特色是自然森林式设计,加上自由曲线的道路。可是斯坦福却与众不同,显示活力与激情、潇洒与浪漫的是延伸好几公里的椰子树大道。

这种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或许也因为斯坦福大学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市,临近旧金山,乘坐汽车只需要1个小时便可到达旧金山。其所在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气候宜人,人种差异大,定居于此的亚裔人士也很多。该州开放的民风,对于新观念的接受程度显然也较其他的美国各州来得强。曾经有人这么比喻:加州仿佛位于东西两股文化势力冲突的版块上,而也就是因为异文化的冲击,造成加州有别于其他美国城市的都会美感。

说起斯坦福大学的建立,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其创办者利兰•老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Sr.)是美国著名的铁路大王,当过加州的州长,也曾连任两届美国参议员。1884年斯坦福夫妇带着爱子在欧洲旅行时,能讲三国语言的小斯坦福被伤寒夺去了生命,不满16岁的生命永远停留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让60岁的老斯坦福悲痛万分,想起儿子希望在美国最著名高校读书的愿望,老斯坦福计划捐出自己的财产,以儿子的名字在美国最著名的高校建一所图书馆,但遭到了名校的拒绝。之后,斯坦福夫妇决定用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在加州以儿子的名义建立一所大学。至今,全加州乃至全美国的人们都记得他们夫妇的一句名言:“The children of California shall be our children(加里福尼亚的孩子都将是我们的孩子)。”斯坦福大学于1891年10月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斯坦福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强调:“生活归根到底是指向实用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

这所年纪100多岁的大学,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第5名明星级大学,比起美国东部那些建校300多年的大学来,真像一个充满了青春活力、情绪高昂的少年。它没有沉重的过去,没有岁月在它脸上刻下的沧桑,也少了一点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感。有趣的是,老利兰·斯坦福把自己8180英亩用来培训优种赛马的农场拿出来作为学校的校园,这一决定为以后的加州及美国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尽管当时这里在美国人眼中还是荒凉闭塞的边远西部,直到现在,人们还称斯坦福为“农场”。因此,在斯坦福大学,自行车是学生们必备的交通工具。

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除了教学楼、艺术博物馆、剧院、音乐中心、大型医院、钟塔、天文生物保留设备、海洋研究中心、食品研究中心等,还设有图书馆30座,图书650万册,另有数上万份手稿,图书拥有量占全美各高等学府第4位,而且全电脑化管理。校内设有7000多部电脑供学生使用,亦设有多个电脑室及电脑中心为学生提供服务。

当我们也骑着自行车穿过这个魅力四射的“农场”时,我们忽然发现和相信,斯坦福有的是机会和可能性,有的是年轻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朝气,有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而让我最难忘的是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自由之风永远劲吹”!含义就是鼓励和保证学生和教员能自由无阻地从事教学和相关的学科研究。遥想100多年前斯坦福大学刚建成时,身处美国向西开拓的前沿,面对着广阔而充满神秘感与可能性的太平洋,它成为探险者的一个象征,而今,它不再尾随过去,而是面朝将来,把目光投向它在办学理念上的高瞻远瞩、在“学术—技术—生产力”转化上的杰出作为、以及在学校管理上的独树一帜,这也形成了它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

从精神层面而言,如果说哈佛与耶鲁代表着美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那么,斯坦福大学则是21世纪科技精神的象征。它的建校年代正是美国西部开发、工业革命蓬勃向前发展的时期,因而当时人们关注的不是灵魂的拯救而是人类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授,所以创立之初确定了如下的办学宗旨:大学的目标是使所学到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为此,它的目的是以整个人类的文明为最终利益,积极发挥大学的作用,促进社会福祉,教导学生遵纪守法,尽享自由给人的快乐。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民主政体中蕴含的崇高哲学——因为这些崇高原则源于人们的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基于这种宗旨,斯坦福大学率先提出人文科学与应用科学并重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培养“既有文化知识又掌握实际本领的公民”。斯坦福大学还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早在1939年就在美国率先开设了“西方文明”课程;在1987启动了社会伦理学教学项目。斯坦福的校园文化遵循着这样一条简单的道德准则:斯坦福大学中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利用不公平的手段占学校或其他任何人的便宜。这条准则给学生带来了高度的自由和责任——考试无人监视,试卷常常有学生拿回宿舍里做。许多学生有万能钥匙,一天24小时都可以出入多数教学大楼。

不仅是学生,斯坦福的教师也创造着属于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创办斯坦福大学时斯坦福先生的意愿是,斯坦福的执教人员必须是具有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人,而不是徒有虚名,摆花架子的人。包括斯坦福的名教授在内都深知时不我待,忠实于自己的事业。人人都争分夺秒的努力工作,做出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经费,才能壮大学校势力。一般说来,越是有名的教授,其工作越比一般人努力,而助手们如果在某一方面没有突出表现是站不住脚的。该校培养出16位诺贝尔奖得主,1100位学术委员会成员中有14个国家科学奖得者,62个国家科学院成员,95个美国艺术和科学院成员,24个国家工程科学院成员,7个国家教育科学院成员。其中也不乏中国人,我们所熟知的代表中国出席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就出自这所学校。迄今为止,斯坦福大学已经为我国培养了不少科技界的精英。比如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斐鉴博士,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张孝骞,国际知名数学家、世界华人数学家最高奖——晨兴数学金奖得主李骏。

斯坦福大学是一所注重理、工、医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工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医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法学院、人文与科学学院、教育学院、理学院。其中的医学、电子、电机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等都排名全美前10名。斯坦福的学生们必须在相关领域完成必修课,其中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思想。除此之外,学生们的写作和

外语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斯坦福大学最近把非西方社会作家的作品加入到它全年的“西方文化核心教纲”中时,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和震动。

与其他一流大学一样,斯坦福大学的文化艺术活动也十分丰富。从舞蹈到戏剧,从创造性写作到电影制片,从音乐到画展,从摄影到演唱会,整个校园每周都安排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斯坦福大学在开明的校风和有传承性的西岸乐观主义主导之下,融合了西部文化和高科技的精髓,在科研和学术领域双双取得骄人的成绩。

沐浴着斯坦福大学劲吹的学术自由之风,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种交叉融合的多元文化现象,用中国的一个成语,叫做——海纳百川。须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大部分美国人都是从世界各地到美国的移民的后裔,因此,美国向以“民族熔炉”而著称于世。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纷纷涌向这片土地的同时,也把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种子播撒到了这里。各种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形成了美国文化较为宽容的特点。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更凸现了这种多元特征。在这里,各种肤色的人群,形态多异的装束,各种不同的语言交汇在一起,与众不同的教育形式、多元的师生构成、国际性的文化背景、色彩各异的教学组织方式,形成了一道多彩的风景线。

在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里,包括一些金发碧眼的教授案头,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中国的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这种交叉融合的多元文化现象,也激起了我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连篇浮想。尽管,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的综合,从自然环境、哲学观点、思维模式、民族传统、处世态度、社会结构与管理形式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等方面来看,都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但毕竟,随着全球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中美文化在差异中开始了有意思的交流、交融与碰撞。

