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44 王兴军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与探索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与探索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邮编257336)王兴军
电子邮箱:sdgrwxj@163.com 电话:*** 寄送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人民政府宣传办 邮编257336 王兴军 电话:*** 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应用和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尤其是随着我市教育装备条件的改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课堂,它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已成为我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合点
我县“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教师人手一机的实现,为我们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市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三项子课题研究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课题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学校以点带面,通过举办课件评选、整合优质课比赛等教研活动,加强进行课题研究,并以此带动各科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积极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了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1、运用网络课件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颖、趣味的新课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统计”时,教师把课堂改在计算机教室里,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几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每部动画片的一小部分,然后跟学生一块统计哪一部动画片最受欢迎。创设这样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体会到问题和思考意义,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创设动态情境,以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化静为动,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每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时,先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操作,操作后,让学生观察是怎样拼的,通过拼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再通过表格的填写、讨论,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由于多媒体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会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3、运用网络技术,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使用适合自己的练习题。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协助实现。而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为不同的孩子准备不同的适合他的练习题是很困难的。但是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一点。如教学《数的世界》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教师通过网络准备了大量的练习题,学生在总结完成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后,让学生自己在网络资源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学生不但兴趣高,而且练习题因材施教,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4、运用多媒体延伸学科文化,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如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教学,更加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大量的数学素材进行对比、论证、欣赏,然后进行选择,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这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现代信息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探索 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我们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索出了“激励——自主、情境——探究、展示——交流”为主要环节的教学模式,努力体现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在专题学习网页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立体图形的实物素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选择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学生发现了规律,如有的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老师根据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研究它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规律,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规律。最后通过查阅资料、课件演示、图形编辑等信息技术手段来验证自己的归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归纳出的规律进行加工整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更好地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了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了协作范围,提高了协作的效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方式与学习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学生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能力和效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恰到好处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心得与体会
宿州十一中 数学组 刘燕舞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的心得体会
宿州十一中 刘燕舞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有数学观,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分层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初中学生群体中,个体差异尤为明显。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明显。智力好的学习知识快,智力差的学习新知识很慢。接受新事物也很吃力。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中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成绩好的越学越有兴趣,成绩差的越学越不会,慢慢就没有的自信心。
3、学习品质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二、教学的分层策略
1、学生分层原则。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一般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要求、训练上区别对待。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B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一般.C层: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差。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方面
虽然十一中还不能班班有多媒体但是各组都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在平时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实验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我校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各类测试中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
2、教师方面
通过进行整合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并根据课题成员大部分是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特点,经常对我校的非课题组成员教师进行辅导,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形成一定的整合模式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校组织进行各学科课件制作比赛,充分调动了教室的积极性。
4、现代教学强调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化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学科知识、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四、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其他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教师又增加了不少课外作业。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批改,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怪现象。
