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班通”环境下小学数学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班班通”环境下小学数学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已经产生深刻影响的今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教育教学是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我县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助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则促使了教育信息化的升级换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同时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
近几年,我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程高度重视,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基本实现“班班通”教学设施,本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为加快我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师生关系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我校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最终选定《农村学校“班班通”与学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一)班班通:即在每个教学班装备基于网络环境的以投影机、电视机或电子交互白板等为终端显示设备, 让每个班级都能同时上网,网络和教学资源共享。班班通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环节搭建出多媒体的交互平台,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设疑的兴趣,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班班通的实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了学生认识能力,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大提升,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多维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没有了互动,就没有了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可见,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时时闪现生命的灵性和活力,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协调,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探索出“班班通”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模式,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方案。制定好“班班通”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更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班班通”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小学数学教学与“班班通”有效整合的学习模式。
(二)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三)通过研究,开发出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在研究期间,出优秀课例、课件和论文等。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培训教师,学习,认识“班班通”技术、提高技能的方式。
(2)、研究开发电子白板资源,在数学教学中优选不同的白板功能,设计课件及教学模式,达到学科整合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益。
(3)、探索“班班通”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怎样有步骤的进行优化课堂结构。
(4)、研究应用整合原则并加以推广。
四、研究思路
(1)创造“班班通”技术与小学学科有效整合的外部条件。
A、加强“班班通”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宣传力度,使全体教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班班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B、努力提高现有“班班通”设备的利用率,改革硬件设备的管理方式;提高全体数学教师和学生课内外使用“班班通”设备的有效性。
C、加强资源库的建设,努力搜集、购买、整理、改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自制研发的课件教案,建立资源库,不断地修改、更新、交流、共享。
(2)建立有效措施,健全学校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机制。
A、建立以数学教研组的课题组,健全课题组学习机制。
B、加强校本培训,把“班班通”信息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形成制度化。
C、谋求“班班通”技术(校园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全面整合。
D、建立学校网站,完善并丰富学校信息资源库。
E、建立实验班实验案例、对比、跟踪、资料整理、分析交流、总结、反思等培训研究措施与制度。
F、努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断反思、探究、寻找“班班通”与课堂整合的有效对策,不断总结,从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加强培训,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关键。为了保证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我们十分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首先,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了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实验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们利用课余时间,邀请本校的计算机教师,对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98、word、Excel、Internet、Flash、PowerPoint、多媒体素材采集、多媒体设备使用维修等。
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进行开放的、动态的交流方式,促进教师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过培训与自学,实验教师已基本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知识,教师能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下载软件、能够熟练地参与网络讨论,能独立制作简单的课件,并且能通过网络交流优秀教案、论文和优秀教学软件,共享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普遍被提高,并且已经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主动使用信息技术。
在学生一头,我们发现学生家庭里拥有电脑的很多,就开展了“绿色上网”的主题活动,中午和下午的活动时间,学校的计算机房向学生开放,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可以进行上网查阅资料,家里有的回家还可以按照老师教的多查阅一些资料,充实自己。
(二)全面实施,推行行动和案例研究
行动研究法是我国教育界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边分析实践、总结反思、调整研究步伐,全面实施课题研究。我们要求课题组骨干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培训后回来上好汇报课,并要求课题组的成员全部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使课题组所有老师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让课题组其他成员在组内再上交流课,通过对研究课的交流研讨,最后在全校或者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观摩、交流推广,使教师们不断提高认识,从而推动实验向纵深发展。我们从课题立项之后,要求每位研究成员积极地投身到教育科研活动中,上好每学期至少一节课题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围绕研究课题,突显研究的主题。每次活动中,总会形成一些可供大家学习、分析和借鉴的案例,我们通过这些案例的鉴别,分析影响因素。
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改革着教师的教育思想,认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改革教育思想,认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
实验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渐渐摸索出了规律,使用信息技术的课例越来越多,主要是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实施,我们获得了一些整合的成功案例,如《角的度量》、《平移与旋转》、《时分的认识》、《可能性》等整合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我们还摸索着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实验中,我们注意了原始资料的收集,我们是在教学常态下进行的,我们每位实验教师教做好实验记录,进行现状与结果分析,得出合理而科学的结论,并认真撰写文章,把结论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通过对课题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将成功的整合案例在学校内推广,完善典型案例的不足,不断修正完善。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在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时,注意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注意多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注意多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注意形式上的美观性和手段的创新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而是通过信息化的推进,实现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加快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在课题的建设中,学校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随着 本校“班班通”工程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推进,传统的图书馆等这些学习资源环境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迫切需要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和更加开放的资源环境。在校领导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以光纤接入为主的“班班通”工程。我校已达到信息技术先进学校标准。学校的信息技术方面在已建成的校园网基础上,把学校的信息端子进一步推进到每个教室,具有功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把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师上来,我校的所有教师都通过了计算机校级培训,具备了自制课件的能力。总之,只有把强大的软硬件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竞争能力,才能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2.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课题组的老师在研究课题的同时,自身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马兴燕老师讲的《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和丁璇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均在学区广泛播出。实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撰写成论文,其中“信息技术在教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班班通”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等已被广大老师借鉴。另外,还写出了多篇教学反思,制出了大量的辅助教学的课件,如角的度量、圆的面积、年月日等。
