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蔡成兴:翻身农奴把歌唱教学设计
翻身农民把歌唱
——八下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第二目教学设计
青海省湟中县甘河滩镇坡家中学 蔡成兴 ***
〖课程标准〗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有关材料,掌握通过搜集、访问获得资料的方法。
通过讨论、讲故事,增强认识历史现象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
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爱党爱国
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
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三方面的斗争。通过这些斗争,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的课程改革学习实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能进行初步的资料整理,能从资料中获取有用的历史信息,但用多种方式表现历史的能力较弱。农村地区由于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中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应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文字、音像资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剪辑有关的电影片段,录制有关的音响资料,拟定访问题目。
学生准备
1、访问本村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解1950年本地区土地改革的进行情况,课前预习本课
2.查找一些相关的文学名著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了解土地改革时相关的土地政策和内容。
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农村三农问题献计献策。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和太平天国起义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相关内容,明确: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最大心愿。师问: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现在农民的生活怎么样?(生答)。但解放前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以及最大愿望都是什么?为什么?请同学带着问题看一组图片和一段影像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改革的必要性: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2、改革经过:教师出示解放前我国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学生讨论:(1)、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哪样一些结论?(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后,教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教师投影展示图片:(1)、农民拆除地主地界碑
(2)、《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的欢迎
(3)、土改中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教师讲述: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主要地点在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步骤是1950年冬开始,有领导的分期分批进行。
思考:在土地改革中,为什么给地主也分土地?为什么对地主和富农、中农区别对待?
3、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家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编题、讨论回答: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交流课前对自己家乡在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的生产、生活变化的调查情况,谈一谈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关于土地改革目的论述的条文,学生诵读。
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同学们通过讨论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即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四、课堂小结
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人文关怀。到目前为止,我国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被称为继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当然三农问题要圆满解决任重而道远。
五、布置课外活动内容
阅读一本有关土地改革内容的文学作品。〖教案评析〗
在教师对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经过调查汇报、讲述历史故事、即兴辩论、自由讨论、感受音像资料、分析归纳等形式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采用多种视听媒介,将学生倾听、阅读、观看等接受式学习方式与辩论、讲述、讨论等参与式学习方式相结合,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在作业布置上,采用了学生编题与相互推荐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该教学设计有着多方面的创新点和借鉴之处。
第二篇:井岗山上太阳红、翻身农奴把歌唱 歌词串词朗诵词报幕词
井岗山上太阳红歌词串词朗诵词报幕词
A:几回回在梦中出现的井冈山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蕴涵了深邃的历史内涵。
B:作为一个英雄时代的象征,井冈山已经永远地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树立了不朽的井冈山精神。
A:都说井冈山是红色的,因为光辉的革命业绩染红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请听江西革命歌曲《井岗山上太阳红》。
男1:翻身的西藏农奴是广大劳苦大众走向新生活的一个经典缩影,今天藏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是多民族祖国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象征; 女1:从雪域高原到东部城市、从北国小镇到南方山村,人们对西藏的发展和进步感同身受,洁白的哈达,醇香的青稞酒,为祖国献上浓浓的祝福。男1:下面,请欣赏第二支曲目《翻身农奴把歌唱》。
男:红歌是中国革命历史真实的写照,它永远是激励我们继续奋斗的号角!
女:红歌是一种呼唤,红歌在呼唤红色精神。这种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早已根植人心。男:今天,让我们敞开心扉,释放激情,唱响红色经典!今天,让我们纵情放歌,歌唱祖国,歌唱党,抒发时代豪情!接下来请欣赏第三支曲目《打靶归来》。
第三篇:雪绒花歌唱教学设计
《雪绒花》歌唱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影音乐的特点和作用。
2用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雪绒花》。(重点)
3掌握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和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的节奏。(难点)
二 教学重点: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雪绒花》。
三 教学难点:“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
四 教材分析:好莱坞的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拍成电影后,其中的著名唱段传遍了全球。《雪绒花》是一首抒情的合唱歌曲。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 ,这首歌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通过对“雪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则是他们全家在家庭沙龙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每次唱起,都有不同寓意。
五、教具准备:电子琴 歌曲磁带、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这节课我给大家带了几个歌曲片段,听完之后请大家告诉我,这几个歌曲片段有什么共同点?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轻声的唱。
(播放歌曲片段……)
师:这几首歌曲片段有什么共同点啊?
(没有同学回答的出来)
师:第一个歌曲片段叫什么名字?
生:《画心》
师:出自哪部电影作品啊?
生:《画皮》
师:那么第二个片段呢?
生:《菊花台》出自《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第三个片段呢?
