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解剖学》教案2家(五篇)

时间:2019-05-12 21:2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畜解剖学》教案2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畜解剖学》教案2家》。

第一篇:《畜解剖学》教案2家

《家畜解剖学》教案

绪论

一、解剖学的定义: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和显微解剖学(组织学)两部分。狭义的解剖学叫大体解剖学,它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是借助于刀、剪、锯等解剖器械,采用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解剖镜直接来观察正常动物体内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的科学。根据叙述方法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又派生出许多分支:

1、系统解剖学:按照机体机能进行叙述,10大系统:运动、被皮、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淋巴、神经、内分泌、感官。

2、局部解剖学:把机体划分为若干区域进行叙述,如胸部、腹部等,目的是为外科手术提供基础。

3、比较解剖学:对各类动物的同类器官进行比较研究,如牛、马、猪、羊。

4、发育解剖学:不同发育阶段机体的构造形态的不同,如犊牛的胃和成年牛的胃之区别。

5、X射线解剖学:可了解活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

家畜解剖学这门课主要以系统解剖学来叙述,结合比较解剖学,比较牛、马、猪、羊同类器官的不同之处。

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是畜牧、兽医、卫检、畜产品加工、动物营养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家畜解剖学对后期专业课至关重要。如生理学,病理学、外科学等等。

三、学习方法:

要理论应联系实际,课堂认真听讲,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标本,课余可随时来实验室看标本。形态学属于直观教学,一定要多看标本、挂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不可取的方法是沿用以往学习经验,死背书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过程,“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够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要学会反复地学,实验之前要复习课堂内容,实验之后要及时整理所掌握的内容。

参考书目:

1、苏联A.φ克立莫夫《家畜解剖学》4册,2、塞普提摩斯.谢逊著《家畜解剖学》。

3、董常生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家畜解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4、陕西人民出版社《家畜解剖学图谱》。

5、上海出版社出版,安徽农学主编《家畜解剖学图谱》。

6、长春兽医大学《马体解剖图谱》彩色。

四、畜体各部名称:

畜体可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四肢。

1、头部:畜体的最前方,以内眼角和颧弓为界分为上方的颅部和下方的面部。(1)、颅部:又分为枕部-----颅部的后方,两耳之间。顶部-----枕部的前方。额部-----顶部的前方,两眼眶之间。眼部-----包括眼与眼睑。耳廓部-----耳和耳根周围的部分。(2)、面部-----口腔与鼻腔的周围。眶下部-----眼眶前下部鼻后部外侧。鼻部------额部前方,包括鼻背和鼻侧。鼻孔部-----包括鼻孔和鼻孔周围。唇部------包括上唇和下唇。咬肌部----颞部的下方。颊部-----咬肌部的前方。颏部------下唇的下方。

2、躯干:包括颈部、胸背部、腰腹部、荐臀部和尾部。(1)、颈部,以颈椎为基础,颈椎以上的部分称颈上部,以下的部分称颈下部。(2)、胸背部,前方较高的部分称耆甲部,其后方为背部。两侧称肋部,前下方为胸前部,下部为胸骨部。(3)、腰腹部,胸背部与荐臀部之间,上方为腰部,两侧和下方为腹部。(4)、荐臀部,位于腰腹部后方,上方为荐部,侧面为臀部,后方与尾部相连。(5)、尾部,以尾椎为基础。

3、四肢各部:(1)、前肢----借肩胛和臂部与躯干的胸背部连结。自近及远分为肩胛部、臂部、前臂部,前脚部(包括腕部,掌部,指部)。(2)、后肢----由近及远又可分大腿部(股部)、小腿部和后脚部,后脚部又包括(跗部、跖部,趾部)。

五、畜体的轴、面与方位术语

(一)轴:动物站立时,从头端至尾部,与地面平行的轴称为长轴。长轴也可用于四肢和器官,均以纵长的方向为基准,四肢的长轴则是从近端至远端,与地面垂直。

(二)面:

1、矢状面,是与畜体长轴平行且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在动物体长轴的正中线上的矢状切面,把畜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叫正中矢状面。与正中矢面平行的矢状面叫侧矢状面。

2、横断面:是与畜体长轴垂直的切面,与器官长轴垂直的切面也称为横断面。

3、额面(水平面),与动物体长轴平行,且与矢状面和横断面垂直的切面。

(三)方位术语:

1、前侧和后侧,作一个横断面,靠近头端的为头侧,造近尾端的叫后侧。

2、背侧和腹侧,靠近脊柱的一侧称背侧,下面的叫腹侧。或者说,远离地面的叫背侧,靠近地面的叫腹侧。

3、内侧和外侧,造近正中矢状面的叫内侧,远离正中矢状面的叫外侧。用于四肢的方位术语:

4、近端和远端,靠近躯干的一端叫近端,远离躯干的端叫远端;

5、前肢和后肢的前面叫背侧,前肢的后面叫掌侧,后肢的后面叫跖侧。

第一章 骨学及关节学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总论

家畜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肌肉三部分组成。骨骼构成畜体的坚固支架并维持体形,保护脏器,支持体重,是运动的杠杆。肌肉是运动的动力,骨连结(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和骨连结是运动的被动部分,肌肉则是主动部分。

一、骨学总论

每一块骨都是一个器官,有一定的形态和动能,具备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且还有改建和再生的能力。骨骼起到杠杆和保护的作用外,还是有机体钙、磷代谢库,维持血钙平衡。骨髓还有造血的功能。

(一)骨的类型,全身的骨因位置和机能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四种。长骨:一般分布于四肢,呈现园柱状,两端膨大称骨端,中部较细称为骨干。骨干内具骨髓腔。扁骨:一般为板状骨,如颅骨、肋骨、肩胛骨等,起保护作用和附着大量肌肉。短骨:多成群分布于四肢的长骨之间,如腕骨、跗骨,一般起缓冲冲击力的作用。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蝶骨,功能也比较复杂。

(二)骨的构造:由骨膜、骨质、骨髓和血管、神经等构成。

1、骨膜 被覆在骨表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淡粉红色,富有血管神经,深浅两层:浅层为纤维层,富有血管和神经,具有营养、保护作用。深层:为成骨层,富有细胞成分,参与骨的生成和修复。

2、骨质:构成骨的基本成分,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致密坚硬,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的表面。骨松质:分布于骨的内部,由许多骨小板和骨针交织呈现海棉状,这些骨针和骨小板的排列方式与该骨所承受的压力和拉力的方向是一致的,这种组合,既加强了骨的坚固性,又减轻了骨的重量。

3、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及骨松质的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黄骨髓:主要是脂肪组织,有贮存营养的作用。

4、血管神经 骨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骨膜、骨髓均有丰富的神经分布。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骨是由有机质和无机盐两种化学成分组织的。有机质:主要为骨胶原,占1/3,30——40%,它决定骨的弹性和韧性。无机盐:主要成分为磷酸钙、碳酸钙、氟化钙等,占骨的2/3,60%——70%,决定骨的坚固性,硬度。有机质和无机盐的比例随年龄和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很大变化。幼——有机质多。老——无机盐多。

二、骨连结总论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主要借助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而组成骨骼。根据骨连结的方式及其运动不同分为两类:直接连结,间接连结。直接连结 两骨相对面或相对缘之间借结缔组织直接相连,其间无腔隙,基本不能活动,或仅有小范围内的活动。直接连结根据其连结组织的不同又分为:(1)纤维连结:两骨相对面或缘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相连,连结比较牢固,一般无活动性。如头骨缝间的缝韧带,桡骨和尺骨的韧带连合,这种连结大部分是暂时性的,老龄时逐渐变成骨性连合。(2)软骨连结,两骨相对之间借软骨相连,有轻微活动。如长骨的干与骨骺之间的骨骺软骨,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等。(3)骨性结合,骨性连结常由软骨连结骨化而成。间接连结:又称关节,是骨连结中较普遍的一种连结方式。两骨相对的面存在腔隙,周围由能够分泌滑液的滑膜相连,可作灵活运动,因而又称滑膜连结或动连结,简称关节。

(一)关节的构造

关节基本的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四部分。关节面:骨与骨彼此相接触的光滑面,骨质致密、光滑,彼此吻合。在关节面上覆一层透明软骨称为关节软骨,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富有弹性,有减少磨擦和缓冲震动的作用。关节囊:是围绕在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囊。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及附近的骨上,囊壁分内外两层,外层:是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具有保护作用。内层:为滑膜层。薄而柔润,由上皮组织构成,能分泌透明粘稠的滑液,有营养软骨和滑润关节的作用。关节腔:为滑膜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滑液。

关节的辅助结构: ①韧带:存在于大多数关节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由于韧带具有不可伸缩性,因而韧带的存在限制关节的活动,韧带的位置决定关节的活动。②关节盘:是垫于两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如股胫关节的半月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把关节腔分为上下两半,使关节更加吻合一致。③关节唇:为附着于关节周围的纤维软骨环,可加深关节窝,扩大关节面并有防止边缘破裂的作用。

关节的血管和神经 神经和血管主要来自附近血管的分支,在关节周围形成网状分支到关节囊。

(二)关节的运动:

关节在肌肉的作用下,可作各种运动,归纳起来有四种基本运动形式。A、屈伸运动:关节角度变小为屈,反之增大为伸,四肢关节多为屈伸。B、内收和外展,关节沿身体纵轴运动,向正中矢状面移动靠拢为内收,相反远离为外展。C、旋转运动:骨环绕垂直轴运动时称旋转运动,向前内侧转动的称为旋内,向后外侧转动的称为旋外,D滑动:是指两个平关节面之间的相互运动,如颈椎关节突之间的运动。

(三)关节的类型:

①按构成关节的骨的数目:分为单关节、复关节、②根据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单轴关节,一般由具有中间嵴的滑车关节面构成。由于嵴的限制,只能沿横轴在矢状面上作伸屈运动。双轴关节能在横轴和纵轴上作屈伸左右摆动,如寰枕关节。多轴关节是由半球形的关节头,和相应的关节窝构成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和小范围的旋转运动。

通常,关节的韧带限制关节的运动,单轴关节具有发达的侧副韧带,多轴关节则无侧副韧带。

第二节 躯干骨及其连结

一、躯干骨:包括脊柱,肋和胸骨。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构成,构成畜体的中轴。

(一)椎骨的一般构造;由三部分组成:椎体、椎弓、突起。椎体:位于椎骨的腹侧,前面略突称椎头,后面稍凹为椎窝。椎弓:椎体背侧的拱形骨板,椎体与椎弓之间形成椎孔。所有椎孔连续形成椎管,内容脊髓,椎弓基部的前后缘各有一对切迹,椎邻椎弓的切迹围成椎间孔。突起: 棘突 横突,棘突和横突是肌肉和韧带附着处。椎弓的背侧缘前后各伸出一对突起称关节前突和关节后突。相邻椎骨的前、后关节突成关节。

(二)脊柱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颈椎都由7枚组成。第3—6颈椎,椎体发达,椎体明显,前、后关节突发达,棘突不发达。横突分前后两支,基部有横突孔,各颈椎横突孔连成横突管。第一颈椎,又叫寰椎,由背弓和腹弓组成,无椎体,前面有与枕骨髁成关节的关节窝。后面有一对鞍状关节面与第二颈椎成关节。寰椎翼、翼孔、横突孔,椎外侧孔。第二颈椎:又叫枢椎,椎体发达,前面为发达的齿突代替了椎头。与寰椎的鞍状关节面成关节,无前关节突。第7颈椎,短而宽,椎窝两侧有一对肋窝与第一肋骨成关节,棘突较明显。是颈椎向胸椎的过渡类型,无横突孔。

2、胸椎:马18枚,牛13,猪14——15,人12个。椎体短,棘突长,横突短。椎头与椎窝的两侧均有与肋骨头成关节的肋凹,分别称为前、后肋凹。横突上有小关节面,称为横突肋凹。牛的2—

6、马的3—5胸椎棘突最高,构成耆甲的骨质基础。关节突小。

3、腰椎:构成腰部的基础。马、牛6个,猪羊6——7,人5。棘突较短,与后位胸椎棘突相近。横突长,呈现上下压扁的板状,扩大了腹腔顶壁的横径,承受腹腔的重量,草食家畜明显。

4、荐骨:牛马荐椎均为5个。人5,猪羊4个。成年时荐椎合成一整体,称荐骨。荐骨前部宽并向两侧突出称为荐骨翼。翼的背外侧而有粗糙的耳状关节面,与髂骨成关节。第一荐椎椎头腹侧缘较突出,称荐骨岬,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5、尾椎:数目变化较大,牛18—20,马14——21,骆驼15——20枚,羊3——24,猪20——23,前几个仍具有椎弓、棘突和横突,向后逐渐退化,仅保留棒状椎体并逐渐变细。

(三)肋和胸骨

1、肋 构成胸廓侧壁,左右成对,包括肋骨和肋软骨。肋骨,在背侧近端前方有肋骨小头。肋骨小头外方有肋结节,远侧端与肋软骨相连,后缘有血管神经通过的肋沟。肋软骨:前几对直接与胸骨相连,这种肋称真肋(或胸骨肋),其余则由结缔组织顺次连接成肋弓,这种肋称假肋或弓肋。有的肋的肋软骨游离称浮肋。

牛羊13对,其中真肋8对,假5对;马18对,真8对,假10对,猪14——15对,真肋7对,其余为假肋。

2、胸骨:位于腹侧,骨性胸廓的下壁,由6——8个胸骨节片和软骨组成,前部为胸骨柄,中部为胸骨体,在胸骨体的两侧有与肋软骨成关节的肋凹,后端呈上下扁圆形片状软骨,称剑状软骨。

(四)骨性胸廓

由胸椎,肋和胸骨构成,构成胸腔,容纳和保护心、肺等重要器官,并且是执行呼吸运动的主要结构。前部肋较短,直接与胸骨相连,坚固性强但活动范围小,适应保护胸腔内器官,并连接前肢。后部肋长且弯曲,活动范围大,形成呼吸运动的杠杆。胸廓前口较窄,由第一胸椎、第一对肋骨和胸骨柄组成。后口较宽大,由最后胸椎、最后一对肋骨、肋弓及剑状软骨围成。

二、躯干骨的连结

(一)脊柱的连结 包括椎体的连结,椎弓的连结,脊柱总韧带。

1、椎体的连结,是指相邻两椎骨的椎头和椎窝借纤维软骨构成的椎间盘的连结,属于软骨连结类型;椎间盘的外围是纤维环,中央为软骨(髓核——脊索的遗迹),既牢固又允许小范围的活动。

2、椎弓的连结:是指相邻椎骨的关节突构成的关节,有关节囊。

3、脊柱总韧带:包括①棘上韧带,连接于各棘突顶端,枕骨——荐骨。颈部的发达,称项韧带,弹性纤维多而呈黄色,其构造分为板状部和索状部。索状部,呈圆索状,起于枕外隆起,沿颈部上缘后行附着于第三四胸椎棘突,向后延续为棘上韧带。板状部,起于第二三胸椎棘突和索状部,向前下方止于2——6颈椎棘突,板状部由左右两叶构成。牛、羊、马项韧带很发达,猪的不发达。②背纵韧带:位于椎管底部,由枢椎至荐骨,在椎间盘处宽,附着于椎间盘上。③腹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腹侧,并紧密附着于椎间盘上,从胸椎中部——荐骨。

4、寰枕关节:双轴关节,伸屈、侧运动,枕髁与寰椎前关节窝成关节。

5、寰枢关节:由寰椎的鞍状关节面与枢椎的齿突构成。可沿枢椎的纵轴旋转运动,单轴关节。

(二)胸廓的关节:

1、肋椎关节 是肋骨与胸椎形成的关节,包括肋骨小头与前、后肋凹、肋结节和横突肋凹形成的关节。

2、肋胸关节:胸骨肋的肋软骨与胸骨两侧的肋凹形成的关节。具有关节囊和韧带。第三节 头骨及其连结

一、头骨 位于身体的最前端,由枕骨与寰椎相连,主要由扁骨和不规则骨构成。头骨包括颅骨、面骨。

1、颅骨:构成颅腔保护脑,包括:位于正中线上的单骨:枕骨,顶间骨、蝶骨和筛骨。位于正中线两侧的对骨:顶骨,额骨和颞骨。(1)枕骨:单骨,位于颅腔的后部,构成颅腔的后壁和底壁。后下方有一大圆孔叫枕骨大孔,两侧有枕髁,与环椎成关节。枕髁的外侧有颈突。基部向前伸延,和蝶骨相接形成颅腔的底壁。

(2)顶骨:对骨,枕骨之前额骨之后,除牛外构成颅腔的顶壁,牛的构成颅腔的侧壁。(3)顶间骨,单骨,很小,位于枕骨和顶骨之间,常与枕、顶骨愈合,在颅腔内面有枕内隆凸,即枕内结节。

(4)额骨:对骨构成颅腔的顶壁,向外伸出颧突,构成眼眶的上界,伸出角突。颧突的基部有眶上孔。

(5)、颞骨:对骨,位于枕骨的前方,顶骨的下方,构成颅腔的侧壁。分为鳞部、岩部、鼓部。鳞部与额骨、顶骨和蝶骨相接,向外伸出颞骨的颧突,参与形成颧弓。在颧突的腹侧有关节结节与下颌骨成关节。岩部位于鳞部与枕骨之间,岩部腹侧有连接舌骨的基突。鼓部位于岩部的腹外侧,外侧有骨性外耳道,向内通鼓室(中耳),鼓室在腹侧形成突向腹外侧的鼓泡。

(6)蝶骨:单骨,位于颅腔的底壁,形像蝴蝶(眶翼和颞翼),分为蝶骨体、两对翼(眶翼和颞翼)、一对翼突。前方与筛骨、腭骨、翼骨和犁骨相连,侧面与颞骨相接,后部与枕骨基部相接,在眶翼的基部有视神经孔,下后方有眶孔,下方为圆孔,是血管神经的通路。(7)筛骨:单骨,位颅腔的前壁,包括筛板,隔在鼻腔颅腔之间,筛骨窝容纳嗅球,垂直板由鸡冠伸向前方,形成鼻中隔的后部,一对筛骨侧块位于其两侧。筛骨侧块(迷路),由许多薄骨片卷曲形成,支持嗅粘膜。

2、面骨:形成口腔和鼻腔的支架,参与围成眼眶,包括位于正中线两侧的鼻骨、上颌骨、泪骨、颧骨、切齿骨、腭骨、翼骨、鼻甲骨、下颌骨。位于正中线上的单骨有犁骨和舌骨。(1)鼻骨:对骨,构成鼻腔的顶壁,外接泪骨后接额骨。

(2)上颌骨:对骨,构成鼻腔的侧壁、底壁和口腔的顶壁,外侧面上有孔叫眶下孔。水平的板状腭突隔开口腔和鼻腔。腹缘有臼齿槽。内外骨板形成发达的上颌窦(3)泪骨:对骨。

(4)颧骨:对骨,泪骨的下方,构成眼眶的下壁,并向后伸出颞突,和颞骨的颧突结合形成颧弓。

(5)切齿骨,在上颌骨的前方(颌前骨)。除反刍兽外有切齿槽,骨体伸出腭突和鼻突。(6)腭骨:在上颌骨腭突的后方,分水平部和垂直部,构成硬腭的骨质基础并围成鼻后孔。(7)翼骨:一对狭窄而小的骨板,附于蝶骨翼突的内侧,参与围成鼻后孔。

(8)犁骨:单骨,蝶骨体前方,沿鼻腔底壁中线向前伸延,参与构成鼻中隔。

(9)鼻甲骨:位于鼻腔内,是两对卷曲的薄骨片,附着于鼻腔的两侧壁上,——背鼻甲骨,——腹鼻甲骨。

(10)下颌骨:单骨,是面骨中最大的骨。分左、右两半,每半分下颌骨体和骨支,下颌骨体前方切齿槽,后部有臼齿槽;下颌骨支上端的后方与颞骨成关节的关节面,即颞髁,关节面后方有较高的突起——冠状突,供肌肉附着。

(11)舌骨:单骨,位于下颌间隙后部,由数块小骨组成,支持舌根、咽及喉。分为舌骨体(短柱状)、舌突、甲状舌骨及茎舌骨。

二、头骨的连结:

大部分为不动连结,主要形成缝,有的形成软骨连结。颞下颌关节:由颞骨的关节结节与下颌髁构成,两关节面有椭圆形的关节盘,关节囊有外侧韧带。

第四节、前肢骨及其连结

一、前肢骨:

家畜的前肢骨包括,肩胛骨,肱骨,前臂骨和前脚骨。

1、肩胛骨,完整的肩带骨的包括三块:肩胛骨,乌喙骨及锁骨。有蹄类由于前肢运动的单纯化,乌喙骨和锁骨都已退化。仅保留一块肩胛骨。三角形,扁骨,斜位于胸前部两侧,由后上向前下方,背缘附有肩胛软骨,外侧内有一纵行隆起称肩胛冈。冈的前上方为冈上窝,后下方为冈下窝。远端粗大,有一浅关节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成关节。关节盂的前上方为突出的盂上结节。牛的肩胛骨在冈的前下方具一突起称肩峰。

2、肱骨(臂骨),长骨,斜位胸部两侧的前下部,由前上向后下。近端的前方有臂二头肌沟,近端的后方有肱骨头,与关节盂成关节。近端的两侧有内、外结节,外结节称大结节。骨干呈扭曲的圆柱状。外侧有一突起称三角肌粗隆,内侧有一粗糙面称圆肌粗隆。远端有两个髁状关节面,与桡骨成关节,髁的后面有一深的窝叫鹰嘴窝,窝的两侧为内,外上髁,为肌肉的附着部位。

3、前臂骨:由桡骨和尺骨构成,长骨,与地面相垂直,桡骨在前内侧,发达,尺骨位于外侧,尺骨的近端突出称鹰嘴,鹰嘴的前端突出称肘突,肘突的下方有一半月状关节面。

4、腕骨:位于前臂骨与掌骨之间,由两列短骨组成,近列腕骨有四块,由内向外依次为:桡腕骨、中间腕骨、尺腕骨、副腕骨。完整的远列腕骨(猪的)一般为4块,由内向外依次为第1、2、3、4腕骨。牛的腕骨,近列4块,远列2块,内侧一块较大由第2和第3腕骨愈合而成,外侧为第4腕骨。猪腕骨:8块,1、2、3、4,第一腕骨很小。

5、掌骨:为长骨,近端接腕骨,远端接指骨,牛有3块掌骨,第3、4掌骨发达,近端及骨干愈合在一起,称大掌骨。远端形成两个滑车关节面分别与第3、4指骨和近籽骨成关节。第5掌骨为一圆锥形小骨:附于第4掌骨近端的外侧。

6、指骨和籽骨:每一指有3节指节骨,第1指节骨又称系骨,第2指节骨又称冠骨,第3指节骨又称蹄骨。另外每一指还有两块近籽骨和一块远籽骨,它们是肌肉的辅助装置。牛的3、4指发达,每指有三节指节骨,2、5指仅有2块指节骨,且与掌骨成关节仅以结缔组织连于掌骨的掌侧。

籽骨:

3、4指每指各有3块籽骨,2块近籽骨和1块远籽骨。、2、5指仅各有二块近籽骨。

二、前肢骨的连结:

前肢的肩胛骨与躯干骨的连结仅以肩带肌连结(肌连结),其余各骨之间均形成关节。由上向下依次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系关节、冠关节和蹄关节。

1、肩关节:由关节盂(肩臼)和肱骨头组成,关节角顶向前,关节囊宽松,没有侧副韧带,按常理这样的关节为多轴关节,但由于有强厚的肌肉及肌腱限制,只作伸屈运动。

2、肘关节:由肱骨远端和前臂骨近端形成,关节角顶后,关节囊两侧有内外侧韧带,只能作屈伸运动。

3、腕关节:为复关节,由桡骨远端,腕骨和掌骨近端构成。关节囊的滑膜形成三个囊:桡腕、腕间和腕掌关节囊。腕关节有一对长的内外侧副韧带,还有一些短的骨间韧带,以及背面有背侧韧带,为单轴关节。

4、系关节:又称球节,关节角大于180度,约220度,为掌骨远端、系骨近端和一对近籽骨构成的单轴关节。系关节有悬韧带和籽骨下韧带,可协助系关节支撑巨大的体重,易受损伤。悬韧带:是由骨间中肌(人有此肌)腱质化形成的。位于掌骨的掌侧,起于大掌骨近端,大部分止于近籽骨,并有分支伸入指伸肌腱。籽骨下韧带,是系骨掌侧的强厚韧带。起于近籽骨止于系骨的远端和冠骨的近端。

5、冠关节:系骨的远端和冠骨的近端为关节,由于侧副韧带紧密相连,仅能作小范围的屈伸运动。

6、蹄关节:冠骨远端、蹄骨近端及远籽骨的关节,囊的背侧和两侧强厚,侧副韧带短而强,屈伸运动。

第五节 后肢骨及其连结

一、后肢骨 包括:髋骨,股骨,膑骨(膝盖骨),小腿骨,跗骨和后脚骨。

1、髋骨:由髂骨、坐骨、耻骨愈合而成。三骨愈合处形成深的杯状窝髋臼。与股骨头成关节。①髂骨:位前上方,后部窄略呈三边梭柱状,称髂骨体,前部宽而扁,呈三角形称髂骨翼,外侧角粗大,称髋结节,内侧角小称荐结节,翼的外侧称臀肌面,内侧面称骨盆面,在骨盆面上有粗糙的耳状关节面与荐骨翼的耳状关节面成关节。②坐骨:位后下方,构成骨盆底壁的后部,外侧角粗大,称坐骨结节,两侧坐骨的后缘对接形成很大的切迹名坐骨弓,为重要的骨性标志。前部与耻骨围成闭孔,外侧角构成髋臼。③耻骨:较小位前下,构成骨盆底部的前部并构成闭孔的前缘,外侧参与形成髋臼。

骨盆:是由左右髋骨、荐骨和前3-4个尾椎以及两侧的荐结节阔韧带构成。为一前宽后窄的圆锥形腔。前口:荐骨岬、荐骨翼、髂骨、耻骨为界,后口,尾椎、坐骨弓,荐结节阔韧带构成。骨盆的大小形状因性别而异。一般来说,母畜的骨盆比公畜的大而宽敝,纵径横径均较公畜大,母畜的骨盆耻骨部较凹。

2、股骨:长骨,由后上斜向前下,近端内侧有球形的股骨头,与髋臼成关节。外侧有粗大的突起称大转子。内侧的股骨头下方有结节为小转子。远端:前方有滑车关节面,后方有两个半球状的骨髁。

3、髌骨:是一大籽骨,位于股骨远端的前方,牛的近似圆锥形。

4、小腿骨:包括胫骨和腓骨,胫骨位于内侧,由前上斜向后下,近端粗大,有内外髁与股骨的髁成关节。髁的前方为粗糙的隆起,为胫骨粗隆。远端有滑车关节面,与胫跗骨成关节。腓骨位于外侧,牛的腓骨近端与胫骨愈合为一向下的小突起,骨体消失,远端形成一块小的踝骨与胫骨远端外侧成关节。

5、跗骨:由数块短骨构成,位于小腿骨与跖骨之间,各种家畜数目不同,一般分为三列,近列有二块,内侧为胫跗骨,又称距骨,外侧为腓跗骨,又称跟骨,距骨有滑车关节面与胫骨远端成关节,跟骨有向后方突出的跟结节。中列有一块叫中央跗骨。远列由内向外一般为第1、2、3、4跗骨。牛的跗骨:共5块,近列为距骨和跟骨。中央跗骨和第4跗骨愈合为一块。第一跗骨很小位于后内侧,第2与第3跗骨愈合。

6、跖骨:与前肢相应的掌骨相似。

7、趾骨和籽骨:分别与前肢的指骨和籽骨相似。

二、后肢骨的连结

1、荐髂关节:由荐骨翼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有狭窄的关节囊,并有大量短的韧带加固,几乎完全不能活动。在荐骨与髋骨之间还有一些加固的韧带:荐髂背侧韧带,荐髂外韧带和荐结节阔韧带(也叫荐坐韧带)。荐结节阔韧带:构成骨盆的侧壁,背侧附着于荐骨侧缘及1、2尾椎横突,腹侧附着于坐骨棘和坐骨结节,前与髂骨形成坐骨大孔,下缘与坐骨之间形成坐骨小孔,供血管神经通过。

2、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多轴关节,角顶向后,关节囊,宽松,在股骨头与髋臼之间有一条短而强的圆韧带相连,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转运动。

3、髌关节(膝关节):为复关节,包括股胫关节和股髌关节。为单轴关节。股胫关节,股骨远端的髁和胫骨近端的髁构成。中间有二个半月板减轻震动,具有侧副韧带,十字韧带,半月板还有一些短韧带。作伸屈运动。股髌关节,由髌骨和股骨远端的滑车关节面构成,关节囊宽松。具内外侧韧带,前方还有三条强大的髌直韧带,作滑动运动,改变股四头肌作力的方向而伸展髌关节。

4、跗关节:又称飞节。为复关节:为单轴关节,作屈伸运动。滑膜形成四个囊,胫跗囊、近跗囊、远跗囊、和跗跖囊、跗关节有内外侧副韧带,以胫跗关节活动性最大,其它的几乎无活动性。

5、趾关节:系、冠、蹄关节。构造同前肢指关节。

第二章 肌学

第一节、肌学总论

肌肉是运动的动力,肌肉按其功能结构位置可分为三种: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本节所叙述的肌肉是指骨骼肌。骨骼肌,其肌纤维都有横纹故又叫横纹肌,因其起、止点附着于骨骼上,所以也叫骨骼肌。

一、肌器官的构造:每一块肌肉都是一个复杂的器官,构成肌器官的主要成分是骨骼肌纤维(每一个肌纤维就是一个肌细胞),此外还有结缔组织,血管、淋巴和神经,骨骼肌纤维按一定方向排列构成肌腹,在整块肌肉外表面的结缔组织形成肌外膜,肌外膜向内伸入把肌纤维分成大小不同的肌束,称肌束膜,肌束膜向内伸入包在每一条肌纤维外称肌内膜。肌膜是肌肉的支持和营养组织,使肌肉具有一定的形状,营养好的家畜肌膜内含有脂肪,在肌肉断面上,是大理石状花纹,血管,神经,淋巴管随肌膜进入肌组织。肌肉的两端一般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腱,腱不能收缩但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抗张力。腱将肌肉牢固的附着于骨上。

二、肌肉的形态和内部结构。肌肉由于其位置和功能不同而有不同,一般可分为:

1、板状肌,呈现薄板状,主要位于腹部和肩带部,有的呈现扇形:如背阔肌,锯齿状:如锯肌,带状,如臂头肌。

2、多裂肌,分布于脊柱的椎骨之间,由许多短肌束组成,表现为分节的特点,是一种原始类型的肌肉(类似于鱼类),如背最长肌、髂肋肌。

3、纺锤形肌,多分布于四肢,中间膨大,由肌纤维构成称肌腹,两端为腱质。

4、环形肌,分布于自然孔周围,如口轮匝肌,肛门括约肌,收缩时可关闭自然孔。肌肉可根据肌腹内腱纤维的含量分为动力肌,静力肌静动力肌三种。A、动力肌,肌腹内无腱质,肌纤维的方向与肌肉的长轴一致,收缩迅速而有力,幅度大,是推动身体的主要动力,但因耗能量大,易疲劳。B、静力肌:肌腹中肌纤维很少,甚至消失,而由腱纤维所代替,因而失去收缩能力,家畜静止时起维持身体姿势的作用,耐疲劳。C、动静力肌,肌腹中或多或少含有腱纤维,腱质,构成复杂,根据肌腹中腱的分布和肌纤维方向:又可分为半羽状肌,羽状肌,复羽状肌,动静肌收缩力强,不易疲劳但幅度较小。

三、肌肉的起止点:肌肉一般都以两端附着于骨软骨的膜或韧带上,中间越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肌腹变短,以关节为运动轴,牵引骨发生位移,而产生运动。当肌肉收缩时,固定不动的一端为起点。活动的一端为止点。但随运动状况发生变化,同一块肌肉的起止点也可发生改变。如臂头肌,当站立时,前端是止点,肌肉收缩时可举头颈,但当运动前进时,头颈伸直不动,前端变为起点,可向前提举前肢。四肢的肌肉,通常近端为起点远端为止点。

四、肌肉的作用:肌肉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的支配下而实现的,家畜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有关肌肉共同活动的结果,对一个动作来说,参加活动的数块肌肉,有起主要作用称主动肌,起次要作用的称辅助肌。作用相反的是拮抗肌。根据肌肉所产生的效果分为伸肌屈肌,内收肌外展肌,张肌、开肌和括约肌。

五、肌肉的配布和关节的运动。大多数肌肉都配布在关节的周围,配布方式与关节的运动轴有关,四肢肌肉表现的更明显,关节的每一运动轴都有作用相反的两组肌肉,如单轴关节,只有屈肌和伸肌两组肌肉,屈肌组位于关节角内,伸肌组位于关节角顶,多轴关节有内侧的内收肌,和外侧面的外展肌。

六、肌肉的命名,肌肉一般是根据其作用、结构、形状、位置、肌纤维方向及起止点等特征而命名的。如,按作用:伸肌、屈肌、内收肌、咬肌等。按结构:二头肌、三头肌。按形状:三角肌、圆肌、锯肌、方肌。按位置:胸肌、胫骨前肌。按起止点:胸头肌、臂头肌。按肌纤维方向,腹外斜肌。有的是根据几个特征合起来命的,腕挠侧伸肌。故学习记忆肌肉时,应理解性的记忆。

七、肌肉的辅助器官,肌肉的辅助器官包括,筋膜,粘液囊,腱鞘、滑车和籽骨。

1、筋膜:包在一块肌肉和肌群外在的结缔组织膜,其作用是减少摩擦阻力,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①浅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被覆在肌肉的表面,营养好的家畜浅筋膜内有脂肪,具有保护作用和保护体温。②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层,半透明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坚韧,包围在肌群的表面,并伸入肌肉之间形成肌肉间隔,深筋膜在某些部位(如前臂、小腿)形成总筋膜鞘,在关节附近形成环韧带,以固定腱的位置。

2、腱鞘和黏液囊 ①粘液囊,是密闭的结缔组织囊,囊壁薄,内面衬以滑膜,囊内有少量滑液,多位于肌肉、腱、韧带、皮肤与骨的突起之间以减少摩擦,有些粘液囊,是关节囊的突出部分称为滑膜囊。②腱鞘:是粘液囊卷曲于腱的周围形成的,呈现筒状包在腱的周围。表面为纤维层,滑膜分内外两层,外层为壁层,附着于纤维膜内面,内层称脏层紧贴于腱的表面,两层滑膜在腱系膜处相连续。壁层和脏层之间有少量滑液,可减少腱活动时的摩擦。

3、滑车与籽骨 ①滑车,被有软骨的滑车状骨沟,供腱通过,腱与滑车之间常垫有粘液囊,可减少腱与骨之间的摩擦,滑车可防止肌腱的转位并改变肌肉作用力的方向,滑车并不多见,仅见于肱骨的臂二头肌沟。②籽骨,可认为是肌腱在某些关节部位骨化的结果,多位于关节部,可改变肌肉作用力的方向,及减少摩擦,特别是增强了肌腱承受力的能力。第二节、皮肌

皮肌是分布于浅筋膜中的薄层肌,皮肌并不覆盖全身,根据所在部位分为面皮肌,颈皮肌,肩臂皮肌及躯干皮肌,面皮肌,薄而不完整覆盖于下颌间隙、腮腺及咬肌的表面。并有分支伸达口角称唇肌。颈皮肌,牛无此肌,马起自胸骨柄和颈正中缝,向颈腹侧伸延,起始部较厚向前逐渐变薄,与面皮肌相连。

3、肩臂皮肌,覆盖于肩臂部,肌纤维由耆甲向下延伸至肩端。

4、躯干皮肌(亦称胸腹皮肌)覆盖于胸腹两侧的大部分。皮肌的作用,颤动皮肤,以驱除蝇蚊,及抖掸灰尘等作用

第三节、前肢肌

一、肩带肌:是躯干与前肢连接的肌肉,大多为板状肌,一般起于躯干,止于前肢的肩胛骨和肱骨。分背侧组,起于头骨和脊柱,从背侧连接前肢。腹侧组,起于颈椎,肋骨,和胸骨,从腹侧连接前肢。

1、背侧组:(1)斜方肌:三角形的扁肌,位于肩颈上部的浅层,分为颈斜方肌和胸斜方肌。颈斜方肌,起于项韧带索状部,肌纤维向后下方,胸斜方肌:起于前10个胸椎棘突。肌纤维向前下方。二部均止于肩胛冈。作用,提举,摆动和固定肩胛骨。(2)菱形肌:在斜方肌和肩胛软骨的内面,也分颈、胸二部,起点同斜方肌,止于肩胛骨内面。作用,向上提举肩胛骨。(3)背阔肌:位于胸侧壁的上半部,为扇形的大板状肌。肌纤维由后上斜向前下,起于腰背筋膜、肋间外肌、腹外斜肌的筋膜。止于大圆肌腱,作用①向后止方牵引肱骨,屈肩关节。②当前肢着地时可牵引躯干向前。③牛的还可协助吸气。(4)臂头肌:为带状肌,位于颈侧部的浅层,由头伸延到臂,形成颈静脉沟的上界。牛的臂头肌前部宽后部窄,起于枕骨,颞骨、项韧带和下颌骨,止于肱骨嵴,可明显分为两部,上部称锁枕肌,起于枕骨和项韧带;下部称锁乳突肌,起自颞骨和下颌骨。作用:①牵引前肢向前,伸肩关节。②提举和侧偏头颈。(5)肩胛横突肌:马无此肌,薄带状肌,位于颈侧部,前部紧贴于肌的深面,后部,在颈斜方肌和臂头肌之间,起于环椎翼,止于肩峰部的筋膜。作用:可牵引前肢向前,侧偏头颈。

2、腹侧组:包括胸肌和腹锯肌:胸肌:胸浅肌,分为前部的胸降肌,(胸浅前肌)和后部的胸横肌(胸浅后肌)两部分分界不明显。胸降肌,起自胸骨柄止于肱骨嵴。胸横肌,薄而宽,起自胸骨嵴(腹侧)止于臂骨内侧筋膜。作用:内收前肢。胸深肌:分为前部狭小的锁骨下肌(胸深前肌)和后部的发达的胸升肌(胸深后肌)。胸升肌前厚而窄,后薄而宽,起自胸骨腹侧面、腹黄膜、剑状软骨,止于肱骨内侧结节。腹侧锯肌,为一宽大的扁形肌,下缘是锯具状,位于颈胸部的外侧面,分为颈胸二部,颈腹侧锯肌全为肉质,胸腹侧锯肌较薄,表面和内部混有厚而强的腱层。牛的颈腹侧锯肌发达,起于后5-6个颈椎横突,和前4-9肋骨的外面,止于锯肌面和肩胛软骨的内面。作用。两侧同时收缩,可提举躯干,颈腹侧锯肌收缩可举颈,胸腹侧锯肌收缩可协助吸气。

二、肩部肌:分布于肩胛骨的外侧面及内侧面,起于肩胛骨,止于肱骨,跨越肩关节,可伸屈肩关节和内收,外展前肢。分为内侧组、外侧组。

1、外侧组:(1)冈上肌:位于冈上窝内,一部分被三角肌覆盖,起于冈上窝和肩胛软骨,止腱分二支,分别止于肱骨内外侧结节。作用,伸肩关节,固定肩关节。(2)冈下肌:位于冈下窝,起于冈下窝和肩胛软骨,止于肱骨外侧结节。作用为外展及固定肩关节。(3)三角肌,位于冈下肌的浅层,起于肩胛冈和肩胛骨的后角,止于肱骨外面的三角肌结节,作用:屈肩关节。

2、内侧组:(1)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的内侧面,起于肩胛下窝,止于肱骨的内侧结节。作用:内收和固定肩关节。(2)大圆肌:位于肩胛下肌后方,呈带状,起于肩胛骨后角,止于肱骨内面。作用:屈肩关节。

三、臂部肌 分布于肱骨的周围,起于肩胛骨和肱骨,跨越肩关节及肘关节,止于前臂骨,主要对肘关节起作用。分为伸屈两组肌。伸肌组位于肘关节后,屈肌位于肘关节前。

1、伸肌组:(1)臂三头肌,位于肩胛骨后缘,与肱骨形成的夹角内,是前肢较大的一块肌肉,分三个头,长头大,起于肩胛骨的后缘,外侧头起于肱骨外侧面,内侧头小,起于肱骨的内面。三个头共同止于尺骨的鹰嘴。作用:伸肘关节。(2)前臂筋膜张肌,位于臂三头肌的后缘和内面,起自肩胛骨的后角,以一扁腱止于尺骨鹰嘴内侧面。作用:伸肘关节。

2、屈肌组:(1)臂二头肌,位于肱骨的前面,为多腱质的纺锤形肌,以强腱起于盂上结节,通过臂二头肌沟,止于桡骨结节。作用:主要是屈肘关节,也有伸肩关节的作用。(2)臂肌,位于肱骨的臂肌沟内,起自肱骨后面的上部,止于桡骨近端内侧缘。作用为屈肘关节。

四、前臂及前脚部肌肉 前臂及前脚部肌肉作用于腕关节和指关节,肌腹大部分布于前臂的背外侧面和掌侧面,大部分为多腱质的纺锤形肌,起于肱骨远端和前臂骨近端,在腕关节附近转为腱,一般都包有腱梢,作用于腕关节的腱较短,止于腕骨及掌骨,作用于指关节的肌肉则以长腱跨越腕关节和指关节,止于指骨,分为背外侧肌组和掌侧肌组。

1、背外侧肌组:(1)腕桡侧伸肌,位于桡骨的背侧面,起于肱骨远端外侧,肌腹于前臂下部延续为一扁腱经腕关节背侧向下止于第3掌骨近端的掌骨结节。主要作用,伸腕关节。(2)指总伸肌,位于腕桡侧伸肌后方,起于肱骨远端的前面,桡骨和尺骨的外侧面,在前臂下半部转为二条腱,细而短的腱于掌骨近端并入指外侧伸肌,大而粗的主腱经腕关节掌骨和指骨的背侧下方,止于蹄骨的伸肌突。作用:伸指伸腕屈肘。(3)指外侧伸肌,指总伸肌的后方。起于肘关节外侧侧副韧带和桡骨、尺骨的外侧,以腱止于冠骨近端,牛的止于第四指的冠骨,作用:伸腕伸指关节。(4)腕斜伸肌:系三角形的厚小肌,起于桡骨外侧缘,在指伸肌的覆盖下,斜过腕桡侧伸肌腱斜向内侧止于第2掌骨,作用,伸腕关节。(5)指内侧伸肌,(又称第3指固有伸肌)位于腕桡侧伸肌和指总伸肌之间,起于肱骨远端外面和尺骨外面,同指总伸肌,其肌腹与腱紧贴于指总伸肌及其腱的内侧缘,止于第3指的冠骨近端背侧。作用:伸展第3指。

2、掌侧肌群:(1)腕外侧屈肌:位于前臂外侧的后部,指外侧伸肌的后方,起于肱骨远端外侧后部,有二止腱,前腱较细,止于第3掌骨,后腱止于副腕骨,作用,屈腕伸肘。(2)腕尺侧屈肌位于前臂内侧后部,起于肱骨远端内侧后部和鹰嘴的内侧面,以强腱止于副腕骨,作用屈腕伸肘。(3)腕桡侧屈肌位于腕尺侧屈肌的前方,起于肱骨远端内侧。止于第2掌骨近端内侧。作用:屈腕伸肘。(4)指浅屈肌,牛的指浅屈肌被腕屈肌包围。起于肱骨远端内侧。肌腹分成深二部,各有一腱,向下分别通过腕掌侧韧带,又合成一总腱并立即分为二支,分别止于内外侧指的冠骨后面。每支在系骨掌侧与来自悬韧带的腱板形成腱环供指深屈肌通过。作用:屈指屈腕,站立时可维持各关节,支持体重。(5)指深屈肌,位于前臂骨的后面,被其它屈肌包围。共有三个头,分别起于肱骨远端内面,尺骨,及桡骨后面,三个头合成一腱。经腕管向下伸,止于蹄骨。牛的在系关节上方分为两支分别通过指浅屈肌腱形成的腱环,止于内、外侧指的蹄骨掌侧后缘,作用,同指浅屈指。屈指屈腕,维持指关节,支持体重。

第四节、躯干肌

包括脊柱肌,颈腹侧肌,胸壁肌及腹壁肌。

一、脊柱肌 是支配脊柱的肌肉,分为背侧肌和腹侧肌。

1、背侧肌组:(1)、背腰最长肌:位于胸腰椎的棘突与横突和肋骨椎骨所形成的三棱形凹面内。是体内最大的肌肉,表面覆盖着一层腱膜,由许多肌束平行排列而成。起于髂骨前缘、荐骨、腰椎和后位胸椎棘突,在12胸椎附近分为上下二部,上部主要由前4个腰椎棘突起始的一整肌束,逐渐变大,向前在头半棘肌内方通过,止于后4个颈椎棘突,下部向前下方走,沿腹侧锯肌内侧止于肋骨与后4个颈椎横突,作用:两侧同时收缩伸背腰。一侧收缩,侧弯脊柱。(2)、髂肋肌:位于背最长肌外侧,狭长而分节,由一系列斜向前下方的肌束组成,起于腰椎横突末端和后位肋骨的前缘,向前止于所有肋骨的后缘。作用:向后牵引肋骨协助呼气。(3)、夹肌:位于颈部背侧,呈现三角形板状,其后部被斜方肌所盖,起于棘横筋膜,项韧带索状部,止于枕骨、颞骨及前4-5颈椎。作用:两则同时收缩举头颈一侧,偏头颈。(4)、头半棘肌,又称为复肌,位于夹肌与项韧带板状部之间,为强大的三角形肌,有4-5条腱划,起于棘横筋膜及前8、9个胸椎横突及颈椎关节突,以强腱止于枕骨后面,作用同夹肌。(5)头寰最长肌,位于夹肌和复肌之间,分为头最长肌和寰最长肌,为两条长梭形肌肉,起自3-7颈椎关节突,分别止于寰椎翼和颞骨。