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1)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广泛应用,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增多了,所以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绘图、文档的编辑、网上搜索等技能,学生有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并能经常用电子邮箱收发邮件,在互动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2)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信息。如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布置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找到了跟圆面积计算有关的许多知道。(3)学生生成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生成、加工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自实施本课题以来,校先后有多名学生制作的电子小报和电脑绘画在举办的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
3.开展了资源库的建设。
资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图像、影像、动画、声音和游戏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将网络延伸到办公室、到教室,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导教学,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本班进行有效地应用,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达到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资源库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它负责向师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学习者可从中查询大量的信息。老师随时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室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库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实验以来,我们开展了““班班通”环境下小学数学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研讨展示课活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把教学内容在动与静、虚与实、局部与整体、外表与内里之间相互转化,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研究进程中,我们发现在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一定要讲求时机。
1.需要再现生活情景时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班班通”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教学中我注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择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辅助教学。例如在学习《旋转与平移》一课时,我截取了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转动的电扇、运动着的电梯、转动的摩天轮、奔驰的火车等视频,通过视频观察让学生很容易的就归纳出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区别,比常规教学中观察图片更形象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整合“直观形象、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当需要再现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生活情境时,信息技术的作用将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需要突破教学重难点时
“班班通”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重点和难点,极大的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形象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现了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把用数学语言难以表达的转化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圆柱与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由于学生直观的观察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比较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轻松的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把本节课的难点化于无形。
3.需要实践感知时
教材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就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要求学生统计某一时段内某一段交通路口过往的各种机动车辆各有多少,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去统计很不现实。所以,此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事先拍好的录像,让学生在安全的情境中进行统计,解决了本课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教学效率提高了。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4.需要拓展学习空间时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但有时候教材上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这时我们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程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既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数学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对称》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包括网络搜索在内的多种渠道,搜集到各种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这些资料的收集,极大的丰富了学习内容,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学生感知自然中的对称,自己动手创造对称,运用视频展示对称的过程中,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有了全新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讲到我国的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时,就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关于圆周率的知识,以及世界各国对圆周率的研究,通过比较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圆周率最早的国家,最早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在查询的过程中,同学们兴趣盎然,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恰当准确的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时机,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形成脉络,并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促使我们的课堂发生质的变化,较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我们通过在课题研究领域的不断探索。有行动的快乐,有反思的欣喜,也有实践的不足和困惑。
(一)经过课题研究,我们体会到,“班班通”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自身成长、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应用时要防止追求课件表面化的奢华和大容量,要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我们应该始终摆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辅助”位置,恰如其分地发挥它的效能。要取缔只具有展示书本或代替板书功能的课件的展示。同时课件不能替代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决不能以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
(二)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能和素养,还要教师抽出很多的时间去学习、设计并制作课件,为了准备一节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与精力,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有的教师对此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单纯地制作课件为目的的倾向,让教师比较全面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三)审视我们这个课题所做的工作,我们认为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课件设计缺乏创新、学生缺乏自主空间、平时资料的积累还不够及时等,另个研究成果的质和量上还要做不懈地努力。
瓜州县腰站子中心小学
《“班班通”环境下小学数学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课题组 2015年10月21日
