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引入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成为必然要求。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本文章的研究重点。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促进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水平的提高。整合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就是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策略设计要坚持四个原则:发展性、多样性、多元化和过程性。发展性指科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多样性指评价方法要多样,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指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让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评价和自我学习效果评价,多元主体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共同评价教学效果。过程性是指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以日常性教学为基础,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持续学习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评价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则会活跃课堂气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对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教学演示,在多媒体的协助下,学生通过模拟演示获取所需信息,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更强,也比较容易对课堂气氛进行控制。比如小学科学中对于《火山和地震》这节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是针对火山现象进行讲解,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熟悉环境,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课件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时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模拟现象对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条件研究其形成过程,把地球的自然现象搬到课堂,使自然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地壳运动有了具体的认识,短时间内教给学生大量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较高。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实验,评价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很难到达预期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辅助实验完成。利用信息技术先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然后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保证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还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与技能,预先设定并解决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误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危险,增强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操作性和准确性。
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小学科学重要教学环节就是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敢于质疑和求证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小学教学的根本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更加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形成自我促进式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比如“如何设计防噪音房间”“怎样自制乐器”,并以此作为科技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课题,成立科技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多媒体查找网络资源等相关背景资料,广泛开展信息收集和交换,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把获得的成果、产生的疑问放在班级网站上,对于学生产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辅助指导,甚至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课堂
展示。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探究、协作、讲授和演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将评价重点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电子成长档案可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评价自己作品优点和不足的技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期情况提供了依据,这也是一种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等等。利用电子成长档案可以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其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由结果向过程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评价中,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形式、范围和方法。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内容的整合,这是错误的,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多媒体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忽视课情境图等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注意,信息技术不是小学科学教学最好的资源,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结语:
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测评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实现评价效果的量化直观。教师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把教学效果评价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0,08.[2]丁志川.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策略初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3]刘晋国.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及应重视的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7,08.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定稿)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第五个反思总结
1.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认真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评价包括三部分:㈠ 信息意识;㈡ 信息能力;㈢ 信息道德。2.李冬梅老师在她的专题讲座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过程性评价策略与方法”(视频)中,把过程性评价应该遵循的八个原则归纳为:⑴ 及时;⑵ 明确有效;⑶ 针对性强;⑷ 具体明确;⑸ 频繁;⑹ 公正公平;⑺ 积极;⑻ 面向全体。
3.专题讲座中李冬梅老师举了一个《第 6 课第二章信息获取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自助游计划》的例子,请你举一个适合你的学生的关于“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的学生实践作业的例子(简述实践内容与要求及呈现方式与要求即可)。
答:例子:山西省盂县藏山旅游景点之行
实践内容与要求:1)目的地:山西省盂县藏山旅游景点:赵氏孤儿的故事。2)人数:学生5人以内3)交通工具自定,旅游时间都定为周、日。4)日程安排,一天以内,不耽误时间。5)根据日程安排穿插新广场消夏晚会,野餐活动。6)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预带工具等等。7)撰写计划过程。
呈现方式与要求:1)呈现方式一律用word或PowerPoint,可包括图片欣赏等等。2)景点介绍可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加以叙述。3)旅游主题,设计思路等均是让这次出行成为一次成功的旅行。设计美观,合理。
4.你看了李冬梅老师“把巩固性作业放到课堂上来,每个模块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 10 ~ 15 个实践作业,每个实践作业用时 60 分钟。实践作业采取成就性评价,要求应用当堂所学内容创设并解决实际问题,开放主题,只提出实践上的要求,配以评价量规,依据评价量规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的做法后,有什么感想?你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看了李冬梅老师的评价策略,觉得非常到位。但是觉得具体实施起来,一定非常繁琐,但教师就是在繁琐中把工作细化,让学生学有所获,想到这儿就能平静下来,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出来,设计实践作业,并进行成就性评价,还要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要求,更贴近于学生掌握知识,更贴近于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真的学有所获。以后,我会以李冬梅老师为榜样,以这些策略为基础,一步步的落到实处,让学生真的学有所获,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它实际上是通过这些策略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想我以后会完成的更好,把课程进行的更加精彩。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与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与策略
天台中心小学 代忠贤 刘从荣
摘要: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好途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在课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关键词:科学
正文:
学习
策略
学生主体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好途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在课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2、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4、创造探究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5、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使用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并在开心的学习中学到知识,得到启发,从而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对科学的兴趣。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 ,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 “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 ?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 地理 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 “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 小学科学课本 【3】 小学科学教师用书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策略与得失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策略与得失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病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建立起自信,从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最终得到自身的发展提高。
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自然发展有其优势和缺陷,教师只有针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予以及时的引导,采取主动的教育策略,才能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具体说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育促进策略。
㈠认知调整策略
⒈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
客观、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是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自我评价。⑴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我。⑵通过多向比较认识自我。⑶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
⒉指导学生矫正非理性的自我观念
教育实践表明,高中生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偏差,多与其非理性的自我观念有关。教师可通过采用认知改变技术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矫正非理性的自我观念。
⑴认知改变技术
