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定稿)

时间:2019-05-12 17:4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定稿)》。

第一篇: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定稿)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

吴梅芳 执教

(福建省福安师范附属小学)

林 苗 评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运算,认识1、0在除法中的特性。

2.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研究除法的意义,弄清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认识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板书课题: 乘法的意义。

[评析: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方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探究新知。]

二、新课教学(一)教学除法的意义 1.先出示第73页第(l)题。

提问:“怎样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追问:“在这道乘法算式中,40、4和160分别是什么数?” 2.再同时出示第73页第(2)、(3)题。问:“这两道题怎样解答?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 3.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比一比:“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第(1)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议一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又分别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题有什么共同点?” 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用一用:要求学生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第73页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评析:教师从三道题引入,让学生独立解答,弄清算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3)题与第(1)题的异同处,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理一理”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最终抽象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再通过“用一用”,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进一步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二)教学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1.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3-74页有关内容,理解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2.说一说:“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数?什么叫做除数?什么叫做商?” [评析:通过“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说一说”,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1.忆一忆: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除法和乘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3.说一说: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强调: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正好与它相反,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评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学生根据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类推出除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1)504÷14=(2)504÷36= [评析:教师通过指导审题→指名口答→阐明道理,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了新知。](五)教学1、0在除法中的特性。1.出示: 口 口

口÷1=口 一个数除以一还的原数 口 口

教学步骤:口头填空→引导观察→寻找规律

[评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2.出示: 口 口

0÷ 口=口 0除以一个非0数还的0 口 口

教学步骤同上。

若5÷0 0÷0有意义

得 出

0×?=5 0×?=0则 引导讨论发现: 5÷0不可能得到商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

[评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紧抓“除法的意义”这一关键,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七第1题。2.做练习七第2题。

[评析:练习是为了内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让学生切实把握除法的意义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本课时的教学要求。]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评析: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形式来优化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游戏、梳理

用△、○、□代表三个数,让学生按要求摆算式。

1.如果已知两个因数分别是△和○,求出的积是□。你能摆出这道算式吗? 把它改摆成两道除法算式。

2.如果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出的另一个因数□。这道算式怎么摆? 你能把它改摆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吗? [评析: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练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末设计了游戏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梳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把本节课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总评: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观意义上的“创造”,正如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在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做到:观察有目的、比较有标准、归纳会举例、概括会分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重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整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为主动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责任编辑 贾振东)

第二篇:小数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小数除法的意义及“做一做”,第16页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整数除以整数不能整除时,在被除数的个位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被除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直到除尽为止。

教学用具:P.14页3筒奶粉的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1、出示P.15页的3筒奶粉图和一道乘法应用题:一筒奶粉500克,3筒奶粉多少克?(生列式计算)

师板书:500×3=1500(克)

2、引导学生改编成两道出法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师板书:1500÷3=500(克)

1500÷500=3(筒)

3、引导学生把第二、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较,弄清已知未知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回答问题:(1)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整数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揭示课题:我们已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小数除法的意义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先解决这个问题。

二、引导发现: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⑴ 让学生将题中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并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板书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⑵ 让学生思考:“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⑶ 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⑷ 做教科书第1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⑴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 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⑵ 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在被除数十分位的上面写“4”。)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把它看作40个百分之一,与5个百分之一合在一起,再用15除。)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商3个百分之一。)“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在被除数百分位的上面写“3”。)

根据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 “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② “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③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⑶ 做教科书第15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例如,在68+4中除到商7时,正好除尽,这时应怎么办?下一位商“2”表示什么?应写在何处?怎样点小数点?

三、尝试运用:

1、P.18页1题:42.84÷7 67.5÷15 289.8÷18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P.18页2题:只列式不计算。

⑴ 两数的积是201.6,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⑵ 把84.6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 ⑶ 64.6是17的多少倍?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201.6÷72=28

86.4÷24=

64.6÷17=3.8 2 8 3.6 3.8 7 2)2 0 1.6 2 4)8 6.4 1 7)6 4.6 1 4 4 7 2 5 1 5 7 6 1 4 4 1 3 6 5 7 6 1 4 4 1 3 6 0 0 0

四、回顾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课后作业:

P.17页练习四的第1题:101.7÷9 79.2÷6 716.8÷7及第3题。

六、板书设计: 小数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

个 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第三篇: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设计

《 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 学 反 思

编号 姓名 侯社红 任教 五 年级 10 班 学科 数学 编写时间 5.3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再教设计等方面