第二篇: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已步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开放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国际化教育所面对的共同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忽视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学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形成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合作开放,这就需要一套与学生发展相融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把数学教学改革推向了高潮,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开放教育的空间。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较差。目前开放式教学呼声很高,也有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开放式教学,因此,围绕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探索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研究变量的定义
本课题所研究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指与封闭的教学相对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探究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实施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系统设计。
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属于自变量,需要在研究中概括程序,系统操作;二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属于研究的因变量,需要在研究中定性定量,科学测评。
开放式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相互联系并构成整体的教学方法组成:激励评价式教学、情景导入式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拟实践式教学、课外活动式教学、自主拓展式教学、互动活动式教学、自主参与式教学。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内在的对应的影响关系。
创新思维,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给它抽象的定义,而是采用操作定义的方法,从可以观测的操作上去界定。把创新思维分析为五个方面的基本品质构成,并用农村学校可以使用的测量工具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测评,使创新思维的定义与测评能够统一起来。
创新思维由以下5个方面的品质构成:
1、新颖性,指思维的独创程度、罕见程度;
2、敏捷性,指思维过程的速度;
3、精密性,指思维的周密程度,对各个必要细节增补、添加的程度;
4、深刻性,即逻辑性,指思维活动中抽象水平的程度;
5、灵活性,指思维的灵敏和应变程度。其测评的工具主要有: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报告册、学生问卷 超
越 “围
城”
调查表、开放式教学学生数学能力考核、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评价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量化表等。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自主探究与开放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善于合作的思想。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和新课程小学起始年级数学教科书为主要教材,研究小学数学整个学段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四、国内外开放式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1998 年 8 月,在第一届东亚教育数学会议上,提出了实行开放性教学的观点,日本筑波大学的能田伸彦教授倡导的开放性教学,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热点之一。2000 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桥本吉彦教授作了开放式的教学 ——思维开放、题目开放、过程开放的报告,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对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各地都有一定的研究,如江苏省对“小学数学例题和习题开放式教学实践”、“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河南省对“小学数学实施开放式教学”有一定的研究,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状元学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开放式教学”的数学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但是他们都作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研究的假设与依据
(一)研究的假设
使用激励评价式教学、情景导入式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拟实践式教学、课外活动式教学、自主拓展式教学、互动活动式教学、自主参与式教学等八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所构成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的依据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人本主义的教学、心理学、建构主义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理论支撑。
“开放教育”是二十世纪一些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提出的理论,是三十年代在英国萌发的一种“新教育”的模式。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瑞士的皮亚杰称之为“现代教育”,他们的理论给后人极大的启迪:教育目的不只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发展学生的整个人格;主张在生活活动与游戏中学习;要与自然、社会接触,而不是局限于书本,不仅在“教学”方面要开放,且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均应开放。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六大解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是我们构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又一巨大理论支撑。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为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冯平课题组组长: 杨大会
成 员: 方正仟 王平田雅琴 何平张家湘
杨丹凤 陈 蓉 章 浩 向清江
其中低年级主要研究《学具操作在开放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中年级主要研究《数学问题生活化》;高年级主要研究《开放式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认真学习,转变观念,确立课题意识。从理论上探索小学数学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构建基本理论框架。
2、实验研究阶段(2002年3月至2005年7月)。
按子课题分工,明确职责和实施要求全面付诸实践,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重视过程小结,反思得失,为全面总结作准备。
3、总结阶段:(2005年8至2005年10月)。
(三)主要的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运用了观察法、文献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对象 本校1-6年级全体学生按照入学时所分班别开展学习,不另外分班;中途转入与转出的学生人数、水平从总体上视作大体持平。
在国家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时数之内进行教学,不再增加教学时数。
七、研究的结果
(一)构成了四种开放式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研究中,我们总结概括了由以下4种教学方法所构成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
1、激励评价式教学:
“激励评价式”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提出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是无目的、无计 划的任其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落脚,它离不开情感激励与动力的维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评价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为: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自我评价—体验成功。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可以是故事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还可以是实践操作情景等等。但它们达到的目的则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情景的展示,引发出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究的问题。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提出或者说矛盾的出现,都应该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面对问题寻找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我们倡导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解决独立探索中的困惑,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4)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主要是应用已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包含内化知识、实际应用、加深联系三部分。
(5)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我们提倡教师把激励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课堂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2、情景导入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实验教师冯平的研究成果,她自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以来,课堂教学逐渐形成“和谐、开放、自主、合作”的氛围。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做”和“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中,采取了各自为“战”和“分组合作”相结合;注重“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取学习材料或信息,产生问题,通过筛选问题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索,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形成结论,因为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反馈的信息可能会是若干种,那么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具体的又分为一些小的模块:
(1)实验探究式教学: 以实验为主创设情景;
(2)模拟实践式教学:即把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小天地模拟再现,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情景;
(3)课外活动式教学: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其走进校园,走出校园。通过参与调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景创设。
(4)自主拓展式教学: 根据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去探究的情景创设。