(敢问路在何方)
师:第三个歌曲片段是《敢问路在何方》,出自电视剧《西游记》
师:最后一个歌曲片段是什么呀?
生:《好汉歌》
师:很好,是出自《水浒传》,那么这四个音乐片段有什么共同点啊?
生1:都是电影主角唱的。
生2:都是电影里面的歌曲。师:同学们都看过这些电影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段音乐要表现怎样的人物形象?(举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例子)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音乐能够刻画人物的形象性格,一部电影的完成需要很多方面的工作,比如编剧,绘画,摄影,配音,后期剪辑等涉及到美术,戏剧,文学等诸多艺术形式,当然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
师:刚才我们简单了解了什么是电影音乐那么
电影音乐有何特点?
音乐在电影艺术中有何作用? 生:。。。
师总结:为电影创作编配的歌曲,乐曲是电影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能够表达电影的主题;作用是抒发影片人物的感情,塑造人物内心的变化。师:我们在了解了电影音乐的特点和作用之后呢,我们再去看看音乐在观众中的内心引起了怎样的共鸣,相信同学们对“奥斯卡金像奖”应该不会陌生吧,其实他的正式名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荧屏乐声,一同去感受荧屏乐声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荧屏乐声中的歌曲《雪绒花》这首歌曲就是选自于曾经获得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最佳歌曲奖影片《音乐之声》。
大家想听电影《音乐之声》与《雪绒花》之间的故事吗?
生:想
师:现在我来给大家讲《音乐之声》的故事。讲故事:
《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这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歌曲,上校借这首赞美雪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雪绒花》在影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激动人心。
三、学唱歌曲:
师:听完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观众会和上校一家一起唱《雪绒花》吗?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爱国。
师:很好,同学们想不想听老师给大家唱这首歌?
生:想
师:同学们把书翻到42页,你们看着歌词,老师来给大家示范唱一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感情?(雪绒花是奥地利的国花,在奥地利,雪绒花象征着勇敢和坚强,因为野生的雪绒花都生长在环境艰苦的高山上,常人难以见其美丽的容颜,所以见过雪绒花的人都是英雄,雪绒花是勇气的象征,只有勇士才可以采摘到它。)(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他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用一朵小小的雪绒花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
师:下面老师放一遍录音,同学们欣赏一遍,在听的时候,请思考两个问题,1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2演唱者演唱歌曲时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听完之后告诉答案 生。。。(提示学生可以跟着音乐摇晃放松一下,身体动一动,为音乐打拍子)师: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那刚才在听时身体有没有想动或者想唱的感觉? 生:有 师:因为这首歌曲是4分之3拍子的,现在听老师来唱几句大家感受一下三拍子的感觉。有舞蹈性。
(唱歌曲做示范)跟音乐划拍唱谱。
总结:(速度,中速。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雪花在天空中飞舞。
情绪是亲切的,赞美的,充满深情的。)演唱形式:演唱者演唱的是合唱,合唱是一种集体歌唱艺术,它是人声的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合唱艺术是歌曲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歌唱艺术通过合唱形式可以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它体现多层次,和谐的美,今天就用我们的声音来奏响这美妙的乐章吧。)
师:首先同学们把歌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找找谱子上面有没有特殊的音乐标记符号,你不认识你又想知道的,老师来为你解答。(是个合唱谱子,音乐术语MP,MF等等)师:逐句教授,直至学会。跟音乐唱歌词。(可以分组表演唱)
总结:同学们的演出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歌声表演中深深地感受到你们对祖国的爱。
四:拓展延伸
解答难点师:大家想想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两部分
师:为什么分两部分,大家翻开书,看到谱面,两面的左上角都有一个表情记号,这两部分是按演唱情绪来划分的,第一部分要分柔美,轻盈温柔的的声音来演唱,第二部分要用激动的心情来演唱)。
(第一乐句是不是像个小小的波浪,第二乐句就像一条直线上升的直线)师:大家学的都非常快,但中间又个难点需要我们单独拿出来训练,课本43页第一句,雪似的花朵这一句是全曲的最高音,节奏上也有了很大明显的变化,你们猜猜为什么?