在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教学新课例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通过小组合作,老师引导,最后让学生得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也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沟通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同时这道题沟通了与新的知识的联系,引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让学生凭借这个知识点,探索出分数除法中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动手折一折,画画,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部分教学我注重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发现知识的奥秘,通过交流拓宽全体学生的知识面。

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学习的探索过程,这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节课就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学生的引路人,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本节课的几点优点:

1、以自学为主的模式进行教学;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比较到位;

2、注重小组探究,层次清晰,设计合理。本节课的几点不足:

1、追问学生的力度也不够。

2、操作过程学生说的还不够完美,要让学生多说。

第四篇: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一:除法的意义教案

除法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口算:

7×5= 9×6=()×4=32 35÷5= 54÷6= 32÷()=8 35÷7= 54÷9=()÷4=8(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定,商乘以0一定等于0,而不可能等于5.这说明,用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

由此可知,用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很重要.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乘法里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

从而概括出(并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观察第②组算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什么?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我们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后,学生按照书上第75页的例子自己验算,并说明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引导学生概括:

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3.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四)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以及对除法意义有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对除法意义加以概括,在已学过的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及应用.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3道有联系的应用题,由学生列出算式,把第②、③题与①题比较.通过讨论,明确除法的意义,并在比较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中,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还提出了在除法中应注意0和1的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口算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上的习题,适当指导,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本课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篇二: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

吴梅芳 执教

(福建省福安师范附属小学)林 苗 评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运算,认识1、0在除法中的特性。2.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研究除法的意义,弄清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认识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板书课题: 乘法的意义。[评析: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方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探究新知。]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除法的意义

1.先出示第73页第(l)题。

提问:怎样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追问:在这道乘法算式中,40、4和160分别是什么数? 2.再同时出示第73页第(2)、(3)题。问:这两道题怎样解答?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 3.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比一比: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第(1)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议一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又分别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题有什么共同点? 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用一用:要求学生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第73页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算。[评析:教师从三道题引入,让学生独立解答,弄清算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3)题与第(1)题的异同处,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理一理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最终抽象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再通过用一用,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进一步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二)教学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1.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3-74页有关内容,理解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2.说一说: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数?什么叫做除数?什么叫做商? [评析:通过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说一说,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忆一忆: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除法和乘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3.说一说: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强调: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正好与它相反,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学生根据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类推出除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1)504÷14=(2)504÷36= [评析:教师通过指导审题→指名口答→阐明道理,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和方法,强化了新知。](五)教学1、0在除法中的特性。1.出示: 口 口

口÷1=口 一个数除以一还的原数

口 口 教学步骤:口头填空→引导观察→寻找规律

[评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2.出示: 口 口

0÷ 口=口 0除以一个非0数还的0 口 口

教学步骤同上。

若5÷0 0÷0有意义

得 出

0×?=5 0×?=0则 引导讨论发现: 5÷0不可能得到商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

[评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紧抓除法的意义这一关键,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第1题。2.做练习七第2题。

[评析:练习是为了内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让学生切实把握除法的意义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本课时的教学要求。]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评析: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形式来优化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游戏、梳理

用△、○、□代表三个数,让学生按要求摆算式。

1.如果已知两个因数分别是△和○,求出的积是□。你能摆出这道算式吗? 把它改摆成两道除法算式。

2.如果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出的另一个因数□。这道算式怎么摆? 你能把它改摆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吗? [评析: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练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末设计了游戏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梳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把本节课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总评: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观意义上的创造,正如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在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做到:观察有目的、比较有标准、归纳会举例、概括会分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重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整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为主动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责任编辑 贾振东)篇三: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乘、除法解答。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7×5=()9×6=()()×4=32 35÷5=()54÷6=()32÷()=8 35÷7=()54÷9=()()÷4=8

2、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的意义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种算法,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3,4和12在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乘法算式和各部分的联系看,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乘法的意义。)

教师提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什么?(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什么?(积数)(教师板书)

2、教学除法的意义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3=4(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4=3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3和12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教师板书)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2)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反馈:做6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5、教学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

(1)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2)学生讨论: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课堂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课后习题

1、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2、积=()×因数 因数=()÷另一个因数

商=()÷除数 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

3、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4)另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5)0乘()都得0;0除以()都得0。

第五篇: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具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知道了除数不能为0。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就显得比较轻松。而且,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因此在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更突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数学是为自己所用,是必要的,从而调动学习数学、探讨数学知识的欲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师:同学们,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有哪位同学准备要过生日呢? 今天我们就一边学数学,一边跟**同学庆祝生日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8个蛋糕)

