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解剖学教案12物质代谢
第十二课时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器官名称; 2.掌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主要组成与功能;
3.掌握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器官名称; 2.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三篇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物质代谢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和利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的成分,同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第四章 消化系统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 肠、大肠。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
及分布于消化管壁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
二、消化管
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三、消化腺
消化腺由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组成。小消化腺分布于各段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肠腺等。大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和胰。
四、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适宜的体育运动对促进消化系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反之,会带来不良影响。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可增加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反射性地提高了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机能。体育运动时,由于膈肌的大幅度升降活动,对胃肠起按摩作用,也能增强胃的消化功能。因运动时间安排不当,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如饭后激烈运动,由于血液重新分配,对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和胃肠的蠕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胃肠的消化和吸收。
第五章 呼吸系统
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不断地将代谢过程 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吸入氧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呼吸是在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密切配合下实现的。呼吸系统由传送气体的呼吸道和执行气体交换的肺所组成。呼吸道包 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交换气体,此处还兼具嗅觉和发声。
一、呼吸道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通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喉以下部分称为下呼吸道。
二、肺
肺位于胸腔之内,膈肌之上,纵隔两侧,分为左肺和右肺。左肺有一条斜裂(叶间裂),将其分为上叶和下叶。右肺有一条斜裂和一条水平裂,将其分为上叶、中叶和下叶。
三、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后,呼吸器官构造和机能都会发生良好的变化。有训练的人胸廓骨和呼吸肌都得到良好发展,呼吸肌的机能得到提高,因此胸围加大,呼吸深度加深,安静时呼吸频率降低。由于膈肌的收缩和放松能力提高,肺活量也增大,尤其游泳和划 船等项目肺活量增大更为显著。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肺通气量也相应增大,有训练的运动员,肺通气量可以达到120-140公升,最大氧吸收量(即氧极限)可达6公升左右。而未受训 练的人只有2-3公升,这说明组织对氧的利用率提高了。同时,有训练的人呼吸机能高度发达,呼吸与运动的协调配合很好。在定量工作时,呼吸机能表现出节省化现象,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工作能力不下降,并具有很大的机能储备力,能够适应和满足较强烈的运动对呼吸系统的要求。大强度和过度训练可导致肺的呼吸机能下降。
第六章 泌尿系统
生命活动的主要表现是新陈代谢,在代谢过程中必须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矿物质和某些代谢产物,以维持机体体液的恒定和酸碱平衡。这一生命活动过程主要靠泌尿系统来实现。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肾是泌尿器官,其余是排尿器官。
一、泌尿系统概述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中肾是产尿的器管;输尿管是将尿液导入膀胱的管道;膀胱是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将尿液 排出体外的管道。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
二、肾
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红褐色而脆,每侧肾重约120-150克。肾位于腹后壁的腹膜外脊柱两旁,在第11胸椎至第3腰椎之间,左高右低,相差半个椎体。
三、尿液排出管道
尿液排出管道包括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四、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对肾脏的影响。
第七章 脉管系统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枢钮,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并且具有重要的内分泌
功能。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不停地将血 液由动脉射出,由静脉吸入,保证血液在心血管内连续不断地做定向流动。动脉是运血离心的管道,静脉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的管道。在神经体液 调节下,血液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
二、血液循环的路径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心,如此循环不止。根据其具体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步进行。