生:更能突出高潮,升华情感。
(休止符,同学们跟着我来划三角符号划拍子。下外上)
师:同学们完整的演唱一遍,想想故事情节,加入自己的感情,自由的发挥。
唱的真不错,老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深深的感受到了你们对电影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但投入的感情似乎还不是那么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故事情节,上校是个热爱祖国的军人,当德国法西斯将要侵占自己的家乡时,上校一家人人演唱了此歌曲,情绪是激昂的,表现出无比坚定的信心祝福祖国,总有一天会把侵略者赶出去的。
同学们,当象征着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们的心都沸腾了,如果我们此时就在那剧院的舞台下,看到自己的家乡饱受敌人的欺凌,看到特拉普特上校哽咽的唱不出声时,让我们跟着玛利亚和孩子们一样,帮助特拉普特上校一家一起来完成这首《雪绒花》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提示学生情绪:伤感,沉重,愤怒)
总结:同学们,音乐是是人类通用的语言,是情感得以沟通的纽带,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合唱曲《雪绒花》,感受到了歌曲对祖国无限的深情,体验了音乐在电影的情节发展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虽然我们歌声来表达情感还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这就像高楼大厦不是一天建成一样,我相信通过今后不断的实践包括听觉,节奏,音准的练习来训练,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一起努力!对声音、情绪作要求:打开、高位、统一、深情,唱好全曲。
最后老师也希望同学们都能像雪绒花一样的坚强,勇敢,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怕困难,严于律己,用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面对每一天,做一个让父母可信任,可依靠,有能力的接班人!在这节课结束时,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假如音乐只能带给你高兴,我觉得那是一种愦憾,老师热切地期待着音乐能使你娈得高尚起来。)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
第四篇:《翻身的日子》教学设计
《翻身的日子》教学设计
城关中学
李芳芳
教学内容:欣赏钢琴独奏曲《翻身的日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翻身的日子》,感受钢琴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
2、通过欣赏《翻身的日子》,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族音乐,也使学生产生对今天的好日子无比珍惜之情,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创造美好的未来。教学重点:感受钢琴音色,丰富的表现力,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旋律的无穷魅力.教学难点:理解五声音阶,五声调式;感受用西洋乐器表现的中国作品.教具:钢琴、大屏幕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请学生回忆心前曾欣赏过的一些独奏曲)
例:大提琴独奏曲《梦幻曲》、笛子独奏曲《早晨》.....教师引言: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伤口是由被称为最辉煌的乐器---钢琴演奏的,题目是《翻身的日子》
3、新授课 分段欣赏(1)欣赏引子
感受引子的气势气势怎样?这种气氛出现在开始,有什么艺术效果?(气势开阔,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请同学展开想象男女老少是如何喜庆翻身的日子的?(敲锣打鼓、欢歌笑语......)请学生分辨引子是模拟哪种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 再一次来感受引子的气氛,请同学们听音乐.(2)欣赏第一主题
听音乐,充分展开想象,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扭秧歌的画面)这一主题到画内心较细腻,描绘出人们心情是怎样的?(甜美的心情)请几位同学与老师一起扭一下陕北秧歌。
这部分旋律出现了设音,教师讲解波音,并请学生找出波音。(3)欣赏第二主题
请学生听音乐,比较一下第一主题的旋律处在高音区,哪一主题的旋律处在低音区?(第二主题的旋律处在低音区)如果第一主题使大家想象到了女子与小孩,那么第二主题又使想象到了什么?(老人、男子)教师弹旋律以加强学生印象.教师总结:不同的旋律都表现出人们喜悦的内心,喜庆的人中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4)欣赏第三主题
请学生听音乐,听辨旋律中的强弱变化是怎样的? 这个强弱变化使人想象到什么? 人渐渐增多,气氛越来越热烈,要把全曲推向高潮。请学生分析旋律。
音乐采用浓缩和不断重复的手法,把全曲推向高潮。请学生演唱第1、2行谱子来体会这种气氛。听音乐,再一次感受第三主题渐强的气氛。(5)欣赏尾声
4、听音乐再一次感受尾声的气氛.(1)完整地欣赏全曲
(2)请学生谈谈最喜欢曲子的哪一部分?(3)整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学生各抒已见
5、教师总结:《翻身的日子》这部作品较短小,但每一部分都是精华。用西洋乐器钢琴来表现中华民族的风味,两者结合完美。使大浓领略了钢琴丰富的表现力,民族旋律的无穷魅力。欣赏了《翻身的日子》,使我们略有所思,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日子。
第五篇:春兴教学设计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糯白完小 周春兴
设计理念:《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蔡桓公对扁鹊的几个态度的变化,让人回味无穷。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二、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
四、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对同学们做个小调查。
“大家都生过病吧?生病时你们会怎么做?”
“是发现生病时就去医治还是等病情恶化了才去医治的?”
