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时间:2019-05-15 00:1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究

正镶白旗第二小学

王继英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关注,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体验了其优势带来的快乐和便捷,也为其应用时的不足所困扰。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他以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纪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实现信息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网络资源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弥补农村学校教学参考资料不足的欠缺。

1、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2、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主体作用的体现。

3、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得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而且有得实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人才的效果。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

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它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教学的空间,更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完全改变了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就是“课程整合”——技术手段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科教学内在的需求而存在的。

三、信息技术怎样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目整合:主要体现在识字和语音朗读,以及课文情境故事展示方面,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笔画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如,Flash动画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回放功能,都可以很完整的展现出一个字的写法,笔顺,这比学生仅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要清晰的多,还可以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其他功能,比如,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写,组词造句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资源进行配乐朗读,展示课文背景图画,或者用Flash制作动画故事,给学生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的意境中学习。在讲评作文时,同样也可以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直接在白板上进行讲评、勾画等,无疑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图形的动画演变过程,教学情境的导入,以及计算过程的清晰表达上,比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拼接、数学量比较时,用动态的演示,比单纯的讲述要简单方便的多,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快;在进行计算时,如进位、退位、多项式合并等,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过程更加的清楚;同时,教师在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时,如“三角形内角三兄弟之争”、“猴王分桃”、“勾股树”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更直观有趣。

3、信息技术与英语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可以把语音朗读、情境展示、复读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一百易软件、好易通、旺旺英语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和老师更热烈的交流,开展比赛等,提供方便流畅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也更明显。

4、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科目结合:主要体现在直观理解与实践操作快速契合方面,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术图画以及渊源,展示歌曲词谱、优美的音乐及其来历等,体育运动的起源及技巧等,当然,现在信息技术与美术、音乐、体育结合的一些游戏,如电脑绘画、计算机作曲、电脑游戏类体育竞技等,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游刃有余的应用一定对思维发展有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5、其他:信息技术与小学其他的科目如实践、安全、班会等结合也很紧密,可以让学生在看一段视频或者动画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动,比单纯的讲课更为有效,如一些折纸方法的Flash,安全自我防护知识的真人秀和动画,自然灾害或者感恩父母社会的图片、动画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震动,从而引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极大进步。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面临的问题

我这几年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深刻的感受到长期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出现的较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 教师培训问题。师资是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要让老师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在深刻地理解了它强大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这实际上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当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受到巨大的冲击时,教师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掌握新教法、新模式,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的新思路。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推广

信息技术的产生使我们步入知识信息量无限膨胀的信息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这就使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技术在给我们提出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人们在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力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及其相应的全新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应用、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计算机网络教学具有的人机互动和无限沟通功能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了学习者充分的自由,而且也提供给他们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我、展示才华的空间。由于计算机网络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充分兴奋脑细胞,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对学生智力发育以及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的是一个没有压力、充满动力的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应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盲目性,要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关系,即不能将网络的使用流于形式,以此代替教师授课,又不能将许多可以由师生实践的操作都代之为动画演示,用人机对话完全代替人际对话。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工程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初浅认识和实践体会。相信在广大教师与信息技术老师的合作下,这门新型的整合课程模式会越来越完善,让课堂走进更宽广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②“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立项报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12月)③《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2001年4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江苏省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讨会交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胡向锋

苏州市宝带实验小学是一所省级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位于名桥“宝带桥”畔,学校自1994年8月创办以来,一直以“教育设施现代化”为办学目标,与时俱进,为开创一所知名的学校而努力。下面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点滴经验,与各兄弟学校作交流。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部提出了将在5至10年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之,一个新的以教育技术的变革来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时代到来了,与此同时,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崭新命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要实现这样的整合,不仅仅对学校领导的办学能力,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校资源建设是整合的基础。

“资源建设”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学校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再建构,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我校办学以来,在教育现代化方面共投资近200万,建成“班班通”校园宽带网,教师每人“一机”,教室内背投与计算机相接,以“便捷、高效”的方针,为整合教育作了硬件上的保障。同时,我们还化了一定的资金购入了各学科的电子资料,并设想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建教育资源信息库,学校的电教工作从硬件建设逐步向软件建设转移。