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研究,是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重要手段。五 选题的意义
1、在我市数学教学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十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了很多年,应该说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的问题还困扰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实施课本实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意在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在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最近我还劝回一位差生回到学校上课,初三的第一次段考150分的试卷他只考4分太少太少,我找他谈话,他很受打击,思想上有了包袱,后来开家长会他也没让家长来,一天都没有上课,我立刻打电话给他家长做他的思想工作,说服了他。针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分层布置作业,只让他完成书本中的作业就行了,可以通过多媒体让他做一些简单的视图与投影,概率与频率的简单题,减轻他的作业量。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每年都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的网上培训学习,使教师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学生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3)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4)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5)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数学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2)文献资料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2、研究的操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七、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得师生角色、习惯等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对文、音、图、形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系列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探究式 改变 整合
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这种新形式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新模式与新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改变
(一)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改变:
教师离开了“讲”的阵地,走下了神圣的讲坛,改变了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在这一环境下,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电视机,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和智能双向闭路电视系统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可以进行“各自为主、各自为学”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探究的具体内容、对象和进程,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独立地进行视、听、说、读、写、算、画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并能随时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多种方式的研究交流。
这样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习惯改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同,教师讲授的对象是中等偏上的学生,面向大多数,这样在备课时只有一个教学任务,必然会使优秀的学生“吃不饱”,而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吃不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事先搜集大量的素材,制作CAI课件,并就一个教学内容制定多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教学模式下也得到了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功能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学科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模拟情境
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所用的术语也很抽象,例如,“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理论,核反应等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再比如,“导体在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的原理”,学生是看不到自由电子的移动的,因此难以接受,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这个平衡过程:将导体放入匀强电场中,用红色小球表示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由于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自由电子向导体的一端移动,最后达到静电平衡状态。该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
(二)转换观察空间
中学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都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因而学习起来有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 例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如何?”,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的体验,如果通过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速度的快慢,从而准备地作出判断。
(三)转换变化速度
很多物理运动过程都是瞬间发生、稍纵即逝,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很难细致全面。计算机动画技术能很好地重视某些物理现象,且可按需要随时进行控制,或化快为慢,或暂停,实验清楚,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比如,“足球运动员将迎面而来的球反向踢出(假设运动员用的是恒力)”这个运动过程对初学加速度的学生来讲是难以分析清楚的,原因就是球的运动变化太快。但是利用计算机将球的运动过程用“慢镜头”模拟出来,则学生很容易发现足球是经过一个恒力下的匀减速运动,速度减至零后又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四)让实验的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教室一般都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除了一些学生必做的探究实验以外,教师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软件模拟一些实验过程,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用FLASH软件演示船闸连通器原理、铁锤拔钉子的过程,电动机的线圈转动情况,用AUTHOWARE软件播放动滑轮的做功情况等等。另外,也可以利用VCD机观看实验录像片段,这样形式多样的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和趣味感。
(五)展现思维过程
许多物理方法,物理思维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能用实验演示,仅用语言又难以描述,可以用多媒体来辅助表达。如平抛运动一节,用计算机多媒体将平抛运动向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投影,就可以说明平抛运动等效于一个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样就将抽象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生动形象的过程描述出来,学生容易接受。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看到孩子们能专注地在一堆沙子前兴高采烈地玩一天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所不解。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喜欢,所以他们专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出让孩子对待所学的知识就如“那堆沙子”似的着迷,那么学习对于他们也就会象玩沙子一样的快乐。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理论,核反应等过程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由于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并积极思考起来,学生的兴趣有了,学生的思考变的积极了,学生的思维变的非常活跃,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转载请著名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xueshenghuigongzuozongjie/学生会工作总结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转换观察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在那里听,而学生是否身心参与了教学活动很难量化出来。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因其良好的视觉效果首先是吸引了学生,而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情自然是愿意去主动参与学习,而且能够根据孩子的不同要求提供相应的知识配置,真正做到了量体裁衣。例如中学物理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电子,都是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因而学习起来有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把宏观的天体微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行过程,也可以将微观的原子、电子宏观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模拟其运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理解。