(一)体循环(又称大循环)
由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最后送到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与其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后,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体循环的特点是路径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器官,又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脏。
(二)肺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右心室射血入肺动脉,经肺门入肺,再经各级分支进入肺泡 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 氧化碳,吸入氧气,最后血液经肺静脉出肺,进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只通过肺,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三、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一个辅助结构。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合称脉管系统。淋巴系统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管和散在的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系统内流动着无色透明的淋巴(液)。当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时,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被毛细血管吸收入静脉,小部分含水和大分子物质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沿淋巴管向心流动并经诸多淋巴结的过滤,最后注入静脉。因此,从体循环的角度来看,淋巴管可视为静脉系的辅助部分。而各种淋巴器管 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和产生抗体等功能,故又是体内重要的防御装置。
四、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对心脏的影响
1、对心脏宏观结构的影响
长期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或训练,可使心脏的重量和体积增大。一般人心脏的重量约300g,而运动员的心脏可达400-500g。不同项目运动员心脏肥大类型各异,一般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脏为离心性肥大,以心腔扩大为主并伴有心壁增厚;力量项目运动员心脏为向心性肥大并以心壁增厚为主。运动员心脏增大而导致其机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安静时运动员心率减慢,尤其耐力项目运动员心率可在30次/分左右,呈现窦性心动过缓,心脏每搏量增大,心输出量变化不大。运动时心力储备充分动员,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可达4213升/分。停止运动后,运动员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改变逐步消失。
2、对心脏微观结构的影响
心脏主要由心肌组织构成,心肌组织是由实质成份(心肌细胞)和间质成份(心肌胶原纤维及毛细血管等结构)组成。运动对心脏微观结构的影响包括对心脏实质成分和间质成分两个方面。
对心脏实质成分的影响:运动训练可导致心肌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增粗,其内所含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增多,这种由于适应运动训练需要的高功能、大储备而发生的心脏肥大,称为功能性肥大或称为“运动员心脏”。
对心脏间质成分的影响:运动训练对心肌胶原结构重塑与心肌舒/缩功能之间的关系密切,心肌胶原在运动性心脏重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可使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增多,心脏真毛细血管出现大量吻合,弯曲度增大,心肌窦样管扩张,心肌毛细血管内皮和心腔心内膜内皮发生适应性改变,心肌的微循环功能改善。
3、对心脏内分泌及其调节功能的影响
心脏具有丰富的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功能,是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多种心源性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起到局部和循环内分泌的作用,包括产生心源性激素(如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心律失常肽、内源性洋地黄素和心肌生长因子等)、内皮细胞源性激素(如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小板生长因子等)和心脏神经递质—心血管调节肽(如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神经肽酪氨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活性肠肽等)。长期体育锻炼或训练使心肌的内分泌功能增强。
(二)、对血管的影响
运动对血管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的影响。
1、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不同强度运动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运动负荷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呈流畅梭形,其排列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血管内皮的排布更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梭形的内皮细胞顺着血流的方向呈流线型分布。运动超负荷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过度拉伸,个别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的界面分割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受损,红细胞及血小板出现聚集粘附现象。