在硬件资源达到一定标准的同时,整合的中心任务应该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要培养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创新、乐于合作、有较强学科知识又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初级、中级考试,并取得合格证,同时还要经常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理论培训。我们还利用夜办公的时间,对45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制作出简单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学会“三个自理”,即“自己的文章自己打,自己的课件自己做,自己的网站自己建。”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使资源整合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使课程整合的过程真正活起来。

二、课堂教学过程是整合的途径。

课程整合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

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赋予了课程整合策略在内的活动过程,而学生“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融入了课程整合目的在内的活动过程;另一方面,“课程整合”应该是一个载体,它既承担江苏省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讨会交流

着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科课程知识)的任务,又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凭借信息技术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的能力)的双重任务。下面以我校的一堂课程整合课《苏州园林》为例,阐述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本课在探究前,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并确定探究课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翻阅资料、上网搜索、走访调查,利用假日去园林实地考察。教师制作好探究性网站,供学生浏览研究。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探究性网站,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学生在获取园林的资料后,于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整理、分析、统计自己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制作成网页、录像、图片等等。

课后拓展阶段: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学生可以把做好的网页上传到“苏州园林”网站上,把好的录像、照片展示给大家看,并办好一些小展览,如园林门票展、园林建筑展、园林漏窗展等。这些活动是学生的课后延伸,非常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整合的目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不例外。我们要通过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种教与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我们应该使学生逐步达到: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单一学科课程探究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能力。《苏州园林》这一课,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经历一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不应该是部分学生的活动,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各个小组中,力求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凭借信息技术,整合了语文、数学、美术、社会等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力求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初浅体会,很多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恳请各位同行指正。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运用,其方法可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并以主题任务驱动教学,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达到能力、知识和情感等目标的综合实现。教学,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和条件,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能以牺牲课程目标为代价,而是应该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在两者的整合过程中,关键仍然是教师,并且教师仍然要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下面就自己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点滴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2000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就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一个努力方向。那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条件下的小学课堂又是怎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呢?这些也就成为广大教师目前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一、整合的概念: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目前已有多名权威专家学者及机构做出了不同的表述。

(一)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①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③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的定义表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综合各权威专家及机构的定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等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思想、策略、模式、过程的信息化,借此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性,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课程整合理念的深入以及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提高,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的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念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1、课题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已被整合到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将没有必要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存在了。其实就目前现阶段来看,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国信息技术正处在发展阶段,试想,学生不懂基本的基础知识、不会简单的实践操作,如何运用它?既然,我们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必须掌握运用这种工具的方法。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实践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

2、在教学观念认识上,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3、“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种观点目前得到部分教师认可且被采用,它导致一些老师通过一个课件或放一段录像就完成了教学重难点过程的讲解,忽略了师生的双边活动。其实,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可以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自主地进行学习。

四、实现有效整合的保障:

1、硬件方面:

一个学校要实现有效的整合,应该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就我校来说,学校于99年配备了25台兼容机,2005年为加强远程教育工作,上级又为学校配备了一台远程教育专用机,2006年学校又开通了电信宽带网,这样就保证了整合的基本需求。

2、政策支持:

自2006年接入因特网以来,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讲公开课和观摩课必须用多媒体。还鼓励教师从网上找资源制作课件,备电子课。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3、师资培训: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出门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回来进行二级培训。另外我校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聘请信息技术人员讲课。这样我校广大教师基本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4、重视学科资源库建设:

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我校远程教育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课程资源,另外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教学光盘,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上传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5、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做到有效的整合,教师除能掌握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做到:

(1)拓宽知识层面:信息技术课要上好,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导演,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努力令自己知识面广博,多才多艺,熟悉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可以想象,一个在课堂上纵横捭阖的教师,必将“导”出思维灵敏,富有创造才干的学生。

(2)创设和谐的创新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情境,增进互动,交流,强化参与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知识,享受成功,发展能力,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6、整合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学生必须做到:

(1)要有协作精神。要完成知识建构,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了,杨振宁博士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2)要有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学生有建构知识体系的主动性和基本的知识建构能力。只有自己积极建构了,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掌握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上网浏览的技能和基本的图像处理技能等,这些知识都需要在信息技术课来获取。

(4)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日本政府提出:“创造力是21世纪的通行证。”在严酷的竞争中,富有活力、生机勃勃的民族才能繁荣富强,才能屹立不败。