2、腹侧肌组:(1)、颈长肌,位于颈椎及前5-6个胸椎的腹侧面,由一些短的肌束构成。作用,为屈颈。(2)、腰小肌,为狭长肌,位于腰椎腹侧面和椎体两旁。起于腰椎及最后三个胸椎椎体腹侧,止于髂骨中部。作用,屈腰。

二、颈腹侧肌组:(1)、胸头肌:位于颈部外侧,构成颈静脉沟的下缘,起于胸骨柄两侧,止于颞骨。(2)、胸骨甲状舌骨肌:位于气管腹侧,为一扁平的带状肌,起于胸骨柄,起始部向前分为二部,外侧部止于喉的甲状软骨,叫胸骨甲状肌,内侧部止于舌骨体,称胸骨舌骨肌,作用:向后牵引喉舌骨,帮助吞咽。

三、胸壁肌(1)、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的表层,起于肋骨的后缘,肌纤维向后下方止于后一肋骨的前缘。作用,向前外方牵引肋骨,使胸廓扩大引起吸气。(2)、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于肋骨前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止于前一个肋骨的后缘。作用:向后方牵引肋骨,使胸廓变小而呼气。(3)、膈:为一圆形板状肌,构成胸腹腔的间隔,又叫横隔膜,周围为肌纤维构成,称肉质部。中央由强韧的腱膜构成,称中心腱。隔上有3个孔:主动脉孔,左右膈脚之间,食管裂孔,位于右膈脚肌束间接近中心腱。腔静脉孔:位于中心腱止稍偏中线右侧。膈收缩时,使突向胸腔的凸度变小,扩大胸腔的纵经引起吸气。膈舒张时,由于腹腔内压向前压迫膈,使凹度增大,胸腔纵径变小而呼气。

四、腹壁肌:构成腹腔的侧壁和底壁由4层纤维方向不同的板状骨构成。其表面覆盖有腹壁筋膜,牛马的腹壁深筋膜由弹力纤维构成,呈现黄色,又称腹黄膜。(1)、腹外斜肌:最外层,在腹黄膜深面:以锯齿起于第5至最后肋骨的外面,起始部为肉质,肌纤维向后下方,在肋弓下变为腱膜止于腹白线,腹外斜肌腱膜在髋结节至耻骨前缘处加厚形成腹股沟韧带。(2)、腹内斜肌:腹外斜肌深面,起于髋结节,牛的还起于腰椎横突,呈扇形,向前下方扩展,逐渐变为腱膜,止于腹白线,牛的还止于最后肋骨,其腱膜与腹外斜肌腱膜交织在一起形成腹直肌外鞘。在腹内斜肌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裂隙为腹股沟腹环。(3)、腹直肌:呈现宽带状位于腹白线两侧,腹下壁的腹直肌鞘内,起于胸骨两侧和肋软骨,肌纤维纵行最后以强厚的耻前腱止于耻骨前缘,腹直肌上有5-6条(牛)或9-11条(马)腱划。(4)、腹横肌,是腹壁肌的最内层,较薄,起于腰椎横突和肋弓的内面,肌纤维垂直向下以腱止于腹白线。其腱膜构成腹直肌的内鞘。(5)、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部,是斜行穿过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之间的楔形缝隙。有内外两个口,外口通皮下称腹股沟管皮下环。内口通腹腔,称腹腔沟管腹环,是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到阴囊的通道,出生后在公畜有精索通过,长约10cm左右。

第五节、后肢肌肉

后肢肌肉较前肢发达,是推动身体的主要动力。包括臀部肌、股部肌、小腿和后脚肌。

一、臀部肌。(1)臀中肌,大面厚,是臀部的主要肌肉,决定臀部的轮廓,起于髂骨翼和荐结节阔韧带前部,还起于背腰最长肌的腱膜,止于股骨的大转子。作用,伸髋,旋外后肢,参与跳跃和推进躯干。(2)臀深肌,被臀中肌覆盖,起于坐骨棘,止于大转子。作用,外展髋关节和旋外后肢。(3)髂腰肌:位于髂骨内侧面,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髂肌起于髂骨翼的腹侧面,腰大肌起于腰椎横突的腹侧面,二者均止于股骨的内面(小转子)作用:屈髋关节,旋外后肢。

二、股部肌:分布于股骨的周围,根据部位可分为股后肌群,股前肌群,和股内侧肌群。

1、股后肌群(1)臀股二头肌,位于股后外侧,长而宽大,有二个头,椎骨头,起于荐骨,牛还起于荐结节阔韧带;坐骨头,起于坐骨结节。二个头合并后下行逐渐变宽,在股后部分为前后两部(牛)以宽腱膜止于膝盖骨(髌骨)、膝外侧韧带、胫骨嵴和跟结节。作用,伸髋,亦可伸膝、跗关节,推动躯干,起伸展后肢的作用,在提举后肢时可屈膝关节。(2)半腱肌,较大,长形位于臀股二头肌的后方,下端转向内侧。牛起于坐骨结节腹侧面,以腱止于胫骨嵴和跟结节。作用:同臀股二头肌。(3)半膜肌,位于股后内侧,牛起于坐骨结节,形成臀部的后缘。止于股骨远端内侧,牛还止于胫骨近端内侧。作用伸髋,内收后肢。

2、股前肌群:(1)股阔筋膜张肌,位于股前外侧浅层,起于髋结节,起始部为肉质较厚,向下以扁形扩展延续为阔筋膜,作用:紧张阔筋膜,屈髋伸膝关节。(2)股四头肌,大而厚,富有肉质,位于股骨前面及两侧,被阔筋膜张肌覆盖。有四个头,直头、内侧头、外侧头、中间头,直头起于髂骨体,其余三个头分别起于股骨内侧外侧和前面。共同止于膝盖骨(髌骨),作用:伸膝关节和屈髋关节。

3、股内侧肌群:(1)股薄肌,薄而宽,位于股内侧皮下,起于骨盆联合及耻前腱,以腱膜止于膝关节及胫骨近端内侧。作用。内收后肢。(2)缝匠肌,位于股内侧皮下,股薄肌的前方,以腱起于髂腰筋膜及腰小肌腱,止于膑内直韧带和胫骨嵴(3)内收肌,位于股薄肌深层,起于坐骨和耻骨的腹侧,止于股骨的后面和远端内侧面。作用,内收后肢。(4)耻骨肌,为一小的锥状肌,起于耻骨腹侧面,止于股骨内侧。

三、小退和后脚肌 小腿和后脚部肌的肌腹都位于小腿骨的周围,在跗关节处均变为腱,可分为背外侧肌群和跖侧肌群,由于跗关节角顶后向故背外侧肌群有屈跗伸趾的作用,跖侧趾群有伸跗屈趾的作用。

1、背外侧肌群,(1)第三腓骨肌,牛为发达的纺锤形肌,位于小腿背侧的浅层,以短腱起于股骨远端外侧,至小腿远端为一扁腱,经跗关节背侧止于跖骨近端及跗骨。作用:屈跗关节。(2)趾内侧伸肌,牛有,又名第3趾固有伸肌,位于第三腓骨肌深面,及趾长伸肌的前面,起于股骨远端外侧,止于第3趾的冠骨,作用:伸第三趾。(3)趾长伸肌,牛位于趾内侧伸肌的后方,肌腹上部被第3腓骨肌所覆盖,起于股骨远端,在小腿远端成为一细长腱,走于跖背侧,在跖骨远端分为两大支,分别止于第3,4趾蹄骨的伸腱突。作用:伸趾,屈跗。(4)趾外侧伸肌,又名第4趾固有伸肌,位于小腿外侧,起于小腿近端外侧,肌腹圆,于小腿远端延续为一长腱,经跗关节、跖骨背侧止于第4趾冠骨。作用:伸第4趾,(5)腓骨长肌,牛有,位于小腿外侧面,趾长伸肌后方,肌腹短而细,起于小腿近端外侧,其腱自后下方伸延至跗关节外侧面,穿过趾外侧伸肌腱止于第1跗骨和跖骨近端。作有,屈跗关节,旋内后脚。(6)胫骨前肌,位于第3腓骨肌深侧,紧贴胫骨,起于小腿近端外侧,止腱分二支,分别止于跖骨前面和第2、3跗骨。作用,屈跗关节。

2、跖侧肌群(1)腓肠肌,位于小腿后面,臀股二头肌和半腱肌之间,有内、外二个头,分别起于股骨髁间窝的两侧,肌腹于小腿中部会成一强腱,与趾浅屈肌腱紧紧扭在一起,形成跟腱,止于跟结节,作用,伸跗关节。(2)趾浅屈肌,夹于腓肠肌两个头之间,起于股骨的髁上窝,肌腹较小,肌纤维少而腱纤维多,其腱在小腿中部由腓肠肌的前方经内侧转到后方在跟结节处变宽,以帽状固着于跟结节近端两侧,以强腱越过跟结节向下至趾部止于系骨和冠骨,作用:伸跗屈趾,止端类似于前肢指浅屈肌。(3)趾深屈肌,发达,位于胫骨后面,有三个头,均起于胫骨后面和外侧的上部,较大的外侧浅头(胫骨后肌)及较小的外侧深头,(趾长屈肌)的腱会成主腱经跟结节内侧,向下沿趾浅屈肌腱深面下行,止端类似于前肢指深屈肌。内侧头(拇长屈肌)的细腱经跗关节,内侧下行在跖骨上部并入主腱。作用为屈趾,伸跗。

第六节 头部肌

分面部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部肌,分布于口腔及鼻孔周围的肌肉,分开张自然孔的开肌和关闭自然孔的括约肌。

1、开肌(1)鼻唇提肌,起于额骨和鼻骨的交界处,肌腹分浅深两部分,分别止于鼻孔外侧和上唇,上提上唇,开张鼻孔。(2)鼻孔外侧开肌,起于面嵴,穿行于鼻唇提肌的浅深两部之间,止于外侧鼻翼,开张鼻孔。(3)上辱固有提肌,起于泪骨,走于鼻唇提肌的下面,左右两腱合并止于上唇。上提上唇。(4)下唇降肌,位于颏的后方,止于下唇。

2、括约肌,(1)口轮匝肌,呈现环状构成上下唇的基础。(2)颊肌,构成口腔的侧壁。

二、咀嚼肌,分为闭口肌和开口肌。

1、闭口肌,(1)咬肌:位于下颌支的外面,起于颧弓和面嵴,止于下颌支外面。(2)翼肌,位于下颌骨内侧面,起于蝶骨翼和翼骨,上于下颌骨内面(翼内肌)下颌骨冠状突下部及下颌髁的前缘(翼外肌)。(3)颞肌,位于颞窝内,起于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状突。

2、开口肌,(1)枕下颌肌,起于枕骨颈突止于下颌骨后缘。(2)二腹肌,起于颈突,止于下颌骨下缘的内侧面。开口肌的作用是向下牵引下颌骨而实现开口。

内脏总论

一、内脏的概念 内脏是指大部分位于胸腔,腹腔和骨盆腔内的系统,包括,消化,吸收,泌尿和生殖系统。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直接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殖功能的器官。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氧,由消化系统和呼吸收系统摄入体内,经血管系统输送到身体各处,在组织细胞内进行新陈代谢,最终代谢产物再经血管输送到呼吸系和泌尿系排出体外,生殖系的功能是生产生殖细胞繁衍后代延续种族。

二、内脏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内脏各器官基本结构可分为管状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一)管状器官:管状器官内有显著的腔体,如食管、胃、肠、气管和膀胱、输尿管。输精管等等。管壁一般为3-4层组织结构成,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1、粘膜:构成管壁的最内层。正常的粘膜为淡红色,柔软而湿润,空虚状态下有很多皱褶,伸展性强。粘膜具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作用。粘膜又可分为上皮,固有膜和粘膜层三层。(1)上皮:由上皮组织构成,是管状器官执行机能的主要部分,由于其所在部位的功能不同,各管状器官的上皮的种类也不相同。(2)固有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固有膜构成上皮的支架。固有膜内还有腺体-----胃、肠腺和淋巴组织形成的淋巴小结。(3)粘膜肌层,为粘膜下层和固有膜之间的一薄层平滑肌,收缩时,可使粘膜形成皱褶,有利于物质的吸收和腺体的分泌。

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一些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具有连接粘膜与肌层的作用。

3、肌层,由平滑肌构成,一般为两层,内环行肌和外纵行肌,在两层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肌间神经丛。环行肌收缩可使管腔缩小(细),纵行肌收缩可使管腔扩大、管道缩短,两层肌交替收缩,可使内容物按一定方向移动(蠕动)。在有的器官,如口腔、咽、喉、食管(马的前4/5)的肌层,由横纹肌构成。

4、外膜:为管壁的最外层,由富含弹力纤维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如外膜表面覆盖一层间皮,则称为浆膜,如胃,肠等。浆膜表面光滑,湿润,有减少器官间摩擦的作用。

(二)实质性器官:实质性器官内没有明显的腔体,大多是由上皮组织构成的腺体,它以导管与管状器官相连系,将分泌物排入其中,如肝、胰和肾等,有的实质性器官并无导管如卵巢。实质性器官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实质是实质性器官实现其功能的主要成分。间质即结缔组织,一般被覆于器官的表面并伸入实质内,构成支架,将实质分隔为许多小叶,分布于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血管,神经和导管通过。实质性器官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导管出入的门户,称为门,如肝门,肾门和肺门等。

三、体腔和浆膜 体腔为藏纳大部分内腔器管的腔体。可分为胸腔,腹腔和骨盆腔三部分,构成体腔的壁就叫做体壁,包括骨骼肌、骨、关节、皮肤,与体壁相对立的概念是内脏。

(一)胸腔和胸膜:

1、胸腔:是由胸廓的骨骼、肌肉和皮肤构成的截顶园锥状腔,锥顶之前为胸前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骨以及胸骨柄围成。锥底向后,为胸后口,由最后胸椎,最后一对肋骨,肋弓及胸骨的剑状软骨围成,由膈封闭。与腹腔为界,且向前上方凸入胸腔。实际上胸腔的体积要比看上去小的多。胸腔内有心、肺、气管,食管和大的血管等。

2、胸膜与胸膜腔:胸膜为一层光滑的浆膜,衬于胸腔壁的内面称为胸膜壁层,贴于肺的表面称为胸膜脏层,壁层与脏层互相移行,两者之间的腔隙称胸膜腔。

(二)腹腔,骨盆腔及腹膜

1、腹腔,位于胸腔之后,其前壁为膈,后与骨盆腔相通,顶壁主要为腰椎,腰肌和膈脚,两则壁和底壁为腹肌。腹腔内大部分为消化管和脾及部分泌尿生殖器官。

2、骨盆腔:可视为腹腔向后的延续部分,其顶壁为前三个尾椎和荐骨,两则壁为髋骨和荐结节阔韧带,底壁为耻骨和坐骨。骨盆腔的前口为荐骨岬、髂骨和耻骨前缘围成,后口由尾椎,荐结节阔韧带后缘和坐骨围成。骨盆腔内有直肠和大部分泌尿生殖器官。

3、腹腔和腹膜腔:腹膜是贴于腹腔、骨盆腔和覆盖于腹腔和骨盆腔内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可分腹膜壁层和脏层。壁层紧贴于腹腔壁的内面向后,可延续到骨盆腔的前半部。脏层覆盖于腹腔、骨盆腔脏器的表面。腹膜脏层和壁层互相移行。两层之间的间隙称腹膜腔。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内仅有少量浆液,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脏器间的摩擦。腹膜从腹腔和骨盆腔移行到脏器或从某一脏器移行到另一脏器,这些移行部的腹膜形成各种不同的腹膜褶。多数由双层腹膜构成,其中夹有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结及血管和神经等。系膜,为连于腹腔顶壁与肠管之间宽而长的腹膜褶。如空肠系膜、小结肠系膜。网膜,是连于胃与其他脏器之间的腹膜褶,如胃的大网膜和小网膜。韧带和皱褶,为连于腹腔、骨盆腔与脏器、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的一些短而窄的腹膜褶,如回盲韧带,尿生殖褶。

四、腹腔分区 为了确定各脏器在腹腔内的位置和体表投影,通常我们通过假想的几个平面,将股腔划分为十个部。首先我们通过两则最后肋骨后缘最突出点和髋结节前缘作两个横切面,把腹腔分为三大部,即腹前部,腹中部,腹后部。腹前部,又分为三区,肋弓以下为剑状软骨区,肋弓以上正中矢状面的两侧为左、右季肋区。腹中部:又分为四区,通过腰椎横突两侧作两侧个侧矢状面,把腹中部分为左、右腹外侧区,和中间部,中间部的上半部为胁襞区,下半部为脐区。腹后部,又分为三区,腹中部的两个侧矢状面向后延续,把腹后部分为左、右腹股沟区和中间的耻骨区。

第三章 消化系统

家畜在整个生命活动中,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以提供生长、发育、生殖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消化系统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的残渣排出体外。因此消化系统是保证畜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管是食物通过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唾液腺、肝、胰腺、胃腺和肠腺,其中胃腺和肠腺位于胃壁和肠壁内称为壁内腺,而唾液腺和肝、胰则在消化管外形成独立的器官,称壁外腺。唾液腺的导管开口于口腔,肝和胰的导管开口于小肠和起始段,即十二指肠。

第一节 口腔和咽:

一、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具有采食,吸吮、泌涎、味觉、咀嚼和吞咽的功能。口腔的前壁和侧壁为唇和颊,顶壁为硬腭,底为下颌骨和舌。前端以口裂与外界相通。后端与咽相通。口腔可分为口腔前庭,为颊和齿弓之间的空隙;固有口腔,齿弓以内的部分。口腔内衬以粘膜,在唇缘处与皮肤相接,向后,与咽的的粘膜相连。

1、唇,分上唇与下唇,上唇与下唇的游离缘共同围成口裂,口裂两端汇合成口角,口唇的横纹肌(口轮匝肌)外面覆有皮肤,内面衬有粘膜,粘膜的深层有唇腺,腺管直接开口于粘膜的表面,口唇有神经末梢,较敏感。牛的口唇短而厚,不灵活,上唇中部两鼻孔之间无毛区,为鼻唇镜。下唇短而厚。猪的口裂大,口唇活动性小,上唇与鼻连在一起构成吻突,有掘地觅食的作用。下唇尖小,随下颌运动而活动。

2、颊:位于口腔两侧,主要由肌肉构成,外覆皮肤,内衬粘膜,在成年羊的颊粘膜上有许多尖端向后的锥状乳头,在颊肌的上下缘有颊腺,腺管直接开口于颊粘膜的表面。

3、硬腭,构成固有口腔的顶壁,向后与软腭相延续。切齿骨的腭突,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的水平部共同构成硬腭的骨质基础。硬腭的粘膜厚而坚实,高度角质化。牛羊的硬腭前端无切齿,由该处粘膜形成厚而坚实致密的角质层——齿垫。在硬腭的正中有一条缝——腭缝。腭缝的两侧有许多条横行腭褶。

4、口腔底和舌,口腔底大部分被舌所占据,前部由下颌骨切齿部占据,表面覆有粘膜,此部有一对乳头,称为舌下肉阜。为颌下腺管和长管舌下腺的开口处,猪无舌下肉阜。

舌位于固有口腔,为一肌性器官,表而覆以粘膜,运动灵活,在咀嚼动作中起搅拌和推进食物的作用。舌又是味觉器官,可辩别食物的味觉,舌可分为舌尖,体、根三部分。舌背的粘膜较厚,角质化程度高,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小突起——舌乳头,有些舌乳头上分布有味蕾,在舌根背侧固有膜内还有舌扁桃体,为淋巴上皮器官。牛的舌背上有圆形隆起——舌园枕。舌乳头有以下三种,锥状乳头,圆锥形的乳头,分布于舌尖和舌体的背面,舌圆枕前方的锥状乳头尖硬,尖端向后,舌圆枕上的锥状乳头变大变钝,称为豆状乳头。菌状乳头,呈大头针帽状,数量较多,散布于舌背和舌尖的边缘。上皮中有味蕾,有味觉作用。轮廓状乳头,每侧有8-17个,排列于舌圆枕后部的背侧,轮廓状乳头的中央稍隆起,周围有一环状沟,沟骨的上皮中有味蕾。

5、齿:是体内最坚硬的器官,镶嵌于切齿骨和上下颌骨的齿槽内。

(1)齿的种类和齿式:齿按形态,位置和功能分为切齿、犬齿和臼齿三种,切齿:位于齿弓前部,与唇相对,由内向外,分别称为门齿,内中间齿、外中间齿和隅齿,牛羊无上切齿。犬齿,尖而锐,位于隅齿之后,约与口角相对,猪有上下犬齿各一对,牛羊一般无犬齿。臼齿,位于上下颌骨的臼齿槽内,与颊相对,故又称颊齿,臼齿分前和后臼齿。马和牛上下颌各有前臼齿三对后臼齿三对,猪有四对前臼齿。齿在家畜出生后逐个长出,除后臼齿和猪第一前臼齿外,其余齿到一定年龄时要按一定顺序更换一次,更换前的为乳齿,更换后的叫永久齿或恒齿。0 0 3 3 4 0 3 3 根据齿的种类和数目,我们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某种动物齿的排列,即为齿式,如:

牛的恒齿式:2*(———————)=32

(2)齿的构造:齿在形态上分为齿冠,齿颈和齿根三部分。齿冠为露在齿龈以外的部分,齿根为镶嵌在齿槽内的部分,齿颈则是齿龈包盖的部分。齿主要由齿质构成,在齿冠的外面包有一层釉质,白色而坚硬,在齿根的表面被有一层齿骨质,在齿的内部,有腔称齿腔。开口于齿根末端,内含血管,神经和齿髓(为胚胎性结缔组织),齿髓有营养齿和感觉的作用。

6、齿龈:为包在齿颈周围和邻近骨上的粘膜,与口腔粘膜相连续。

7、唾液腺:是指能分泌唾液的腺体,除一些小的壁内腺(如颊腺,颊腺、舌腺)外还有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大对唾液腺。腮腺:位于下颌骨后方,略呈三角形。上部宽大下部窄,呈柠檬色,腮腺管起自腺体的腹侧深面,沿咬肌的腹侧缘及前缘伸延,开口于第5上臼齿相对的颊粘膜上。颌下腺,比腮腺大,形状也的基本相似,颌下腺管开口于舌下肉阜。舌下腺,位于舌体与下颌骨之间的粘膜下,可分上下两部。上部为短管舌下腺腺(多口舌下腺),有许多小管开口于口腔底。下部为长管舌下腺(单口舌下腺)短而厚,位于短管舌下腺前端的腹侧,有一条总导管与颌下腺管伴行或合并开口于舌下肉阜。