四种方法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中,即可以彼此独立进行,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交互运用。
3、互动活动式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或者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来开展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1)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引入。(2)以“再现生活,发现数学问题”的活动过渡。(3)以“模拟生活原形,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发展。(4)以“品味生活,享受数学乐趣”的活动延伸。我校实验教师李小隽参加全省数学教学竞赛,《美丽的长阳广场》获得了一等奖,就是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
4、自主参与式教学
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而有意的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自我反思的意识。这一教学模式我们多数用于单元或整册书本的整理与复习,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教学前动员。即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公认的“困惑”,大致设想复习预案,让学生基本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时对自己的设想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2)分组准备“抽签” 交流。即教学准备中,把学生分为四至八个学习小组,给出一定的时间,各小组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有意提醒要“抽签”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
(3)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资源共享,因为是分组,教学形式肯定会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那么在交流中,教师便有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让他们过把教师瘾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后反思。这一内容不仅仅是互动式评价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学生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参与作一个高度的总结,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点拨,取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比较认可,实验教师都感到效果比较理想。课题实验组组长杨大会老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执教的《亿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参加宜昌市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比赛和示范课展示,均获得一致好评,相关教学案例获国家级一等奖。
(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是我们开展课题实验以来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时空、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与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不断会学习,还爱学习了。
2、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从实验班级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中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增强了。由于学生爱学数学了、乐学数学了,他们的数学学习领域就更宽阔了:一本本的数学日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现实的、鲜活的;一篇篇的数学摘抄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课堂外的数学也精彩;一幅幅漂亮的数学剪贴小报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通过开展“开放式”教学研究,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熟与发展,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职业的幸福;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倡导团队精神,注重集体智慧,因此教师个体之间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优秀、高效的学习型团队正在不断形成,参与实验的教师个体充满激情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实现了自我超越,让课题组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到目前为止,课题组11个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10人,占90.9%,其中本科2人,占18.2%,骨干教师6人,占54.5%,其中省级骨干教师2人,有一人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且连续两届认定为市级学科带头人。11名实验教师中1人被聘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中心研究员和“自修—反思校本培训实验研究”课题指导专家;2名教师是县新课程培训数学专家指导组成员;2名教师分别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数学教师和宜昌市优秀数学教师;5人次参加县级以上竞赛课获奖,其中1人获省级一等奖,2人获市级一等奖;21人次为县级以上提供示范课或专题讲座,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近60篇课题论文、案例在市级以上或发表或获奖。
八、思考与讨论
1、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开放的教育理念,并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学科课程素养、教学技艺素养,才能在开放式教学中游刃有余。
2、要排除以分数论教师工作成败的教师评价观,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
3、我们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对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但各地的教育环境均不相同,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研究时,会出现一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各个教学模式可以综合运用。(如城市的研究可能出现让学生在家里上互联网搜集信息,而农村小学学生就不具备这个条件)
4、我们仅就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研究,但要说明的是,这种模式所培养的学生的品质远不止我们所研究的这些。
5、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模式的完善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开展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研究是新课程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它不仅要体现在课内,如怎样构建开放性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还要延伸到课外,如怎样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融入生活用数学,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们有责任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身边数学,学生活数学,学必需数学,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与完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反思,超越“围城”是我们不 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论》
周玉仁主编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陈清容 吕世虎主编 《数学课程论》
马忠林编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
马云鹏主编 《数学观与方法论》
周春荔编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李建萍主编
《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
张天宝等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郭等 《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
人教社 章建跃著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实验与研究报告》
吴金根著 《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 “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课题组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网络课题结题报告
依托网络教育,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素质发展 ——“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昌黎县周庆恩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缘起:网络对教育的巨大冲击
我校承担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研究》课题,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总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课题研究任务书编号为4-06-25-162。我们选择并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看,我们已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了,它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有人在对教育发展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这启示我们,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就必须研究网络这一工具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机制。
2、从学校的发展角度看,我校是浙江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确立了创建e校园并以此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早就开始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的探索。确立这一课题是我们实践的深化,它构成了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学校文化价值的重要因素。
3、从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看,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已深入广大教师的人心,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网络在教学中应用已从辅助教学开始走向学科教学的整合阶段,这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