(5)要突出个性: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人才。对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而言,个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个性意味着创造,雷同意味着平庸。新世纪将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是优胜劣汰的世纪,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人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五、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对广大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关键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智能ABC打字,来进行汉语拼音学习,利用五笔字型打字来进行偏旁部首和汉字笔顺的学习。在教学时,我曾经发现有些学生对拼音中的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n和边音l分辨不清,因此让学生使用拼音打字时,拼音不对就打不出来相关的字,学生几经尝试后才打出所要的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些拼音。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可以充分挖掘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我曾经上过一节实践活动课《家乡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我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家乡近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我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该课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奥运及申奥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一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申奥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在以上这些课例的教学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老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1、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要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大大方便了教学,但网络游戏、淫秽色情网站等充斥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必须加强监管,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何克抗、《教育技术通讯》;(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2;(4)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

(5)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的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同时也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完成,传授知识是其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对于旧的传统教学要在继承和借鉴其经验与长处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落后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

为了适应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1条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从学校的现状来看,随着学校的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室的建成和电子白板安装使用,宽带网的接入,也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我校重点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地探究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优化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跨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以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新型人才服务。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作为课题研究,并在校内进行实践研究。

二、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的信息环境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成学生的自身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建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就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进入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性质。本课题研究是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图建构起崭新的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具体说就是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智能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我们想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克服目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等矛盾,形成符合我校学科教学模式,为今后学科开展信息技术同学科的整合提供借鉴。

四、研究的目标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促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无痕迹地融合的,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协同发展的新型教学结构。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的教育思想、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教学能力协同发展。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技术手段,更需要深刻了解教育之本质,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互补,增强教学效果。并分析本学科特点,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形成有效整合的所需要学科系统的资源包,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课堂评价量表,形成一些优秀整合课例和教学设计。

五、研究策略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等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我校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目前的教学现状。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对掌握的文献进行研究,形成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寻找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支撑。

2.文献研究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分析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构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的现实方案并予以执行。将信息技术引入中学课堂,不仅能使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而且会带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认知方式的多元化,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行动研究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制定课题组的行动计划,然后在实验中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后在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修改计划——再贯彻落实于行动——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此项实验。以收集整理课堂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实践的研究,在理论学习与课堂整合实践之后,及时进行微格教学反思、写出论文或教学案例。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结合教学实践,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创造性原则:多媒体教学突破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模式,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

2.科学性原则:课题的选择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认知规律。高效快速地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口、眼、耳、脑的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3.可行性原则:

软件:我们该课题的研究教师都受过专门的计算机培训,对现代教育技术有浓厚兴趣,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且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

硬件:我校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和一个微机室,多个多媒体教室。并设有大量信息资料库,新添置了许多硬件设施。课件使用遵循的原则是: *辅助性原则 *不可替代性原则 *优势互补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八、课题特色及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的工具,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通过信息技术掌握学科课程的内容,学科课程内容中又蕴涵信息技术,如数学课程包含对各种计算软件的运用,部分物理实验通过自制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语文课程掌握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等等。使信息技术不再游离于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真正地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些比较,制定详细的子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此阶段中,课题组成员注意收集整理有关理论资料及学习体会。实验未立项时,研究老师同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记忆规律,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尝试在第二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研究他们同一知识在无媒体影响下的巩固程度,和有媒体教学作对比,发现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创建的语言情景中,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参与欲强。从此开始收集资料,理论学习,申请立项。确立了课题名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

(二)第二阶段:探索研究阶段(2010年12月——2013年7月)为实验阶段,对我校初二和初三的学生进行实验。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法。具体做法:由该课题的老师负责收集调查分析资料,由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我们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由专门的计算机教师组织课题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和修改的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在实验班中运用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实验期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座谈、调查,增强信息的反馈,教师继续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体步骤:

1.分析教学现状,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2.研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论与方法。3.研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最佳作用和时机。

4.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优质课件的方法与方式。

5.研究与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课改的要求且又超越新课标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此阶段中,重点是根据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活动,积累有关研究材料,做好中期成果小结。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结果,进一步调整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将阶段研究取得的成果巩固并加以推广,进行验证性研究。