认知改变技术是在心理咨询当中常采用的技术,它是指帮助来访者认识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方式,然后对这些不良认知进行质疑,并与之辩论,最后以合理的认知取代不良认知的技术。只有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教师才能最终使其放弃这一观念而形成理性的观念。
⑵归因训练
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个体会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而归因的结果又会影响个体期望和情绪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行为动机的变化,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新的行为会带来新的结果,又会产生新的归因,如此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中生正是由于不合理归因而导致了自我评价的偏差,自我评价的偏差又导致新的不合理归因。根据的理论,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归因训练,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改变这种恶性循环。
①团体发展法
即采用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归因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分析自我评价不当的原因,最后做出正确的归因。
②强化矫正法
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和强化原理,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归因训练时,对学生所做出的积极归因给予鼓励或奖赏,对那些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比较科学的归因风格。
③观察学习法
教师让学生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片,呈现榜样学生对学业和非学业成败作积极归因的各种情境和做法,并要求学生予以模仿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尝试运用。
㈡情感激励策略
⒈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积极性的重要变量,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应遵循“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少作批评或惩罚,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激发其开展自我评价的兴趣。
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⑴提供外部强化。亦即当学生对自身做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时,教师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奖励。⑵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这是培养学生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行为过程。
㈢方法导向策略
教师在激发学生自我评价兴趣的同时,还须强化自我评价方式、方法的引导。⒈互评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丰富多样的互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互评活动,既能掌握评价他人的方法和标准,还可以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不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还要对学生的评价予以点化。
⒉反思法。
自我反思实际上就是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实现自我评价能力再提高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借助以下两种途径和方式,学生可以开展切实、深入的自我反思。
⑴周记法,亦即引导学生记周记。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周记中真实再现每周的活动和感受,分析当前的进步与不足,进而对本周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做出恰当地自我评价。
⑵档案袋评定法。
“档案袋评定是一种广泛被采纳的评定方式,它是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进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向档案袋中存入多样化的材料,比如学生的爱好、特长、情感、道德、学习情况、人际关系评价等等。然后要求他们依据档案袋中的材料评价自己。
评课,即教学评价,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评课,可以及时与教者认真分析这节课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可以帮助教师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克服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但在评课活动中,由于受到人这一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评课功效的发挥。
问题表现从实际评课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评课经常出现以下的误区:(1)散漫自由,敷衍了事、信马由缰。(2)平淡肤浅,重结果而轻过程。(3)以偏概全,用老眼光看新课堂。
(4)面面俱到。对一节课的评议确实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但绝不是不分主次。问题诊断
出现上述误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主题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和严密组织。第二,学习意识不足,进取心缺失。第三,评课方法不当,语言缺乏艺术。评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评课的方法虽灵活多样,但是提意见一定要真实、真诚、真心。第四,认识不足,缺乏素养,缺少理论支撑。出现上述问题还与评课者的理论素养低、教学经验不足,对课程不能作出居高临下的分析密切相关。问题解决
要实现由传统的听课评课到现代的观课议课的转变,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在日常评课时,要把握以下三点:明确评课的目的,把握评课的内容,讲究评课的技巧。
章
亮 毛坦厂中学 2015年12月15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评价的设计策略分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评价的设计策略分析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课堂下的新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上,与信息技术相有效结合,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同时,还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总有效率,所以如何将二者实现科学结合,不断完善二者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教师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在教学评价改革的指导下,探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设计策略 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育事业中,有助于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而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整合评价中,主要从三大方面入手,一应用什么的评价观念,即在二者相结合的意义下展开分析,探讨信息技术下展开小学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带来怎样的积极意义;二是教学资源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堂能够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给予学生更为真实和可靠的教学环境;三是这一模式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上体验到怎么样的数学知识与课堂。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首先,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具备明确的学习方法和目标,虽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仍然需要掌握想象力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紧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转变传统课堂上的课本、粉笔还有黑板等枯燥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的就小学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动物的动图演示加法和乘法的计算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其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化知识,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学习数学,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将前后知识的学习内容相互联系与应用,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还需要教师加以训练。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主动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成成学生所熟知,或可想象的事物,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影响,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千米和吨还有毫米等计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
[2][1]合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不同长度单位的实物进行展示,以此加深学生的认知。
最后,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自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中提到,教师的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文内容的教学,而需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并往创新型人才方面发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学图像、音频或者录像等,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将其融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在不断融合与应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完善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资源,确保其符合教学要求
从教学内容展开分析,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资源应与小学数学教学要求相匹配,即“适合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材料是教学资源,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适宜的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学习技巧。所以,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机融合,应确保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小学数学课堂服务,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还要保证信息技术下所呈现的教学形式适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规律的需要。如两步应用题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虚拟的对话场景,让学生通过体验,深刻理解到应用题中题目所提供已知条件,进而通过思考和探究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更为贴合教学内容。3.转换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教学需求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有效结合,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有必要从教学理念的设定方面入手,确保教学形式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传授的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信息技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还应该体现出新课改教学要求,即实现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这一教学形式下,获得更大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如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面积单位的区分,并请学生自由分组,探析教师所提出的设问,以鼓励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行有机整合后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理解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之间的联系与意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其意义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相有效结合,以充分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参考文献】
[1]张圆圆.新课标背景下关于小学数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24):86-87.[2]董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操作存在的问题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12):80-81.[4]
[3][3]顾翠萍.关于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反思[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6):193.[4]任建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6):57.