二、咽和软腭,1、咽:为漏斗形肌性囊,是消化道和呼吸收道所共有通道:位于口腔和鼻腔的后方,喉和食管的前方。以软腭为界,可分为口咽部,鼻咽部,喉咽部三部分。鼻咽部:顶壁呈现拱形,位于软腭背侧,为鼻腔向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的前方有两个鼻后孔与鼻腔相通,两侧壁上各有一个咽鼓管口与中耳相通。口咽部,又称咽峡,位于软腭与舌根之间,其侧壁的粘膜上有扁桃体窦,容纳腭扁桃体,牛的大而深。喉咽部:为咽的后部:位于喉口前侧,较狭窄,上有食管口通食管,下有喉口通喉腔。咽是消化是呼吸道的交叉部分,吞咽时,软腭提起,会厌翻转盖住喉口,食物由口腔经咽入食管,呼吸时软腭下垂空气到喉腔。咽壁,由粘膜,肌肉和外膜三层结构构成。

2、软腭:是从硬腭延续向后并略向下垂的粘膜——肌性褶,位于鼻咽部和口咽部之间。前缘附着于腭骨水平部上,后缘凹为游离缘,称为腭弓,包围在会厌之前。软腭两侧与舌根及咽壁相连的粘膜褶分别称为舌腭弓和咽腭弓。第二节 牛、羊的食管、胃肠、肝胰。

一、食管:连接于咽和胃之间。按部位分颈,胸,腹三段。颈段的前端位于气管的背侧,在颈部行于气管的左背侧,胸段进入胸腔后,立即又在气管的背侧,在第8肋间隙处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而入腹腔。腹段很短,以贲门开口于瘤胃。牛羊食管壁的肌层完全由横纹肌构成。

二、牛羊的胃:牛、羊的胃为复胃(多室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真胃)。牛胃的容积因个体和品种差异很大,一般有110-235升,以瘤胃最大。网胃最小,牛、羊多室胃的容积和形态在出生后随年龄而有变化,初生犊牛的皱胃较大,因为乳汁主要是在真胃消化的。

1、瘤胃:最大,前后稍长,左右略扁的椭圆形囊,几占据腹腔的整个左半部。瘤胃的前方与网胃相通(大约和第7,8肋间隙相对)后端达骨盆前口,左侧面与脾及左侧腹壁相接触,右侧面与瓣胃、皱胃、肠、肝、胰等接触。瘤胃的前后端有较深的前沟和后沟。左右两侧有较浅的左右纵沟。在瘤胃壁的内面,有与上述各沟对应的肉柱,沟和肉柱共同围成环状,把瘤胃分为瘤胃背囊和瘤胃腹囊,由于瘤胃的前后沟较深,在瘤胃的背囊和腹囊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瘤胃房、瘤胃隐窝、后背盲囊和后腹盲囊。瘤胃的前端有通网胃的瘤网口(出口),瘤胃的入口为贲门,在贲门附近,瘤网胃无明界线,形成一个穹隆称为瘤胃前庭。瘤胃的粘膜一般呈棕黑色或棕黄色,表面有无数密集的乳头,乳头大小不等。肉柱和前庭的粘膜无乳头。

2、网胃:为四个胃中最小的胃,呈梨形位于瘤胃背囊的前下方。约与第6-8肋相对。网胃的壁面凸(前面)与膈、肝相接触,脏面(后面)与瘤胃房相接,底面与膈的胸骨部接触,网胃上部有瘤网口,与瘤胃相通,瘤网口的右下方有网瓣口与瓣胃相通。网胃的粘膜形成许多多边形的网格状皱褶,形似蜂房,大的蜂房底部还有许多小的次级皱褶,再分为小网格,在皱褶和房底密布着细小的角质乳头。羊的网胃比瓣胃大,网格也较大。

在网胃右壁上有食管沟,也称网胃沟。食管沟:起自贲门,沿瘤胃前庭和网胃右侧壁向下伸延到网瓣口,沟两侧隆起粘膜褶称为食管沟唇,未断奶的犊牛的功能完善,吸乳时可闭合成管,乳汁可直接经贲门到食管沟和瓣胃达皱胃,成年牛的食管沟闭合不全。

3、瓣胃,呈两侧稍扁的球形,位于右季肋区,在瘤胃与网胃交界处的右侧,约与第7-11肋骨相对。右面与肝膈接触,左侧与网胃瘤胃及皱胃接触,小弯凹朝向左前方,大弯凸,朝向右后方,在小弯的上、下端,有网瓣口和瓣皱口分别通网胃和瓣胃,两口之间有瓣胃沟(管),液体和细粒饲料由网胃经此直接进入皱胃。瓣胃粘膜形成百余片瓣叶,瓣叶呈新月形,附着于瓣胃的大弯,游离缘向着小弯,瓣叶按宽窄可分大、中、小和最小四级,呈有规律的相间排列,瓣叶上密布粗糙的角质乳头,在瓣皱口两侧的粘膜各形成一个皱褶,称为瓣胃帆,有防止皱胃内容物逆流入瓣胃的作用。

4、皱胃:呈一端粗一端细的弯曲长囊。位于右季肋骨区和剑状软骨区,在网胃和瘤胃腹囊的右侧,瓣胃的腹侧和后方,大部分与腹腔底壁紧贴,与第8-12肋骨相对,皱胃的前部较小,与瓣胃相连,后部较细,以幽门与十二指肠相接。皱胃的粘膜光滑柔软,在底部形成12-14片螺旋大褶,粘膜内含有腺体。可分为三部,贲门腺区,环桡瓣皱口的一小区,内有贲门腺;幽门腺区,近十二指肠的一小区,内有幽门腺。胃底腺区,在贲门腺区和幽门腺区之间内有胃底腺。

犊牛的特点,因初生吃奶,皱胃特别发达,瘤胃和网胃相加等于皱胃的一半,8周时相等,12周超过皱胃的一半,四个月后由于消化纤维性饲料,前三个迅速增大,瘤网超过皱胃的四倍。

三、牛(羊)的肠:

1、小肠 小肠,长,位于腹腔右侧(由于瘤胃),相当于体长的20倍,(羊为25倍)。牛27-49米,羊17-34米。

(1)十二指肠:长约1米,位于右季肋区和胁襞区,起自皱胃幽门,向前上方伸延,在肝脏面形成一“乙”状弯曲,由此向上向后伸延到髋结节前方折向左形成一后曲(髂曲);由此向前伸,于右肾腹侧与空肠相接(延续为空肠)。(2)空肠:大部分位于腹腔右侧,形成无数肠圈,形似花环状。

(3)回肠:较短,约50cm,自空肠的最后肠圈起,几乎一直线地向前上方伸延至盲肠腹侧,开口于回盲口。

2、大肠:

(1)盲肠:呈圆筒状,位于右髂骨部,其前端与结肠相连,两者以回盲结口为界,盲肠游离,向后伸至骨盆前口。

(2)结肠:与盲肠直接相连续,两者之间除回盲口外无明显界线,向后逐渐变细顺次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最长,又分为近袢,旋袢和远袢3段,近袢:为升结肠的前段,在腰下形成一“乙”状弯曲,从回盲口起向前至右肾腹侧,然后向后折转,再折转向前,延续为旋袢。旋袢,很长,粗细和小肠相似,卷曲成椭圆形的结肠盘,又分为向心回和离心回两段。向心回从初袢开始以顺针旋转2圈,至中心曲,然后,离心回从中心曲成向相反的方向旋转2圈,至外围变为远袢,离开旋袢后先向后伸延至骨盆前口附近,然后转向前并向左,延续为横结肠。横结肠:为从右侧通过肠系膜前方至左侧的一段,很短。降结肠,横结肠转折向后为降结肠。

(3)直肠:降结肠入骨盆腔后成为直肠,周围有较多的脂肪。向后伸达第一尾椎腹侧。

四、牛(羊)肝及胰:

肝:略呈长方形,较厚实,全部位于右季肋区,从第6、7肋骨到第2、3腰椎的腹侧,肝的壁面凸,与膈的右半部相贴,脏面凹,与网胃,瓣胃,皱胃,十二指肠等接触。牛羊的肝分叶不明显,可由胆囊和脐的切迹将肝分为左、中、右三叶,中叶由肝门分为背侧的尾叶和腹侧的方叶,牛的胆囊很大,呈梨状,位于肝的脏面,在右叶与中叶之间。肝总管由肝门穿出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羊的胆总管与胰管合成一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乙”状曲的第二曲处。肝借左,右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与膈相连。

胰:呈不正四边形,灰黄稍带红色,位于右季肋区和胁襞区,从第12肋骨到第2-4腰椎处,可分为胰头和左右两叶,胰头附着于十二指肠乙状弯曲上,左叶(胰尾)较短,其背侧附着于膈脚,腹侧与瘤胃背囊相连,右叶较长,沿十二指肠向后伸达肝尾叶的后方,其背侧与右肾相接,腹侧与十二指肠、结肠相邻。胰的中央有门脉环,门静脉由此穿过,胰管,通常有一条,自右叶末端通出,牛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降段内,羊与胆管合成一条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前部。

第三节 猪的食管、胃、肠、肝、胰

一、食管:短而直,颈段沿气背侧偏左,肌层基本都是横纹肌,在近贲门处转为平滑肌。

二、胃:单室胃,相对较大,5-8L,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剑状软骨区,仅幽门端位于右季肋区。胃的大弯与左腹壁相贴,左侧大而圆,近贲门处有一盲突称胃憩室。在幽门处黏膜面有自小弯侧壁向内突出的一纵长鞍形隆起,为平滑肌增厚——幽门圆枕,有关闭幽门的作用。粘膜分有腺部和无腺部,无腺部很小仅位于贲门周围,贲门腺区最大位几乎左半,胃底腺区次之,幽门腺区在右。

三、小肠:十二指肠,行程与牛相似。空肠,大部位腹腔右半部,小部分位于左腹部。回肠位于右髂部。

四、大肠 盲肠,短而粗,呈圆锥状,位于左髂部,游离端向后向下,达骨盆前口与脐之间的腹腔底壁。盲肠有三条纵肌带和三列肠袋。升结肠:开始与盲肠相似,以后逐渐变细。在肠系膜中盘曲形成结肠园锥,结肠园锥偏左侧。锥底向上,介于两肾之间,锥顶向下与腹腔底壁相触,向心回位于圆锥外围,具有二条纵肌带和二列肠袋;离心回从锥顶起,直径较细,无纵肌带和肠袋。

五、肝:发达,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小部位左季肋区和剑状软骨区,以三个深口切分为左外、左内、右内、右外叶。右内叶的内侧有不发达的中叶,中叶又以肝门分为背侧尾叶和腹侧的方叶。胆囊,位于肝右叶与方叶之间的胆囊窝内,肝管在肝门处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开口于幽门2-5cm处的十二指肠憩室。

六、胰:灰黄色,分胰头、左、右叶,胰管由右叶走出,开口于十二指肠内.第四章 呼吸系统

动物体在一生中均要进行新陈代谢,对营养物质进行生物氧化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要不断地耗氧,同时产生二氧代碳、水和其它一些物质,机体从外界摄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整个呼吸过程包括三大部分:

1、空气进入肺,与肺管的气体进行交换的称为外呼吸或肺呼吸。

2、血液携带氧或二氧化碳往返于肺和全身组织之间称为气体运输。细胞摄取氧,排出二氧化碳称为内呼吸或细胞呼吸。呼吸系统分为呼吸道和肺。第一节 呼吸道

一、鼻

1、外鼻:是指外观上能看到的部分――鼻孔、鼻唇镜

2、鼻腔:是指鼻孔与鼻后孔之间的部份。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鼻腔,鼻中膈――是指以鼻中膈软骨及犁骨作为支架,表面被覆一层粘膜形成。每侧鼻腔分为(1)鼻前庭,为鼻孔向后的延续,特征是a、内表面被覆一层有毛皮肤。b、皮肤内含有色素。(2)固有鼻腔,内表面衬有一层鼻腔粘膜,为一种呼吸性上皮。鼻腔的外侧壁上着生有背鼻甲和腹鼻甲,它们都是由于背鼻甲骨和腹鼻甲骨被覆一层粘膜而成。由于鼻甲的伸入,可将鼻腔,特别是固有鼻腔,分为几个窄的气体通道,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和总鼻道。固有鼻腔还可根据粘膜的结构分为嗅区和呼吸区。嗅区粘膜内分布有嗅细胞,具有嗅觉功能,占据固有鼻腔的后上部。

3、鼻旁窦:是指直接或间接与鼻腔相通,分布于鼻腔周围的骨性空腔,这种骨性空腔的内表面衬有一层呼吸性上皮。

二、咽:(见消化系统)

三、喉:

是气管起始端的特殊构造。位于咽的后下方,食管起始部腹侧,是由喉软骨、肌肉和粘膜共同围成的,前口称为喉口,通咽,后口延续为气管,中间的部分为喉腔。

1、喉软骨:构成喉的软骨有4种5块,其中:甲状软骨一块,具有一对平行四边形的侧板和一个甲状软骨体。会厌软骨,由纤维软骨构成,具有弹性。会厌软骨附着于甲状软骨体前缘。向前方伸出。环状软骨:由透明软骨构成,外形呈环状,更形象地很像戒指形状。背侧为宽的环状软骨板,两侧和腹侧为环状软骨弓。勺状软骨,一对,形状不规则,位于环状软骨前缘,甲状软骨内侧,每个环状软骨有一个小角突和声带突。

2、喉腔:

① 喉口:是由会厌边缘和小角突围成。

② 喉前庭、声门裂、喉后腔 纵向剖开喉,可见声带:从勺状软骨的 声带突向下发出一个粘膜褶抵止于甲状软骨体。

四、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由一系列软骨环串接而成,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肺,牛、羊、猪的气管还分出一尖叶支气管进入肺尖叶。第二节 肺

一、肺的结构 分为左、右肺,分别位于左右胸膜腔内。肺的构造可分为实质和间质两大部分:肺实质:包括一系列由粗到细的肺内支气管和肺泡构成。肺内支气管在肺内逐级分支,形如树状,称为支气管树,由支气管分细到0.5mm以下时,支气管壁上出现肺泡,并且越来越多,到支气管未端时,有大量的肺泡出现,是外呼吸进行的主要场所。肺的间质:肺的表面覆盖有一层浆膜,此浆膜即为肺胸膜,其深侧的结缔组织还伸入到肺实质间,将肺分为一个个方块状的肺小叶。肺的血管,神经伴随着支气管进入肺,并逐级分支。分出大量毛细血管。

二、肺的分叶 见图

第三节 纵隔和胸膜

一、胸膜 为覆盖于肺表面和胸腔内表面的一层浆膜,可分为壁层和脏层:壁层一部贴于胸腔内表面(肋胸膜),另一部贴于膈的前面(膈胸膜),还有一部贴于两肺之间的食管、大血管、心的表面,组成纵隔,称为纵隔胸膜;覆盖于肺表面的为胸膜脏层,也称肺胸膜。胸膜脏层与壁层之间相互折转移行,中间形成胸膜腔,正常时内有少量浆液,称为胸膜液,起润滑作用。

二、纵隔 由左、右纵隔胸膜及夹于其之间的心、食管、气管、大血管、淋巴结、神经等组成,形成两侧胸膜腔的间隔,使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心所占据的为心纵隔,心的前后分别为心前纵隔和心后纵隔。

第五章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是家畜体内最重要的排泄系统。动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各种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必须及时排出体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一、肾:

1、形态位置: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褐色或深褐色,一般呈豆形,位于腰部两旁的腹膜外。肾的表面被覆以致密结缔组织的纤维膜,正常情况下,易剥离(病理情况反之)。营养好的家畜的肾被膜外包有脂肪,形成肾脂肪囊。肾的内侧缘有一凹陷,称肾门。深入肾内形成肾窦,输尿管在肾窦内扩大形成肾盂。输尿管和肾血管由肾门出入。

2、一般结构:肾的实质由许多肾叶构成。每个肾叶在切面上可区分出肾皮质和肾髓质,肾皮质在外围(或表面)呈红褐色,分布有小点状的肾小体。肾髓质:在内部,色较淡,由许多肾小管构成的髓质成呈放射状纹,髓质部呈圆锥形,称肾锥体,其末端形成肾乳头,与肾盏或肾盂相对。肾小盏:包围每一肾乳头的膜性漏斗,用以收集尿液,这些肾小盏末端汇集成两个集收管(集收管为牛肾肾盂的变形),再注入输尿管。

3、肾的类型:肾由许多肾叶构成,根据其愈合程度(联合程度)可将哺乳动物的肾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①复肾:见于鲸、熊、水獭等动物,由许多独立的肾叶构成称小肾,最多多达3000个,海豚也有200个。状如葡萄,是愈合程度最低的类型。②有沟多乳头肾:见于牛,各肾叶内部合并,在肾表面以沟分开,肾内部也保留有若干肾锥体、肾乳头。③平滑多乳头肾:见于猪,人的也属此类型,肾表面光滑而无分界,但在切面上仍可见到各肾叶髓质部形成的肾锥体,其末端为肾乳头。④平滑单乳头肾:见于大多数哺乳动物,如家畜中的马、鹿、狗和兔,其特征是肾叶的皮质和髓质完全合并。肾乳头也合并为一个肾总乳头,突入于输尿管在肾内扩大形成的肾盂中。

4、肾的血管:肾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据测每次心跳时从左心室进入主动脉的血液,有15-20%流入肾内,也就是说每5分钟,全身的血液就可以通过一次肾循环。肾动脉直接从腹主动脉分出而且行程很短直接进入肾。

二、输尿管:

是将尿液从肾输送到膀胱的细而直的长管,起于肾盂,出肾门后在腹腔顶壁下沿腰肌后行,至盆腔入口,向后行于公畜的尿生殖襞,或母畜的子宫阔韧带内,最后在近膀胱颈处穿入膀胱背侧壁,在壁内肌膜和粘膜之间斜行一短距离后以缝状的输尿管口开口于膀胱。

三、膀胱:

是暂时贮存尿液的肌——膜性囊,呈梨形,空虚时缩小而壁增厚质坚实,缩入盆腔内,位于盆腔底壁上,充满时则扩大而壁变薄,向前伸出盆腔达腹腔底壁。母畜膀胱的背侧面与子宫及阴道相接,公畜膀胱的背侧面与直肠、尿生殖道、精囊腺、前列腺相接。膀胱可分为:膀胱顶、体、颈三部分。膀胱颈延续为尿道。膀胱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膜和外膜构成。

四、尿道: 是尿液从膀胱排出的管道。尿道内口起始于膀胱颈,以尿道外口,在公畜开口于阴茎头,在母畜开口于阴道与阴道前庭交界处。雌性尿道较短,雄性尿道较长(详见生殖系统)

第六章 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孕育新个体,延续种族。此外还能产生和分泌性激素,与神经系统及脑垂体等一起,共同调节生殖活动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生殖系统分雌性生殖系统和雄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 母畜生殖器官

母畜生殖器官包括卵巢(生殖腺)、输卵管、子宫、阴道、尿生殖前庭、阴唇阴蒂(外阴)。

一、卵巢:一对,位于腹腔内,由卵巢系膜附着于腰下部,是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的器官。卵巢没有专门排卵的管道,成熟的卵泡破裂后,卵细胞直接从卵巢表面排出,被输卵管伞接纳,进入输卵管。各种家畜卵巢的大小与品种、年龄和体成熟有关。

二、输卵管:是子宫与卵巢之间的一对肌性管道,细长而弯曲,有输送卵子的功能,也是受精的场所(卵裂也在此进行)。输卵管可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和峡部三段。

1、漏斗部:为输卵管起始膨大的部分,其边缘有许多不规则的皱褶称输卵管伞,漏斗的中央有一小的开口通腹腔称输卵管腹腔口,卵子由此进入输卵管。

2、壶腹部:比较长而宽,为卵子受精的地方。

3、峡部:壶腹部之后较窄狭,末端以输卵管子宫口开口于子宫角。

三、子宫:是一中空的肌—膜性器官,富于伸展性,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地方。子宫借助子宫阔韧带,附着于腰下部和骨盆腔侧壁,大部分位于腹腔内,小部分位于骨盆腔内(膀胱和直肠之间)。

1、子宫的类型:依据原始左右一对缪勒氏管的合并程度,哺乳动物的子宫分为下列几种类型:①双子宫,两子宫未合并,分别开口于阴道,见于兔。②双分子宫,如牛、羊。③双角子宫,两子宫后部合并为子宫体.以子宫颈开口于阴道,如马。④单子宫,见于灵长类、人;家畜的子宫均属双角子宫或双分子宫,可分为子宫角,子宫体和子宫颈三部分。子宫角:一对,为子宫的前部,位于腹腔内,二角后端合并为子宫体。子宫体:位于骨盆腔内,部分在腹腔,圆筒状。子宫颈:为子宫后端的缩细部,位于骨盆腔内,壁很厚,粘膜形成许多皱褶,内腔狭窄称为子宫颈管。前端以子宫颈内口与子宫体相通,后端突入阴道内的部分称为子宫颈阴道部,平时闭合,发情时松她,分娩时扩大。

子宫的构造可分三层,子宫黏膜又称为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发达,是由平滑肌构成,外膜为一层浆膜。

四、阴道:既是母畜的交配器官又是产道。呈左右压扁的管状,位于骨盆腔内。背侧为直肠,腹侧为膀胱和尿道。阴道前部因有子宫颈突入,而形成环形或半环形的陷凹,称为阴道穹隆。阴道向后与阴道前庭相连续,二者在腹侧壁的交界处有尿道外口,在尿道外口的紧前方,粘膜形成一横褶或环形襞,称为阴瓣。

五、阴道前庭和阴门:既是交配器官又是产道,也是尿液排出的经路,以阴门与外界相通。在尿道外口后方两侧有前庭小腺的开口,在侧壁上有前庭大腺的开口,其分泌物在交配和分娩时增多,有润滑作用。

阴门:位于肛门的腹侧,由左右两片阴唇构成,两阴唇间的裂缝称阴门裂,阴门裂的上下两端相连合称阴门背连合和阴门腹连合。在阴门腹连合的前方有一阴蒂窝内有小而凸出的阴蒂。相当于公畜的阴茎。

六、各种母畜生殖器官构造特点。

1、母牛(母羊):母牛的卵巢呈稍扁的椭圆形,羊较圆,一般位于骨盆腔前口的两侧,经产牛的卵巢位于腹腔内。输卵管(牛)长,弯曲少,末端与子宫角连接无明显的分界。子宫角短,蜗状弯曲,子宫角的后部有结缔组织相连,包有腹膜外表很象子宫体,所以又称伪体。子宫体甚短,约3-5cm。子宫颈管由于粘膜突起的互相嵌合而呈螺旋状,子宫颈外口的粘膜形成明显的辐射状皱褶形似菊花状。子宫粘膜上有特殊的圆形隆起称为子宫阜,是胎膜与子宫壁结合的部位。母牛的阴瓣不明显,在尿道外口的腹侧有一伸向前方的短盲囊,称为尿道下憩室。

2、母猪:卵巢一般较大,但位置大小因其年龄不同有很大差别,4月龄性未成熟前的小母猪卵巢呈椭圆形,表面平滑。子宫角特别长,子宫体与阴道无明显分界,也不形成子宫颈阴道部,阴道也没有阴道弯隆,有环形的阴瓣。阴蒂细长突出于阴道窝的表面。第二节、公畜生殖器官。公畜生殖器官包括:睾丸(生殖腺)、附睾、输精管、精索、雄性尿道、副性腺、阴茎、包皮。