(三)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不断反思——再实施期:在此阶段利用第二步所取得的成果,反思不足之处,并总结经验,力争在此阶段将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更好的落实下去。分类整理、汇总研究资料,撰写研究结题报告,成果以结题报告、课题总结的形式呈现。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形成适合我校教师、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成果体现:撰写教后感,教学反思,著作、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课件、研究报告等形式(电子版)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经验交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经验交流 我校有着四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深感教育信息化对未来教育的巨大影响力,为此,近年来,我们始终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努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我校研究的辽宁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自2005年12月立项以来,经过课题组所有成员三年来的辛勤努力,及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课题研究的各项必要条件。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我校长期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005年12月成立了由朱岩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张浩、教务主任耿梅、本校教师高泓、游柠、王岩、高永太、孙莹、张欣、潘成伟、李博、胡雅东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一起探索。

2、完善管理制度、建构管理网络

课题研究的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管理组织的保障。为此,我们组建了学校领导成员积极参与,骨干教师积极配合的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各教研组由专人负责,分头实施。课题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3、充实硬、软件设备、改善研究条件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软硬件资料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2003年我校仅有电脑54台,其中还包括一个微机教室48台PⅢ电脑,一个多媒体教室,网络一片空白,没有资源库。五年中,我校投入200万元发展学校多媒体软硬件,我校现有电脑144台,包括12台笔记本电脑,班主任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后勤每个办公室一台;班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还有1个公共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1个,配备了专门的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网络布线到每幢教学楼、办公楼;服务器2台,两条光纤上因特网,学校网站直接对因特网发布,学校网站三次改版,申请了网络域名(http:///),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丰富,除购置的网络版备 1

课系统,组卷系统,资源库,电子图书系统,我校整理收集了大量教师备课课件。鉴于我校好的硬件条件,2007年营口市地理课件制作大赛在我校举行。2006年我校以高标准通过了辽宁省信息化先进学校验收。

4、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从事信息技术科研的教师,如果不具备广阔的信息技术科研知识,信息技术科研就不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做到“两个更新一起抓”,即观念更新和设备更新一起抓,“两个建设同时上”,即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同时上,注重教师观念的先导作用,树立起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为了老师们能熟练操作“三机一幕”,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多次组织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分层层次、分年龄段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网页制作、flash等培训,努力进行网络教学,新的课程理念在我校老师头脑中不断形成:目前的课堂教学再也不能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也不是老师讲,学生听。新课改下我校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优美动听的音乐带进课堂,渲染文章的意境;把色彩鲜活的画面带进课堂,再现文章的内容;把网络带进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点拨之下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学生自己有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的空间。

二、抓好课题管理,规范课题操作,加强过程性管理,确保课题研究质量

1、认真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方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开展。认真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是课题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认真调研,细致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总的实施方案,然后,各实验教师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找准切入点,找到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为课题的顺利展开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落实课题实施计划

贯彻落实课题实施计划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使课题计划落到实处,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住“计划、活动、研讨、总结”四个环节。

(1)计划。除了总的实验计划外,我们要求参与实验的各学科教师都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实验计划。

(2)活动。开展丰富的活动,训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一: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二:以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保证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第三: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实现学生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第四:以计算机网络特性来实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第五:以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校的学生能力大大提高,近几年,数十名学生在省级各学科竞赛中获奖。

(3)研讨。以研究课、公开课为中心,加强备课、讨论、上课、评课总结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采用“学习——研讨——开课——再研讨”的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总结。我们坚持边实践边总结。一是活动总结,每次研讨后及时总结;二是学期总结,实验教师每学期都要总结实验工作,上交实验论文;三是结题实验总结,对实验研究过程进行全面总结。

三、实验的成效

3、小组全员培训

由于精通电脑的专门人才不了解各学科教学;各学科的教师不太懂电脑,虽然两者可以合作,进行设计、开发,但要做到融合沟通,得心应手并不容易。因此,我们组织全体老师进行信息技术理论学习,并配备专职的计算机教师系统地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电脑技术培训辅导,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理论和操作技术,掌握课件的制作,信息资源搜集、加工、整理等方法,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4、硬件环境建设