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都知道病要趁轻时医治的道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人,他可没有大家聪明,硬生生地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最终不治而亡。他就是齐国的一代帝王——蔡桓公(板书“蔡桓公”),当时,给他看病的更是当世名医——扁鹊(介绍扁鹊,板书“扁鹊”,出示课件2)。看到这,同学们也许会问:有这样了不起的名医给蔡桓公看病,他怎么会病死呢?老师也有疑问。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带上你们的聪明才智走进根据我国古代名著《韩非子》中的《扁鹊见蔡桓公》改编的一则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课题,出示课件3).让我们在寓言中体悟名医扁鹊的高尚医德和他那神乎其技的医术;了解蔡桓公的病情发展和他的性格特点。相信以大家的聪明是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认读生字词:扁鹊、蔡桓公、理睬、肠胃、敷烫、几剂汤药。(出示课件4)
重点强调“鹊”“蔡”“敷”的写法。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扁鹊一共给蔡桓公看了几次病?扁鹊把蔡桓公的病治好了吗?为什么?
请你用几句简单的话给我们说说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教师注意了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
(四)精读课文,重点分析
1、扁鹊给蔡桓公诊病用了“四诊”中的几种诊法?阅读课文,完成课件5的表格,体会名医扁鹊的高超医术。(“望”诊,判断准确。出示课件5)。
2、除了“四望”外你还从那看出扁鹊的医术高明?(从他对各种阶段的病情及治疗方法的描述上。出示课件6)
3、扁鹊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蔡桓公看病?找出扁鹊四次见到蔡桓公时的语言和动作,用“—”画出,读一读,体会名医的想法,感悟名医的高尚医德。(医者仁心,不忍看病患的病情加重;有耐心)
4、扁鹊为什么在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不在劝解,掉头就跑?(有自知之明,蔡桓公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多说无益。为后文蔡桓公的死做铺垫。出示课件7)
5、扁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设计意图:构建大的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学生围绕“名医”展开学习。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板块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6、有如此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的名医为蔡桓公诊病,蔡桓公为什么还会病死呢?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解述,读出描写蔡桓公说的话和他当时的态度的语言。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就应该立足文本,文本没有写蔡桓公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而让学生在想象中了解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则可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根据朗读内容,完成课件8(出示课件8)。请大家对比分析。从中你体会到蔡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6、从蔡桓公的病情发展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再看屏幕上的表格,对照表格想一想。(小病不医,大病不治。)
7、从上面的分析,你认为蔡桓公病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讳疾忌医,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板书,出示课件9)解释讳疾忌医(出示课件10)
8、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以致最后的不治而亡。所以我们要在病情或事态很小的时候就加以防治,这样就能够杜绝它渐渐发展成大病或大事。这就是防微杜渐。(板书“防微杜渐”,出示课件11)
(五)小结寓意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揭示寓意:做事要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讳疾忌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出示课件12)(六)联系实际,迁移运用
同学们,为了不让蔡桓公的悲剧在们我身上重演,我们一定要学会防微杜渐,把病情和过错扼杀在萌芽状态。在我们的身上也会隐藏有很多的小毛病,如果不及时纠正或治疗,就会酿成大错。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用“如果??就??”这样的句式说几句话。例如:如果不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近视眼。
如果小小不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会一无所成。
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话,就会浪费学习时间,甚至导致一事无成。
有不高兴的事憋在心里,如果不及时与人沟通消除的话,就会心中抑郁,导致自杀。
(七)时空对话,深化寓意(出示课件13)
1、假如你能在蔡桓公临死时见到蔡桓公,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蔡桓公听到你说的话,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要紧紧围绕文本进行。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蔡桓公的懊恼”展开,在学生的写作中,自然而然会把寓言故事的寓意包含在内,突破了教学难点,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为一体,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作业布置:篇二:古诗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学校 吴家路
第一景区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俗话说:“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现在就给你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去风景区旅游一趟吧!希望你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愉快地完成这次旅行,祝你满载而归。
第一景区:古诗百花洲。入口处几处山水画,要求我们给画题诗,完成后去古诗长廊,看看导游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相信你的解答会让他满意。
2、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有描写景物的,有表达送别情感的。是啊,古代交通不便,所以说: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一样的送别,两样的情怀。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去武汉,登上黄鹤楼,一起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此刻我们一起随导游去古诗长廊吧!齐读诗题,借助注释,说说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送别的地方、去的目的地、送的友人是谁)
4、快来看,景区放映厅在播放风光片,现在插播广告。了解作者、孟浩然及两人的交情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制作课件)
5、放映厅的后面有位老者,对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大声吟唱,请你也学两句。指导有节奏的朗读。
6、哪儿来的喝彩声?哦!古诗游乐场里在举行有奖古诗知识竞答,答对者赠“美的小家电”一台,你也去试试。
(1)、诗中作者称孟浩然为什么?(故人)
(2)、友人要离开,他们在黄鹤楼相别,你了解黄鹤楼吗?