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不同强度运动可导致动脉管壁中膜增厚,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增厚,血管壁的弹性增强,搏动有力,有利于血液流动;长期过度训练可造成动脉管壁中膜过度增厚,平滑肌过度增生,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可出现运动性高血压现象以及运动性心血管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3、对微循环血管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以使冠状血管扩张,刺激小动脉和侧枝血管增生;改变冠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调控,诱使冠脉转运能力的提高。
(三)、体育运动对淋巴系统的影响
关于运动训练对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急性短时中等强度运动激活免疫系统并提高免疫功能;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或长期的强化性训练则抑制免疫功能。
第二篇:高三生物复习系列教案:12三大物质的代谢
第二部分 新陈代谢
第12讲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什么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类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要从来源和去路上进行分析。
蛋白质代谢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因为它对人体的影响更大,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蛋白质,并且蛋白质不能在人体内贮存,每天都在不断更新。
2.三大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其联系的桥梁是生物氧化过程中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
3.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健康
营养物质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其代谢过程是否顺畅在某种程度体现了人体机能是否完善。
(二)考点例析
[例1] 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是 A.增加了氨基酸的数量 B.不增加氨基酸的数量 C.必需氨基酸 D.非必需氨基酸
[解析] 氨基转换作用是将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其他化合物,使此化合物变成氨基酸,而被转移掉氨基的那个氨基酸就不再是氨基酸了。也就是说,氨基转换作用是以失去一个氨基酸为代价去形成一个新的氨基酸,因此在总量上,细胞内的氨基酸并没有增加。既然这个氨基酸可以在细胞内通过转化而形成,不是只能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因而属于非必需氨基酸。
[答案] D [例2] 右图表示体内的物质代谢途径和产物,其中X和Y为代谢中间产物,→表示反应方向。
(1)写出图中下列物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 E_________;F_________。
(2)人饥饿时首先使用的贮能物质是_________,当它数量不足时。则动用_______和 ___________.(3)用图中标号依次写出食物中的淀粉转化为脂肪的代谢途径_________________。
(4)A物质分解过程⑧又称为_______________作用。人体必需的A物质有一部分不能由过程⑦生成,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这部分物质称为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将三大类有机物代谢综合考查,题目中出现了一系列数字,符号,这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一定要学扎实,牢固.这样才能进行分析、综合、应用。(1)蛋白质可以分解氨基酸;而分解成甘油与C(脂肪酸)的是脂肪;淀粉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元(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元,在肌肉中合成肌糖元),当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02和H20时,需要吸进02。(2)饥饿时,肝糖元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肝糖元不足时,脂肪、蛋白质也会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3)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D(葡萄糖)。形成X(代谢中间产物),再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再合成脂肪,这是淀粉转化脂肪的大致过程。(4)A(氨基酸)分解成Y的过程,称为脱氨基作用。对于人来说,有8种氨基酸不能通过体内的其他物质转化而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这8种氨基酸叫必需氨基酸。
[答案](1)氨基酸 脂肪 糖元 氧(2)肝糖元 脂肪 蛋白质
(3)(4)脱氨基 必需氨基酸
[同类变式]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组织细胞才能正常完成其功能,下图表示维持血糖浓度稳定的相关结构。
(1)胰岛素能“打开”图中哪些生理过程。
(2)解释健康人的血糖含量怎样从正常水平转变为水平Y。解释健康人的血糖含量怎样从正常水平转变为水平Z。
(3)健康人从血糖水平y恢复为正常水平,激素是如何调节的。[解析]对图的认识必须清楚各部分图标的含义,在图中面积最大的是血液,其内的糖是血糖。血糖浓度的稳定依赖于肝脏、肾、胰岛等器官的协调活动。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通过促进血糖的分解和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实现,即从来源和去路两方面控制。L和N刚好是这两者的开关。另外通过图象分析,X水平为正常水平,Y水平为高水平,而Z水平为低水平。正常血糖水平的维持,主要由肝糖元与血糖的相互转化实现,若由激素调节,则主要是胰岛素,它有反馈调节的机制。
[答案](1)L和N(2)①摄取富含糖类的食物后,糖类将被水解并在小肠内吸收进入血液②运动之后,运动需要大量能量,葡萄糖用于供能,如果储存的葡萄糖不能满足要求,血糖水平将降低(3)血糖水平高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功能:①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②促进葡萄糖在肝细胞内直接氧化;③促进多余的血糖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元;④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
[延伸拓展] 图文转化是生物学的一种基本技能,本题中注意的是各部分所代表的器官及各符号的含义,血糖相当于一个容器,要注意入口与出口的位置及相关联的器官。
[例3] 进食后4小时测定甲、乙两人的血糖浓度。甲为0.14%,乙为0.1%:然后,给他们分别口服100克葡萄糖,并每隔半小时测定一次血糖浓度,结果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两人中糖代谢及其调节功能比较正常的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2)造成AB段变化的生理活动可能是______,该过程可以发生在______器官中。