一、睾丸和附睾:均位于阴囊内,睾丸是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器官,附睾有贮存和营养精子的作用。睾丸呈卵圆形,分为睾丸头、睾丸尾,附睾为弯曲的棒状,分为附睾头、附睾体和附睾尾,附睾头与睾丸头相对,附睾尾与睾丸尾相对;牛的附睾头和睾丸头朝上,附睾尾和睾丸尾向下。

构造:睾丸表面有一层浆膜,称固有鞘膜,固有鞘膜的下面是一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白膜的结缔组织从睾丸头端呈板状深入睾丸内,一般沿着长轴向睾丸尾端延伸,形成睾丸纵隔,从纵隔向白膜分出许多睾丸小隔,睾丸的实质是由大量曲细精管组成,是精子产生的地方,在睾丸纵隔变直为直细精管,进入纵隔,汇合为睾丸网,在睾丸头处合为7-10条睾丸输出管,进入附睾头并组成附睾头,最后汇合为一条长的附睾管,迂曲并增粗,构成附睾体和尾,在附睾尾,附睾管延续为输精管。

二、精索与输精管:输精管由附睾管直接而成,进入精索后缘内侧的输精管褶中,经腹股沟管入腹腔,然后折向后上方进入骨盆腔,在膀胱背侧的尿生殖褶内继续向后伸延,开口于尿生殖道起始部背侧壁的精阜上。

精索是由睾丸的血管,淋巴管,平滑肌束,及输精管的浆膜襞构成,由睾丸的头端起始,在腹股沟管内向上延伸到腹股沟管腹环处,在给公家畜去势(睾丸摘除术)时,必须切断精索,因此精索的构造一定要清楚,共包括7种不同的成分:输精管、睾内提肌(平滑肌)、睾丸动脉、睾丸静脉、植物性神经、淋巴管、固有鞘膜。

三、雄性尿道和副性腺:

1、雄性尿道前端接膀胱颈,沿骨盆腔底壁向后伸延,绕过坐骨弓,沿阴茎腹侧的尿道沟向前伸延到阴茎头未端以尿道外口开于外界。雄性尿道又分为骨盆部和阴茎部,二者以坐骨弓为界。雄性尿道骨盆部,位于骨盆腔底壁与直肠之间,起始部背侧壁黏膜的中央有一圆形隆起,称为精阜,精阜上有一对射精孔,为输精管及精囊腺的共同开口,以后在骨盆部的粘膜上还有其它副性腺的开口,尿生殖道阴茎部为骨盆部的直接延续。

2、副性腺,包括前列腺,成对的精囊和尿道球腺,副性腺的分泌物有稀释精子、营养精子及改善阴道环境的作用。由前向后为:精囊腺,一对,位于膀胱颈背侧,输精管的外侧,开口于精阜。前列腺:单一,起始部的背侧,分为腺体部和扩散部(壁内)以许多导管开口于精阜后方的雄性尿道内。尿道球腺:一对,位骨盆部后端的背侧壁,坐骨弓附近,其导管开口于尿道内。

四、阴茎与包皮:

1、阴茎:为公畜的交配器官:附着于两侧的坐骨结节,经两股之间向前伸至脐部,分为阴茎根、体、头三部。阴茎根:以两阴茎脚附着于坐骨弓的两侧。阴茎体,园柱状,占阴茎的大部分。阴茎头,位于阴茎的前端,各种家畜差异很大。

阴茎的构造:主要由阴茎海绵体和雄性尿道阴茎部构成。阴茎海绵体为长柱状,后端分叉附着于坐骨弓,两侧形成一对阴茎脚,外被发达的坐骨海绵体肌,又称阴茎勃起肌,两阴茎脚向前合并为阴茎体,腹侧形成深的尿道沟,容纳尿生殖道阴茎部。阴茎海绵体的外面是厚而致密的结缔组织的白膜,伸入内部形成许多小梁,小梁之间为海绵体腔,腔壁衬以内皮,海绵体腔实际上就是扩大的毛细血管(相当于血窦),平时仅有少量血液,当充血时阴茎膨大变硬而发生勃起现象,故海绵体也称为勃起组织。

2、包皮:阴茎根和体包被于皮肤以内,而阴茎头则于皮肤褶形腔中,此皮肤褶称包皮,为皮肤转折形成的管状鞘。

五、阴囊:

是腹壁形成的袋状囊,容纳睾丸和附睾,位于两股之间。阴囊壁的结构。

1、皮肤:较薄富有弹性,沿中线形成阴囊缝。

2、肉膜:紧贴皮肤,相当于腹壁的浅筋膜,由平滑肌构成,肉膜沿阴囊的正中矢状面形成阴囊中隔,将阴囊分成左右互不相通的两个腔,肉膜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天冷时肉膜收缩,阴囊起皱,面积小,天热时肉膜松驰阴囊下垂。

3、阴囊筋膜,由腹壁的深筋膜和腹外斜肌的腱膜延伸而来,其后外面有睾外提肌,是由腹内斜肌分出的,此肌收缩时上提睾丸(使其接近腹壁与肉膜一起调节阴囊温度)。

4、总鞘膜,当睾丸从腹腔下降到阴囊时,腹腔亦会通到阴囊,形成腹膜袋,即鞘突,总鞘腹就是附着在阴囊内面的腹膜(鞘膜突),由总鞘膜折转到睾丸和附睾表面的为固有鞘膜,相当于腹膜的脏层,折转处形成的浆膜褶称为睾丸系膜,总鞘膜和固有鞘膜间的腔隙称为鞘膜腔。

六、各种公畜生殖器官的构造特点:

1、公羊、公牛,睾丸较大,呈长椭圆形长轴与身体长轴方向垂直,睾丸头位于上方,附睾位于后方。牛的精囊腺是一对实质性的分叶腺,前列腺分为扩散部,体部小扩散部发达。阴茎,长而细圆柱状,全长90cm,直径3cm,阴茎体在阴囊的后方形成“乙”状弯曲,勃起时伸直,阴茎头呈扭转状。公羊与公牛基本相似,但阴茎头端有细而长的尿道突。包皮长而窄,包着阴茎头。

2、公猪:睾丸很大,椭圆形,位于靠近肛门下方,阴囊内长轴斜向后上方,睾丸头位于前下方,附睾位于睾丸的前上方。阴囊与周围皮肤界线不明显,输精管无壶腹部,副性腺特别发达,射精量很大,精囊腺特发达,尿道球腺呈现圆柱状发达。阴茎与公牛相似但“乙”状弯曲在阴囊的前方(由于阴囊位置靠后),尿道外口呈一裂隙状口。包皮口很窄,周围生有硬毛,包皮腔很长,前宽后窄,前部背侧壁有一圆口通入一卵圆形盲囊,称包皮憩室,内常有聚积的余尿和腐败脱落的上皮。具有特殊腥臭味。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

概说 脉管系统又称循环系统,是体内封闭的管道系统,由管道内所含液体的不同可分为心血管系和淋巴系。心血管内含血液在心和血管的搏动下,终生不停地循环流动,淋巴系可视为心血管的辅助部分,它是单程向心回流的管道,内含淋巴(由组织液产生)最后汇入心血管。

第一节,心

一、位置和形态。

呈倒圆锥形,位于胸腔纵隔内,夹于左右两肺之间。位于胸腔下2/3部。第三对肋间隙与第6对肋间隙之间,略偏左(马心3/5,牛心5/7位于正中矢面的左侧)。牛的心基大致位于肩关节的水平线上,心尖距膈约2-5cm(马的距膈6-8cm),上部宽大为心基,位于第一肋骨中点的水平线上(马)或肩关节的水平线上(牛)。心脏的表面近心基处有呈环状的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的外界分界,沟上方为心房,下方为心室。心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有一锥旁室间沟(左纵沟)和一窦下室间沟(右纵沟)(在牛的心脏后缘还有一副纵沟)。锥旁沟位于左前方,大致与心的后缘平行,窦下室间沟位左后方,伸至心尖,上述两间沟是左右心室的外表分界,两沟前部为右心室,后部为左心室。

二、心腔的构造:

心腔以纵行的房中隔和室中隔分为左右两半,每半又分为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共有四个腔,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1、右心房:构成心基的右前部,壁薄,包括静脉窦和右心耳两部。

右心耳呈圆锥状盲囊,内壁有许多不同方向的肉嵴,称为梳状肌,静脉窦为体循环静脉和入口部,接受全身的静脉血,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分别开口于右心房的背侧壁和后壁,两开口之间有发达的静脉间嵴。后腔静脉口的腹侧有一冠状窦,为心大静脉和心中静脉的开口。牛有发达的左奇静脉,于后腔静脉口的腹侧注入冠状窦。在后腔静脉口附近的房中隔壁有一卵圆窝,为胎儿时期卵圆孔的遗迹。

2、右心室:构成心室的右前部,其上方有两个口,前口较小为肺动脉口,后口较大为右房室口。右房室口,为右心室的入口,略呈卵圆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环围绕而成。在纤维环上附着三角形的瓣膜,称三尖瓣。瓣膜的游离缘向下垂向心室,并由腱索(数条)连于心室壁上的乳头肌上(共有三个孔头肌),每片瓣膜的腱索分别连于相邻的两个乳头肌上,当心室收缩时,室内压高于房内压,三尖瓣被推向上而互相靠拢,将房室口关闭,可防止血液倒流。肺动脉口,是右心室的出口,在主动脉口的左前方,右心室的左上部,圆形,也由纤维环而围绕,环上有三个半月形瓣膜,称为半月瓣(像三个小口袋状),瓣膜的凹面向着肺动脉方向,在心室壁与室中隔之间有心横肌(隔缘肉柱),当心室舒张时可防止心室过度扩张。

3、左心房:占据(或构成)心基的左后部,有向左前方呈锥状突出的盲囊,为左心耳,内壁也有梳状肌,在左心房背侧壁上有数个肺静脉口(6-8个),腹侧壁上有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

4、左心室:构成心基的左后部,壁很厚,伸达心尖,其上方有二个口,前口较小为主动脉口,后口较大为左房室口。左房室口为左心室的入口,有二尖瓣。主动脉口,为左心室的出口,有三个半月瓣。也有隔缘肉柱,与右心室结构相似。

三、心壁的构造:分三层,心外膜、肌层、心内膜。

四、心的传导系: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能自发的产生、传导兴奋,使心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传导系统由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及浦肯野氏纤维构成。窦房结:位于前腔静脉和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下。

房室结:位于房中隔的心内膜下,右心房冠状窦的前下方。房室束:是房室结向下的直接延续,在室间隔的上端分为左右

脚,分别在室间隔左右心室的内膜下向下伸延,分支于隔,并有分支通过隔缘肉柱分布到左右心室的侧壁上。

普肯野氏纤维为房室束的一些分支,成网与普通心肌纤相连。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五、心包:包在心外面的锥形纤维囊。壁由浆膜和纤维膜组成,保护心脏。浆膜分壁层和脏层,壁层贴于纤维膜的内面,在心基和大血管部移行转折到心的表面为脏层构成心外膜。两层之间为心包腔,腔内有少量浆液(心包液)起润滑作用,减少摩擦。纤维膜为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在心基部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的外膜相连,在心尖部附着于胸骨的背侧壁,外面有心包胸膜。兽医学上所指的心包是指心包腔外壁的部分,包含三层:心包浆膜的壁层、纤维性心包和纵隔胸膜。

六、心脏的功能与血液循环路径 略

第二节、血管

一、血管分布的一般规律:根据其结构和功能不同血管分为三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1、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的血管,动脉逐渐分支愈分愈细,最后在组织内形成毛细血管。特点,管壁厚有弹性,离心愈近管壁愈厚,管径愈粗,弹性愈好。

2、静脉:是指将血液由全身各部运回心脏的血管。常与动脉伴行。特点是:管径大管壁薄弹性小,某些部位的静脉(如四肢)的内膜形成成对的半月形状静脉瓣。袋口朝向心脏的方向,以防止血液逆流。

3、毛细血管:管径最细,管壁最薄,分布最广平均直径8um。构造简单,管壁为一层内皮细胞构成。

血管分布的一般规律:

1、血管主干多沿脊柱的腹面,四肢的内侧或关节的屈面伸延,位置较隐蔽,可壁免损伤和过度牵张,有利于血流的流通。

2、血管主干分出侧支,以最短距离到达所分布的器官,其管径大小与器官的功能相适应。与主干平行的侧支称侧副支,其未端与主干侧支相吻合,而形成侧副循环,即主干的血液可通过侧副支再流回到主干,当主干血流受阻时,侧副支可代替主干,借以保证相应区域的血液供应。

3、相邻血管之间常有分支相通称为吻合,其中分布于同一器官相邻两动脉的分支呈弓状吻合,称动脉弓。

4、动脉和静脉常伴行,同名伴行。

5、静脉比伴行的动脉粗,且数量多,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位于皮下,称皮下静脉。

二、小循环的血管

由右心室发出一条肺动脉干,很快就分为左右肺动脉,进入左、右肺,肺的静脉较多,有7-8条,也由肺门走出,进入左心房。

三、大循环的血管

1、体循环的动脉

全身的血液均是由一条大的主干发出的,即主动脉。它可以分为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三大段。在主动脉弓处主动脉发出其最大的分支,即臂头动脉总干,供应整个心脏以前的所有结构。

胸主动脉发出肋间动脉和支气管食管动脉。腹主动脉也发出成对的体壁支和内脏支,供应腹壁和腹腔内脏。腹主动脉的末端分为两条髂外动脉和两条髂内动脉,分别是后肢和骨盆腔的动脉主干。

2、体循环的静脉 通过四条静脉回流到右心房。

1、心中,心大静脉:收集心脏本身的静脉血。

2、奇静脉,牛为左奇静脉,马为右奇静脉,接受第5肋以后的肋间静脉、支气管食管静脉。

3、前腔静脉,由舌面静脉和上颌静脉汇合而成左右颈外静脉,在胸前口处汇集了左右腋静脉而成。髂内静脉收集骨盆腔内脏的静脉血——髂总静脉——后腔静脉;脾、胰、大、小肠的静脉血——门静脉——肝毛细血管——肝静脉——后腔静脉。

第三节 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肺、消化器官不起作用,其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和氧都是通过胎盘由母体提供。所以胎儿血液循环有相应的特点:

1、心脏的房中隔上有一卵圆孔,使左右心房相互相通,但由于孔的左侧有一袖口状瓣膜,且右心房的压力高于左心房,故右心房的血液只能向左心房流。

2、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有动脉导管相通,因此来自右心室的大部分血流通过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仅有少量入肺(肺无功能)。

3、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的特有器官,以脐带与胎儿相连,脐带内有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牛两条脐动脉由骼内动脉(牛猪)或阴部内动脉(马)分出,沿膀胱侧韧带到膀胱顶,再沿腹腔底壁向前伸延至脐孔进入脐带,经脐带到胎儿胎盘,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与母体胎盘进行物质交换。胎盘毛细血管汇集成脐V经脐带由脐孔进入胎儿腹腔(牛有两支脐静脉入腹腔后合成一支),经肝门入肝最后汇合成数支肝静脉注入后腔静脉,脐静脉内含富有营养物质和氧的动脉血。

出生后的变化;脐动脉—→膀胱园韧带,脐静脉—→肝园韧带,动脉导管—→闭合形成动脉导管素,卵园孔—→封闭形成卵圆窝。

第八章 淋巴系统

第一节 概述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组织和淋巴器官。它与心血管系有着密切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淋巴系统是体内主要的免疫系统,因此淋巴系统也称免疫系统。

淋巴液的生成: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动脉端时,其中一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渗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部分组织液返回毛细血管静脉端,另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经各级淋巴管汇集到静脉,最后进入右心房。所以说淋巴管是血液回流的一个辅助系统,单程向心流动。淋巴是无色或微黄的液体,由淋巴浆和淋巴细胞组织成,但未通过淋巴结的淋巴内没有淋巴细胞。

淋巴组织:指含有大量淋巴细胞的网状组织,如咽和呼吸道粘膜内的弥散淋巴组织和小肠内的淋巴孤结和集结。

淋巴器官:由淋巴组织构成,外被有被膜。包括淋巴结、脾、胸腺和扁桃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都能产生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参与免疫活动,因而是身体的防卫系统。第二节 淋巴管

淋巴管是指输送淋巴液到静脉的一系列管道,其结构与静脉相似,但壁比较薄,瓣膜更多。根据其分布和直径,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1、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于组织间隙,除上皮、角膜、晶状体、中枢神经、骨髓外,遍布全身各处。管径粗细不一,管壁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在内皮细胞之间裂隙多而宽,比毛细血管有更大的通透性,能使更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病毒、癌细胞及异物透过。

2、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集而成,形态结构与静脉相似,唯管腔较小,数目多,管壁薄,瓣膜多。淋巴管的通路上,有一个或数个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的淋巴称这个淋巴结的输入淋巴管,离开淋巴结的称输出淋巴管。一个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可成为另一个淋巴结的输入淋巴管。

3、淋巴干:为身体一个区域内大的淋巴集合管,由淋巴管汇集而成,大多与血管伴行。主要的有:左、右气管淋巴干,左、右腰淋巴干、内脏淋巴干(包括腹腔淋巴干和肠淋巴干)5条。左、右气管淋巴干分别伴随左、右颈动脉,沿气管的背外侧后行,分别收集左、右侧头、颈、肩胛部和前肢的淋巴,左气管淋巴干注入胸导管,右气管淋巴干注于右淋巴导管后入前腔静脉或颈静脉。腰淋巴干收集骨盆腔、后肢等的淋巴,注入胸导管的起始部——乳糜池。内脏淋巴干也注入乳糜池,它收集胃、肝、脾、胰、肠的淋巴。当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时,消化吸收后在内脏淋巴干内出现米汤样的淋巴液,称为乳糜,乳糜池也由此得名。

4、淋巴导管: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汇集除右淋巴导管以外的全身的淋巴(大约全身3/4的淋巴),起始于乳糜池,穿过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向前行于胸腔前口处,注入于前腔静脉或左颈外静脉。乳糜池:为胸导管起始部的梭形膨大,位于最后胸椎和前1-3个腰椎的腹侧,在腹主动脉和右膈脚之间,马、牛长约数厘米至10cm,宽约1.5-2cm,左、右腰淋巴干和内脏淋巴干汇入于此。右淋巴导管,位于胸腔前口附近,收集右气管淋巴干、右侧头颈部、肩带部、右前肢、右胸壁及胸腔器官的淋巴,注入前腔静脉。

第三节 淋巴组织及淋巴器官

一、淋巴组织

1、弥散淋巴组织,常位于经常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部位或器官中如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粘膜内,以抵御外来微生物的入侵。

2、淋巴小结:是致密的淋巴组织小团,呈球形或卵圆形,单独存在的称淋巴孤集,聚集成群的称淋巴集结。

二、淋巴器官

1、胸腺 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属中枢淋巴器官,可分泌胸腺激素诱导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向周围淋巴器官输送T淋巴细胞。位于胸腔的心前纵隔内,幼年时为左右两叶,沿伸至颈部,单蹄动物和肉食动物主要在胸腔内,反刍动物颈部也较发达,向前可达喉部。胸腺大小因动物年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出生后胸腺仍继续生长,到性成熟时,体积达到最大,以后逐渐退化萎缩,牛4-5岁,马2-3岁,羊1-2岁,猪、犬1岁开始退化,退化后被结缔组织所代替,但并不完全消失。

2、淋巴结:活体呈微红色或微红褐色,在尸体上略上呈黄灰白色,也可因环境而不同,具有过滤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平状,一侧凹陷称为淋巴结门,是输出淋巴管和血管神经出入的地方。淋巴结多位于畜体表面凹陷处的皮下,如下颌、肩前。各种哺乳动物都有相似的淋巴结分布,有固定的局部位置。淋巴结的数目和位置常因机体免疫状态和生理状态而有个体间的差异,因此人们提出淋巴中心的概念。淋巴中心:一个或一群淋巴结常位于身体的同一部位,并接受几乎机同区域的淋巴,这个淋巴结或淋巴结群就是该区域的淋巴中心。一个淋巴中心常有一个或一群或多群淋巴结。牛羊猪18个淋巴中心。马有19个淋巴中心。

3、脾:是畜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胃的左侧背侧,脾可产生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免疫和防卫器官,具有造血、滤血、灭血、贮血及调节血量等功能。脾的位置和形态:牛脾长而扁的椭圆形,蓝紫色,质较硬,瘤胃背囊的左前方。羊脾扁平略呈纯三角形,紫红色,质较软,位于瘤胃左侧。猪脾狭而长,紫红色较软,位于胃左侧。

三、畜体主要的淋巴结:

1、下颌淋巴结,构成下颌淋巴中心。位于下颌间隙中。牛、羊、猪的位于下颌骨下缘,外侧与颌下腺的前端相邻;马的位于下颌间隙的皮下。引流头下半部的皮肤和肌肉,口腔下半,唾液腺的淋巴,主要汇入咽后外侧淋巴结。

2、肩前淋巴结,构成颈浅淋巴中心,位于肩前,肩关节上方,表面被臂头肌(马)或肩胛横突肌(牛、羊)覆盖。主要引流头、颈、胸、前肢皮肤的淋巴,汇入胸导管和右干。

3、股前淋巴结,又叫髂下淋巴结,与腹股沟浅淋巴结共同构成腹股沟淋巴中心。位于膝关节上方,阔筋膜张肌前缘的皮下。引流后肢、腹壁肌肉等的淋巴

4、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两股之间腹壁的皮下,在雄性家畜位于阴囊基部,也称阴囊淋巴结,在雌性家畜位于乳房基部后方的皮下,也称乳房淋巴结。

5、国淋巴结:位于膝关节后方、夹于半腱肌和半膜肌之间,引流小腿部及后脚部的淋巴。

6、支气管淋巴结:形成支气管淋巴中心,包括支气管左淋巴结、支气管右淋巴结和支气管中淋巴结。主要引流肺和支气管的淋巴,比较重要。

7、空肠淋巴结:数量多、体积大,成串位于空肠系膜内。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它能够接受刺激并将刺激转为神经冲动,进行传导,调节机体各器官的活动,保证各器官之间及环境间的平衡和协调一致,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一、神经系的划分: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学习方便,一般按结构和功能将其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外周神经系。中枢神经系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可分为脑干、间脑、大脑和小脑:外周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成分,一端与脑或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末梢装置与全身各器官系统相连。周围神经系分布于骨、关节、骨骼肌的神经称躯体神经,其中与脑相连的称为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称为脊神经。分布于内脏、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或自主神经。

二、神经元:神经由神经组织构成,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两种细胞成分。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称神经元。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每一个神经元都由神经细胞体及由胞体发出的突起构成。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其形状不一,多呈锥形、梭形、星形、圆形等,其内具有两种特殊的结构即神经原纤维和尼氏小体(虎班)。突起:由胞体发出,按功能和形态分为两种:树突和轴突。树突可接受刺激或冲动,较短,并把冲动传给胞体,一个神经元可具有多个树突。轴突是将冲动传出胞体,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较长。

