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3 00:5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

第一篇:《“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

报告

2013年5月,庐江县城南小学组织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本课题经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课题申请和评审书并制定了详实的研究方案报送县电教馆,再经合肥市及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组审核,同意上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参评,最后经中央电化教育馆专家评审组评审,于2013年9月1日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式立项,此课题系“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为:132921326。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ljcnxx.vipsinaapp.com/),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校领导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组织与实施,保障了研究工作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顾问专家组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课题组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开拓进取,使课题研究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逐步建立较完善的校本教学资源库,渐进提高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进一步完善基于Wordpress的专属学科主题社区,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尝试电子备课,使教学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课题组成员、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在有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收集;通过专题研讨、开设研究课、课件制作比赛、优质课评比,常态整合课教学,开展实证应用,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不断积累和汇总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定期进行总结,并根据制定的课题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录制部分整合教学课例,规范完成中期评估报告,编辑优秀论文集、典型案例集、典型课件集,经过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至2015年年底,提出结题鉴定申请,接受县、市、省乃至中央电教馆等上级科研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验收。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中期工作总结

依安二中 张咏梅

2006年12月,我校申请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得到省电教馆立项后,我校课题组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理念指导实验研究,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此,就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特作如下总结。

一、搭建理论平台,作好实验准备

(一)建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每周都有“学习日”。通过学习,使教师懂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化教育理论,使教师们真正认识了实验的理论支撑,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计划。

(三)改善实验硬件及软件环境,为课题实验研究创造物质条件。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学校的硬件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目前,学校共有两个网络机房,一个学生用微机教室54台电脑,一个是远程教室30台,分别是140多平方米、70多平方米的大教室;并完善了1个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计算机102台建起了网络管理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远程接收室等,今年又完成了光纤接入,为课程整合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且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网,建立校园主页,建立有了自己的网页这些硬件设备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四)学生的分班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数据,按等组实验的方法划分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的年龄、学历及业务能力基本接近。严格控制实验对象,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提高信息素养,是搞好课题实验的关键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和理论素质。

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听课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和每周的“学习日”加强学习。使他们尽快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来武装头脑。现在,教师们作的实验体会、论文等已汇集成册,留下了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大量足迹,以便在校内为所有实验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二)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培训中,要求全校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专门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使全体任课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操作。使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工作进入了更高层次。

三、整合课大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从实验的第二阶段开始,我们开展了二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讨展示课活动。共出展示课14节,累计听课人数达160多人次。展示课的所有教师都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电子教案,各种教学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课堂教学。

2008年的课题组交流活动,数学组的“求索工作室”及“青年英语教师沙龙”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和效益,更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都通过老师们的教学活动展现出来。

四、加强课题管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课题实验不流于形式,让实验的生命力得到生长,必须用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激励和约束。为此,学校制定了“课题实验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实验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的出台,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培训学习和课堂观摩,经验交流等,必须按计划运用教学软件上好实验课;学校则定期对教师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也作为评优、晋职等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促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五、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如《山中访友》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3项,教师乐于教研、关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姜晶莹、邱海龙、孙亚杰、陈淑清、魏庆荣等教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课获省、市级优质课;常国凤、魏庆荣、孙亚杰的论文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快速提升以及教学实践的尝试,使教师们感到,学习资源的丰富和扩大,方便快捷的教与学、学与学交互,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实施的手段,而且推动了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二)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如姜晶莹和杨伟丽老师在执教的英语,利用典型故事和图片呈现出来,并给图片或动画配音,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计算机辅助习作,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都变成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为学生修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尽情体验收获和成功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在2007年全国迎奥运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共有6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7人,学校也被评为先进组织单位。

2、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3、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

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我校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且获奖人数位居全县第一。

(三)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中央电教馆的平台下载。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1)互联网上下载。(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3)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4)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

(5)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 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五)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今后研究设想

(一)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并能根据教材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三)深入进行课件与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避免出现高耗低效现象。使多媒体课件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向系统的资料库、教学库的方向发展,为教师的二次开发提供方便。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工作报告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种“黑板+粉笔”一统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打破。因此,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对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例如,多媒体技术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出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

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使“天涯若比邻”不再是梦想,有助于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等等。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是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多年来我们积极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经过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目前硬件条件日趋完善,软件亦不断充实,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强、积极性高。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要。因此我们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方法和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学模式。实验三年多来,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加强培训,理论导航,夯实基础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而领导的思想,领导的认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加快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

脚步,并决定在信息技术教育上创特色,由校长田日昌、任组长,副校长周丽君同志主持日常工作,成立了课件组、信息技术课题组,以带动全校的信息技术工作,每年年初,制定出《瓦房店市实验小学课题组工作计划》,时间落实、任务落实、内容落实、责任到人,并要求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实验初期,为积极做好教师心理工作。使他们能克服畏难情绪,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书籍,并通过教师论坛等形式组织交流和讨论。学校派出老师先后到丹阳、南京和上海等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他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实验的价值和必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和信心。