这让我想起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年访华前夕,一些美中之间文化交流的消息首先释出。比如迪斯尼正式确定落户上海浦东。而此前不久,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纪念孔子诞辰的第784号决议,引起了华人世界的普遍好评。众议院的尊孔议案,以压倒性的优势通过,除了偶有华人惊呼“孔子红到了美国”之外,支持该决议的发言者,谈的多是孔子对中国文明、亚洲文明乃至全世界的贡献,也有人说到这是尊重美国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另一面,我们也看到了,美国文化借助着经济的全球化,以一种不折不扣的“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体进行着单边输出。文化产业也随之成为美国最富于活力的产业之一,其带来的经济收益占据美国GDP的五分之一。文化产业兴盛的背后,是美国文化的活力与霸气。

显然,中国不能自外于全球化的浪潮之外,面对强势文化的来袭,就必须直面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不能拒绝这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进行的对话和交流。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用魏源的思想,还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斯坦福大学“自由之风永远劲吹”的这段日子里,交叉融合的多元文化现象拓展了我的胸襟,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找到了学习他人的意义,也唤醒了对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感。我们远渡重洋去斯坦福大学,无异于一次“西行取经”,而我们在斯坦福大学的文化与文明里,也看见了中华文化不仅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而且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也无须惧怕冲突与碰撞。虽然因为经济的短暂落后,在这种对话中难免会遭遇一时的尴尬,但面对无法回避的全球化浪潮与强势外来文化的长驱直入,中华文化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和从容——即或有一时一地失守之虞,但也必有其固守传承的自存自保之道。

何况,在我看来,文化的纯洁性总是相对的,缺乏与其他文化体交流的文化最终只能僵死和衰亡。无论是战国时代的“胡服骑射”,还是盛唐时代的海纳百川,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无处不具开放和交流的痕迹。文化的发展不能缺少不同文化体之间的冲突

与交融。美国移民文化的发达,不同文化传统交融构筑的多元化力量,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注脚。我也忽然明白,当年美国众议院通过纪念孔子的决议案给了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启示:中美两国文化传统迥异,社会制度不同,但是从文化上完全能够找到最基本的和共同的价值观。孔子倡导的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他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所追求的公正与道义,为西方提供了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的一个思路,成为了普世价值的重要部分。

在斯坦福大学,我更加豁然开朗,全球化提供的应该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化文化图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人类文明最辉煌的篇章里,必然有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有中国古老哲学和思想映射出的具备普世价值的光辉。因此,如同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一样,中国在美中的文化碰撞中,应能找回自信,重塑辉煌。

提倡创业精神和职业使命

作为中国国企的一名管理人员,对于斯坦福大学,我更感兴趣的是它的研究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区是由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于1951年创建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园区,被誉为“研究园区之父”。斯坦福也成为美国和全世界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

由于建立工业园区,斯担福使自己置身于美国的前沿。“工业园区”内企业一家接一家地开张,不久就超出斯坦福能提供的土地范围,向外发展扩张,形成美国加州科技尖端、菁英云集、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35%以上的“硅谷”。斯坦福大学被科技集团与企业所重重包围,与高科技、与商界、更与实用主义和开拓精神这些典型的“美国精神”建立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呼啸而起,各个电脑公司,包括“世纪宠儿”微软公司纷纷在这一线安营扎寨,斯坦福大学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而随着美国经济重心逐渐向太平洋沿岸地区倾斜,美国社会、文化格局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美国的西海岸,这个充斥着亚洲和中南美洲移民的地区,越来越成为美国21世纪最有希望的地区。

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在斯坦福的办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想,饱含着学以创业、学以致用的精神。正如老斯坦福先生在首次开学典礼上所说的,“请记住,生活归根到底是指向实用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为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这就是影响着斯坦福以及斯坦福人发展、成长的教育文化理念,鼓励每一个有设想的人去创业、去突破。与斯坦福大学共生共长的硅谷所衍生的进取精神,也成为前行之路上的斯坦福以及斯坦福人的精神支柱。

我甚至觉得,创业精神、职业使命,就是斯坦福大学崛起乃至美国腾飞的一对翅膀。这次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我学习了17个专题并进行了4次专题调研,讲授老师结合理论和实践的讲解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虽然有些理论在美国适用在中国不一定适用,但他们的遇到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有一些工具是可以直接用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来表达,让我感觉“醍醐灌顶”。比如汤母·考斯尼克教授讲授的战略领导和管理艺术中的五层领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培养和使用人才时如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和潜质,更有效的放到不同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红海和蓝海战略理论”能启发我们,在进行战略部署时,特别是像云锡这样的行业领头羊,就应该更多的思考怎样打造我们的蓝色海洋,从激烈的竞争红海中脱出来,成为真正的行业领导者,从而建立竞争相对较少的蓝色海洋,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在认真思考,如果利用“四种行为框架”模型,认真从“消除”、“降低”、“提升”和“创造”四个方面分析工作中进行有效的转化,我们势必可以以赢得更大 的市场空间。

又如谢德荪教授讲授的《创新战略》理论中的“两面市场”分析工具,能帮助我们有效的分析研究,在资源整合、产品开发等方面如何实现“源创新”和“流创新”,他教导我们在进行这方面工作时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面宽了,思路也更多了。我们就能在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工作中多考虑如何满足上游客户和下游客户的需要,怎样通过对两面市场的分析建立一个好的平台,拓宽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链条,进而扩展公司的业务,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我想,只要我们时时注意思考运用所学的先进理论和自己所在单位和部门的实际有效的结合,就能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控股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而贯彻这些理论的,还是创业精神、职业使命,否则任何先进的理论最后都只是纸上谈兵。这种警醒,也让我有一种隐隐的触痛。

不可否认,中国是建立在思想上的内陆文化,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朱熹称:“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基本准则,也成了后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鲁迅曾举过一个例子,若一个人嫌房子太暗,要开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对的,但他若要把屋顶掀掉,其他人便会劝他开个天窗了,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际关系中要适当地调节与折衷,务求在不损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去,不至于造成群体内部的激烈对抗以致破裂,而无论是进取还是退缩,要有节度。合乎中庸,不走极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人的这种中庸与平和又在一定程度养成了一种惰性,过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强调个人与的关系,主张建立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渴望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愿意迁移,接受新的工作,进行冒险,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而美国则经历一个又一个飞跃。

在斯坦福大学,美国人诧异中国人对于职场的狂热与职业的冷淡形成的反差也让我不得不进行一次次理性的思考。美国一本杂志发出惊叹:“最近几年,职场小说一直在中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杜拉拉升职记》就已经卖了将近五百万本。”在美国人的眼中,中国的职场小说不是在讲公司之间的残酷竞争法则,就是在讲官场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内幕,告诉读者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工作中,通过种种手段迅速脱颖而出。数量庞大的职场小说读者群,则希望从中学会职场成功术,进而快速发财。

“他们只关注如何去生存,而不是如何去工作。”文章的最后,作者对于中国职场小说热的原因,做出了如上的总结。

美国人问,热衷于职场小说的中国人,真爱自己的职业吗? 而最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推出的《中国职业发展现状调查》显示:对于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表示满意的只有605人,所占比重仅为8%;表示不满意的却有1331人,占到17%,高于满意者的两倍多;而持一般态度,即说不上满意和不满意的,有2860人,占到36%,成为最高比例人群。这表明了大家对于职业的平淡和中庸态度,不满意情绪远大于满意。其中选择“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的有3014人,占到24%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各种令人困惑的问题。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员工职业发展现状调查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职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和企业问题。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让中国的企业在员工职业规划方面应付出的努力更加艰巨。”