总之,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刻的,学校必须认真应对这一冲击。由于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交往关系,所以,网络教育对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影响,是教育实践中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交往关系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因此,研究网络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作用,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规律,研究网络环境下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网络引发了教育行为、观念的深刻变革
随着网络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扩展和加深,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者对网络教育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起至今,每年国内报刊上发表的有关网络与教育的研究论文都在200篇以上,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如《网络教育应用教程》、《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逃出束缚:“赛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等。
综观国内目前已有的研究(由于条件限制,对国外网络教学研究情况,我们没有进行研读和分析),在网络对教与学的影响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识: 网络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教育方式的意义,又有教育观念的意义。
在教育观念方面,网络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学习过程成为了信息获取、选择,进而进行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学过程无论在内容上、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应当从以教师为核心转为以学生为核心,由继承式教育转向创新式教育。
在教育方式方面,有论者认为,当网络教学可能向学习者提供大量信息的背景下,学习者的主体建构必然成为学习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构主义突显了它的意义,它将成为网络教学模式转换的理论根据。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教学时间、层次更灵活,教学手段、资源更丰富,教学反馈、知识更新更及时,教学管理、互动与协作更高效。指导性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个别教学将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学模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教学目标由维持走向创新,教学时空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由间接走向直观,教学方法走向个性化、多样化。
网络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的巨大的改变,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和“发现式”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互动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接受式学习。
但在现实中,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远没有达到理论研究者所期望的水平,据《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2]的调查结果,“互联网使用基本上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用户与非用户在学习成绩、是否担任社会工作、做作业时间长短、上特长班课外学习时间长短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用户比非用户更有学习压力。”但是,“互联网通常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使他们了解时代潮流等,这也会对学习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互联网需求研究说明,青少年用户与非用户在提高课程学习效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用户(均值=3.77,N=738)比非用户(均值=3.61,N=1377)更喜欢使用互联网进行课外学习或研究感兴趣的问题(P=.004)。这不能不说是对青少年学习活动的积极影响。”
在学校,我们进行的学生访谈中,也发现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的影响不如理论推测的那样有效。我们仔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互联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还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二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传统条件下的接受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能力,是不足以应付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三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没有对网络教学、网络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利用还仅仅停留在辅教的阶段,还没有成为辅学、助学的工具,这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展开了网络环境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三、我们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网络促进教学与学习行为的改变
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把研究的重点确定在: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和载体,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思想基础,采取了行动研究法和反思性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工作,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网络的最大的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得教学与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学校课堂之中,教育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可以自主地确定学习进度的方式,可以利用最优的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但是要发挥这些网络的教育优势,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网络学习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甄别、选择、批判能力。而这些学习能力是需要学校、教师培养的。对此,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三条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
1、通过信息技术科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技术素养。要让学生把网络的教育优势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优势,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技术,信息搜索、选择的技术。网络化教育中,师资和软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要能适应计算机和网络,只有这样,网络化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这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信息学科担负着主要的任务。而不同学科所需要的有自己特点的信息提取技能,则是学科教学中应当加以培养的,这就应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在网络教育中所需要的基本信息素养是:
(1)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
(2)利用资源的能力: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可以熟练地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
(3)信息利用的素养: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4)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具备了以上素养,学生才可能从接受学习转向建构学习,从维持性学习转向创新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
第一,通过信息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信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其内容应该包括:一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二是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掌握信息技术常识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三是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网络等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有关信息化社会的有关知识,能熟练运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专用搜索工具进行信息搜寻;培养学生广泛地理解、甄别、选择、整理、创造、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正确对待网络对学习影响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学科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在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除常规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外,还应该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使用技能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专业网站,利用专业术语、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教会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的技能。
在我们的实践中,在以网络为依托的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师都意识地应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及意图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各学科课程知识。比如在语文课中网络搜索学习材料、用计算机写作文与修改作文、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情景教学;在数学课中用计算机学习算数、用多媒体技术绘几何图形、用计算机解题;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中用计算机动画表现大千世界微观或宏观物理现象、借助网络进行虚拟实验;在政治、历史等社会课中,利用网络搜寻社会材料,历史资料,开展课堂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网络开展调查研究,搜寻研究素材,向专家讨教,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互动学习等等。