为规范过程管理,有效保证课题正常进行,我们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六个一”活动:

①期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②双周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③每学期围绕自己研究专题上好实验课,上交有关教案及自我评价表。

④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小结及论文,并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⑤每年要对一学科工作提出一点带有创新性的改进和指导意见。⑥每年争取有一篇教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课题组负责人每月集中一次学习、交流。课题组人员分工细致、要点突出、内容详实,真正让课题走进课堂,把课题落实到位到人,发挥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1、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向学生描绘学习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喜欢计算机、上网、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大力宣传网络学习的优势,使这种学习方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模式中去,成为学习的必需品。

2、加强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研究借鉴新型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研究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渠道、规则,从而为实验的实施推进做好准备。为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开展本课题研究,没有现代理论指导不行,没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也不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以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考核为标准,采取“全方位、分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主体性教育》、《现代教师学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等教育理论和重要文献,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活动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课题组还定期选辑有关教育信息和学习材料,帮助教师了解把握新世纪教育改革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对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举办了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多媒体课件制作》、《网上信息处理》等培训班,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辽宁省计算机初、中级技能考试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

效整合研究》的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制作课件,并对教师的课件进行了评比。

二、加强过程性管理,注重实践研究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教师单一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确定专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实验的实验专题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的全面结合。

2、理论准备。进行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培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方法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很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与各实验子课题整合模式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

3、案例研究。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积累案例,推动整个实验的良性发展。

4、反思提升。对于每一个课例,要求教师认真准备,重在过程。课题组进行全程跟踪,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利弊,写出总结材料;

定期召开座谈会,前瞻经验教训,后顾研究推进。

三、实验进程探究

1、情境创设,激活内需。明确学习目标,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资源,检索筛选。利用网络呈现丰富的资源,把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适时互连、跟踪跳转、分类检索等,实现对信息的筛选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建构集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搜集有效的学科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所学知识互动合作有机地融合,从而帮助学生集成知识体系。

4、归纳整理,重组提升。引导学生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适时归纳总结习得知识,理顺学习的重点、难点;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

5、反馈交流,综合评价。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支撑点和探究的路径。

四、以课改为契机,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1、感悟体验探索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探索、分析、求解的过程体验中,自悟自得,在对知识的加工、重组中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

2、课堂,灵动着生命的活力。教室里不仅是教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知识;也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方法,你会看到同学们在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或是在谈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成了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如蒋长林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统计家乡名胜近几年在“五·一”黄金周的客流量,让学生在统计中根据数据,提出问题,探究原因,进行分析。激起学生对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让学生了解自家的用水、用电情况,绘制图、分析图,使学生在制作与思考中感悟学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气氛活跃了,知识面开阔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感到有趣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这真是教有激情、学有热情,学生越学越自信,越学越主动。教师也越教越会教,越教越善教。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学生们乐于探究、主动参与,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撰写数学实践活动方面的小论文,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五、课题实验硕果累累

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的夯实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教育信息化已喜见成果。桃小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在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得到了提高。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捷报频传:xx等10位同学参加xx市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获省二、三等奖,xx获市三等奖;参加市小学生电脑绘画比赛、省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比赛获市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8人次,三等奖25人次。

教师在xx市现代教育论文评比和课件评比中,也是硕果累累:我校教师结合课题撰写的四十多篇电教论文获省、市级奖,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刊物上;教师自制的《升国旗》、《草原的早晨》、《海滨小城》、《角的度量》、《折线统计图》等十多个课件获大连、xxx市课件大赛二、三等奖。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心得与体会

宿州十一中 数学组 刘燕舞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的心得体会

宿州十一中 刘燕舞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有数学观,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分层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初中学生群体中,个体差异尤为明显。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明显。智力好的学习知识快,智力差的学习新知识很慢。接受新事物也很吃力。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中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成绩好的越学越有兴趣,成绩差的越学越不会,慢慢就没有的自信心。

3、学习品质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二、教学的分层策略

1、学生分层原则。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一般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要求、训练上区别对待。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B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一般.C层: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差。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方面

虽然十一中还不能班班有多媒体但是各组都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在平时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实验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我校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各类测试中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

2、教师方面

通过进行整合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并根据课题成员大部分是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特点,经常对我校的非课题组成员教师进行辅导,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形成一定的整合模式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校组织进行各学科课件制作比赛,充分调动了教室的积极性。

4、现代教学强调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化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学科知识、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四、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其他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教师又增加了不少课外作业。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批改,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怪现象。

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研究,是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重要手段。五 选题的意义