无独有偶,我找到一份《2011年度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0%的大学生,坚持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大部分学生把薪水和晋升空间等其他因素,放在兴趣之前。调查认为:“步入一个浮躁年代的中国,被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为标准、愈来愈狭隘的成功价值观裹挟着,使得职业在很多人眼里,成为单纯的谋生、获利工具,而不是体现个人兴趣、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正是这种功利心理,让中国人的职业生涯缺乏激情和成就感。”

斯坦福大学的学习经历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国有企业,要实现产业报国的理想,我们就是要经营好、发展好企业,要用世界的眼光去经营,要用先进的理念去发展、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做强做大,绝不能固步自封。

所以,从斯坦福大学归来,我就更加清楚一点:开展具有职业使命感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记得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前 CEO乔布斯的去世,催生了《史蒂夫·乔布斯传》简体中文版首周销量67.8万册的热潮。一时间国内社会反思:“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出不了苹果这样伟大的公司?”但为数者众的“果粉”们除了看到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尚,看到乔布斯叛逆的性格、传奇的人生,却难以看到字里行间显而易见的职业使命和创业哲学。乔布斯在亲笔自述中所说:“我们试图用我们仅有的天分去表达我们深层的感受,去表达我们对前人所有贡献的感激,去为这股洪流加上一点儿什么。”从这种人生观出发,他不愿做那种只想赚钱的商人,而要成为创造传世、持续对世界有所贡献的创业者——不断推动创新,因为:“正如迪伦所说,如果你不去忙着求生,你就在忙着求死。”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其实已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美国创造了将企业家珍视为国民财富的观念,美国民众比任何国家都更尊重企业家,美国国民创业的能力无与伦比。

我想,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推动创业的基金会——考夫曼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卡尔·施拉姆,他的一番话可以作为我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短暂的学习生涯的结束语,他说:“美国不仅是个地方,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但这位“创业精神的福音传教士”到上海出席全球创业周峰会、接受《创业家》采访时称:“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一直是非常有创造力的”,“5至10年内,全世界都在琢磨中国。如果中国在哪方面出现一点问题,都会让全世界为之震撼,所以我认为中国有必要创立更多更新有创造力的企业。”

第二篇: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本站推荐)

心与心的碰撞 情与情的交融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录

1.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4.论文主体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2)教师要敏感地及时地了解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

(3)班主任要创设多种了解学生心理的途径。

(二)当前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1)来自学习的压力:

(2)来自家庭的压力:

(3)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

(4)来自青春期:

(三)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势,有的放矢进行健康心理指导

(1)来自学习方面的心理指导:

(2)来自家庭方面的心理指导:

(3)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指导:

(4)来自青春期方面的心理指导:

5.参考文献

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温十六中何连静

[摘要]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应该承担起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的角色,为此,教师要用心了解自己的学生,努力掌握学生变化着的心理动态,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关键字]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也许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当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起重要的作用。

1989年,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杀死自己的教授和同学后自杀,还有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云南大学生化系大学生马加爵杀死同寝室的4位同学,成为全国A级通缉令的主角,这些常人看来非常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愚蠢的让人痛心的事?在痛心之余也让人不得不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外在的不良行为通常是由内在的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显得极为重要。

一、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的指导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心理了解的基础上,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班主任可以有目的的采取一些措施。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唐代韩愈说过:“情也者,接于物而生者也”也就是说情感是由于

一定实物的影响而在主观方面所感觉到的一种体验,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换取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明白老师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的,是愿意聆听他的心声的,是愿意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在次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向你敞开心扉。教师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态。

2、教师要敏感地及时地了解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心理是一个人内在的思维活动,它蕴藏在人的内心,成功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察觉学生细微的变化,及早对学生的不良情绪予以疏导。

3、班主任要创设多种了解学生心理的途径。有人说21世纪不懂得心理学的教师肯定是一名不合格的教师,有效的教育以充分的了解为基础。为此,班主任要尽可能地创设了解学生的途径,这要求班主任平时要走到学生中间去,通过学生了解学生,同时还要走进学生生活中去,通过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成功地利用一个星期一次的“交心本”,有效地达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二、当前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我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时候,通过与本班学生的交流,也感觉到学生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学习的压力:这一代的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非常高,独生子女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业上百般苛求。有一位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心情:“今年没有开心过,似乎我犯了永不可恕的罪似的,但又说不出来,真不是滋味,耳边眼前闪过那道情景:父亲拿起成绩,脸上没有丝毫喜气而是充满怒气。此等情景比打骂还难受,心如刀割,父亲的辛苦培育并没有得到回报”。

成绩差的学生有学习压力,成绩好的学生是否就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呢?事实表明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压力,舆论要求他们保持优秀不允许滑坡,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到:“累了~ 累了~ 我好累~,这几个星期我感觉读书十分吃力;学习~ 学习~ 再学习~,我厌倦了学习我该怎么办;好痛 ~ 好痛 ~ 心好痛 ~,每每看见父母在同事面前夸耀自己过去的荣誉,心就会好痛”。

成绩退步了有心理压力,成绩一直很好的学生也有压力,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班全段第一名的学生在周记中如此记录内心的体验的:“考„考„考„这星期考试真多,人都要变机器人了,怕„怕„怕„,真怕会考砸,我似乎还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反正讨厌也得好好学”,由此不禁让人想到,教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就一定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吗?素质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2、来自家庭的压力: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学生情感寄托的地方,来自家庭的温暖可以促使一个人健康快乐的成长,相反一旦家庭情感的破裂,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不加以妥善引导的话,还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我有一位学生父母对她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她必须要进入班级前5名,而班级内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她连前10名都进不去,她

家里就严格的限制了她的行为,她答应过同学去参加生日庆祝,可到时间了,妈妈却怎么都不允许她去,说都是为了她好,她这样描述她的心情:“昨天是个难过的日子,我失信于人了,妈妈为什么就不能顾及一下我的感受,我就象一只小鸟,你把我放在你的手上,还把我的脚拴了一块大石头,然后对我说:‘飞呀小鸟,你为什么不飞呢?森林是你的家’,妈妈,你不知道我的心有多难过。”

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是农民的孩子,还有一些来自遥远的外省,父母不想留在当地种田,出来打工带着子女一起来,这样的学生家庭仍然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我有一位学生非常勤劳,也会帮家里干些事,但她的爸爸怎么都对她不满意,她爸爸对于自己辛辛苦苦挣钱让女儿去读书就是有点想不通,他顽固地保持着封建社会的思想,认为女孩子就应该在家里帮忙干活,所以每当该学生放学回家,他就让她干很多家务,还口口声声说在家不干活就别想读书了。在老师眼里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她父亲眼里却一无是处,该学生在周记中提到了对家庭的绝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异家庭越来越多,不完整的家庭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危害,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描述她的生活:“我的生活是可怕的,我生活在一个没有关爱的家庭里,我好悲伤我好痛苦,我的妈妈劳累了就会把气出在我的身上,在学校里我的成绩不好,被同学们看不起,我想在千分制中加分,我体育又不好,我好难过。我每天都要哭一次,我的心都快破了。”这些是我们很不愿意看到的,但在社会中它确是现实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3、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不良的人际关系会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的情绪,我的一位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到:“一朵朵白云,一只只小鸟,一束束鲜花„„它们都有自己的伙伴,而我好孤独,我懊悔了,多年的好朋友最终分离了,我不该太介意朋友的缺点。”这是一位学生和朋友关系弄砸以后写的,充满着孤独和忧愁的情绪。

我们班有一名班干部,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班实行千分制,面对老师和同学他左右为难,将同学的不良行为告知老师,同学会怨恨他,不报告又觉得自己作为班干部没有尽到职责,心理非常矛盾,最后向老师提出辞职。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是相当脆弱的,需要家长或老师不断地予以指导。