第三,重视网络使用中的伦理道德修养问题。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生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必须使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正确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积极、健康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
实施网络教育,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交流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应该高度关注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等的培养,以期造就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信息素质。
以上这些基本信息素养的形成,是进行网络教学,开展在线学习的重要的基础条件。[1] 课题组组成:组长:赵碧野,主要成员:张永谊、倪望跃、黄津成、虞国强、余慧珠、叶素梅、金建伟、李毅、卢华、李建江
结题报告执笔:黄津成
[2]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http://ec.cycnet.com/ce/itre/index1_.htm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它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着一场新的教育革命。而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的今天,我们的学科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理念极不相衬的地方,教师还是在课堂中主宰一切,凌空指挥,肆意的权威控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有一些教师已经带着新课标的理念走入自己的课堂,会用些生动活泼、色彩艳丽,又能吸引学生的音像材料或课件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节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但在教学中还不能准确把握课堂中的角色,不能轻松调动和利用课程资源信息,尽管也能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但这只是在教师操纵下进行的“皮影游戏”,让学生“带上镣铐跳舞”其实这还是背叛了新课标,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个性体验。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实现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人机(计算机)间互动,显得尤其重要。
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环境是实现互动过程的载体,是展示个性教学的舞台。我们只有很好地,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媒介的作用,我们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而采用适合时代特点、学生学习特点的现代化教育方式。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信息技术渗透整合学科课程,打破各种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可以实现在各种环境下更为广泛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依存”关系,建立平等、互促、互助、对话、交叉与融合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人机关系、学科关系甚至异地远程关系。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环境,实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课程蓝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事情。因此,我们申报“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的实验课题。以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创设和谐互动
整合创新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科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指导思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与深化的实际,探索并总结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形成我校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2、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指在我校已建成的多媒体电教平台和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 10M带宽的宽带网和卫星接收系统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是指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教学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开发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的研究。
研究重点:信息技术条件下“导、学、评、构”互动模式的建构。
研究难点:我校教师的观念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我校教育改革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倡导应用教学叙事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与我校综合教改和课程改革相结合,在课改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理论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形成试验结果,以课例、论文集、课件库、教学资源库等形式结题。
四、研究条件:
早在90年代初期,我校就把电化教育引入课堂教学,站在教育的前沿,确立了“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的教学理念。首批进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相继参与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五”规划课题的实验项目。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点研究工作内容之一。正是我们正确的选择,走出一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学校发展之路,才有了我校近十几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几年来,通过“九五”、“十五”电教课题的行动研究,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本课题以陈相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石深敏校长为本课题副组长,参加研究的老师均具有丰富或较丰富的本学科教育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同时能较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工作,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制作课件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已在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果。
我校作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本课题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朱国斌同志专职负责。近年来,我校相继投入了100余万元,建成了使用方便、功能较完善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三台高端服务器,内联各办公室、教室,外用光纤高速接入Interner网;现拥有电脑教室三间,配备了电脑180台;电教中心还购置有摄像机2台、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一台、高档多媒体计算机还随机配备了刻录机、专业级视频采集卡、DVD、扫描仪、打印等专用设备,为教师制作课件、录制课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建成的两个多媒体教室一次最多可容纳学生200余人。为保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还购置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库。主要包括以《中教育星资源》和《数理平台》、《理、化仿真实验室》、《几何画板》、《风暴》等应用软件,拥有教学录像带、VCD片、多媒体光盘、录音带等2333余件。所有这些均为我校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五、实施步骤: 1、2001年11月-2002年7月
①、学校总课题组成立,申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课题。
②、校内各学科子课题组的成立和子课题申报。
③、结合2001-2002年的青年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开展学科的课题开题研究活动。
④、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校际参观、访问和交流。2、2002年7月--2003年6月
①、开展课题组相关培训和交流以及全校性的教师技能培训,②、完善自2000年以来形成的常规管理制度,对全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③、建构成果框架(教学资源库、课件库等)和基本内容。
④、结合2003-2004学年的青年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开展学科的课题研究。3、2003年7月---2004年6月
①、在我国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为了适应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使本校课题实验研究工作良性运作,经我校相关学科教师的反复酝酿,校十五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决定:原《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项目更改《信息技术条件下”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报省课题组批准于2004年5月对现课题方案进行实践与研究。
②、各学科子课题课题第一阶段总结工作,进行优秀子课题的评选和表彰。评选本总课题的重点子课题,以2-4个学科子课题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③、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各学科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经验交流,体现和总结各学科的教研成果,汇编教育教学论文集。
④、完成教育教学资源库(含教育教学公共素材库和各学科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的初步建构。
4、2004年7月--2005年6月
①、《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中期评估工作,拟邀请省课题组的姜新华等课题研究专家、领导莅临指导。②、第二阶段总课题和子课题的开题工作。③、继续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④、汇集各学科相关的课例集(含课程设计、教案、脚本及教学录像等),完成视频数字化和系统化。5、2005年7月--2006年6月