又如,“人造卫星从地球的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如何?”,学生对于这个情境没有生活的体验,如果通过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人造卫星在运行时,速度的快慢,从而准备地作出判断。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培养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离不开物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离不开物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物理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单单去讲物理学的作用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效果就显得苍白而无力。而如果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其极佳的视、声觉效果,孩子们的内心会自发激起对物理学知识的渴望,对物理学家的由衷的敬佩以及人格的敬仰。例如我在讲《绪言》的时候,播放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我要学生找到那些应用与物理学有关。再联系历史想一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物理学在那些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接着我又播放了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剪缉,如牛顿、伽里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尤其在播放居里夫人时,当看到居里逝世时,学生们为英年早逝而惋惜;当看到居里夫人不屈不挠时为之敬佩;当看到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时为之震惊和叹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通过影片彻底的展现出来,同时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彻底的征服了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产生了巨大的心灵共鸣。我想这个时候的情感培养只是三言两语即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孩子们的心灵已经产生了共鸣。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及自主合作学习
现在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年代,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也极其有限,而在这个年代教师本身也决定不会是一本活字典,学生所有的疑问也不会在教师这里完全找到答案。而事实上,真正在学生将来工作中可以应用到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因此,学校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比较差。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开学初,教师应对所有学生的物理水平进行摸底,划分学习小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协助教师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学习,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需要做的事情,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教。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提高了如何获得知识的能力。网络中蕴涵的知识是不可计量的,只要孩子们喜欢,在他们的课余时间就可以去大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下探索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势性,去其糟粕。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可以化抽象的概念于具体而生动,易于理解。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于他们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的知识更便于接受,更感兴趣,更愿意去继续探索。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情感的培养也不再显得生硬,而是水到渠成。这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无可比拟的优势。此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并加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技术,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建网络环境下“人本主义”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 毅,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功能
[2] 陈向华,运用网络环境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青浦区第一中学
章庆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及Internet迅速普及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交流和发布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正确的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更显重要,这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我区网络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校园网的广泛和应用,学生和教师已离不开网络这一重要的学习媒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把计算机知识与技术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始终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另外也只有不断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实现“学技术、用技术、和技术一起学”这一网络学习的路径与模式,否则游离于网络环境而大谈信息技术教育,则显得避重就轻,枉如空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笔者就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施,网络平台的搭建,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利用,网络教学模式与应用展开以实践为主的研究与阐释,以期笔者的实践总结有益于现实的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关键词】 网络平台
信息科技
主题学习
任务驱动
【实施背景】
社会环境: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需要会学习的人才,需要能创新的人才,教育肩负重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专家预言,网络教学将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以“学”为主,是21世纪教学的主旋律,自学和自我更新能力是“划向未来的双桨”。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运用网络教学,倡导以“学”为主,其意义不言而喻。
学科背景:在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不敢让学生自主探索,怕耽搁时间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结果教师忙于教书,学生忙于练习,教师不知道为什么教,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为操作而操作,只重知识不重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学生背景:根据实验调查表明,我校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大,既有大量的网络“原著民”,亦有大量的“土著民”,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普遍热情高涨,这些对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着相当的优势。
硬件设施:具备三台服务器并能以100M的带宽高速访问互联网,有两个网络机房,可以实现一人一台机,并且已经连入校园网络。可直接直接将计算机作为我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必需工具,也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将计算机作为认知对象到认知工具的转化。【实施过程】 1.构建教学资源平台
信息科技教学资源平台分为如下几个工功能区:
教学资源区:教学资源区集中管理和发布与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有关的资源,主要以主体化资源形式展开。
主题活动区:学生需要大量操作实践的资源发布区,以专题、“任务驱动”的方式建构资源。
(此为青浦一中高中信息科技网络教学平台首页)
(详见网址:http://10.147.49.253/jiuban/webquest/xxkjjxpt/index.htm)
问题讨论区:学生就某一主题内容深入交流讨论的园地。
教学问题讨论区:教学问题的研讨区,是为本校高中信息教师提供理论学习、教学研讨、教学反思、教材教法讨论的区域。2.构建资源上传与保存平台
考虑到学校服务器的空间与学生的临时素材与半成品上传下载频繁,把各教师所教班级与相应机房帮定,在各个机房的教师机(也用来做机房服务器)用Serv-UFTP Server组建ftp服务器,为各班设一ftp空间,通过上传与下载,让学生的中间作品与素材能更安全。第二步:教学过程的实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应用网络平台,通过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生动学习,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量,唤醒生命感、价值感。目前ftp存储空间主要借用青浦教师进修学院空间,详细地址(ftp://10.144.0.19)