4、来自青春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着变化,一些学生出现情绪不安、烦躁、孤独、忧虑等情绪,出现青春期抑郁青春期幻想与青春期早恋等问题。有一天我的学生突然跟我说老师我可以找你谈谈吗?从他神情我已经知道几分他的谈话内容了。我已经听到了关于他和她的一些风声,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最近正被感情的事所困扰,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一个女孩子,他从不期待那个女孩子会接受他,那女孩子在班里实在是太优秀了,可是那女孩子却接受了他,他欣喜若狂,每天送她回家,每天通一个电话,他的心里充满着从未有过的快乐,可是快乐是短暂的,新的学期开学后,那女孩子拒绝了他,他马上跌入了万丈深渊。从初恋的兴奋走向失恋的沮丧,不善于调节情绪的话就会出问题。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三、利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势,有的放矢进行健康心理指导

“对学生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荡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不健康的心理,加以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1、来自学习方面的心理指导:适当的压力可以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压力过大就会适得其反,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可以是曲折的不平坦的,但奋斗的方向是不能改变的。

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和鼓励,在思想上他们也是想上进的,也是想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肯定的,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比如基础薄弱造成现在成绩不好的局面,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进行自我挑战,不要求优秀,只要求不断有进步。要协助他们树立“败而不馁”的思想,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前进同样是勇敢者的步伐,任何时候不要忘记给自己机会。

对于成绩暂时领先的学生,一方面要求他们保持坚定的“胜而不骄”的信念,同时要加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任何成功的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要经历风雨考验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寻找合适的释放压力的方式,如: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我的一位学生是这样释放他的压力的:“拿出一张彩色的纸,折一架纸飞机,把现在的心绪记在上边,然后抛向蔚蓝的天空,我的烦恼和不安随着纸飞机越飞越远”。这位学生在班级里一直平稳地保持着领先的成绩。

2、来自家庭方面的心理指导:2003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有这样一个调查结果:“95%的家长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所以目前中学生这一代的父母,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是不高的,而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又是相当急切的,在此情景下,班主任要与家长进行配合,一方面吸取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土办法,令一方面,班主任要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多种形式使家长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对学生的变化着的情绪和变化着的行为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让他们懂得教育学生要将鼓励和批评结合起来使用,但总的来说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

对于不健全的家庭,一方面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疏导,开导他们尽量不要将情绪发泄在子女的身上;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告诉他们逆境不一定是不好的,逆境可以成就人才。由于家庭的残缺本身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干扰,缺失了很多爱和关怀,所以我认为教师给予她们的心理健康指导必须建立在爱心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班的一个学生没有了父爱,又觉得缺少母爱,我对她特别关注,她的成绩很差,我不断的关心着她鼓励着她,爱心的力量真是无限大,我从没有要求她考出优秀的成绩,她却在一次英语默写中获得了100分的成绩,我感觉象她这样一部分学生是心理的困扰阻碍了她在学习方面潜能的发挥,心情理顺了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

3、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指导: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常与学生自私、偏激、嫉妒、自卑等情绪有关,教师进行人际关系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学会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冲突处理口角,要学会“笑面人生”。所谓:“待人须以大肚容,处已何必真面目”,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品德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而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淡化并克服焦虑、忧愁、苦恼、孤独等不良情绪,同时有利于他们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

4、来自青春期方面的心理指导:越是朦胧的东西越是神秘,青春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逐渐发育,性意识慢慢抬头,男女同学之间的话题变得敏感起来,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稍不小心就会滑到早恋的陷阱中去。面对学生青春期的躁动和早恋的情况,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去对待,不能操之过急。

在我仍然将初一的学生视为孩子的时候,我们班的那位高个子男同学却在经历着几乎成人化的恋爱。我们约好了时间,地点是在我家,他向我叙述了他和她的故事,我一直听着,他们的恋爱过程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不时的会加上一句:“老师,我是不是很早熟”,我只是微笑,我以自己的真情换取他的信任,这样我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他从恋爱的幸福一直说到失恋的痛苦,我的理解成了他最好的解药,当他的心情平静下来时我们再给予一些正面的引导,现在这位男同学已经平稳地度过了那个悸动的阶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实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本身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以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才能指导出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在进行心理指导时教师也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指导,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真情换取学生的真情,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才能奏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凯歌。

参考文献:《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林建华草树/主编南京师大出版社

第三篇:历史与现实碰撞情感与知识交融

历史与现实碰撞情感与知识交融

——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人们更多地重视了教学的认知领域,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而关乎学生思想品德、人生观形成的情感领域常被忽视。现代的教育既重视传授给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又要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稳定的情感和理想的人格。这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追求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现实情感知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人们更多地重视了教学的认知领域,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而关乎学生思想品德、人生观形成的情感领域常被忽视,从而使历史这门情感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知识性的达标课程。显然这是与现代的教育要求不相符的。现代教育既要重视传授给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又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稳定的情感和理想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将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以获得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笔者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现整理如下,拟与各位同仁探讨。

案例陈述

案例一导入

师:放录音资料《冰心的遗憾》: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 “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师:一代文学大家冰心晚年的遗憾是什么?

生:没能写成纪实性的长篇之作《甲午战争》。

师:为什么没能写成?

生:因为哭、因为气、因为恨。

师:那么,她为什么哭、为什么气、又为什么恨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甲午风云,去甲午战争纪念馆看看。

案例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课件展示虚拟展厅五)

师:掌声有请解说员(学生)为大家讲述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情况。(课件展示有关的文字与图片)

生:操作课件,讲述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情况。

大家好,我是解说员*****,本展厅的主题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的基隆港附近登陆,台湾巡抚唐景菘逃往厦门。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人民发出了誓死捍卫台湾的壮烈誓言。大家请看,右边

这则是《台民布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表现了台湾人民誓死捍卫台湾的坚强意志。左边这段话是当时台湾一位义军首领徐骧的誓言,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坚强决心,后来,他在保卫台湾的战斗中牺牲。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两幅图片,左边这位是台湾人民公推的首领刘永福。右边这张是“武装起来的台湾人民”的照片,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模糊,但我们仍能感觉到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保卫台湾的坚定决心。

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战争情况。战场从台北一直延伸到台南,1895年10月,日军攻陷台南,台湾全部沦陷。台湾保卫战历时5个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台湾人民共抗击日军5万余人,其中打死打伤3万2千余人,并击毙了日本的一位亲王与一位少将。

台湾保卫战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民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谢谢大家!

师:谢谢解说员的精彩介绍。在这展厅,我们感受到了台湾人民誓死捍卫台湾的决心、坚决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现实生活中,台独分子的所作所为与其祖辈是多么的格格不入。现假设在座各位有机会与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对话,请问你会说些什么?