2、师:如果要把这8个蛋糕平均分给小组里的4个人,每人可以 分得多少个? 师指名同学回答。生:2个,8÷4=2(个)(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将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把这个大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个呢? 生:1÷4=1/4(个)(板书)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吃,就是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1个蛋糕的 1/4,也就是 1/4个蛋糕。

师: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呢?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看看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得到的是不是1/4个?(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巡视时找一位同学汇报)(3)出示例1: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看谁学得最棒,老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平均分给6个人呢?(师提问时

指着板书说)

生回答,师同时板书。(4)引出课题: 师:两个数相除,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究竟怎样准确地用分数

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2。(1)把例1变例2。

师:八月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光洒遍大地。有四个小朋友他们是邻居,正坐在一起一边欣赏明月一边品尝月饼。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原来呀他们想将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是不知道每人分得多少个,你们能帮助他们吗?说一说要怎样列式呢?结果是多少? 生:3÷4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结果吗?

生:3÷4= 3/4(个)(板书: 3/4(个)?)(?号用红色粉笔板书)

师:大家的猜想都是这样吗?

(2)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听清老师的要求: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分一分,剪一

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蛋糕?

2、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动手剪拼,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教师可用激励语言:这个小组合作得很好)(4)学生汇报,集体探究。

生1:一个一个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1/4,每人可分得3个1/4 个蛋糕,就是3/4 个蛋糕。师:这个小组1个1个地分。其它小组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1/4,相当于一个蛋糕的3/4,就是3/4 个蛋糕。

师:这个小组很聪明,三个一起分。

生3:先把2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得4个 1/2个蛋糕,再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 1/2个和 1/4个蛋糕拼在一起,就是就是3/4 个蛋糕。

生4: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1/4个蛋糕,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 1/4个蛋糕,就是 3/4个蛋糕。(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四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1/4,每人可分得3个 1/4个蛋糕,就是 3/4个蛋糕;第2种方法: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每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1/4,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3/4,就是 3/4个蛋糕。

师:其实3个蛋糕的1/4,就是 3/4个蛋糕,而1个蛋糕的 3/4也是 3/4个蛋糕。(师指着投影说)

(6)师:通过我们的合作,证明这个同学的猜想是对的。3÷4= 3/4(个),(7)补充练习: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出2道题考考大家,把3个蛋糕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口答:3÷5= 3/5(个)。

师:如果把2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学生口答:2÷3= 2/3(个)。

(分别请2名学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独立观察思考后与同桌交流。(2)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2: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3)师小结:所以,被除数 ÷ 除数=被除数/除数

(4)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生:a ÷b=a/b 师:b可以是0吗?

生:不可以,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在b不能为0。(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同学过生日你们想送她一些礼物吗?可是你们并没有准备对不对,不过没关系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礼物。但是,只有你们闯关成功了才可以得到礼物,你们敢挑战吗? 生齐说:敢。

(1)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智力大闯关。请看第一关。

把下面的除法算式的商用分数来表示。

3÷2= 2÷9= 5÷12= 31÷5= m ÷ n=(2)师:同学们可真棒第一关就这样轻松的闯过来了,我们来看

一下

是什么礼物?(文具盒)下面走进第二关。把下面的分数用除法来表示;4/3 = 5/4= 4/2= 1/3= 13/22=(3)师:经过我们的努力又闯过了一关,获得了一支精美的钢笔。同学

们你们还想闯第三关吗? 判断对错:

1、把3米长的电线平均剪成8段,每段长1/8米。()2、7÷5=5/7()

3、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5块,每块是4/5平方米。()4、10/13=13÷10()

(4)师:看看这一次又是什么礼物?(一副羽毛球拍)**同学你的礼物这么多了你还想要吗?(想)同学们还敢闯吗?(敢)好,我们来看看第四关。教材p67练习十二第一题。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5)师:我们又获得了一个崭新的书包,同学们,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只剩下最后一关了我们一定要闯,是不是呀?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明说:“我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

小红说:“我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 请问,谁取得绳子长?

生互相讨论然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讲解。

(6)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可真棒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同学获得了这么多的生日礼物,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觉怎么样?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b=0)1÷4=1/4(个)3÷4=3/4(个)1÷3=1/3(个)3÷5=3/5(个)1÷6=1/6(个)2÷3=2/3(个)

下载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内容。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69—7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 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三河市北燕村小学 崔华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教者:尚剑峰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3、会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五年级数学65、66页)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能力目标: 运用......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3.4.1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p65—66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