(3)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BC段的主要代谢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CD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代谢途径主要是____。(5)造成线段DE所代表的生理活动的原因可能是____。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浓度的调节,正常生理值必须要牢记,并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高于正常值的往往是糖尿病患者,治疗也通常采用胰岛素。人体内血糖的调节与多器官有关,最主要的是肝脏,它起着一个缓冲库和平衡库的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的增加与减少都依赖于它。
[答案](1)乙、乙血糖浓度维持在0.1%左右(2)葡萄糖被吸收、小肠(3)葡萄糖分解、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转化为脂肪等(4)肝糖元分解或葡萄糖进入血液(5)进食吸收了葡萄糖
三、能力提升技巧
(一)考试技巧在哪里
1.本讲内容最核心的内容是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相互转化: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起着枢纽作用的应是糖代谢,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都可以通过糖代谢进行相互转化,使三大物质的代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是多种有机物转化的关键。图解关系如上右图。解题中必须以此为基础。
2.蛋白质代谢要注意其含N部分和不含N部分代谢终产物的差异,不含N部分可视为与糖代谢类似的过程,而含N部分形成尿素是在细胞,但并非只有肝细胞,其它细胞也可以形成。
[例4] 下图是人体内物质代谢简图,请据图回答:(1)参与过程②的消化液是由_________分泌的。(2)如果a是结构蛋白质,则b主要是___________。(3)过程⑦产生的物质将被转化成______排出体外。(4)d是________,f是_______,g是________,h是________。
[解析]本题图文相对比较复杂,但它们相互间转化的核心是三大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食物是人体获得这些营养物质的根本来源,它必须通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消化酶在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作用巨大,除作成分物质外,还是一些重要酶的基础原料。脂类主要是作能源储备物,但一些脂类激素也是由它合成的。图中边缘部分的分支都是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功能或作用。
[答案](1)唾液腺、胰腺、肠腺(2)酶和蛋白质类激素(3)尿素(4)乳酸 卵黄 肝糖元 磷脂 [延伸拓展]表面的繁杂往往是由内在的联系所维系,解题时不要为枝末小节所迷惑,应分清主次。本题中央为三者间的关系,而周边是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5]蛋白质代谢是以氨基酸形式进行的,血液中氨基酸通过一定的来源和去路维持动态平衡。请根据下图所示的氨基酸代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血液氨基酸的来源中,①是指_______;②主要是指机体内————的水解;能转变为部分氨基酸的物质③来自于____,该类物质通过____作用转变为氨基 3 酸。
(2)在氨基酸的去路中,④是指____,NH3随着血液入肝后转变成⑤_____;酮酸氧化分解的终产物⑥为____;以酮酸为原料合成的非蛋白性物质⑦包括___。
(3)在氨基酸的去路中,⑧是指____________;该反应过程区别于④的特点是___________;以血液氨基酸合成的物质⑨包括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将蛋白质代谢过程用图解表示出来,要求弄清动物内氨基酸的来源途径和去向,以及转氨基和脱氨基的区别。(1)血液中的氨基酸来源途径是:食物中蛋白质在消化道消化后吸收来的、组织蛋白水解产生的、其他物质转变而来,其他物质主要指酮酸,酮酸主要来源于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酮酸经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如丙酮酸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丙氨酸;(2)氨基酸的去路是:脱氨基作用产生酮酸和NH3,NH3运输到肝脏转变为尿素排出体外,酮酸可以氧化分解产生CO2+H20+能量,也可以合成糖类、脂肪;(3)氨基酸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酮酸和新的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与转氨基作用的主要区别是:脱氨基时有NH3和酮酸产生,转氨基作用无NH3生成,而产生新的氨基酸;氨基酸还可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以及酶和某些激素等。
[答案](1)肠道吸收 组织蛋白 糖类代谢中间产物(如丙酮酸)氨基转换作用(2)脱氨基作用 尿素 CO2+H20 糖类和脂肪(3)氨基转换作用(转氨基作用)无 NH3生成,但有酮酸生成 各种组织蛋白质、酶和某些激素
三、础能力测试
1.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共同的代谢终产物有
A.CO2和尿素 B.胆固醇和氨 C.尿素和尿酸 D.CO2和H2O 2.血糖转化成脂肪主要发生在
A.人体所有细胞 B.肝细胞 C.肌细胞 D.脂肪细胞 3.人体必需氨基酸主要是指
A.人体内合成的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B.在细胞内可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成的、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C.必须由人体或动物细胞合成、不能单独来自食物的氨基酸 D.人体或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只能来自食物的氨基酸 4.细胞内的蛋白质转化成糖类,必须先经过
A.转氨基作用 B.氧化分解作用 C.脱氨基作用 D.消化作用
5.早餐空腹喝牛奶,不如喝牛奶时吃些馒头等食品营养利用价值高,其原因是前者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主要进行下列哪项作用所致
A.合成作用 B.氨基转换作用 C.脱氨基作用 D.以上三种作用 6.些对胃具有较大刺激作用的药物,常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原因主要是 A.不少药物是蛋白质类物质,避免在胃中被消化 B.为了入药方便,便于吞咽
C.胃液对胶囊不起作用,可顺利经胃入小肠 D.让药在胃中缓慢渗透出来,减轻突然刺激