生:各述己见(略)。

案例三甲午战争经过(课件展示虚拟展厅三)

师:按照展示的地图、图片、战争的有关文字资料,教师充满感情地讲述战争经过。或高亢(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或悲愤(十来个日本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人,有的砍下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有的剁下一只脚,有的砍下一个头,„„无论男女老幼,没有饶过一个,„„有开膛剖肚的,亦有斩做两段的,那柜台旁边还有一个大钉子钉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孩,地板上的血,足有三寸厚,死尸重重叠叠堆了起来,零零落落的手到处都有。)播放影片《甲午风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场面。

生:随着教师讲述掌握战争经过,(丰岛战役——战争爆发的标志;平壤战役——左宝贵(回族)牺牲,战火烧到中国境内;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牺牲,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辽东战役——聂士成率军抵抗,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并从中体验战争的残酷,感受广大爱国官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案例四留言厅

师:参观本馆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哭、是气、是恨„„

生:学生述说感受(略)。

师:及时点评学生的感想,并述说自己的感受。哭,我们为牺牲的爱国将领而哭,为祖国的惨痛历史而哭;气,我们气清政府的腐朽与懦弱,我们更气当时

统治者的不反省与继续沉沦;恨,我们恨日本侵略者的无耻与冷血,我们更恨当今日本政府对历史的否认。

案例五结束语

师: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发奋图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为建设一个强大祖国而尽献自己的力量,决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师、生:(全体起立)朗诵诗歌:《甲午风云》

甲午风云

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

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

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

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

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

分析总结

纵观本案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习历史紧扣现实,把“知”与“情”的教育视作同等地位,贯穿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以情激趣、以境激情、以情动情、知情相融,获得了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

1、以情激趣

喜爱与讨厌是人们对事物的外在情感表现,反映了对事物肯定和否定的态度。而往往启发学习之门的钥匙是人的态度,也就是人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案例一中以《冰心的遗憾》导入,哭、气、恨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用三个学生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遗憾是什么?”、“为什么没能写成?”、“为什么哭、为什么气、又为什么恨呢?”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参与创造的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和欲望。问题的创设符合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基础,最后一问起承上启下作用,并且设置了一个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作好铺垫。

2、以境激情

人们常说“触境生情”,但历史教材的简约性、综合性强,从而使本来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内容的情境性大为失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历史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触“境”方能生情。案例二中,首先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一起“参观纪念馆”,共同学习、探讨甲午战争的历史。其次,创设了学生与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对话的情境,使历史与现实碰撞。这既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活化,更是通过古今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心手相牵,统一是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必将实现。

3、以情动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案例三中教师用或高亢或悲愤的语言,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甲午战争的经过,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之以图片、文字、影像,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用教师的“情”

震动学生的“情”。在悲愤的气氛中见识日军的残忍,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高亢的气氛中见识爱国官兵的英勇与壮烈,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进一步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4、知情相融

案例四留言厅的设置,是历史与现实的沟通,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道理。“是哭、是气、是恨„„”更是在情感上首尾呼应,在学习了知识以后,情感得到升华。案例五结尾的设置趁热打铁,在学生畅谈感想、情绪激昂的基础上师生集体朗诵诗歌《甲午风云》,把本课教学推向了高潮。在对学生再次进行情感熏陶的同时,强调要牢记历史,获得了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人民出版社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石泉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中国教育实验通讯,1997⑸.《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7.2

《中小学素质教育新探》彭德昭著;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第四篇:东西文化融合与碰撞

东西文化融合与碰撞

由于西方的文化是处于强势的,在几百年,近几百年都是处于强势,所以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如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般的中国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里边重要的人物,它的大的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大家都会知道,但是一个西方,一个美国的学生或者欧洲的学生要问他中国大诗人是什么?有哪些大的思想家?有哪些大的这个文学家,大概他们都不会知道。或者知道的人是很少的,除非他是专门学中文的。所以这个就是一种知识的不平衡。这知识的不平衡其实反映出来在这个文化的,这个所谓软实力或者说整个国家的这个实力方面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呢,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了解其实一般地来讲是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不过随着中国最近几十,十多二十年,几十年以来中国越来越强大,在经济上越来越发展,在政治上也,在国际政治上也起来,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和对中国的了解的愿望是越来越增加了。

西方文化当然是非常重要一个文化,在近几百年几乎可以说从16世纪以来到现在,西方文化是在全世界都占着强势,就是说它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西方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呢,当然也是非常强大的一个文化,而且有非常强的非常长的这个历史传统,我们从先秦一直到现在,有很长的历史,中国跟西方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接触,所以我们对这个先讲一下它的历史的这个中西方的文化的这个历史的状况。我们知道最早有所谓丝绸之路,那是一个基本上是以商业贸易为主的一个交换,在古代的时候,在罗马帝国的时代,在中国先秦到汉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交流。但是呢,由于地理的原因,在古代不像现在我们这个交通很方便,所以互相之间的来往就比较多,但是在古代要从欧洲到中国,还是有很大的这个阻力。不光是地理的这个遥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西方我们说西欧到中国中间隔着一个中东,隔着阿拉伯世界。那么在很早的时候呢,基督教文化和这个伊斯兰教文化之间是有冲突的,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曾经有好几次的十字军远征,所以跟西方人、欧洲人、基督教跟中东的阿拉伯世界是发生冲突的。所以那个时候从西方要到中国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耶稣比默罕默德早出生半个多世纪,他们创立各自宗教不是为了日后发生冲突,然而当公元3世纪基督教就成为地中海背面最大宗教,默罕默德则在公元6世纪建立了横跨亚欧非的阿拉伯大帝国,矛盾产生了,公元1096年西欧国家的骑士们就组成十字军东征,开始争夺地中海东岸以及耶路撒冷的控制权。之后的200年间十字军总共进行8次东征,最大战果就是与伊斯兰教结下了1000年来都无法解开的仇怨,阿拉伯世界横亘欧洲各国与中国之间,阻隔着东西两端的相互探索,直到一支来自东方的军队异军突起。

最早的一个欧洲人到中国来,就是马克·波罗在13世纪,那个时候马克·波罗为什么可以到中国来?是因为蒙古人在那个时候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到后来很多蒙古的这个军队呢,可以说是打破了从欧洲到亚洲的这个道路。所以那个时候,马克·波罗从威尼斯就是现在的意大利的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威尼斯可以一直沿着这个丝绸之路的路线,从这个,努力从水陆两个方面最后到了中国,到了元代的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那么马克·波罗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他的意义在他,他所谓《马克·波罗游记》这本书,在西方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现在要知道《马克·波罗游记》不是马克·波罗自己写的,他从来没有写过这本书。

因为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当时威尼斯在意大利,那时意大利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威尼斯跟热那亚这两个不同的城市在打仗,他从中国回去以后,他在中国住了25年,回去以后呢,参加了这个威尼斯的军队,在打仗的时候被这个热那亚的军队把他俘虏了,俘虏了以后坐在监狱里边,在他同在,住在同一个这个牢房里边的一个人呢,就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就是在中世纪的那种小说,所以马可·波罗给他讲了他自己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这个人叫Rustichello,就把他的经历写出来,这本书叫做《马可·波罗游记》,所以大家知道《马可·波罗游记》要知道不是马可·波罗自己写的,但是是依据马可·波罗自己的经历来写的。这本书在写出来的当时,不是被很多人所接受,虽然这本书非常流行,我们现在还有100多种手抄本,就可见这本书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那么这本书在当时没有受到很多人相信的原因,是因为他把忽必烈,把蒙古人讲得非常有文化,他曾经说,在那个书里边他说把欧洲所有的财富和国王的力量加在一起都没有蒙古人,都没有忽必烈这个大汗这么大的财富。把中国的文化讲得非常的,但当他所讲的中国是元代的中国,就是说以蒙古人作为统治的时候的中国。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呢,也是一个,可以说是不可信的,就是说马可·波罗到中国的时候是蒙古人在元代的时候,所以他对于汉族的文化了解的不多,所以他在书里边没有提到中国这个有孔子,没有提到儒家的文化,也没有提到中国的这个用毛笔写字啊、喝茶啊,甚至没有提到中国的女人包小脚啊这些事情,也没有提到长城,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波罗的书是不可信,因为他没有提到我们现在认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东西。