①、《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各学科子课题的结题工作。
②、初步完成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初步建构。
③、结合本学年的青年教师创优课、特色课和示范课三次公开教学、评课和说课活动,评选出本课题优秀课例。校内优秀学科子课题的评选和表彰工作。汇编《咸宁高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
④、总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并做好总课题结题工作,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召开结题现场
五、组织与管理:
组
长:陈相泉
副组长:石深敏
主管课题研究承担专项研究实验
朱国斌:中心课题研究的策划、各项目实验的指导以及研究实验的管理 毛文子
协调课题研究,承担专项研究实验
顾
问:姜新华
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课题研究专家 金
钢:负责课题实验理论研究和实验活动的指导
研究小组成员:
苏
晓:课件制作指导、信息技术培训、项目研究实验 黄庭发:课件制作指导、信息技术培训、项目研究实验 叶
艳: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教师:
1、语文学科
潘龙友
钱
虹
昌立文
方
芳
2、数学学科
石深敏
曾晓琴
谢余波
毛文子
郭建斌
3、物理学科
吴汉城
4、生物学科
陈
军
5、政治学科
金
叶 专项研究实验成员
1、基于几何画板数学实验模式的研究 石深敏,毛文子,郭建斌,曾晓琴
2、博客平台下高中语文读写训练模式的研究 钱
虹,潘龙友
六、预期成果
1、咸宁高中教育教学资源库(含教育教学公共素材库和各学科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的建构。
2、完成《咸宁高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导、学、评、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的汇编,总体上体现和总结各学科的教研成果,其中推荐部分论文参加全国和省市相关论文评选。
3、部分重点研究学科子课题推出的观摩课及相关的课件、课程说明、脚本、数字化视频成果。
第四篇: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
学校:定边二小姓名:刘润梅
一、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规范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权威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思考,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样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我确立了“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来优化课堂,使课堂成为整体推动素质教学的主阵地、主战场。
二、研究的目标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
3、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4、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
三、研究方法
(1)充分自读
充分自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这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读不懂的要主动思考、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第三是勾画圈点评注,寻找疑点,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拔,对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保证自读的力度、深度和效度。特别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
(2)充分质疑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2、有效合作,引导共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达成一致或共同的理解。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使学习者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成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多。因此,有效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1)有效组合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有效组合。①在小组建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②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好工(设立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等,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做到分工明确,人人有责。③对研究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有效安排和选择,使之合理和最佳。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给这段话画张军阵图;想当文学家的研究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想当播音员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想当小导游的试着讲解这威武雄壮的军阵。
(2)有效互动
讨论和对话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积极地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对话。但讨论和对话不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
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已的经验所产生的不同建构之间的相互碰撞;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
(三)适度探究,引导发展
事实上自读、质疑、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学生不同形式的探究,他们在不同层面上充分利用新旧经验的互动,主动达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但如果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那么探究会变得高不可攀,意义建构也就无法达成。
(1)适度研读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疏理问题以后,往往把一些信息量大、触及文本重点、难点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作为研读专题。或自读感悟,或小组互动,或全班合作。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当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后有了正确的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供学生研读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读,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通过研读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人文内涵得到熏陶和感染。
(2)适度求异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所以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答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但若教师为追求与众不同,一味地包容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那易导致课文潜在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求异应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预设的和生成性的)的达成,不宜过多、过滥,贵为适度。
(三)注重实验班的日常研课活动,积极推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范例,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作用。注重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例观摩、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并搞好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及反思的收集工作。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种学习方式、某一课型或某个子课题的研究探讨工作,做到“分散重点,各个突破;连点成线,形成体系”。
(四)建立相应的课题评价制度,采取相应的考核办法,以较为全面、符合课改要求的评价指标来评价、指导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取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一刀切分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
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常常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3、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如学生的参与状态,有没有参与或参与得够不够,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尤其是参与状态的广度和深度。如广度,他看到的学生参与的各个环节;深度,我们也看到了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由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变成了实质上的认知的冲撞和情感的体验。由满足于现状到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力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成为师生共生、共长、共享的平台。
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并尊重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像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商议,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给他们发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验是快乐、幸福,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自主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使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6、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合作学习有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目标、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彼此团结、彼此信任,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的自己的价值。另外通过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比较,又形成了一种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这样既合作又竞争,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7、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装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往往给老师带来始料未及的惊喜,尤其与同学、老师文本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与体验,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让你值得惊喜和兴奋,带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次