3.教研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形成整体思路,即以“主题式”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实践,探究“任务驱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形成实践报告和实践反思两大教研成果。
4.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和高中信息科技教材,我们开展了以“主题化”的教学实践。【实践总结】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优点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创新的、开放的学习模式,因为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够共享广泛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查找信息、重组信息或者创造新信息。可以说网络使教与学变得更有灵活性、动态性、渗透性和更具有智慧挑战性。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在网络的天空中也为教师增添了与受教育者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一)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网络教室里,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的分配采用互补的形式,即按层次的高、中、低来搭配,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比如制作电子报刊和演示文稿,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要负责统筹,有的要文本输入,有的要负责图片处理等等。然后将各个小组制作的内容进行评比,优秀的作品发布到校园网上,使学生能够快速及时看到自己制作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三)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创作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完成一定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制作一个主题网站、完成一项操作技能等都可以视为一次任务。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任务教学,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更加方便、快捷。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水平,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任务之中。此任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包含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层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并能够通过网络在其他人的协助下完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网页制作一章,我设计了以下任务:制作主题网页“从走滇缅公路”、“地外文明”等,结合学生对三国人物故事感兴趣之一特点,设置了“三国之旅”活动,将信息技术的任务蕴含其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上交了很多优秀作品,表现了极高的创造力与设计技巧。
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主导,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的作用。在进行photoshop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为诗词表达的意境配图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互辅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网络环境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再次,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在设计任务是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不能用自己熟悉的某一种方法限制学生的思维,使之僵化。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完成知识的迁移。
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必须给予客观评价。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总的说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性,将完成任务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其目标立足于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开发其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
(二)主题化网络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高中里面课程尤其是操作类课程,可以按照主体化模式来开展。
主题化网络教学的课堂模式有四大步骤: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
1.设置情境:青浦实验的重要经验原理之一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只有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需下学习,学习会更有效。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设置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动机的最好办法,情境创设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例如:在互联网教学“我最喜欢的——三国风云人物”,探索“地外文明”等历史与想象相结合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情境。
2.提出知识主题:提出学生研究主题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或者研究。提出主题后应当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
3.完成主题:完成主题是主题化网络教学的重要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计算机,利用已经提出的方法与手段获得相关的信息。当使用的方法不能达到需要信息的目的时,需要教师引导完成。
第二步是根据信息课的特点,获取信息后,要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认识。例如,“三国风云任务”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站搜索引擎找到众多的关于三国人物、故事、战争轶事的信息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们分头查寻、共同学习,保留有用的信息,去除无用的信息,得到大致结果。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第三步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自己的、初步的学习体会或者研究成果。并且以电子文稿、演示文稿、网页等形式将这种初步成果体现出来。例如在“网络搜索——地外文明”主题教学中,学生们看到不同的网页,得到不同的知识点,形成不同的观点,并在不断的学习交流过程中完善、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完成这个初步的研究成果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现代信息技术课中最重要的内容。
第四步是对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研讨。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对成果的研讨,或者群组交流、或者班级内交流、或者利用远程交流等方法、手段对初步形成的成果进行合作的研究与讨论。
最后,经过充分的研究、讨论,再根据收集到的新信息,完善自己的成果,形成最终的学习体会或者研究成果。
4.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与成果、修改观点与成果,完成的阶段性的作品并不是主题化教学的结束。学生还得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作品,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对完成的主题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 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可以将其做成主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还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中与同班同学交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展示和交流,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此网站即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构建的主题资源网)
主题化网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主题化网络教学实质上是建构主义在信息课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化。
主题化网络教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组织、引导、协调,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强调获取信息、过滤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和各种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为重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实践反思】