7.旅美中国学者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最近联合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文中的“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是错误的一项是
A.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 B.该化合物应该不是蛋白质 C.该化合物应该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 D.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 8.氨基酸作为能源物质,实际参加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部分是
A.含氮部分 B.氨基 C.羧基 D.不含氮部分 9.北美爱斯基摩人以肉食为主,他们的尿液中含量可能偏高的物质是 A.H20 B.C02 C.尿素 D.无机盐 四.潜能挑战测试
10.根据下列反应过程,依次指出脱氨基作用和氨基转换作用
①NH3尿素 ②谷氨酸酶酶酮戊二酸NH3。
酶③蛋白质氨其酸 ④谷氨酸丙酮酸酮戊二酸丙氨酸 A.②④ B.①②③ C.④② D.③②① 11.右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图像,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此营养物质是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2)引起AB段生理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3)引起BC段生理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4)引起CD段生理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
五、标答与点拨
1.D(蛋白质代谢产物有尿素,糖类等没有)2.A(脂肪细胞是贮藏脂肪的主要场所)3.D(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4.C(不含N的部分转化为糖类)5.C(脱氨基后作能源物质被利用)6.C(胃内无淀粉酶)7.D(若是蛋白质仍会被消化液消化失去功能8.D(含碳部分被氧化)9.C(肉类N含量高)10.A(转氨基作用要形成新的氨基酸)11.找准平衡点是解题关键。0.1%水平是体内血糖的正常值。答案:(1)葡萄糖 血糖正常浓度是0.1%(2)进食(3)血糖转化为肝糖元等,人体对血糖的利用(4)胰岛素分泌减少,随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的刺激,肝糖元重新转化为血糖 酶 5
第三篇:运动解剖学教案10躯干肌、头颈肌
第十课时 躯干肌、头颈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躯干肌肉的分类和名称,了解头颈肌的名称; 2.掌握运动脊柱和胸廓的肌肉名称; 3.掌握躯干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重点难点:
1.运动脊柱和胸廓的肌肉名称。2.躯干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躯干肌
躯干肌指附着在躯干骨上的肌肉,大多扁而阔。按部位分为颈肌、背肌、胸肌、腹肌、膈肌和会阴肌。
一、运动脊柱的肌群
(一)伸脊柱肌群:有斜方肌、夹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和背短肌等。下固定收缩时,使脊柱伸,完成掷界外球、负重体屈伸等展体动作;上固定收缩时,完成单杠或吊环的后摆浪动作;无固定收缩时,完成俯卧臂腿上振或挺身式跳远腾空动作等。
1、夹肌:位于斜方肌、菱形肌等深面、上位的胸椎和颈椎两侧。起于第3颈椎以下至第6胸椎的棘突,纤维向外上行,止于上3颈椎横
突和颅底。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同时收缩使头颈后伸。
2、竖脊肌:位于棘突两侧,自骶骨到颅底。分为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
起点:骶骨背面,髂棘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止点:颈椎和胸椎的棘突、横突、颞骨乳突和肋骨的肋角。机能: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并带动下肢后摆,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向运动,完成鞍马上的侧摆运动。
采用提拉杠铃、负重体屈伸和俯卧臂腿上振等练习,可发展伸脊柱肌群的力量;屈体运动可发展其伸展性。
(二)屈脊柱肌群:有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髂腰肌等。下固定,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屈带动头和上肢向前运动,如仰卧起坐等,一侧收缩可使脊柱侧屈;上固定收缩,可使脊柱屈并带动下肢向前运动,如悬垂举腿、双杠和吊环的前摆浪等动作;无固定时收缩,可完成仰卧两头起动作。
1、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止于颞骨乳突。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头向对侧转;两侧同时收缩时,若肌拉力线通过寰枕关节额状轴前方,则使头颈前屈;若肌拉力线通过寰枕关节额状轴后方,则使头颈后伸。上固定时收缩,可提肋助吸气。
2、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的腹直肌鞘内,形状扁而长,被3—4条腱划分为多个肌腹。
起点:耻骨上缘。止点:胸骨剑突和5—7肋。
机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前屈,并可降肋助呼气;上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同侧脊柱和骨盆侧屈并带动下肢侧摆;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无固定收缩时,使胸廓下口和骨盆上口互相靠近,完成仰卧两头起。
3、腹外斜肌:位于腹壁前外侧面浅层。起于第5—12肋外面,纤维向前内下方行,一部分止于髂棘,大部分纤维于腹直肌外缘移行为腱膜并构成腹直肌鞘。腱膜下缘卷曲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架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其余大部分腱膜于腹正中线与对侧纤维交错,形成腹白线。
腹外斜肌机能,除上固定单侧收缩使骨盆和脊柱向同侧侧屈并转动;下固定单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向对侧转动与腹直肌不同外,其余机能与腹直肌相同。
4、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于胸腰筋膜、髂棘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大部分纤维向内前上方行,在腹直肌外缘移行为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和腹白线。其余部分纤维止于10—12肋。腹内斜肌下固定时,一侧收缩时脊柱向同侧屈和转动(这时,它与对侧的腹外斜肌共同完成向同侧的转体运动);上固定时,一侧收缩时骨盆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转动。其余机能与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相同。