又是过了400多年,也就是说到了明末的时候,不是元代,到明末的时候,另外一个意大利人,也是从意大利到中国来,那就是利玛窦。利玛窦呢,就跟马可·波罗非常不一样。利玛窦是耶稣会的一个传教士,而耶稣会在基督教的这个天主教的教会里边是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一个教派。那么利玛窦呢,因为他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一个人,他到中国之后他就发现,那个时候,中国在明末的中国,其实文化是非常发达的。所以他中国以后呢,他发现不可能像这个,在有些地方,他们基督教传教的方式是非常直接的,就说你必须要信我的教,因为你没有文化,我来给你传这个上帝的文化,在中国根本不可能。所以他就采取了一种所谓适应策略,就是他去学了中文,用中文来写《天主实义》就是他写他自己的那个讲基督教的书。而且呢,他是跟中国的很多士大夫有很多交往,比如说徐光启,大家知道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徐光启、杨庭钰、李之藻这三个人是当时这个朝廷的很高的官。他们都跟利玛窦成为朋友,皈依了基督教。

利玛窦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到中国之后呢,他最先他知道佛教在中国是有的,而佛教呢,是一种宗教,所以他到中国以后他最先穿的是袈裟,是和尚的这个服装,结果他穿着袈裟跟和尚服装以后发现没有多少人对他很重视,他才发现就是我,刚才已经提到过的宗教在中国没有很高的地位,佛教虽然在中国也很普遍很多地方都有寺庙,但是和尚跟士大夫跟做官的比较起来那是地位是不如的,所以他非常聪明马上就换了儒服,他就把和尚袈裟给脱了,那个黄的衣服不要穿上读书人的那种袍子,然后自称自己是西儒,是西方来的儒。所以就受到很多读书人的尊重,所以他后来很成功地把徐光启、李之藻、杨庭鈺这样的人都变成基督教的教徒。

他跟徐光启合作翻译了这个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本)》的前面的六部,所以这对中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最先在中西的文化上,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交流,可以说是利玛窦的时候才做了很大的贡献跟马可·波罗时代就很不一样了。但是不幸的是明代快就被清灭掉了,所以就是在清朝的时候呢,一开始对于教会,对于基督教也是很允许,也是很宽容的。康熙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耶稣会教士的那些数学的知识非常有兴趣,所以康熙几乎每天都跟几个传教士跟他们讨论数学的问题,我们知道清代的钦天监,钦天监就是观察天文的,对于一个朝代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钦天监的监正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家天文台的台长,几乎都是欧洲人,都是耶稣会教士来做的,最有名的就是汤若望和南怀仁,这18世纪非常重要的两个欧洲的这个耶稣会的教士到中国来做了钦天监的监正。而康熙对他们非常尊重。

康熙初年,曾是传教士在中国的蜜月期,然而接下来却发生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礼仪之争。利玛窦当年为了传教尝试融入东方文化的做法遭到罗马教廷的质疑,教皇坚持认为儒家的祭奠与天主教教义冲突,禁止中国教徒赞誉祭祀活动。然而这场争斗真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吗?这个争论的背后其实就是讲在教皇的权力,跟这个远方的一个君主的权力之间的冲突,其实教皇跟康熙的冲突。康熙就把所有的这些基督教的教士全部赶出中国,就禁教。那么能够要留在中国传教的人必须要按照利玛窦的方式来传教,而且必须一辈子在中国不能回去。所以这就是基督教传教在中国后来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这个我讲的都是历史,当然我们知道历史后来康熙到了乾隆到后来中西方这个文化就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个冲突呢就已经不是文化的冲突,而是利益。因为最先就是英国的西方那个时候经过了这个文艺复兴,经过了宗教改革尤其经过了这个17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19世纪的这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进入了近代,在国力上又非常强大,所以西方就开始向外扩张就是殖民主义的时代和帝国主义的时代,所以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就被英国人打败了,然后这个各国都到中国来,有很多租界,然后我们都很熟悉这样的一个历史,所以就是造成了一个中西方的在国力上的一个很不平衡的时代,可以说这个时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下半叶,那么中国可以说在很长时间都是处于一个很弱的这个地位,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那么近30年以来就是文革以后的改革开放,我觉得是使中国有很大的变化,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上中国现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这个经济实体。对美国,对欧洲来讲都不能不对中国引起重视,那么随着经济的这个增长呢,在政治上,在国际政治上中国也发生,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中国跟西方现在在很多方面,既有交融的方面也有,可以说是碰撞的方面,这碰撞的方面我刚才讲了不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实际的利益和权利的问题。

21世纪,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冲突与战火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吗?为何伊斯兰文化世界会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事实上,文化是不会有冲突的,文化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可以去克服,可以去了解,就是在面临到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碰撞的时候,跨文化理解,可以说是有效地去消除这些矛盾的一个最重要的办法,我们现在知道,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方的反恐的战争,那么反恐战争呢,当然有很多很多很复杂的情形,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伊斯兰这个整个的文化和伊斯兰的这个,现在的极端主义把它混在一起,伊斯兰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是宽容的文化。比如说奥斯曼帝国,在18世纪到19世纪很长时间版图非常大,奥斯曼帝国在统治的下面犹太人和基督教都是存在的。所以我觉得把伊斯兰文化看成就是恐怖主义或者说等同于恐怖主义这是不对的。当然伊斯兰文化也有它很大的问题,比如现在我就觉得这个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这个王国,它跟这个挖瓦哈比的这个所谓神学就是这个伊斯兰教有很多派别,不同的派别,那么这个瓦哈比这种派别呢,可以说是一个原教旨主义,就是非常严格地去规定人应该怎么样去做事情,有很多非常这个原教旨的那种没有宽容性的方面,所以这是造成现在阿拉伯文化很多问题,我觉得这个是大家可以去注意的,我们一般人对阿拉伯文化都非常缺乏了解,我自己对于阿拉伯文化也非常缺乏了解,但是我觉得为了要消除一些问题,要消除我们现在世界所面临的矛盾的话,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包括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尊敬不同文化的这个理解,尊敬文化互相之间的尊重它的差异,但是与此同时呢,不要造成这种这个极端的冲突,不要有极端的这种原教旨主义的思想,不要以自己的文化是唯一的一个文化,这样的话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非常需要的东西。

提问1:我们知道中东地区跟我们东亚地区的文化其实也有很大的差异,那么跟西方地区文化呢,就是完全不同,那么现在中东地区有很多的动荡,比如说以色列跟巴勒斯坦的地区冲突,以及包括西方国家跟中东国家的冲突,比如美国和北约对伊拉克的一些战争,那么您觉得这些冲突的原因的根源是因为文化冲突吗?那么文化冲突是否会造成实际上的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些灾难?

张隆溪:好,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就说现在中东有很多问题,有很多冲突,比如说美国、北约然后巴勒斯坦跟以色列的这个冲突,然后伊拉克还有像叙利亚现在造成了很多这个难民,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它的根源是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呢?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呢?我觉得,我觉得这个文化的冲突我刚才讲了文化是不会有冲突的,文化只能有差异,冲突都是涉及到政治和实际的经济政治的实际的利益,利益是有冲突的,所以利益和权利是有冲突的,所以我认为中东的问题主要还是一个实际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这个原因。

自2014年起极端组织ISIS通过频繁袭击占领了叙利亚和伊拉克大片地区,宣布建立了伊斯兰国,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逻辑在占领地区恐怖治国,实施严格的伊斯兰教法,屠杀异教徒,“伊斯兰国”能代表真实的伊斯兰世界吗?ISIS与西方世界的宿怨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吗?如何才能使不同文化的碰撞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机遇,而不是人类的灾难呢?