1、在我市数学教学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十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了很多年,应该说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的问题还困扰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实施课本实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意在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在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最近我还劝回一位差生回到学校上课,初三的第一次段考150分的试卷他只考4分太少太少,我找他谈话,他很受打击,思想上有了包袱,后来开家长会他也没让家长来,一天都没有上课,我立刻打电话给他家长做他的思想工作,说服了他。针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分层布置作业,只让他完成书本中的作业就行了,可以通过多媒体让他做一些简单的视图与投影,概率与频率的简单题,减轻他的作业量。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每年都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的网上培训学习,使教师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学生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3)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4)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5)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数学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2)文献资料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2、研究的操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七、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第五篇:“班班通”环境下与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整合(范文模版)

“班班通”环境下与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整合

“班班通”作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信息化的多种渠道。运用“班班通”将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整合,有效地使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和生动;使阅读的时空和阅读的策略更加拓展和多样。

小学语文 班班通 有效整合。

所谓语文阅读教学它不仅包含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阅读教学,而且包含教师对学生同步阅读的指导和引导。同步阅读,顾名思义,与教学同步开展的阅读。“班班通”作为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为大语文教学提供了信息化的多种渠道。那么,如何运用“班班通”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班班通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班班通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使用多媒体是为了丰富课堂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深思熟虑,力求简洁高效,所选同步阅读的内容要贴合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我在进行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找春天”群文阅读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截取同步阅读教材《花的学校》中《春天》《春天在这里》《春天的声音》《春天的雨》《春天的图画》《燕子飞回来了》《三月,我们去植树》等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启发学生结合读本和所学课文,寻找到春天踪影。为了创设情境,我搜集了一些春天的图片,编排了一段关于春天的ppt课件,精选了几段读本和课文中描写春天景物相对应的语句,配上音乐,请学生随着电视画面中情境和文字的不断变化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从语境中读出春天来。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送回到相应的文章中,读出找到春天的惊喜,读出孩童嬉戏的欢乐,读出春天里的鸟语花香,读出春天的五彩缤纷,读出春天的希望和憧憬。接着,我又播放了两首事先从网络上下载的关于春天的flash古诗《咏柳》和《村居》,在古色古香的音乐声和简明生动的动画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看同学们故事读得这么好,我就顺势推荐孩子们自读同步阅读中选编的古诗《春雪》(韩愈)和《溪居》(崔道融)。从课文的阅读到古诗的阅读,学生都能在读中找到春天的影子,看到春天的美景,听得春天的声音,感受到春天的无限美好。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在音乐的情境下,大声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大声地赞美春天,抒发自己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利用班班通媒体功能,解决阅读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多媒体技术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它的内容必须贴近文本,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所选内容与文本出现偏差甚至背道而驰,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歧路,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起反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同步阅读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和语文课文的写作背景相同,或是不同作者写的相同题材,也或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等。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在适当的时机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呈现出来,能更多地帮助我们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截取同步阅读教材中《虎门销烟》《强盗世界》《刻骨铭心的国耻》《南京暴行》等文章中的片段和电影《圆明园》《狼牙山五壮士》中的片段,穿插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时候展现出来,用鲜明强烈的文字、图片和视频震撼学生的心灵,借此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这不仅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学习的“媒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拓展了阅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同步阅读的开展有效结合起来,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利用班班通教学,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鉴于语文的这一教育特点,合理有效的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在学习《山沟里的孩子》这篇课文短小而充满情感,但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播放了山村里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让他们从画面与声音中去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整节课,学生是“安静”的,是在感动中学习的,甚至我还看到几个孩子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同情之光。比如,远程教育资源里面所提供的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优美的图画,能让学生不仅仅是凭想象,而是能够亲眼目睹。我相信,只要开通远程教育资源的学校,都会合理地运用,有效的、有意义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既增长老师的知识,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成资源共享。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科学的运用“班班通”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在“班班通”环境下,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同步阅读资源,依托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有目的地给孩子们开展同步阅读,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载《“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被确定为秦皇岛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模版)

    利用多媒体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马素平本课题被确定为呼伦贝尔市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两年的研究,我......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精选5篇]

    剑门中学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课 题 实 施 阶 段 计 划 (2011.1 —— 2012.1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

    网络环境下“班班通”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研究计划

    网络环境下“班班通”物理课堂教学研究 研究计划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刚起步,能实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更少,相当部分资源不能适应课......

    班班通环境下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班班通环境下语文教学思考点滴 ----培训教师:张小敏 各位同仁: 大家好!去年7月有幸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了《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讨》活动,今天也非常荣幸能在这......

    班班通环境下有效识字教学策略探究(写写帮整理)

    班班通环境下有效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铝城小学 毛雪静 一、课题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班班通环境下人们获取知识方法与途径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教育科学前沿课题之一。国外......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沿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和社会形式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08总结与09计划 2009-01-12 14:58:08.0 田乃明 提供 访问量:958人 2008工作课题工作总结 08年,我校继续进行省“十一五”课题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