采用仰卧起坐、悬垂举腿、仰卧两头起、负重体侧屈、负重转体等练习,可以发展屈脊柱肌的力量;做体操“桥”可发展其伸展性。
(三)侧屈脊柱的肌群:有同侧屈、伸脊柱的肌群----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斜方肌、夹肌、竖脊肌、提肩胛肌、横突棘肌以及腰方肌、髂腰肌等协同工作。在下固定时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并带动头和上肢向该侧方向运动,完成侧手翻等动作;上固定时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带动骨盆和下肢向该侧方向运动,完成鞍马上的侧摆腿动作。
(四)使脊柱回旋的肌群:主要由同侧的腹内斜肌、肩胛提肌、夹肌、斜方肌和对侧的腹内斜肌、胸锁乳突肌、前锯肌等在下固定时,协同收缩实现,如投掷标枪或手榴弹等的转体动作等。
(五)使脊柱环转运动的肌群:由屈脊柱肌、侧屈脊柱肌和伸脊柱肌依次收缩完成。在下固定(骨盆和下肢固定)时,上述各肌群轮替收缩,以脊柱下端为锥尖,脊柱上端划圆,完成甩腰动作;在上固定(上肢和肩带固定)时上述各肌群轮替收缩,形成锥尖向上的圆锥运动,如单杠悬垂时的躯干绕环动作。
二、运动胸廓的肌群
吸气时,胸廓各径扩大;呼气时,胸廓各径缩小。使胸廓扩大的称吸气肌;使胸廓缩小的称呼气肌。
(一)吸气肌群:能使胸廓扩大的肌肉有两类,一类专司呼吸,不参与身体其他运动,又称固有呼吸肌,有膈、肋间外肌、肋间内肌等;
另一类主要参加身体运动,但又有提肋助吸气的功能,称辅助吸气肌,如胸大肌、胸小肌、背阔肌、前锯肌、胸锁乳突肌等。
(二)呼气肌群:有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腹横肌等,此外,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腰方肌等,下固定收缩时有降肋助呼气作用,称辅助呼气肌。
头颈肌
一、头肌
(一)表情肌
表情肌属于皮肌,分布在眼、口、鼻等周围,如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鼻肌、耳廓肌等。
(二)咀嚼肌
咀嚼肌主要有咬肌和颞肌,它们的一端止于下颌骨,收缩时活动下颌骨,产生咀嚼运动。
二、颈肌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止于颞骨乳突。当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头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使颈段脊柱屈,并根据肌拉力线经过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方或后方,决定头屈或伸。上固定时,可上提胸廓,辅助吸气。
作业:
写出下列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肱二头肌、斜方肌、背阔肌、肌直肌、胸大肌、腹直肌、股二头肌。
第四篇: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教案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教案
姓名:梁转转 班级:小学教育二班 学号:1106140217
一、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然后着重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运动的特点,最后分析了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怎样认识、利用规律。
2.教学任务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3.教学对象分析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世界是物质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什么是物质、世界都是物质的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初步掌握了本框教材的逻辑思路,有进一步学习本框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识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常见的生活哲学问题;
⑶结合课件提供的资源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⑷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⑴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⑵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问题多的地方进行指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2)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
.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依据:从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来看,这是理解马克思科学运动观的切入点和根本所在;从内容来看,这个关系问题是本框的理论中心,是理解运动是有规律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和树立避免出现行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错误观念的理论基础:从实践来看,正确认识
和处理这一关系,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中的现实问题。2.难点分析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依据:这个问题涉及到理论的问题,学生很少涉思考,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突破
(1)重点突破
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对运动观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承认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承认是物质在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难点突破
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同时,通过反面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 2.活动组织
展示材料→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点评归纳→阅读教材→整理知识→讲明问题→判断运用”
五、教学总结
通过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学习,归纳总结、理解领悟。
第五篇:运动解剖学教案7运动上肢的肌肉(上)[范文模版]