2、神经元的分类

(1)按突起的多少分:分为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假单极神经元,多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枢,双级神经元和假单极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外周。(2)按功能分: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3类。感觉神经元将内外环境的刺激由周围传向中枢,属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将中枢冲动传向肌肉或腺体,属多级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介于感觉与运动神经元之间,大量分布于中枢内,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属于多极神经元。

三、反射及反射弧

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

2、反射弧 完成反射所必需的结构。包括5个部分: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四、神经常用的一些术语:

1、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较长的突起(主要为轴突)外包一层髓鞘构成。一般成束平行排列,在中枢构成白质,在外周构成神经。

2、灰质:由位于脑、脊髓的神经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新鲜标本呈现暗灰色故称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特称为皮质,分别称为大脑皮质、小脑皮质,位于脑内的灰质一般形成核.3、白质:由位于脑、脊髓内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因含有大量的髓鞘,外观呈白色,故称白质。

4、神经核:由功能和形态相似的神经胞体和树突集聚而成的灰质团块称为神经核。脑内有大量的神经核。

5、网状结构:由中枢神经内白质和灰质相混合而构成,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纤维束的网眼内。网状结构内有许多生命中枢,进化上相当古老。

6、神经:在周围神经,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白色索状结构,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

7、神经节:是由周围神经中神经元及树突聚集而成,有脊神经节,脑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之分。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 中枢神经系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

一、脊髓:

(一)形态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呈上、下略扁的圆柱状。前端在枕骨大孔与脑相连,后端达荐骨中部,逐渐变细呈圆锥形,称为脊髓圆锥。脊髓又可分为颈、胸、腰、荐4段,各段粗细不一。在颈后部和胸前部较粗,称颈膨大,在腰荐部也较粗大,称为腰膨大,脊髓的背侧正中有一浅沟称背正中沟,腹侧正中有纵向的深沟裂称腹正中裂,在背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一背外侧沟,脊神经的背根由此进入脊髓。腹外侧沟,脊神经的腹根由此出脊髓。在后部脊髓,由于脊柱比脊髓生长的快,故脊髓比椎管短,荐神经和尾神经由脊髓发出后要在椎管内向后伸延一段,才能到连相应的椎间孔,这些荐神经、尾神经和脊髓圆锥及终丝共同形成马尾。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我们把脊髓作一个横断面,可见在中央有一中央管,中央管向前与脑相通,贯穿整个脊髓,横断面的内部为灰质,外围为白质。

(1)灰质 位于中央管的周围,断面呈蝶形,每侧灰质有两个显著的突出部,分别称背侧角和腹侧角(腹柱和背柱),在胸段和前部腰段脊髓的腹侧角的基部,外侧还有稍突出的外侧角(柱)。背侧角内含有各种类型的中间神经元胞体,它们接受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传来的冲动。腹侧角内含有运动神经元胞体,外侧角内含有植物性神经元胞体。每一段脊髓接受来自脊神经的感觉纤维,这些纤维组成背侧根,背侧根上有脊神经节,是感觉神经元胞体的所在处。腹侧柱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组成腹侧根,从腹外侧沟发出来,背侧根和腹侧根在出椎管之前合并而成脊神经。

(2)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由纵走的神经纤维构成,为脊髓上、下行传导冲动的传导径路,白质被灰质角分为三对索,背侧索,位于背正中沟与背侧角之间,由感觉神经元中枢突构成,腹侧索,位于腹侧角与腹正中裂之间。外侧索,位于背侧角和腹侧角之间。它们均由来自背侧角的中间神经元的上行纤维束及来自大脑、脑干的中间神经元的下行纤维束组成。靠近灰质角的白质都是一些短程的纤维,联络各节段的脊髓,称为固有束。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全身(除头外)深、浅部的感觉以及大部分内脏器官的感觉,都要通过脊髓白质才能传导到脑,产生感觉。而脑对躯干,四肢横纹肌的运动调节以及部分内脏器官的支配调节,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传导才能实现。若脊髓受损伤时,其上传下达功能便发生障碍,引起一定的感觉障碍和瘫痪。

2、反射功能:有许多低级反射中枢,如肌肉的牵张反射中枢,排尿排粪中枢及性功能活动的低级反射中枢,均存在于脊髓。

(四)脊膜

脊髓外面被覆有三层结缔组织膜,称脊膜,由内向外依次为脊软膜,脊蛛网膜和脊硬膜。脊硬膜由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与椎骨之间有一定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内含脂肪组织及大的静脉。脊蛛网膜由一层薄而透明的结缔组织膜组成,脊软膜是一层紧贴在脊髓外面的疏松结缔组织膜。

脊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形成相当大的腔隙称为脊蛛网膜下腔。脊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狭窄的硬膜下腔。生活状态下硬膜硬外腔充满淋巴,脊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

二、脑

脑是中枢神经系的高级部分,位于颅腔内,向后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延续。脑可分为四部分,脑干、间脑、大脑和小脑。

(一)脑干:脑干由后向前依次分为延髓,脑桥,中脑。是脊髓向前的直接延续。脑干上发出Ⅲ-Ⅻ对脑神经,大脑皮质、小脑、脊髓之间联系,要经过脑干。另外,在脑干之网状结构中有许多重要生命中枢。

1、延髓:为脑干的末端,后部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前端连脑桥。背侧被小脑覆盖。呈前宽后窄的楔形。延髓的腹侧有一浅沟,称腹正中裂,为脊髓腹正中裂的延续,在裂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隆起称为锥体,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运动纤维束构成的(锥体束),锥体纤维在后端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称为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脊髓的外侧束下行。在延髓的前方,锥体的两侧有横行隆起,称斜方体,其内端有第Ⅵ对脑神经发出,外端有第Ⅶ、Ⅷ对脑神经根。后端有第Ⅻ对脑神经根。锥体的外侧稍隆起的部分称橄榄体,橄榄体的外侧有三对神经根,由前向后依次为第Ⅸ、Ⅹ、Ⅺ对脑神经根。延髓的后半部形态脊髓相似中央也有一中央管,称为闭合部、但前半部中央管向背侧开放,称开放部。构成第四脑室的后半部,称为第4脑室底,其两侧有绳状体,它是一对粗大的纤维束,是由来自脊髓和延髓的纤维组成,向前伸延进入小脑,形成小脑后脚。延髓内部有Ⅵ-Ⅻ对脑神经核,其余部分由网状结构组成。

2、脑桥:位于延髓的前方,可分为一腹侧部(基底部)和一背侧部(被盖),腹侧部呈横向隆起,由大量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以及分散在其中的神经核(脑桥核)组成。横行纤维从两侧进入小脑,形成小脑中脑(或叫脑桥臂)。背侧部(被盖部)与延髓相似,内有网状结构和上、下行传导束。在背侧部的前端两侧有连接小脑的小脑前脚(又叫结合臂),它是由小脑到中脑和丘脑的纤维构成的。

3、中脑:位于脑桥和间脑之间,内有一管,称中脑导水管,后端与第4脑室相通,前方与第3脑室相通,中脑导水管将中脑分为背侧的四叠体(顶盖)和腹侧的大脑脚。

(1)四叠体又叫中脑顶盖,是四个丘状隆凸,前方的一对称前丘,后方的一对称后丘,前丘较大,接受视神经的纤维,为视觉的反射中枢。后丘:较小,是听觉的反射中枢,声反射的联络站。

(2)大脑脚,为一对粗大的纵向隆起,横断面上可分为背侧的中脑被盖,和腹侧部的大脑脚底;大脑脚底主要为白质组成,由来自大脑皮质的运动纤维构成。背侧部(又叫被盖)是脑桥被盖的延续,有脑神经核,中脑状结构和一些上下行纤维。红核,是一对很大的卵园形灰质核团,在被盖的前部,在经前丘的横切面上可见,它是下行运动传导路上重要的转换站,它接受来自大脑纹状体和小脑的纤维,发出纤维下行至中脑、脑桥、延髓、脊髓,交叉至对侧,构成红核脊髓束和红核网状束。黑质:位于大脑脚底和被盖之间的灰质块,人的黑质含黑色素(动物的缺乏),是锥体外系统的重要核团。

(二)间脑:前外侧接大脑的基底核,内有第3脑室,成环状环绕,主要分为丘脑和丘脑下部。

(1)丘脑占据丘脑的大部分,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快块,被白质分隔为许多不同核群,左右两丘脑内侧部相连断面呈圆形,称丘脑粘合块,周围的环状裂隙为第3脑室,前方以一对室间孔通侧脑室。丘脑是一个大的感觉核团,一些粗略的感觉就是在丘脑形成,大部分核团是上行经路的总联络站,接受来自脊髓、脑干各种感觉核的纤维,由此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是皮质下的主要感觉中枢。丘脑后部背外侧有两对隆起,外侧的称外膝状体,接受视束来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视觉区,是视觉冲冲传至大脑皮质的联络站。内膝状体,较小位于膝状体的后下方,接受听觉中继核来的纤维,发出纤维到大脑皮质,是听觉冲动传向大脑的联络站,因此除嗅觉以外,全身各种感觉都要先汇集到丘脑。

(2)丘脑下部又称下丘脑,位于丘脑的下方,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从脑底面看,由前向后依次为两侧视神经构成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视上核——抗利尿激素,室旁核——催产素。

(三)大脑:

又称端脑,位于脑干的前方,背侧以大脑纵裂分为左右两大脑半球,两大脑半球借纤维即胼胝体相连,内部有侧脑室。大脑表层覆盖一层灰质叫大脑皮质,其表面凹凸不平,凹隐处称脑沟,凸起处称脑回,以增加大脑皮质的面积。

1、大脑新皮质:分布于背面及前、外、后侧面,可分为前部的额叶,后部为枕叶(视觉区),外侧部为颞叶(听觉区),背侧部为顶叶(一般感觉区)。

2、嗅脑:底面,为构成嗅觉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嗅球、嗅回、嗅三角、梨状叶、海马回,海马和齿状回等部分。嗅球:呈卵圆形,位于大脑底面的最前端,接受来自鼻腔嗅区的嗅神经,嗅球向后延续为嗅回,分内侧嗅回和外侧嗅回,内、外侧嗅回间为嗅三角;外侧嗅回抵止于梨状叶,是海马回的前部,表面为灰质,其前端内部有杏仁核。海马回是梨状叶向后的延续,内侧部转向深部卷至侧脑室成为海马。齿状回是长条状,位于海马回内侧。海马发出纤维向前聚集成海马伞,两侧海马伞向前伸延合并形成穹窿,穹窿在中线位于胼胝体腹侧的前下方,终止于下丘脑的乳头体。

3、边缘叶:是指大脑半球和间脑之间的过渡部分,故称边缘叶,包括扣带回、海马回、齿状回和胼胝回等,执行调节内脏和生殖活动的功能。边缘叶与附近的皮质以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包括扣带回前端的隔区,杏仁核、下丘脑,丘脑内侧核、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背侧部等在功能、结构上密切联系构成一个边缘系统,与内脏活动、情绪、记忆有关。功能十分复杂。

4、基底神经节:大脑内部在各种神经纤维中一些大的灰质团,称基底神经节或基底神经核,是大脑皮质下运动中枢,主要由尾状核和豆状核构成,豆状核位于外侧,尾状核位于背内侧,构成侧脑室前部的底壁,尾、豆核之间为白质,称为内囊。内囊的白质纤维束间有条纹状的灰质,故尾状核、豆状核及内囊合称纹状体。仔细划分,豆状核又可分为外侧的密集区和内侧的疏散区,前者称为壳,后者称为苍白球,通常将壳和尾状核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 杏仁核是古纹状体,在进化上是依次发生的。

5、白质:大脑半球的白质含有以下三神纤维: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纤维,主要为胼胝体。联络纤维—连接同侧半球各脑回,各叶之间的纤维。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中枢其它各部分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内囊就是由投射纤维构成的,在人的脑中风、脑栓塞病例中,发生部位最多的是内囊,常常形成偏瘫,具有交叉的特点。

6、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部,每侧各有一个,分别称为第一、第二脑室,通过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在侧脑室底,前内侧可见尾状核,后外侧可见海马,它们之间有侧脑室脉络丛。

(四)小脑:

小脑略呈球形,位于延髓和脑桥的背侧,大脑的后方,其表面有许多沟回,小脑背侧面有两条浅沟将小脑分为三部分:两侧的小脑半球和中央的蚓部,蚓部最后有小结,有白质向两侧伸入小脑半球腹侧,与小脑半球的绒球构成绒球小结叶,是小脑最古老的部分。蚓部的其它部分属旧小脑。小脑半球是随大脑半球发展起来的,属新小脑,与大脑半球有联系,参与调节随意运动。小脑的表面为灰质,称小脑皮质。深部为白质叫小脑髓质。髓质呈树状伸入脑各叶,称髓树,内有三对灰质核。外侧的最大,称小脑外侧核或弓状核,此核接受小脑皮质发来纤维,以小脑前脚至丘脑。小脑借两对脚与脑桥和中脑相连,小脑后脚(绳状体)是小脑与脊髓的联系。小脑的后脚、中脚是进入小脑的,将大量神经冲动传入小脑;小脑前脚是将小脑的信息输向红核的,因此小脑的功能就像一台高效能的计算器,将加工处理的运动信息输向红核。

三、脑膜、脑室系统和脑脊液的循环

(一)脑膜 与脊髓膜相似,在脑的外面也有三层脑膜,由内而外分别是脑软膜、脑蛛网膜和脑硬膜,其间分别形成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与脊髓膜不同的是没有硬膜外腔,即脑硬膜与颅腔内表面的骨膜愈合,因而原来存在于硬膜外腔的静脉也被结合到硬膜内,称为静脉窦,较重要的静脉窦有矢状窦和横窦,分别位于大脑镰和小脑幕的附着缘。

(二)脑室系统 在脑的各部分以及脊髓内部,均存在有一定的腔隙,如大脑半球的侧脑室、间脑内的第3脑室、中脑内的中脑导水管、小脑、脑桥和延髓内的第4脑室以及脊髓内的中央管,它们相互连通,充满脑脊液,共同组成脑室系统。

(三)脑脊液的循环 脑脊液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充满于脑室系统以及脑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对中枢神经有营养、保护以及传递信息的功能。正常情况下脑脊液是不断产生和不断移走的;产生的部位是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后充满于各脑室、中脑导水管、脊髓的中央管,并在第四脑室的后壁上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在大脑纵裂处流入静脉窦(矢状窦)内,完成脑脊液的循环。

第二节 外周神经系

外周神经系是联系中枢和各器官之间的神经纤维构成。外周神经从脑发出的称脑神经,共十二对;从脊髓发出的称脊神经,以及分布到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脏和腺体的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一、脊神经:

脊神经为混合神经,既含有感觉纤维又含有运动纤维。在椎间孔附近由背侧根(感觉根)和腹侧根(运动根)而成。自椎间孔或椎外侧孔穿出后,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大部分的脊神经包含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感觉纤维为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外周突,运动纤维为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二者都是有髓纤维,故脊神经外观呈白色。脊神经按发出的部位又分为颈、胸、腰、荐、尾神经,数目和椎骨数目相关。

(一)脊神经的背侧支:每一脊神经都分出一背侧支和腹侧支,每一背侧支双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布于颈、背部、腰部、荐部和尾部脊柱背侧部的皮肤和肌肉。

(二)脊神经的腹侧支:一般较粗,分布于脊柱腹侧、胸腹壁、四肢的肌肉和皮肤。现将重要的腹侧支叙述如下:

1、颈神经的腹侧支:第一颈神经腹侧支分布到肩胛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舌骨肌。第2-6颈神经的腹侧支分布到脊柱腹侧及胸前部的肌肉和皮肤。第2颈神经的腹侧支还分布到外耳,腮腺及下颌间隙的皮肤(耳大神经和颈横神经)。第7、8颈神经的腹侧支较粗,几乎全部参与构成臂神经丛。膈神经,为膈的运动神经,由第5-7颈神经腹侧支的部分纤维组成。

2、胸神经和腹神经:主要形成肋间神经,伴随肋间动脉、静脉在肋间隙中沿肋骨的后缘向下伸延分布于肋间肌、腹肌和皮肤。第1、2胸神经的腹侧支粗大,参与形成臂神经丛。最后胸神经腹支也叫肋腹神经,主要分布于腹部的肌肉和皮肤。

3、腰神经的腹侧支:前三对腹侧支分别称为:髂下腹神经,来自第一腰神经的腹侧支,分布于腹下壁、膝关节外侧的皮肤和腹直肌,腹横肌及腹内斜肌。髂腹股沟神经,来自第2腰神经的腹侧支,分布到腹外侧及以下的后肢。生殖股神经,来自2、3、4腰神经腹侧支,向下伸延穿过腹股沟管,公畜分布于阴囊和包皮,母畜分布于乳房。

4、荐神经的腹侧支:第1、2荐神经腹侧支较粗,参与构成腰荐神经丛,第3、4荐神经的腹侧支构成阴部神经,直肠后神经和盆经经丛(见植物性)。

(1)阴部神经:来自3、4荐神经腹侧支,沿荐结节阔韧带向后下方伸延(先在内侧向后穿出至外侧面)分布于尿道、肛门、阴门及附近股内侧,公畜的可绕过坐骨到达阴茎的背侧,变为阴茎背神经,分布于阴茎,包皮。母畜的分布到阴唇和阴蒂。

(2)直肠后神经:来自3、4(马)或4、5(牛)荐神经腹侧支,分布于直肠、肛门,母畜还分布于阴唇。

5、臂神经丛:为第6、7、8颈神经腹侧支和1、2胸神经腹侧支构成,位于肩关节的内侧,发出下列主要神经。(1)肩胛上神经,由神经丛的前部发出,分布于冈上肌和冈下肌。(2)腋神经,由丛的中部发出,经肩胛下肌与大圆肌之间在肩关节后方分出数支分布到大圆肌、小圆肌,三角肌和臂头肌及前臂和胸浅肌表面的皮肤。(3)桡神经,由丛的后部发出,在臂内侧中部经臂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进入螺旋肌沟,分出支分布于臂三头肌,在臂三头肌深面,分深浅两支,分布于伸肘、伸腕及伸指的肌肉。(4)正中神经:在臂内侧与肌皮神经合成一总干于臂中部分出肌皮神经支后,沿肘关节内侧进入前臂正中沟,分支分布于腕桡侧屈肌和指深屈肌,主干向下通过腕管,在掌下1/3处分为内侧和外侧支(牛)分布于第3、4指。

6、腰荐神经丛:由第4、5、6腰神经的腹侧支和1、2荐神经的腹侧支构成,位于腰荐部的腹侧,由此神经丛发出下列神经:(1)股神经:行进在腰大肌和腰小肌之间进入股四头肌,分出一隐神经分布于缝匠肌和股部内侧部和跖内侧的皮肤。(2)闭孔神经:向后下方伸延穿出闭孔分布于股内侧肌群,此神经在动物分娩时易受损伤,可造成产后瘫痪。(3)坐骨神经:为全身最粗最长的神经,扁而宽,自坐骨大孔穿出盆腔,沿荐结节阔韧带的外侧向后下方伸延,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绕过髋关节后方入股后部,继续沿股二头肌与半膜肌和半腱肌之间下行,并分为腓神经和胫神经。胫神经,进入腓肠肌两头之间,在跗关节上变为足底内、外侧神经,分出肌支分布于跗关节的伸肌和趾关节的屈肌,分出皮支分布到小腿内侧,小腿后面及跗部之后外侧的皮肤。腓神经,在腓骨近端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牛的腓浅神经较粗,在跗,跖部的背侧沿趾长伸肌腱向下伸延,在趾间隙分支分布于第3、4趾,在跖近端分出侧支向下伸延,分布于第3趾背内侧及第4背外侧。腓深神经沿跖骨的背侧、腓骨长肌和趾外侧伸肌中间向下伸延,至趾间隙合并于足底内侧神经。

二、脑神经

脑神经共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通过颅腔的一些孔出颅腔。其中有的是纯感觉神经,有的是纯运动神经,有的是混合神经。

1、嗅神经:为感觉神经,传导嗅觉,由鼻腔嗅粘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集合为许多嗅神经,经筛孔进入颅腔止于嗅球。

2、视经神:感觉神经,为第Ⅱ对,传导视觉,由眼球视网膜内的节细胞轴突构成,经视神经孔入颅腔,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视交叉,止于外膝状体。

3、动眼神经:运动神经,为第Ⅲ对,起于中脑的动眼神核,分布于眼球的肌肉,支配眼球和上,下眼脸的运动,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成分。

4、滑车神经:运动神经,为第Ⅳ对,起于中脑的滑车神经核分布于眼球肌,支配眼球的运动。

5、三叉神经:是头部分支最多最广的神经,为混合神经,为第Ⅴ对,以一感觉根和一运动根与脑桥相连。三叉神经出颅腔前分为三大支。(1)眼神经,为感觉神经,出颅腔后分布于鼻粘膜、泪腺、上睑、颞区、额区的皮肤,牛的眼神经还分出角神经。(2)上颌神经:为感觉神经,出颅腔分布于软腭、硬腭、鼻粘膜、下脸及附近的皮肤,主干行经眶下管出眶下孔,延伸到面部称为眶下神经,分布于上颌牙齿、鼻背、鼻孔和上唇等。(3)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出颅腔后分出很多分支。如咬肌神经——分布于咬肌,翼肌神经——分布于翼肌,下颌齿槽神经分布于下颌骨、下列齿弓、下唇。舌神经,分布于舌粘膜和口腔底壁。

6、外展神经:经圆孔出颅腔。运动神经,为第Ⅵ对,起于延髓,分布于眼球肌,调节眼球的运动。

7、面神经:混合神经,主要由运动纤维成分构成,支配颜面肌肉的运动,为第Ⅶ对。感觉性的神经纤维出颅腔合并到下颌神经的舌神经内分布于舌的前2/3,传导味觉,此外,面神经内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成分,分布于颌下腺,舌下腺,调节腺体的分泌。主支在颞下颌关节下方横过下颌骨支后缘到咬肌表面,分为颊背侧支和颊腹侧支,分布于上、下唇和面部肌肉。

8、前庭耳蜗神经:为感觉神经,分前庭支(神经)耳蜗支(神经),前庭支分布于内耳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传导平衡觉,耳蜗神经分布于螺旋器,传导听觉。

9、舌咽神经:混合神经,为第Ⅸ对。感觉神经分布于舌后1/

3、软腭、咽等处,传导味觉和一般感觉(触、压、痛、温),运动纤维分布于咽肌。其中有一支分布于颈动脉体和颈动脉窦,称为窦神经,为感觉神经,传导血压、血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10、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见植物性神经)为第Ⅹ对。

11、副神经:运动神经,为第Ⅺ对,起于延髓及颈部脊髓,起于延髓部分的纤维,加入迷走神经,分布于咽,喉的横纹肌,起于脊髓部纤维分布于胸头肌和斜方肌。

12、舌下神经:为运动神经,起于延髓内的舌下神经核,分布于舌肌和舌骨肌。

小结: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付舌下全。1、2、8为感觉神经,3、4、6、11、12为运动神经,5、7、9、10为混合神经,3、7、9、10含有植物性神经纤维。