1.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科技教学实践研究我意识到了,只有通过网络这一重要的学习媒介,把网络当作资源、当作学生伙伴才能发挥出其正真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学习是不够的,网络应该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展示形式,更灵活的对话和交流方式,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生成性信息,形成系列的学习资源和成果资源。所以在新一轮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将把如何推进网上数字化学习放在网站设计制作的中心位置,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中强化“空中课堂”的作用,通过“空中课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式的网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主题,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研究,共享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网络的使用者、建设者和维护者合为一体,形成了浓厚的网上学习氛围。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实践的正真目的。
随着青浦一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以看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协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实践表明,网络环境以其资源丰富、便利,互动方便,交往平等等特征,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它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创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以下几方面学生都有改观:个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就自己的特殊问题向老师请教,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学习和探索,以求得个性的发展。个性化的学习,个别化的教学在此得以实现,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主动: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具有明显的“非中心化”的特点,教学由“中心化”向“非中心化”的转变是网络课堂的核心特征。非中心化的“在线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但由于非中心化,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相对弱化,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依赖于教师的分配和传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反馈,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主动性。互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使得课堂形成了一个“一对一”、“一对多”、“多对我”、“多对多”的“网络”学习模式,互动活动的增加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的外显特征,交互式、合作式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沟通。
3.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青浦实验经验“情意原理”)对于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网络环境对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网络聊天、游戏、虚拟社会的吸引力是现实课堂学生最大的兴趣点)从而教师更应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积极的引导,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其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了一种可用于探索与发现的教学与情境。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活动。例如:在我给同学们上flash课前,先问他们喜欢不喜欢看动画片,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再提问:假如你是一个导演,让他们自己来做的话,打算做什么动画片?让他们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创意,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构思,再根据目前已掌握的知识,看看要完成自己的作品,还有哪些不能克服的困难,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又是自己不能解决的。然后我再针对他们的需要,分组讲解Flash使用中的一些技巧,这样,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在听课,所以知识接受的也特别的快,这种学习既不是简单的激趣,也不是简单的好奇,他们正是一个个的“导演”,在编织着自己的梦,在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4.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活动实施有赖于“学习过程的活动化”。
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等探讨性活动中体验探讨的乐趣,品尝创新的快乐。
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学生、教师、学习小组、教材、学习资源之间组建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立体网络,使教学信息在多维的信息传递网络中不断发展和扩大。【结语】
信息技术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教学模式与方法还不成熟,这也为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机会。网络是一项新生事物,与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必然的联系,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只要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意识、技能和信息素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好模式。学习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信息技术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无止境,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与反思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与反思
刘国文
邵武第一中学(福建邵武 邮编:354000)
[论文摘要] 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带来一场教育技术的革命,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也带来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一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网络教学环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存贮、加工、处理、发布等信息能力,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从而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品质。二研究网络教学规律与传统教学原则,分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劣,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优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这两条思路,我们进行如下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实践研究与反思。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网络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给教育带来机会与挑战。网络教学是基于以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计算机网络具有操作方便、信息资源丰富、传递快捷、交互实时、管理自动化、信息多媒体呈现等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而且符合信息社会发展及现代开放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网络教学一直被广泛开展。网络教学具有如下的主要功能与特性:
1、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丰富,表现多样生动,检查方便。
计算机网络支持文字、图片、语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为人们获取信息带来极大的便利,用户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便可检索世界各地的信息,在目前资料匮乏的地方使得学生当堂获取需要的信息成为可能。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为创设教学情境,演示、模拟等直观教学提供有效便利的途径。
2.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网络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自由地选择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中表现为学习者可以从任何网络课程的任何章节开始学习,因此,网络教学最直接地显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基本要求。网络课程的学习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置身于个人的学习氛围中,必须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己把握学习进度,直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3.实时双向交互,轻松实现讨论式学习、协作学习。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组长。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网络能实现信息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全方位的、能动式的实时交互,真正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广泛互动。如基于Internet的BBS、博客等平台轻松地实现网上的讨论学习、协作学习。这种互动中,师生完全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避免了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羞于张口的现象。这种互动还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得参与互动交流的人群更广泛,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吸取