(3)、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崔颢还为黄鹤楼写过一首诗呢!出示《黄鹤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4)、板书:名楼送
(5)、此时武汉正值什么季节?(春天)从诗中什么时候地方读出?(烟花三月)“烟花三月”就是指春天美景。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或什么样的诗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6)、指名回答
百花盛开的三月。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百花齐放的三月。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第二景区
7、过渡:移步换景,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第二景区:诗句大观园,欲进大观园,先过春晖桥,游客须吟诵完诗句,方可进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 《春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板书:春光送)
8、过了春晖桥,请去赏心亭坐坐。导游又给我们出难题了,相信难不倒你。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指导朗读,指名读)
9、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友人要去扬州。那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10、出示黄鹤楼与扬州的具体位置的地图,了解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诗中写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1、为什么不是去扬州,而是下扬州?
是顺流而下,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
第三景区
12、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走出赏心亭,我们来到了第三景区:长江边,看到来往的船只,我想起了诗人的“故人”。不禁吟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板书:目光送)
14、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看见什么了呢?
生:孤帆 远影 碧空
生:长江
师: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最后---生:看不见了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难过 依依不舍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这是怎样的目光?
生:这是不舍的目光。
(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这是深情的目光。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这是祝福的目光。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不尽的是什么呢?(祝福不尽,思念不尽)板书:心随送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生:(朗诵全诗。)师: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
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第四景区
15、同学们!离开江岸,我们去第四景区:畅想岛,岛上正在举行卡拉ok大赛,吴老师看看同学都累了,为了放松一下心情,也即兴来了一曲《我的眼里只有你》
16、小结 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名楼送
李 白 春光送 情深
孟浩然 目光送 意长
心随送篇三:陌上桑教学设计
德惠25中《陌上桑》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查阅字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了解汉乐府的形式及特点。
3、理解和品评人物特点和写作手法。
课前反思: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
2、评议人物;
3、背诵。
第一课时
设计者:梁万玲 王玉凤
学习目标:疏通大意,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本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汉乐府的相关知识;正音、释词,熟练的朗读,了解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幻灯1):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幻灯2---3): ? 乐府初设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 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 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汉乐府分为: ?
1、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没有什么思想内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2、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主要是汉族民间创作。?
3、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
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4、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 民歌。2.关于《陌上桑》(幻灯4)? 歌罗敷行》,见于《宋书·乐志》;又名《日出东南隅行》,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 度即春兴季节太守出行劝课农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 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本诗一直以来被误解为太守调戏罗敷,而被罗敷义正言辞地回绝,其实这是误读。这首诗其实是汉代社会制度的一个缩影,太守作为地 方最高长官,在春季时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从诗文中可以看出,秦罗敷显然是一个贵妇人形象,太守因其美貌和疏忽了礼节上的不合理,罗敷明确地指 出,表现出高尚的操守和知礼节的大家女子。3.相关故事(幻灯5)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
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
二、初读正音明大意。
1、分组试读明句读。学生试读,学生相互指出读错的地方。共同解决生字问题。
2、教师点拨或学生质疑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及在诗中的意义(幻灯6): ? 陌(m?)隅(yú)敷(fū)笼系(xì)倭(wō)堕(du?)髻(jì)缃(xi āng)绮(qǐ)襦(rú)捋(lǚ)髭(zī)著(zhu?)帩(qiào)踟(chí)蹰(chú)姝(shū)宁(nìng)载(zài)不(fǒu)骑(jì)婿(xù)骊(lí)系(jì)马尾 络(lu?)皙(xī)鬑(lián)盈(yíng)冉(rǎn)趋(qū)
?
3、再读有节奏。
分组竞读。然后学生互评,看谁更有感情。
教师点拨读法:五个字的诗句,一般说来,前两个字应方该稍慢,略带拖腔,后三个字应该稍快。例如“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应读作:“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其余依此类推。
4、齐读明大意。
①齐读;
②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试译全诗。(幻灯7---10)
三、讨论分析并简要概括文章结构内容。(幻灯11)
四、讨论分析下列问题。(幻灯12)1.诗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是怎样的? 2.罗敷的器物服饰是怎样的? 3.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4.使君是怎样邀罗敷的?
5.第三段罗敷的话表现她怎样的性格?
五、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第2课时(冯立军 李杨)
本课时重点难点:深入理解内容,理解罗敷的形象特点;解读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课前反思:
复习导入:复习检测:
1、释其诗中之义并为划线的字注音: 隅 敷 笼系 倭堕髻 缃绮 襦 捋髭须 著峭头 踟蹰 妹 宁可共载不 千余骑 骊 鬑鬑 2.罗敷的器物服饰是怎样的? 3.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4.使君是怎样邀罗敷的?
5.第三段罗敷的话集中表现她怎样的性格?