张隆溪:我刚才讲到这个沙特阿拉伯的问题,沙特阿拉伯在18世纪以后,它的那个王室就是沙特的这个王室跟瓦哈比就是一个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教的教派这个互相之间就有一个同盟,这个同盟是以亲结亲的关系来做同盟的,所以这个阿拉伯的这个沙特阿拉伯的王室呢,都一定是一个家族的男人来担当,但是另外一个家族呢就作为这个教会的最重要的领袖,宗教领袖,所以这个宗教跟政治,政改合一。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而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以沙特阿拉伯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支持一些比较极端的,这个伊斯兰教的这个极端主义和原教旨主义,所以我觉得这个宗教的排他性跟沙特后来的发展是有关系,为什么沙特有很大的这个利益的冲突?是在于石油。沙特那个地方,沙特阿拉伯的地方,是石油非常丰富的,所以沙特阿拉伯非常非常有钱,是完全是由于石油的原因。那么我们知道中东是个产石油很重要的地方,这个地区。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背后它的这个冲突的背后,其实跟这个经济,跟这个控制你比如说现在所谓伊斯兰国它也是控制这个伊拉克跟叙利亚的产油这个地区,所以现在很多去轰炸它的时候,法国和美国、北约去派兵轰炸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炸它的这个运油的车和产油的这个油田的地方,打击它经济的来源。所以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的冲突问题,而跟这个实际的利益和经济的利益是有关系的。

提问2:您之前一直说文化本身没有冲突只有差异,我就想问一下如果我们要求我们去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然后去减轻由此带来的冲突,会不会很难?因为像现在信息那么发达,我们始终对于世界另外半边的文化都会理解上都会有一些偏差,那么是不是就是比较难,让大部分人能够去理解对方?理解不同的文化?然后来消除,来减轻这种矛盾?

张隆溪:当然要对不同的文化能够理解当然是很难的事情,我刚才讲了孔子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说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或者说一个读书的人应该有的态度,知道是很难的事情才去做它,因为难的事情做了才有价值,我觉得我们现在要解决比如说像中东的问题,伊斯兰教文化的问题,不能够简单地靠一个战争,不可能。战争永远不可能解决,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人的头脑,要去改变。包括在阿拉伯文化里边伊斯兰教文化里边,它有它理性的声音,也许在现在很极端的时候,原教旨主义,这个原教旨主义很有影响,很有这个吸引力的时候对很多年轻人来讲,也许这样理性的声音被淹没了,但是我相信最终要改变,要解决这种问题是需要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这个宗教里边自己的理性这种声音,来产生一个对社会有很好的正面的影响的东西,你刚才讲,现在我们这个好像信息都很发达,信息发达发生一件什么事情都知道了,比如说哪里打仗啊什么,确实这个现在这个传媒尤其新闻报道阿,还有评论,对我们的影响都有很大的这个作用,对我们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这个看法,对了解世界上的事情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呢,我觉得这也是我坚持说要对历史要有了解,不能只看现在的一些事件,报道往往新闻报道都讲坏的事情比较多,你说哪里发生了很好的事情,有人结婚了,有人这个在一起吃饭,很高兴,这个大概不会是新闻上很有吸引力的话题,你说哪里杀了一个人,哪里炸掉了一个房子,马上就可以很多人去关注,所以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与此同时呢,我觉得对于文化的了解,对于一个不同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为什么要做他们做的事情?这个是需要去了解的,包括一些采取极端行动的人,他们也不是说他生下来就自己就变成一个去自杀的这个炸弹,不可能嘛。他总是有一个什么样的原因,所以我觉得这个包括对这样的东西,都要需要有理解的态度,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提问3:我刚刚想到的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最大的与我们中学生最息息相关的就是,就是东西方的教育文化。就是我想知道东西方教育文化最大的差异在于什么?而且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越来越西化,我想知道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以及您觉得它的发展趋势会是怎么样的?

张隆溪:这个说起来当然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教育,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制度,但是教育作为观念来讲呢,我觉得基本上是普世性的,就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文化都觉得教育是重要的,因为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在这一点上中国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

我刚刚讲了中国最大的影响的是儒家的文化那么这是一个重视文化的一个传统。而且中国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设计考试制度(的国家),我们中国在隋代的时候在唐以前就开始把考试作为一个正式的,科举制,科举考试制度,就是说一个读书人当然读的都是这个儒家的经典,通过考试呢,就可以参加这个统治的阶层做官,所以读书做官这是中国一个传统,那么这个也形成中国人对文化的重视,我们大概都可以知道,可以想到自己身边很多例子,就说有些家庭很贫困,父母不识字,当然现在文化,文盲的程度已经很少了,所以大家不识字的已经没有,但是几十年以前不识字的人还是很多的,但是即使是不识字的那些人,他们一定会让自己的子女去读书,这是中国人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这个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不是每个文化都是这样子,但是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那么西方的文化呢,尤其是犹太人的文化也是这样,犹太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当然不光是说犹太人,我刚才讲耶稣会教士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所以在西方,在中国,在伊斯兰教的世界其实也是,我们讲到伊斯兰教世界的时候,往往把它讲到现在,其实在中世纪的时候,在欧洲非常落后的时候,欧洲很多人都不识字的时候,在伊斯兰的世界里边,很多把古代希腊的像亚里士多德的东西在阿拉伯世界有很多学者,去把亚里士多德这个重要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作了很多注释,这些东西后来到了13世纪的时候,被重新翻译为拉丁文,回到了欧洲,对于当时的基督教的教会,提出很大的挑战。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理性主义的哲学,跟当时的神学是有冲突的,所以在13世纪最重要一个神学家就是托马斯·阿奎纳,这个阿奎纳,托马斯·阿奎纳写的《神学大全》基本上是把传统的基督教的神学跟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的希腊哲学把它调和起来,所以对于整个的中世纪到后来的文艺复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有人说13世纪就已经有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就是说在我们一般讲文艺复兴是15世纪到16世纪,可是在13世纪托马斯·阿奎纳已经把这个由阿拉伯世界传回来的当时或者重新在欧洲也发现的这个古代希腊的一些哲学和这些思想,跟基督教神学做了一个调和,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任何的一个文化和任何一个民族呢都是非常重视这个教育的问题,你现在说中国的教育,现在越来越西化呢,这是跟当然跟这个20世纪以后有关系,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是科举教育,科举制度,就是读儒家的经典而且这个以四书五经,或者说诗词歌赋来作为考试的内容,但是20世纪就是五四(运动)以后,整个教育制度的改变,是把很多新的教育内容,就是把科学,把西方的那些什么生物、化学这些东西作为教育的内容。