第七课时 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上肢肌肉的分类和名称; 2.掌握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3.掌握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重点难点:
1.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2.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运动上肢的肌肉
一、运动肩带的肌群
(一)上提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和提肩胛肌。该群肌近固定收缩时,使肩带上提,如做耸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使头和脊柱侧屈、回旋、伸,如做抬头、转头等动作。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菱形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3、提肩胛肌:起于上位四个颈椎的横突,肌纤维向后外下方,止于肩胛骨内侧角。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颈(带动头部)向同侧侧屈和转动,双侧收缩使颈部伸直。向上提拉杠铃并耸肩,可发展该群肌力。
(二)下降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下部、前锯肌下部和胸小肌等。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下降,如做沉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提肋助吸气。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前锯肌(见前伸肩带的肌群)
3、胸小肌:起于第3—5肋骨的前面,纤维向外后上方行,止于肩胛骨喙突。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内前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外后上方,能提肋助吸气。(三)使肩带后缩的肌群
有斜方肌,菱形肌等.该群肌在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肩胛骨脊柱缘向脊柱靠拢,如做扩胸和飞鸟展翅等练习;在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和回旋,双侧收缩使脊柱伸,如抬头挺胸等.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部的浅层。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点: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上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上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上提、后缩、上回旋;中部纤维的拉力水平向内,使肩胛骨后缩;
下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下降、后缩、上回旋。三部纤维同时收缩,使肩胛骨后缩和上回旋。
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双侧同时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可以预防和纠正驼背。
2、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起于下两个颈椎和上四个胸椎的棘突,纤维向外下行,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向内上方,使肩胛骨后缩、上提、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与斜方肌相同。
可以采用负重扩胸,俯立持哑铃做飞鸟展翅练习等发展该肌群的力量;采用冲拳,单手握肋木向同侧转体等练习发展该群肌的伸展性。
(四)使肩带前伸的肌群
有前锯肌、胸小肌等。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前伸,如做冲拳,掷出器械等动作;在远固定收缩时,可提肋助吸气。
1、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面
起点:上位8—9肋骨的外侧面,纤维斜向上后内方。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的前面。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向前外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提肋助吸气。
采用实力推、俯卧撑等练习可发展肩胛骨前伸肌群的力量;扩胸或单手握肋木向对侧转体可发展该群肌的伸展性。
(五)使肩带上回旋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和下部纤维及前锯肌下部纤维
斜方肌上部和前锯肌下部纤维在近固定收缩时,分别牵拉肩胛骨的外角和下角,形成力偶,使肩胛骨上回旋,完成游泳划臂的肩部动作;斜方肌上部和下部的纤维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分别作用于肩胛冈的外侧端和内侧端,同样也形成力偶,使肩胛骨上回旋。
可采用负重侧上举,实力推等练习发展肩胛骨上回旋肌群的力量;分别采用扩胸和单手握肋木向同侧转体等练习来发展该肌群伸展性。
(六)使肩胛骨下回旋的肌群
胸小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等。近固定收缩时,胸小肌拉力向下,作用于肩胛骨外侧角;菱形肌和提肩胛肌拉向内上,作用于肩胛骨内缘和内角,形成使肩胛骨下回旋的力偶。
采用拉橡皮筋向后划臂、引体向上、爬绳等练习,可发展肩胛骨下回旋肌群的力量;采用单杠悬垂等练习可发展其伸展性。二 运动肩关节的肌群
(一)屈肩的肌群
有胸大肌、三角肌前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长头等。近固定收缩时,使上臂完成前平举动作;两上臂若处于上举位置,远固定收缩,则使躯干向上臂靠拢,完成引体向上、爬绳爬杆等运动。
1、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侧缘和上六肋软骨、腹直肌鞘前壁,纤维向外后方集中。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向内前拉引肱骨,使上臂屈、内收和旋内;远固定收缩时,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或提肋助吸气。
2、喙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短头内侧深面,起于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内面中部,近固定收缩使上臂屈和内收。
采用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卧推和引体向上等辅助练习,可发展屈肩肌群的力量;采用单杠背手转肩悬垂、单手握肋木向对侧转体等辅助练习可发展其伸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