一.自由诵读全诗。二.多样分组竞赛诵读。
①男女竞读比响亮;②小组竞读比节奏;③同桌竞读感情。
三.学生讨论:
1、本诗写了罗敷哪两件事?从中可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探究发现:采桑、拒诱。)(幻灯13)
2、有人认为使君是个好色之徒,是个调戏良家妇女的恶棍。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有合理的观点即可)(幻灯13)
3、罗敷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幻灯14)
4、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幻灯15)
5、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幻灯16)
6、请概括本诗的中心思想。(幻灯16)
四、小结: 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幻灯17)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罗敷热爱劳动,对爱情忠贞不二,这是罗敷的美好性格,也是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盛夸则是理想化的夸张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结合起来,使罗敷
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从而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写,写罗敷的美貌基本上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样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第一段中写罗敷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诗中写罗敷夸夫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①学生自由读全诗;
②讨论诗中哪些是正面描写罗敷和其丈夫的?哪些是从侧面描写罗敷和其丈夫的?
4、主题:(幻灯18)
《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勇敢和机智。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同时还善于从生活中摄取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从而是文章引人入胜,散发出经典魅力。
五、知识迁移运用: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描写“冷”。(分组交互式完成,50字以上)(幻灯19)
①请同学来正面描写冷。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推测,正面写“冷”,是很困难的。也许同学们会说:
“很冷!”、“冷得要命!”、“真是太冷了!”“??” ②当然,如果我们从侧面的角度入手来展现现“冷”,情况就不一样。提示问题:
当强冷空气来临时,我们可以从极冷情况下“人”和“物”的具体表现,就可以让“冷”无处藏身了。比方说,人的穿戴、人的外貌、人的动作、人的语言、雾、冰、霜、北风、各种动物??这下“冷”就活画了出来了。篇四:春风教案大全
《春风》作 者: 袁凤
单 位: 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
莫道春风总柔情,更有北国异样风
【教材分析】
《春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讲课文,本单元以“斑斓春色”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春天,感受春天之美。林斤澜的《春风》一反古来对于春风的“柔情”定位,从“豪放”角度抒写春天的别样魅力,是意蕴非常丰富的一篇文章,也是对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教学的优秀教材。
【评价任务】
1.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2.重视评价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全过程的态度、方法。在“议一议”“想一想”“比一比”的每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开展“春风”诗词积累活动,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课程标准】 1.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能够领悟内涵,获得启迪。“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能够理解词语,品味语言。“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揣摩、欣赏文中精彩的词句,体会文中拟声词的表达效果。2.学习文中对比、衬托等修辞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情感,品味作者笔下春风的独特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林斤澜。3.学生搜集古今诗词中描写“春风”的名句,写在读书笔记上。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赞作者坚毅品质
导入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历经命运的坎坷,却用微笑面对生活;他饱尝岁月的艰辛,却以淡然走过人生。他仿佛像一棵树,一棵松树或一棵柏树,风来了,雨来了,树就那么站着,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久的耐力,在默默扩大着自己的年轮;霜来了,冰来了,树仍没有挪动地方,还在那里站着。树阅尽了人间风景,也把自己站成了独特的风景。他就是当代作家林斤澜。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春风》,感受他那独特的“春风”情怀。
(板书课题:《春风》林斤澜)
【设计意图】
正所谓“文如其人”,一个作家的行文风格根源于其内在的精神特质。《春风》这篇文章的风格一反“柔情”主题,而是高度赞美春风的“豪放”品格,所以有必要在学习文本之前,揭示一下作者的人格特征,为学生理解文章实质打好基础,使得文章的深入探究不致于太生硬。课堂伊始一段动情的独白,渲染浓浓的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本文“异样风”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和情感基础。
二、读一读——赏名家眼中春风
第一步,读准、读顺!
提示1: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提示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着(zhuó)重 刮折(shé)嘎(gā)地一声 冰碴(chá)
冰砚(yàn)冰溜(liū)乍(zhà)暖还寒 粗犷(guǎng)
第二步,模仿、美读!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春风》美文朗诵。
●学生模仿示范朗读,读出美感。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在读准读顺文章的基础上,控制好音量的高低起伏,读出声音的抑扬顿挫,有感情地美读课文。
第三步,展示成果!
教师请数名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在班级进行朗读,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上读书。
三、议一议——辨南北春风差异
过渡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儿时我们便懂得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便懂得了春风的美妙多情,那么今天林先生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风图景呢?与我们儿时观念里的春风是否相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林先生笔下的春风。
第一步:火眼金睛,认尔南北风!
问题:本篇文章的题目是“春风”,那么作者为我们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春风?在文中找出相应段落。
★学生1:6、7、8段描写了北国的春风;
★学生2:3、4、9、10段描写了江南的春天。(板书:北国春风 江南春风)
第二步:情有独钟,最是北国风!