所以在中国的现代的教育,所谓现代教育跟传统的科举考试不一样就在于它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这个现代教育呢,就是包括了西方的很多这个内容,但是我觉得这个不应该说是一个西化,为什么呢?因为科学是人类的知识的一部分,物理学不是西方的物理学,中国人也有物理学,这个物理化学从来没有人说这是法国的化学,那是英国的化学,化学就是化学,对不对?所以这种是一个普世的知识,大家都应该去了解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教育但是不应该说是西化的教育,所以中国传统上那我刚才讲了,教育,中国人很重视教育,而且考试在中国是最早的,西方人考试是从中国的考试受到启发以后,18世纪以后才有这样的制度。所以这两个东西呢,其实都分不清楚谁是西方的,谁是中国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开放的观念去看,在历史上的形成是怎么样一个情形?那么教育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对西方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

21世纪发展文化的新格局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经过相互碰撞达到对话与共融而不是对立和冲突,因此当下的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也绝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一种和谐但同时又保持各自文化身份的共生关系。

第五篇: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差异之婚礼文化(最终稿)

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差异之婚礼文化

人不是每天都在结婚,但每天都有人在结婚。婚礼是我们每个人人生当中的里程碑,其中融合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今天我们选择通过中国婚礼的演变,来探究文化间的融合和差异。

中式婚礼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此时的中国传统婚俗已然十分成熟。中国人素来讲究礼数。婚礼,原为“昏礼”,古时于黄昏举行。字的左边是“女”部,右上为氏族的“氏”,右下为“曰”。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即女性改变姓氏正式成为夫家人的一种仪式。

中国人成亲向来讲究日子,通过阴阳八卦推算出黄道吉日,以求大吉大利。到了出嫁的前夜,请一位多子多孙的老人为新娘梳头,边梳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祝福他们同偕白首。中国人认为红色寓意吉利,婚礼当天,新娘身穿红色凤冠霞披,其上时常绣有凤凰,鸳鸯等意向,新郎同样身着红色的九品官服。迎亲过程中伴随锣鼓鞭炮齐鸣。在古代,人们用鞭炮驱逐看不见的鬼邪。婚礼最大的重头戏无疑是“拜堂”,司仪用高亢的嗓门喊出“一拜天地”——表示中国人对于天地传说的信仰与敬畏。“二拜高堂”——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馈,即孝道的体现。“夫妻对拜”——体现夫妻相敬如宾的连理关系。由新人一一执行。然而这些仅仅是中式婚礼代表性的冰山一角,至于交杯酒掀盖头等此类耳熟能详之事在此案下不表。

然而时代总是在迈进。到了二十世纪初,就有孙中山夫妇以西式婚礼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此后,婚礼在社会变迁中随时代潮流不断变化。我们搜罗到了许多照片,从中可窥得一二。

在50年代的中国大陆,有些普通老百姓开始穿起了婚纱与西服举办婚礼。马文婕同学的外公外婆首先尝试了这种婚礼形式,图为他们的结婚照。外婆家在当时出身显贵,不仅拍了十分洋派的婚纱照,还在和平饭店摆了西式酒宴。仪式上,外婆伴着孟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步入会场,两人说出了浪漫的婚姻宣言,随后与外公交换了戒指。可见当时就有西式婚礼概念的渗透。但由于经济水平有限,并非所有人都能承担这么大的花费。

相比之下同时代的爷爷奶奶家境平平,受经济与时代所限,两人没有举办婚礼,仅是领证结婚,衣着朴素地照了张结婚照。到了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为

了弥补年轻时的遗憾,他们补拍了西式婚照。图中爷爷奶奶的婚服是当时借一对亲戚结婚时的,可大致反映当时婚礼服装的样式,同时也间接反映当时经济水平大幅提高。

中国婚礼文化的演变,表面上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更深层次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因为它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为人们理解西方文化,感受世界文化展开了卷轴。

然而文化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在时代更替时仍然将传统中华文化之精髓保留,并且做到了本土特色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人与西方人结合的例子越来越多。这给许多中西合璧的新人在婚礼仪式的选择上带来了困扰,这是由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马文婕同学的姑姑XiaoLin于9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读时与当时的同学Kreig一见钟情,他们在得到各自父母认可后决定举行婚礼。但是问题接踵而至,到底在哪里举办,如何举办着实让双方费了一番心思。中国人讲究规矩仪式,而西方却崇尚庄重简单。中式婚俗的种种考究与传统儒家文化中“礼”的概念是密不可分的,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而西方崇尚的自由与开放也是由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所传承下来,亘古沿袭的思想观念。

因此,要想办让双方都满意的婚礼,也就是要考虑如何将中西婚礼文化相融合,则变得非常重要。在婚礼筹备的过程中,本来并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姑父,逐渐接受理解了中国文化,同意了类似选择良辰吉日等婚俗。而爷爷奶奶也作出了让步,同意飞往芝加哥参加婚礼。他们决定在大学校园中举办一次小型的中西合璧的婚礼。两人身着婚纱和西装举办一场西式婚宴,再换旗装旗袍等向来宾分发喜糖。这是一场最终让双方家庭都极为满意的婚礼,也给他们留下了一生的美好回忆。

可见要让文化的差异走向融合,关键在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而这种理解与尊重并不单单是表面所看到的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让步,而实则是给与了一个空间,让外来文化充实到本土文化,使之更为丰富。这就像是西方婚礼文化的传入除了从婚纱,婚戒等实物上对于中式婚礼的改变以外,更多是一种自由理念在东方的领航。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开始从原先循规、考究变得更加趋于多元化。比如当下有一些年轻人也愿意选择玫瑰婚典、蜜月旅行或邮

轮婚礼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宴请。

虽然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浸润大大增强了婚礼形式的丰富度,但如果不注意保护,本土文化也可能面临着淡化乃至消亡的境地。而我们认为,这种保护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是这个世界文化瑰丽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我们强调要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切莫忘了更要回头理解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我们的主题婚礼仅仅是文化中的一个缩影。我们相信在未来,中西方的文明也会付诸更丰富的形式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在文化过渡的过程中,以华夏文化之精粹,弘东方文明之繁盛于全球舞台。

下载斯坦福大学:亲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斯坦福大学:亲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舞蹈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中西舞蹈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国贸1521班 罗经纬 21号 关键词:舞蹈文化 中国舞蹈 西方舞蹈 摘要:舞蹈,作为一门人体动作的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确实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

    中美俄文化对比

    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文化对比 2014级 工管3班 马继静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目前是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三个国家,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三个国家有着不......

    中美婚礼文化习俗比较范文大全

    中美婚礼习俗文化比较 —从婚礼形式与婚礼服饰方面 From Star:程杨楠、尹诗意、陈碧琳、梁勉 摘要: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婚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婚姻观念方面的......

    中美法律文化案例[精选合集]

    具体事例 (一)河南籍事件 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龙新派出所民警悬挂了两条内容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

    中美文化课堂2

    一)坐着教书,跪着指导走进Salem School的每间教室,几乎看不到一直站着讲课的老师。教室里没有讲台,但每间教室一定有一把椅子。那是专门为老师准备的。每当学生从课桌旁离开,坐到......

    法律文化与法治秩序碰撞、融合与重构

    法律文化与法治秩序碰撞、融合与重构 摘要:法律体系承载并折射出与之相符的法律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对法律现象与法律文化的关系进行认知是研究法律价值与法治秩序的一种进路......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发展分析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发展分析 摘要:从文化角度分析了篮球文化环境对篮球运动的影响,从中对中美篮球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发现中美篮球运动存在的差异,对中国篮球的发......

    黄州区城乡文化交融一体发展

    平台共建 资源共享 互动共乐黄州区城乡文化交融一体发展本报讯11月5日晚,黄州火车站开发区单家堑社区40的农民陈海涛来到社区图书室,打开一台电脑,不一会儿便自个儿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