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时间:2019-05-12 17:3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一篇: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3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本节课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还可以用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学生易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

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

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3章对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有所了解,又安排了学生预习这节内容,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不难,但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感觉有难度。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

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学生讨论回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设问1: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

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设问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师呈现P68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③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④具一定的流动性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重点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检测题

·2·

1.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①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

组成的。

②20世纪初,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

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 界面上铺展成单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的 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

③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 的三层结构。④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细胞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

⑤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性。⑥1972年,由

提出

模型。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基本支架:

(具有

性)

生物膜的结构:蛋白质:

(也可以运动)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对膜化学分析: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3、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膜的静态结构。5、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的成分

2、膜的基本支架

3、膜的结构特点

4、膜的功能特性

十、教学反思:用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实验方法,补充一些材料,便于训练学生思维。

·3·

第二篇: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案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四、本节小结【请补充完成概念图】

达标检测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这一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的()

A、保护作用 B、一定的流动性 C、全透性 D、信息交流

3.在人和鼠的细胞融合实验中,用两种荧光物分别标记两种抗体,使之分别结合到鼠和人的细胞膜表面抗原物质上(如下图)。

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开始融合时,人、鼠细胞的表面抗原“泾渭分明”,各自只分布于各自的细胞表面;但在融合之后,两种抗原就平均地分布在融合细胞的表面了。

请分析回答: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也证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下列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的叙述,最恰当的一项是:构成生物膜的()

A、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B、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D、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第三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一生物必修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②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上节课所学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引入,设置悬念---“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性?”教师提示。

〖提示〗生物学中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膜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这与它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就追寻先人的脚步,一步一步揭开膜结构的神秘面纱。

〖板书〗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探究

一、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问题〗1.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及推论,指出水分子不能溶于脂质,但是可以自由通过生物膜,指出欧文顿的实验有点进一步检测)

〖问题〗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从而验证欧文顿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探究

二、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问题〗3.磷脂分子在生物膜中式如何排列的?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关于磷脂分子的介绍,以及科学家实验的结论,自己在笔记上画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脂双层结构图。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终确定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提示〗根据磷脂分子特点,引导学生得出单层磷脂分子在水面排布情况,提醒同学细胞内外都有水环境,进而得出脂双层分布情况。

〖问题〗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

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探究

三、生物膜究竟能不能运动?

〖问题〗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讲述〗在新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S.J.Singer和G.Nicolson于1972年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而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探究历程的总结来学习一下这个模型。

〖板书〗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边回忆边讲述〗在回忆探索历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画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图,并在次强调各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功能

〖板书〗

1、化学组成:蛋白质、脂质(少量多糖)

2、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4、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5、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6、糖被(识别、保护润滑)〖随堂练习〗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A、细胞膜 B、核膜 C、线粒体膜 D、叶绿体膜

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叶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 B、6 C、7 D、8 4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A、保护作用 B、一定的流动性 C、主动运输 D、选择透过性 5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6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是()

A、维生素D和性激素 B、水和尿素 C、氨基酸和葡萄糖 D、酶和胰岛素 〖小结〗

1、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

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分子的位置: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四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会宁一中 马丽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

小实验。功能和结构相适应。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我们知道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如:,所以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知道它的组成成分,那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19世纪末,欧文顿对此的研究: 资料一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设问〗:对“欧文顿实验”

请你根据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定律看一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略)

教师:对,欧文顿也提出了这样的假说,那么这一假说的提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学生:(略),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交流、讨论〗:(略)

〖教师讲述〗:

1、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2、根据他的实验结果: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 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3、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4、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要进行鉴定,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可是鉴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不能进行对结构物质的提取。

5.经科学家化学分析结果,细胞膜成分除了脂质外,还有蛋白质。那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资料二 :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从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红细胞膜的2倍 〖设问〗:

1.“荷兰科学家实验”-----------实验得到什么现象? 2.请你展开大胆想象,你会推测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略)

〖教师讲述〗:两位荷兰科学家根据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设问〗:

请你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在细胞膜内外都是水环境条件下,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可能怎样排布呢?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呢? 〖学生交流、讨论〗:(略)

〖教师讲述〗:这是大家开动脑筋推测出的磷脂分子排列方式,大家看哪种最合理?(教师分析)知道了脂质的排布方式,那么蛋白质与磷脂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有人推测出脂质两边覆盖蛋白质的理论。

资料三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教师设问〗:

对“罗伯特森电镜实验”──实验得到什么现象? 让你来推测,你会推出什么样的结论?