三、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内脏神经)

定义:分布到内脏器官,血管,皮肤平滑肌,心肌,腺体的神经。主要参与调节机体与营养代谢、生长、繁殖、体温调节等有关的生理活动。

1、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比较:

(1)所支配的器官(对象)不同:植物性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躯体神经——骨骼肌。

(2)躯体神经的运动神经元从中枢到外周只需要一级(个)神经元,而植物性神经则需要经过二个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位于中枢内(脑和脊髓),叫节前神经元,其轴突叫节前纤维,第二级在外周神经节内,叫节后神经元,其轴突叫节后纤维,支配心肌、平滑肌、腺体的活动。(3)躯体神经纤维一般是较粗的有髓纤维而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是有髓纤维节后纤维则是无髓纤维,传导速度较慢。

(4)躯体神经受意识支配,而植物性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支配。

(5)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二者分布于同一器官上是双重分布,其作用(对同一种器官)是拮抗的(对抗的)。植物性神经节有三类:一类位于椎骨两侧沿脊柱排列称椎旁神经节(交感干上的)。第二类离脊柱较远(相对)位于主动脉的腹侧,称椎下神经节,如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肠系膜后神经节。第三类位于内脏器官附近或器官壁内,称终未神经节或壁内神经节。名词:换元,2、交感神经

定义: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胸腰段(灰质外侧柱内),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神经节或椎下神经节,节后纤维分布于内脏、心、所有血管的平滑肌、腺体、皮肤的汗腺和竖毛肌。(1)胸部交感干:每节椎骨有一对胸神经节(椎旁节),位于椎体的两侧,同侧的胸神经节之间借节间支相连成链状结构,即为胸交感干。每胸神经节均有与胸神经相连的灰、白交通支。

白交通支:由来自胸髓的节前纤维组成,进入胸交感干后去向有三:①在胸神经节内换元,部分节后纤维组成灰交通支返回胸神经,②一部分节前纤维路经胸交感干后延伸形成内脏大、小神经。内脏大神经:来自第6-13(牛)胸部脊髓节段的节前纤维,与胸交感干并列向后伸延,在第十三胸椎处离开交感干,穿过膈的背侧入腹腔连于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内脏小神经:由胸交感干的最后节段分出,和第1、2腰节段,在内脏大神经的后方,也连于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③不在胸交感干换元,向前或向后加入到颈交感干或腰交感干后换元。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是由两个腹腔神经节和一个肠系膜前神经节构成,位于腹腔动脉根部的两侧和肠系膜动脉根部,半月形,故叫半月状神经节,此神经节接受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来的纤维,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内脏器官,分布范围为从贲门开始到横结肠之前的消化道及肝、胰、脾。

(2)、颈部交感干:连于颈前神经节与胸神经节之间,在颈部与迷走神经包于同一个结缔组织鞘内,称迷走交感干,沿气管的两侧颈总动脉的背侧向前至颅底与迷走神经分离。颈部交感干上仅有3-4个椎旁神经节。颈前神经节:呈梭形,位于枕骨颈静脉突的内侧,鼓泡的腹内侧。15×8×4 mm,发出节后纤维分布于唾液腺、泪腺及头部的血管、汗腺、坚毛肌。颈中神经节:和颈后神经节、第一、二胸神经节合并为星芒状神经节:21×7×4mm,位于第一肋椎关节的腹侧,发出节后纤维形成心支、食管支、气管支,参与构成心丛,肺丛,食管丛。(3)、腰部交感干:前3个椎旁节有灰白交感支,并发出腰内脏神经连于肠系膜后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分布到精索,睾丸、附睾或卵巢、输卵管和子宫角。还分出一对腹下神经,向后伸到盆腔内,参与构成盆神经丛。(4)、荐尾部交感干:前经节逐渐变小数目少,节后纤维组成灰交通支连于荐神经和尾神经。

3、副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位于脑干和荐部脊髓,分颅部的荐部副交感神经。

颅部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混于Ⅲ、Ⅶ、Ⅸ、Ⅹ脑神经内。(1)动眼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起于中脑的缩瞳核,至眼眶,分出睫状短神经到睫状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2)面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起于脑桥的上泌涎核,一部分到上颌神经的翼腭神经节,节后纤维伴随上颌神经分布到泪腺、腭腺、颊腺及鼻黏膜。另一部分经鼓索神经到下颌神经节,分布到舌下腺和颌下腺。(3)舌咽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起于延髓的下泌涎核,到下颌神经节,节后纤维分布到腮腺。(4)迷走神经内的副交感纤维:含有80%以上的副交感纤维,节前纤维分布十分广泛,分布到食管、胃、升结肠(包括升结肠)之前的所有肠道、肝、胰、肺、心、肾等,但不包括脾。荐部副交感神经:

节前神经元位于荐髓的3、4节段,经第3、4荐神经分出盆神经,节后神经元位于盆神经节内,节后纤维分布于盆腔器官以及公家畜的阴茎

第三节 脑脊髓传导径

脊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导功能,除头部的感觉之外,身体的大部分感觉是经脊髓传导到脑的;脑的许多神经冲动也经脊髓到达运动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点相同并传导相同性质冲动的神经纤维往往集中排列形成大的纤维束。

一、上行传导径

所谓上行传导径即指感觉传导径,主要有本体觉传导径、痛温觉传导径、触压觉传导径。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径: 由脊髓的薄束和楔束传导。起于肌肉、关节、韧带等深部感受器,传导到丘脑。由三级神经元接替传导: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其中枢突组成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在延髓背侧面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交叉到对侧,然后投射到丘脑。第三级神经元在丘脑,其轴突投射到大脑皮层。

2、反射性本体觉传导径:由脊髓小脑束传导,由两级神经元接替传导: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背角内,由其发出的纤维在脊髓交叉到对侧,沿脊髓外侧索前行到延髓和脑桥,然后进入小脑。

3、痛温觉传导径:由三级神经元接替传导到丘脑,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由其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脊髓交叉到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抵达丘脑。第三级神经元在丘脑,其轴突投射到大脑皮层。

4、触压觉传导径:本径路也由三级神经元传导,第一级在脊神经节,第二级在脊髓背角,其发出的纤维交叉到对侧,然后经脊髓腹索到达丘脑。第三级神经元在丘脑,其轴突投射到大脑皮层。

二、下行(运动)传导径

1、锥体系:人的比动物的发达得多,是控制随意运动的主要传导束,由两级神经元构成,第一级在大脑皮质,其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脑桥,组成延髓的锥体,在延髓末端交叉到对侧,沿脊髓腹索下行到脊髓腹角的运动神经元,此运动神经元即第二级神经元。

2、锥体外系:联系范围甚广,参与调节的神经元众多,主要的有皮质—纹体—苍白球系和皮质—小脑—红核系。(1)皮质—纹体—苍白球系:由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的纤维先到达尾状核和壳,由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到达苍白球,由苍白球发出纤维到红核和黑质,由红核和黑质发出纤维到延髓的腹内侧网状结构,由此再发出纤维到脊髓的腹角运动神经元。

(2)皮质—小脑—红核系:由大脑皮质发出纤维到脑桥的桥核,桥核发出纤维到小脑,由小脑发出纤维到红核,由红核发出纤维到脊髓腹角。

第十章:内分泌系

一、概述

内分泌系是由全身的内分泌腺组成的。内分泌腺无输出导管,属无管腺,其细胞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激素直接渗透入血液或淋巴随血液循环传递到全身,有选择地作用于一定的器官或组织,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维持内外环境的变化有促进和调节的作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关系密切,体液调节受控于神经系——神经体液调节。

内分泌系包括单独存在的内分泌腺和分散于其他组织内的内分泌细胞。专门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和松果腺。分布于其它器官内的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群,如胰腺内的胰岛,卵巢内的卵泡细胞,睾丸内的间质细胞,肾和肠道均有许多内分泌细胞。本章仅讨论单独的内分泌腺。

二、内分泌腺的位置形态

1、脑垂体

脑垂体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位于下丘脑的腹侧,呈上,下略扁的园形,在视神经交叉的后方,位颅底蝶骨的垂体窝内,大约有一分钱硬币大小,借漏斗与灰结节相连。垂体分泌的激素种类很多,作用广泛,并与其它内分泌腺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泌促激素。

2、肾上腺

一对,位于左、右肾的前内侧,牛的右肾上腺呈心形,位于右肾的前端内侧,左肾上腺呈肾形,位于左肾前方。切开肾上腺,可见其分为皮质和髓质。

3、甲状腺

位于喉的后方,深红色,前2——3个气管环的两侧面和腹侧面,各种家畜甲状腺的形态显然不同,但都由左,右两个侧叶及一个峡(连结左右两叶)组成,牛的甲状腺略呈三角形。猪的甲状腺,呈深红色,左右两叶,连成一个整体,位于胸前口处气管的腹侧面。甲状腺主要分泌甲状素,其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此外还分泌降钙素,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组织的钙化,使血钙降底。

4、甲状旁腺

是体积最小的内分泌腺,近似麦粒大小,呈园形,或椭圆形,通常有两对。牛的甲状旁腺有内外两对,外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的前方,颈总动脉俯近,内甲状旁腺,较小,位于甲状腺的内侧面。猪的甲状旁腺,仅有一对,大小不定,通常位于甲状腺的前方。

5、松果腺

又称脑上腺,为红褐色棒状小体,位于四叠体前方的正中线上,大、小脑之间,以柄连于丘脑上部,分泌褪黑激素,与黑素细胞刺激素相对抗,此外还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

第十一章 感官与被皮 感受器是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器主要由感觉性神经末梢及其辅助装置组成。各种感受器可感受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刺激,感受器遍及全身各处,按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比如外感受器又可分为痛觉、温觉、触觉、压觉等感受器。有的感受器具有十分发达的辅助结构,共同组成感觉器官,如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本章主要介绍视觉器官——眼和位听觉器官——耳。被皮也具有重要的感觉功能,也放在这一章介绍.第一节 眼

眼的主要结构是眼球,以及眼的辅助结构。

一、眼球 位于眼眶内,后接视神经。眼球的构造包括眼球壁和眼内容物。

(一)眼球壁

1、纤维膜 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构成眼球的外壳,具有保护作用。纤维膜又可分为前部透明的角膜和后部不透明的巩膜。

(1)角膜 约占纤维膜的前1/5,无色而透明。角膜内无血管分布,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敏锐。

(2)巩膜 色白而不透明。

2、血管膜 是眼球壁的中层,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具有营养和吸收光线作用。血管膜由前向后形成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1)虹膜 为一环形薄膜,位于角膜的后方,中央为瞳孔。虹膜因含色素而呈不同颜色。虹膜内含瞳孔开大肌,呈辐射状排列,受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环绕瞳孔分布,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2)睫状体 位于虹膜之后,被虹膜遮盖,因而外观不易看到。也呈圆环状,含有丰富的色素,因而呈黑色,表面有许多条纹,称为睫状突,借以悬挂晶状体。睫状体还可以产生眼房水,用来营养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维持眼内压;睫状体的边缘具有睫状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有调节视力的作用。

(3)脉络膜 为薄而柔软的棕褐色膜,衬贴于巩膜的内表面,含有丰 富的血管,有营养视网膜和吸收光线,形成暗环境的作用。在牛、羊 脉络膜的后部有一片蓝灰色的区域,略呈三角形,称为照膜,有反射

光线的作用。

3、视网膜 在活体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在视网膜中央偏外侧,具有视神经乳头,视网膜中央动脉呈放射状分支,它来源于脑内的动脉。

(二)、眼内容物 包括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

1、晶状体 呈双凸透镜状,位于虹膜和睫状体之后,借晶状体悬韧带附着于睫状体中央。借此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

2、眼房水 眼房是指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空隙,被虹膜分为眼前房和眼后房,眼房内充满无色透明的房水,眼房水由睫状体分泌产生,由巩膜静脉窦回流到血液。

3、玻璃体 是无色透明的胶胨样物,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

二、眼的辅助器官

眼的辅助器官包括眼睑、泪器、眼球肌

(一)眼睑 俗称眼皮,位于眼球前方,分为上、下眼睑,上下眼睑交会处形成内、外眼角。眼睑的外面为皮肤,内面为一层黏膜,称为结膜。结膜一方面衬于眼睑内表面,称为睑结膜,并在一定部位折转到眼球的表面,称为球结膜,二者之间的空隙称为结膜囊,第三眼睑为位于内眼角处的结膜摺,略称半月形。,内含一软骨。

(二)泪器 泪液有润滑、清洁、保护等作用,在眼的周围,存在着分泌泪液和将泪液移去的一系列器官,统称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泪腺是分泌泪液的,泪道是移走泪液的管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

(三)眼球肌 为位于眼球周围,使眼球灵活转动的肌肉,包括四条眼直肌、两条眼斜肌和一条眼退缩肌。它们受第3、4、6脑神经支配。第二节 位听器官——耳

耳具有双重感觉功能,一方面可以感觉声波,产生听觉,另一方面可以感受身体的平衡状态,产生位置觉,因而也称位听器官。

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一)外耳

是收集声波的器官,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耳廓呈漏斗状,主要由耳廓软骨及皮肤构成,由于有大量的耳肌存在,耳廓的运动十分灵活。

外耳道 是从耳廓基部到鼓膜的一条管道,其壁是骨性或软骨性的,内表面衬有有毛皮肤,皮肤内具有特殊的皮肤腺——耵聍腺 鼓膜 是衬于外耳道底的圆形纤维膜,(二)中耳

为鼓膜内面、岩颞骨内的小空腔,称为鼓室,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鼓室通过其前下端的咽鼓管通咽腔。

(三)内耳

为中耳内侧岩颞骨内细小的骨质管道,是位听感受器存在的部位。由骨迷路和膜迷路两套系统组成。

骨迷路包括三个骨性半规管、三个半规管前下方的前庭和前庭前下方的的骨性耳蜗管。膜性迷路包括三个膜性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膜性耳蜗管组成,在这些膜管内有由毛细胞构成的感受器,膜管内有流动的液体,称为内淋巴,依赖内淋巴的流动或振动产生位置觉和听觉。

第三节 被 皮

被皮系统包括皮肤和皮肤衍生而成的特殊器官。皮肤衍生物包括家畜的蹄、枕、角、毛、乳腺、皮脂腺及汗腺以及禽类的羽毛、冠、喙和爪等。被皮系统具有感觉、分泌、防御、排泄、调节体温和贮存营养物质的作用,以保证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一、皮肤

皮肤覆盖于动物体表,具有保护体内组织,防止异物侵害的作用。在皮肤中还含有感受各种刺激的感受器、毛,皮脂腺及汗腺等。皮肤的厚度因动物的种类、品种、性别、年龄及分布部位的不同而异,牛的皮肤最厚,羊的皮肤最薄,老牛家畜较幼年的厚,公畜的较母畜的厚,四肢外侧的较内侧的厚,皮肤的厚薄虽然不同,但结构相似。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由表皮和真皮、皮下组织组成。

(一)表皮,位皮肤最表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表皮内无血管和淋巴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二)真皮:位于表皮下面,是皮肤最厚的一层,由不规则的致密结构组的构成,在真皮不同的平面上分布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等。真皮坚韧而富有弹性,皮革就是由真皮鞣制而成的。

(三)皮下组织:位于皮肤的最深层,皮肤以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肌肉、骨膜)相连,营养好的动物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猪的皮下组织内形成很厚的脂肪。有的部分皮下组织富有弹力纤维和脂肪组织,构成一定形状的弹力结构如指(趾)枕;在皮肤和深层组织紧密相连的地方,如唇,鼻等处的皮下组织很少,甚至没有。

二、毛 毛是一种角化的皮肤结构,动物体表除少数部位,如鼻镜,蹄和皮肤与粘膜相接处之外遍布全身,毛是温度不良导体,具有保温、感觉和保护作用。

(一)毛的种类及毛流

家畜的毛有粗毛和细毛之分。马牛猪多为粗毛,羊的为细毛,在畜体的某些部位还有一些特殊的长毛,如马颅顶部的鬣,颈部的鬃,尾部的尾毛,和系关节后部的距毛,公山羊颏部的髯,猪颈背部猪鬃,牛、马、羊唇部的触毛。毛在畜体表排成一定方向排列,称毛流,在畜体的不同部位,毛流的排列形状也不同,如集合性毛流,点状分散主流,旋毛,线状集合性毛流。

(二)毛的结构:

毛是表皮的衍生物,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分毛干和毛根两部分。毛干:露在皮肤外面称毛干。毛根:埋在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的称毛根。毛根外面包有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毛囊。毛根的末端与毛囊紧密相连,并膨大形成毛球,此处的上皮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是毛的生长点。毛球底部凹陷,并有结缔组织伸入,伸入毛球内部的结缔组织叫毛乳头。毛乳头内富有血管和神经,毛球可通过毛乳头获得营养物质。

(三)换毛,毛有一定寿命,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脱落,为新毛所代替,这个过程称为换毛。换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持续性换毛,一种为季节性换毛。第一种换毛不受季节和时间的限制如马的鬃毛、尾毛、猪鬃,绵羊的细毛。第二种,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换毛。如驼毛。大部分家畜既有持续性换毛,又有季节性换毛,是混合性换毛。不论什么类型的换毛,其过程都一样,当毛生长到一定时期,毛乳头的血管萎缩,血流停止,毛球的细胞停止生长,并逐渐退化和萎缩,最后与毛乳头分离,毛根逐渐脱离毛囊,向皮肤表面移动。毛乳头周围的上皮又增殖形成新毛,最后旧毛被新毛推出而脱落。

三、皮肤腺

包括汗腺,皮脂腺和乳腺。

一、汗腺,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内,排泄管一般开口于毛囊,无毛的穿过皮肤,直接开口皮肤表面。家畜中绵羊和马的汗腺较发达,牛以面部显著,猪的以趾间发达。

二、皮脂腺,家畜的皮肤除少数部位,如指枕、乳头、鼻唇镜的皮肤没有皮脂腺外,全身均有皮脂腺分布,马的皮脂腺较发达,猪的皮脂腺不发达,皮脂腺分泌物有润滑皮肤和被毛的作用,保持皮肤的韧柔,防止干燥。乳腺也属于皮肤腺,在家畜形成乳房。

四、乳房

哺物动物出生时,雌雄性均有雏形乳房,但只有雌性动物的雏形乳房,在雌性激素的作用下才能发育,泌乳。

(一)牛的乳房。

1、形态和位置:母牛的乳房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园形、扁平及山羊形。母牛的乳房,由4个乳腺结合成一整体,位于两股之间的耻骨区,牛乳房有一较明显的纵沟和不明显的横沟分为四个乳丘,每个乳丘上有一个乳头。

2、构造:乳房由皮肤、筋膜和实质构成。乳房的皮肤薄而柔软,在乳房的后部与阴门裂之间,有一明显的带有线状毛流的皮肤褶,称乳镜,乳镜是泌乳能力大小的标志,乳镜愈宽,产乳量愈高。皮肤内为筋膜,筋膜分浅深两层,浅筋膜,为腹壁浅筋膜的延续,深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层,形成乳房悬韧带,将乳房悬吊在腹壁的下面,深筋膜的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将乳腺实质分为许多腺小叶。乳腺的实质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分泌部包括腺和分泌小管。导管部:由许多小的输乳管汇合成较大的输乳管,较大的输乳管汇合成乳道,开口于乳头上方的乳池,最后经乳头管开口于外界。因此每一个乳丘具有一个树状的实质系统,牛乳房有4个这样的系统,互相间不相通。每个乳头只有一个乳头管的开口。

(二)各种家畜乳房的特点:羊的乳房:具有两个乳丘,呈圆锥形较大的乳头,每个乳头上有一个乳头管的开口。猪的乳房:位于胸部和腹正中部的两侧,乳房的数目依品种而异,一般5-8对,乳池小,每个乳头上有2-3个乳头管。

五、蹄

蹄是马、牛、猪、羊等有蹄类动物指(趾)端着地的部分,由皮肤衍变而成。牛蹄的构造,牛蹄由蹄匣和蹄真皮两部分组成。

(一)蹄匣:是蹄的表皮层,高度角化,分为角质缘、角质冠、角质壁,角质底、角质球。

1、角质缘 为牛蹄最上部接近有毛皮肤的一窄带区域,柔软而略有弹性,感觉丰富。

2、角质冠 为角质缘下方颜色较浅的宽带状区域,高度角化,其内表面洼陷为沟,沟内有大量角质小管。

3、角质壁:构成蹄匣的背侧壁和两侧壁。可分为三部分,前为蹄尖壁,两则为轴侧壁和远轴侧壁。角质壁由釉层、冠状层和小叶层构成。釉层:位于蹄壁最表层,由角质化的扁平细, 胞构成。冠状层:是角质壁中的最厚厚的一层。富有弹性和韧性,有保护蹄内部组织和负重的作用。冠状层由许多纵行排列的角质小管和类角质构成,角质中有色素,故角质壁呈现暗深色;小叶层:是角质壁的最内层,由许多纵行排列的角小叶构成,角小叶没有色素,较柔软,与肉蹄的肉小叶紧密的嵌合在一起。角质壁的下缘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叫蹄底缘。

4、角质底,是蹄与地面相对而平坦的部分,角质底内有许多小孔,容纳肉蹄的乳头。

5、角质球:呈半球形隆起,位于蹄底的后方,角质层较薄,富有弹性。

蹄白线:位于蹄底缘,角质壁与角质底交界处的半圈白色线,为角小叶和小叶间角质被磨后显露出来的部分。是装蹄铁时下钉的标志。

(二)肉蹄:位于蹄匣的内面,由真皮及皮下组织构成,富有血管和神经,呈鲜红色,分为肉缘、肉冠、肉壁,肉底和肉球五部分。

六、角

牛羊等反刍动物头上生有不同形态的角,角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于品种、年龄和性别。角的基础是额骨的角突,表皮露在角突的表面,形成坚固的角鞘。角的真皮直接与角突的骨膜相连。分角基、体、尖三部分。角的大小和弯曲度决定于角突的外形和角质不均的生长,如角的一面生长旺盛角顶就将向相反的一面倾斜因而形成各种弯曲状甚至旋状的角。

第十六章 家禽解剖的特征

家禽包括鸡、鸭、鸽、鹅等,现在如鸵鸟、野鸡,七彩山鸡等也列入其内。属于鸟纲,因适应飞翔,身体形成了一系列与哺乳动物不同的特点。

第一节 运动系

一、骨骼 禽类骨骼的特点是:重量轻(轻便性)、强度大(坚固性),含气骨,强度大是骨的无机盐中含钙较多,密骨质非常致密。

(一)躯干骨

颈椎的数目较多,鸡14枚,鸽12枚,鸭14-15枚,鹅17枚。胸椎数目较少,鸡鸽7,鸭鹅9枚,鸡的2-5胸椎愈合成一块背骨,第1和2胸椎游离。腰荐椎14-15枚,相互愈合为一块称综荐骨。尾椎,游离的有5-6个,最后一块尾椎为三棱形叫综尾骨。肋骨的数目与胸椎的数目一致,除第1-2对外,每一肋分为背侧的椎肋骨和腹侧的胸肋骨,二者之间成一定角度,椎肋骨的肋体中央有钩突(斜向后上方),覆盖在后一个椎肋的外表面,起到加固胸廓的作用。