传统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都存在明显不足之处,不能完全互相取代。
一、网络教学实践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他人之所长。
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4.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交互功能,对每个学生的个人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跟踪记录。教师根据记录的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学习起点、兴趣、风格和知识经验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速度进行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在一旁给出点建议,学生的思维受到老师的影响较小,学生思维活动容易突破传统教学中授课教师对知识意义理解的限制,实现大胆创新。
5.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教学管理自动化,拓宽评价渠道。
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进行作业练习、考试等教学管理,让教师更容易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进度,调整改进教学;还可以用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高效便捷,拓宽评价渠道。
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信息时代的现代学习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思考,一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网络教学环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存贮、加工、处理、发布等信息能力,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从而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品质。二研究网络教学规律与传统教学原则,分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劣,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优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这两条思路,我们进行如下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实践探索。
1、完善网络功能,营造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
由于网络教学环境远比传统教学环境复杂得多,导致许多教师在网络教学面前怯步。网络教学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软件硬件环境,还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畅通的师生交流空间、方便的管理平台,以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创设这样网络教学环境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前提。我们首先在网络中架构WEB网站,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网络平台,其作用是:一用网页布置学习任务内容,强调学习要求与注意事项,提示阅读材料与学习资源的位置,说明学习活动过程环节与操作方法, 上交作业,展示学习成果范例,进行评价等,既可用于教师讲授,又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二用网页集成BBS论坛和博客网程序代码,建立网上交流的空间,实现交流讨论与协作学习。其次,架构FTP服务器、MAIL服务器,让学生用电子邮件上交单一文件的作业,用FTP传递学习材料,上交多文件作业,展示学生作品。第三,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中心,整合购买来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适度组织各学科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2.构建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构建一种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的学习体系,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体系中,计算机与网络则作为一种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教师是帮促者,教师如何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兼顾学生已有水平和个别差异,有效实施帮促;学生是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会怎样学习,如何利用网络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探究学习。这此问题都与学
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紧密联系。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在一种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学生个体的差异、自主学习的意识差异、自律性的差异使学生经常会不同程度地偏离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的差异、信息能力的差异导致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差异很大。在以往的的网络教学实践中,学生信息能力常成为发挥网络教学优势的瓶颈。因为来自农村学生,极少接触电脑,即使是来自城市不同学校的学生,其信息能力也是参差不齐,许多是精于玩电脑游戏,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很局限,信息意识淡薄。因此,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在信息技术课中不仅要尽快让学生掌握与熟练信息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与传送等技能,促进信息意识的形成;还要通过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网络环境来逐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构建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体系做铺垫。我们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教学设计时,引入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的信息问题,将教材内容设计成解决信息问题的专题任务,每个专题涵盖了信息处理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融入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信息问题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技能,再自学教材或网络资源中相关的技能,并将学到的技能用于正要解决信息问题中。这样要用即学,学了就用,用了立即看到效果,又激发继续学习,边用边学,趣味横生,待到专题任务完成时,该掌握的信息技能也都掌握了。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学能力,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学习观。又如在提高学生文字输入技能时,让学生登录BBS灌水,或到聊天室狂聊,激发斗志,增加趣味,摆脱单纯训练的枯燥性,让学生在嬉闹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同时也为今后参与网上讨论,进行师生或生生互动奠定基础。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
3.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生成性教学体系,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研究网络教育的规律,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优方法,以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与生生之间广泛互动、学生协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生成性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是资源环境、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探究工具、研发工具,教师要角色定位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坚持先进的课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强烈的资源开发与整合意识,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我们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①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使教学更直观。
例如,在传统物理教学比较难理解“照相机成
像变化情况与物距、像距间的关系”,利用电脑模拟动态变化过程和模拟照相机拍照,使得这个抽象的关系具体生动;对抽象“相对运动”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空中加油和等速救护的过程,使得抽象的概念更直观。
②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动静的相互转化,突破
教学难点。
许多物理现象出现的时间极短,学生来不及看清楚现象,无法理解其本质,给教学带来困难。例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简谐振动”、“波的传播”等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借助数码相机把运动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课件,再运用慢镜头、暂停、回放等操作来展示运动过程,让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全过程,探索出物体运动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③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
换。