次生命精彩的旅程。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我:
1、如何处理好“主导”与“自主”两者的关系。课堂上,如果教师的“主导”过多,则有“越俎代庖”,学生主体地位没得保障、自主作用得不到发挥之嫌。但过度放手,由于小学生自已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自我控制等方面能力有限,课堂上易出现无序和混乱的状态,从而导致个别课堂低效。怎样处理好“主导”与“自主”两者之间的交接,挖掘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潜能,仍然值得思考。
2、创新性学习是个全新且广阔的范畴。我们凭借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在作业布置上,我们提倡“拓展性作业”。给文(诗)配画;或给画配文(诗);给结尾有悬念的课文续编结局;给故事情节明显的课文,编纂与原文迥然相异的结果;编排表演课本剧,都已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我们更喜欢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然而,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的相对滞后,也由于人们意识不一致等诸多原因,我校创新性学习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3、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专家、学者给我们进行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我们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研究还尚粗浅,缺少广泛性和深刻性,所构建“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还很粗糙,缺乏厚实的理论底蕴。加强理论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仍是今后我校努力的方向。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龙门中心小学
数学教研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11年4月至2011
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四、研究的结果
(一)构成了四种开放式教学模式
经过及近一年的研究中,我们总结概括了由以下4种教学方法所构成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
1、激励评价式教学:
“激励评价式”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提出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任其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上落脚,它离不开情感激励与动力的维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评价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为: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自我评价—体验成功。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可以是故事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还可以是实践操作情景等等。但它们达到的目的则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情景的展示,引发出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究的问题。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提出或者说矛盾的出现,都应该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面对问题寻找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我们倡导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解决独立探索中的困惑,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4)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主要是应用已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包含内化知识、实际应用、加深联系三部分。
(5)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我们提倡教师把激励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课堂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养成自我
反思的良好习惯。
2、情景导入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实验教师冯平的研究成果,她自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以来,课堂教学逐渐形成“和谐、开放、自主、合作”的氛围。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做”和“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中,采取了各自为“战”和“分组合作”相结合;注重“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取学习材料或信息,产生问题,通过筛选问题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索,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形成结论,因为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反馈的信息可能会是若干种,那么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具体的又分为一些小的模块:
(1)实验探究式教学: 以实验为主创设情景;
(2)模拟实践式教学:即把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小天地模拟再现,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情景;
(3)课外活动式教学: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其走进校园,走出校园。通过参与调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景创设。(4)自主拓展式教学: 根据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去探究的情景创设。
四种方法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中,即可以彼此独立进行,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交互运用。
3、互动活动式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或者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来开展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1)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引入。(2)以“再现生活,发现数学问题”的活动过渡。(3)以“模拟生活原形,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发展。(4)以“品味生活,享受数学乐趣”的活动延伸。我校教师马小娟参加全县教学评赛,获得了三等奖,就是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
4、自主参与式教学
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而有意的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自我反思的意识。这一教学模式我们多数用于单元或整册书本的整理与复习,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教学前动员。即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公认的“困惑”,大致设想复习预案,让学生基本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时对自己的设想有一个大致的方向。(2)分组准备“抽签” 交流。即教学准备中,把学生分为四至八个学习小组,给出一定的时间,各小组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有意提醒要“抽签”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3)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资源共享,因为是分组,教学形式
肯定会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那么在交流中,教师便有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让他们过把教师瘾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后反思。这一内容不仅仅是互动式评价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学生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参与作一个高度的总结,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点拨,取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比较认可,实验教师都感到效果比较理想。郑丽丽老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执教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参加灵台县教师教学评赛,获优秀奖。
(二)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显著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是我们开展课题实验以来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时空、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与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不断会学习,还爱学习了。
2、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从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中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增强了。由于学生爱学数学了、乐学数学了,他们的数学学习领域就更宽阔了:一本本的数学日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现实的、鲜活的;一篇篇的数学摘抄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课堂外的数学也精彩;一幅幅漂亮的数学剪贴小报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熟与发展,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职业的幸福;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倡导团队精神,注重集体智慧,因此教师个体之间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优秀、高效的学习型团队正在不断形成,参与实验的教师个体充满激情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实现了自我超越,让课题组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