胸骨:非常发达,构成胸底壁和腹底壁的骨质的基础,背侧凹左右压扁的骨板,又叫龙骨,供强大的胸肌附着。

(二)头骨:头骨的各骨很早(2-5月令之前)就愈合,无骨缝(成年鸡)。面骨中有一块特殊的方骨,位于颞骨与下颌骨之间。

(三)前肢骨:

肩带骨保持完整的三块,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肩胛骨狭长,与胸部的脊柱平行,后端可达骨盆,前端与乌喙骨相连,呈刀状。乌喙骨:强大而粗,斜位于胸廓之前。锁骨较细,下端已愈合,又称叉骨,“V”字形,三骨在互相连接处形成三骨孔,供肌腱通过。

前肢的游离部称为翼(翅膀)骨,呈“Z”字状。肱骨:强大。尺骨和桡骨等长。腕骨仅有两快,掌骨由2、3、4掌骨愈合为一块,第二指2个指节骨,第三指2个指节骨,第四指1个指节骨。

(四)后肢骨:由髂骨,坐骨,耻骨愈合为髋骨,发达而长。髌骨(膝盖骨)呈不正三角形。胫骨与腓骨,胫骨较长而发达,腓骨下端退化,较细。跗骨分别与胫骨和跖骨愈合,因此胫骨又称胫跗骨,跖骨又称跗跖骨。跖骨由2-4跖骨愈合,远端分开,小跖骨相当于第1跖骨。家禽一般有4趾(鸡)相当于1-4趾,第一趾有两个趾节骨,第二、三、四指分别有3、4、5个趾节骨。

二、肌肉 禽类肌纤维较细,肌肉内没有脂肪沉积,肌肉分红、白肌之分。最发达的为胸肌,(肌肉注射的部位),胸大肌的作用是将翼向下扑动,乌喙上肌(胸小肌)是将翼向上举。耻骨肌,位于股部内侧的小肌肉,锥形,向下延续为细长的腱,绕膝关节的外侧面而转到小腿的后面并加入趾浅屈肌腱内。又称迂回肌,或栖肌,当禽栖息在树架上时,得使膝关节屈曲,通过耻骨肌及指屈肌使脚爪也同时机械地屈曲起来,牢固地攀住支架。

第二节 内脏学

一、消化系

口咽没有上、下唇,变为喙,口与咽没有有明显的界线,没有软腭,无大的唾液腺,特点:无唇、无颊、无齿、无软腭、无大唾液腺。

食管及嗉囊 食管易扩张,开始在气管的背侧,然后偏在右侧,直接位于皮下,鸡在叉骨前形成球状膨大称嗉囊:鸭无嗉囊,但有纺锤形的食管膨大部。

胃:家禽的胃明显分为两部分,腺胃和肌胃:腺胃,呈纺缍形,位于腹腔的背侧,前连食管,又称前胃,其粘膜有许多乳头,其上有腺体的开口。肌胃:又称砂囊,是禽类特有的器官,呈扁圆形,坚实呈红褐色,位于两肝之间,在肌胃的粘膜固有层中有角质腺,粘膜上皮的分泌物与脱落的上皮细胞一起,在酸性环境下硬化形成一层厚的类角质膜,俗称肫皮(中医叫鸡内金,治疗消化不良),有保护胃粘膜之作用。肌胃中常见有许多小的砂粒,帮助磨碎食物(故又称砂囊)。

肠和泄殖腔 小肠:十二指肠形成长的“U”字形肠袢(包括降支和升支二段),胰腺位于肠袢之间。空肠、回肠界线不明显,中部有一小尖突叫卵黄蒂,是胚胎卵黄囊的遗迹。通常将两条盲肠之间的小肠认为是回肠。大肠:两条盲肠和一条结直肠。泄殖腔:是消化、泌尿和生殖三个系统后端的共同通道,略呈球形,向后以泄殖孔(肛门)开口于外界。泄殖腔被两个环形的粘膜褶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粪道,直肠的连续,较宽大。中部:泄殖道,短,有输精管或输卵管的开口。后部:肛道,背侧有腔上囊的开口。

肝 较大,位于腹腔的前部,分左右两叶,红褐色,分叶不明显。胰 位于十二指肠袢中。

二、呼吸系

鼻:鼻孔呈半月形,无鼻前庭,鼻腔也分为左右两个,每个内部有前、中、后三个鼻甲。鼻后孔呈裂隙状开口于硬腭。眶下窦是禽类唯一的鼻旁窦,位于眼球的前下方,呈三角形。喉与气管:禽类喉仅有环状软骨和勺状软骨。没有声带。后喉又叫鸣管,在心基上方分为两个支气管,分叉处形成鸣管,是禽类的发声装置。

肺:禽类的肺不发达,鲜红色,紧贴于胸腔的背侧面,并嵌入肋骨之间,形成数条压迹很深的肋沟。气管入胸腔后分为支气管进入肺内,向后纵贯全肺并逐渐变细称为初级支气管,然后分出4群次级支气管,从次级支气管上又分出许多三级支气管(副支气管),相互吻合。在副支气管上有许多锥状漏斗的开口,这些漏斗是为第四级支气管,漏斗壁上发出众多的毛细支气管,与其它漏斗的毛细支气管彼此交通和吻合,此为第五级支气管。禽类支气管不形成像哺乳动物的支气管树,也无肺泡,而是形成复杂的吻合管道系统,肺的扩张性不大,主要依靠气囊伸缩形成的气流通过肺而进行气体交换。

气囊:是禽类特有的器官,是支气管出肺后形成的极薄的膜性囊,壁很薄,鸡共有9个气囊:一对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后胸气囊,一对腹气囊,一个锁骨间气囊。

三、泌尿系

禽类的肾脏发达,占身体的比例大,位于综荐骨两旁的髂骨的腹面,狭长,分前、中、后三叶。输尿管从肾后方入骨盆腔,开口于泄殖道顶壁两侧,尿为白色尿酸盐晶体,与粪便混合后一起排出体外,没有膀胱。

四、生殖系

雄性生殖系:睾丸位于腹腔内,位于肾前部下方。附睾一对,位于睾丸的内缘,输精管一对,弯曲,与输尿管共同开口于泄殖道,未端形成输精管乳头,输精管具有贮存精子的功能,故生殖季节常呈弯曲的白色管道。禽类没有副性腺。交配器官:公鸡的交配器包括位于肛门腹侧唇内侧的三个阴茎体(一对左右外侧阴茎体,一个正中阴茎体)、一对淋巴褶和位于泄殖道壁内输精管乳头附近的一对泄殖道旁血管体。交配时:由于淋巴进入交配器,阴茎体勃起膨胀,把泄殖孔腹唇向外翻出,正中阴茎体只稍微膨大,外侧阴茎体膨大显著,由于左右外侧阴茎体向中间闭合,两者之间形成一沟,从输精管乳头输出的精液流入沟内,直接流入母鸡泄殖腔外翻突出的输卵管口,鸡阴茎体在出壳的雏鸡较明显,是鉴别雌雄的标志。雌性生殖系 包括卵巢和输卵管。正常时,右侧退化。输卵管长而弯曲,未产蛋时的小母鸡长14-19CM,产蛋时,输卵管的长度较静止时约增加4倍,重量约增加为15—20倍。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五段:由前向后:分为漏斗部,蛋白分泌部、峡部,子宫和阴道部。

1、漏斗部 受精的场所,前端扩大呈漏斗状,其游离缘薄而多皱,称输卵管伞,卵在漏斗部停留15分钟。

2、膨大部(蛋白分泌部)是输卵管最长且最弯曲的一段,产蛋时约20—48CM,直径2CM,特征是管径大,管壁厚,卵子在膨大部停留3小时,其分泌物形成浓厚的蛋白。

3、峡部:略窄,且较短,较透明,卵在峡部停留75分钟,峡部分泌物形成卵的蛋壳膜,长约4—12CM,平均8CM,直径约1CM。

4、子宫(或壳腺部),呈“S”形弯曲,子宫腺又称壳腺,形成蛋壳,卵在此停留时间最长,达18—20小时,子宫长约4—12CM,平均8CM,直径约3CM。

5、阴道:卵经过阴道的时间极短,仅仅几秒至1分,卵在经过阴道时蛋壳的表面被涂布一层角质,有封闭蛋壳气孔的作用。阴道部壁内还有阴道腺,有贮存交配后精子的作用,因此交配一次可有较长时间的受精能力。

第二篇:解剖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实验目的】

1、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比较各类上皮组织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软骨组织的结构与分类、骨组织的结构,了解疏松结缔组织的基本构成。

3、掌握三种肌肉组织结构特点,比较三类肌肉组织结构与功能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神经纤维结构与分类。【实验内容】

1、观察单层上皮组织、复层上皮组织、柱状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2、观察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骨组织的结构特点;

3、观察三种肌肉组织的结构特点;

4、观察神经元,运动神经末梢的结构特点。【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 显微镜,层上皮组织、复层上皮组织、柱状上皮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骨组织切片、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神经元、运动神经末梢切片 【实验作业】

1、绘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单层扁平上皮图。

2、绘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疏松结缔组织图。

3、绘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骨骼肌组织纵切图。

4、绘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神经元图。

实验二 运动系统—骨与骨连接、骨骼肌

【实验目的】

1、观察四种形态骨,掌握骨的分类方法及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

3、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和头颅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4、掌握全身各骨的结构特点及各骨的主要骨性标志;

5、通过观察肌肉标本或模型,能辨认出全身主要肌肉,进一步了解其位置、形态和起、止点;

6、理解全身主要肌肉的功能。【实验内容】

1、观察骨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2、观察全身各骨;

3、全身主要的骨骼肌。【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全身骨骼模型和标本 【实验作业】

1、脑颅骨共有几块,分别写出其名称。

2、说明脊椎骨各部分的特点。

3、与吸气有关的肌肉主要有那些?

4、与肩关节运动有关的肌肉有那些?

5、简述胸锁乳突肌的其止点及其功能。

实验三 内脏系统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1、观察消化器官模型,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2、观察呼吸器官模型,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3、观察循环器官模型,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4、观察泌尿器官模型,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其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实验内容】

1、观察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解剖结构;

2、观察胃、小肠和肝小叶组织切片;

3、观察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解剖结构;

4、观察器官和肺组织切片;

5、观察循环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解剖结构;

6、观察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解剖结构;

7、观肾脏组织切片。【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组成模型,显微镜,肺组织切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组成模型,肾脏组织切片 【实验作业】

1、简述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2、绘制肺显微结构简图。

3、简述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

4、绘制肾脏显微结构简图。

实验四 感觉器官

【实验目的】

1、了解眼的解剖结构;

2、了解耳的大体解剖结构。【实验内容】

1、观察视器的构造;

2、观察耳的形态结构。【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眼和耳模型 【实验作业】

1、简述眼的折光系统;

2、耳蜗中有那些感受器,并简述其功能。

实验五 神经系统

【实验目的】

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2、掌握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的基本形态结构;

3、掌握脊髓的基本特征及其内部结构;

4、了解外周神经的分布;

5、掌握锥体传导路和内侧丘系的基本结构。

【实验内容】

1、观察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的形态结构;

2、观察脊髓形态结构;

3、观察脊髓的显微结构;

4、观察12对脑神经的分布情况及其功能;

5、观察脊神经前支的分布及其功能;

6、观察自主神经的分布;

7、观察锥体传导路和丘系传导路。【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方法】演示法、观察法

【实验材料与器具】脑和脊髓模型,显微镜,脊髓切片,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模型、自主神经分布模型,传导路模型 【实验作业】

1、脑干上有那几对脑神经?

2、简述脊髓的形态特征。

3、简述骶丛中主要神经的分布。

4、简述一般感觉传导通路。

第三篇:2家装立项协议书

家装立项协议书

甲方:乙方:美巢装饰

甲方有位于处的住房,房型为,建筑面积为平方米,现已同意乙方提供的项目平面设计方案,双方协商决定甲方的家装工程在乙方立项。乙方按元/m2收取甲方立项定金合计元。

(大写:元)。

一、乙方收取立项定金后:

1、6个工作日内完成整套项目设计方案,通知甲方对方案进行讨论和洽谈。

2、在基本项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预算造价与概算造价相差不超过±5%。

3、项目设计方案包括详细的施工图纸、工程预算和相关资料,所有资料具备签订施工合同

条件。

二、甲方支付立项定金后:

1、审核乙方提供的项目设计方案,有觉得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及时提出进行修改。

2、项目设计方案以外的工程项目由甲方自行解决,乙方有义务提出合理化建议,供甲方参

考。

三、说明:

1、甲方同意项目设计方案,并与公司签订施工合同,乙方应在甲方交纳第三期工程款时将

立项定金退还给甲方。

2、若甲方同意项目设计方案,但不与公司签订施工合同,要求购买乙方的项目设计方案,需按30--50元/平方缴纳设计费,立项定金并入设计费中,多退少补。

3、若甲方放弃与乙方继续合作,不购买乙方的项目设计方案,乙方按30元/平方收取违约

金,立项定金并入违约金中,多退少补,甲方不得带走项目设计方案、图纸和预算。

四、本委托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附:甲方现详细住址:联系方式:

甲方签名:乙方代表(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第四篇:乳畜业 教案

“乳畜业”教学设计

学 科:地理 授课人: 姜兰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乳畜业及其分布。

2.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学会与其他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对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2.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及教材各个图片。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生产对象:奶牛,3.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4.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多紧邻消费市场(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

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市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活动:(1)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饲料因素: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提示: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提示:图3.19和3.20反映出西欧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参考答案: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种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市场因素:为什么西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 提示:表3.1反映了西欧城市化水平高,说明市场因素对乳畜业的重要影响。右下图说明了西欧饮食习惯对乳畜业形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此外,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乳畜业就更需要近市场分布。

(2)用下列材料论证你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提炼出西欧乳畜业的分布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

提示通过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西欧乳畜业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3)把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一比较。提示:可以从气候、草场条件、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相比,西欧的乳畜业接近市场。气候条件不同,草场质量不同,欧洲以奶牛为主,潘帕斯草原大牧场则以肉牛为主。后者远离市场,对交通条件依赖较大。

5.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和特点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分析了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了乳畜业的特点。同时要学会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作业布置:全品练习乳畜业

板书设计: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乳畜业 1.概念: 2.生产对象: 3.产品: 4.分布:

5.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和特点: 教学反思

第五篇:《解剖学》教学大纲

供三年制助产专业使用《解剖学》教学大纲(网络版)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解剖学》是供三年制助产专业使用,由人体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而成的一门医学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人体各部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学会正确运用人体结构学知识和术语,为正常人体功能学、病理学、药理学及各门临床、助产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依照护临床助产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国家护士执业标准而设置,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掌握解剖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器官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等。2熟悉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助产士大纲中常见疾病的发生与结构改变之间的关系。3.了解与助产及护理操作相关的解剖知识。

(二)能力目标1.具有按系统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养成对所解剖的结构进行细致观察的习惯,并不断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3.能运用解剖知识进行助产应用技术操作。

(三)态度目标1.具有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奉公守法,维护消费者权益;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工作质量;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团结互助,积极协作的良好职业道德。2.具有细心、能吃苦、持之以恒的开拓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吃苦耐劳、严谨慎独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教学活动参考学时要求与参考理论实践熟悉理论讲授2第一章绪论

一、解剖学的定义及在医学中的地位熟悉

二、解剖学的分科了解

三、学习解剖学的观点和方法掌握

四、人体的构成掌握

五、人体结构的常用方位、术语第一节细胞的结构第二章细胞理论讲授2掌握

一、细胞膜掌握

二、细胞质熟悉

三、细胞核了解第二节细胞增殖了解第三节细胞的运动性理论讲授2第一节上皮组织第三章基本熟悉

一、被覆上皮组织了解

二、腺上皮及腺理论讲授4第二节结缔组织掌握

一、固有结缔组织熟悉

二、软骨组织和软骨熟悉

三、骨组织和骨掌握

四、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理论讲授2第三节肌组织熟悉

一、骨骼肌熟悉

二、心肌熟悉

三、平滑肌理论讲授2第四节神经组织熟悉

一、神经元掌握

二、神经元间的联系了解

三、神经胶质细胞了解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了解

五、神经末梢学会实践6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学会实验二基本组织的微细结构学会实验考核:“一口清、一手精”显微镜使用

第四章第一节骨及骨连结理论讲授

8运动系统一、概述掌握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熟悉

三、颅骨及其连结掌握四、四肢骨及其连结熟悉第二节骨骼肌理论讲授

4一、概述熟悉

二、头肌了解

三、颈肌了解

四、躯干肌掌握

五、上肢肌熟悉

六、下肢肌熟悉附: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与助产应用

一、常用骨性标志熟悉

二、常用肌性标志熟悉实验三全身骨骼学会实践8实验四骨连接学会实验考核:识别骨标本考核实验五骨骼肌学会第五章第一节消化管理论讲授4掌握消化系统一、消化管的微细结构熟悉

二、口腔掌握

三、咽掌握

四、食管掌握

五、胃掌握

六、小肠掌握

七、大肠理论讲授第二节消化腺4熟悉

一、口腔腺掌握

二、肝熟悉

三、胰第三节腹膜掌握

一、腹膜与腹膜腔了解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熟悉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学会实践实验六消化系统大体结构2学会实验七消化系统微细结构理论讲授6第六章第一节上呼吸道了解呼吸系统一、鼻熟悉

二、喉掌握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第二节肺熟悉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了解

二、支气管肺段

三、肺的微细结构掌握

四、肺的体表投影了解

五、肺的血管了解第三节胸膜与纵隔

一、胸膜熟悉

二、纵隔熟悉实验八呼吸系统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实验九呼吸系统微细结构学会第七章第一节肾理论讲授4泌尿系统一、肾的形态了解

二、肾的位置和毗邻熟悉

三、肾的被膜熟悉

四、肾的结构掌握第二节输尿管熟悉第三节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熟悉

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了解

三、膀胱壁的结构掌握第四节尿道熟悉实验十泌尿系统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第八章第一节男性生殖系统理论讲授2生殖系统一、男性内生殖器熟悉

二、男性外生殖器了解

三、男性尿道掌握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理论讲授

4一、女性内生殖器掌握

二、女性外生殖器了解

三、乳房和会阴熟悉实验十一生殖系统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实验十二生殖系统微细结构期中考核考核2第九章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理论讲授10脉管系统一、概述掌握

二、心掌握

三、动脉熟悉

四、静脉掌握

五、血管的微细结构及微循环了解

第二节淋巴系统理论讲授

2一、概述熟悉

二、淋巴管道熟悉

三、淋巴结了解

四、脾了解

五、胸腺了解

六、扁桃体了解实验十三心及动脉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实验十四静脉大体结构学会实验十五脉管系统微细结构学会实验十六淋巴系统大体结构学会实验十七淋巴系统微细结构学会第十章第一节视器理论讲授3感觉器

一、眼球掌握

二、眼副器熟悉

三、眼的血管了解第二节前庭蜗器理论讲授

2一、外耳熟悉

二、中耳熟悉

三、内耳熟悉第三节皮肤理论讲授

1一、皮肤的微细结构熟悉

二、皮肤的附属器了解实验十八感觉器大体结构学会实践2第十一章第一节概述理论讲授14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的组成掌握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熟悉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理论讲授

一、脊髓掌握

二、脑掌握

三、脑和脊髓的被膜了解

四、脑的血管了解

五、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掌握

六、血-脑屏障掌握

七、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熟悉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理论讲授

一、脊神经掌握

二、脑神经掌握

三、内脏神经了解实验十九神经系统大体结构(一)学会实践2实验二十神经系统大体结构(二)实验二十一神经系统大体结构(三)第十二章第一节甲状腺理论讲授2

内分泌系统一、甲状腺的形态和位置熟悉

二、甲状腺的微细结构掌握第二节甲状旁腺

一、甲状旁腺的形态与和位置熟悉

二、甲状旁腺的微细结构了解第三节肾上腺

一、肾上腺的形态和位置熟悉

二、肾上腺的微细结构掌握第四节垂体

一、垂体的形态和位置熟悉

二、垂体的微细结构掌握第一节生殖细胞的成熟理论讲授4第十三章

一、精子的发生、成熟和获能熟悉人体胚胎学

二、卵子的发生和排卵熟悉概论第二节人胚的早期发育

一、受精和卵裂熟悉

二、植入和蜕膜熟悉三、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了解第二节胎膜和胎盘

一、胎膜熟悉

二、胎盘熟悉第四节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出生后的变化

一、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掌握

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掌握第三节双胎、多胎和联体双胎

一、双胎了解

二、多胎了解

三、联体双胎了解附2:先天畸形与致畸因素

一、先天畸形的主要类型了解

二、先天畸形的发病原因了解

三、致畸敏感期了解

四、先天畸形的预防了解实验二十二人体胚胎发育学会实践

2四、教学时间分配 学时教学内容 理论实践合计 第一章绪论202第二章细胞202第三章基本组织10616第四章运动系统128208210第五章消化系统628第六章呼吸系统426第七章泌尿系统628第八章生殖系统202其中考核12214第九章脉管系统628第十章感觉器14216第十一章神经系统202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426第十三章人体胚胎学概论9030120合计

五、说明1.通过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教学、实验教学、“一口清、一手精”等方式达成课程目标。2.评价方式采用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一口清、一手精”考核结合平时作业完成及课堂表现等综合评价。(付广权)

下载《畜解剖学》教案2家(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畜解剖学》教案2家(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剖学复习

    一、 1、内分泌系统:2、感受器:3、心传导系统:4、淋巴小结:5、胰:6、垂体:7、视器:8、窦房结:9、免疫系统:10、小肠绒毛:11、中枢淋巴器官:12、灰质:13、房室结:14、胸膜腔:15、内分泌腺:......

    解剖学重点归纳

    希望大家考出好成绩哈。。。。。。 冯家立 正常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 解剖学的标准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两上 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解剖学教学大纲

    解剖学-Ⅰ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解剖学-Ⅰ (Anatomy Ⅰ) 课程号 50126799 课程类别 基础课 学时 共160,理论课64,实验课96 学分 10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

    解剖学论文

    关于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 解剖学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

    运动解剖学教案12物质代谢

    第十二课时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器官名称; 2. 掌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主要组成......

    26易经《大畜卦》

    26易经《大畜卦》 中华文化传承《大畜卦》大畜卦展示在'大畜'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大畜卦的代号是7:1,主卦是乾卦,卦象是天,阳数是7;客卦是艮卦,卦象是山,阳数是1。主卦和客......

    抗灾保畜简介

    瓦切镇达峨村种草合作社简介红原县瓦切镇达峨村共360户1392人,2012年在县畜牧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达峨村虎头山修建了达峨村种草合作社。种草基地占地面积约3000亩,种......

    畜科论坛总结

    畜科论坛总结第四届畜科论坛已成功结束,公司参与了开幕式的策划与执行。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自身原因: 1、没有按原计划完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