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物理实验在课堂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难于理解深刻。例如:“原子核的衰变”、“重核裂变”、“轻核聚变”、“天体的运动轨迹”等。采用三维动画进行动态模拟演示,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换,来帮助学生理解。
④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讨论。
在网络环境中人人有发言机会,且发言内容都显示在论坛中,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并参与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教师发出一个议题时,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并发回答,教师可以很快地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课堂上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输入很多字,这就要求他们不得不提炼观点,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有效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将讨论的内容以文本形式保存下来,以便课后教学反思时,再现当时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教学进程。
此外,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景来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要解决,如:
1、如何有效控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
由于网络环境的学习过程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差异、自律性的差异,使学生经常会偏离学习目标;互联网上信息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常使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学习能力的差异,信息能力的差异,导致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差异很大,如何有效控制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网络教学实践的反思
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带来一场教育技术的革命,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漠视它。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模式,也带来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我们在教学实验中真切地感受网络教学带来操作的方便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快捷性和交互性等优势的同时,也感到网络并不是万能的媒体,网络教学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只有合理地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传统教学中,才能使网络教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开展教学实验的做法是,在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认真分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当前具体教学的优势所在,重在探索网络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当前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优方法,力图将两种优势进行有机融合,以求优势互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学实验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还有许多问题需
2、在网上讨论时要给学生多少自主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度,该如何驾驭讨论的进程。
理想的状况是都能按教师提供的主题思路进行讨论,最终得到预设的结论,这样教师就容易控制教学的进程,完成教学任务。由于网络教学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每个学生的互动未必都全在教师的掌控中,他们的讨论有可能偏离教师设定主题,也有可能探究过深,一发不可收拾,还有可能扯到其他方面的内容,严重跑题,同时不排除有些学生做一些和学习不相干的事,甚至在其中乱发帖子,哗众取宠,进行搅局,这些都大大增加组织教学的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多少自主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度,如何驾驭讨论的进程等问题都是值得很好研究的。
3、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网络教学给教师带来挑战与机会,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或较高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分析出网络教学在当前具体教学中的优势所在,才有可能寻找信息技术与当前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有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进行网络教学的设计,配置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并在教学过程熟练应用网络技术,有效地实施网络教学活动。因此,只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网络教学才能从示范性或实验性教学,进入全面推广普及。如何提高教师整体信息素养,是开展网络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4、校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网络教学中,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是实施网络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资源建设现状不近人意。首先,在内容上,资源建设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形式变化了,内容是讲授教材的翻版,缺乏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不适合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强化了传统教学。其次,缺乏统一标准,网上教育资源的建设各自为政,资源建设者多是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缺乏统一标准,致使由各种资源的凌乱,难于兼容,重复建设,更新频率缓慢。第三,资源库平台的结构差、不开放、难扩展,使得不同建设者的资源自成一体,不能共享,导致一个学校常购置两三套资源库,浪费资金,教师或学生要就对不同资源库平台的操作,增加操作的难度与繁度。第四,参考文献:
很多资源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定制课件,不能被再次开发与重复使用,资源的可利用性低。第五,许多网络资源缺少有效导航系统,影响学习者对所需知识、技能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其结果只能是在网上走马观花地浏览,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此外,还有如网络教学资源由谁来建设、怎么建设等诸多的问题。
5、缺少评价和反馈,学习效果得不到及时检验和提高
评价和反馈是网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教学的评价方式多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价很少。而这两种评价对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反馈途径才能知道资源的利用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实现网上学生自评与互评,展示评价的结果,使评价机制真正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学习激励机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进程,以便教师调整与改进教学,实施有效邦促,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此外,还有存在其他问题,不在此累述,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继续探讨研究。[1]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慕菊 主编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3]顾建军 李艺 董玉琦 主编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冬梅 主编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5]余文森 吴刚平刘良华 《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7]刘国文 元新民 《关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2004.11 [8]刘益民 刘远素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国电化教育》2003.7 [9]唐文和 于勇 《中小学网上学习活动的分类与实践案例》 《中国电化教育》2003.7 [10]李芒 李仲秋 黄健荣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心理学习环境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2003.7
本文作者简介:
刘国文:男,196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邵武,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理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邵武市学科带头人,现任邵武一中信息技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组长。1998年起参加学校承担的多个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2003年起负责学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广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育信息化,成果显著,由本人开发编制的多个课件先后在国家、省、地获奖,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奖与发表。
通讯地址:福建省邵武市八一路48号 邮编:354000 电子邮件:lgw@fjswyz.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