你同意“三明治”结构模型吗?这种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不能解释哪些生命现象? 〖学生交流、讨论〗:(略)

〖教师讲述〗:借助于电镜,罗伯特森观察到了细胞膜的结构,并推出静态结构。但它很难解释细胞分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裂与复原现象。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此静态观点提出异议。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蛋白质的位置也提出了准确的说法,指出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那么,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吗? 资料四: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设问〗:

对“荧光染料标记实验”──观察得到怎样的动态现象? 这一动态现象说明了什么? 能推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略)

〖教师讲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分子是可以不断运动的,成功指出细胞膜的流动性

〖设问〗:我们还学过哪些生命现象能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的变形运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等例子都能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即流动镶嵌模型提出的膜结构能很好地解释上述细胞功能。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想象空间、课件展示〗结合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展开想像,自我构建细胞膜的三维立体结构。再课件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教师有顺序、有层次清楚地阐述基本内容: 生物膜的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还含少量的糖类。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

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有镶在表面、嵌入、横跨三种,外侧的蛋白质分子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体现了生物膜的不对称性。糖被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保护、润滑、识别等。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课件展示磷脂分子的多种运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学生讨论〗

设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完美无缺了呢?说说你的看法。2.回顾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3.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学生讨论:(略)教师讲述: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

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结构的认识回进一步深入,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3.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们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生物膜都是一样的,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

六、板书即小结:(教师最后提供答案)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 和 组成;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 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 5 1972年,桑格和 提出了。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组成成分:主要是 和

2.结构: 为基本支架,蛋白质 3.结构特点: 4.功能特点:

七.练习(课本69页和《同步导学》68页习题)八.教学后记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我发现举过多的学生不熟悉的的现代生物发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不熟悉的例子,自然就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把这一观点穿插在四个资料分析中,比如让他们根据细胞内外的水环境这一特点推测两层磷脂分子可能的排布结构,让他们分析“三明治”静态结构与一些生命现象矛盾的地方,让他们寻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哪些生命现象,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课本67页的两个思考讨论问题我进行了调整,放在了“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之后进行,因为上课过程中我发现经过四个资料分析,学生对细胞膜结构的求知欲已完全调动起来,直接往下进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的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如果经两个思考讨论之后,再讲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学生的兴奋点反而有所下降。

新课程的这种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确实能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教学效果较好。

第五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案

【教学名称】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主讲老师】 栾晓娇 【教材分析】

本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是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做了知识的铺垫,即是连接这两个重要知识点的关键,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题内容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科学探究的激情和兴趣,自然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从而渗透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间】 15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尝试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通过生物膜模型建立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过程,培养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激励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推测的同时应该小心求证,懂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 概述出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② 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①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教学策略】

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自主学习与引导学习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结合图像信息、教具演示等形式,把生物膜模型的探究历程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以感性材料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引导学生按照“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的探究教学,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从而增大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爱学、会学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主了解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直观教学法

下载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理综过关课生物教案 教师:凌秋玉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生物_教学设计_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何一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710072) 【教材版本】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 第二节的内容。 【......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提示:回顾细胞膜的......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爱的海洋精品教案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指的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其核心是生物膜的结构和流动性,理解它关键是理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堂实录[精选]

    1、教学实录 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展示一首诗)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会是何等模样? 生:(看大屏幕)这里......

    生物学①必修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5篇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5-0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2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