学生齐读6、7、8段,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方的春风特点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学生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和衬托(第6、7段)的手法。
★学生2:“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方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问题2: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有什么作用? ★学生1:渲染了氛围,使北方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学生2:一连串的拟声词,清脆响亮,字字入耳,震耳发聩。
★学生3:突出了北国春风的雄健、有力而粗犷?? 第三步:情难长久,怎恋江南风!
教师:指定数名学生分别读课文3、4、9、10段。然后比较江南的春风与北方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并说一说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具体步骤: ●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 ●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
●师生评价→
●教师总结出示:
江南的春风:温暖、柔情 犹如多情的小姑娘
北方的春风:粗犷、刚劲 犹如豪放的男子汉
(板书:粗犷 豪放 阳刚之美;温暖 柔情 阴柔之美)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三个步骤一脉相承:辨别南北春风——分析北国春风——探讨江南春风。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既锻炼了学生检索材料、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为下文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还能让学生学会互动沟通,汇集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想一想——评作者写作手法
过渡语:作者用独特的眼光观察春风,塑造了北国春风搔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驱散寒冬、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敬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问题1:学生纵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赞美,那么文章前两段为什么却写对北方春风的厌恶之情呢?又为什么写江南春风呢?
★学生1: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第二段又举出北方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是抑、抑北国春风。
★学生2: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这是与北方的春风形成对比进而突出对北方春风的厌恶。这是欲扬先
抑手法。
★学生3:第10、11段,再次写江南春天,这是对比烘托。
教师: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使北方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方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达到了扬的目的,抒写了怀念之情。
(板书:欲扬先抑 对比烘托)
五、比一比——集古今春风诗句
过渡语:我国是诗的国度、词的海洋,古往今来描写“春风”的诗句数不胜数。老师知道,在同学们的记忆仓库中已储存了许多这样的古诗,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一起来一场古诗大比拼,看看哪个队能获得本场擂台赛的金奖!
活动一
小组展示搜集的“春风”诗句,评选出最佳小组。
活动二
若学生准备不够充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风”诗句,帮助学生积累古典名句、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写作能力。
附“春风”诗句: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2.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南宋?杨万里《南溪早春》 3.轻风摇杂花,细雨乱丛枝。——南朝?王俭《春诗》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唐?李白《劳劳亭》 5.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春兴》 6.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宋?苏轼《新城道中二首》 7.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宋?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孟浩然《咏柳》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0.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宋?黄庶《探春》 11.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唐?孟郊 《连州吟》 12.春风自绿江南岸。——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3.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宋?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1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15.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南宋?方岳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诗词,分类积累诗词名句,同时也为下面的写作环节积累了素材。
六、写一写——绘我眼中的春风
请同学们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描绘我们这个地方的春风,力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表现自己眼中的春风特质。温馨提示:学习借鉴本文对比烘托和拟声词的写法,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感受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具体实践,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教案优点:
教学思路明确,逻辑性强,问题环环相扣,一脉相承。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学习段落的先后顺序。
教案缺点:
1.阅读占用时间长,搜集古诗词展示的时间略短,使得课堂节奏有所失衡。2.教师多媒体展示关于“春风”的古诗词,内容多,时间短,学生没有记录下来。
使用建议:
1.详略得当,合理安排课堂节奏,开展适当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活动,丰富教案内容。4.春风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春风》单写春风来临时“冬眠惊醒”等种种独特的开春气象,别开生面,使人生动感受到北国不仅有春,而且很有特点,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的豪迈、雄健、粗犷之美。本文不写江南的春天,而写北国的春天;不写北国的春景,只写北国春风。作者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
【教学目标】
1.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感情。2.理解作者先抑后扬地突出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的表现作用。3.初步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4.与《春》比较阅读。【教学重点】
1.领悟文章以组合性动词、拟声词及短句来展现北国春风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对文章所描绘的北国春风特点的理解。4.春风(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简单比较两篇文章导入。教师可与《春》进行简单比较而进入本课内容,如:上节课我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领略了江南春天的柔婉之美、诗情画意之美。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风是怎样的吗?请大家大声背诵《春》第五段“春风图”。春天是否仅仅是一种美呢?让我们先欣赏一首歌。播放《北国之春》渲染北国早春春寒料峭,春风雄浑豪迈的气氛。这首歌描绘的是北方的春天,另一种春景。北方的冬天是怎样一幅景象呢?让我们随着林斤谰的《春风》一起去感受一番吧。2.初识北国春风的特点。由学生搜集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如:春风满面、春风得意、春风化雨、春风夏雨、如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船泊瓜洲》)、“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等等。然后再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北国春风的句子,尝试回答作者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怎样的感情?使学生大致感受到作者对北国春风的热爱、对北国春风品质的歌颂。3.设计问题来研读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问题的提问来使学生对文章整体进行把握:本文写北国的春风,作者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怎样的感情?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这种感情吗?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春风的特点的?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具体描绘有哪些语词?作者喜欢的是南国之春还是北国之春?为什么作者一开始不写自己喜欢北国之春?文章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在文章中划出语句。4.评点手法相互交流感受。教师在学生找出描写南方、北国春风的重要语句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语言手法层面的点拨:《春风》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句有哪些?简要点评其中感受较深的某些语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属于什么手法?