我校的硬件信息环境主要由教学子网系统,备课子网系统,办公子网系统、图书管理子网系统以及其它子网系统等构成的,各个子网系统之间通过光纤进行互联建立起全校范围的网络平台;网络主干道带宽达到2M,并通过光纤接入国际互联网。以下是各个子网系统的设计:

(1)网络中心

位于我校的教导处,是我校校园网的中心。主要硬件设备有:

a.网络服务器两台:联想 poweredge4300(1台)、TCLpoweredge2300、光盘镜

像服务器,分别应用于学校在国际互联网上的主页服务器、代理服务器、教学资源服务器、校园信息平台服务器。b.阿尔卡特(ALcatel)Omnis/R-PS9-650第三层高功能交换机:采用它为网络主交换,将网络服务器与校园光缆主干道联接起来,实现校园高宽带传输要求。C.Cisco 2600路由器。

(2)教学网络子网系统

a.编辑中心:非线性编辑系统一套,多媒体计算机三台并配备扫描仪、刻录机、视频采集卡、网络打印机等硬件,进行视频、音频编辑以及制作多媒体光盘。

b.电子备课中心:作为教师进行备课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浏览网络资源库、进行网上备课交流,以及进行各个学科的资源收集、管理建设。

c.多媒体化的网络终端教室:教学楼每间教室均配备有高清晰度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音响,高性能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共享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助教学。

d.网络多媒体教室(2间):配备了62台的学生机和一台教师机,并装有多媒体交互式教学软件,教师可将教师机屏幕内容通过广播切换到每台学生机,进行广播教学;教师还可进行个别辅导,实现遥控辅导,并进行语音对讲;学生有问题亦可通过电子举手向教师提问,实现师生交互;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集体讨论或者是分组讨论。

e.多媒体教学双向控制系统:包含14套联接到终端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其中的多媒体计算机均实现联网,并联结校园网,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在终端处通过各班级计算机,直接调用控制中心的教学资源。

(3)图书管理子网系统

我校建立了图书资料计算机管理中心,实现图书采编、图书编目、馆藏管理、流通管理等计算机管理,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借阅,采用条形码识别技术,简化借阅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技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对这两方面教育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的实现均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信息技术拓宽了教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是提高教育教学

活动的效率、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因此,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之首要。

1、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作为省级信息技术先进学校,我校一直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针对我校教师信息水平,我校制定“速成式”和“长远式”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以点带面、学用结合、以用促学、教学相长的方法,分阶段、分层次、目标明确的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校成功地实现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到教师普遍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重大转变,实现了传统教育到现代化教育的成功过渡。目前,广大教师能熟练的应用网络资源(包括学科资源库和Internet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我校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已初具规模。

今后,我校将更注重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教学平台使用(特别是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建设、远程教育等高级应用的培训,争取使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推动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

2、学生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在当今及未来社会,掌握信息技术是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学校和社会应当要十分重视和正确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注重的是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和获取信息;学会用文字、图形、图像、数据、声音等多媒体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会评价和识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长期以来我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努力培养信息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材。我校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开设“网页制作”,“电脑多媒体创作”以及“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等竞赛活动,积极开展基础年段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信息技术奥赛培训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

教会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方法,我校还开展诸如“网上获取信息,促进各科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网络素质”,“寻找我心中的网站”、“典型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等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资源库的应用

资源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资源的应用。我校重视资源的建设,更重视资源的应用。我校在资源库的建设的同期,积极开展师生信息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和改进现有的各种优秀教育资源优化教学,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性学习。同时,学校还开展一系列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科学研究。目前,学校已申报1个国家级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和多个省级研究课题并着手开展研究活动,现已取得一定成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我校的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优质高效,不断创新是我校资源库建设的灵魂。我校鼓励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积极创作优质的课件或教学素材。全校教师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开发出风格多样、内容丰富,适应教学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我校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过程有长足的进步并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但也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需待完善的地方。今后,我校还将加大资源库建设和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加快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的变革,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洪山区楚才小学 一、学习,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切入点之探索论文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切入点之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整合应从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

    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5篇

    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宪江 岳新良 工作单位: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与理化学科整合的探索与研究 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刘宪江 岳新良 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要师生分别具备的能力 答:信息技术植入学科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

    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我们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将创造力培养与技......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

    以信息化整合 英语 教学,就是将 现代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以 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教育 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