让学生在阅读感受语言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先抑北国春风,再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对比(第9、10段)和衬托(第6、7段)手法。4.春风(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比较探究。与《春》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自由回答,《春》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而林斤澜单写春风,读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与《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教师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诸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语言风格等。让学生明确《春风》的豪迈之美、雄健之美、苍劲之美、粗犷之美与柔婉之美完全不同。让学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有“不一样”的感受:写春天的美好,也可能具体样式完全不同,也不只有“莺歌燕舞”;不写“春姑娘”,也把春写成力大无穷的北国大汉。重点只写某一事物,也可写出春天的景象,甚至给人更为深刻的、强烈的、独特的印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体验,写出的春天可能很不一样。2.品味语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请学生细加品味其独特的趣味,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本体和喻体是差别很大的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跨度如此之大而又如此贴切;“暮春三月”句是高雅的文字,而“老窖名 酒”是大众生活、通俗口语。用通俗的日常之事比喻郑重其事的高雅之物,会产生风趣效果。课文中有很多句子值得点评、品味,在学生展开点评之后,可以进行小组交流。3.交流感受。教师可以范例评点,如:春风呼哧呼哧地??你是否也觉得好不痛快?教师分析:“好不痛快人也”,它使我们想起《水浒传》等古代白话小说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侠之状。由于这种可能存在的潜在联想,把此句用于现代文中时,就可能无形中赋予某种形象感并加强“痛快感”。然后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评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等等。再进行小组交流。提醒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特别注意读出拟声词、动词的表达效果。4.拓展延伸。归纳写作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如:语言粗犷豪放;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问,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采用了对比烘托和先扬后抑的写法,突出了北国春风的阳刚之美,等等。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用多媒体播放北国之春的景色图画
课件使用目的: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展开想象,运用3个以上的拟声词,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北国之春的风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3.作者林斤澜及其作品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了解作者生活背景,加深理解文章风格形成的源泉。
(三)教学资料要求 1.图片、歌曲、视频:北国春天的图景、《北国之春》等。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资料制造春的氛围,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春。2.作者简介:林斤澜,1923年生,浙江温州人。1937年为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辍学,辗转西南各地,从事戏剧工作。1945年毕业于重庆社会教育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到北京市文联工作。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80年代曾任《北京文学》主编多年。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春雷》《山里红》《矮凳桥风情》《满城飞花》《十年十癔》等,散文集《舞伎》《随缘随笔》《事故故事》等。3.评析资料:
《春风》鉴赏(毛宪文)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春风》
春风
甘肃省张掖市青西中学 刘学鹏
一、导入:经历了严冬季节,包裹在厚厚棉衣下的我们,多想立刻享受春的美妙。可是,同学们,你留意过我们的家乡是什么最早让你感觉到了春天的到来吗?
二、探究交流:
探究1:文中哪个语句,哪句话点明了对北国春风的怀念?化用了白居易哪句诗?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化用白居易《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
探究2:第6段(一夜之间„„如无数的针扎。)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写出了北国春风什么特点?
(视觉:扑、漫、插、灌;听觉:“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撒拉撒拉”; 触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写出了春风粗犷、强劲,能驱冰化雪的特点。)
探究3:第7段“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格拉拉”,这里怎样体现作者对春风的喜爱?
(运用了拟人手法。面对晃动作响的房子,作者并不恐惧,却想象人在伸懒腰,动弹胳膊腿。)
探究4:第9段:“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此句分别写出北国春风、南国春风什么不同的特点?(南国春风:轻柔、细腻,北国春风:驱霜化雪、摧枯拉朽、催生万物,具有粗犷阳刚之美。)
探究5:第10段:“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写的是什么?
(对比、反衬对北国春风的喜爱)
三、拓展延伸:
本文重点在于写北国的春风,但首尾都提到了江南的春风,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何作用?(对比、突出北国春风的特点)。篇五:s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语文三下第一单元 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 三 年级 下 册
教 学 设 计
(带着思考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